回覆列表
  • 1 # 壹只小野猴

    古代宗法制度,立嫡立長,其次立賢,最次立愛。

    如果你細心觀察,這個順序的繼承人,其穩定程度是逐漸下降的。

    早在君主大婚的時候就知道哪個娘娘生出來的會是嫡子,哪怕這個孩子還沒降生,其地位就是確定的,嫡子的穩定程度最高。

    然而正宮娘娘不一定第一個生產,尤其是不一定第一個生出兒子,所以君主的長子很有可能是庶出,但是畢竟只要這個孩子一生出來,他的地位也就隨之確定了,所以雖然立長不如立嫡穩定,但是依舊是一個確定了的、結果有保障的遊戲規則。

    如果君主不尊宗法,非要立賢廢長,那麼這個時候不確定性就大大增加了。沒有人規定過『賢能』的標準究竟是什麼,也沒有能保證君王眼中的賢能和群臣以及百姓眼中的賢能是同一個東西,更糟糕的是,如果君王同時擁有好幾個『賢能』的兒子,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最賢能的很可能連君王自己都稀裡糊塗。早上覺得老三是個天才,晚上又覺得老五似乎更加穩健,如此這般,自然會導致群臣黨俯,首鼠兩端。而如果情況更加等而下之,君王選擇立愛,那麼到底君王會最寵愛哪個孩子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一次朝中勢力的大洗牌,如果下一任君主人選早早就能確定,那麼在現行的實力等級之下,現有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能夠更加輕鬆的保證自己的利益得以延續;如果不確定性增加,那麼既得利益集團就不得不選邊下注,下錯注或者不下注的人面臨的將會是非常嚴重的後果,這種情況往往使得局勢難以控制;而最壞的情況,儲君人選全憑君王喜惡,完全不可控制,那麼除了一小部分可以雞犬升天的人,其他實力派自然是一萬個不願意的。

    但是這種宗法制度雖然最大限度的保證了繼承人和朝局的穩定,但是想要產生一個賢明的君主,那就只能憑運氣了!

  • 2 # 千宇趣史

    嫡子:從正妻肚子裡出來就是嫡子

    長子:年紀最大的是長子

    這兩個都是硬性的標準,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會有任何歧義。

    但“賢”這個標準是在是太軟性了,這波大臣說我賢,那波說他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沒有統一標準意味著不穩定。在選擇王

    朝繼承人這麼大的事情上怎麼能允許“立賢”這麼不穩定的考核標準呢?

    而這樣不穩定的因素會產生什麼呢?就是王朝繼承改朝換代就是兄弟間自相殘殺一次大動盪。而且一旦開了一個頭,那就是一連幾代的繼承混亂。

    舉個例子

    正常王朝接替,都是嫡子長兄在,長到一定年紀封了太子,其他的兒子們也不多想,沒啥志氣的做個富貴閒人,有點報復的就報效祖國。但也有非要做皇帝的非長子們。

    比如唐太宗

    唐太宗雖然是嫡子,可是長兄在前,他確實不是皇位繼承的第一順位,但是人家狠啊,玄武之變直接殺了太子,順帶宰了一個同母弟弟,自己成了唯一的嫡子,上位成功。(很多藝術創作都把李建成塑造成一個無能又無德的傻逼,但是人家軍功,才能絕對不在唐太宗之後,只是沒他弟弟狠)

    雖然經過史書美化,但唐太宗這段上位史,可以說是名不正言不順了。所以,在他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兒子們有樣學樣,雖然沒老爹這麼狠,但是皇帝這個好職業,肯定要爭一爭了!

    雖然李承乾早早的被立了太子,但是架不住唐太宗寵愛李泰,而李泰看著自己也是嫡子,父親當年也是次子上位的例子,不蠢蠢欲動才怪呢!說來說去還是比著他父親有樣學樣,最後到讓晉王撿了便宜。

    而後面出了武則天這個女皇,太平公主,韋后都紛紛想要坐皇位,還不是因為有名不正言不順的人在前面比了個例子嘛!

    但要說起唐初這波繼承人亂的原因,可能還是得從隋煬帝身上找,同樣的開國皇帝的兒子,他能讓隋文帝廢了長子立他當皇帝,給了李世民不少勇氣,比著他的樣子當上了皇帝。

    所以說,一旦起了“皇位能者居之這個頭”,可不是你及時立太子能止住的了,畢竟皇位實在是太誘人了。無論是作為一個皇帝還是一個父親,這種自相殘殺的風氣絕對不可以允許存在的!統一繼承標準是絕對必要的!

    那這又要說回來了,那要是嫡長子沒有其它兒子聰明呢?

    試問,同個老子生的,同個環境生長起來的,人家嫡長子從出生就是比著皇朝繼承人去培養的,按道理不會比一般照王爺培養的差把!(除了嫡長子真的天生弱智,次子絕頂聰明以外,不過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即使,人家嫡長子真的沒有次子聰明,但是一幫大臣輔佐著也能將這個王

  • 3 # 追記歷史

    你問題中提到的立長不立幼,其實正確的理解這個“長”,並不是所有的長子都行。古代帝王號稱天子,手中掌握著絕對的權威,所以帝王們不會像咱們現在一夫一妻制,他們後宮擁有眾多女人供其享用,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更好的讓皇室傳宗接代。皇帝這麼多女人,並不是誰先生出孩子就有“長”的優勢,古代很多朝代只有嫡長子才有成為太子的優勢,這就是咱們通常說的嫡長子繼承製。

    什麼是嫡長子

    嫡長子就是皇帝正妻生的第一個男孩,皇帝的正妻也就是皇后,皇帝后宮美女團人數眾多,但皇后卻只有一個。皇帝的其他女人就算早些生出兒子,也不能享有嫡長子的地位,哪怕皇帝再寵幸這名妃子,這個兒子都不能算是嫡長子。只有皇后和皇帝生出來的第一個男孩,才可以被確立為嫡長子,這叫做嫡出。

    嫡長子繼承有什麼好處

    皇帝們的女人多了,自然所產生的後代也就多了,這麼一大群兒子,雖然出自不同的女人,但總體來說都是皇帝的親骨肉。他們身體裡流的都是皇室純正的血,手心手背都是肉,理論上每個孩子和父親關係都不遠,這樣就容易發生眾皇子爭奪皇位的事情。古代皇子們為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的事並不鮮見,那麼嫡長子繼承製就能緩解皇子爭位的現象發生,這個制度告訴皇子們一個天定的事實,那就是投胎和什麼時候投胎很重要,如果沒投對胎一切都是徒勞,所以嫡長子繼承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皇子互相殘殺。

    嫡長子繼承的弊端

    嫡長子繼承製雖然緩解了皇子相殘,但卻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嫡長子自身素質參差不齊,能力低下的嫡長子會直接讓國家陷入混亂。比如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當年司馬炎的大兒子司馬軌早年夭折,司馬衷就相當於嫡長子,司馬衷這孩子智力有些問題。司馬衷雖然不能說是純粹的傻子,但智商絕對高不到哪裡去,要不後世也不會稱他為傻子皇帝。當年司馬炎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明知道司馬衷是個上不了檯面的人,卻沒有擇優選擇其他兒子接班,最終還是按照老傳統讓司馬衷繼位,司馬衷的繼位直接導致晉朝快速滅亡。以上一個簡單的小例子,可以看出嫡長子繼位並非是個完美方案,其中的弊端也很大。

    清朝對接班人的最佳化方案

    一直到清朝嫡長子繼承製才逐步被淡化,可能清朝已經意識到這個制度的弊端,所以清朝更多傾向於擇優。清朝淡化嫡長子繼承傳統後,馬上就出現了皇子自相殘殺的情況,比如康熙幾個兒子的皇位爭奪戰,皇子爭儲分幫分派,甚至已經帶動滿朝文武大臣參與其中。雖然最終雍正帝成功奪冠,但兄弟自相殘殺的殘酷事實卻無法改變,雍正經過此次皇子大戰後,發明了秘密立儲的制度。搞笑的是雍正秘密立儲制度受益的基本沒有,主要原因是後面幾個皇帝香火不旺,親生的兒子屈指可數,後來乾脆還有不孕不育,想秘密立儲都沒機會。

  • 4 # 達文有話說

    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朝代立太子都會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

    為啥必須堅持“嫡長子繼承製”,萬一嫡長子是個笨蛋怎麼辦?從繼承人裡挑一個最優秀的人,唯才是舉不好嗎?

    這麼說吧,“嫡長子繼承製”是古人結合歷史上很多血淋淋的教訓,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皇位繼承的最優解,嫡長子即使是個笨蛋也得當太子。

    皇位繼承,為什麼沒法“唯才是舉”?

    “唯才是舉”,從皇位繼承人中挑選一個最賢能的人當太子,我想皇帝他老人家心裡也是這麼想的。但是,這理論聽上去確實挺好,卻沒有辦法實行。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賢”或“不賢”全憑一個人主觀性的評判標準,它不是一個能讓站在不同立場下所有人都能認可的標準。

    我們都知道,皇太子,那可是選擇儲君,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如果依據“賢能”一個這麼主觀的評判標準來確定,那麼,也就意味著皇位的競爭從皇子們降生那一刻就開始。你想想,這麼個標準下,大家其實都有可能當皇帝。皇子背後的妃子、外戚都會為此展開激烈的競爭,而朝廷上那些政治投機的大臣,也會明裡暗裡紛紛劃分陣營進行押寶。這樣一來,國家的資源、人才都會在這皇位鬥爭中白白消耗,最後分出勝負的往往不是誰更賢能,而是誰的拳頭硬(政治實力)。長此以往,國家豈不是亂了套?

    而嫡長子繼承製的作用,就是一開始把誰繼承皇位這件事給說死了。指著嫡長子對著全華人民說:就是他!就是他!你們誰也甭廢話。皇帝以“可能會讓傻子當皇帝”的代價,換取國家政治的穩定。

    為什麼是嫡長子繼承?

    嫡長子繼承製,拆開了說應該是“嫡出”的長子優先繼承的制度。

    先說說什麼是“嫡”

    中國古代一個男人可以同時擁有很多女性伴侶,但這些女性的地位是不同的。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妻”,但可以有很多“妾”。

    妻和妾雖然都共侍一夫,但是地位卻是天壤之別:在古代,妻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老婆”,擁有全部的人身權利;妾的身份則相當於奴婢,沒有人身權利,可以被隨意買賣、贈送、逐出。

    儒家社會最講究等級秩序,對妻和妾的區分非常嚴格。在我們的印象裡,妻和妾好像都是古代男人的附屬品,男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其實很多朝代都明文禁止丈夫把妻變成妾,或者把妾變成妻,違者判刑。因為這破壞了主僕關係。

    皇帝的妻是誰呢?自然是皇后了。其他的各種嬪妃,就相當於“妾”,地位和皇后有著天壤之別。所以皇后是統領後宮之主,其他妃子再怎麼受寵,見到皇后也得行禮。

    妻和妾地位不同,她們所生的孩子的地位自然也不同。妻生的孩子,稱為“嫡出”;妾生的孩子,稱為“庶出”。嫡出子女的權力要遠遠大於庶出子女。所以,在繼承問題上,一般都是嫡出的兒子擁有最優先的繼承權。

    為什麼要立長子呢?

    因為,長子只有一個,是無可否認的標準。哪怕嫡長子能力不如其他兒子,甚至是個混混、傻瓜,家業也只能給他。這就叫“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權優先,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因此,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可以進行量化的標準,而且繼承人具有唯一性。這個規則一旦被確定下來,就比較容易貫徹,誰也不用爭搶。面對像皇位繼承這樣的一個關乎國家穩定的程式,人們會事先制定一套儘量完善的規則,用這個規則去確保皇位繼承的順利執行。

    這就是確保我們現代法律所說的“程序正義”。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為了確保“程序正義”,而犧牲了立賢的“結果正義”。

    什麼是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

    程序正義是指,法庭在裁判過程中,對過程和細節上的公正;結果正義是指事情本來的面目,在事實層面上的公正。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舉個例子:

    我們走在路上,突然看見一個人正在抱別人家的小孩兒。這是個人販子啊,我們立刻喊人抓住了他。將人販子按住後我們該怎麼辦?

    你想啊,人販子乾的事,那是喪盡天良,我要逮著人販子必須先揍他一頓,才能解心頭之恨。

    這時候,揍人販子一頓(相當於以暴制惡),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結果正義。甚至我們心中的正義,就是直接將他當場打死。但是,要真這麼辦,我們就犯法了。因為,我們這樣做,不符合現代法律強調的程序正義。

    法律的程序正義下,執法和審判的過程,一切步驟要按照法律程式進行。首先法律要保證這個人販子的人權,誰也不能打他,不能罵他。哪怕我們親眼看到他搶小孩兒了,在他接受法庭的審判前,他都是個受法律保護的“犯罪嫌疑人”,而不是罪犯。

    這個問題,耶魯法學院著名的程式法教授羅伯特·科弗,曾經講過一個關於希臘神話中正義女神的故事:眾神在天界衝突不斷,馬上就要引起天下大亂了。這時候必須有人出來作為裁判,秩序才可能恢復。那麼,誰來裁判糾紛,恢復秩序呢?這時候,一位女神挺身而出,她先拿出一塊布,將自己的雙眼蒙上,說:我來裁決!於是,大家都同意了:因為的眼睛蒙著布,無法看見糾紛雙方誰是誰,就能不偏袒地公正地裁決了。

    因此,科弗教授說了一句名言:“程式,就是正義女神的矇眼布。”

    因此,在一個法制成熟的社會中,司法上審判中,程序正義要大於結果正義。

    也就是說,假設法院對我們抓到那個人販子進行調查發現,現有的證據不足以證明這個人是為了販賣人口。那麼,即使我們都認定他是罪犯,也不得不把他放了。我們在影視作品中也經常看到,很多作惡多端的黑社會份子,因為團伙殺掉了證人,銷燬了所有的犯罪證據後,在法庭上打贏了官司。最後從法官無奈之下,不得不宣判他無罪,當庭釋放。最後惡人春風得意的從法庭出來,還得嘲諷一下原告和抓他的警察。

    為什麼法律上一定要保證“程序正義”呢?

    “結果正義”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每個人所站在的立場不同,他們眼中的“正義”也就不同。

    還拿我們抓人販子的例子來說,對於抓到人販子的我們來說,“結果正義”就是當場打死那個人販子。但是,對於人販子來說呢,他那邊的“結果正義”是自己逍遙法外。

    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堅持的“結果正義”比其他人的“結果正義”更正義、更正確,那正義怎麼去貫徹?那不就成了剛才講的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大戰了嗎?貫徹這種“正義”的唯一辦法只能是暴力。最終,我們的社會將會充滿了私刑:誰拳頭硬,誰人多,誰有槍,誰的實力強,誰就能代表正義,這個社會會被暴力所淹沒。

    人類的社會是非常複雜而多元的,在沒有“能看得見的”標準的事情上,人們很難達成共識。所以,經常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因此,法律要確保能把程式做到公正、公開。在糾紛解決過程中,儘量要實現程序正義。

    比起最終的結果,法律其實更關心判決的過程。只要法律的程式是客觀公正的,即使最後的判決結果看起來不合理,也比互相爭論得不出結果強。

    結論

    古人用歷史的經驗證明,嫡長子繼承製利大於弊,它最大的好處是就是避免了皇子之間為了皇位的爭鬥。“立賢不立長”,理論上挺好,但就像結果正義沒有客觀標準一樣,“賢”或“不賢”也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這就給皇子們以爭鬥的藉口。

    追求“立賢不立長”,就像追求結果正義的社會一樣,最後也會造就一個誰有槍誰就是“正義”的暴力社會。每一次皇權的更替,都會造成全面的宮廷鬥爭甚至內戰,這國家折騰不了幾次就完蛋了。

  • 5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此題所問並不完整。自以功蓋三皇、績過五帝的贏政首稱始皇帝后,就己對繼任之君有了規制,可惜他未立後,誰為正統繼承人成了一個謎。五十歲突然死去,他中意的接班人扶蘇被篡遺詔自盡。昏庸的胡亥也被指鹿為馬的趙高所殺。這是歷史的教訓和悲哀!

    漢接受了這個教訓,首次明確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法。漢高祖的繼位者就是嫡長子劉盈一一漢惠帝。但後來的發展相當奇異,皇位繼承人多數非嫡長子。

    如著名的漢武大帝就是一個庶出之子,唐之德宗、宋之仁宗、清之康、乾都是普通嬪妃所生。這確實顛覆了人們的常識和認知。沒有辦法,這就是己過去的歷史。

    這種現象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不是以言一避之的事。如庶出的三子玄燁和孫子乾隆竟成就了康乾盛世,已就明瞭一切。

    受中華文化影響至深的是我們近鄰一一日本和南韓。

    日本稱太郎的是家中長子,多繼承家業,而次郎、三、四郎與此無緣,故在年青時拼命學習,以獲得生存本領。

    南韓宗族規念更甚。以中國的儒家為國教。宗子的地位是相當的高。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所謂立長不立幼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立長不立幼這種說法。以漢高祖劉邦為例,他的長子是齊悼惠王劉肥,但是皇太子兼繼承人卻是次子漢惠帝劉盈!清聖祖康熙帝亦然,他所立的皇太子同樣不是序齒長子胤禔,而是序齒次子胤礽。因此,提問者所說的立長不立幼其本身就是錯誤的,根本站不住腳。

    所謂立長不立幼是有大前提的,即有嫡立嫡,無嫡才立長,之後才是長幼有序。換言之,如果皇帝有一百個兒子,其中只有第一百個兒子是嫡出,那麼皇位繼承人只能是排行第一百的那位嫡子,前面九十九個“長”都沒有皇位繼承資格!這就是所謂嫡長子繼承製。當然,理論是理論、事實歸事實,中國歷史上廢嫡立庶、廢長立幼的事情並不罕見。

    何為嫡長子繼承製

    所謂嫡長子繼承製總結起來就是十二個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正室(皇后)所生的嫡子永遠優先,在有嫡子存在的情況下,庶出的兒子是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的。只有在沒有嫡子存在的情況下,皇位才會落到庶出的兒子頭上,如明憲宗朱見深的庶出第三子明孝宗朱祐樘、明神宗朱翊鈞的庶長子明光宗朱常洛,他們都是在沒有嫡子存在的情況下才成為皇太子乃至皇帝的。

    當然,無論立嫡還是無嫡立長都必須遵循長幼有序的大原則。同樣以明孝宗為例,他是庶出第三子、非嫡非長,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太子乃至皇帝,有一個最大的前提,那就是兩個哥哥都夭折了,他是事實庶長子!同樣是長幼有序,他同為庶出的四弟朱祐杬就沒有資格了……當然,朱祐杬最終還是成為了“皇帝”,但那是明孝宗一脈絕嗣之後的事情了。

    嫡長子繼承製的優點與劣勢

    嫡長子繼承製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名分早定,它只以出身論成敗,只要你是嫡長子,理所當然就是皇位繼承人!因為名分早定,除了極少量野心勃勃的皇子,大多數皇子只能承認既成事實,放棄對儲位的覬覦。此舉成功避免了諸子爭儲、兄弟鬩牆的發生,不失為一個消弭內亂的好辦法。

    當然,嫡長子繼承人也是存在劣勢的,那就是沒得選擇。因為是以出身論成敗,只要是嫡長子,哪怕資質奇差,皇帝也別無選擇。這就造成了大量庸君乃至昏君的出現,著名的晉惠帝司馬衷便是典型的例子,晉武帝司馬炎出於遏制胞弟司馬攸的需要不得不強調嫡長子繼承製,結果將說出“公私蛤蟆”“何不食肉糜”的事實嫡長子司馬衷立為了皇太子。這樣一個智商堪憂之人,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結果可想而知。“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西晉立國僅五十年便亡國了……

    除此之外,因為名分早定,自幼便依靠出身上位的皇太子很容易養成“熬死老爹就是勝利”的想法,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成了大多數皇太子的通病。加之自幼便是儲君、準皇帝,皇太子在性格養成上也容易出現偏差,“老子天下第二”的思維模式屢見不鮮,歷朝歷代目空一切、驕奢淫逸的皇太子並不罕見。這樣的人成為皇帝,可想而知會是個怎樣的皇帝。

    為何立嫡、立長卻不立賢

    講到這裡,很多人或許要說了,既然嫡長子繼承製有這麼多弊端,中國古代的皇帝為何不選擇立賢呢?選擇賢能的皇子繼承皇位豈不是更好?可問題是,怎麼樣才叫做“賢”,缺乏量化標準!是群臣認為賢叫賢,還是皇帝老爹認為賢叫賢?無法量化。

    因為缺乏量化標準,這種所謂立賢,往往會走上“歧途”——皇帝老爹認為賢,那就是賢。如此一來,不僅加重了皇子們之間的爭鬥,往往也人為地掩蓋了“賢”的本意,最後變成了誰會偽裝誰就是“賢”!著名的隋煬帝楊廣與其胞兄廢太子楊勇就是典型的例證,楊勇因為私生活不檢點遭致生母獨孤皇后的反感,與此同時善於偽裝的隋煬帝獲得了生母獨孤皇后的青睞。在獨孤皇后一碗水不端平的情況下,隋文帝楊堅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最終作出了廢長立幼的決定。

    看似是“立賢”了,可結局如何眾所周知,隋煬帝雖然能力出眾,但性格極端、好大喜功,最終葬送了隋王朝……隨之而來的不僅是亡國,還有兄弟相殘,廢太子楊勇最終不得善終,死於隋煬帝之手。

    綜上所述,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其可操作性相對於立賢明顯要高得多。因為名分早定,也不易引發儲位之爭。雖然有個別特例,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保障政權平穩過渡的。明王朝便是最典型的例證,除了明成祖朱棣和景泰帝朱祁鈺之外,明王朝的皇帝無一例外都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原則,雖然庸君不少,但幾乎沒有發生過內亂,明王朝安安穩穩度過了二百餘年!

    當然,“職業經理人”制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宰相制盛行的時代,皇帝並不需要能力多麼出眾,只要用對了“職業經理人”宰相,庸君同樣可以成就盛世。更何況,只要不是司馬衷那樣的儲君,理論上能力都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即便在取消宰相制的明王朝,皇帝依然有內閣作為“職業經理人”,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可以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嫡長子繼承製相對於“立賢”,優點顯然要多於劣勢。守成之君更需要的是穩,而嫡長子繼承製框架下培養出來的皇太子恰恰符合了這種需要,這或許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永久基地2和永久基地有啥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