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蜀漢不要說攻不下魏,能否吃下關中就很吃力了。不是諸葛亮,姜維等人不行,這裡面原因有很多,比如蜀漢夷陵之戰後,伐無力,缺兵少糧,人才凋零都是因素之一。但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跟體制環境,大勢所趨有關。

    (項羽分封諸侯地圖)

    先分析下劉邦被封在巴蜀時,由於士兵們多是“山東”之人,卻要進入當時算是“窮山惡水”的西南地區,於是出現了很多逃兵。韓信出走,被蕭哥追上,韓信說,為什麼那麼多逃亡的人,你就單追我?蕭何說,追你不是因為你帥,是因為你有才。韓信回到劉邦身邊後,就獻計告訴士兵們,我們會打回“山東”的。所以,後來漢軍開始出擊,士兵們“思鄉”情越濃,戰鬥力就越強。

    當然這是其次,最關鍵是項羽的“作死”,項羽分封諸侯時,並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來定,而是根據和他關係的好壞來分封,弄得人心不服,這自然給埋下重大的隱患。而且,項羽背棄了“關中之約”,又害死“義帝”熊心,給劉邦的出兵多天下,提供了充足口實,項羽方面則開始“眾叛親離”。

    (早先還沒有變味的“九品中正制”解決一些寒門入仕的問題)

    劉備的蜀漢分為三派,荊州集團和益州本土,以及東州集團,立場想法都有差異。蜀漢又繼承了漢代的體制,並沒有解決東漢末年地主高強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心也越來越不“思漢”了。

    魏國取得關中的統治後,越來越穩定,雖然有第一次北伐的三郡叛魏,但很快平定下來。魏國又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解決了地主豪強壟斷政治資源的問題。從而在體制上也領先了其他兩國,比如後來滅蜀的鄧艾,就是窮苦出身,被地方舉薦為官,最後一步步成長為大將的。

    所以,從大勢所趨上,劉邦封漢王的情況和北伐時期,蜀漢的情況是有天壤之別的。

  • 2 # 君山話史

    秦國滅亡後,項羽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劉邦封地為巴蜀及漢中,與三國時期的蜀國地盤大體相當。同樣據巴蜀、漢中之地,為什麼劉邦能一戰奪取關中,而諸葛亮五次北伐卻無一成功呢?這裡原因很多,既有政治大環境,也有軍事將領的指揮問題,我嘗試分析一下:

    1、劉邦的對手是割據的諸侯王,而諸葛亮的對手是完整的帝國。

    我一直認為項羽的政治智慧就是三歲小孩的水平,在秦滅亡後,他弄了十八個諸侯王,自己當西楚霸王,霸王也是諸侯,不是中央政府。因此,楚漢戰爭時期,中國是沒有一箇中央政府的,只有十八個諸侯國。劉邦出漢中,對手是三個小諸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種諸侯制下,就決定了關中三王能得到的外部援助,是少得可憐。

    諸侯亮時代,與劉邦時代情況很不一樣了。魏國統一北方,有強有力的中央政權,隨時可以派兵增援關西。比如第一次北伐,魏國政府便派五萬人馬增援關西。相比之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根本沒有得到項羽一兵一卒的援助。

    2、項羽在關中的根基薄弱,而曹魏在關中的根基較深

    關中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是項羽所封,屬於其勢力範圍。然而,無論是項羽還是三王,在關中都聲名狼籍。項羽率四十萬義軍入咸陽城後,燒殺搶掠,大批百姓死於屠刀之下,被廢的秦王子嬰也沒能倖免於難,秦宮殿被一把火燒了足足三個月,金銀財寶與女人成為被掠奪的物件。而他所封的三王,都是秦國降將,章邯等投降後,部下二十萬人遭到坑殺,這二十萬人都是關中子弟。他們雖然被分封關中稱王,但完全喪失民心。

    對比一下曹魏在關中的統治,比項羽要穩固得多。從曹操奪取關中,到諸葛亮北伐,曹魏政權經營關中十二年,根基還是比較牢固的。從民心向背說,我感覺諸葛亮雖然打得“漢”的旗幟,未必能得到關中百姓的認同。老百姓在乎的是政治清明與否,而不是皇帝姓劉還是姓曹。

    3、從發動關中之戰的時機來說,劉邦拿捏得恰到好處,而諸葛亮毫無時機優勢

    機會是人創造出來的。當初劉邦被封巴蜀漢中窮山惡水之地,入漢中前,他依張良之計,燒掉了棧道,以示絕東返之心,這是疑兵之計,用來迷惑項羽的。項羽理所當然地認為,劉邦把棧道都燒了,要出關中那真不容易,於是把打擊重點放在東部的齊國。劉邦正是抓住齊楚戰爭爆發的難得機遇,果斷出漢中,此時項羽分身乏術,自然無法增援關中三王。所以我說劉邦是非常善於把握機會的,關中之戰,是他成敗最關鍵的一戰。如果失敗了,可能像諸葛亮那樣,永遠無出頭之日。

    再來看看諸葛亮,就可以發現他與劉邦的差距是很大的。與劉邦發動意想不到的奇襲不同,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不是秘密,天下人都知道,只是不知道他從哪裡下手而已。諸葛亮先是屯兵漢中,又寫了個《出師表》,搞得轟轟烈烈的,惟恐天下人不知道他要北伐了。魏明帝曹睿都想先下手為強,趁蜀軍還沒打過來,先把戰火燒到蜀國,只是由於孫資等人反對才作罷。孫資的結論是什麼呢?以守代攻。只使用現有的部隊,把守重要戰略據點,憑險而守,雖不足以反擊,防禦綽綽有餘,以不變應萬變,可把蜀軍拖垮。大家看到沒有,諸葛亮北伐的下場,人家早就算計過了,後來的事實證明孫資的判斷是有充分理由的。從一開始,人家就知道你要北伐了,那麼你的算勝就太小了。

    4、韓信以奇兵制勝,諸葛亮卻一而再地反對魏延奇襲計劃

    我們知道,諸葛亮北伐每次都遇上糧草不濟的問題,這是具體地形特點決定的。但我們要知道,劉邦同樣遇到這個難題,而且可能更嚴重。要知道諸葛亮比劉邦晚了幾百年,這幾百年裡,川蜀漢中的經濟、道路情況,還是有所改善的。所以劉邦發動關中之戰,必須一戰制勝,決不能拖泥帶水。這時,韓信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達成戰役發起的突然性,韓信獻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根據這個計劃,劉邦派人開始大張旗鼓地重修棧道,這是做給據守關中的章邯等人看的,只是一個迷惑敵人的伎倆;與其同時,漢軍主力卻翻山越嶺,經過艱難的跋涉,走小道穿越峽谷,進抵陳倉,出其不意地殺入三秦。

    章邯做夢也沒想到漢軍竟然來得這麼快。他倉促之下,率軍趕往陳倉,與漢軍會戰。章邯曾經是秦帝國的第一名將,然而今非昔比了,他曾統率的那些能征善戰計程車兵,已經都被項羽坑殺了,如今麾下只是些烏合之眾,焉有戰鬥力,很快便被漢軍打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了。經過幾番會戰後,章邯的軍隊損失殆盡,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舉旗投降。關中之戰,果然如韓信預料的那樣,在漢軍的閃擊下,很快就取得全面勝利。

    諸葛亮北伐時,也有一個人獻上奇襲之計,此人就是魏延。魏延提出由子午谷直插長安的作戰計劃,子午谷全長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難行。然而此通道距離長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臨城下。魏延提出領兵五千出子午谷直取長安,他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是花花太歲,靠裙帶關係當上“安西將軍”,根本不懂軍事,奇襲長安是有把握的。同時,在軍糧問題,魏延認為,一部分可取自敵人的糧倉,一部分取自百姓逃離後剩下的餘糧,這些應該足夠補給。

    依魏延計劃,他攻下長安,而諸葛亮則率兵出斜谷道接應,如此一來,可以在魏國援軍趕到之前,一舉解決關中。魏延的戰略思想,就是以奇取勝,兵貴神速。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戰略設想,但是諸葛亮卻輕描淡寫地給予否決了。我覺得這是諸葛亮與劉邦相比,一個差距很大的地方。

    在關中之戰前,韓信從未帶過兵,但你看,劉邦就是這麼放心接受他的冒險計劃。為什麼呢?打不贏,大不了就死一個韓信加幾千人嘛,影響不了大局。劉邦有大局觀的,而且劉邦也不會因為部將比自己聰明而壓制。同樣,魏延的奇襲計劃如果失敗怎麼樣呢?也就是搭上一個魏延加幾千人,從風險與收益相比看,值得一試。但諸葛亮卻不肯冒點險,我覺得他骨子裡太自負,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

  • 3 # 枯心883

    謝謝邀請!劉備能跟劉邦比嗎?不能劉禪能跟劉邦比嗎?不能。劉邦劉邦是什麼人,他可以做到逃命時捨棄自己的妻兒,笑著對項羽說逆將我父親煮熟時分我一碗。這樣的君主在亂世之中怎麼回不成功。這是梟雄的特質。反觀劉備在亂世之中怎麼做的,行軍之中優柔寡斷,帶著老弱婦孺。這在和平是他可以是一個好的君王,但可惜不是。而打仗的時候呢?劉備不停勸阻,非要選擇在樹林中安營紮寨,結果呢,被陸遜搞了個火燒連營。而劉禪更不堪了。簡直沒有可比性。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所以即使劉備有那麼好的牌面,也依舊失敗了!

  • 4 # Hi嗨Hi

    基礎設施很重要,劉邦時期蜀漢偏居一隅,戰火不及,而且劉邦收編了秦國軍隊,當時最強的軍隊之一。項羽自大殘暴,尤其是秦地人民恨其入骨,對民生毫無作為,民眾受戰亂已久,所以劉邦打敗項羽情理之中。劉備不一樣,當時的軍力民生經濟沒有優勢,對手也都比較強大,沒有時間發展連年征戰。中國有句話說: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戰爭打的不單是軍力還有經濟民生。

  • 5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其實諸葛亮不是因為缺糧攻不下魏國,最根本的原因是蜀國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要知道蜀國面對的是當時佔有天下三分之二的魏國,北方早已被魏國統一,中原,關中這些富裕之地也盡在魏國之手。對劉邦而言他面對的並不是三分之二的天下,他面對的只是十八路諸侯裡面三個秦國叛將而已,面對的目標不同困難也就千差萬別,這是其一。

    其二也許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給人造成的錯覺把諸葛亮神話了,現實是魏國擁有的兵力,名將數遠遠多於蜀國,至於諸葛亮所困擾的缺糧問題這對魏國來說根本不是事。劉邦出蜀爭奪天下時,糧草問題有蕭何等人來解決,軍事將領他有兵仙韓信,反觀三個秦國叛將除了章邯厲害點之外,另外兩個根本不是韓信對手,這就為劉邦成功出蜀奠定了基礎。

    其三諸葛亮六出祁山去攻打魏國,每次都弄得天下皆知,這樣魏國就有了準備,敵方以逸待勞,可想而知蜀國攻魏的難度。劉邦不一樣,他是偷偷摸摸的出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麻痺敵人,並且是趁項羽平定齊國之亂無暇顧及的時機出蜀,這樣的難度對劉邦而言簡直不要太簡單。

    最後一點劉邦能調動的是所有資源,他是貨真價實的王,而諸葛亮只是臣,一名將領而已,攻魏他調動的資源是有限的。

    綜合以上幾點註定了諸葛亮攻魏的失敗,當然不是他本人之過,是當時的大環境限制了他的成功。

  • 6 # 童嘔霸

    看了半天,沒一個正面回答的,全跑偏了。人家問的是劉邦出川不缺糧,為何諸葛亮缺糧。大家都分析了半天什麼強弱對比,能力對比。這和缺不缺糧有啥關係。

    蜀地不缺糧,但是卻運不出去,諸葛亮每次打仗都因為糧食問題退兵,就是因為蜀道上運糧太難了,運輸量有限,打幾個月就斷糧了。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開始在渭河對岸開荒種地,想以此來解決糧食問題。可惜諸葛亮死的太早,要不然耗下去真有可能成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邦暗度陳倉的時候就不缺糧呢?他是怎麼運輸糧食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劉邦那會兒陳倉道是一條河,他是走水路運兵和運糧的。幾百年過去,到諸葛亮這會兒由於地震等地理變化,那條河斷流了,只能靠人力運糧,頂多搞個獨輪車(據說是木流牛馬)。這可不是我瞎說的,是現在專家考察地質變化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哪些專家我就不知道了)。估計諸葛亮也百思不得其解,怎麼韓信行我就不行呢。古代可沒有這麼發達的資訊,估計誰也搞不清韓信怎麼運兵運糧的。

    所以答案就是一個走水路,運輸量大且快,所以出其不意。一個沒水路了,只能靠人背,又少又慢,等你出去別人防守早準備好了。

  • 7 # 關東俠客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同時分封諸侯王,把劉邦封在漢中,章邯,司馬欣,董醫三王鎮守關中地區。後來劉邦用韓信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逼得雍王章邯自殺取得關中之地,然後兵出涵谷關與項羽爭奪天下。四百多年後蜀國丞相諸葛亮同樣北伐中原兵出祁山沒有成功。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有其突然性。雍王章邯作出戰略誤判,為劉邦所圖。三個秦將各懷鬼胎,彼此防備,最後被各個擊迫。再者三個秦將當初投降項羽,導致二十萬秦兵被坑,關中百姓在心裡上怨恨三王,而劉邦入關中時約法三章得到三秦父老衷心擁護,所以劉邦能夠迅速平定關中地區。蜀國丞相諸葛亮一出祁山開始還算順利,後來無攻而返。在當年底又進行二次北伐,走當年劉邦當年兵出陳倉故道。常言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得有強大後勤保章。可是蜀軍泛糧,一般蜀軍經三年屯田才能供應起一次戰爭的支出。諸葛亮一出祁山後應休養生息幾年方可一戰,連續用兵糧草供應不足乃兵家大忌。況且兵者詭道也,講究兵貴神速,諸葛亮來到陳倉城下不是攻城,而是兩次派陳倉城守將郝昭的老鄉兩次勸降,兩次遭到拒絕,失去了戰略主動性。於是雙方展開堂堂之仗進行了二十多天攻防戰,郝昭是天才的防禦戰大師,硬生的擋住了蜀軍進攻。當初曹魏大將軍曹真已料到諸葛亮會走陳倉故道,特派郝昭在此防守。當接到戰報派張欱接應時還耽心郝昭能否守住。張合則樂觀的說蜀軍泛糧不日可撤兵。當魏國援兵到達時,蜀軍果然因缺糧撤軍。蜀國以一州之力對抗曹魏六州之地難矣!

  • 8 # 小鴻哥

    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對手的不同

    有句話講人才莫盛於三國,亦唯三國之主能用人。曹操孫權劉備這些都是經歷數十年才得以三分天下。像曹操從公元190年起兵,公元207年統一北方。到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時,曹魏已統一北方二十年。而劉邦的對手是自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7年分封。短短兩年時間,根基未穩。

    蜀漢面對的對手和劉邦面對的對手是不一樣的。蜀漢面對的是統一北方的曹魏。而劉邦面對的對手光北方就分為14個王國。劉邦可以步步蠶食一國一國打過去,光關中就有三個王。就好比是14根筷子,劉邦能一根根地去折斷。步步蠶食,壯大。這十四個王國又不是一條心。而蜀漢卻無法這樣,因為曹魏是由14根筷子組合的棍子。劉邦當時的實力是僅次於西楚的,奪得關中後劉邦實力大增。一路攻十四國,一路攻項羽。

    秦亡後一共有十八個諸侯國,北方有:雍、塞、翟、魏、韓、河南、殷、常山、代、遼、濟北、齊、膠東、燕(這十四國都在曹魏的地盤)

    西楚一半在北方一半在南方,在三國時一半屬魏、一半屬東吳。

    南方有:漢、九江、臨江、衡山(在三國時是蜀漢加東吳,西楚有一半是東吳)

    2雖然是從一個地方出去,但情況的不同。

    漢末整個中國都受到破壞,益州在東漢中期人口有七百萬。可是蜀漢時卻只有九十萬。整個關中在東漢有百萬人口,光三輔(長安)在東漢高峰時有五十多萬。而在三國時整個關中也就二十萬(十室九空,很多避戰亂躲到益荊兩州。曹操拿下漢中曾遷了數萬戶到三輔)所以曹魏在關中駐軍不多,每次諸葛亮北伐魏國都要從洛陽調軍。諸葛亮在這裡補給糧草有限。而蜀漢在經歷失荊州損失數萬精銳,東征大敗損失七八萬。劉備帶去東征的文武損失超過三分之二。用後師表講:此數十年集四方精銳,非一州所有。

    戰國時的仗大多是在六國所打,所以秦國關中,漢中蜀受到的傷害最小。秦末起義軍跟秦軍大戰的戰場也是在原六國土地。

    劉邦當時入漢中是帶去了十萬大軍的。漢中蜀地經過秦國的治理已經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野。劉邦就是以漢中巴蜀地之資以定三秦。史記: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蕭何)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而蜀漢漢中人口已經讓曹操遷空了,糧食要從蜀地運。人口又少,道路艱難。(三國志:曹操從漢中遷了數萬家到三輔,遷八萬口至洛陽鄴城,從武都遷五萬餘落至天水安定等地)

    關中的三王是秦將投降了項羽的,項羽把二十萬降卒坑殺。關中百姓恨死了三王。劉邦很容易就拿下關中。據有蜀地天府之國,關中天下糧倉。兩大根據地,整個天下最好的地方歸了劉邦。

    史記講關中人口占天下三分,但財富佔天下六分。按當時兩千萬人算也有三百萬。劉邦只是定三秦時是依仗漢巴蜀,東出爭天下主要是依仗關中。史記: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瀟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有人可能說蜀漢也能像劉邦那樣取下關中為進軍中原的基地。這有兩個不同。1劉邦打三秦,項羽在齊國打仗。首尾難顧,數千裡之遙支援不了。而蜀漢攻關中,曹魏卻能從洛陽調援軍,迅速到達。曹魏曾從荊州幷州司州調援軍去關中。2三國時的關中十室九空,即使拿下也無法支援蜀漢進取中原。魏國在關中的駐軍不多,就是因為關中養不起那麼多常備軍。更別說進攻了。後來曹魏的司馬孚、鄧芝在關中屯田後才免強養得起。即使蜀漢真的以關中為基地進攻中原,也會面臨斷糧。公元257年諸葛誕壽春反叛,魏國調集二十六萬人圍了壽春近一年。說明在中原魏國糧草非常充足。而劉邦時的關中是天下糧倉,史記講關中財富居天下十分之六,人口居天下十分之三。而三國時的關中人口只佔天下百分之三。

    3人心的不同

    蜀漢政權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諸葛亮、蔣琬、費禕、鄧芝、馬謖、魏延、楊儀等,除諸葛亮不是荊州人其餘都是)益州本土集團是反對北伐的。漢朝已亡,北方也安居數十年。早就不心存漢室了。蜀漢後軍隊有三部分組成:1益州人2荊州人2北方流民(東州兵)。益州人自然對什麼還於舊都沒有什麼興趣。荊州人的家在荊州,要是打回荊州還好點。北方流民的東州兵是劉焉入蜀後由流民組成。(劉焉入蜀在公元188年)到了諸葛亮公元228年第一北伐時。已經過了四十年了,早已經是第二代第三代了。早已把自己當蜀人了(前陣子看了一節目,一美國小孩在中國出生。普通說的賊好,英語卻說的不好。)

    而劉邦帶到漢巴蜀的十萬軍隊皆是來自中原,原六國地盤的。他們自然想要打回老家去,不願意待在漢中。史記高祖紀: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韓信說對劉邦講: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山東之人指戰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複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劉邦不出秦川爭天下的話,底下將士的心會寒。劉邦一定要這樣做,帶著他們打回故土去。

    4天下有變

    項羽分封不均,天下再次大亂。項羽首尾難顧。楚懷王是天下義軍首領,當時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劉邦先入卻只封漢王。

    原六國王族後人更是不滿項羽的分封,認為不公。陳餘對田榮講: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張耳申陽等人是趙國的臣,一個常山王一個河南王。原趙國最好的地盤是在常山國。藏茶原本是燕王韓廣的部下,項羽把他分封為燕王。把韓廣改為遼東王。原魏國一分為二,西魏國和殷國。殷國王司馬卬原是趙國舊屬。河南王申陽原是張耳部下。齊王濟北王原來是田榮的部下,因跟項羽入關城王。(連張耳的部下都是王,陳餘和張耳是一樣地位的卻只封侯。田榮的部下都是王,田榮能服?)

    公元206年分封后,諸侯回各封地。接著田榮怨項羽封田都為齊王,於是自立齊王。在東起事並濟北、膠東、齊三王,自任齊王恢復原齊國領土。項羽注意力在齊國這邊,劉邦東出定三秦。陳餘聯合代王(原來是趙王)攻打常山王張耳,並跟田榮聯合。項羽率軍攻齊國,劉邦此時花了一年時間才拿下關中,然後劉邦率軍攻楚國小弟:韓、河南王、魏等。並打著為義帝報仇名義討伐項羽。代國攻常山國,張耳敗走。代王復為趙國。漢齊代組成反楚聯盟。這一系列的事就屬於諸葛亮隆中對所講:天下有變。但蜀漢諸葛亮時天下並未有變。

    5師出有名

    蜀漢打的口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蜀漢自居是炎漢正統的延續。在很多人看來是師出有名。蜀漢指出曹魏是篡位並殺害了漢獻帝。但實際漢獻帝活的好好的。篡漢的罪名上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認同。特別是沒有得到北方士人的認同。在曹魏和東吳眼裡心裡,漢朝早就名存實亡。北方計程車人是認同魏國正統得自漢朝的禪讓。儒家是非常推尊堯舜禹禪讓,深受儒家思想計程車人就更不用說了。何況漢朝名存實亡已久,魏國普通老百姓已安居樂業二十餘年(曹操統一北方在公元207年)早就不心存漢室了。

    蜀漢也就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認為蜀漢是炎漢的繼承者。益州本土可是老早就講漢朝要亡了。蜀中預言家1張裕: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大約在公元218年以前講的)2周舒:有問‘代漢者,當塗高’,這是什麼意思?周舒回道:當塗高,即魏國。周舒死於公元194年。3周群:公元196年時群言哀帝時亦有此,將易代之祥也。

    蜀漢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在當時是沒什麼人響應的。(東晉北伐,北方至少還有人組織義軍)

    劉邦是師出有名的:首先是項羽違約,楚懷王跟天下義軍相約先入關中為關中王。項羽卻打發他到漢中,所以劉邦要取回關中地。

    公元206年項羽殺了義帝,義帝雖然是傀儡。但怎麼說名義上也是天下共主。劉邦打著為義帝報仇的名義攻打項羽。項羽殺義帝也讓一些楚人心寒。楚國必竟存在了八百年,而項家世為楚臣。以人臣弒人君大逆無道。史記: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劉邦向天下人宣告項羽殺害義帝一事,宣示項羽的無道,放逐並縊殺天下共立的主上義帝,項羽就是天下公認的反賊。劉邦率領三軍將士,為義帝楚懷王發喪。率軍攻楚為義帝報仇。這樣使劉邦佔據正義、仁義、忠義的高點,使項羽處於大逆無道、反賊、喪失忠義的低點。至少打擊了楚軍的軍心和使楚人生成對項羽的牴觸。

    而項羽是靠武力征伐天下,個人又比較殘暴。本來齊國已攻下,田榮已死。但項羽卻屠城,於是田橫又迅速接起數萬人勢死抗楚。

  • 9 # 路衛兵

    劉邦出蜀打敗項羽聽著像飛過去的,中間還隔著好多地方呢,最關鍵的有兩個:漢中和關中——也就是以秦嶺為界的陝西省中部和南部。劉邦的封地除了巴、蜀還有漢中,其國都就在漢中的南鄭。彼時三地開發程度不高,一路上人員流失嚴重,劉邦這才不得不做出反攻戰略,首當其衝的就是關中。

    關中當時被項羽一分為三,由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董翳和司馬欣把持。三地各自為政劉邦又“暗度陳倉”,佔關中只用了4個月。雖說當時也有從巴、蜀、漢中運糧,但因隊伍推進快隨佔隨補,糧草就不是問題了。此後劉邦東進主要從關中運糧而不是漢中,滎陽對峙時還拿敖倉的糧補充。

    蜀漢時巴、蜀、漢中開發程度提高,漢中也是諸葛亮北伐的中轉站。但彼時關中連同涼州是曹魏的重兵防禦體,很難實現突破——諸葛亮二次北伐圍陳倉一個月都沒拿下來,所以把重點放在了相對薄弱的隴右。路線拉長又有秦嶺阻隔,推進也萬分艱難,糧食消耗就是問題了。不過缺糧不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糧草充足也不行,實力在那擺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男朋友在一起,我變得不開心,易怒,他從來都是需要我的時候才聯絡我。而且他負面情緒特別的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