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藝雜壇

    明朝北方的瓦剌,韃靼,朵顏部落等,其實都是蒙古族,蒙古族根據姓氏活動區域的不同而劃分為多個部落,韃靼,瓦剌只是其中一個部落的名字,只是因為實力的逐步發展吞併了多個實力弱小的部落,而逐步發現成為一個“國家”,與瓦剌並存的其實還有別的部落。

    瓦剌的消失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結局,畢竟每個國家,部落都會有發跡,興盛,衰落的一個過程,到了明朝後期東北女真族的崛起,即滿族的崛起,先後跟蒙古多個部落和親聯姻,蒙古各個部落先後被滿族利用民族政策等多個手段實現了共存。從某種程度上說清朝統一了蒙古和明朝,而形成了清朝。

    這就像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一樣,瓦剌也漸漸的跟歷史上的鮮卑等族一樣融合在了一起,現在的話應該主要是融合在了蒙古族中。

  • 2 # 史說新傳

    先說瓦剌怎麼來的。

    1367年10月,朱元璋北伐中原。第二年,大軍逼近通州,元順帝望風北遁。此後,在明軍的打擊下,加之元內部紛爭,蒙古逐漸分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

    三部的大致位置如下:韃靼分佈於大漠南北,瓦刺駐牧於葉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額爾齊斯河之間的阿爾泰山一帶,兀良哈居於大興安嶺以東、黑龍江以南、薊遼邊外地方。

    三部中的韃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後裔、故元遼王等的領地。瓦刺(原稱斡亦剌)是蒙古高原及其北部諸部之一,後屈服於成吉思汗,屬元嶺北行省。元末明初,該部從葉尼塞河上游森林地區擴充套件到阿爾泰山附近草原地帶,人數四萬餘人,後被漢文史籍稱為瓦剌。

    明初的瓦剌首領是元臣猛可帖木兒。後來又出來三個強大的封建主: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為抵抗韃靼,明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明政府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明成祖擊敗韃靼以後,馬哈木開始驕橫起來,扣留明使,威脅明邊,後被明政府征討,被迫貢馬謝罪。永樂十四年(1416年),馬哈木被韃靼權臣阿魯臺打敗後死去,其子脫歡世襲順寧王。此後,脫歡殺死賢義、安樂兩王,控制了瓦剌,到宣德九年(1434年)又襲殺阿魯臺,野心勃勃,不時覬覦塞下。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去,其子也先繼承其位,瓦剌進入鼎盛時期,野心開始膨脹,四處拓邊。

    再說瓦剌進犯明朝。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以明政府侮辱使者,失信婚約為藉口,大舉進犯明朝邊地,接連攻下明朝大同鎮前沿城堡。

    訊息傳來,明朝大太監王振挾持英宗帶五十萬人親征,百官力柬不果。結果在前線退兵之時,在土木堡被也先軍隊圍困,明軍幾乎全軍覆滅,明英宗被俘,王振被將軍樊忠擊殺,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後,英宗之弟監國,即為後來的景泰皇帝,正統十四年九月,景泰皇帝起用於謙整頓京城防務。十月也先挾持英宗攻打京城失敗,後攻打其他邊塞也均被明軍擊退。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釋放英宗回明,兩方恢復朝貢。

    瓦剌衰落。

    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自立為汗,自視極高,狂妄自大的他終究引起部下阿剌知院的反叛,在也先接連毒死他的長子和次子後,景泰五年(1454年),阿剌殺死了也先,瓦剌逐漸衰落。兩年後,韃靼部落孛來又殺死了阿剌知院。

    成化年間,瓦剌部又被韃靼部大汗達延汗打擊,侷促於西北一帶,偶爾也朝貢於明政府。此後,瓦剌部先後受到達延汗後人的多次進攻重創。

    17世紀初,在漠南蒙古和漠北喀爾喀的排擠下,瓦剌部遷至天山北部,大漠以西的額爾齊斯河流域。到明末清初,被漢文史籍稱為衛拉特,也成厄魯特或者額魯特。後分土爾扈特、杜爾伯特、準噶爾與和碩特四部。此後,隨著清廷打擊和招撫,整體處於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之下了。

  • 3 # 自然使者

    當年,元朝被明朝所滅,遠超末代皇帝逃回漠北,建立北元。

    和任何國家與民族一樣,即使被戰敗了,他們的內訌也沒有停止。不久,北元分裂成為東西兩大集團,明朝人稱東部為韃靼,人家可是根正苗紅,是黃金家族的後代。西部為瓦剌,就不是非黃金家族的後代。

    這兩家互相鬥爭,而且居然藉助明朝勢力打擊對手。明代初年,對黃金家族很不放心,畢竟那是成吉思汗的後代。隨著不斷打擊,韃靼衰弱了,瓦剌部崛起。最後竟然控制了整個蒙古。

    人家最牛的時候,就是也先時代,他盡殺黃金家族宗室,還俘獲了明朝皇帝。

    但好景不長,也先被殺,瓦剌走向背字。被崛起的韃靼部驅逐,被迫西遷。後來分裂成幾大部分。

    有一種說法認為,瓦剌分為: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這四大部。這四大部也互相爭鬥。

    在明代末年,土爾扈特鬥不過日益強盛的準噶爾,被迫西遷,到伏爾加河至烏拉爾河下游沿岸,建立土爾扈特汗國。最後成為沙俄的附屬國。由於不斷受到沙俄的壓制,最後在1771年,渥巴錫汗率部東歸,歸順大清帝國。

    而準噶爾部,曾經最牛的時候,稱霸西域,染指西藏,建立準噶爾帝國。還曾出兵攻打大清,先鋒部隊已經攻入現在的赤峰。但最終,國破。

    杜爾伯特部,受準噶爾打擊歸順清朝。和碩特部遷到在青藏高原,建立和碩特汗國。但最後被準噶爾消滅。

  • 4 # 冷兵器研究所

    自北元滅亡後,漠北蒙古勢力分裂成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瓦剌也稱衛拉特。位於韃靼以西,亦力把裡(今新疆中亞一帶)以北;主要活動在科多河、額爾齊斯河、準噶爾盆地遠及中亞附近。與韃靼不同,瓦剌並非黃金家族後裔,瓦剌雜糅了大量中亞草原民族血統,由於與成吉思汗世代聯姻,才併入蒙古大家庭,所以韃靼一向將瓦剌視作蒙古別部,甚至不把他們蒙古人看待。

    明朝初年,當時瓦剌部不服韃靼部,雙方相互征伐。永和九年秋,韃靼殺死明朝使臣郭驥,導致翌年明成祖親率大軍深入蒙古地區征伐韃靼部,於斡難河畔(今鄂嫩河)大敗本雅失裡,旋即又東向擊敗阿魯臺於興安嶺。本雅失裡奔和林,但是當時和林一帶已為瓦剌所有,結果馬哈木殺本雅失裡,並嚮明朝獻出故元傳國璽,此時的瓦剌已經展現出了一些野心,而且當時朱棣便已預感到瓦剌的驕橫,但是依然厚賜了瓦剌使臣。

    勢力範圍漸向東移,瓦剌對明朝的態度也漸漸由恭順變為“表詞悖慢”,明國此時也認為“瓦剌驕矣”。於是明朝轉而支援韃靼部阿魯臺,封其為和寧王。永樂十一年,馬哈木擁兵三萬東渡飲馬河。翌年,瓦剌遊騎甚至到達明國邊境興和偵探明國動靜,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為了保持蒙古諸部的分裂現狀,以讓一家獨大,同年三月,明成祖再次親征,深入漠北遠征瓦剌,瓦剌大敗,被明軍斬首數千級,十多個王子被殺。瓦剌殘餘部眾敗走,明軍乘勝追擊,此後瓦剌率軍又戰,明軍再次大敗瓦剌,然後一直追擊瓦剌殘部直到土剌河,生擒數十人。僅有馬哈木太平等脫身遠遁,此戰之後,瓦剌自知無力抵抗明朝大軍,於是在永樂十三年,馬哈木等嚮明朝貢馬謝罪。

    明朝撤軍以後,瓦剌內部發生內訌,答裡巴、馬哈木、烏格齊哈什哈相繼死去,額色庫繼承汗位。韃靼趁著瓦剌新敗,結合兀良哈部攻破瓦剌,瓦剌無法抵擋韃靼和兀良哈的攻擊,再次求助於明朝。明成祖為了牽制韃靼,於永樂十六年四月冊封馬哈木之子脫歡襲父爵為順寧王。

    之後由於韃靼和明朝的關係再次破裂,明成祖分別於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連續三次親征韃靼。韃靼部損失巨大,脫歡自然不會放棄這個絕佳的機會。永樂二十一年夏,野心勃勃的脫歡在飲馬河(今克魯倫河)大敗阿魯臺,掠其人口馬駝牛羊殆盡,將韃靼部打的潰散無所。在消滅了東蒙古勢力之後,此時的脫歡越發不甘心屈居人下,他開始騰出手來解決瓦剌內部的權利分配問題。永樂二十二年十月,脫歡起兵征伐土爾扈特部賢義王太平,致使賢義王人馬潰散,甚至有殘部逃到了明朝的甘肅邊境潛住。慢慢的,在宣德年間,脫歡逐漸合併太平、把禿孛羅部眾,吸收和碩特等加入聯盟,自此土爾扈特部再也無力對抗脫歡,脫歡終於掌握了瓦剌的實權。

    宣德六年春,脫歡率兵再次大敗韃靼首領阿岱汗和阿魯臺,窮困潦倒的韃靼部甚至遷徙到遼東地區,以避鋒芒。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七月,瓦剌殺阿魯臺,韃靼部眾潰散,阿岱汗逃至陝西、甘肅一帶。由此瓦剌暗地聯絡兀良哈和女真各部,襲擾明國邊境。根據《明實錄》記載,當時明國邊境環境急轉直下,領地在遼東、居庸關一代的兀良哈部居然率兵襲擾明朝邊境直至山西、陝西地區,此時正好與瓦剌襲殺阿魯臺部的時間相吻合,史載“朵顏……竟與虜合,我是以有土木之變”。正如《蒙古黃金史綱》的說法,“所謂衛喇特篡奪蒙古一國之政”,瓦剌勢力終於佔據漠北東部,統一了漠北。

    脫歡的兒子也先比其父走的還要遠,他把瓦剌的勢力延伸到東起女真、西至哈密、北達貝加爾湖、南臨長城的廣袤地域。又趁明朝內部出問題的功夫,發起攻勢,在土木堡之變中大敗明軍,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

    不過,也先在建立了他的父祖也不能企及的功勳後,就走了一步昏招。他打破“唯有黃金家族嫡系才能做全蒙古大汗”的規矩,於1453年夏自立為天聖可汗。然而也先這個天聖可汗做了不過一年,其本人就在1454年下半年被反叛者所殺。他死後,綽羅斯家族被他的兩個兒子所瓜分,長子博羅納哈勒的部眾成為杜爾伯特部,次子額斯墨特達爾罕的部眾,發展成了後來的準噶爾部。

  • 5 # 墨白史界

    俘虜明朝皇帝的瓦剌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九瓦剌”記載了瓦剌歷史。

    【瓦剌】原為蒙古部落,元朝覆滅後,由元朝遺臣猛可帖木兒佔據。

    《明史》有載: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韃靼西。元亡,其強臣猛可帖木兒據之。死,眾分為三,其渠曰馬哈木,曰太平,曰把禿孛羅。

    原文翻譯為:瓦剌,原為蒙古的一個部落,位於韃靼的西邊。元朝覆滅後,元朝大臣猛可帖木兒佔據了瓦剌部落。猛可帖木兒死後,所帶人馬分為三支,其首領分別為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

    【瓦剌】最初是臣服大明朝廷的,並幫助攻打元朝餘部。

    明成祖朱棣即位時(1402年),曾派遣使臣到瓦剌告之,之後又多次派人前去宣示皇恩,並對馬哈木等人給予了賞賜。

    永樂六年(1408年),馬哈木等派遣使者跟隨亦剌思(洪武年間來歸的撒馬兒罕人)前來獻貢馬,並請大明朝廷封賜官職,《明史》記載:封馬哈木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順寧王;太平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賢義王;把禿孛羅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安樂王。

    永樂八年(1410年),瓦剌再次獻貢馬以示謝恩,並開始年年朝貢。

    當時,元朝沒落皇帝本雅失裡率殘部居於漠北,馬哈木帶兵偷襲並將其擊敗。永樂八年明成祖朱棣親自領軍再次打敗了本雅失裡,馬哈木上奏大明朝廷請示儘早消滅本雅失裡的作戰計劃。

    【瓦剌】在斬殺元主本雅失裡後,開始了無理要求,並開始製造摩擦。

    永樂十年(1412年),馬哈木打敗並斬殺了本雅失裡,並上奏朝廷想要獻出元朝傳國玉璽,但提出消滅本雅失裡餘部、遣返脫脫不花(蒙古帝國第二十六位大汗 )的兒子、給瓦剌兵將加官封賞和兵器等要求,明成祖朱棣並未理會,只是賞賜了瓦剌使者。

    永樂十一年(1413年),瓦剌扣留明朝使臣不予回返,並言甘肅、寧夏等地歸附韃靼的很多人是瓦剌親屬,要求還給瓦剌。永樂帝大怒,命令宦官海童恨恨斥責了瓦剌使者。

    【瓦剌】和【大明】自永樂十一年冬開始了兵戎相見。

    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瓦剌陳兵飲馬河,揚言去進攻元朝餘部阿魯臺(本雅失裡部將),永樂帝在接到開平(現在河北省唐山市境內)守將軍情急報後,御駕親征。

    永樂十二年(1414年)春,永樂帝在忽蘭忽失溫(今外蒙古溫都爾汗西北)安營紮寨,派安遠侯柳升、武安侯鄭亨等先與前來進犯的瓦剌軍隊交戰,後親率鐵騎快速出擊,大破瓦剌軍隊,戰果顯著,《明史》有載:斬王子十餘人,部眾數千級。追擊逃跑的瓦剌軍隊過了兩座高山,直至土剌河。此戰馬哈木等脫身逃走,永樂帝班師回朝,大明勝。

    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馬哈木等獻馬請罪,並放還了大明使臣。永樂帝並未深究。

    永樂十四年(1416年),瓦剌與阿魯臺交戰,瓦剌敗,不久後馬哈木去世。

    【瓦剌】和【大明】重修於好。

    馬哈木死後,考慮到瓦剌反叛者主要為馬哈木,永樂帝派宦官海童安撫了太平、把禿孛羅。

    永樂十六年(1418年)春,瓦剌來朝,請求由馬哈木之子脫懽襲爵,永樂帝敕封其為順寧王,並派海童等以彩幣賜給太平、把禿孛羅及馬哈木弟弟昂克,另外派遣使臣祭奠了順寧王馬哈木。從此,瓦剌又開始向大明朝貢。

    【瓦剌】和【大明】保持和平狀態。

    永樂二十年(1422年),瓦剌侵掠哈密,朝廷責之,遣使謝罪。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冬,瓦剌部屬賽因打力來降,命為所鎮撫,賜彩幣、襲衣、鞍馬,仍令有司給供具。自後來歸者悉如例。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元年(1426年),太平死後其子捏烈忽襲爵。脫懽打敗阿魯臺

    宣德九年(1434年),脫懽襲殺阿魯臺。

    【瓦剌】起勢。

    正統(明英宗朱祁鎮年號)元年(1436年)冬,英宗受成國公朱勇告訴英宗,近來脫懽正在領兵攻打韃靼朵兒只伯部落,,恐吞後將日益強大,應命令駐守部隊廣積糧草,以防不測,英宗同意了。不久後,脫懽殺死賢義、安樂兩王,將其部眾迴歸麾下,原想稱可汗,在眾人反對下,乃共同擁戴脫脫不花為可汗,並收攏了阿魯臺的兵馬。,以先所並阿魯臺眾歸之。脫懽自為丞相,居於漠北,哈喇嗔等部落全部歸附,後打敗朵兒只伯部落,又威脅引誘朵顏等衛所窺伺大明北部邊疆。

    正統四年(1439年),脫懽死,子也先嗣,稱太師淮王。於是北部皆服屬也先,脫脫不花具空名,不復相制。每入貢,主臣並使,朝廷亦兩敕答之;賜賚甚厚,並及其妻子、部長。故事,瓦使不過五十人。利朝廷爵賞,歲增至二千餘人。屢敕,不奉約。使往來多行殺掠,又挾他部與俱,邀索中國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饜,輒造釁端,所賜財物亦歲增。瓦剌貪得無厭,大明朝廷養虎為患。

    【瓦剌】與【大明】戰事再起。

    瓦剌也先先是攻破哈密,擄走哈密忠順王及其母,後又放還。瓦剌又與沙州、赤斤蒙古諸衛聯姻,攻破兀良哈,威脅北韓。

    邊防大將知道瓦剌必為邊疆大患,屢屢上報,但大明朝廷只是命令做好防禦。

    正統十一年(1446年)冬,也先攻兀良哈,遣使抵大同乞糧,並請見守備太監郭敬。帝敕敬毋見,毋予糧。

    正統十二年(1447年),也先又致文書給宣府的守將楊洪,向楊洪提出同樣要求。楊洪將此上報給朝廷,朝廷敕令楊洪對其使者以禮相待,其使者回去後報告了也先。不久,也先手下個別部眾歸附大明,說也先正圖謀入侵大明,脫脫不花雖有制止也先,但也先不聽,還相約諸番族人共同背叛大明。正統皇帝下旨詢問,也先並未回覆。

    當時大明朝廷派使臣到瓦剌,也先等人的請求討要,大明都會答應。瓦剌來朝時使者更是增加到了三千人,冒領糧食。禮部按禮數給予,瓦剌的請乞僅為禮數的五分之一,也先大為不滿。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引誘逼迫眾部落分路進攻大明邊疆,也先親自領兵進犯大同。參將吳浩戰死貓兒莊,戰報頻頻傳至大明朝廷。

    【英宗】御駕親征,恥辱至極。

    太監王振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親征,大同守將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都督石亨等與也先交戰於陽和,但受監軍太監郭敬所制,進退失據,全軍盡覆。宋瑛、朱冕戰死,郭敬爬在草中逃過一劫,石亨逃回。

    英宗車駕駐紮在大同,因連日大風大雨甚,軍中又常有夜驚的事件發生,人人都感到驚駭恐懼,郭敬將戰況秘密地報告給王振後撤軍。

    英宗車駕再次駐紮在宣府,瓦剌大部軍隊從後面襲擊大明軍隊。恭順侯吳克忠抵擋,兵敗身死。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以四萬人繼續迎敵,至鷂兒嶺,遭到埋伏,全軍皆死。

    次日,英宗到達土木堡。各位大臣建議軍隊進入懷來以求自保,王振只顧輜重急忙加以制止,致使也先軍隊趕到。

    土木堡地勢較高,挖井挖了二丈深還不見水,而取水的道路又被敵軍所佔,眾人甚為飢渴,而敵軍也越來越多。

    到達土木堡的第二天,敵軍見明軍未有行動,便假裝撤退,王振便急忙下令移營往南出發。等明軍剛行動,也先便集合騎兵從四面衝擊,明軍士卒爭相逃跑,隊伍大亂。敵軍越過軍陣衝擊而來,明軍大亂,死傷人數達數十萬。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尚書鄺埜、王佐,侍郎曹鼐、丁鉉等五十多人身死,王振亦死於亂軍之中。皇帝被俘,宦官喜寧跟隨。

    也先聽說皇帝的車駕馬上到了,驚訝的都不敢相信。等見到英宗時,致禮甚為恭敬,讓英宗居住在他弟弟伯顏貼木兒的營帳中,讓先前抓到的校尉袁彬服侍英宗。

    也先本有謀逆之心,正巧碰上天降大雷雨震死了也先的坐騎,又發現皇帝的寢幄帳篷有祥瑞之兆,便打消了念頭。

    九月,郕王(即景帝朱祁鈺,英宗之弟)自監國即皇帝位,尊英宗為太上皇帝。也先詭稱奉上皇還,由大同、陽和抵紫荊關,攻入之,直前犯京師。兵部尚書于謙督武清伯石亨、都督孫鏜等御之。也先邀大臣出迎上皇,未果。亨等與戰,數敗之。也先夜走,自良鄉至紫荊,大掠而出。都督楊洪覆大破其餘眾於居庸,也先仍以上皇北行。

    也先夜常於御幄上,遙見赤光奕奕若龍蟠,大驚異。也先又欲以妹進上皇,上皇卻之,益敬服,時時殺羊馬置酒為壽,稽首行君臣禮。

    景泰(明景帝朱祁鈺年號)元年(1450年),也先復奉上皇至大同,郭登不納,仍謀欲奪上皇,也先覺之,引去。初,也先有輕中國心,及犯京師,見中國兵強,城池固,始大沮。會中國已誘誅賊奄喜寧,失其間諜,而脫脫不花、阿剌知院復遣使與朝廷和,皆撤所部歸,也先亦決意息兵。

    【瓦剌】與【大明】又和,【英宗還朝】。

    景泰(明景帝朱祁鈺年號)元年(1450年)秋,帝遣侍郎李實、少卿羅綺、指揮馬政等齎璽書往諭脫脫不花及也先。而脫脫不花、也先所遣皮兒馬黑麻等已至,帝因復使都御史楊善、侍郎趙榮率指揮、千戶等往。也先語實,兩國利速和,迎使夕至,大駕朝發,但當遣一二大臣來。實歸,善等至,致奉迎上皇意。也先曰:“上皇歸,當仍作天子邪?”善曰:“天位已定,不再更。”也先引善見上皇,遂設宴餞上皇行。上皇行,也先與部眾皆送約半日程,也先、伯顏乃下馬伏地慟哭曰:“皇帝行矣,何時復得相見!”良久乃去,仍遣其頭目七十人送至京。

    【瓦剌】詭計,兩帝生隙。

    上皇歸後,瓦剌歲來貢,上皇所亦別有獻。於是帝意欲絕瓦剌,不復遣使往。也先以為請,尚書王直、金濂、胡濙等相繼言絕之且起釁。帝曰:“遣使,有前事,適以滋釁耳。曩瓦剌入寇時,豈無使邪?”因敕也先曰:“前者使往,小人言語短長,遂致失好。朕今不復遣,而太師請之,甚無益。”

    【瓦剌】內亂,勢力範圍再增。

    也先與脫脫不花之間互相有猜忌。脫脫不花的妻子,是也先的姐姐,也先想扶立外甥為太子,脫脫不花不同意。也先也對脫脫不花與中國通好頗為疑忌,認為這是脫脫不花想消滅自己所策劃的戰略,於是雙方便率軍互相攻打。脫脫不花兵敗後逃走,也先率人追殺了脫脫不花,將脫脫不花的妻妾兒子全部俘虜,把脫脫不花手下的人和牲畜分給各部屬;於是乘勝利用軍力威脅逼迫諸番族人歸順,使瓦剌勢力範圍東到建州、兀良哈,西到赤斤蒙古、哈密。

    【也先】死,【瓦剌】衰。

    景泰三年(1452年)冬,瓦剌遣使來賀,景帝仍不遣使。

    景泰四年(1453年)冬,也先自封可汗,任命二兒子為太師,派使者來朝,其所奉的表文中稱自己為大元田盛大可汗,末尾寫的紀元為:添元元年。田盛,是天聖的意思。邊關上報朝廷的文書中則稱為瓦剌可汗。不久,也先又在黃河的母納地區逼走了朵顏部落。從此,也先恃強凌弱,日益驕橫跋扈,整天沉湎於酒色之中。

    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並殺之。後韃靼部孛來又殺阿剌,奪也先母妻並其玉璽。也先諸子火兒忽答等徙居幹趕河,弟伯都王、侄兀忽納等往依哈密。伯都王,哈密王母之弟也。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屬分散,其承襲代次不可考。

    天順(明英宗朱祁鎮經奪門之變後第二次登基後的年號)年間,瓦剌的阿失帖木兒屢次派遣使者向朝廷獻貢,朝廷把他當作也先的孫子,按以往的慣例給他優厚的賞賜。

    瓦剌部落中還有一支叫拜亦撒哈,常和哈密一起派使者前來朝貢。拜亦撒哈的首領名叫克舍,頗為強大,糾集韃靼的小王子數次入侵中國。克舍死後,養罕王稱雄,擁有精兵數萬,克舍的弟弟阿沙封為太師。

    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二十三年(1487),養罕王圖謀入侵中國邊境地區,哈密的罕慎派人將此情況告訴給朝廷。養罕王出戰失敗後離去,因懷恨哈密向朝廷告密,回軍時便搶劫了哈密的大土剌。

    【瓦剌】歸處。

    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號)初年(1488年),瓦剌部落中稱為太師的有兩個人,一個名叫火兒忽力,另一個名叫火兒古倒溫,他們都派使者向朝廷進貢。土魯番佔領了哈密後,都御史許進用金帛厚禮買通火兒忽力和火兒古倒溫,讓他們出兵把土魯番人從哈密趕走。他們手下有個名叫卜六王的部長,屯兵駐紮在把思闊。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十三年(1518年),土魯番人入侵肅州。肅州的守衛大臣陳九疇便給卜六王送去彩幣,讓他乘虛襲擊土魯番。卜六王便攻破了土魯番的三個城市,殺死和俘虜了數以萬計的土魯番人。土魯番人害怕卜六王繼續進逼,便與他講和。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號)九年(1530年),土魯番與瓦剌之間因議婚的事情有仇。這時的土魯番更加強大,瓦剌數次遭受土魯番人的困擾和打擊,同時瓦剌內部的各支系之間動輒互相殘殺,多數瓦剌人歸附中國,而哈密又乘機在瓦剌地區侵略搶劫。卜六王感到無法支撐下去了,也請求朝廷允許他到內地來歸附。朝廷沒答應他的請求,把他遣送到關外,最後不知他的去向。

    因此,【瓦剌】之名起於蒙古,建國於元末,盛於也先時期,衰於內亂,最後於嘉獎年間同化後逐漸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賈母如何定位襲人和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