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在整個二戰裡,希特勒下達的命令很多,其中肯定有些命令確實是錯誤的,但是有些命令未必是錯誤的。

    比如先打基輔再打莫斯科,有意見認為這錯失了攻打莫斯科的時機,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基輔不先打的話,側翼有幾十萬蘇軍,德軍也未必能集中力量攻擊莫斯科。這一點一直有爭議,哪個方案更正確,也不好定論。並不能說先打基輔再打莫斯科失敗了,那麼先打莫斯科再打基輔就一定能勝利。

    有些則純粹是亂扣帽子,比如敦刻爾克,戰後一大批將領回憶是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的。但是卻沒人說這是因為A集團軍的龍德施泰德將軍先提出的,而龍德施泰德提出這一建議是因為掩護側翼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上報, 不少於5個師的敵軍在幾百輛坦克的配合下對他發動進攻(實際盟軍兵力為一個步兵營+1個坦克連),加上前線部隊進展太快,指揮混亂。也沒人提希特勒確實同意了龍德施泰德A集團軍暫停進攻的要求,但是同時下達了北面的B集團軍加強進攻的命令。只是B集團軍沒有及時發起進攻而已。

    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想法是對的,戰後就會按照自己思路提出來。第二種則是純粹甩鍋了,反正希特勒已經死了,說啥也不會反駁。

  • 2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就德國而言,成也希特勒,敗也希特勒;總之,在戰後的德國,元首是用來背鍋的,反正希特勒已死,已經死無對證;因此,各種黑希特勒層出不窮,從軍界的高階將領開始,首先黑已死的元首。

    所以在這個程度上講,希特勒還是日本的裕仁天皇來得幸運,戰後終被免於起訴,即使有什麼過錯,也都是下面人惹起,自有東條英機等一幫甲級戰犯替他背鍋。

    在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陸軍元帥曼施坦因闡述了對二戰中各個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特別是描述了作為最高統帥希特勒在戰爭中的失誤,令讀者認識到了另外一個希特勒。

    希特勒軍事方面缺少卓越的才能,一方面是過度的自信,另一方面卻缺少必要的冒險,且過多的插手具體戰役,直接給戰役的組織和實施帶來混亂。

    在戰略上,希特勒沒有一個最核心的目標,過多的目標分散了資源,導致在一些無關大局的點上面花費太多的精力,但在最核心的目標進攻上面卻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撐。

    閃電戰之父德軍裝甲兵頭目古德里安也指責在敦刻爾克,希特勒停止追擊的命令,真是莫名其妙,最終放走了數十萬英法聯軍;錯過進攻莫斯科的時機,也是希特勒的責任,在斯大林格勒,拖延太久,也是希特勒的責任。

    敦刻爾克,是帝國元帥格林這個吹貨在希特勒面前爭功,承諾僅靠空軍轟炸就能打敗英法聯軍,害的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原地待命,海獅行動證明了,戈林的空軍也不過如此,歷史有如果的話,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不停下來,就能快速攻破敦刻爾克,古德里安的軍事生涯會更加豐滿多采。

    此外,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得不到有力的燃料、兵員、裝備的補給,最終戰敗,在德軍將領眼裡,也是希特勒的責任。

    事實上,不能支援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是因為德國海軍水面艦艇力量不夠強大,且運輸能力不夠,無法衝破英海軍的海上封鎖。

    正因為德國海軍沒法像英海軍那樣從直布羅陀和摩洛哥繞道,因此只能從義大利走,只能靠義大利的海軍,但義大利海軍也無法衝破英美海軍的封鎖,導致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處於孤立無援的宭境。

    戰後,有許多德軍高階將領指責希特勒指揮無方,沒有頭腦,專橫武斷,干涉下屬指揮,最後把前線好好的局面搞垮了之類。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德國戰敗的確是希特勒的錯。誰叫你有事沒事去打蘇聯,沒事去打英國、法國,誰叫你發動二戰。所以作為德國的最高領導人竟然發動二戰,那麼二戰的失敗也必須由他來承擔。

    不過曼斯坦因將所有責任都推給希特勒就稍微有點過了。要知道在閃擊西歐的時候。國防軍的高階將領們都不怎麼認可曼斯坦因以裝甲部隊從阿登山區突破英法的防線這一個戰法,他們仍然沿用一戰時期施裡芬的“右勾拳”戰法,但是唯獨希特勒慧眼識金大力支援曼斯坦因以及古德里安的做法,從而保證了德國在西歐戰事上的順風順水。

    所以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國防軍的許多將領們對希特勒還是很佩服的。哪怕就在進攻蘇聯前期希特勒都經常聽取國防軍將領們的意見。不過從1942年的冬季作戰開始後希特勒開始變得“昏庸”起來,特別是在庫爾斯克會戰時,希特勒一直要求等兵力全部聚集以及等待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投入戰鬥才開始發動“堡壘計劃”,而曼斯坦因則希望在蘇軍防線還沒建立起來時突擊蘇聯的防線,但是同樣的德國的兵力也並沒有完全聚集。就從此之後,希特勒就頻繁的干預,做出了現在看起來是錯誤的決定。所以戰後許多將領甩鍋給希特勒,反正他已經死了,你也死無對證了,想怎麼說還不得看你自己咯。

  • 4 # 戰略論

    曼施坦因說的也沒錯,尤其是東線戰場德軍的失敗希特勒負責主要的責任,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初期的波蘭戰爭和法國戰爭,這些輝煌的勝利締造者也是希特勒,哪次不是希特勒力排眾議,斷然決定發動對波戰爭和對法戰爭的,也是希特勒大力支援古德里安的裝甲兵戰術才使得德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總結來說蘇德戰爭就是一個分水嶺,初期的勝利歸功於希特勒,後期的失敗也是希特勒所致,真是“成也希特勒,敗也希特勒”。

    無論是在波蘭戰爭還是法國戰爭,當時的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都是反對發起戰爭的,他們害怕陷入兩線作戰,也擔心兵力上不能取得優勢。尤其在法國戰役中,陸軍總司令部不願意進攻,認為以德軍現有兵力無法快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爭會陷入僵持,所以他們希望透過防禦來拖延時間爭取政治上的和解。而希特勒則看法不同,他認為英法不會坐視一個強大德國的崛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讓英法軍隊更加強大,德國的國力終究不可能敵過兩個強國,到時候德軍的優勢也會喪失,所以必須立刻發起進攻,在英法沒有發揮出戰爭潛力時打敗他們。

    至於蘇德戰爭嘛,最大的特點就是戰線太寬,而蘇聯的人力資源和軍事工業也非常強大,德軍在數量上無法同蘇軍相比,只能透過機動作戰的方式來大量的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要強調機動作戰,或者也要在加固的現代化防線中進行堅守,尤其在中後期德軍兵力不足時更要這樣做,一定要注重節省兵力。可是希特勒既不採取彈性的防禦手段,也禁止在後方建立一道“東壁”,在簡易的野戰工事中執行硬性防禦,德軍的損失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麼後期德軍的防線總是被突破,因為兵力太少了,任務太重了。

    希特勒在政治上的天賦締造了一個強大的第三帝國,而他在軍事上的無能毀滅了這個依靠軍隊締造起來的帝國!

  • 5 # 東方評史

    曼施坦因元帥、古德里安將軍、隆美爾元帥、博克元帥、萊布元帥、龍德施泰特元帥等等,每一位都是二戰之中出類拔萃的德國將領,既有理論、又有實踐。

    既著有深厚的戰爭理論學,同時又兼具出色的戰場指揮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

    即便是擁有眾多的戰爭人才,但戰爭最後輸的卻還是德國。

    關於德國最後打輸的原因,那些所有能夠活著下來的將領比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以及那些在戰爭尚未結束就已經喪生的將領比如隆美爾等,都一股腦的把戰爭失敗的責任推到了希特勒頭上。

    希特勒當然要對戰爭的失敗負全部責任,因為他是決定著德國前途命運的最高統帥,他不負全責、誰負全責?

    但如果按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所說的希特勒要對戰役的成敗負全責的話,這就不得不說曼施坦因這些人有點推諉責任了,甚至說是一派胡言!

    希特勒既然能從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窮小子,一步登上德國最高元首的位置,此舉足以說明他有一定的過人之處,不是人們所說的那樣他只是一個出色的演說家、政治家和狂人。

    其實他也是懂一定軍事的,如果不是這樣他怎麼能擔任德國的陸軍總司令。

    對於希特勒進行軍事幹預的事,特別是莫斯科會戰時期,以博克元帥和古德里安將軍,還有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和勃勞希奇元帥是對希特勒有著很大意見的。

    這主要表現在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群暫停對莫斯科的進攻,調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團軍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合圍蘇聯基輔守軍,從而導致了莫斯科戰役的失敗。

    其實,這是德國將領一廂情願的胡說八道。

    當時的德軍如果不按希特勒的這一命令列事,後果比這還要嚴重。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蘇軍攻打柏林之前是怎樣做的:1945年1月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中,主客服的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百萬大軍在20天的凌厲攻勢中,向前挺進500多公里,直抵奧得河邊。

    此時的朱可夫面對的形勢比1941年夏季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更為有利,他的先頭部隊距柏林僅60公里,只是一天的路程。

    而這時的柏林防禦空虛,朱可夫只要命令作為前鋒的坦克集團軍度和繼續前進,拿下柏林似乎是輕而易舉。但朱可夫為了消除敵軍在東波拉美尼亞德重兵集團對其側翼的威脅,斷然停止向柏林前進,掉轉兵峰殲滅這一集團。

    為此蘇軍對柏林的戰役推遲了兩個多月,當四月份進行柏林戰役時,德軍已經完成了對柏林的防禦準備工作。

    結果是蘇軍對柏林的進攻打的是殘酷而激烈,併為此付出了30萬人的傷亡代價。

    朱可夫這一決定,與莫斯科會戰之前的基輔戰役如同出一轍。

    因此,德軍將領把莫斯科會戰的失敗推到希特勒頭上是不客觀的。

    其次是希特勒命令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在戰略上也不見得有錯,錯就錯在這些戰役都沒有取得成功!

    其實,美國一參戰,德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 6 # 聯合防務

    謝邀。希特勒將德國帶進了二戰,並最終使德國像一戰一樣戰敗投降,負最大責任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但是,希特勒是如何上臺的?為什麼能夠煽動德國發狂似的進入二戰?為什麼納粹對待猶太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種很殘忍卻沒有多少人反對?這些深刻問題,曼施坦因等人都進行了迴避。將鍋全都甩給希特勒,反正希特勒已死,也不會辯解。這樣自己就顯得無責,或者都是被希特勒逼的,罪責也會變輕。

    二戰之中,德國以一己之力挑戰全世界,本來就是難以完成的任務,但是德國敢於發動二戰,首因還是一戰。正是一戰之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苛刻,當時就埋下了二戰的種子。德華人是懷著一股復仇心態看待英法,而希特勒也正是利用了德華人的這種心態才得以發展起來。從希特勒上臺的程式上看,希特勒是被德華人選出來的,德華人為什麼選他,對希特勒的那一套德華人不清楚嗎?即便德國民眾不清楚,德國的資本家不清楚嗎?興登堡不清楚嗎?可是這些資本家和擁有巨大威望的興登堡為什麼都要捧希特勒,提拔希特勒,還不是因為他們心裡有著很多和希特勒共同的想法。包括當時的德國國防軍宣誓效忠希特勒,僅僅是勃勞希契這樣的軟人不敢反對希特勒嗎?不是。整個德軍也與國民一樣,也想復仇,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奪取土地。曼施坦因在希特勒崛起後只是箇中級軍官,如果他真有良知,完全可以不給希特勒出那些主意,但是他猴跳的厲害。在德軍入侵歐洲和蘇聯時,曼施坦因表現很積極。在德軍順風順水的時候,德國有幾個去質疑希特勒?失敗了就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到希特勒身上,只能說明這些人也都是些慫人,沒有什麼擔當。(S)

  • 7 # 看的淡一點2745

    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又叫甩鍋的藝術,瞭解一下,希特勒只是被德國大眾選上去的代言人,代表了大多數德華人的意志,並不是他一個人就能迷倒眾生的,二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誰先挑起戰爭誰就輸了,不管是王特勒,還是李特勒,二戰其實就是經濟下滑引發的,這個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戰爭消耗。。。曼施坦因當總統也還是會失敗的,就算他帶領的德軍打遍全世界..人口也不足,戰損比都能讓德國沒人了,所以勝利在進攻波蘭時就註定失敗了

  • 8 # 毒刺劍客

    希特勒對二戰時期前線德軍的干預指揮主要是在蘇德戰場。必須承認的是,在閃擊蘇聯後,希特勒的戰略方針確實改了好幾次,讓前線將領非常尷尬。在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未果後,氣急敗壞的希特勒把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調往南方集團軍群,試圖拿下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但是沒有裝甲突擊力量的中央集團軍群根本啃不動莫斯科,德軍因此失去了拿下莫斯科的最後機會,因為德軍兵敗莫斯科時,蘇聯守軍也快撐不住了。希特勒的這次轉向,被認為是指揮失誤。

    在庫爾斯克會戰前夕,蘇聯的軍工產業已經步入正軌,德軍此時已經失去了戰略優勢,而且蘇聯地大物博,有極大的戰略縱深,德軍已經不可能靠拿下莫斯科來結束蘇德戰爭,但是希特勒認為,如果此時後撤,德軍就失去了最後拿下莫斯科的機會於是庫爾斯克會戰爆發,德軍慘敗。個人認為,如果德軍能避開庫爾斯克會戰,那德國與蘇聯談判的機會仍然存在,因為此時德軍主力尚存,而蘇聯也沒有多少信心能徹底擊敗德國。

    第三,德軍兵敗庫爾斯克後,希特勒沒有果斷下令德軍大步退卻,而是一直想要謀求進攻,所以德軍和蘇軍始終保持著戰役級別的軍事接觸,結果蘇軍的連續十次斯大林突擊,讓德軍被追著打,一直打出蘇聯國土。

    第四,也是最要命的,希特勒規定,裝甲部隊的調動必須透過大本營,也就是說,德軍裝甲部隊雖然配屬給前線各部隊,但使用權在希特勒手裡,因為希特勒格外看中裝甲部隊。但這個規定顯然很不合適,嚴重影響了前線將領的臨場發揮。

    但是希特勒干預前線戰事,也有可取之處。莫斯科兵敗後,德軍後撤五十公里,失敗的情緒開始蔓延,希特勒果斷下令撤換各集團軍群司令,這種撤換,確實穩定了軍心,阻止了失敗情緒的蔓延,戰線暫時得以穩固,有利於德軍重整軍備。

  • 9 # 麥田軍事觀察

    在二戰之後,幾乎所有的德軍將領都將失敗原因歸責於希特勒的失誤,但是這個觀點實際上像甩鍋,而不是事實,從戰爭程序來說,希特勒本人的軍事才能不低,在許多決策上是相當成功的。二戰之前的德軍整軍備戰階段,希特勒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戰役,從波蘭戰役以及法國戰役的表現看,希特勒的決策也沒有問題的,從三軍統帥的角度說,太合格了!

    在蘇德戰爭早期的幾次重要戰役當中,希特勒的決定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所謂希特勒失誤的第一個指責,集中在1941年秋天的基輔會戰,這場戰役有許多人認為希特勒應讓德軍直接進攻莫斯科,但是重新研究一下戰局的話,如果蘇軍基輔集團不被德軍殲滅的話,那麼在莫斯科戰役中,將會給德軍造成很大的麻煩,在戰後有關的許多歷史學家都曾經認可,不能消滅這支力量的話,那麼進攻莫斯科就是不可能的說法。

    1942年,德軍的戰役決定也沒有什麼大的失誤,真正的問題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決策,但是這個事情與其說是希特勒的問題,不如說是蘇軍的反應超出了德軍的預料。至於1943年的決策問題,希特勒沒有什麼大錯,很多決定只能說存在爭議,說錯的太少了。真正的問題還是1944年以後的問題,這才是指責希特勒的地方,但是那時德國已經是大勢已趨,是否正確,已經不是改變什麼了。

  • 10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那麼還能怎麼說呢?說都是我的錯?!希特勒就是用征服世界,為民族打出生存空間,煥發了德華人的熱情和力量,他的上臺,戰爭就已經不可避免,一開戰,全面出擊也同樣不可避免,吞併奧地利,逼降捷克,甚至打下波蘭,就可以停下來嗎?英法為什麼綏靖?是給自己爭取準備時間,所謂民主國家,做事拖拉,但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底蘊,真發揮出來,也不是德國受的了的,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攻擊法國、英國,跟英法開戰了,蘇聯真的就一直會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做夢去吧,斯大林也在等合適的下手機會呢,所以希特勒打完法國,用空軍逼得英國苦苦支撐,立即調頭對蘇聯出手,德國戰敗後,國際戰犯紐倫堡大審判中,德國國防軍軍官,只要戰爭中沒有屠殺平民之類反人類罪行,都以戰爭是執行國家命令的理由宣判無罪,希特勒納粹政權,才是戰爭原兇,希特勒是頭,這總沒錯,而曼施坦因他們在戰爭中有沒有盡力?有沒有拖後腿?他們都在自己領域當中,出類拔萃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德國依然戰敗,那當然是大首領希特勒的錯,他沒認清現實,高估國家實力,擴大戰爭範圍,這些他負責的領域,他負責的戰略選擇都出了錯,那麼曼施坦因這些戰術上沒犯錯的人,當然把德國失敗原因歸結於希特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完美世界各職業加點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