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銘和小霽

    嘉靖帝

    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史書評價嘉靖帝為"中興之主",說他"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首先我們看嘉靖帝的主要事件,以及做了哪些重要性的舉措。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大禮議事件:即位不久後,嘉靖帝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嘉靖帝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后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勝利最終結束。

    嘉靖中興:嘉靖帝力革前朝時弊,勵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大刀闊斧推行了改革,政治上集異納諫,勤於政務,打擊權臣和封建地主貴族勢力,大赦天下,誅殺了錢寧、江彬等佞臣,整頓朝綱,總攬內外大政,推行新政,裁抑司禮監的權力,撤廢鎮守太監,嚴肅監察制度,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重視任用張璁、夏言等賢臣,他吸取了前朝宦官當權亂政的教訓,對宦官嚴加管束,中央集權得到復興和加強,使朝政為之一新;

    經濟上嚴革貪贓枉法,勘查皇莊和勳戚莊園,還地於民,鼓勵耕織,重新整頓賦役,賑濟災荒,減輕租銀,體恤民情,治理水災,汰除軍校匠役十萬餘人,極大地緩解了當時激烈的社會經濟矛盾;

    軍事上整頓軍隊團營,守兵東南,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頓邊防。

    文化上改革科舉之弊,改正孔子稱號和典祀,這期間,“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天下翕然稱治”。

    史書記載嘉靖帝在位的前二十年中很有作為。除採取了歷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減貢、賑災等措施外,還扭轉了自正統以來形成的宦官擅權、敗壞朝政的局面,並下令清理莊田,“不問皇親勢要,凡系冒濫請乞及額外多佔者悉還之於民”,廢除勳戚世襲等。所有這些舉措皆進一步鞏固了明朝的統治。

    興土木,修學堂。多次撥款建造各地學院書院。大大的促進了文化方面的提升。《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作都是在這期間完成。重新錄入《永樂大典》,彌補了很多缺失的內容。

    康熙帝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早年透過與鰲拜的權利爭奪中勝出,從而開始牢牢控制清朝大權。並與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定三藩,打敗了地方明末開始的割據政權,大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且事後統一臺灣,大破準噶爾,讓清朝政府把西藏也納入中國的國土範圍,加快了民族融合。為中國的領土和今天的民族融合做出了非常大的作用。

    軍事上康熙帝有非常多的貢獻,平定三藩,驅逐沙俄,大破準格爾,統一臺灣等等,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軍事成就極高的一位帝王。文化上,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 。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佈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康熙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康熙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政治,並且皇子信仰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天主教。也有人指出康熙對科學的所謂興趣,一方面是用來炫耀,另一方面則也是當玩具供他個人取樂消遣的意思。而不是用於實際需要。亦有學者指出,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亦指出分別由康乾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整合》和《四庫全書》亦收錄了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

    康熙時文字獄則相對有所減輕,比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僅僅因為贊同方孝標給南明正名的觀點,結果就被斬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牽連為奴。還有朱方旦案、王錫侯案,以及親政前鰲拜等顧命大臣發起的《明史》案。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

    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系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其實明清這兩位帝王,一位是中興之主,一位是雄才大略。

  • 2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嘉靖由藩王入京當皇帝,在位期間功過皆有,前期在他的帶領下明朝一度走向中興,後來迷戀修道不上朝導致奸臣嚴嵩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嘉靖是一個聰明過頭了的皇帝,最後被人摸透了秉性錯殺忠臣,正所謂“玩鷹的最後被鷹啄了眼”這句話來形容他最合適不過。

    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歷史高分劇《大明1566》裡面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嘉靖非常精彩,嘉靖後期百姓過的確實辛苦,由於嚴嵩父子貪汙成風,導致整個國家機器幾乎陷入癱瘓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曾經半夜睡覺的時候被宮女差點活活勒死,這就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得人心的皇帝,一生玩弄權術最後被權術所制衡,好在後來在立太子的時候不算糊塗,他的繼任者隆慶皇帝關鍵時刻給大明王朝續了命。

    康熙在史書上的“好名聲”可以說是完完全全被奴才文臣吹捧而來,他是滿清入關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期間最長的皇帝,由於滿清王朝的江山得來實在太過心虛,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對權力就抓的非常牢固,由於用心狠毒生怕漢人發展導致竊來的江山不穩,所以他對人民的思想禁錮做足了功課,在軍事方面做的更絕,那時候正是火器發展的高速時期,康熙卻為了保住滿清江山害怕原來的主人漢人造反,下令禁止任何槍炮方面的發展,把會製作火器的匠人殺頭或者充軍,這種背道而馳的做法也為後來滿清落後捱打埋下了伏筆。

    在國家方面康熙是歷史的罪人,由於滿清王朝的出現導致中國從一個文明優秀的國家變成了一個麻木僵化的國家,但是遺憾的是他們這些狠毒的政策並沒有被實際的披露出來,更多人願意相信被粉飾的假象,一個落後野蠻的部落因為想永久的奴役人民百姓所做出的惡果,不應該被人世人唾罵嗎?所以不要把嘉靖跟康熙做對比,我感覺那是一種侮辱。

  • 3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嘉靖皇帝上臺之後雖然曾從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明朝出現一時中興之象,但其晚年迷戀道教、墮於政事、導致吏治腐敗,也曾創下20多年不上朝,所以對他的評價不會太高

    而康熙皇帝,我認為他是中國古代皇帝中綜合素質最高的皇帝在當好皇帝本職的基礎上會多門語言,學習算學,學習幾何,嘗試著種雜交水稻,種牛痘,還在黃河邊上教過當地官員如何測算水流量。。在位期間穩定大局,維護國家統一,他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將西方科學引進中國,雖然他自己非常喜歡,但這也源於在中國根深蒂固的華夏中心論和儒家專制主義思想,他甚至有遠見的說過: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逝世幾十年後,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中國和西方的差距徹底拉開了

  • 4 # 水墨鄂州

    清代的賦稅政策是承襲明代,但是明代賦稅政策的問題,清朝統治者們也不是不瞭解。明代的賦稅管理比較差且凌亂,明廷的戶部只有戶丁總數而沒有丁銀統計,丁銀是歸地方官員使用,用於行政辦公等方面。

      (1)明朝滅亡與“丁銀”不清、人口不清問題

      “丁銀”是明朝中後期稅賦改革開始出現的,其定型也就是“一條鞭法”。明朝前期沒有“丁銀”,明朝時成丁是16到59歲。以戶計役稱甲役(裡甲)、以丁計稱徭役(均瑤),除此就是雜泛,雜泛。總體上,明朝中後期的徭役主要是均瑤、裡甲、驛傳、民壯(民兵)等。

      因為,明代徭役主要由地方政府編審調查,所以,非常雜亂無章。到了丁銀出現後,丁銀就全部由地方政府支配。由此,徭役加大了貧富差距,地主豪強利用關係不用繳稅,貧窮農民卻揹負徭役主體,這就造成“流民”大量出現。例如,海瑞擔任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知縣時,洪武初年,許可權七萬七千三百七口,嘉獎三十一年竟然只有四萬六千口。可能嗎?洪武初年天下還是“大亂平靜之日”人口少,可天下和平百餘年,人口竟然少了這麼多。

      對於這些問題命令各種規章制度,不要造成貧富差距太大,“務使貧富適均,毋致偏累。”

      正德十年的“八分法”將給朝廷上供物料的裡甲徭役,從十年一輪變為每年都向所有成丁攤派的方式進行改變,這就是較早的丁銀出現。這是福建的情況。

      南直隸蘇州府也開始類似做法。但每個地方的標準都不一樣,例如吳縣每丁徵銀3分、常熟是1分;每畝徵銀吳縣是1分2釐,常熟是7釐7毫。丁銀佔徭役銀的比重,吳縣是30%、常熟是5%。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情況非常凌亂。

      最終,“一條鞭法”從隆慶四年江西開始逐步推廣。

      江西布政司所屬府州縣各項差役,逐一較量輕重。系力差者,則計其代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系銀差者,則計其扛解交納之費,加以增耗。通計一歲共享銀若干,照依丁糧編派。開載各戶由貼,立限徵收。其往年編某為某役、某為頭戶貼戶者,盡行查革。如有丁無糧者,編為下戶,仍納丁銀。有丁有糧者,編為中戶。及糧多丁少,與丁糧俱多者,編為上戶,俱照丁糧並納,著為定例。

      《大明會典·卷二十·賦役》

      定陵出土的龍袍

      請注意“加以增耗”四字,有些人將“火耗”出現推到康熙的“永不加賦”政策上,其實完全不符合歷史。“火耗”“陋規”這些自古就有,只不過各個時期名稱不同而已。

      “一條鞭法”定型後,因為南方田賦重、徭役輕,北方向反的歷史成因。大體上,北方丁銀佔三分之二以上,長江以南地區丁銀相對較少、大部分都被攤入田賦。這也是為什麼,萬曆後期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流民”再次大規模出現的根本原因。

      更為嚴重的是,明朝的人口問題也一直是個謎。即著名的“二百年未生一人,未死一人”問題,即古代中國只重視“納稅人口”輕視“人口數量”問題,造成明朝統治者的人口數量只是納稅丁口,從洪武到明末基本一致造成。統治者對於本國內到底多少人是不清楚的,甚至戶部對人口問題也不甚了了。

      (2)清朝一建立就著手將“丁銀”控制在中央手中

      清朝建立後,剛坐穩北京城的順治二年,即1645年清廷就要求把丁銀、田賦全部上繳中央,並對人丁進行編審統計。由此,三年一編。因為太繁雜,順治十三年改為五年一編審。到了順治十八年,清廷終於公佈了全國丁銀數:直省徭裡銀300萬8900兩9錢,米12570石1鬥。

      因為清廷將“丁銀”數量和分配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雖然對清廷摸清人口數有一定好處,並抑制一定的地方政府腐敗問題。但是,清廷將各種稅賦掌控在自己手中,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更加緊張。這就導致了“陋規”、腐敗問題更加嚴重。

      為此,康熙決定在五十一年清明節這天釋出“永不加賦”的詔書,是對明朝“丁銀”問題的“終結”。然而,任何問題都不是單一的,必然會影響其他問題。

  • 5 # 宋安之

    當然康熙帝強啊,因為人家敬業!

    同樣是皇帝,敬業不敬業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無疑嘉靖帝是很不敬業的。

    嘉靖帝在位前期還好,勵精圖治,一度使明朝復興,結果後來就開始怠政,雖然也處理政務,但主要重心在於煉丹上面了,簡直是太不敬業了。

    康熙晚年雖然也有怠政的時候,但整體來說,是遠遠不如嘉靖帝偷懶的。

    要說比權謀之術呢。

    而且嘉靖帝可以說是皇帝中相當聰明的一個人,可惜不務正業,沒用對地方…

  • 6 # 春秋正義

    引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說的,“嘉靖,家家淨也”。

    嘉靖皇帝在位46年,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在修仙,長期不上朝,朝政敗壞,可以說明朝國勢自嘉靖開始糜爛,一點都不為過,因此史書上也有“明始亡於嘉靖“的說法。

    相比之下,康熙皇帝作為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二位皇帝,充分展現了他作為千古帝王的優秀治國才能,平三藩、收臺灣、三徵葛爾丹、北阻沙俄,有力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康乾盛世”與他打下的基礎有很大關係。

    所以毫無疑問,總體上康熙皇帝要比嘉靖皇帝強。

    政治上兩人都聰明絕頂,但持續性較差

    嘉靖皇帝以藩王身份即位,一上來就搞了個“大禮議”,年少有為,迅速將大權集於自己手中,並且大刀闊斧清理勳戚莊田、罷天下鎮守中官、改革科舉制度和內閣制度、革除外戚世封,以至於嘉靖朝沒有出現權臣、外戚、宦官專權,用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的話來說就是:

    臣等幼時,猶及見提學官多海內名流,類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無敢幹以私者。士習儒風,猶為近古。

    由此可見嘉靖前期還是很有作為,政治清明的。

    在這一點上康熙皇帝和他一致,少年天子智勤鰲拜的故事不絕於耳,同時恢復京察、大計等官吏考核制度,先後多次外出巡查,體察民情,也就有了《康熙微服私訪記》的虛構故事,但至少說明康熙不是光坐在深宮裡治理天下,而是十分有想法、實事求是的皇帝。

    不過嘉靖皇帝后期迷上了道教,不僅開始大興土木建道觀,甚至過於迷通道士而引發“壬寅宮變”,此後嘉靖皇帝變本加厲,政治上也由嚴嵩、嚴世蕃父子把持,朝廷烏煙瘴氣。

    在這一點上康熙皇帝只是怠政,導致吏治腐敗,引發九子奪嫡,政局不穩,但並沒有對國力造成很大影響,他的兒子雍正帝即位後嚴厲反貪便扭轉過來了。

    所以在政治上嘉靖帝手腕不輸康熙皇帝,只是耐受度方面就差距大了。

    嘉靖時期明帝國在軍事上則是全面落後康熙治下的文治武功。

    嘉靖時期出現了明朝中後期最嚴重的“南倭北虜”,儘管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的努力下,倭寇之亂被基本平息,但是來自北方的威脅可謂一直縈繞明王朝的噩夢。嘉靖二十九年甚至發生“庚戌之變”,韃靼俺答汗率部擄掠京師,明帝國的心臟地帶如此脆弱,暴露了深重的防禦問題。同樣是在嘉靖時期,明帝國徹底失去了河套地區,統治區域進一步萎縮。

    康熙皇帝早年基本在南征北戰中度過。彼時南方大局未定,三藩勢力同時反清,外加東南的明鄭勢力,大清的半壁江山岌岌可危。但康熙皇帝僅用時十一年,便削平三藩,還歷史上首次將臺灣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隨後更是親征葛爾丹,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在東北收復雅克薩城,逼迫沙俄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延遲沙俄對東北地區的侵略近兩百年。

    簡單對比就可以發現,嘉靖皇帝開啟了地方自主募兵的潮流,儘管湧現出遼東鐵騎、戚家軍、白杆軍等精銳之師,但脫離中央控制的私人武裝在明朝末年成尾大不掉之勢,甚至可以說崇禎帝下召天下勤王,結果近在咫尺的吳三桂都敢故意拖延,可見軍事上的飲鴆止渴成為帝國的疥瘡。

    而康熙皇帝在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大舉用兵,都取得了勝利,帝國處在上升和擴張期,

  • 7 # 伯虎42

    世宗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諱厚熜,高皇帝七世孫,憲宗之孫,興獻王(興獻帝,追封睿宗)長子,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生於湖廣安陸(今湖北鍾祥市)興藩府邸。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興獻王朱祐杬薨,朱厚熜以興世子身份,在興藩屬官協助下,管理王府,以待除孝後(三年,實際二十七個月)正式襲爵。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嘻哈不羈一生的武宗正德皇帝駕崩,無子嗣,亦無同父兄弟,皇統斷絕。首輔楊廷和按“兄終弟及”祖訓,以憲宗第四子興獻王齒序最高(憲宗長子、次子早夭,三子即孝宗皇帝,第四子即興獻王),按皇明祖訓,以興獻王長子,興世子朱厚熜為嗣,入京師承繼大統。

    楊廷和鑑於武宗一生生性自由,隨心所欲,活出自我風采同時也使得文臣集團大傷腦筋,所以選取了看起來孤零零一個的興世子朱厚熜繼承大統,以便於灌輸思想,利於控制(世宗獨子,並無兄弟,父親已薨,無法依靠,年僅十四歲,思想未成熟,在文官集團看來,是極好的垂拱符號,也就是架空。),其實如果立嗣,還有一個比世宗更適合的人選--憲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檳次子崇仁王朱厚炫長子朱載增,時年五歲,是憲宗曾孫輩中排第一者,也是武宗駕崩後,子侄輩唯一一人,也可以選來立為武宗之嗣子,這樣皇統不至於斷絕。

    但是文官集團對於武宗是深惡痛絕,再加上朱載增父、祖父均在世,益藩宗人勢力明顯強於孤零零隻身一人的興世子,所以綜合考慮,最後還是選定了興世子朱厚熜承繼皇位。楊廷和及文官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給自己找了一個多麼厲害的對手。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經京師使團至安陸迎接,歷時四十日,朱厚熜抵達京師,經過與文臣們的禮儀交鋒,不以太子禮儀,而是以嗣皇帝身份,自大明門入,在奉天殿繼位,次年改元嘉靖,後世以廟號稱世宗皇帝。

    自正德十六年五月,至嘉靖三年二月,長達三年的時間內,世宗與外朝文官集團進行了激烈交鋒的“大禮議”(實際就是君權與相權的交鋒),雙方圍繞著如何尊崇世宗生身父母的情況,來往拉鋸。最終,世宗憑藉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和手段,迫使楊廷和致仕,最終削職為民。世宗生父被尊為興獻帝,後加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明孝宗自皇考改稱皇伯考。

    之後,世宗在自己精明的政治手腕下,不斷打擊之前膨脹的文官集團,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追尊其父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睿宗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安陸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或者說明中期皇權與相權的爭奪,至此結束,世宗大獲全勝,樹立了權威,獨攬超綱,威懾群臣,文官們在與皇權的鬥爭中,暫時一敗塗地(當然,在世宗兒子和孫子那裡,文官們找回了場子)。

    世宗統治前期,有所作為,革除前朝弊政,打擊外戚及權臣,整頓賦役,賑濟災荒,緩解了當時激烈的社會經濟矛盾。中後期後,國家承平,世宗日益腐化,迷信方士、尊崇道教,不斷修設齋醮,靡費巨大。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因不堪忍受世宗修道暴虐對待,宮女奮起反抗,爆發“壬寅宮變”,世宗幾乎喪命。之後,世宗移居西苑,不再居住於皇宮。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韃靼部首領俺答汗見明朝邊事廢弛,趁機率軍入寇,兵臨京師,四處大肆掠奪,而明軍不敢應戰,緊閉城門自保,致使俺答在城外焚掠騷擾八日後,飽掠無數,並得通貢的允諾,才由古北口退去,是為庚戌之變。

    南方,自嘉靖初,沿海走私集團聯合日本內戰中失敗的無主武士浪人,為了牟取暴利,無視海禁,勾結“番舶夷商”,大私武裝走私。甚至於公開在沿海各地劫掠,氣焰最盛時居然打到南京城下,江南一片譁然。在倭患愈演愈烈形式下,世宗起用張經、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文武大臣,歷時十餘年,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軍殲滅廣東境內最後一股倭寇,才結束了自明初以來二百年的倭患。

    世宗在位前期,依靠大禮議中支援自己的張璁、桂萼、方獻夫等臣,整頓吏治,改革宦權,限制勳戚,推行改革,成效顯著---“臣等幼時,猶及見提學官多海內名流,類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無敢幹以私者。士習儒風,猶為近古。”張居正。

    :“世宗皇帝繼統,年齡雖小,英斷夙成,待此輩不少假借。又得張公孚敬以正佐之,盡革各省鎮守內臣,司禮監不得干預章奏......蓋自漢唐宋元以來,宦官斂戢,士氣得伸,國體尊嚴,未有如今日者,誠千載一時哉!”進士李樂

    :“奏革各省鎮守內臣及清勘皇親莊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寢,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萬世不可泯也”明人黃光升

    嘉靖十八年(1539年),張璁病亡後,諸閣臣中無人能擔當繼續改革重任,世宗也轉向消極荒殆,二十餘年不朝,兼之任用嚴嵩,吏治敗壞,明朝因循敗政展開新一輪歷程。

    世宗晚年,疏離嚴嵩,任用徐階等人,好歹緩和了一些社會矛盾,釐革了些許縮弊、多少振興一點綱紀。並在海瑞上書直斥乘輿之時,得徐階及內宦黃錦諫言,顧及身後之名,並未處死海瑞,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總算稍稍挽回一點帝王名聲,不至於位列昏庸殘暴君主之列。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三,世宗病重,群臣將其自西苑抬回二十餘年不曾居住過的紫禁城,十四,崩於乾清宮,上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昌平永陵。

    世宗一生,在位前期能任用能臣,改革吏治,勤於政務,中後期喪失進取精神,日益腐化,崇信修道,以至朝政漸次腐敗,“吏治繁偽,兵政窳惰,民力虛耗,亦由是始”。但是世宗尚能掌握皇權,無論出於何心,總是以極大精力在關注“御外侵,修邊牆;抗倭寇,安海疆”等保衛國家的政策,及“振災耕,勵蠶桑、恤士民、賑災荒”等內政政策,對於治理國家,總算是盡到了本職工作,這一點相對於他孫子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至於與清朝康熙帝的對比,我認為沒有可比性,一個王朝的中後期,處於下降規律期的帝王,去對比另一個王朝的前期,國勢上升期帝王,本身就是不公平。確實康熙帝在內政和對外開拓上,遠遠勝過嘉靖帝,但這是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徵和歷史走向規律下的前提,如果要對比,得以清朝的嘉慶帝來對比,這才有一定得可比性。

    總體來說,世宗是一個非常聰明並具有極度自信心的人,相當的自大狂妄,同時又十分小氣。既有敢於打破傳統、體恤士農工商、推進社會發展的一面,又有晚年腐化,敗壞朝政,苛待群臣、崇奉信教、誤用佞臣、剛愎自用、使國勢動盪不堪的一面。不管怎麼說,在四十五年的統治時間裡,世宗牢牢地掌握著皇權,從未放手,:“(世宗)晚年雖不御殿,而批決顧問,日無停晷。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 作為皇帝來說,算是正確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稱得上合格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讓英國硬脫歐,對美國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