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山話史
-
2 # 風逍逍兮易水寒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一生的對手,他倆的相遇使波瀾壯闊的三國故事在絢爛中謝幕,既是歷史的饋贈,也是宿命的輪迴。
從古至今,關於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強的爭論就一直未曾停歇。很多人覺得諸葛亮北伐壓著司馬懿打,雖然最後沒成功,但是與司馬懿的交戰一直處在上風,所以諸葛亮強;也有的人認為司馬懿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自古成王敗寇,所以司馬懿更強。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客觀的,帶有明顯的個人偏好。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的諸葛亮和司馬誰的軍事才能更強吧。
諸葛亮,字孔明,祖籍徐州琅琊,後為躲避戰亂來到荊州。劉備得到司馬徽和徐庶的指點,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由此登上歷史舞臺。大多數人對諸葛亮的印象都是從三顧茅廬開始的,包括之後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膾炙人口的事蹟也為諸葛亮的人生履歷增添了無數神奇色彩。
歷史上確實有劉備三顧茅廬的事蹟,諸葛亮的《出師表》和陳壽的《三國志》都證實了劉備是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的。但是諸葛亮擅長的是內政,而不是軍事,至於赤壁之戰中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等典故都是羅貫中為了達到自己的尊劉貶曹的目的移花接木的。若諸葛亮真有那麼神,劉備早就統一全國了。魯迅先生不也說:狀諸葛之智近為妖。
諸葛亮出道之後,擔任的一直是內政首輔的職位,跟荀彧、張昭的作用一樣,並不長與軍事。其實劉備集團的軍師是龐統和法正,諸葛亮一直是留守後方的。這不是說諸葛亮的位置不如龐統、法正,實際上諸葛亮的地位是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直都是雷打不動的文官一把手。龐統、法正相繼去世之後,蜀國陷入了謀士稀缺的地步。諸葛亮不得不站出來扛起大局。也就是說,在劉備、龐統、法正死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才得到發揮。在短暫的軍事生涯中,諸葛亮的表現不亞於任何一個頂級謀士,安居退五路,平定南蠻,這都是諸葛亮值得稱道的地方。甚至北伐,諸葛亮一直是勝多敗少。
北伐最後為什麼會失敗呢?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的比較,魏國的經濟、人口、糧食、領土面積等各方面都碾壓蜀吳兩國,綜合國力就不在一個檔次上。諸葛亮縱然再逆天,也無法跨越這巨大的實力鴻溝。能在逆境下不斷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諸葛亮已經很了不起了。換一個人來做,也不會比他做得更好。
司馬懿的人生經歷與諸葛亮類似,都是文官出身,半輩子都沒上過戰場,又都是主子託孤的物件,在先主死後才開始顯露自己的軍事才能。但是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不如諸葛亮,雖然同是託孤大臣,但諸葛亮還是蜀國的丞相,之後又罷免了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司馬懿從來沒有達到過諸葛亮那樣的地位,他頭上壓著曹真,在諸葛亮北伐時,跟諸葛亮對線的大多時候是曹真,曹真死後,司馬懿才接手。所以,在政治能力和政治地位是,司馬懿遠不如諸葛亮。
但是軍事才能上,司馬懿絲毫不弱下風。有很多人說,司馬懿對線諸葛亮時,一直採取龜縮戰略,甚至被諸葛亮用女裝羞辱都沒有出戰,認為司馬懿比不上諸葛亮,懦弱,不敢與諸葛亮交手。
其實打仗並沒有那麼簡單。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司馬懿雖然一直沒有正面硬剛諸葛亮,但是大家看看最後的勝利者是誰呢?司馬懿的堅守戰略是基於魏蜀兩國的形勢,採取了用最小的損失換最大的勝利的策略。當時魏國強而蜀國弱,面對諸葛亮這個等級的對手,持久戰是最好的方案,而且蜀國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糧道不通,哪怕諸葛亮發明了木流牛馬,那也是杯水車薪,影響不了大局。糧食方面一直是掣肘諸葛亮的最大阻礙。司馬懿正是看透了蜀國不能久戰這一點,所以一直堅守不攻,憑藉魏國的國力優勢活生生拖死了諸葛亮,也拖垮了蜀國。如果換一個對手,司馬懿的策略可能會主動一些,但是諸葛亮這種等級的,持久戰是最好的策略。
司馬懿一生中最值得人稱道的軍事行動並不是與諸葛亮的對決,而是平定遼東那場戰役。在遠征遼東中,公孫家族可以說被司馬懿耍得團團轉,完全被司馬懿捏在手裡摩擦,司馬懿也深得兵法精髓,千里奔襲,出其不意,將這場可能曠日持久的戰役變成了閃電戰。除了遠征遼東,智除孟達和高平陵之變都體現了司馬懿深得兵法精髓,幾乎將36計運用得爐火純青。所以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司馬懿對陣諸葛亮只是選擇了最穩妥的策略,畢竟他知道自己的奇謀妙計在諸葛亮這種等級的主帥面前完全不堪一擊。
說了這麼多,大家看可能以為我會支援司馬懿。NO,我其實支援諸葛亮的。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不用多說,但是諸葛亮的失敗更多的是敗在天時,更是敗在綜合國力上。魏國實力雄厚,司馬懿縱然才能出眾,但如果沒有魏國的國力作支撐,我相信他不會比諸葛亮做得更好。諸葛亮雖然長於內政,但是軍事能力上的才華也不容置疑,在全面落後於魏國的情況下,他還能壓制魏國的力量,不管是曹真還是司馬懿跟諸葛亮對打,都是處於下風的。如果說將兩個人的位置調換一下,說不定諸葛亮會比司馬懿做得更好。
-
3 # 汪小非2
縱觀歷史,不談演義。諸葛出山後的定位起初是謀士,而後是政治家,類似於荀彧。至於軍事方面,並沒有展現太多。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子午谷奇謀也沒有采納。用兵趨穩,不倚奇謀、不敢弄險,正是說明才華欠缺。你看韓信背水一戰多險啊,奇正相合,環環相扣。縱觀韓信一生,從不打無把握之仗。我們外行為他驚出一身冷汗,其實我想韓信是很有自信的。諸葛伐魏,也是無奈之舉,伐也敗,不伐也敗,從劉備伐吳失敗就知大勢已去。伐魏,一是以戰止戰,為蜀續命,二是向世人表明心志,向大漢明智,為了心中的理想了此殘生遺願。而司馬雖然龜縮打法,看上去有失血性,卻也是最穩的戰術。不打就能贏為何還要拼命?歷史上其實阻擋蜀軍很多次是曹仁的功勞。歷史迷離,我們後人也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心向蜀漢。但論軍事才能,最重要的是結果。誰贏了誰便更強。雖然魏強蜀弱,若以結果論,自然是司馬贏了。
-
4 # 笑傲江湖161104
兩個人都很有水平。時勢造英雄,諸葛亮進攻,要速戰速決。司馬懿防禦,看住諸葛亮的命門糧草後勤,拖下一段時間就是勝利。應該說,是一對勁敵,棋逢對手。
-
5 # jordan25
軍事,首先是戰略,而不是戰術。諸葛亮晚年窮兵黷武,糜費國力而無功,在戰略上已經是失敗的。魏強蜀弱,司馬懿卻抱元守守一,以靜制動,以守代攻,積蓄力量,在戰略上已經是大勝。
-
6 # 半個外星生物
《三國演義》的風頭,早已經在中國遠遠蓋過了歷史的真相。
而諸葛亮,不管是演義,還是各種民間故事,也已經深入了人心,成為了神一樣的存在。
而司馬懿呢?
無論是演義,還是戲曲,還是電視作品等,幾乎都被刻畫為一個奸臣的角色。
雖然他的能力是肯定的,但是,遠不如臥龍鳳雛之輩。
其實,在三國時期,按能力來說,在頂尖的謀士裡,把任何一個人的能力神話都是片面的。
因為,古人已經定義了,成大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時勢早就英雄。很多人的能力其實都差不多。有些人是這方面更好,有些人則是其他方面。
比如論智力政治等,甚至早期董卓的女婿李儒也是一個大神級別的人物。賈詡更加無敵於寂寞。政治軍事謀略狡猾無一不精。
而就單論司馬懿和諸葛亮來說。我認為兩個人真的不相伯仲。
只不過,因為曹操那樣的也同樣牛x的人存在,司馬懿不敢太過展露自己的才華而已。
因此,在司馬懿年輕的時代,其實還是隱藏了很多自己的真實實力的。
而歷史上的諸葛亮,戰術上應該還真的不是最頂尖的。
但是,政治上絕對是前三級別的人物。
以一己之力,匡扶漢室,保西蜀數十年平安。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實屬難得。
因此,在政治上,諸葛亮遠超司馬。這一點也可以從後來晉朝很快滅亡看得出來。司馬家族的政治能力並不高。
但是,從軍事上來講,雖然諸葛亮也是一個不錯的戰略家。但是,相對於司馬懿的司馬家族來說,還是略差。
並且,後繼無人的情況,直接導致了西蜀的滅亡成為定局。
而隨後很快的滅掉東吳,正好證明了司馬懿驚人的軍事天才。
所以,一個政治九十九分,軍事八十分。
一個政治八十分,軍事九十九分的兩個人,是不相伯仲的。
-
7 # 虎臣
首先,何為軍事才能?
戰略眼光,行軍駐紮,排兵佈陣,奇謀定策,凡此種種吧。
隆中對也好,孫劉聯盟也罷,包括諸葛亮南征,還有司馬懿出其不意擒孟達,破遼東公孫淵…這些都不提。既然要將兩個人做比較,當然是要把兩個人對陣時的表現拿來比較,因為兩人所處的環境相同,這樣才有比較的意義。
戰略眼光。據三國志郭淮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時司馬懿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司馬懿善之。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燧耳。郭淮常年居於隴右,熟悉地理,諸葛亮兩次部署,均被郭淮識破,所以並未取得戰果。兩次作戰,司馬懿起到了從善如流的作用,均採納了郭淮的建議,郭淮若不在,又當如何?諸葛亮此次北伐,不是孤軍北上,而是與東吳諸葛瑾陸遜遙相呼應,兩線策應。對於戰略眼光,諸葛亮實是高出宣王一籌。
行軍駐紮。五丈原之戰,諸葛亮除了上述兩次軍事行動之外,其餘時間大多在與司馬懿對峙。234年秋八月,諸葛亮病逝,撤退之後,司馬懿巡視其軍營,贊曰:“天下奇才也”。能夠獲得對手如此的稱讚,諸葛亮對於軍隊的治理可見一斑,包括陳壽也贊其長於治戎。誰高誰下,智者見智。
排兵佈陣。五丈原,原上地形平坦,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1.8公里。可以說,是適合騎兵作戰的地方,換言之,是適合魏軍作戰的地方,諸葛亮軍隊大多為步兵,司馬懿寧願拿著20萬大軍與諸葛亮10萬大軍對峙一百天,也不願意拿著自己的騎兵去和諸葛亮的步兵去對抗。這其中當然免不了魏明帝下旨不讓司馬懿出戰的緣故,司馬懿之所以深溝高壘就是知道諸葛亮糧草早晚不濟,而諸葛亮此次北伐作了萬全準備,以木牛流馬運糧草,而且在別人的國土上屯田,可以說一定時間內不必再為糧草發愁。可司馬懿坐視諸葛亮大軍在自己的國土上屯田也不敢出戰,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改善了陣法,可以讓步兵在平原上與騎兵對抗,也就是熟知的八陣圖。僅從排兵佈陣而言,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使自己的軍隊面對與兩倍於剋制自己的兵種而不懼,僅從這一點,司馬懿是遠遠不能及的。
奇謀。這一點是諸葛亮歷來最為各路考據歷史的人所詬病的。因為包括三國志的作者都直言諸葛亮奇謀為短,甚至在諸葛亮本傳評語中都作出了“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的推斷。但是很多人包括所謂的學者教授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陳壽作出這個推斷的依據是什麼?在評語中其實已經提到了,依據是“然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也就是說諸葛亮之所以短於奇謀是因為北伐沒能成功,陳壽作傳力求精簡,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可以寫一篇博士畢業論文,所以陳壽必然要用最精簡最容易讓人理解的原因去解釋,就是所謂的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以成敗論英雄,這樣總結究竟合不合適仁者見仁。但是如果具體放到北伐某次對抗中,諸葛亮真的奇謀為短嗎?
還是說要和司馬懿進行比較的話只能從五丈原之戰入手。前文提到郭淮兩次識破諸葛亮意圖,司馬懿長年在中央任事,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對於雍涼地理,司馬懿知之甚少,若沒有郭淮,諸葛亮兩次出兵對於司馬懿而言必為奇兵,由此而造成的後果前文郭淮已經說到。在此後的對峙中,司馬懿堅定不移的採用堅守不戰的策略。相比於剋日擒孟達,在此次對抗中兩人在奇謀上的表現,司馬懿確實不如諸葛亮。
綜上所述,如果僅僅在軍事才能上作比較,在兩人對抗的過程中,司馬懿的表現要遜色於諸葛亮許多。司馬懿據天下十倍之地,擁倍於諸葛亮之軍,而且以逸待勞。諸葛亮即使在對抗中失敗,也是合情合理,僅從這方面講,司馬懿先天已經輸了半籌了。
丞相帶兵,古來有之,有人竟然拿文官武官去作比就直接得出結論,也有言者,諸葛亮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家,而且是從三國志裡得出的結論,一個純粹的政治家,且不說帶十萬人去北伐,能讓十萬人都聽你的號令進止,古來有幾個丞相能夠做到。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歡的戰神,你可以不喜歡諸葛亮,也可以不服氣古往今來古人對他的盛譽及讚美以及諸葛亮的地位。但是,作為一個諸葛亮的崇拜者,希望你們可以稍微尊重一下他,你可以認為他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但不要否認他是一個軍事家。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談演義,只看歷史。
要看誰的軍事才能更高?很簡單,一看他們都有哪些軍事成就,二看雙方軍事對壘時誰更歷害?
別總說《三國演義》神化諸葛亮,《三國志》作者陳壽是晉初的官員,怎麼也有美化司馬懿的嫌疑,不然怎麼混的下去。不論這些主觀因素影響,基本史實還是可以分析的。
諸葛亮自劉備去世後開始掌握軍政大權,蜀漢自痛失荊州,夷陵大敗後,政權飄搖,劉備交給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政權?諸葛亮掌權後,首先東聯孫權結盟,為劉備國喪期間積累力量,公元225年春天南征蠻夷叛亂,當年秋天平定所有叛亂,12月班師回成都。公元228年開始北伐,歷經五次北伐,以蜀漢之弱勢,攪得曹魏西線不得安寧,斬王雙、張郃,佔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滷城大戰打的司馬懿畏蜀如畏虎,從此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戰。
而司馬懿的主要成就是:敗東吳諸葛瑾、先斬後奏急行軍八日斬孟達、西線以消耗戰抵禦諸葛亮北伐、平遼東。
而在雙方直接對戰的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又名滷城大戰,公元231年,諸葛亮出祁山,滷城,諸葛亮大膽深入魏地,搶收魏國的麥子,與司馬懿對峙,大膽分兵,誘敵深入,大敗司馬懿,《漢晉春秋》記載: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退還保營。《資治通鑑》也採用該說法。此戰是諸葛亮與司馬懿首次主力對決,司馬懿主場作戰,並且兵力佔據優勢,諸葛亮客場作戰,以弱勢兵力擊敗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更高一目瞭然。
此戰之後,司馬懿再也不敢和諸葛亮正面對決,只是以避而不戰的消極戰法來拖延,最終把諸葛亮拖死了。
論軍事才能,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
9 # 多元短課
我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及三國的真實歷史來看,我認為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更高一些,理由如下。
第一、雖然過程很重要,但最終還是要看結果。諸葛亮六次北伐均未成功,最終病死在五丈原。第二、諸葛亮用兵過於穩健,不利於取勝。從北伐路線圖可以看出,由於地形等原因,諸葛亮的戰線拉得過長,幾乎每次北伐都受制於糧草供應等後方問題半途而廢。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或許可以嘗試一下。第三、司馬懿用兵更為老辣。不可否認,在區域性的戰鬥中,諸葛亮往往更加出彩,司馬懿往往是吃虧的那一方,如諸葛妝神、木牛流馬等章節。司馬懿針對這種情況,採取了免戰的策略,等你糧草耗盡,自然是退兵之時。可以說這種策略很實用,抓住了諸葛亮一方的短板。第四、上天更加眷顧司馬懿。在上一篇問答中,提到了火燒上方谷,但這次是火攻失敗了,因為突然下雨了。所以說,上天更加眷顧司馬懿。
-
10 # 每日趣圖段子
但在當時兩個人各自率兵進行對抗時,司馬懿就萬分敬重這位臥龍先生。這位從草廬走出來的書生,又何以憑藉不成功的軍事“業績”而名垂青史呢?今日,我們就來簡要地分析一下。作為飽讀詩書的文人,諸葛亮有厚德和胸懷。雖然在軍事上他沒有打下多少勝仗,卻留下很多美名。猶記得董卓謀反,不僅燒了洛陽城,還帶領士兵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雖然董卓得到了漢室的政權,可是朝中老臣並沒有因為他的威嚴而被震懾,私下裡怒於他的兇惡無恥,多次密謀殺害。假若董卓只為推翻搖搖欲墜的漢室,安撫天下,讓百姓恢復民生,想必天下諸侯也不用聯合一起大戰於沙場了。諸葛亮若是攻城,卸甲投降的兵士不殺並善待,面對被連累的百姓,絕不搶奪他們的民財,還會盡快恢復原有的安寧。這是其一。
其二,諸葛亮在軍事上和朝野上都擁有重大的權勢,可諸葛亮只把自己當作曾經的謀士,不曾辜負當日白帝城託孤的重重囑託。他擁有幾十萬兵馬的兵權,劉禪也不疑心他會起謀反之心。這並不是說劉禪無用,連這一點都考慮不到。而是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值得別人去相信。諸葛亮不僅不擁兵自重,還事事親為,考察地形,策劃戰鬥路線,他是經常徹夜不眠。
其三,諸葛亮注重於內部的團結。在多次北伐中,諸葛亮常常念在犯錯之人為劉備舊親信,才不輕易處置。這一點後世一直評論說諸葛亮過於膽怯,如果諸葛亮隨意處置舊人,可能會得到一時的收穫,但是軍中士兵和朝中臣子都會懷疑他圖謀不軌,想要把舊人處置完,將所有政權都控制在自己人的手中。正是為了不引起這樣的懷疑,不激起民憤,諸葛亮才選擇忍讓。這一點固然留下了蜀國衰敗的導火索,但是劉備死後蜀國實際上已經大勢已去。諸葛亮的堅持,無非是想讓這個國家繼續“苟活”下去。
回覆列表
顯然是司馬懿比諸葛亮要高得多。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治政,而不在於軍事,但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化身為無所不能的天才,這個形象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相去甚遠。這裡,我就來分析一下司馬懿與諸葛亮兩人的軍事成就。
1、諸葛亮指揮的戰役
諸葛亮指揮的作戰,主要有南征與北伐。
南征主要是七擒孟獲。在《三國演義》裡寫得繪聲繪色,其實孟獲只是小角色,正是因為實力懸殊太大,諸葛亮才敢七擒七縱。在三國時代,與蠻族的戰爭是非常多的,像東吳平定南蠻不下數十次,但是有誰記得起來呢?連史書都只是輕描淡寫提一下罷了。
北伐總共五次,這些大家都很瞭解,我只略微提一下。
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主攻方向失敗,佯攻方向也失利。諸葛亮找了替罪羊,把馬謖給殺了。大家注意諸葛亮戰後的分析,“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蜀軍的兩個進攻方向,兵力都佔優勢,全部被擊破。
如果說第一次北伐的失利,他把罪責歸之於馬謖及其他前線將領,那麼第二次北伐的失利,他就沒法指責別人了。幾萬人攻一座一千人的小城,把所有武器都用上,諸葛亮幾乎使盡了一切攻城手段:雲梯、衝車、地道,從上、中、下三路猛攻,全部被郝昭阻擋住了。
第三次是西征,攻下武都、陰平,挽回點面子。不過,這次只是小規模作戰,史書也就是一句話就帶過了。
第四次北伐,算是成果最大,與司馬懿直接對陣。司馬懿祭出烏龜戰術,不與之正面交鋒。在諸葛亮撤軍時,設伏擊斃張郃,這是蜀軍一次重大勝利。不過,就第四次北伐而言,還是失敗了。
第五次北伐,還是與司馬懿對陣,司馬懿還是用烏龜戰術。最後,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以上就是諸葛亮軍事實踐的主要經歷。說實話,如果沒有小說的影響,只是去翻讀《資治通鑑》的話,也許很少會有人對諸葛亮的北伐有深刻的印象,就像很少有人對孫權的北伐有深刻的印象。我如果告訴別人,孫權的北伐次數,比諸葛亮還多,很多人可能會很驚奇,因為沒這個概念。
小說把諸葛亮塑造成為一個軍事奇才,這是不符合歷史的。陳壽評價他:“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的評價可能更有代表性:“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五次北伐,興師動眾,每每光打雷,不下雨,稍稍遇挫,便束手無策,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沒有奇謀妙策,往往陷入笨拙的陣地戰、攻堅戰,補給線過於漫長,是以難有大突破。
2、司馬懿指揮的戰役
與諸葛亮指揮上的平淡無奇相比,司馬懿顯然更深刻理解孫子兵法說的“兵者詭道也”,並在軍事實踐中加以運用。
司馬懿在平孟達之戰中,就淋漓盡致地展現用兵奇詭的一面。能而示之不能,迷惑孟達,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在此役中,司馬懿充分展現自己的過人的智謀與決斷力,用兵虛虛實實,神秘莫測。
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司馬懿覷準蜀軍後勤補給線漫長的弱點,採取烏龜戰術,只守不攻,牢牢控制險要關口。這種戰術,看似笨拙,實則大智。你想想,諸葛亮千里奔襲,越深入魏國,補給線就拉得越長,每拖上一天,全軍就得消耗掉大量的糧食。這次戰術,使得蜀軍無功而返。
司馬懿軍事生涯的代表作是平遼東之戰。整個戰役的過程,幾乎都在他的算計之中,使人不由得想到孫子說的“勝者先勝而後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司馬懿就屬於“先勝而後戰”,把戰場可能的變化,敵人可能的反應,都充分考慮過了,每一步都有應對的措施。在具體作戰中,使用欺騙手段,虛虛實實,雲遮霧罩,令敵人根本辨不出其真實意圖,牢牢控制戰場主動權。
從軍事成就來看,司馬懿無疑要遠遠高過諸葛亮,因為他不戰則罷,一戰必實現其既定目標。而諸葛亮,基本上都完不成既定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