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
2 # 筒子河旁
演義。怎麼可能有什麼密諭?慈禧是小皇帝同治的生母,同治是咸豐的唯一繼承人,就是咸豐不死,也不可能殺慈禧,罪妃之子能繼承大位嗎?事實上,咸豐和慈禧的感情是否錯的。慈禧攬權,最初也是為自己的兒子。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咸豐帝密諭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存在爭議的。無論《清文宗實錄》還是清朝遺老們編纂的《清史稿》都沒有提到這一點!換言之,清朝官方從來沒有承認過有這麼一個東西存在。提問者所說的這個觀點大多出現在野史、小說和影視作品之中,甚至被演繹成了慈禧為騙取這份密諭不惜剜肉給慈安作藥引子以博取其信任……那麼,這份所謂密諭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咸豐帝臨終前的權力佈局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逝熱河避暑山莊,留下了一個年僅五歲的兒子繼承皇位,即後來的同治帝。為了避免主少國疑、將來大權旁落,咸豐帝費盡最後一絲心力、設計了一套權力平衡體系,這套體系總結起來其實就四個字——相互制衡。
眾所周知,咸豐帝留下了輔政八大臣,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咸豐帝為什麼選擇如此龐大的陣容。清朝年幼即位的皇帝不少,攝政王和輔政大臣的設定都曾經出現過。但結局普遍不佳,攝政王多爾袞近乎架空了順治帝,康熙年間的輔政大臣內鬥、最後勝出的鰲拜也對康熙帝的皇權造成了嚴重的掣肘!最終,咸豐帝放棄了隨時可能“把皇帝拉下馬”的攝政王,選擇了輔政大臣模式。但他同樣擔心會出現第二個鰲拜!於是,空前強大的輔政大臣陣容出現了,整整八位,有宗室、有滿洲勳貴、有漢臣……
咸豐帝為什麼這麼做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全用宗室或者直接設定攝政王很容易出現第二個多爾袞。全用漢臣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權力平衡遊戲上演了。三位遠支宗室、一位姐夫、一位老師的兒子……五滿三漢,咸豐帝的目的非常明確。三位宗室之間相互制衡,自己的姐夫和滿洲勳貴、高官既制衡宗室又制衡漢臣,漢臣反過來又可以起到牽制滿臣的作用,使得八位輔政大臣短期內很難做到合流或者一家獨大。
已經算計到這個份上了,咸豐帝仍然不放心!為了防止輔政八大臣合流,咸豐帝又在他們頭上套上了“緊箍咒”,規定輔政八大臣的決議必須加蓋御賞、同道堂兩方印方可生效。御賞印在慈安手中、同道堂印在慈禧手中(名為同治帝掌管)。換言之,沒有兩宮皇太后的首肯,輔政八大臣的決議就是一張廢紙,這足以起到牽制輔政八大臣的作用了。同時,兩宮皇太后只有印否決權、卻沒有決定權,他們只能否決輔政八大臣的決議,卻無權直接釋出命令,從而避免了呂后、武則天的出現,這同樣是一組權力平衡!
如果咸豐帝只想到了這一層,那您就太小看他了。一旦兩宮皇太后在爭鬥中佔據上風了呢?他們會不會架空小皇帝、當呂后甚至當武則天?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於是,又一組權力平衡出現了,慈安擁有崇高的宗法地位、居於慈禧之上,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不可能容忍慈安架空自己的兒子,要架空也只能是自己!一個手裡有宗法地位、一個手裡有皇帝兒子,同樣可以相互制衡。
試想,如果慈安太后手裡有這麼一份可以置慈禧於死地的密諭,咸豐帝臨終前苦心設計的這一套權力平衡體系還有什麼意義?一旦輔政八大臣居於下風、甚至被拿下,慈安再拿出那份密諭滅掉慈禧,還有誰可以制衡慈安?從歷史來看,慈安恐怕也不是什麼“無慾無求”之人,面對無上權力,誰能保證她不會成為第二個後來的慈禧?更何況,同治帝根本不是慈安所生,架空同治帝連感情上的不捨都不會存在!咸豐帝就真那麼信任自己這位皇后?恐怕未必。真要是那樣,他大可以效法漢武帝之與鉤弋夫人、除掉慈禧,不是嗎?沒有慈禧,之前所說的那一套皇太后與輔臣相互制衡的體系仍然是可以形成並執行的。因此,慈禧能夠活下來,她就是有存在意義的,咸豐帝恐怕還不會傻到自己破壞苦心設計的權力平衡體系,留下這麼一枚“定時炸彈”。
慈禧與慈安的關係如何慈禧與慈安的關係非常微妙,從宗法上講,慈安是繼妻、慈禧只是妾!這就註定了慈禧在慈安面前一輩子都要“低人一等”。與此同時,慈安才是“首席”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是兩宮皇太后而不是慈禧皇太后。換言之,慈安活著,慈禧的權力就是被分割的,她無法做到一家獨大!
“祺祥政變”之後,恭親王奕訢權勢鼎盛。出於共同的不安,慈安與慈禧迅速合流,形成了與奕訢之間的權力平衡。從“祺祥政變”發生前後到這一時期,慈安和慈禧基本上是合作的“盟友”關係,因為她們有共同的敵人和目標。甚至慈禧與奕訢第一次交鋒時,慈安也採取了“中立”式的拉偏架。隨著慈禧成功利用御史言官彈劾削去奕訢的議政王頭銜,慈禧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這讓慈安隱隱感覺到了危機;因為遭到慈禧的打壓,奕訢也急需找到可以抗衡慈禧的“盟友”。於是,慈安和奕訢這對叔嫂形成了政治合流。慈安擁有部分決策權、奕訢擁有軍機處的執行權,二人合流給慈禧造成了很大的被動,以至於自己身邊的宦官安德海被殺,慈禧也只能選擇接受既成事實。
在這樣的權力格局下,慈禧短期內搞掉慈安和奕訢是不可能的。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權力拉鋸開始了。慈禧不斷打壓奕訢並發展自身勢力,慈安和奕訢的勢力雖然在不斷萎縮,但短期內還足以對抗慈禧。就這樣,這種微妙的權力平衡一直維持著,直到光緒七年慈安去世。在失去了慈安這個“盟友”之後,奕訢處於了弱勢。慈禧這個時候又搬出了自己的妹夫兼小叔子、光緒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用明哲保身的奕譞頂替鋒芒畢露奕訢,於光緒十年透過“甲申易樞”將奕訢和所謂“恭黨”全部踢出了權力中樞。自此,慈禧才算真正“奪權成功”,開始了一家獨大、隻手遮天的無冕女皇生涯!
綜上所述,慈安活著的時候,慈禧的權力一直是受到掣肘的,根本做不到一家獨大、隻手遮天!直到慈安去世、“甲申易樞”之後,慈禧才真正掌握了清王朝的絕對權力,而彼時的慈安早已作古三年了……從前面所說的我們也可以看得出,從慈禧第一次與奕訢交鋒完勝之後不久起,慈安就與奕訢合流、成為了抗衡慈禧的一股政治力量。如果慈安手裡真有那麼一份可以置慈禧於死地的密諭,她會坐視慈禧做大而始終不拿出那份密諭嗎?顯然說不過去。那麼,職能有一種解釋,根本沒有那份所謂密諭存在!這也恰恰應證了《清文宗實錄》和《清史稿》的內容,根本沒有,怎麼記載?
-
4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在諸如《清史稿》、《清實錄》、《咸豐朝起居注冊》等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並沒有關於咸豐皇帝留給慈安太后密諭的記載,這一說法主要來自坊間傳聞、野史記載。
《滿清外史》中,就有著咸豐皇帝給慈安太后,也就是當時的孝貞皇后鈕祜祿氏留有一封遺詔的記載:
迨至熱河疾篤,始密書遺詔,付東宮鈕祜祿氏曰:“西宮援母以子貴之義,不得不併尊為太后。然其人絕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當專決。彼果安分無過,當始終曲全恩禮。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將朕此旨宣示,立即賜死,以杜後患。也就是說,在這封並不能明確是否真實存在的遺詔中,咸豐皇帝給予了慈安太后一個巨大的權力,那就是如果慈禧太后膽敢竊取朝政大權,慈安太后可憑此遺詔,將慈禧太后誅殺。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對於子弱母壯而導致的外戚專權、太后竊取皇權等滅國之因極為警醒,予以了三大方面的預防制約:
1、定祖制:後宮不得干政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為後世子孫制定了三大祖訓:
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
後宮不得干政;
永不加派賦稅;
其中第二項之“後宮不得干政”,一方面是出於後宮妃嬪對皇帝施政的負面影響,對外戚家族的非理性偏袒;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提防“子弱母壯”的情況下,太后對於年幼君主的嚴重影響乃至太后對皇權的竊取。
在清朝的12位帝王,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等五位帝王都是幼年登基,幾乎佔據了清朝一般數量的君主,“母后不得干政”的祖訓對於後世,尤其是晚清時期的約束力非常之大。這也是慈禧太后為何只能在慈安太后的“看管”下,代行皇權之“垂簾聽政”而絕不敢學習武則天,登基稱帝的原因所在。
2、斷母子情:皇子由乳孃、嬤嬤撫養
在清朝的後宮妃嬪中,雖然有著“嬪”位以上妃嬪能夠親自撫養所生皇嗣的規定,但實際上,皇子和公主出後以後,都是內務府、宗人府選派或者皇帝親自選擇的乳孃和嬤嬤撫養、教導、看護,皇子和公主們真正在生母身邊的機會和時間並不多。
這種自幼便和生母拉開距離的規定,雖然有些殘酷和無人性,但對於防止母后專權、防止外戚專權等對皇權的巨大威脅行為,乃系絕對有效的所在。
3、母后皇太后對聖母皇太后的權力制約和平衡
在清朝的歷史上,兩宮皇太后並立的情況僅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康熙朝,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和嫡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短暫並立;第二次則是同治朝,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和嫡母慈安太后長達20年的並立。
所謂嫡母,即為昔日正宮皇后之所在,而生母則只是昔日後宮妃嬪之所在,雖然都為皇太后,但聖母皇太后較之母后皇太后,地位和影響,遠遠不及。
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而其唯一的皇子——愛新覺羅·載淳,年僅6歲,其生母慈禧太后26歲,正值壯年,也正是極容易發生“母后專權”乃至外戚專權的年齡對比。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咸豐皇帝也是煞費苦心的進行了相關安排:
1、任命“贊襄政務八大臣”,將朝政大權交付有皇室宗親、滿洲勳貴、知名漢臣組成的託孤大臣隊伍,從源頭上斬斷了慈禧太后專權的可能;
2、在任命輔政大臣的同時,咸豐皇帝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而慈安太后擁有的“御賞”印章才是擁有最終決定權的所在。
也就是說,在咸豐皇帝臨終對朝政大權的分割和平衡中,慈禧太后只是“代管”的所在,其擁有的決定權力較之慈安太后遠遠不如。
不可否認,咸豐皇帝在位期間雖然並不明智,但臨終對於政局和朝權的分割和制衡,還是有著諸多可取之處的。但是,咸豐皇帝錯誤估計了慈禧太后的權力慾望,或者對於慈禧太后的防範還是沒做到位。
《清史稿·穆宗本紀一》有載:
甲寅,上奉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還宮。乙卯,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解載垣、端華、肅順任,罷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軍機。命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按律核奏。為了掌握朝政大權,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的支援下,聯合駐守京城之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為由,將“贊襄政務八大臣”悉數清除,成功奪得朝政大權。
但是,此時的大清政權,不光是名義上還是實際上,慈安太后都是絕對的一把手,權勢、影響和地位都在慈禧太后之上。
也就是說,在咸豐皇帝用心設計的政治格局中,能夠對慈禧太后形成有效制約的,就僅剩下慈安太后一人。
對於這一點,《滿清外史》中也有過相關說明:
同治一朝,鈕祜祿氏頗能主持政務。那拉氏雖中懷叵測,尚未敢公然納賄鬻權。那麼,慈禧太后到底是如何擺脫慈安太后的束縛,掌握了晚清政權的最高權力呢?
在《清宮遺聞》中,有一段對兩宮太后的評價:
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也就是說,慈安太后雖然“優於德”,也有著極高的政治智慧,但她對於政治的熱衷遠遠不如慈禧太后;對於權力,慈安太后更是有著天生的牴觸。慈安太后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鬆自在。
在慈安太后性情所致的“縱容”下,慈禧太后對於朝政大權的掌握,逐步擴大和加深。在慈安太后“益倦怠,不多聞外事,且輒靜攝不出”的安享晚年之際,慈禧太后“一人召見廷臣,益專橫”,以至於到了“有事,竟不復白鈕祜祿氏”的地步。
另外,同治皇帝駕崩以後,慈禧太后選擇了自己的侄子兼外甥——愛新覺羅·載湉,“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同治皇帝雖為慈禧太后所生,但其和慈禧太后的關係較之慈安太后,遠遠不如。有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對慈禧太后共同制約,效果還算理想。
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雙重親屬關係,就非慈安太后所能比擬,對於朝政大權的掌握,也多為慈禧太后代皇帝轉行,慈安太后由主動逐漸轉化為被動,落於無權之境地。
在慈禧太后幾乎完全掌握了最高權力以後,慈禧太后開始了對慈安太后的最後一擊。
光緒七年三月,慈安太后猝然崩逝於鍾粹宮!
對於慈安太后的崩逝,清朝官方記載非常簡單,“光緒七年三月壬申,崩,年四十五”,對於死因並未提及。而坊間也是認為,慈安太后的崩逝是因為“那拉氏令侍者奉餅餌一合進”,在慈安太后“取一二枚食之”後,“頓覺不適,然亦無大苦。至戌刻,遽逝矣”。
自此,慈禧太后成為唯一的皇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實現了對晚清政權的絕對掌握!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宮遺聞》、《滿清外史》
回覆列表
關於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可以評說的事情太多。
作為歷史人物,慈禧太后的功罪自有論斷。
評說慈禧太后的目的,不是為了謾罵,不是為了洩憤,不是為了引發不必要的仇恨,不是為了聳動普通人的耳目……
歷史已經成為陳跡,一切都已經過去。
讀歷史、學歷史,研究歷史,不是為了引起任何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不論您對清廷懷了怎樣複雜的情感,清朝的歷史,它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人可以否定,沒有人可以抹殺。
既然清史是國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我們還是要平心靜氣地去細讀、去明習、去深究。
如果,我們對於清朝的歷史、甚是是中國的一切歷史,都不能認真學習和研究,不能嚴肅嚴謹對待,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不能鑑古而察今,不能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規劃和展望未來,那麼,歷史迴圈論可能就成為歷史的真實。
很多人一看到慈禧太后這幾個字,不看相關內容,便開始謾罵、詛咒……
想想都有些可笑。
反過來假設,要不是因為滿清出了一個慈禧太后,按照一些人的結論,滿清大概就不會傾覆滅亡。如果滿清沒有傾覆滅亡,很多人不是還要活在所謂“萬惡的封建社會”裡?很多人的生活,還不是要繼續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於民族優先論者,很多人還不是要處在異族的統治之下?對於大家而言,還不是要在帝制的陰影裡繼續掙扎?
可惜,歷史是不容假設的!
因為以前寫相關話題時,碰到一些反應激烈的人,今天,要繼續寫同類的話題,所以,先講講道理!有人可能聽不懂,且隨他們去,我只盡心即可。
關於慈禧太后奪權一事,記得最早在電影裡看過。那時候,也沒有在意,以為是為了劇情、以為是為了刻意醜化其人,才刻意製造出來的情節。
後來,讀清人筆記,發現,關於慈禧太后奪權一事,清人的筆記中也有記述。
那麼,今天就在這裡跟大家說一說相關情況。
本文出自清代梁溪坐觀老人的筆記《清代野記》捲上《文宗密諭》一節。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春,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併進逼京城。咸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市)。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文宗在熱河行宮病重,七月十七日清晨,病逝,享年31歲。
病逝之前,咸豐帝對朝廷的事情,已經做了安排:遺命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愛新覺羅·肅順、富察·景壽、託和絡·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盡心輔弼現皇太子——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贊襄一切政務。由此,也就有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據說,朝廷大事之外,咸豐帝還對後宮的事宜也做了處置。
病重臨終之前,咸豐帝密授給慈安太后(鈕祜祿氏)一份硃諭。
所謂硃諭,按照清廷制度,凡有異常重大處分,於內外奏章或特降聖旨,由皇帝以硃筆批示、書寫,以示鄭重,稱硃批諭旨,簡稱硃諭。
咸豐帝給慈安太后的硃諭之中,明確寫道:
如果有人憑藉著自己的兒子是皇帝,就驕縱放肆,違制越度,有不法的行為,你可以按照祖宗的家法,對其進行處置。
當然,咸豐帝非常明白,皇后(慈安)雖然是六宮之首,但是,皇后沒有育成皇子,一旦自己駕崩,新皇帝的母親懿貴妃(慈禧)肯定會在地位上威脅到皇后;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權力的通性。
另外,皇太子年幼,咸豐帝認為自己駕崩之後,朝廷外面雖已安排了顧命大臣,但是,宮廷內部卻有些複雜:
一邊是年幼的新皇帝,一邊是內宮權力之首的皇太后(自己的皇后),一邊是地位低於皇太后的新皇帝生身之母(自己的懿貴妃)。
基於對慈安的信任、對慈禧的嫌猜,咸豐帝以正式檔案——硃諭的方式,在其去世前,對後宮做了萬全的安排。
雖然,清文宗咸豐只活了31歲,但是,從他對後事的安排、從他對死後朝廷和後宮的佈局看,他在政治上的歷練還是可圈可點的。
計劃安排是一回事,執行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清文宗咸豐帝駕崩之後,慈安太后曾經把咸豐帝的硃諭出示給慈禧太后。
慈安太后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是要向慈禧太后警示:
我這裡可有先皇的遺旨,你可要小心著點!
對於慈安太后手中握著的這道先皇遺旨,慈禧太后心中還是很害怕的,她也感到了危險和恐懼。因為這,在慈安太后面前,慈禧太后總是揣摩她的心思,想辦法曲意逢迎她。
慈禧太后對慈安太后的照顧與順承,幾乎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她這樣做,也不是隻在一朝一夕之間,而是持續了很多年。
這樣看來:
一則,慈禧太后很有心機,很會琢磨人的心思;
二則,在處於相對弱勢時,慈禧太后對權力有危懼,對制度有遵從;
三則,慈禧太后有耐心,可以在相對弱勢時,耐心行事、耐心等待。
就是因為慈禧太后種種順從的表現、種種未曾逾越的舉動,而且,還有長時間的不露痕跡,這一切,都讓慈安太后大大放心、大大安心。
後來,慈安太后大約有了結論,她以為:
慈禧太后是沒有什麼非分之心的。
話說,有一次,慈安太后生了一點小病,幾天都沒有好起來。
太醫診斷之後,進呈的藥方,慈安太后吃了之後也不怎麼見效。
因為是小病,慈安太后後來也就不服藥了,誰知,她的病竟然就好起來了。
這個時候,慈安太后忽然發現,慈禧太后的左臂上纏著紗布,她很是驚異,問慈禧太后是怎麼回事。
慈禧太后回答說:
“前天的參湯,是用我左臂上的一片肉與人參一起煎熬而成的,我也是看太后生病,心中著急,聊盡心意罷了!”
那時候的人,也是奇怪。
如果是在今天,有人說,自己割了身上的一片肉給別人燉了藥湯喝,我想,喝了藥湯的人,得知此事後,大多數情況下,他不嘔吐半天才怪呢!
中國歷史中,關於割肉療疾的記載太多,大多都是為了宣揚孝道。須知,孝道是需要提倡的,但是,愚昧無知的割肉是需要批判和杜絕的。孝道中的割肉,是出於親情。慈禧太后的割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權力的諂媚和表忠。很多人都在笑話慈禧太后,可是,他們卻從來不笑話自己對權力吮癰舐痔的醜惡嘴臉、卑鄙行徑。
慈安太后聽說慈禧太后為自己的小病而割臂和藥之後,很是感動,也非常傷懷,她哭著對慈禧太后說:
“我真的沒有想到,你竟然是這麼好的人。我不知道,先皇為什麼還要懷疑你、防範你呢?”
慈安太后這一感動,她馬上命人取來咸豐帝臨終前遺留的硃諭,當著慈禧太后的面,讓人燒掉了。
慈安太后焚燒咸豐帝硃諭的想法,大概也就是要表示:
既然你對我真心,那麼,我也要對你誠意!
不想,硃諭焚燒之後,情勢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自此以後,慈禧太后逐漸變了另外一個人:
她開始行為放肆,她開始語言不遜,她開始事事專權;遇到重大事項,慈禧太后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必須和慈安太后商量一番,而是她自己一個人就做了決定。
看到慈禧太后的變化,慈安太后追悔莫及。
可是,再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筆記作者誤作光緒二年)春夏之間,京城之中忽然盛傳,說是慈禧太后生了大病。
傳聞出來之後,沒有過幾天,就說是慈安太后死了,而慈禧太后的病也痊癒了。
之後,就有人傳言,道是慈安生病之後,慈禧太后命令太醫院用不對症的藥方治療慈安太后,最後,把慈安太后給治死了。
慈安太后的喪葬儀式也非常簡單草率。二十七天之後,一律除去孝服。
慈安太后死後,慈禧太后竟然沒有服喪守孝。
另外,大臣進入內廷面聖奏事者,也穿著常服。
筆記作者驚歎,說是:
國母之喪,這樣辦理,是自古以來少見的事情。
這個時候,筆記作者正在京師,他在光侍御(不詳)家中做主事,所以,這些情況他都知道。
文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從咸豐帝公元1861年死,到慈安太后公元1881年亡,首尾共計21年,其間,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共處了21年。
這21年之中,兩宮皇太后之間,是如何地合作與鬥爭,是如何地支撐滿清的江山社稷,都不是簡單的一兩件小事就可以講清楚、說明白的。
21年,不是個短時間。就年齡來說,慈安太后還比慈禧太后小了兩歲。如果說,慈禧太后是個狠角色,那麼,慈安太后也絕對不是平庸之輩。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