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專家劉愛民

    孩子在溺愛的環境下成長,對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主要包括:

    自我中心化。被溺愛的孩子總是要求別人滿足自己的願望、自己的情感需要,卻缺乏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別人的感受、需要的能力。他們幾乎不會主動對他人付出愛,因為他們習慣了自己不付出就能得到家人滿滿的關注和愛護。在他們長大了以後也覺得周圍人理所當然應該關照他、滿足他,這會給他們的人際關係來到較大的麻煩,他們無法跟人建立穩定、和諧的關係,人際社交的原則是互惠互利,一味的索取會帶來關係的枯竭。

    獨立自主能力弱。被溺愛的孩子對父母家人的依賴性強、行動力差,即使是小事情也出現選擇困難。每個人生來就有適應環境的天性,而如果孩子從小過著“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生活,跟自己相關的大小事情都被父母操辦,這樣的孩子他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天效能力就被剝奪了,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還影響孩子的自信、自我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導致孩子在學習、工作能力方面表現不突出,生活一塌糊塗,為人處世容易優柔寡斷、依賴他人,甚至控制他人成為自己的手腳,這樣的人際關係也會讓他人感到累和不舒服而無法長久。

    價值觀混亂。從小被溺愛的孩子,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很少接觸到主流價值觀對他的刺激,周圍人一味由著孩子的性子說話做事,缺乏有意識地根據主流價值觀對孩子的言行進行調教。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因為接受不到適應社會生活的價值觀的薰陶,在他走向社會之後,就會發生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明明是集體的東西,他覺得自己喜歡,就會想法設法把東西據為己有,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行為的性質、對錯。

    耐挫性差。被溺愛的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遭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喪失生活的勇氣和成長完善自我的願望。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的要求和願望總是有求必應、及時滿足,他們幾乎不知道在達成其心願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需要用怎樣的辦法去解決,他們也幾乎沒有體驗過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帶來的自信和成就感。所以,一旦他們離開為他們遮風擋雨的父母,獨自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就會因為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缺乏經驗辦法而感到無望、無助。

    這裡需要提一下家長溺愛孩子的原因。家長溺愛孩子的緣由,可能是因為自己工作忙,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少,所以在物質生活上會盡自己可能地滿足孩子,讓他們舒適生活、盡情享受;也可能是家長小時候沒有得到家人很好的照顧,或者自己在婚姻中沒有得到配偶足夠的情感呵護,於是有小孩了以後就加倍地寵愛,補償自己情感上的缺失;還可能是一種“利益”交換,家長沒能實現一些願望,想要孩子繼承志向實現家長的目標,於是對孩子呵護有加,讓孩子放棄他的路繼續家長沒有走完的路。家長需要時刻覺察是否在溺愛孩子以及溺愛孩子的原因,以便及時調整言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有愛、自信、擔當、適應社會生活的他自己。

  • 2 # 低吟淺唱的花

    如果你想毀掉一個孩子,那就用溺愛的方式來對待他!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愛在某些方面也要有個度,越過了這個度,那就是溺愛!有些家長,對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恨不能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了,這樣只會把孩子養成“巨嬰”,一點獨立生存的能力都沒有,這讓孩子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立足?

    在溺愛的環境下,由於什麼事家長都順著孩子,他會認為天下老子第一,不能有違反他意願的事,這樣孩子在家裡,家人捧著,可長大到社會後,社會會給他一個個教訓!

    溺愛的人不知感恩!會認為家長的付出是應該的!他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事情,將來對父母的索取是無窮無盡的!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張白紙,只是家長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才造成孩子的各種問題!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請恰當地愛,不要因為父母過度的愛,毀了孩子!

  • 3 # 貓咪媽媽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本身具有絕對的優勢,可是在一些事情上卻讓自己意識到我的家庭溺愛孩子太厲害了。

    其實很多時候,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溺愛孩子,但當孩子真的走出去的時候的確發現,保護過度,寵愛過度造成的負面作用,拿自己家寶寶舉個例子:

    1、孩子走路晚於同齡人

    因為我家的寶寶是個男寶寶,所以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太在意,因為也是在正常的學習期學會的,大概1歲半多一點,但明顯是晚於同齡人的。

    歸其原因,還是因為在家大人抱得太多,捨不得孩子自己走,鍛鍊。

    其次,沒有給孩子創造一個合理的環境,當時為了方便他爬行,把所有低矮的傢俱有撤了,換成了爬行墊,所以孩子爬了幾個月才學會走。

    2、上早教課不進教室,哭鬧厲害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我們帶孩子去參加早教班,孩子哭得嗓子都啞了,我們兩個大人心疼的厲害,就沒敢讓孩子多在教室裡待,以至於後來每次進教室都是哭鬧!後來老師引導我們說,越是順著他,他會哭得更厲害!

    於是我狠下心來嘗試了一次。的確如此,一節50分鐘的課他哭了30分鐘,知道沒有人會讓他出去,也就去玩了!慢慢的孩子也接受了課程!現在特別喜歡運動課,和老師玩的不亦樂乎!

    總結:對孩子過度保護,面對孩子的哭鬧沒有分析問題,沒有指定原則。

    對於該堅持的事情,即使哭鬧也應該換一種方式安慰,而不是一味妥協,否則便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同類事情還有孩子拒絕進淘氣堡玩、游泳不下水等,解決方法和原則都是一樣的!

    3、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孩子吃飯的時候靜不下心來,午睡的時候也是一樣,貪玩。

    起初的自己一直想做一個能和孩子做朋友的媽媽,所以一直都是很溫柔,儘量滿足和包容的心態。可是孩子即將入園,距離標準還有一大段距離,自己狠下新來,決定做一個嚴格的黑臉媽媽。可是事情也就發生了變化,孩子現在自己會洗臉,刷牙,睡覺,吃飯,代價是什麼呢?孩子現在看見爸爸就特別的黏糊,因為他知道爸爸對他要求松,哎,沒辦法啊,做一個冤枉的中年老母吧!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完孩子必須告訴他為什麼教育他,而且告訴他我們愛他,有愛的孩子才不會受傷害!

    4、語言能力滯後

    為此還特意與醫院看過,醫生說我們孩子很聰明。其實自己也很清楚問題在哪裡,舉個例子,孩子說了一個字“啊!”我已經把杯子拿到他手裡了,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錯過了語言敏感期,而且這也成了我的一個習慣,也就是反應太快,過於溺愛,讓孩子缺少了鍛鍊表達能力的機會。

    需要強調的是,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養育方式,陪孩子共同改進和進步!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還是儘量多汲取經驗,多學習育兒知識,給孩子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 4 # 娑婆若水

    當年輕的父母組成家庭,當愛情產生結晶的時候,一個小生命就會來到這個多彩的世界。於家庭而言,於父母而言,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給家庭帶來了無比的歡樂,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同樣,這個小生命的到來,也給家庭教育帶來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首先體現在它成長所需的飲食上。今天隨著家庭經濟收入的不斷提升,隨著家庭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每個家庭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同樣造成父母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飲食喜好,而一味的滿足就會導致孩子嚴重的挑食和偏食。這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更為嚴重的就會破壞孩子的飲食習慣。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關愛和溺愛,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會導致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會導致孩子上了大學把穿髒的衣服快遞迴家中,再由父母親幫他洗完重新快遞到學校的現象出現。會導致孩子缺乏基本的勞動能力和生存能力。這是對“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踐踏。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關愛和溺愛,很容易造成孩子“以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容易導致孩子不會分享,不會共處,不會共生。這種過分的關愛和溺愛,不利於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利於孩子興趣的培養和提升,也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達成。

    父母對孩子過分的關愛和溺愛,容易導致孩子形成不知勤儉,卻愛挑剔,容易導致孩子不知發奮,養尊處優。容易導致孩子缺乏責任感,缺乏儀式感,缺乏義務感,缺乏正義感。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過。這極不利於孩子的公益人格和文化自信的培養。

    孩子的這些不良習慣和不良行為的形成,都與父母的嬌慣、溺愛有直接關係。一個孩子身上所折射出的行為習慣,其實是父母行為習慣的演生,反映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綜合素質的體現。於學校而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於父母而言,沒有愛,就沒有生長,但一定要愛之有度,愛之有方,愛之有責。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

    若水---2019年6月3日

  • 5 # 周凌溧親子家園

    不得不承認,現在很多父母確實不知道溺愛孩子會害了孩子。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不愁吃不愁穿,有了孩子,就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

    這些父母真的不知道如何愛孩子,他們大多自小受苦受難,現在有了孩子,以為不讓孩子再受苦就是愛。

    我看到很多父母,拼命給孩子一些好吃的,孩子吃了,他們就開心,孩子吃不了,他就生氣。

    自己孩子被人打了,被人罵了,他們恨不得替孩子打回去,可自己孩子把別人打了,他們卻認為自己孩子很好,不會受人欺負。

    這樣的父母思想根深蒂固,從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我記得有一個父母對孩子特別寵愛,有人好心告訴他們,說這樣會害了孩子,他們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小就得好好愛,等孩子長大了,就自然懂事了。

    他們是真的不懂,也不會去反思,他們就認為自己是觀點是對的,就算到時養出了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們會認為是自己命不好。

  • 6 # 育鄰人

    好問題:

    溺愛的基本解釋:過於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

    當下家庭中多數只養育一個孩子,孩子就是家庭中的“皇子”和“公主”,家中的一切事物都圍繞在孩子這個“中心”周圍。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啦,就是孩子想要天上的星星,家人都得想辦法滿足【已經有專案讓孩子體驗操控衛星啦】。孩子長期沉浸在“孤獨”的歡樂中,孩子被捧在掌心,身邊被各色玩具、美食所包圍。但是孩子心靈難免“孤獨”,因為他們周邊少了同齡的小朋友,少了同緯度、同頻的小夥伴。

    在家裡,孩子什麼都不做,也不需要做,不被允許做。孩子的主責就是成長和學習,殊不知孩子的成長也包括做家務、分擔家庭責任。

    溺愛,是溫室養花,外表光鮮,但難經風雨。目前,社會上所謂的“啃老族”便是溺愛所致的一種;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身處其中的孩子午飯感受到Sunny【外界朋友之間的友誼】。

    當今父母已越來越多的熟知溺愛對孩子的害,但卻分不清愛與溺愛的界限,因為他們之間確實沒有“楚河漢界”。

  • 7 # 葉志良8

    我們不能讓孩子在溫室下長大,總是保護孩子,這樣只會毀了孩子,對孩子一定要讓他獨立,多一點磨練吃苦,以後更容易成才!

  • 8 # 親子學樂

    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最大謊言

    文|wss 編輯|豆爸

    最近這一年,有一個新興的名詞,很是火熱了一把,那就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是兒女在沒有成婚組建新家之前,與自己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

    這個社會學的概念,最早由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她是美國鼎鼎大名的首席家庭治療大師,獨創了赫赫有名的心理治療方法——薩提亞模式,也就是原生家庭療愈的若干階段。

    維吉尼亞·薩提亞(1916-1988)

    第一代的家庭治療師,心理治療師

    原生家庭的概念似乎從誕生之日開始,便揹負上了貶義的語境:原生家庭的氣氛、習慣、互動等,必然存在負面的元素,必將影響到從這個家庭走出的孩子,將給他們未來的事業、婚姻帶來不可磨滅的消極影響。

    似乎是為了響應這個熱門概念,一大批電視劇和綜藝也開始旗幟鮮明地批判原生家庭帶來的那些傷害,例如《都挺好》《帶著爸爸去留學》和《女兒的男朋友們》。

    許多像我一般的父母,都不禁惶惶然,生怕一個不小心,踏入了原生家庭的雷區。對於如何去避免這個十惡不赦的原罪,父母們更是一頭霧水。

    誰也不想若干年後,被孩子指著鼻子罵做“蘇大強”“趙美蘭”。

    在武志紅和竇文濤、梁文道或輕鬆、或激烈的爭論中,迸發出很多有啟發的火花,能讓我們獲得不少的思考和教益。

    01

    一切不如意,都能歸咎到“原生家庭”

    在節目裡,竇文濤針對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委婉說:

    “有的時候,是不是也不要太誇大。”

    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身邊哥們孩子的一些表現,例如孩子在關鍵的節點,忘記了一樣重要的東西,或者自己的疏忽,犯下一些別的錯誤。

    這時候,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自我檢討,而是無賴般地歸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甚至有極端的,更是捶胸頓足地表示自己就是這個家庭的悲劇。

    他感慨,有這樣毛病的孩子,應該做到的是道歉和承擔後果,而不是把責任歸咎到原生家庭莫須有的影響。

    相信很多父母,會深以為然:就是嘛,啥亂七八糟的都能賴我們頭上來,敢情生養你就成了罪過。

    而武志紅沒有完全贊同這種看法,他的分析則顯得更加深入透徹。

    他的觀點是:

    “不管大人和孩子,這是一種有普遍現象的歸罪,沒有獨立自我的人,承受不了這樣的責任,所以一定要去找主觀原因,找一個責任人,其實就是找一個敵人。”

    細細琢磨,道理不得不承認,不但是孩子,就算是我們父母,遇到糟心事以後,也難免在焦慮的情況下,潛意識裡冒出怪罪於主觀和他人的想法。就好像辦公室的座椅用壞了,也會懷疑是不是哪個掃把星經過所導致。

    這讓我聯想到去年初,那一則引爆所有媒體平臺的新聞#北大畢業生與父母決裂#。

    一位80後的北大畢業生,身上光環無數:四川某市高考狀元、美國排名前50大學碩士···

    卻從10多年前開始不再回家,6年前與父母“決裂”。他寫下“萬字書”,歷數自己“動手能力差、肥胖和不善交際”的痛點,言之鑿鑿控訴父母是罪魁禍首。

    一時間,網上互相迥異的論調沸沸揚揚,一方是如竇文濤哥們的孩子,強烈支援北大學子,質疑父母高強度教育的弊端;另外一方則與竇文濤的論點相似,北大學子的那些毛病,需要自我承擔,不能去怪罪原生家庭。

    而事實上,這個熱點的根源,與武志紅的道理,在無形之中不謀而合。

    這個來自北大的學子,本質上,其實是個沒有獨立自我的可憐可恨人,把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不如意歸罪到了父母的身上,把他們當作了敵人。

    歸罪於父母,是北大學子的主觀;而沒有獨立自我的人格,則是父母教育的不該。

    也就是說,已經長大成人的北大學子,需要直面自己的弱點和生活中的不如意,用自省自改的武器,克服掉這些個毛病,而不是把槍口對準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親。

    而這個學子的父母,同樣也要自省自改,當初對孩子獨立自我人格的漠視,利用父母的權威和暴力,強勢摧毀了孩子內在的萌芽,釀成了如今的苦果,從而被反噬。

    因此,請不要忽視在養育過程中,孩子主觀太強、歸罪他人的小伎倆。這些甩鍋的表現,是一個預兆,昭示著一個並不輕鬆的、甚至影響人格健全的嚴重問題,反射出父母和孩子相處中的弊端。

    忽視這些表現,將受到懲罰。

    那我們不禁要問道,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

    節目給出的答案是:

    “發生對孩子成長可能造成心理陰影的事情,要在盡短的時間內撫慰,解開這個心結,這樣孩子心裡才會不留痕跡”

    另外,遇到問題,要歸因,而千萬不要歸罪。

    竇文濤有感而發,結合自己得以成為主持人的故事,給予了贊同。

    原來,在中學時的一次朗誦比賽上,竇文濤有過在全校師生的注目下,壓力過大而小便失禁的糗事。當時的羞恥,真正是讓他恨不得一死了之。

    但他的伯樂,也是他的老師,適時出現了,像是渾然不知他尿褲子的窘事,過來表揚他前幾段的朗誦聲情並茂,積極地推薦他去下階段區裡的朗誦比賽,然後居然奇蹟般獲得了第二名。

    從此,竇文濤踏上了成為知名主持人的康莊大道,並一發不可收拾。

    僅僅是一次不起眼的支援和鼓勵,就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途。這樣切中要害的“點睛之筆”,看似巧合之下的機緣,核心其實是人生最無助下,被“知遇之恩”善意對待,爆發了知恥後勇的強大能量。

    有的時候,問題並不出在孩子,往往是出在我們自身的不良示範,也出在對孩子自尊的漠視。

    就算是無關於孩子獨立人格的塑造,對情緒低點的孩子“雪中送炭”的幫扶,永遠會比“屋漏逢雨”和“指鹿為馬”的所謂深刻批評,來得溫暖,不會讓孩子淪入“破罐破摔”的迷途。

    畢竟,孩子沒有健全粗壯的神經,不能承受狂風驟雨的打磨。

    02

    “溺愛”是個偽命題

    武志紅對“溺愛”這個概念,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對意見,直言“溺愛是最大的謊言”,且極為嚴肅地認定,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也不會因為濃厚的愛意而變得墮落。

    話音未落,激得現場的主持和嘉賓們倒吸一口涼氣。沉默好幾秒後,竇文濤才遲疑詢問:

    “您這種看法會不會太極端?”

    接著便立即針對這個觀點,代表廣大家長,連珠炮似的給出了反駁質疑:

    “孩子沒有自控力,比如說孩子不愛做功課,玩平板電腦上癮,玩上面的電子遊戲上癮,徵求孩子意見,他理都不理,難道就可以聽之任之?”

    武志紅則堅定維護了自己的初衷,並說明:

    “在孩子養育過程中,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式,一個是他制他律,父母制定規則,父母執行規則,在東方社會多見;一個是自制自律,孩子制定規則,孩子自己執行規則,在西方世界常見。”

    在武志紅的邏輯看來,愛永遠不嫌多,不可能產生“溺愛”。所謂“溺愛”的潛臺詞是:如果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犯了什麼錯,那我犯的錯就是太愛孩子了。

    這是一種自以為是、為自己開脫的說法。武志紅認為,從來沒有溺愛這回事,溺愛也不是孩子自私墮落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在於沒有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而一直在用自己的規則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顯而易見,他制他律不是一個好方式。父母的愛意越是無微不至,越是會讓孩子內心逆反和叛逆的野草瘋長。這樣的孩子,就算是如願升學,輕則很快放縱荒廢,泯然眾人矣;重則變成行走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會被引爆。

    就在去年底,濟南大學一名24歲的學生,親手向母親舉起了屠刀。

    案發時,附近居民都聽到了激烈的爭吵聲,還伴有母親的哀嚎,可等著警察趕到時,已經為時已晚,這名母親,已被親生兒子捅入數刀身亡。

    這名學生,沒有了中學時的品學兼優,在大學掛科無數、已經留級兩年。母親為了孩子,放棄老家一切、苦苦跑來陪讀,指望著像孩子中學時,事無鉅細地照料和督導,可以讓孩子安心學業,卻不想換來了身滅的噩運。

    毫無疑問,這是個因愛生恨的人間悲劇,而這樣的悲劇,還在屢屢發生。

    源頭,恰恰是我們最難以啟齒的、受害者對孩子濃濃的愛意和期盼。對孩子的成長採用“他制他律”的方式,孩子就很可能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變得失控和極端,結局不是傷害自己,便是傷害至親。

    換截然相反的角度去聯想,孩子如果能做到自制自律,懂得並踐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便可以海納百川一般吸納父母親濃郁的愛意,把這些愛意轉化為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形如蜜糖的砒霜。

    這也是所有家長夢寐以求的目標,可如何能夠達到呢?武志紅給出了自己的兩個觀點:

    一是方法,孩子在三歲之前,從孩子最為基礎的吃喝拉撒睡上入手,除基礎的照顧以外,下一點苦功,引導孩子重視自己這樣的生理本能,並自律地遵守要求。

    二是環境,以遊戲和網路成癮為例,在方法輸出的過程裡,親人克服掉自己的依賴遊戲和網路的習慣,用“嚴以律己就是嚴以律人”的姿態,固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英國著名的科學教育家斯賓塞,有一個很重要的體系觀點表述: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制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理你的人。”

    這樣培育出的孩子,才能夠自覺自願自律地,清醒奮鬥他們自己規劃的人生藍圖。

    就算是偶有疲怠,在家長的一點提醒下,又可以滿滿的正能量。

    就像是李湘夫婦,這兩口子對女兒王詩齡寵愛如“溺愛”,精美的食物把她餵養得白胖不說,還動不動被拍到,他們送給女兒傍身的超大牌衣著和手包。

    屢屢被嘲笑的王詩齡,事實上並不是我們臆想的那個,將要被溺愛淹沒的孩子。

    她在節目裡童言率真,說很不喜歡和媽媽一起逛街。

    她的才藝,也並不比黃多多和森蝶她們少,英語、鋼琴、滑冰、芭蕾、繪畫都有模有樣。

    設計的海報被學校官網選中▲

    根本不需要媽媽的面子,便可以憑藉親和純真的氣質,交到比她媽媽大咖很多的忘年交。並不是老天爺格外開恩,而是潛移默化的“父母計深遠”。

    所以,辯證地看待武志紅對“溺愛”的解釋申辯,從邏輯中思考、從案例中收穫。

    可能從來沒有“溺愛”這回事,關鍵是你的“愛”,是不是真的愛,是不是清醒的愛。

  • 9 # 育兒不難

    我認為溺愛是毀滅式的教育方式。

    一個已經上了大學的女孩子,喜歡吃魚,但不“喜歡”挑魚翅兒。據說他媽媽“喜歡”挑魚刺兒,而“不喜歡”吃魚。於是母女多年來就成為理想的“搭檔”。後來,她到了一個盛產魚的國度。她從那裡回信說,正是因為媽媽的“喜歡”幫助,幾乎剝奪了她維生的“技術”。

    一個已經上高中的學生,還要他的媽媽為他去拉抽水馬桶,不是不會拉,而是每次都懶得動手,後來,他去了美國。他從那裡回信說:由於媽媽“多管閒事”,幾乎毀了他的前程。

    溺愛,對孩子和媽媽來說,不是幸福而是災難。因為溺愛不知多少青少年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和人格魅力;不知多少媽媽為寵愛出孽子而痛心疾首。

    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會有很多缺陷。比如,她喜歡追隨別人,求助別人,人云亦云,在家中依賴父母,日後在外面寧願依賴同事,依賴上司,也不願自己創造,不敢表現自己,害怕獨立,又或者他喜歡做一個“小霸王”。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兄弟姐妹,脾氣暴躁,性格極端。這些都意味著他的人格還沒有趨於成熟和健全。溺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柯南主線劇情,基德出場和一些精彩的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