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歷史君
-
2 # 東龍45
袁紹,漢末貴族,四世三公之後,官五代,父系顯赫,母親低微,稱庶出,儀表不錯,志向很大,智慧不足,靠袁家族勢力入朝為官,官至司隸,。與大將軍何進密謀殺宦官,事機不密,大將軍何進反被殺,為漢亂開始,。佔領河北後,聽沮授的建議很高興的,但執行一半後又變了,。又打算廢長立幼,手下謀士雖多也是高手,但分袁譚派,袁尚派,不能一心,處處爭鬥,。在漢獻帝問題上,初期看不上,等曹操把漢獻帝做大,又後悔了,但可以理解,袁紹一直想立劉虞為帝,對董卓立的漢獻帝不感冒,。智慧不足,遇事不斷的不會用兵的弱點在官渡之戰非常明顯,有強兵強將強謀士不會用,很多的良策不採納,如繞開官渡取許昌,造成了以巨大的優勢兵力圍攻官渡,而攻不克,卻被曹操三次分兵奇襲成功,愚蠢的直至戰敗。但不是一無是處,體現袁紹水平的是計取韓馥的地盤,打敗了公孫瓚,統一了小北方,河北相對和平了幾年。
-
3 # 劉名揚223003
從煮酒論英雄曹操和劉備的話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割據勢力和豪傑,表面上恭維袁紹,但是內心並沒有吧袁紹認為事所謂的明主英雄,雖然《三國演義》以後世小說也形式出現,可是這恰恰很好的說明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對袁紹的評價,袁紹出身顯赫,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稱,正是他的出身給了他仕途上很高的起點,給了他聯絡黨人,培養自己勢力的一個機會,又恰逢亂世,表面上有聲望,有勢力,有實力的他,必然收到一大波人的追捧,成就了他成為官渡之戰以前實力最大的割據勢力,凡事有利就有弊,也正是他的出身,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讓他後期更貪圖安逸兩個字,致使袁紹後期的矛盾心理,變得優柔寡斷。從討伐董卓開始,袁紹就開始被群雄推到了一個高度,他不得不順應時世,把自己演繹成一個英雄豪傑,為國為民的樣子,並且這場以從開始就註定了沒有落幕的結局,但是他貪圖安逸的本質讓他後來任人唯親,優柔寡斷,都是因為他害怕失去他現有的身份地位,更害怕失敗以後的境地,正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後期的戰敗
-
4 # 使用者名稱真難辦
在亂世英雄倍出的年代有點中看不中用了。先說說中看,袁紹有著相當強硬的背景,四世三公中,可怕的不是公,是四代人有5人為公,這樣一來幾代人經營的人脈關係那可是無價的財富,自已又是高階將領還是外戚權臣何進的親信,所以初期袁紹搖旗一喊那就是諸候第一人。接著說不中用,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也打了不少勝仗,但都是面對二三流的人物,一碰到一流人物的曹操可以說是被吊打的,掌權者其實不用你多能帶兵打仗,只要能物盡其用就是成功的,袁紹倒好,一手好牌敗的稀巴爛。
-
5 # 六朝私計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亂世就是對門戶進行洗牌。只為門戶私計的袁紹眼光格局不如心懷天下的曹操,自然就只能成為被牌手曹操洗掉的門戶牌了……
-
6 # 別放丶香菜
亂世梟雄。項羽之於韓信,袁紹之於曹操很相似,之前都是未嘗一敗,只不過最後曹操更險,險勝。曹操最後也承認運氣成分多一點。
-
7 # 溫侯小小凱
只是因為他輸了,僅此而已。
袁紹雖然頂著四世三公的頭銜,但第一,不是嫡子;第二,白手起家。四世三公這種頭銜,是因為他NB了,才能拿來當招牌的。就東漢末年,皇叔一抓一大把,有用麼沒實力,你就是皇上都沒卵用。
不僅是袁紹,三國裡那些軟腳蝦,各個都是的當世奇才。劉璋張魯劉表陶謙,這些分分鐘被平推的,只是因為他們輸了,實際上哪一個都是一方豪傑。呂布常年被說成有勇無謀,靠蠻力打天下,可實際上愛兵如子、精通騎兵戰法,縱橫二十餘年,要是光靠武力值120,最多就是個挺能打的小兵
所以實際上,各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很多弱雞不是因為他們弱,只是因為他們輸了。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個強者獲勝的東西,而是一個獲勝者強的理論。勝敗因素太多,劉秀要不是有MAX的運氣能力,也就是個草莽英雄的……小弟……
-
8 # 西府趙王爺
袁紹挺不錯的,他曾是最有希望結束漢末紛爭的人物,只可惜他還是輸給了曹操。
當然,成王敗寇,輸了,就得去承擔那些負面的評價,這是失敗者應有的待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項羽。
其實,客觀來講,袁紹很優秀!
袁紹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缺點,但是他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大家總喜歡拿“四世三公”說事兒,沒錯他的家庭背景很優越,不過他並不是家庭中的嫡子,他是庶出。
汝南袁氏真正的繼承人是他弟弟袁術。
庶出的身份在那個年代基本是沒有任何地位的,甚至於在袁術眼裡,他這個庶出的哥哥跟家奴無二!而且他母親死得早,袁紹在家裡一直過得不好,喜好在外結交豪傑。
擁有這樣身份的袁紹本來就沒多少出頭的機會,但是身處亂世,有著出色的膽識以及人格魅力袁紹,自有他的大道。
“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弱冠除復陽長,有清能名。”——《英雄傳》要知道年輕時候袁本初,也是也熱血男兒,當年跟著何進誅殺宦官亂賊,那也是奮勇當先,為國為民的人物。特別是後來面對董卓的生死脅迫,袁紹可是敢當面拒絕,如此膽識,不輸曹操。
“卓案劍吆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紹詭對曰:“此國之大事,請出與太傅議之”。卓復言“劉氏種不足復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後漢書》而正是因為這些“義舉”所攢下的名聲,袁紹得以招攬到許多的人才,甚至於成為關東聯軍的盟主
董卓之亂後,袁紹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把河北大部地區收入囊中,後來連烏桓、滅公孫瓚,驅袁術,一統河北,他成了漢末群雄中最有實力的那一位。
這樣的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夠具有的。
除了功績以外,袁紹和其他人相比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優點,那就是非常愛民。
雖然當時很多人對他有一點意見,但是誰也不否認他愛民這件事,而這件事也是袁紹能穩定統治的基礎。
“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當然了,除了上邊的優點以外,此人也有致命的缺點。
在用人方面,雖然說他確實稱的上的知人,但是卻不能很好的善任。
由於袁紹具有很好的背景以及良好的名聲,很多頂級謀士都曾經投奔過他。
比如說後來非常出名的郭嘉、荀彧,不過這些人在投奔沒多久以後就選擇了離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懂用人。
此人在任用人才方面非常徇私,軍中重要的位置基本都被自己家族中的親人佔據。這些親人在陣營中穩固了自己的勢力以後,就開始糾結自己的黨羽。
當時的袁紹手腕足夠強硬,這些黨派還沒什麼動靜,不過許多人發現了袁紹陣營中的這個隱患,加上人才來到這裡以後老是得不到重用,無奈的他們只好離開這位“老闆”,這也是袁紹陣營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
袁紹還有一個缺點是內忌心太重,身為一個領導者,如果不能完全信任下屬基本成就不了什麼事業。
在袁紹手下工作的人,做事都是一萬個小心,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位“老闆”翻臉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你讓他事事順心,他對你的態度就非常溫和。
但是如果有一點不快,他就一點面子都不會給。員工好不容易來到了升到了一個職位,但如果稍微有一點錯誤,基本就會被貶到“解放前”。
由於領導方式出現了問題,袁紹陣營中的謀士也出現了亂糟糟的局面,眾多謀士之間拉幫結派,按照鄉鄰關係劃分陣營,每次出現問題的時候都爭執不下,這樣的陣營根本就不具備成功的條件。
總得來說,袁紹這個人優點和缺點都比較突出,但絕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般不堪,但也不會成為頂尖人才,在那樣戰亂的時代,他也註定成就不了一番事業。
-
9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起如何評價袁紹的話,其實袁紹其人不需要什麼深入評價。歷史的車輪停轉,袁紹的末路也就此告一段落,他沒有成功就是沒有成功,既然落到失敗的田地,後世對他的負面評價也並非有理無據。在三國時期袁紹的確還行,有興復漢室的可能,但還是很可惜,最終袁紹依舊失敗了。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每一家都想匡扶正義、興復漢室——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稱帝。俗話說盛世靠聲望,戰亂靠打拼是一點也不假,袁紹的出身的確優越,但恰逢天下三分的年代,人們已經不靠拼爹靠實力了,也就是說你實力不行,打不來天下,哪怕是坐在交椅上自稱我把是先皇也沒人理你啊。
先不說袁紹有才無才,袁紹的資源在當時的確還算可以的。“四世三公”的稱號不是白來,袁氏家族是汝南地區極具聲望的家族,四世三公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你家族祖上往上數四代,每代都是朝廷的高管。其實也不是沒用,袁家的這等聲望在漢末還是有點影響力的,畢竟當時連曹操都走投無路的時候,也來投靠過袁家。
不過,名號再大,越到後期就也越沒用了。比較雞肋的是,其實袁紹也是庶子,袁家要論正統繼承人也輪不到袁紹,應該輪到袁紹的弟弟袁術。況且袁紹還是自己打拼出奇蹟,他還是白手起家,身上沒帶一絲光環就上陣了,三足鼎立的局勢對他而言還是有點難做。
回到剛才說的亂世靠打拼,其實袁紹也不是沒被自家祖上的光環所眷顧,只不過要出去一統江山,自己的聰明才智是絕對不能少的,不然就算你祖上四代都是朝廷高官,振臂一呼沒人應,那還有什麼能力打江山?說到袁紹的優勢,還是脫不開由於聲望積攢的人才資源,就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郭嘉,還有一心想著匡扶漢室的荀彧,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人才。
但是光有人才又有什麼用呢?三國亂世,人才輩出,哪家哪邊能拿的出手的人才都一大票一大票,要說袁紹有什麼致命性的缺點,那就是不懂得用人。“知人善任”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知人識才,第二個還要善用。袁紹這人缺點就是有點自大過度,認為什麼事情自己就能做好,也從來不深入考慮每個人才適合什麼樣的工作領域。所以後來郭嘉荀彧沒留一陣子就走了,畢竟人家做輔佐差事的,也得找個好主子是不是。
說白了,成敗已定,袁紹沒幹出來一番大業也是不爭的事實,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後人對他的評價也並非有失妥當。袁紹其人的確可惜,有資源但沒好好利用,所以導致了後來的失敗。
-
10 # 豹眼看歷史
“成王敗寇”這是一說,袁紹是也;“不以成敗論英雄”也是一說,關公是也。
但我一向以崇敬的心態看待歷史人物,總認為每一位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
為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閱讀了《三國志·袁紹傳》,我認為袁紹不愧為漢末英雄豪傑之一,但還是不具備領袖的襟懷和氣質;缺乏政治家的素養,過於情感用事。因而,雄霸一時,但最終不能成就大業,也就在情理之中。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01
英雄豪傑
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共謀誅殺宦官。何進被殺後,袁紹與曹操等果斷帶兵誅殺宦官,消除宦官專權的禍患。
董卓專權,與袁紹商議欲廢少帝。袁紹不懼怕董卓強權,堅決不同意,橫刀長揖而去。
袁紹渤海起兵,聯絡關東諸侯討伐董卓,被推舉為盟主。
董卓挾持獻帝西入舊都長安,袁紹還軍退居延津,憑藉虎威,迫使韓馥讓出冀州,領冀州牧。繼而攻佔青州、幷州。
易京之戰,擊敗亦為軍閥豪傑之一的公孫瓚,佔據幽州,統一河北,成為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
袁紹能夠雄霸一時,與其“四世三公”的家世不無關係,但更多還是憑藉自己的膽識和能力。
稱袁紹為三國時期的英雄豪傑,並不為過。
02
卻乏領袖素質
作為討伐董卓的盟主,其不能統合天下之力,不能身先諸侯。只顧及自己的利益,不勇於擔當,自然得不到天下的擁護。
在《曹操傳》裡有記載,袁紹在討伐董卓之前,就跟曹操有交流,做好了討伐失敗後的退路,那就是去冀州建立根據地,然後再爭奪天下。
儘管透過打拼,袁紹也實現了第一步的戰略規劃,但其格局和境界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袁紹缺乏領袖素質的特性,也顯露無疑。
袁紹做個割據一方的諸侯,那是綽綽有餘。像荊州劉表,漢中張魯一樣,自保求安,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是,袁紹卻心比天高,自認為是天然的領袖,這個就有些脫離實際啦。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莫攬瓷器活”,官渡之戰,被曹操擊敗,從此一蹶不振,憂鬱而死。
與其說曹操在軍事上擊敗了實力強大的袁紹,不如說曹操從心理上徹底擊潰了袁紹領袖的夢想。
袁紹鬱悶的是,連一直作為自己小跟班的曹操都戰勝不了,何以戰勝天下。
官渡之戰雖然被戰敗,但不是被消滅,袁紹剩餘的勢力還依然很大,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袁紹死後,在其子內訌的情況下,曹操也是費了好大的勁,才擺平的冀州。
如果袁紹在官渡之戰以後,打起精神,穩紮穩打,其結局還真不好說。
在面對韓馥、公孫瓚這個層次的對手時,袁紹的境界和能力還是遊刃有餘。但面對曹操這個層次的對手時,就捉襟見肘啦。
套用一句俗話:“不是我們無能,是共軍太強大。”袁紹正是這個情況。
劉備是屢敗屢戰,曹操也是常吃敗仗。但他們都堅持下來啦,剩者為王。
但袁紹官渡一戰就失掉了信心,這是先天的性格缺陷。
對於曹操這樣的對手,怎麼可能一蹴而就哪?
就當時官渡對峙的局勢,袁紹如果能用十年的時間消耗掉曹操,最終取得勝利,也是偉大的成就。爭霸天下,哪能在意一時的得失哪?
這個過程,不乏許多機遇和失策,但根本而言,還是袁紹不具備領袖的胸懷和膽識。
自己不能正確認識,那就只有失敗。
03
情感用事,缺乏政治家的智慧
沮授、郭圖等建議袁紹,奉迎天子到鄴城建都。
袁紹以為獻帝之立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就不認可。
更為大腦短路的是,在討伐董卓後,聯絡冀州牧韓馥欲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遭到斷然拒絕。
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心急眼熱,想搶奪天子。
這一套路下來,整個就是小孩子過家家一樣的隨意。
由此看出,袁紹卻乏政治家的遠見和定力。到達一定層次後,其決策就跟不上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啦。
在確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更看出袁紹感情用事,失去了政治的理性。
軍閥混戰時期,首先確立有能力的做繼承人,而不是憑自己的喜好。
袁紹“四世三公”的家世,轟然倒塌,與沒有確立長子袁譚做繼承人有很大的關係。
袁紹是庶出,其親兄弟袁術就瞧不起他。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各自為戰,而且相互攻伐,這是袁氏集團不能成就大事的根本。
但袁紹沒有汲取教訓,依然一錯再錯,最終導致袁氏徹底滅亡。
這與荊州牧劉表好有一比。
劉表單騎赴任,開創了荊州九郡的基業,也是一時豪傑英雄。但在繼承人問題上也犯下了同樣的錯誤。更慘的就是,作為繼承人劉琮,不放一槍就投降了曹操,這更悲催。
從這裡可以看出,袁紹、劉表等人,只顧及一時的個人感受,缺乏久遠的謀劃。因而達不到更高的層次。
在這一點上,曹操就高明多啦,儘管非常喜歡曹植,但還是確立更有政治能力的曹丕為繼承人,不得不說曹操到底是老辣,深思遠慮。
後世一直詬病“煮豆燃豆萁”,但看看袁氏兄弟,再看看劉琮兄弟,就知道曹丕也不容易哦。
總而言之,袁紹不失為一時英雄豪傑,但稱不上政治家、軍事家。只能說是心比天高,強霸一時的土地爺而已。
回覆列表
袁紹,字本初,出生年月不詳,出身東漢的名門望族“汝南袁氏”。從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的職位,有“四世三公”之稱。
袁紹在東漢末年崛起,現在中央政府任職: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軍隊的高階將領)。還是大將軍何進的親信。
大將軍何進死後,天下大亂。袁紹先是成為反董卓聯盟的盟主,後來投入軍閥混戰,成功佔據幽州、幷州、冀州、青州這幾個大州的多數地盤和絕大多數人口,一舉成為當世最強的軍閥勢力(直到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前,袁紹佔據了當時北方富庶的幾個大州,人口和物產遠遠超過南面的曹操)
(袁)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袁紹的話可以看做他的戰略目標,他完成了前部分,但是奪取天下卻沒完成。官渡之戰他敗於曹操之手,後來一蹶不振無法翻盤。
那麼袁紹官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1、袁紹本身的智謀和條件有限。雖然袁紹很早就進入官僚階層甚至是中央機構,但他的資質是平庸的,甚至很多時候還優柔寡斷,該出手的時候不及時出手,如曹軍突襲烏巢,竟然不是全力相救,手下謀士提出正確的建議卻不採納喪失戰機(如許攸的計策)。
2、袁紹下屬的武將謀士並沒有整合成一塊,而是勾心鬥角。如前文講的田豐、沮授和審配、郭圖等人的爭鬥。注意:這種爭鬥不僅僅是路線上的爭鬥,更是你死我活的人身攻擊。謀臣之間互掐,怎會能全力以赴對敵呢?
3、袁紹多年征戰公孫瓚,取勝後有些目空一切,以為敵人都不過如此。對比一下公孫瓚和曹操就知道,公孫瓚手下幾乎沒什麼像樣的謀臣,打仗幾乎全是靠蠻力,曹操手下的謀臣那可是超高水平了。再加上曹操善於聽取下屬的建議和意見,袁紹這方面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了。此外,曹操手下又有一批猛將,總體水平比袁紹的猛將技高一籌。
4、曹操的作戰意志遠遠強於袁紹,並且曹操集團真正做到了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反之,袁紹方面就是另外的局面了,謀臣之間不和,主帥與下屬將領之間之間猜忌(最後時刻張郃等將領反水)。
官渡之戰是袁紹內部矛盾的總爆發,讓袁紹的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加上袁紹死後,幾個兒子互相爭鬥,大大削弱了袁氏集團的剩餘實力。最終袁紹被曹操消滅。
(曹操戰勝了袁紹,笑到了最後)
總之,袁紹曾經是個成功者,勢力大到曹操都忌憚三分,但是因為自身的智謀有限,最終敗在了曹操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