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傾心辣媽
-
2 # 白sir讀書
“知識焦慮”是指資訊焦慮綜合症。別以為它和你無關,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焦慮!用通俗的話來說,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面對浩瀚資訊,人類思維模式達不到接受自如,由此會造成強迫和緊張感,就是“知識焦慮”。
我們往學生時代推算,大家經歷比較多的是“學習焦慮”。尤其是面臨大考,會焦慮於考試失敗,會上不了高中或大學,找不到工作等。
資訊發展到今天,這種焦慮又發生變化。如果一個人對新資訊感知能力下降,原來的生活方式,就會受到威脅。這不是聳人聽聞,舉個例子就會明白。
比如我們身邊會有一些老人,他有社會閱歷,有智慧,但他們容易成為騙子得手的物件。還比如,你給老家的老人買了禮品,透過快遞寄出,老人卻拿不到。原因是快遞業發生變化,小區裡有快遞櫃,但要輸入密碼才能取件,他們操作不好!
資訊在更新,誰做不到接收和應用,誰就會落伍。
我們很年輕,想想五十年後,醫療能保證我們的軀體健康,但是頭腦接受資訊的能力會下降,那時的我們,即使手裡有財富,也可能面臨無法自如地運用資訊,而產生的焦慮。
面對知識焦慮,該如何應對?我想,首先要明白一點,學習是終身化的!
人們常說“學業有成”,多指某人考上一所好大學。在如今的資訊時代,學有所成,不再那麼簡單,人的一生都要學習,學習無處不在。你不學習,不接受新資訊,就有可能跟不上時代。
其次,是應該怎麼學習。
個人認為,即使資訊爆炸時期,用筆記錄,依然是好的學習方式!
比如,我們在網上看到好文章,會收藏。事實上,這種收藏大多沒用,過幾天全忘。而用原始書寫方式,做摘抄和記錄,往往讓你的收穫與日俱增。
再次,是要利用好“碎片”來學習。
但現實中,系統化學習並不現實。因為我們的時間是碎片化的,拿碎片時間去學習,容易施行,也能有效解決知識焦慮。
舉個例子,你去領略《論語》,去《紅樓夢》裡探尋清代生活,去《文化苦旅》訪問文化足跡,這些很牛的書,是作者知識的靈光閃耀,客觀的說,它們是呈碎片化的知識。
可是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我們去讀書去思考,最終留下的是生動的場景也好,是精闢言論也好,它們於你,都是化零為整,是資訊的整合,就是你個人資訊量的提升。
知識本身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學習,一點沒毛病!
在知識焦慮客觀存在的今天,我想,承認它的存在,開動大腦去汲取,是我們應對知識焦慮的,最好的態度!
-
3 # 連穎遐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找回獨立思考的原味,還需要一冊筆記本就可以做到。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奧野宣之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們享受著網際網路帶給我們便利,但隨之也有技術帶來的焦慮,媒體總是喜歡在新聞裡宣揚技術的強大,比如“未來十大最可能被淘汰的職業”“人工智慧對未來影響由多大”,這也無形之中,讓我們覺得如果再不抓緊學習,好像分分鐘就會被淘汰。這種焦慮是全民性的,所以隨之產生了許多的知識的中間商,各類的app,得到、知乎、悟空問答…. 他們抓住了這個痛點,告訴使用者你想讀書嗎? 我可以幫你讀。 由此知識付費突然之間如雨後春筍一般火了起來。 李笑來老師說:“付費就是撿便宜”。是的,我是同意這個觀點的,但是付費撿便宜的前提是你認真學習了付費的東西,而不是你付費了你就學會了,世上沒有白撿的便宜。 要知道金錢從來不是真正有效的過濾器,付費也並不能保證知識的質量。所以,我們應該學會自己做自己知識的過濾器,如何做自己知識的過濾器呢? 這本《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告訴了你一個非常簡單又好用的辦法。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的作者叫做奧野宣之,是日本著名的筆記之王,她曾經出過多本關於讀書筆記的書,最著名的一本叫做《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在日本引發“筆記風潮”的創始之作。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給我們講解了她獨創的“一元化筆記法”,所謂“一元化筆記法”簡單來說就是手邊時常備著一本筆記本,把你生活和學習中看到的你認為有用的事情按照時間的順序記錄在這個小本子上就可以了。書上她還結合自己幾十年記筆記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高效的記錄資訊,踐行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其實他不是在教你記筆記而是在記錄自己的生活。 最後,他還告訴我們如何具體的利用寫滿的筆記來生產知識,並且自己整理出了五大步驟:收集、咀嚼、發酵、頓悟、具體化。
01
一元化筆記法
以上是奧野宣之自己做的筆記,筆記本中會貼上旅行收到的小冊子,有突然靈光一現的想法、有今天閱讀的讀書筆記、有工作筆記。只要是和生活相關的,他都全部放在筆記本中。這也就是他提出的“一元化筆記法”, “一元化筆記法”有三個關鍵點:第一點是一元化,即對內容不做分類,盡情記錄。這樣的方式記錄起來輕鬆,也更容易堅持下來。分類整理資訊,雖然可以使得資訊顯得很有條理,但是你會發現在執行的過程中,你時常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這個資訊到底要歸為哪一類呢?最後在記錄的過程,你會發現,自己在歸類上就花了好多時間,長期以往,是很難堅持下去的。而“一元化筆記法”雖然在剛開始看起來漏洞百出,但是容易堅持下去。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其他它非常有效。
第二點是時序化,對每一條筆記要做日期標籤,按照某年某月某日的格式記錄,而且每一個資訊之間新增分割線,以此來區分前後的資訊,也讓書寫顯得會緊湊一些。比如你是在2018年4月15日看到《圖說區塊鏈》的內容,想要做筆記,具體記錄方式如下: 【180415】圖說區塊鏈/ 徐明星 p101 這樣你就記錄了你看這本書的時間,並且對你印象比較深刻部分做了摘錄,書本名字和作者的記錄是方便未來的檢索的。 而且,每次儘量只用一本筆記本,只有當你的第一本筆記本用完了,你再接著用第二本,這樣每年可以買好多本筆記本,持續的更新筆記本也能給人帶來滿滿的新鮮感,更容易堅持下去。
第三點是索引化,即對筆記本的內容索引化,然後進行記錄,方便後續知識的再利用。
02
筆記本就是另外一個你
奧野宣之提到他的筆記本中除了記錄突發的靈感,剪下的新聞,也包含一些和生活相關的記錄: 對飯菜和睡眠時間的記錄 對這一天工作內容的記錄 吃午飯的餐館的筷子包裝 散步時的快照 收到的特產的說明書 畫出的路線的地圖 你可能會問,這麼記錄的話,筆記本不是會顯得非常的雜亂嗎?對的,但是透過這種記錄,把各類資訊混雜在一起,會刺激人們去擴充套件思考,促進靈感的產生。比如你在苦思冥想一個文案的創意,翻看到之前筆記中一張圖片,可能就激發了你的靈感。而且,奧野宣之總是喜歡把看過的展覽門票之類都收集起來黏貼在筆記本中,他說這這樣下次看到這張門票,我就會想起來原來當時我排隊等了1個小時的情形,這樣你瞬間就回憶起來當時的心情如何,而這些方式有時候比文字記錄來的輕鬆多了。混雜的資訊都放在一起,有時候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每一頁筆記,都記載了自己度過的時光。你過去去了哪些地方,讀了什麼樣的書,考慮過什麼事情,當你回顧三年前自己做的筆記,你可能會發現到原來我當初這麼傻啊,然後自己會心一笑。做筆記的過程,是快樂的。它既可以消除你的壓力,還可以在你書寫的過程中啟發你的思考,未來的某一天,它可能還會給你的寫作提供無限的素材。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呢?先買本筆記本吧。
03
獨創的蔥鮪火鍋式
這個方法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有詳細的說過,他說如果把知識生產比作烹調的話,那資訊獲取就相當於採購食材的過程。蔥鮪火鍋是日本特色料理,主要以蔥和金槍魚為材料烹製,其中蔥為配菜,而非調料,與金槍魚同樣重要。那麼,“蔥鮪火鍋式”的讀書筆記法就是將“摘抄”和“評價”作為同樣重要的“材料”進行融合的一種筆記法。 具體做法如下: 摘抄:將他人的發言,透過觀察得到的資訊等“來源於外部的資訊”標上“⭕️”後再逐條書寫 感想:對這些資訊產生的感想,自己想說的話,用“✳️”標記再寫。 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戴維.溫伯格在《知識的邊界》中說到“被餵養並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好辦法,真正的求知之旅必然包含提問,包含挑戰,而不是將知識視為關於世界無可置疑的真理”。是的,我們在做筆記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思考,不斷帶著問題記錄的過程。伴隨著記錄的過程,我們的焦慮也在慢慢的消失。
-
4 # 王澤鑑
“知識焦慮”的背後是中產階級焦慮。我分兩個方面來說:
1.什麼是知識焦慮?
2.如何應對?
“知識焦慮”是指:在網際網路,資訊大爆炸,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能接受的程度。而每個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個人想要改變命運,必須要透過個人努力,實現財務自由。網際網路,透過資訊的連線,使個人的隱私更透明。從前人們生活在農村。大家地位都相等。生活差距也不是特別大。而現在,普通人,看到很多人一夜暴富,住別墅開豪車,心裡也很著急。而在階級層面,上升通道已經關閉,下滑通道一直敞開。如果你不努力,就會落到下層階級。隨著90後的崛起,成為社會的消費主力。
相比70、80後,90後更注重自我、個性,開放,注重即興成長的感覺。
在職場上,70、80後,已經到了35-40歲左右,會出現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工資也不見漲,事業遇到瓶頸期,迷茫未來的路該如何走。如果不學習,,就會被後來者趕超,從而失掉工作。
簡單說,就是害怕被淘汰。
如何應對?1.重要的不是學習,是先認清楚自己,給自己找個定位。
A、我有哪些優勢?
B、我這些優勢能幫助哪些人?
C、我這一生要做成一件什麼樣的事?
D、我透過哪些具體的資源、渠道、才能把這件事情做成?
2.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和服務?
①市場需要什麼?
②我有什麼?
藝術與商業的完美融合。
3.認清時代發展的趨勢。
①打造個人品牌,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像2016年最火的自媒體,不是公司,不是企業,而是像咪蒙、羅輯思維,李笑來這種的個人ip。
羅輯思維,在做定位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叫
“魅力人格體”
就是說,這個人是有,喜歡和討厭的東西,有自己的喜惡,有自己的情緒。
打造個人品牌,就應該像“魅力人格體”一樣。讓粉絲感受到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臺冰冷的機器。
②網際網路發展趨勢
丁磊曾說過一句話:
“網際網路就是——網聚人的力量”。
你的粉絲越多,影響力越大。你能連結更多人,你就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更大的未來。
《全新思維》
丹尼爾·平克認為,未來世界,是越來越注重“右腦”創意和靈感的。而機械重複類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取代。
一個好的文案點子能賣幾十萬。
要知道,中國有500萬家的上市公司,一年的年收入不過1500萬。一個姑娘僅靠一支筆,一臺電腦,就能比那些上市公司的老總,賺的錢還要多。
在此之前,如果你不想失業,就少做機械重複性的工作,多做有創意、創造力的工作。
總結1.什麼是知識焦慮?
害怕被淘汰,又想賺大錢。但自己又懶惰,不想花時間。
2.又該如何應對?
A、認清自己,找準定位
B、市場需求。
C、認清時代發展趨勢。
①打造個人品牌
②網際網路發展趨勢。
-
5 # 塔唯BusinessSchool
[由於時間的尺度消失,我們人日益變得焦慮]“90後”到底在焦慮什麼?
各種為了滿足商家的利益,種種為了商業服務的電商節大肆吹捧“個人消費升級”,比如:“雙11”、“618”、“818”。物慾橫流,加上漲得看不懂房價,年輕人的財務遠遠跟不上。社會階層固化,年輕人上升通道逐步收窄,收入普遍不足構成深刻的矛盾,這是整個焦慮的底層基礎!
知識爆炸的時代下,獲取知識的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教育帶來的知識及原有的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生活工作所需。網際網路確定下,每一天和摩爾定律一樣,產生新的知識,資訊、指數級增長,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構成巨大矛盾。這!就是大部分人面臨的“知識焦慮”
-
6 # 秋醬喜歡悅讀
大部分人對於現實的態度是現在不想做,但是想做的做不了,但是跨不出去這個鴻溝。這時,大部分的人思考的不是“我的目標是什麼,到底如何出坑”,而是“焦慮”——那快點學點兒什麼啊!
焦慮和目標最大的區別是,焦慮是無方向的,目標是有方向的。焦慮越多你越沒法想目標,越是下意識地學習新東西——抓著一個就不放,然後看別人學,再抓一個。
譬如:你很想透過寫作能力變現,然後報了一個寫作班,正準備刻苦學習;看到別人報的文案班好像很吃香,於是轉頭就去報了文案班,真準備著手寫文案,發現別人說現在抖音很好賺,急起來又跟人家學抖音製作……
思考下來的結果,很多人不得不沮喪地發現——現在努力做的事情,和真正的發展關係不大——那不是你的需求,是你的焦慮。你現在學的不是你需要學的,而是你最容易學的,或者學得最舒服的。如何應知識焦慮?靜思一下四個問題:
如果你能回答這四個問題,你就開始真的上道了。清晰地意識自己和目標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四要素);找到適合當前的策略(跟隨還是領導);理解自己是哪個階段(設定靠譜的目標),然後才開始學習和行動。
綜上所述:解決“知識焦慮”,最重要的是挖掘焦慮背後的動因,然後再慢慢剖析自己的現狀,再去行動。
-
7 # 老李有刀
在當前中國,“知識焦慮”是個被廣泛討論,而且未來一段時間還會經常被提起的話題。“知識焦慮”指的是那些渴求獲得知識,或者某種具體知識外表的產品,而當事人在各種可能的途徑面前徘徊不定,或者在嘗試某種路徑過程中半途而廢,從而產生的焦慮。“知識焦慮”也是當前這個普遍焦慮,或者說焦慮瀰漫在日常生活的時代中的一種焦慮形態,就像“中產階級焦慮”“女權焦慮”“油膩中年男焦慮”等一樣,都是某種情緒投射到一個群體或者一種形態上。要從根本上破除這些焦慮,需要的是時代氣氛的變化,那時這些焦慮自然會煙消雲散。
對於“知識焦慮”,這些年出現了大量的所謂知識付費產品,並且衍生了一些平臺。目前這些內容供應商以及平臺,更多地是使用這些“知識焦慮”,針對這些“知識焦慮”,生產出一系列看似要解決這種焦慮的產品,很多產品不但不會解決這種焦慮,而且成為了消費這種焦慮的變現方式。當然,在這波知識付費大潮裡還是有在做真正解決知識焦慮的產品,例如得到上的“梁寧講產品思維”課還是有不少乾貨。
而具體到每個人所面對的“知識焦慮”,虛一點但是很重要,要沉下心來,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按這個需要去找到解決的辦法,去執行這種解決之道,不被外在帶動內在的節奏,具體包括讀書,日常經驗都可能是解決的途徑。
-
8 # 心夥伴
看待任何一種現象都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之所以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有知識焦慮,是因為這是一個資訊化的時代,人們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電視、各種媒介等大量渠道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不僅如此,資訊的獲取也越來越便捷,無論是在地鐵還是電梯上,透過碎片化閱讀我們可以瞭解到來自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資訊。同事間會聊聊時事熱點、朋友間會聊聊八卦,就好像我們如果一週不刷微博、新聞,就與這個世界脫節了一樣。因此,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而我們人的認知能力卻是容量有限的。
而具有知識焦慮的人是有上進心的表現。迫切的想要知道更多的資訊正是因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想在各種話題上有所看法、有所談資,而產生焦慮這種狀態則是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想要獲取的知識有著巨大的差距,想要補足這個差距幾乎不可能。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首先應意識到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是知識的獲取還是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一個過程,光有目標而沒有相應的行動只會徒給自己增加煩惱。歸根結底,知識焦慮產生的本質原因是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比如有時候覺得自己想從事翻譯行業,過段時間又發現自己對法律感興趣,學習了一段時間法律知識後,又想掌握計算機技能。這樣沒有明確的目標是很難在某個行業學有所成。因此,為了減輕焦慮,應該先從一個小目標開始著手,從掌握基礎的知識開始。
-
9 # L柳一枝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
在大眾傳媒以及自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在“為寫而讀”、“為產出而投入”的環境要求下,如何進行“善讀”,並將書中的內容內化為自身發展的資源,無疑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技巧。從無限的資訊中提取有效的資訊不僅對成功人士有用,更是所有人所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巧用閱讀技能提高知識輸入效率,是緩解資訊焦慮的有效方法。
《高效能閱讀》一書則總結了89條效率專家親測有效的閱讀技巧,從培養興趣、快速閱讀、消化知識和工作應用致力提出不同問題,並提出一系列建議,致於讓你養成高效率的閱讀習慣。
作者原尻淳一不僅是龍谷大學的客座教授,更是著名的企業培訓講師。獲得龍谷大學研究所經濟科研究碩士學位,合著的作品有《“職業未來地圖”的畫法》《整理的藝術3》等。他在閱讀百餘冊閱讀方法書籍後,並結合自身的閱讀體驗,將實證有效的內容和本質上能產生共鳴的內容一一列舉在書中。不僅有學術討論的嚴謹性,還有容易理解掌握的可能性。
下面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詳細闡述如何進行高效能閱讀。
讀書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階階段以及產出階段。
一、養成讀書體質的竅門
1、挖掘內在動機
讀書是探索內在動機的一種手段,以讀書為主體,行動為中心,正如蓋房子一樣,需要不斷向書籍或各種資訊中搜尋相關知識,才能打造出心儀的家。興趣是最好的導師,作者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中提到,在朋友的讀書清單上,遇見了自己的“座右書”,發現了自身想要繼續探索的動力,從而獲得了讀書的原動力。
2、“讀者權利十條” 第一條 不讀的權利 第二條 跳讀的權利 第三條 不讀完的權利 第四條 重讀的權利 第五條 讀不則書的權利 第六條 包法利症(易被小說內容感染的症狀) 第七條 讀不則地的權利 第八條 隨意選讀的權利 第九條 朗讀的權利 第十條 默讀的權利 尤其是二、三、八條,完全是讀者的權利,可以使你讀書的壓力得到解放,促成喜愛讀書體質的形成。
3、繞道讀書 透過維基百科閱讀作者的軼事,把握作者的讀書履歷和人際關係,將作者變成立體人物。在網站上檢索,聽聽作者的聲音。也可以在作者的部落格上互動,與作者對話。設定若干個讀書入口,最大限度地激發讀書熱情。
4、置身讀書環境
首先可以打造家庭圖書館,將現有的環境改造成立於讀書的環境,同時,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在雲端建立自己的書架。除此之外,可以搬到大學城或圖書館附近居住。維持讀書慾望以實現持續性的讀書。
二、有效進行速讀
閱讀目錄,把握整體框架。跳讀+做標記,檢索你要閱讀的位置。之後要在你選擇的地方精度,做好相關筆記,提取有效資訊。 實現“讀書—發現教訓—實驗—找出能用的教訓” 能用的迴圈
三、進階效率閱讀
1、垂直型閱讀+水平型閱讀
根據“70:20:10模式”的“投資基準”,同樣可以引到讀書裡來。有意識地對現屬專業領域書籍投資70%,對專業領域周邊書籍投資20%,對與未知的邂逅投資10%。透過閱讀來營造思考的主場,形成事物觀的基準,並以此進行類比讀書,去探索其他周邊領域。透過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使知識立體化。
2、資料收集
當我們在圖書館用電子系統檢索書籍時,只需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書籍。同樣,當你在讀書的時候,能把資訊有效整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捨你需要的資訊,挑出關鍵詞,根據自身習慣展開邏輯結構,養成習慣,時刻做好創造新產出的準備。
3、有效產出
我們常說,事物的偶然促成必然。在生活中,許多相似的事情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也就是說,當我們把一些有意義的偶然事件引入到讀書中,便可以多維度多層次地看待事物。其次,利用網際網路或者學習用品打造自己的資料庫就像雲端儲存,隨用隨檢索,轉化為自身的發展資源,併產出有價值的事物。
透過《高效能閱讀》一書,將資訊焦慮透過有效的閱讀方式轉化為自身的發展潛力,是每個社會人都應具備的,並且可以成為有效競爭力的核心因素。
-
10 # 身心靈統合療法
我感覺這個問題像“杞人憂天”一樣,可以轉移一下注意力。大道至簡,“百姓日用而不知”。知識是死的,是虛的,是用來炫耀的,尤其被當做吹牛的工具,有“知識焦慮”的就是還沒腳踏實地地生活,把每件經手的事做好,建立真正的自信,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回覆列表
先來說說什麼是“知識焦慮症”:知識焦慮症是這個更新太快,變化太快,發展太快的時代下的產物。
焦慮症之所以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就是因為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人們還沒有完全發展到接受自如的境界,對一些突如其來的新資訊無法完全吸收。科技與文明把人的心靈變得更為擁擠和孤獨,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恐慌,甚至恐懼,這就必然使得心理緊張,甚至出現一系列不好的症狀。
看到過一句話,叫“未知的知識就像黑暗對於孩子,對未知的恐懼感使現代人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擁擠“,就像一個殺手,時刻侵蝕人類的健康與生存”。
那麼我們該如何緩解這一症狀呢?
第一:放平心態。不要盲目的去攀比,做好自己,適當的聽一些愉悅的音樂,緩解焦慮。
第二:每天儘量接受新資訊不要超過兩個。保證不要讓自己腦細胞超能量運轉。
第三: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緩解壓力。
總的來說,知識焦慮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可以說已經頻繁發生了,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太過強迫自己接收並接受新事物,把心態放平,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