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小沁

    我覺得當時情況危急,生死攸關。你想象一下 當時不管是任何人射殺李建成都可以,區別是其他人射殺的話,李世民多個功臣,加大封賞而已,還是那句話,千鈞一髮之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建成必須得死,誰殺都行,只不過湊巧李世民把他射殺了而已,但仔細斟酌,站在李世民角度來看,他可能害怕手下害怕萬一臨危倒戈,李世民將徹底玩完!

  • 2 # 子墨子

    這個問題很好,因為他牽扯到一個做大事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名聲。該問題講的是玄武門之變的事情,不過李世民親手射殺的不是弟弟,而是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他的弟弟李元吉是被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恭射殺的。但李世民為何不借刀殺人呢?其實是他沒有那個能力。

    稚嫩的政治手腕

    借刀殺人多半是借用政治手腕和陰謀詭計來進行鬥爭,一般都是文官的拿手好戲。當時的李世民是個武人,對於朝廷鬥爭並沒有多少的經驗,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卻是個中高手。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利用各種關係和手腕減弱李世民的實力,先是拉攏李世民的武將,但沒有一個成功,接著把李世民的謀臣一個個的調離出秦王府,搞到最後李世民的秦王府只剩下了一個長孫無忌。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才是真正的借刀殺人,他們弱化李世民的實力以後,又在皇帝李淵的面前誣陷李世民擁兵自重,李淵對李世民於是越來越提防,開始把李世民的人調出京城。如果任憑事情發展下去,李世民終將束手就擒。

    但李世民是要做大事的人,他定不會坐以待斃,他得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的事情以後,偷偷向皇帝李淵揭發。李淵起初並不相信,於是下旨召見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元吉一開始是不願意進宮面聖的,他擔心李世民會對他和太子圖謀不軌,但太子李建成卻並不擔心,因為他們進宮經過的玄武門的執行禁衛常何是李建成的心腹,於是兩個人就騎馬入宮。

    但是李建成不知道的是,常何已經被李世民策反了,而他還被矇在鼓裡。李建成策反李世民的武將一個沒成功,自己的心腹卻旦夕間被李世民策反,由此可以看出李建成是何等的愚蠢。假如真給這樣的人當了皇帝,大唐怕是會和隋朝一樣,二世而終。咱們還是看看玄武門之變的經過吧。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李建成,李建成一命嗚呼。

    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

    齊王李元吉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一把奪過李世民的長弓,準備利用弓弦勒死李世民。李世民也是命不該絕,尉遲恭躍馬奔來救了李世民一命。李元吉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皇帝李淵的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送去見了閻王。

    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帝王的名聲與別人的看法

    各位,你說李世民當時射殺李建成的時候,他有沒有想過自己會擔負弒兄的罪名呢?我覺得李世民是不可能考慮這些小事的。

    縱觀歷史,凡是做一番大事業的人,總是有人說好,有人說壞的,根本上沒法子使個個都說好,所以做大事業的人,總是把譭譽置之度外的。做大事業的人只會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就像電影《哪吒》裡說的一樣:我就是我,別人的看法都是狗屁。

    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做了皇帝,不僅沒有什麼罵名,反而勵精圖治,給唐朝打下了一個大大的版圖。讓大唐稱雄世界,萬邦來朝,這是華夏之幸、人民之幸。

  • 3 # 歷史花布雨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射殺的是自己的哥哥李建成,而他的弟弟李元吉是死於大將尉遲敬德之手。李世民公元前626年7月2日,剛剛建立不久的大唐內部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在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的鬥爭終於由母后推到臺前,由陰謀傾軋變成刀劍火併。在事變中,李世民射殺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取得了鬥爭的勝利,登上了大唐的至尊之位。至於為何李世民要親自動手,而是是假手他人,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帝位之爭,不死不休

    李建成與李世民,一個是坐鎮中樞,協助處理政務的文官代表一國太子,一個是征戰在外,戰國赫赫的武將代表統兵的秦王,兩方在危難之時還能做到同舟共濟,一旦到了天下大定之時,必然難以和平共處。自古帝位之爭,都是不死不休的,對大多數封建君主來說,父子之情、手足之情比起皇位來說,都是可以拋卻的。

    二、爭鬥日久,積怨已深

    早在李世民出兵平定王世充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便開始顯現,陰謀傾軋的手段也開始出現。李建成自知功績與微信不敵李世民,擔心太子之位不保,便已經開始了對李世民的各種攻擊。史書記載,兩方鬥爭從太子買通唐高祖后妃進獻讒言開始,之後各種手下官員密告秦王謀反,太子親自下毒酒謀害,齊王李元吉謀奪兵權等都是致人死地的殺招,雖然有些事情可能勝利者粉飾,但終究表明了積怨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三、千鈞一髮,不容多想

    玄武門事變前夕,太子派以突厥來襲,李元吉出戰迎敵為理由,抽走了很多秦王手下大將,還有秦王賬下最精銳的玄甲軍,把李世民變成了“光桿司令”。同時,李建成唆使太史令傅亦上書秦王欲反。李世民絕地反擊,也誣告李建成私通后妃,在李淵召三人入宮對質的時候,在玄武門設伏,殺人奪位。三人相遇之時,李建成、李元吉察覺有異,策馬而反,李元吉也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李世民此時如果不還擊,或者讓二人回到宮中召集人馬,死的就是他了。

    帝王之家,最是無情,為了皇位父子相殘、兄弟鬩牆的事情不絕於史書。在他們看來,成者王侯敗者寇,只要最終獲勝,無論之前做過什麼,都可以粉飾過去,所以,無論是李世民親手射殺李建成還是假手他人,都沒有本質的區別。

  • 4 # 日慕鄉關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無論從為人還是功績上來說他都是最頂尖的那一批皇帝之一,從毛主席那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來看毛主席對於李世民的評價十分之高,都說英雄惜英雄,能入得了毛主席法眼的註定不會是普通人,說是“千古一帝”也不為過!

    當初隋帝荒淫無度,天下大亂,李世民“慫恿”父親李淵起兵造反,條件是事成之後立李世民為太子。

    所謂“犬父虎子”,雖說李唐起義,李淵坐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李世民居功至偉也是毫無爭議,正是他四處招兵買馬,才將日後的“凌淵閣二十四功臣”收入囊中,為李唐王朝打下錦繡江山,不客氣的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的天下!

    然而登上皇位的李淵卻沒有履行契約,而是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一來是嫡長子繼承源於祖制,李淵不想破壞規矩,二來李建成也非泛泛之輩,文韜武略,由他繼承大位,也一樣可以勝任。

    為了安撫李世民,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這個官職是實打實的第三把交椅,李世民可以囤私兵、鑄造錢幣、大權在握,然而李世民並不滿足,畢竟是李淵毀約在先,同時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都手握重兵,並且互相看不順眼。

    其實錯就錯在李淵太過仁慈,他如果想要擁立太子李建成登基就應當將李世民和李元吉手上的權力剝奪乾淨,而不是像現在這般讓兄弟三人三足鼎立。雖說日後的唐太宗勵精圖治、滿腹詩書,可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可是剛剛經歷開國的戰火與血腥,他不殺哥哥弟弟,哥哥弟弟也不會放過他,權力鬥爭從沒有骨肉親情,所謂:賭場無父子!權力場的誘惑比賭場大百倍千倍。前朝廢太子楊勇和隋煬帝楊廣就是個例子,見多識廣的李世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再說了,就是他願意隱忍不發,他手下那些開國大臣們也不會甘心,如此一來,玄武門之變就變得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當初李建成邀請李世民去喝酒,結果回來之後吐血三升,李世民就向李淵告狀,講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殺他,並且還透露了李建成與李元吉與李淵的寵妃有染的事情,聽到訊息的李淵如遭雷劈,失望至極的他命令李建成與李元吉次日來見他,他要好好問一問這件事。

    第二天,李建成與李元吉等人一進入宮中就發現不妥,才想調轉馬頭,早已埋伏在此的李世民等人紛紛站出來,此時李元吉第一個出手,他彎弓搭箭向著李世民連射三箭,箭箭落空,李世民驚出一身冷汗,立即彎弓搭箭一發射殺李建成,之後尉遲恭也將李元吉擊斃。至此,李建成與李元吉紛紛授首,李世民也在之後將李淵勸退,自己登基稱帝。

    雖說過程是很狼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開創的“貞觀之治”為李唐王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很多人都說李世民心狠手辣,篡改史書,我卻認為不是這樣,倘若真的如此,後人就不會了解“玄武門之變”的慘烈與李世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至於為什麼要親自動手,實則是不得已為之,要知道古人雖然崇尚刀劍弓馬,具體到王公貴族子弟多半是繡花枕頭,所謂弓馬嫻熟,不過是演武場上的作秀罷了。

    但李世民三兄弟不同其他,一則他們出身鮮卑貴族(其先祖李虎出自北魏六鎮,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實打實的武將),尚武之風濃烈,二則李世民帶兵征戰多年,上陣殺敵,刀口舔血,這種場面見的多了,縱然親自上陣,也是輕車熟路,三則他們三兄弟是入宮面聖,閒雜人等很難隨時護駕左右,只能親自出手。

    好在李世民砍人基本功紮實,關鍵時刻不手軟,以一敵二,在尉遲恭的幫助下,斬殺李建成李元吉,建立不世偉業!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李建成李元吉根本不是李世民殺的,而是手下嘍囉們一擁而上,將他們兩個伏擊殺死,李世民登基後,為了美化自身形象,將功勞據為己有,群毆變單挑,還是後發制人,既好看又好聽,何樂而不為。

    至於殺兄誅弟這事,的確不太好聽,借刀殺人可能要好聽一些,但要知道,李世民當時考慮最多的是眼前利益,他不僅要剝奪哥哥弟弟的繼承權,還要趁機逼迫老爹退位,如果沒有血腥的殺戮震懾群臣,後續工作難以推進,大家都是剛剛從天下大亂中打出來的,如果刀口不沾血,一個個講道理,的等到猴年馬月才能上位,乾脆一了百了,殺一儆百,親兄弟都殺了,還有誰敢不服?

    況且他們爭奪的是龍椅,哪有刀可以借,有誰能有屠龍寶刀!

    至於後世的名聲,那是以後要考慮的事情了,李世民出身鮮卑,對這些事情本就不是太在意,畢竟現世的皇位,才是最重要的!

  • 5 # 大白熊返利

    唐朝都是立嫡長子,再不行就是立嫡次子,依次,除非沒有嫡子,再立庶子。

    這是一個規定,也是封建王朝鞏固統治的方法,可以讓眾皇子不把精力放在皇位的爭奪上,李世民這樣做,當然一方面是因為兄弟的能力問題(其實在李淵一統天下時,李建成及其他兒女都出了很大的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與兄長的矛盾尖銳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有私心啊!但當他成為皇帝的時候當然是用皇帝的眼光看問題。

    所以說李世民殺哥哥和弟弟就是權力爭奪的必然結果。

  • 6 # 師明禮

    無刀可借啊。

    他哥李建成是太子,做了七八年了,地位穩的一批,弟弟李元吉勇猛善戰,還是李淵和竇皇后的親生兒子,身份地位無人可動啊。

    李世民借刀,誰能當刀?

    除了他爹李淵可以下命令,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別人都辦不到啊。

    李淵願意當刀嗎?

    顯然不願意啊。

    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想著把李淵當刀使,除掉李世民呢。

    李建成李元吉利用後宮尹德妃、張婕妤等向李淵吹枕邊風,說李世民的壞話;李世民則向李淵直接告發這兩位妃子和李建成李元吉穢亂後宮。

    這三兄弟都想把老爹當刀子使來著。

    再說玄武門之變,也不是說李世民事先就一定要親手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從歷史上的皇家政變來看,皇帝/皇子被殺很多都是被一些無名小卒親手結果了的,李世民趕上李建成李元吉,一箭射死李建成。

    而李世民則差點被李元吉射死。

    當時李元吉三次拉弓,欲射李世民都沒拉開弓,李世民馬受驚,人掉下來了,李元吉又趁機要射死李世民,這是尉遲恭趕來,射死了李元吉。

    所以李世民殺李建成,尉遲恭殺了李元吉,他是無刀可借,而當時的形勢則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發出去之後,兄弟三個必有人死,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 7 # 理解的椅子

    虎毒尚且不食子,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為什麼要親自動手殺掉自己的兄弟呢?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古有疏不間親說法,皇子們不管如何爭鬥,那是他們的家務事。李世民的手下就算再得李世民的信任,那畢竟是外人。日後李世民念及親情,讓他的手下何以自處?

    二,李世民的手下也沒有這個膽子動手。在古代殺皇子,可是滅九族的大罪。如果後來李淵執意要為自己的兒子報仇,一方面是父親加太上皇,一方面是自己的手下,李世民該如何選擇?就算李世民講義氣保下他的手下,可是殺皇子那是犯上,面對滿朝文武大臣的議論,再加上支援太子的大臣推波助瀾,估計口水都能把他們淹死。

    三,形勢所迫。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世民的手下多去對付守兵去了,面對兄弟的追殺,李世民只能倉促之間反擊。

  • 8 # 小陳有感

    李世民沒有能力去借刀殺人,唯一能借的就是李淵,但是李淵會殺自己的兒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由於李世民的功績太大已經威脅到太子李建成,因此李建成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除掉李世民,不惜花重金拉攏李世民的武將,在沒有拉攏成功下,又以李元吉出征抵抗突厥為由呼叫李世民的生死部將,想伺機除掉李世民的部下。李世民在部下的建議下決定除掉李建成與李元吉。以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為由像李淵告發,李淵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宮時,李世民則埋伏玄武門,以造反的罪名將李建成射殺,弟弟則被尉遲恭射殺。

  • 9 # 書古論今談史官

    自從李淵建立大唐後,李世民和李建成就圍繞皇位的繼承展開激烈的爭奪,不得不說李世民對唐朝的建立是功勞最大出力最多的,常年領兵在外四處征討,曾先後消滅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竇建德等地的義軍,期間也為自己網羅了大批能人死士,象長孫無忌、房玄齡、秦瓊、尉遲敬德等,這些人在李世民的身邊鞍前馬後,為大唐為李世民剿滅各地義軍立下許多戰功。

    既然李世民手下有這麼多的能人死士,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時不”借刀殺人”讓別人代勞,卻要親自動手“殺兄弒弟”,落下千古罵名呢?別人動手豈不更好?

    這主要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也決定了這把“刀是無從可借的。李世民在全國各地雖然有很大的勢力,但李建成有一個李世民永遠比不上的優勢,就是他“皇太子”的身份。就是這個“皇太子”的身份,讓朝中的一些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文武大臣都團結在他的周圍,在他們眼裡,李建成才是正統合法的“皇子”。

    當然也不只這些,李世民雖然長期在外作戰,可李建成也不是毫無建樹、碌碌無為之輩。他也是一個統兵打過仗的人,只是和李世民相比沒那麼出眾。但長期在關內苦心經營,也讓他在京城一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連皇宮衛隊都在李建成的控制之下。

    如果將雙方的實力作一些比較,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勢力範圍主要是京城以外的地區。李建成所控制的範圍則在京城及周邊一帶。李世民和李建成相比並不佔優勢,反倒比李建成還略顯遜色。在京城要想找到信得過的人當這把“刀”的確困難。

    也許還會有疑問,就算李世民在京城借不到這把“刀”,為什麼不用手下的人?比如秦瓊、羅成,他們的武藝也不在尉遲敬德之下。話雖如此,但除了一個尉遲敬德,李世民還真找不到讓他信得過的人。秦瓊、羅成他們忠心的是大唐,是李淵,你讓他們去消滅王世充、竇建德,他們會義無反顧。若是讓他們去殺“皇太子”肯定不會幹,弄不好反倒還會走漏風聲。

    之所以會選中尉遲敬德,是因為李世民對尉遲敬德有救命之恩。當初李淵聽信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讒言,要殺掉尉遲恭,是李世民把他保下來的,然後就把他留在身邊。尉遲恭的性格有點憨,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二愣子,耍心眼不行,秦瓊、羅成不敢幹的事他就敢幹。可即便是尉遲敬德這樣的人在殺李建成時都有些顧忌。

    這就是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只帶著敬德而不帶秦瓊、羅成等人的原因。可單憑尉遲敬德又不能保證他能對付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萬一尉遲敬德害怕了臨陣退縮或其它原因導致計劃失敗,那後果將不堪設想。為了萬無一失,李世民只有親自出馬,哪怕留下千古罵名也在所不惜。

    於是,待一切計劃安排妥當後,李世民就帶著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外,待李建成、李元吉進宮時陡然殺出。李建成和李元吉發現情形不對想逃但為時已晚,李世民抬手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此時的尉遲敬德還有些猶豫自己是不是該動手,但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隨手一箭便射死了李元吉。

    李世民在幹掉了大哥和三弟後,便讓尉遲敬德持戈入宮面見太祖李淵,聲稱“太子和齊王叛亂,已被秦王所殺,我特來護駕,現叛軍尚未平息,望你立刻下旨,將各路兵馬交予秦王指揮”。

    面對手持利器,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李淵還敢說什麼?很明顯,稍有反抗,就會和隋文帝楊堅一樣的下場。李淵和隋文帝還是連襟,楊堅怎麼死的他不可能不知道。李世民要是不敢殺他,就不會派一個二愣子去逼宮。李淵自然也明白,都是他二兒子安排好的,自己當然不想象楊堅那樣,再說就只剩這一個兒子了,不傳給他還能傳給誰?於是便馬上下了一道聖旨,立秦王為太子,一切大事都由太子處理,自己坐起了太上皇。

    事情發展到這我們也就明白,當初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並非不想借“刀”,李建成和李元吉無論死在誰手都比他親手所殺要好聽的多。只是形式所逼,沒有更多讓他信得過的人,只得親自動手。一旦能借到他會毫不猶豫的拿過來,象後來逼宮時就是巧妙的運用了尉遲敬德這把“刀”,而不是由自己親自去動手便得到了他所要的一切。

  • 10 # 北大記著

    和尚腦袋上獅子明擺著呢。替李世民殺死他兄弟哥哥也是李世民同黨,歷史也會歸到李世民頭上。再說了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在其中,這已經到了你死我活地步。他不痛下殺手,就會被對方絞殺。李世民也不傻,自古以來成王敗寇。一但失敗歷史將被改寫。這個馬上皇帝身經百戰,這時候絕對不可能再出現婦人之仁。當機立斷,殺了以絕後患。歷史選擇李世民。這個他的作風慼慼相關。

  • 11 # 微史春秋

    在中國,人們總是以道德標準來審視歷史人物。

    尤其是對於傑出者,“賢者”人們會以更加嚴苛的道德準則來打量他。就如歐陽修在《新唐書·太宗本紀》中說的那樣:

    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慾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於斯焉。

    李世民無疑傑出的帝王,若是沒有殺兄弟這一節,他就更加完美了。

    然而人無完人。

    如題所言,其實也是希望李世民能避開殺兄弟的事,以使得李世民的形象更加高大高尚。

    然而現實事,在爭奪帝位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形勢更加險峻。

    《舊唐書》說:

    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髮,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

    這一番自問自答,已然點出“故之興,間不容髮”的險峻形勢。

    李世民想借刀,形勢不容許他借到刀。

    而且,最好的刀,應該是高祖李淵,這幾乎是不可借到的。

    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泰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發,然後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

    司馬光也是以一定的道德要求來看待此事的,他希望李淵、李建成、李世民都是“賢人”,李建成知道讓賢,李世民也懂得避讓,就不會發生玄武門慘劇。

    司馬光更進一步假設,李世民不應該主動政變,應該是等李建成先動手,“俟其先發,然後應之”,這樣一來罪責就在李建成而非李世民。

    司馬光也是如歐陽修所說的那樣,“後世君子之慾成人之美”,希望李世民完美點。

    只是現實不是史家或書生看到的那樣,我們只看到李世民政變成功了,卻不知道他的成功是帶著巨大風險的。

    李世民有汙點,但是人無完人,而且這個汙點並不妨礙他的偉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將針對伊朗經濟進行制裁,世界會跟著遭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