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皖北小玉

    可能是小孩之前犯過錯家長有過批評打罵才導致孩子再次犯錯不敢說出來,我之前也是兒子犯錯我不分青紅皂白就一頓批評甚至動手,事後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犯了錯我也存罵他,讓他自己反省錯了沒有,錯在哪裡,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孩子大了他什麼都懂,動手打罵只會適得其反,反而會讓他掩蓋錯誤亂編理由撒謊,心裡害怕,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要換種方式來教育孩子!

  • 2 # 可愛的嚶嚶醬

    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過一個絕對適用的教育政策;而教育方法、思想,人們也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教育的物件——孩子,也是千差萬別,難用一個標準衡量對待。

    為人父母的失敗,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學做父母這條路,任重道遠。

    1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透過恰當的教育得到良好發展。而癥結就在於孩子能否獲得健康的教育。

    在這個學校教育=知識教育,培優班=精英教育,培訓班=技能特長教育,分數佔主要位置的教育環境中,指望孩子在學校獲得全面的教育是不現實的。

    教育的重擔已逐漸從老師身上轉移到父母身上,同時不可否認的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才是學校老師的知識教育。

    學校給孩子提供了飛翔的空間,而父母則決定了孩子能飛多遠。

    然而在現實中,有太多失敗的父母,失敗的父母教出失敗的孩子,失敗的孩子再次成為失敗的父母,一毀毀幾代人,令人心痛。

    且不說近期22歲北大學子吳謝宇殘忍弒母之類的“教育慘案”,也不論那些明星大家有多麼“教育有方”,畢竟那些都是個例。

    在中國,更多的是普通家庭。在這樣成千上萬的一般家庭中,父母倒是極其相似的,他們身上普遍的通病持續性地殘害著孩子的成長。

    2

    “言傳過度,身教匱乏”是父母們典型的通病,我對這點深有體會。

    小時候父親總說我懶,也確實如此,我經常因為懶惰而拖延,不能自律。可現在回想起來,卻滿腹的不滿:我的懶惰是有原因的!

    記憶裡,父親總是喝酒到半夜才回家,一直睡到第二天午飯時才起床;不工作的時候,他什麼也不做,不外出散步活動,也不做家務,只是坐在沙發裡抽菸、看電視。

    有句話說:“孩子不聽父母的,他們模仿父母。”孩子年幼無知,看大人怎麼做就怎麼做。

    父親一味地教導孩子要勤快,卻沒來沒有以身作則地示範給孩子,孩子怎麼知道勤快是什麼樣子的呢?

    曾經我很羨慕那些爸爸媽媽是老師的同學,他們從小就懂得很多,父母陪他們鍛鍊、旅遊、讀書……他們的起點遠遠超出了他人。不遇到別人的父母,真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父母。

    前段時間郭晶晶、霍啟剛帶著兒子下田插秧體驗生活的事件一度刷屏,人們都在強調“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是的,父母模範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父母的身教”是不能缺席的。

    可現實卻是殘酷的,很多80、90後的父母,工作不順利、人際關係不佳、生活一塌糊塗、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自己連自己的事情都處理不好,如何教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如何指引孩子追求燦爛的人生?

    有一個成熟的心理,健康的態度,經營好自己,及時規範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正確地對孩子“言傳身教”,造福於孩子,造福於家庭。

    3

    “一味強調自己的付出”也是很多父母的特點。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父母在生氣或教育孩子時,總是不能就事論事,而是一次次地重複“為了你,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給你最好的,我容易嗎!”似乎孩子虧欠了父母很多東西一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父母養育孩子的一些特點:中國父母從不將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教育指導,而是當做他們的附屬品來對待。心理特點表現為:“你是我生的,是我給了你全部,所以你要聽我的”。

    這種觀念和“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自身健康發展”完全不同,觀念不同,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大不相同。

    前者不斷強調自己的付出,給孩子插上翅膀,卻讓孩子背上巨大的包袱,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在意識情感上強迫孩子,強迫孩子去感恩、理解自己,這是一種變形的捆綁,是錯誤的教育。

    中國父母養育孩子大部分都抱有一定的目的,無論是希望孩子在未來贍養自己或是其他,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是有所希冀的,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向孩子過分地“索取”。

    是的,做父母不容易,但“付出”本就與“父母”二字如影隨形,即使再辛苦、再不容易,都不能向孩子一味強調、抱怨。

    父母、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不能有任何道德、情感或者利益上的捆綁。如果父母真正用心養育了孩子,教育好了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愛你、向你靠近、懂得父母的不易、體諒感恩父母的付出。

    4

    教育沒有一個定論,說起它,每個人都可以淺談一二。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總是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對別人的教育方法或建議嗤之以鼻,認為自己的教育方法絕對沒有問題,是不可置疑的。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我的父親,他就是一個對自己教育方式沾沾自喜的人。說起教育,他似乎有很多深刻的見解,總是迫不及待地要對外吹噓宣揚,但其實並不是。

    他總說一句話“教育孩子還需要方法嗎?不聽話就打,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簡直就是糟粕,是狗屁。

    他從沒有輔導過我任何有關學習的東西,也從未耐心地指導我該如何做好一件事,而是在我做錯事時,兇巴巴地訓我:“誰讓你這麼幹的?下次還犯不犯錯了?”

    他不知道他的許多教育上的“失誤”給我的性格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也更不知道我要擺脫這些影響有多難。

    他的身上有很多中國父母的影子。

    我深感教育中父母角色的重要,曾向身邊的親戚朋友推薦一些教育類書籍等等,希望他們能做好父母,以更好地引導教育孩子。然而很多人卻是不屑的態度,並不會認真思考學習。

    他們不懂得自省反思,更不接受反駁,認為自己就是對的,覺得自己琢磨出來的就是真理。

    當然,我也發現這和他們自身的教育素質等有關。偏偏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人,更能以謙虛感恩的態度接受借鑑其他的教育方法。

    他們不斷地學習、借鑑、思考,他們的孩子也在父母的提高中不斷獲得了更好的教育與進步。

    也不乏很多家長經常湊堆在一起探討教育問題,經常瀏覽教育類文章等等,給人一種“好父母”“負責任”的形象。

    但事實上,他們寧願花時間看一些碎片式的、能“自我感動”的教育類心靈雞湯,也不願花心思琢磨一個教育方法或建議,嘗試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也就是說,很多家長關注教育話題,滿足的是自己的好奇心,獲得的是“自我感動”,自我滿足,而非學習實實在在的、看似枯燥的教育方法。

    他們可以隨時想起孩子的一個問題,隨口丟擲一個教育觀點,和大家探討。對,就是探討,探討完就沒有了。像是在和他人論辯教育觀點,而非為了解決孩子教育問題而交流。

    其實,家長們根本不需要看那麼多所謂的“教育真理”,道理那麼多,聽進去一個,並將其付諸實踐,就很足夠了。

    5

    孩子的失敗,就是為人父母的失敗,父母的失敗,又與上一代人掛鉤。

    “原生家庭”是《都挺好》熱播以來談論最熱的一個話題,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的確確傷害了不少人,但這不是不可救的。

    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意識到了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並試圖努力擺脫它,那他無疑是幸運的。

    可悲的是,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懂得反思,意識不到自身原生家庭的烙印,結果就是一代人影響一代人,一代人殘害一代人,迴圈往復。

    不論你已經為人父母,或即將成為父母,父母這個角色都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我們都是從孩子成長起來的,也都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中長大,不論影響的好壞,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更健康地成長,父母一定要學會自省、自救。

    如果你還未為人父母,請你在沒有活好自己之前,不要讓無辜的孩子來到這個世上,讓他不那麼快樂地長大;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請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學會自我教育。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3 # 香妃存在嗎

    謝謝邀請,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靠山,當孩子收到欺負了,他卻不敢告訴父母,想想會是怎樣的結果,孩子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前者傷人,後者傷自己,哪種都是父母無法接受的。所以,把孩子當著獨立的個體來對待,當著獨立的人來尊重!

  • 4 # 內科醫生紅塵一朵蓮

    孩子有事不敢告訴父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和嚴重失職。我覺得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01 說明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比較欠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圍繞的環境中。父母的一舉一動和音容笑貌,都會對孩子無形中產生影響。

    為人父母,如果平時對孩子關心不夠,只是忙於自己的工作或其他的事情。在孩子眼中,他或許認為父母不夠愛他,或是不喜歡他,心中就會產生距離。有事情了,自然不敢告訴父母。

    02 說明在孩子眼中,你處於絕對強勢的地位

    如果為人父母把自己擺在主導地位,對孩子的行為不去理解,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或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命令孩子去做。孩子心中一定會反感,甚至會害怕。所以有事情了,他自然不敢告訴父母了。

    那麼為人父母,怎樣才能和孩子正確溝通呢?

    01 好好愛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溫暖和愛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每一位父母都會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有些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可能會讓他接受不了。

    所以做為父母,對待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要用春風化雨般輕柔的愛去溫暖他,讓他感覺到生活在父母愛的懷抱裡很幸福。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有事情怎麼會不和父母說呢?

    02 耐心聽孩子解釋,不要粗暴對待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為人父母要耐心聽孩子解釋。對的,就加以表揚。錯了,就耐心引導孩子,把他的不足和錯誤想法指出來。

    如果一有事情就簡單粗暴對待,孩子有事情躲開還來不及,又怎麼會告訴父母呢?

    03 放下身段,從孩子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孩子和父母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父母的世界孩子不懂,孩子的想法有時父母也不一定理解。

    所以為人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他,認知他。然後找出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這樣的父母,孩子自然願意分享遇到的事情。

    綜上所述,如果孩子有事不敢告訴父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和嚴重失職,我覺得確實有道理。希望每一對父母都能做個稱職的人,和孩子一起度過快樂的每一天。

  • 5 # 張旭語文

    孩子是父母的未來,寄託著父母一生的願望,因此,每位家長都要傾其全力教育子女。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如願以償,為什麼呢?因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出了問題。

    當孩子不願意把內心的想法告訴父母時,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究其其根源,一定是家長作風在作祟。

    孔子說"父父子子",意思是說父子要各司其職。董仲舒進一步闡釋為"父為子綱",就是兒子要絕對服從父親。至此,它成為了家庭中父子關係的綱領,影響深遠。如今,社會雖然進入了新時代,但它的影響依然存在。

    很多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是很融洽,有的甚至到了敵對的程度,尤其是父子關係。

    父母與子女之間出現不融洽的關係,我認為主要源於父母親,是父母親總把自己擺在家長的位置上,高高在上,不去理解子女。所以,想要讓孩子把心裡話告訴父母,讓子女信服於你,就要做好下面的事情。

    第一,換位思考。

    家庭中,父母親說的,子女一定要聽,要做。可子女說的,父母親未必要聽,要做。因為父母常常用成人的經驗、思維判斷子女說的話,做的事。一旦子女不按父母親說的去做,他們就會火冒三丈,不加分析地痛斥一頓。時間長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就產生隔閡,子女從此再不給父母親講自己的心裡話。可是,每位父母親都經歷過做子女的時期,難道與子女相處時,就不能想想自己是怎麼做子女的嗎?所以,和子女講話,判斷子女做的事,一定要換位思考。這樣,與子女之間一定不會產生距離與隔閡,子女才能信服父母。

    第二,善於傾聽。

    傾聽是瞭解對方的想法和目的重要方法。但很多情況下,父母親是不給子女申辯機會的,遑論耐心、認真地傾聽呢?父母親確實要改變聽子女講話的方式方法,放低身段,不要插話,不要打斷,等子女敘述完了,再發表意見,再下結論。這樣做,家庭裡保證一片詳和,子女一定把你視做朋友,所有的心裡話都願意同你講。何愁你說的話子女不信服呢?

    第三,敢於尊重。

    一般情況下,父母親總希望子女尊重自已,覺得這樣才有父母親的尊嚴。孰不知,子女更需要父母親對他們的尊重。彬彬有禮不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呈現方式,禁若寒蟬更不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有的關係,最好的關係是相互尊重又親密無間。所以,做父母親的要率先垂範,讓子女感覺到你對他人為的尊重,從而達到相互尊重又親密無間的程度。這樣的話,子女一定會對父母五體投地的。

  • 6 # 高分家長幫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的時候說:“小時候就活在恐懼裡,不知道怎麼和媽媽講,怕她打我。”

    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什麼事能跟我們說,但是往往是我們自己將孩子的這種表達能力扼殺在萌芽狀態。

    沒有哪個孩子不犯過錯,但是孩子犯錯後家長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會不會下次還將做了的錯事告訴你。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一位孩子騎車不小心將一輛車刮到了。於是,在車旁等了三個小時,未見車主到來。孩子隨後留了張字條,表示歉意並留了媽媽的電話。回到家後,將這件事告訴了媽媽。

    從這個欣慰可以看出,孩子的這種承擔責任的意識,當然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同時,也看出了這位媽媽對待孩子犯錯後,對待孩子的態度,充滿著理性。

    我很多孩子,在刮到別人的車時,可能早就跑了,更加不敢告訴父母。

    藥家鑫的案件我想很多人都聽過。就是因為孩子小時候父母管教太嚴,孩子甚至曾經被關在地下室,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能上樓,最終導致了孩子心理產生了扭曲。在後來上了大學之後,開車撞到了人,害怕別人認出報警,本來還有挽救的餘地的,結果藥家鑫還拿刀把別人捅死了。回家後也不敢告訴父母,直到新聞報道,家長知道後,才帶藥家鑫到派出所自首。在俄羅斯有這樣一位15女孩,不小心傷到了胸部,不敢和父母說,最後在睡夢中逝去。

    還有很多這樣的悲劇,都是因為孩子有事不敢告訴父母。這種情況,不是父母太強勢,就是父母永遠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導致孩子沒有自信,不會樂觀積極的面對遇到的事情,潛意識裡會選擇逃避。

    為什麼說父母過於強勢會導致孩子有事而不敢告訴父母呢?

    強勢的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會倍感壓力,於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小心翼翼,生怕出錯。而往往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發生,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內心就會有一個聲音,如果告訴爸爸媽媽肯定會被罵或者被打,那就索性選擇了隱瞞。即使會冒著被父母發現的危險,但是孩子永遠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

    還有就是父母永遠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姜文導演曾在做客《十三邀》的時候就曾表達過,小時候經常因為媽媽不高興變得沒有自信。即使自己做得再好,獲得了多大的成就,都永遠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讚許。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其實家長內心既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可是嘴上表現出來的恰恰相反。而孩子接收的資訊當然也是父母說出來的,自然不會理解到父母內心想的是什麼。

    沒有幾次,孩子就會建立一種意識——害怕並且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以及與父母溝通沒有任何意義,再到懶得溝通而選擇閉口不言。

    所以:

    1、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要理性看待孩子的錯誤,學會傾聽,同時引導孩子敢於承擔責任;

    2、平時不要任何時候都是父母,有時還可以是個孩子,是個孩子的朋友,以此建立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才能讓孩子對父母百分百的信任,從而培養親子溝通習慣。

    3、當孩子提出了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目標時,不要給予否定,反而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父母的話很多時候是孩子動力的源泉;

    世上沒有教育父母的學校,只有父母自己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 7 # 木木艾特木木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對自己敞開心靈,但是很多孩子漸漸長大後,雖然天天生活在一起,但真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很多父母很困惑,但是實際上往往是父母與孩子相處方式,慢慢把孩子變成這樣的。

    本來,父母是孩子最可以依賴和依靠的,小的時候我們就是孩子的天,孩子完全依賴於我們行事,實際上是迎合著我們。但是孩子會一天天長大的,孩子從三四歲開始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到慢慢越來越有想法,他們漸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立場和人格,但是家長卻沒有認識到孩子的長大和獨立,當他們控制不了孩子的時候,親子衝突越來越頻繁和激烈的時候,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不好管,不像小的時候讓幹啥就幹啥。

    我們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實際上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是不敢告訴我的父母的,好的事情願意講,是因為會得到表揚,心裡沒有壓力,但是不好的事情往往都是質問和評價居多,直到漸漸成年,當我對父母的行為方式摸得足夠清楚的時候,我才知道哪些可以講,哪些不可以講。

    我家小孩,在學校遇到任何問題,他會悄悄的和我講,因為我很平等的聽他講,體會他當時的心情和感受,在他不斷描述細節的過程中,在我不斷髮問的過程中,我漸漸對整件事情有了整體的瞭解,也有了我的思路,我才會提出我的看法,或者給出我的建議,讓他開啟心結。

    想讓孩子多和講講他們的事情,先從傾聽開始,接納孩子的想法和觀點,讓他們需要我們的意見的時候,我們就講一講,不想我們給意見的時候,告訴他父母和家永遠接納他。

  • 8 # 親子成長手冊

    孩子又是不敢告訴你,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餓嚴重的失職嗎。雖然不能說是最大的,但是起碼證明做父母的不是很成功,為何這樣說呢,是以為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如果孩子有事情不願意告訴父母,那麼只能說明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和信任的渠道是閉塞的。

    1、為何不敢告訴父母首先是怕父母責罵

    不敢告訴父母是因為怕父母是責罵有的甚至是打罵,因為很多的時候孩子在外邊出現了一些不好的事件本來心理就很害怕了,但是回到家告訴父母之後就是一頓毒打或者是無休止的謾罵,讓孩子覺得自己更是差勁,很多的父母把孩子的自尊心無限的踐踏。讓不少的孩子覺得這個真的不行還不如自己默默承受的好,不少的孩子害怕家長,是因為那個時候還小沒有什麼反抗的精神,但是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也是不會太好的,總之感情會很淡。

    2、不敢告訴父母是因為父母不理解自己

    不告訴父母自己發生的事情,是因為父母根本就不懂自己,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不少的孩子摔倒之後,父母總會說,不疼不疼,試想一下如果你是男女朋友摔倒之後你會不會這樣說呢,當然不會了,所以孩子不告訴父母是因為和父母沒有情感的連結,告訴父母他們也不理解自己的感受,總是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嘴臉,自作主張的給孩子安排各種他們不喜歡的東西,隨著孩子逐漸的長大,他們和父母的關係就會日趨緊張,尤其是青春期的時候會更加嚴重。

    3、因為之前有過不好的經歷,讓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寧可自己默默的承受

    以前看報道很多的被性侵過的孩子是不敢告訴父母的,因為侵害人的威脅,還有就是對於父母的不信任,尤其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一年見父母也就是那麼幾次,所以也是報喜不報憂的,而且他們覺得說了也是熟視無睹的,所以更加的沒有辦法和父母開口,所以導致不少的犯罪分子猖獗,還有不少校園霸凌的時間,有些孩子也是不願意告訴父母的,因為恐懼和害怕,還有就是因為父母對於自己的不信任,會覺得自己很窩囊,所以不信任父母。

  • 9 # 曼陀說育兒

    孩子有事不敢告訴父母,是為人父母的失敗和失職,如果有安全感對父母不懼怕的孩子,是不會有事不敢告訴家長的,“不敢”這個詞,就說明了家長可能存在的問題。

    還記得小時候,我有個發小有一對嚴肅的父母,那時我們幾個小夥伴經常會約出去玩,可是每次輪到這個發小,他都會說這樣一句,“我不太敢去,我怕被我媽罵!”

    在大家的起鬨下,發小很多次好奇與好玩的心會戰勝那顆害怕的心,只是經常我們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虛惶恐,在沒有得到媽媽允許的玩耍,他其實一點也不能玩得盡興。

    甚至,有時候,偷偷出來和我們玩,他都是揹著他媽的,也不敢告訴他媽,漸漸還學會了對他媽撒謊,稱自己在外面和誰誰誰學習,實際上是去玩。最誇張的是,後來小學六年級時,發小就學會了大晚上偷溜出門與朋友打遊戲,他學會了把自己的枕頭塞在被子下,當他媽推開門看到一個高聳的背影時,就會把門關上。

    不過,這樣的期盼並不能長久,終於有一天他媽看天冷去他房間想去看他有沒有踢被子,發現一個枕頭在被窩裡,自己兒子早已不知去向。就一直坐在床邊等他回家,想看他會玩到多久,結果那晚他竟然玩了個通宵,後果就是發小那一陣都不能出門了。

    他被關禁閉了,而且被他媽一頓好打,直接打斷了兩根類似一個食指粗般的棍子。

    其實,我們常常看到發小爸媽對他的教育動不動就是一頓打,而且要求嚴格,不準做這樣不準做那樣,只准發小將心放到學習上,玩耍、遊戲對發小的吸引力也被強化了,因為一直內心匱乏。

    那時,我們一直都很同情發小,覺得他攤上這樣的父母過得挺壓抑的,他父母從不過問他的生活細節,只在意成績高低。甚至我們一度認為拉著發小玩,其實是在拯救發小,讓發小知道正常小朋友的童年是怎麼過的,所以對發小編造的各種欺騙他父母的話語,我們這些小夥伴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打配合,私底下叫發小爸媽老魔頭。

    也是,發小的經歷讓我在當父母時,會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態度,高高在上,唯成績論,不關心孩子需求的父母,都可能與孩子漸行漸遠,孩子不願也不敢將自己的事情告訴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詠那麼重要嗎?為什麼一些人都在發朋友圈悼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