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研汪汪
-
2 # 赤血軍心
所以說近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炮誰的防禦性能好,這個沒辦法判定。只能說近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炮是組成軍艦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輔相成
-
3 # 沒有最壞只有更好
總的來說其實近防導彈整體攔截要優於近防炮,目前世界上主流大型水面艦艇都已經開始進入近防導彈時代,從原先的全近防炮模式逐步演變為近防炮+近防導彈甚至全近防導彈模式,這足以說明近防導彈其實是可以替代近防炮的。下圖為美國海軍“阿利伯克IIA”型驅逐艦,可以看到位於艦橋下方的“密集陣”已經沒有了,只保留艦艉“密集陣”,取而代之的是ESSM“改進版海麻雀”

還有下圖的056型護衛艦攔截靶彈實驗也是用HQ-10近防導彈,而056型在防空和近距攔截選擇了HQ-10,沒有選擇730/1130近防炮

在上世紀70-80年代是近防炮興起的年代,由於反艦導彈效能的不斷提升,水面艦艇遭受的威脅越來越大,所以就引入了高射速的“速射炮”在短時間內向某一方向發射大量炮彈對導彈進行主動攔截。特別是90年代後引入更先進的光電、紅外甚至雷達探測後,這種攔截方式對於低空固定彈道的亞音速導彈有著幾乎100%的攔截效率。這也使得在80年代後發展的大型艦艇將這類“近防炮”作為標配,“密集陣”、“守門員”、AK630都是典型代表。


然而為了應對這些“亂七八糟”的近防系統的攔截,反艦導彈的突防技術也在不斷提升,除了末端攻擊速度不斷提高(有的能達到3倍音速)之外還引入了末端超低空蛇形機動。而近防炮本身的射程都只是在2-3公里之內,不僅反應時間急劇縮短,而且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攔截代價。中國發展了730近防炮之後又發展了1130,在射速方面有著顯著的提高,但是依舊在遼寧艦、052D和056加裝了HQ-10近防導彈作。

關於近防炮和近防導彈之間有這麼幾個劣勢:
1.反應速度短。近防炮有效攔截距離一般在2-3公里,對於超2倍音速導彈來說飛完2公里只需要不到3秒鐘,也就是說近防炮只有3秒攔截時間。如果1枚導彈來襲那麼3秒足夠應對,但是如果2枚同時來襲那麼近防炮很大機率無法獨立攔截。而近防導彈目前普遍射程都在1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有大概14-15秒的攔截時間,遠遠超出近防炮。
2.攔截效率和精度低。近防炮的攔截是靠打“彈幕”來完成的,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近防炮吐出的炮彈是沿固定彈道飛行,沒有制導能力的,只能靠近防炮開火前自身進行定位。也就是說在應對具備末端機動能力的反艦導彈時,近防炮並不能保證完全判定導彈執行軌跡,這個時候攔截效率會大大降低。而近防導彈因為本身攜帶雷達和光學兩種制導能力,也就是說攔截過程中可以自主追蹤來襲導彈,攔截更為靈活。下圖為CM-302反艦導彈打擊示意圖,可以看到末端明顯的機動

3.攔截次數少,抗飽和打擊能力弱。近防炮攔截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面攔截”,是靠大量炮彈“堆”出一堵牆。這種攔截方式需要消耗大量彈藥,通常來講攔截一發導彈需要消耗大概300-400發炮彈,而1門近防炮備彈一般不會超過1300發。這樣1門近防炮至多對3-4個目標實施攔截。而一般近防導彈發射裝置通常都是十聯裝以上,有的達到二十四聯裝,這樣2枚近防導彈換1枚來襲導彈也能做到至少5枚以上的攔截,抗飽和打擊能力更強。下圖為052D型驅逐艦上裝備的二十四聯裝HQ-10近防導彈發射裝置

當然有朋友提到攔截成本的問題,炮彈雖然便宜,但是架不住用的多。而且近防炮使用的一般都是炮彈都是鎢合金彈頭,單發價格也在800元左右,一次攔截需要消耗大概2.4萬元以上。這個成本肯定是比導彈要低,但是如果攔不住那麼就是要付出數億甚至數十億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軍艦最後一道防線,可靠度其實已經比成本要來的重要。
從2000年代以後設計的軍艦都在往近防導彈的方向靠攏,比如下圖為南韓KDX-3“世宗大王”號,他的艦橋下方就是“海拉姆”近防導彈系統。而中輕型水面艦艇則乾脆直接完全依賴近防導彈而放棄使用近防炮,這也能看出其實近防導彈的整體攔截能力比近防炮要強很多。
-
4 # 變天2365889
艦載攔截導彈主要就是攔截反艦導彈。每次發射兩枚攔截導彈,一般都能命中的。而要到達攻擊目的,必須進行飽和攻擊,也就是一次發射多枚導彈,並時間間隔很短,致使,攻擊目標無法將來襲導彈全部防禦住。
-
5 # 孔乙己亂彈
防空導彈…AisdefensenissiIe
近防炮……NeargunProtection
都是艦載防空武器系統、“術業有專攻”、都是保護艦艇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的防空武器、又各自有專長。
近防炮射速快、(顧名思義“密集陣”)發射準備快捷、近防炮既能打擊來襲飛機、導彈又能對海面目標進行打擊、幾分鐘幾千發的發射量、是打擊來襲飛機、導彈的有力武器系統。
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對付單個目標優勢更明顯。
防空導彈與密集陣近防炮同時配置艦艇、優勢互補又互為補充、彈/炮結合才能更有效發揮各自優勢為保護艦艇安全發揮作用。
實戰中防空導彈武器系統與近防炮一定是相互配合使用、都是保衛艦艇自身安全的“保護傘”……
-
6 # 武裝POUNCE
首先呢,是他們的造價。
我們都知道,導彈和炮彈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武器,而且造價也是相差著十萬八千里。
一枚近程防空導彈造出來大概需要幾百萬人民幣,而一枚近防(機)炮的炮彈大概在幾百~幾千人民幣。
▲中國7管30mm近防炮(簡稱730近防炮)近照
其次,是他們的攻擊範圍。先說說近程防空導彈。這裡我也舉個例子:中國的海紅旗-10艦空導彈。我查了一下資料,上面顯示它的最大射程為9km,最高可以攻擊到6km。不論是遠端導彈還是近程導彈,終究都是導彈,射程一般不會太近。
而近防(機)炮的射程就要短不少了,就以中國的730近防炮為例,它的最遠射程僅為3500km(對大中型目標),可它的最佳射擊時機卻是在短短的1-1.5km的距離上。
如果將它們兩個單獨使用,都發揮不出最佳的效果,只有結合起來,組成兩道防線,才能保護好艦艇本身。
可以這麼說,近程防空導彈在敵方攻擊較為密集的情況下,先在較遠的距離上幹掉一部分,剩下的一些漏網之魚,交給近防炮。
最後,是他們防禦物件。近程防空導彈的使命一般是反導和攔截敵機。近防(機)炮的使命就比較雜了,既有攔截反艦導彈和對我艦攻擊的飛機、直升機,又有對海面目標實施射擊。
所以,一個強不是強,集體強才是強!只有這樣,才能優勢互補,打造成一個堅不可摧的防禦盾牌。
-
7 # 環球視野Global
哪個彈截效能更好?
答:都是保護艦艇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各有各的優勢,搭配使用效果更好。應分情況而決定。中近距離:近程防空導彈攔截效果好;近距離:近防炮攔截效果好。
防空系統都是採用“分層防護”的,即艦艇的防護火力應當分為遠、中、近和高、中、低的層次,多類武備各司其責,彼此調配和遞進。近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炮都屬於上面講的“中、近”和“中、低”層面防護的。
【情況1】來襲導彈的數量少,中近距離,這時發射近程防空導彈比較好;
【情況2】來襲導彈的數量多,離艦距離近,由於近防炮射速快,單價便宜、數量多的優勢,可以築起一道“防火牆”,全面掃射來襲導彈,屬於最後一道保命的防空武器。
現代艦艇上較多的是使用防空導彈與近防炮構成對空防護系統,它們各有本身的優缺陷。防空導彈因為技能限制,遭到最小射程的限制,導彈在脫離發射裝置後需加速到必定速度才能發揮作用;此外,防空導彈還存在小視點跟蹤功能差、簡單受電子干擾、火力搬運和通道安排相對較慢、備彈相對較少等缺陷。
不管艦艇配備多少枚、多麼領先的防空導彈,都不能確保對來襲的反艦導彈具有絕對的阻攔機率,也很難只是使用艦載防空導彈來抵擋來自空中的飽滿進犯。
尤其是關於進入2~3千米直至數百米範圍內的反艦導彈,已經是通常艦載防空導彈的阻攔盲區,而這一區段恰是近防炮最能發揮作用的區段。因此,它可以有效彌補反導導彈的防護盲區,是艦艇真實的“貼身警衛”。
以052D中華神盾艦為例隨著055型萬噸大驅正式成軍,原先人民海軍最強驅逐艦052D型,只能退而求次之了,是軍工數十年來不懈努力的必然結果,曾經的052D型驅逐艦也非常強大。
052D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將近7000噸,艦長155米,艦寬19米,採用2燃2柴交替動力,航速超過30節。艦載武器有1門單管130毫米艦炮、1門730或1130近防炮系統、1座24聯裝海紅旗-10近程防空導彈、2座3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4座18聯裝多功能火箭發射器、1架直-9C或卡-28反潛直升機等。
對現代化水面艦艇危脅最大的就是各種型別的反艦導彈,各國海軍對來襲反艦導彈,除了欺騙等軟殺傷手段以外,更注重的是硬攔截手段,主要就是防空導彈主動攔截,以及近防炮系統的終端攔截,方法和手段多種多樣,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載艦的生存能力。
052D型驅逐艦,對來襲反艦導彈攔截這塊也非常重視,在艦艏C炮位有1座730近防炮系統(前期服役)或1130近防炮系統,有超過180度的攻擊範圍,對艦艏以及左右舷方向來襲的反艦導彈,至少有3-5個波次的攔截能力(屬於對遠中近三種防空導彈攔截失敗的反艦導彈終端攔截),其實這已經足夠用了。
052D型驅逐艦裝備1座730或1130近防炮系統,再加1座24聯裝海紅旗-10近程防空系統,對來襲的反艦導彈的攔截效果,要遠高於2座730或1130近防炮系統。
從055D型神盾艦上可看出:採用近程防空導彈+近防炮搭配使用效果更好。結束語:
近程導彈和近防炮仍是艦艇應對現有各類要挾必不行少的“分層防護”手法之一,是其防護火力圈中不行分割的一個構成部分,是艦艇的“最終一道”防衛屏障,其作用是不行代替的。
-
8 # 宇宙邊緣121
美國有超強強海上力量,對反艦導彈層層設防。一些反艦導彈的飛行速度、變軌能力使防空導彈無能為力,這時候就只有依靠近防炮能夠完成攔截。
近程防空導彈如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攔截目標大約需要四分鐘的時間視窗,如果導彈四分鐘的飛行距離上軌道是相對固定的,可以反射多枚愛國者導彈攔截,多枚導彈可以提高攔截成功率。近爆方式攔截的愛國者導彈,會在接近目標時爆炸形成大面積的彈片,最大限度的摧毀目標。愛國者導彈通常是先發射後鎖定,如果目標飛行速度太快或者多次變軌是不能攔截的,愛國者導彈沒有修正彈道的時間,攔截目標速度不能超過6馬赫。
反艦導彈從幾千裡外擊中移動中的艦艇,比攻擊固定目標難的多。反艦導彈越接近艦艇,受到干擾的情況就越嚴重,一般在距離目標幾十公里外,反艦導彈就朝著預訂的方向飛行,不能再變軌機動,不能再接收制導資料。近防炮在這時候就可以對目標打擊。
中、俄現在能裝備的反艦導彈,可能速度超過10馬赫,近防炮即使在近距離擊中導彈,產生的碎片依然可以毀傷目標。近防炮每分鐘可以發射一萬枚炮彈,對目標是密集型的面積打擊,炮彈反導彈精確度很低,攔截一枚導彈近防炮可能要持續開火,幾秒鐘就打出上千枚炮彈,很快就打光了。
-
9 # 狼煙火燎
兩者各有其優點,近防炮的攔截效率會更高一些,但攔截距離太近,即使導彈被毀傷,剩餘的部分也能依靠動能砸到艦船上對艦船造成破壞,這是最後一道攔截網,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近程攔截系統攔截距離就在5~15公里左右,命中來襲導彈能夠有效破壞,而且讓其偏離準頭,破壞部分多半的結果是墜海,或者偏離方向,對艦船造成傷害並不大,但近防導彈受海平面的影響其攔截效率並不高,否者近防炮系統很可能就被近防導彈淘汰了!
為何近防導彈的攔截效率不高呢?
主要還是受到海平面的影響,目前世界主流的近防導彈攔截最大距離在10~15公里左右,而主流的反艦導彈在末端都採用掠海超音速突防,更先進的甚至還帶著機動突防,給攔截帶來了難度。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近防導彈都是採用個頭較小的紅外引導頭,而一枚來襲導彈的紅外指示源有2個,第一是導彈自身的尾噴流,第二就是這個尾噴流紅外在海平面的反射,而且海平面反射的紅外訊號與尾噴流的紅外訊號差不多,甚至更強一些,原因當然是導彈自身的原理造成的,導彈的前身對尾噴流紅外訊號有一定的遮擋效果,這讓近防系統導彈發射出去後分不清目標的方向,因此攔截效果.......
目前世界上比較有代表性的近防系統是美國的拉姆,他採用紅外引導頭+被動雷達組合引導,感覺是一種非常可靠的引導方式,但可能因為雷達太小,紅外引導頭上面說了不太可靠,被動雷達引導可能也因為反應時間太短或者導彈太小限制了效能,其服役20年效果也就那樣,否則哪裡還有密集陣繼續服役的時候。估計中國的海紅旗10效能也差不多吧!
而近防炮系統則不存在這些問題,我們看上圖的1130近防炮,除了火控雷達外,還有紅外+光電整合裝置,而且採用彈幕攻擊,攔截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缺點就是攔截距離是硬傷,對於無人機、飛機或者亞音速的導彈,最大攔截距離可到4公里左右,但是對於超音速掠海飛行而來的導彈,其有效攔截距離只有2公里左右,結果就是即使導彈被有效毀傷,依靠原有動能也能砸到艦船上造成一定的破壞,當然總比帶著彈頭的導彈貫穿要好一些!
-
10 # 鷹鴿分析
這是個無厘頭問題,近防炮和近程防空導彈到底哪個對反艦導彈的攔截效能更出眾?只能說是各有優劣,不同武器型號之間對比,在效能上都有獨到的區間優勢,因此,不具備橫向對比的條件。
現代軍艦防空反導作戰通常由遠端艦空導彈、中近程艦空導彈、近程艦空導彈以及近防炮末端攔截系統共同構成四層防護網,但是實際佈置中,最大隻能有兩至三種防護網,比如中國052C型導彈驅逐艦防空網由海紅旗-9區域艦空導彈和730近防炮組成;052D型則由海紅旗-9B區域艦空導彈、海紅旗-10近程艦空導彈和730近防炮組成;此外美國海軍宙斯盾艦具備一坑四彈發射能力,也只能搭載“標準+海麻雀+密集陣”三層防空反導模式。
通常,近防炮作為海軍最後一道防禦屏障,成為現代各類水面艦艇的必不可少的標配武器;在裝備普及角度來看,近防炮更能得到世界各國海軍的青睞。這主要在於近防系統具有成本低、末端攔截效果較好以及攔截目標種類較廣的特點。
近程防空導彈系統裝備普及度有所下降,主要低配裝備於各類中小型作戰艦艇,這與使用國海軍作戰理念有直接的關係;現代海軍主流崇尚區域防空作戰能力,對於近程點防空作戰更多的體現在輔助運用上,比如美國宙斯盾驅逐艦,具備一坑四彈發射能力,但標配數量還不到發射單元總數的四分之一;中國052D在佈局上選擇均衡分佈,這主要與海紅旗-9B最低射高過大有直接關係,確切的說是完善作戰體系。
在美系航母裝備體系中,航母自衛防禦體系主要由近程艦空導彈和近防系統構成;美國尼米茲和最新的福特級航母自衛防禦作戰體系由海麻雀近程艦空導彈和密集陣近防系統構成,中國遼寧艦和中國產航母也採用類似海紅旗-10+1130近防炮配置;由近程艦空導彈和近防炮一道構建航母自衛防禦作戰體系,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近程防空導彈和近防炮這兩款作戰效能完全不同的武器系統,都有各自獨特的區間優勢,到底哪個對反艦導彈攔截效果更好,目前還尚未有服人的實戰資料來作出對比;目前各國海軍對於兩款武器運用更多的包含著使用國對現代海戰的理解和作戰理念。
其實,有條件兩者搭配效果更好,遠比單打獨鬥要來的實在,畢竟多一層防護就多一份安全。
-
11 # 老勒看軍事
近防武器它是戰艦最後一層防線。
近防武器通常我們都特指近防炮,是軍艦自衛用武器系統。它是戰艦的最後一層防線,其防護距離通常在3公里內。
我們知道現代軍艦的自衛能力都相當強,尤其配備有宙斯盾等級防禦系統的軍艦,對高空目標偵查距離可達400公里,低空目標40公里。配備的攔截導彈能夠在以上距離對襲來的飛機或者導彈進行攔截。
不過對方假如採取多批次甚至飽和攻擊的情況下,總有導彈會突破外圍防禦圈,那麼近防炮就成為戰艦最後的救命稻草。
我們知道即便是亞音速反艦導彈速度也在0.8馬赫左右,飛行3公里的距離也就11秒多一點,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飛行時間會縮短到4秒左右。如此短的時間,要擊落高速飛行的導彈,近防武器必須具備三個功能。
第一、反應時間短。
第二、打得準。
第三、打得快。
反應時間短,近防炮必須能在極短時間內迅速調整炮口角度。
以美國的密集陣為例,它能夠每秒鐘轉動100度,最大能夠每秒轉動450度。密集陣系統重達五六噸,如此龐然大物還要有這樣的靈活性,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而要打得準,除了需要有精密的雷達進行引導控制,內部伺服電機的運轉也需要極為精確。
而打得快就容易理解了,在單位時間內儘可能多地發射炮彈,除了提高單管射速,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增加炮管。
目前世界上的近防炮通常都採用加特林原理,即多根炮管呈圓形佈置,發射時炮管旋轉,每轉動一次便發射一枚炮彈,六管的近防炮射速通常在3—4000發每分鐘左右,使用加特林原理的有美國的密集陣、俄羅斯的AK630,中國的730和1130近防炮也採用的加特林原理。
此外,還有把多根炮管並排在一起的設計,比如西班牙的梅羅卡20毫米近防炮,一共12管,用的是並列兩排設計,每排6根。德國MS27“邁達斯”27毫米近防炮用的是4管正方形排列設計。
這些都是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財力,考慮之後做出的設計,但總的來說,採用加特林原理的近防炮還是處於主流地位。
東西方兩大陣營,美國和俄羅斯都用的是加特林原理,不同之處在於,美國的密集陣用的是電力作為驅動能源,帶動炮管旋轉;俄羅斯的AK630,則使用的是火藥燃氣作為驅動能源。
這就是內能源和外能源加特林系統,外源的穩定性和故障率低,但是體積大造價貴,斷電時系統無法正常工作,內源重量輕造價低,但是射速難以調節,結構複雜故障率更高。
中國近防武器最早引進了俄羅斯的AK630,早期054A護衛艦上安裝了四座。後來中國自行開發了730近防炮,原理改為電力驅動,各方面的效能都得到提升,054A將4座AK630換為兩座730,可見一座730便能抵得上兩座AK630。
至於遼寧艦安裝的1130近防炮,則是730近防炮的改進型,炮管數量從7管增加到11管,射速從4500發每分鐘暴漲到上萬發。這個射速堪稱世界近防炮最頂尖水平,一秒鐘內能打出166發炮彈。
而1130近防炮,顧名思義,發射的是口徑30毫米的大傢伙,如果是殺傷爆破榴彈,彈頭重達390克,裝藥48.5克,在一秒內即可投送64公斤炮彈。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近防炮因為口徑大初速較低,所以發射都是爆炸彈丸,而美國近防炮初速高口徑小,發射的都是穿甲彈丸。
中國1130近防炮既裝備了高爆炮彈也裝備了脫殼穿甲彈,所以無論對付低速還是高速目標都有充分的殺傷力,它也裝備了遼寧艦,成為遼寧艦的最後一道防線。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點爭議,如果單發反艦導彈的話,還是用防空導彈吧,比較擅長點對點防空,價格貴,如果多發反艦導彈的話,兩個一起用吧,密集防空效果好點。
雖然是近防導彈,但是射程還是遠點。
近防炮一般作為最後的保命手段。
反艦導彈一般掠海飛行,雷達不怎麼好發現,近防炮則有一定的射擊角度。
個人傾向於防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