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慵懶國王

    楚國比齊國更有時機,齊國稱霸的時候,不滅魯國。齊國不稱霸的時候,閉關鎖國。於是,給了楚國可乘之機。

    魯國在春秋時期熬過了春秋五霸時代(不滅國只稱霸)、弭兵之盟(國際休戰)、吳越爭霸(與吳越結盟對抗齊國)、戰國爭霸前期(魏、齊、楚、秦、趙),但最終沒有挺過戰國末期(二等小國滅亡)。

    一、齊魯近八百年的淵源

    山東又叫齊魯大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齊國、魯國。其實這些原本都是東夷人的地盤,周武王為了能統治這裡,派了兩大助力前來統治這一區域,一位是滅商最大功臣—姜太公,封齊國;一位是親弟弟周公旦,封魯國。在開國初期,兩者實力相當,甚至魯國比齊國還高一個級別。魯國的治國理念以周禮為核心,繁文縟節甚多,對於東夷之地治理效率十分低下。而齊國簡化禮儀,順應民俗,以鐵血手腕治理。從西周時代,兩國的國家效率就拉開了差距。

    但隨著姜太公及後代的開發,齊國兼併了附近小國部落,一躍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而魯國初期不過百里,也走對外兼併戰爭,導致山東只剩下兩個大國。一山不容二虎,再加上與齊國捱得近,兩者本質上就是死敵,這是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博弈。雙方發生過不少次戰爭,打打合合,倒是也能過下去。

    很多人以為魯國一直是被齊國欺負,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魯國在桓公、莊公、僖公三代最為強盛(公元前771年—公元前627年),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霸主,所以導致了雙方戰爭不斷,鬧得很不愉快。這一時期,除了齊桓公時期比較穩定,齊國內政也處於公室與卿家相鬥的局面。

    但從僖公之後的三百年裡,魯國內政不穩,以三桓為代表的卿家與魯國公室政權奪利,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禍起蕭牆”。卿家與公室的鬥爭,直接損耗的是魯國的國力,與齊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以往的魯國還能與齊國一搏,還不至於亡國。春秋末期,齊國已經有了滅魯國的信心與實力,但魯國攀附吳越,借吳越之力打垮齊國,使得自己苟延殘喘。可以說,吳越北上爭霸,替魯國擋刀來的。

    戰國初期,七雄變法,中山國、宋國也曾小霸,只有魯國在內耗,在原地不動,錯過了變法的最佳時機。可以說,戰國時代的魯國,已經淪為春秋時代的小國,與七十餘城的齊國、方圓五千裡的楚國相比,簡直是蚍蜉與大樹的區別。魯國的滅亡,只是早晚問題。

    魯國所幸的是,齊國忙著爭霸大事,頭號對頭是魏國、秦國這些國家,魯國反倒是做一個安分的小弟。所以說,戰國時代的篇章裡,魯國出現的篇幅寥寥無幾。此時的魯國,早已經過齊國蠶食。戰國中後期,五國聯軍攻齊,齊國元氣大傷,復國後閉關鎖國,不問世事,魯國又是逃了一大劫。

    二、楚國的勢力擴張結果

    楚國的發家在幾百年裡,從方圓五十里的小國一躍成為方圓五千裡的大國。春秋時代,兼併了數十個小國,勢力範圍擴張到了淮河流域。戰國初期,滅掉了越國,佔領了淮北地區。不久,宋康王奪取淮北長達數十年。隨著齊國滅宋,五國攻齊,淮北又回到了楚國手裡。楚國與魯國做了近百年的鄰居。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故都,漢水絕大部分地區成為了秦國郡縣。楚王逃到了河南陳地,開始將重心轉到淮河流域。公元前261年,楚國攻打魯國,取得徐州,佔據了淮河流域全部地盤,楚國要重點經營江淮地區。但魯國大部分地盤還在淮河流域內,尤其是濟寧一帶。為了國防安全,魯國實在是一顆定時炸彈。公元前256年,春申君領兵攻滅魯國。

    在我看來,楚國滅魯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立威,當時除了七雄,只剩下魯國這個次等國家。而楚國在西面被秦國打得節節敗退,滅魯能將國家頹勢和國內矛盾轉移出去。二是春申君的私心,想立功勞穩固權位,另外就是魯國離他的封地淮北十二縣太近,不大安全。

  • 2 # Mer86

    春秋時代中期,其實就和二戰之後的國際社會是差不多的。有超級大國(晉、楚),有一流強國(齊、秦),有中等醬油國家(鄭國、宋國、魯國),還有無數個給大國、強國當小弟的袖珍國家。那時候的國與國之間關係也和現在類似,當一個大國有什麼軍事行動時,必然會遭到其它大國的干涉。

    因此,當時的大國、強國並不是想滅誰,就一定能滅掉誰。關鍵還得看外交博弈,看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滅掉像魯國這樣的中等醬油國家,更要看大國之間的博弈,並不是大國想滅就能滅的。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經過百年混戰。超級大國只剩一個了,就是秦國。但是一流大國的數量有所增加,就是除了秦國之外的戰國六雄。而在春秋時代還屬於中等醬油國家的鄭國、宋國和魯國,就已經自動降為了袖珍小國,變成了大國的盤中餐。當時的楚國和齊國都有能力滅魯!但是齊國沒有滅,最後讓楚國滅了。

    至於說,緊挨著魯國的齊國為什麼沒把魯國給滅了,反倒是讓楚國把魯國給滅了。這主要是因為魯國有三大優勢,讓齊國不敢小視他。後來這三大優勢沒有了,楚國也就毫無顧忌的把它給滅了。

    優勢一、魯國的硬實力

    春秋初期,魯國的硬實力不弱。當時齊、魯都是千乘大國,並且還各組聯盟,相互之間打的不亦樂乎,難分難解。

    甚至到了齊桓公繼位後,魯國還干涉齊國的國君繼承人問題,派兵入侵齊國,齊、魯之間又是大打幾仗,互有勝負。因此在這個時期,齊國沒有滅掉魯國的能力。(著名的曹劌論戰就是這一時期的齊魯戰爭)

    優勢二、魯國的軟實力

    魯國雖然不大,但它是西周文明的三大中心之一。這三大中心分別是周天子的鎬京、衛國的國都、魯國的曲阜。當時的魯國國君有周天子御賜的天子儀仗,可以享受準天子的待遇。用現在的話說,當時的魯國就是羅馬城內的梵蒂岡,雖然弱,但是不能碰!

    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後,雖然齊、魯之間的國力有了差距。但齊桓公的稱霸口號是『尊王攘夷』,他需要魯國這個吉祥物吉祥物給自己充門面。於是齊國也就沒理由再去打象徵周天子的魯國了。

    後來,齊、魯兩國和解,魯國承認了齊國的諸侯霸主地位,齊國則變成了魯國名義上的保護國。至於當時的楚國,離魯國還遠著呢,八竿子都打不著。

    優勢三、外交能力強

    管仲死後,齊桓公晚節不保。在他的各種作死下,齊國發生了內亂,最終連諸侯霸權也給弄丟了。

    這個時候的魯國立馬轉換門庭,緊抱晉國的大腿。由於魯國和晉國並不接壤,不用擔心晉國會吞併它。於是魯國抱晉國大腿這一妙招,可謂是神來之筆。

    後來齊國的齊孝公、齊傾公、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在位時,都對魯國有想法,可奈何齊國侵魯,晉國就侵齊。最終,魯國就靠著晉國的庇護,撐到了春秋後期。

    齊景公之後,田氏崛起,掌握了齊國軍政大權的田氏又準備伐魯。可是魯國也不傻,接連派出使者向吳國、越國、晉國求救。結果吳國派出救兵救魯,並打敗了齊國。隨後吳王夫差乘勢北上,與晉國會盟爭老大。齊國則躲到一旁瑟瑟發抖,不敢惹吳國。魯國因此又躲過了一劫。

    再隨後的幾十年,齊國田氏因為要專注於謀朝篡位,無暇吞併魯國。於是,魯國因此又撐了幾十年。

    到了戰國時代的中期,楚國的勢力第一次發展到了淮北,開始與齊、魯接壤。

    楚國是什麼樣的國家,不用多說了。不管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是巨無霸般的存在。當楚國與齊國接壤後,齊國怕的要死。於是齊國開始修長城,這便是歷史上的齊長城。就是專門用來防楚國的。

    除了修長城之外,齊國還積極扶持魯國。因為這個時候,齊、魯已經不是對手了,而是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它們都需要防備楚國的領土侵蝕。而魯國本身就是齊國擋住楚國北上的一個很棒的屏障!如果齊國滅掉了魯國,等於增加了它自己的防禦壓力,齊國還要自己修魯國那一段的長城防楚國。

    因此,這個時候齊國吞併魯國,就變成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當然了,楚國想滅魯國,也要先問一下齊國答不答應。

    於是,魯國夾在齊、楚之間,靠著大國外交博弈,又挺了幾十年之久。

    幾十年後,秦國強勢崛起,這讓當時的齊國很動心。它也想搞擴張,透過吞併小國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力量。

    公元前286 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看到這個絕佳的時機,便聯合楚國和魏國對宋國一通暴打。宋軍抵抗不住,四處逃散,宋康王在逃跑過程中被齊軍抓獲,並被處死。於是齊楚魏三國便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齊國就遭到了以燕國為盟主的魏、韓、秦、趙的五國聯軍對它的聯合打擊。齊國因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跌出了一流強國之列。

    差不多是同時間,秦國發動了對楚國的強勢打擊。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強勢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楚頃王被迫東遷至陳地,把楚國的重心從湖北移到了離齊、魯兩國很近的河南地區。

    楚頃王十九年(公元前 261年),楚國決定伐魯,想透過吞併小國恢復實力。而當時的齊國已經風光不再,無力干涉楚國對魯國的兼併戰爭。

    五年後,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從西周就立國的魯國,便滅在了楚華人的手上。

    因此總的來說,齊國沒有滅魯,主要是因為它的實力還不夠強,魯國也不是魚腩。並且魯國的外交水平很高,經常能抱到大腿。並靠著大腿的庇護,在齊國眼皮子底下存活了將近三百年。

    後來楚國的勢力發展到齊、魯地區,齊國需要魯國制約楚國,於是魯國就靠著制衡齊楚的價值,又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公元前261 年左右,齊國因為國力下降,楚國在齊魯地區一家獨大的情況下,魯國失去了透過外交手段遊走於大國之間的空間,便被當時急於需要吞併小國以恢復自身實力的楚國所滅。

    另外,山東省的地形,也是齊國一直無法滅掉魯國的原因之一。

    山東省的東南部,有一塊麵積比較大的山地丘陵地貌。魯國恰好在山地丘陵的南側,齊國在北側。

    當年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的便利,齊軍想要滅魯,翻山越嶺是少不了的。齊桓公時期的長勺之戰,曹劌大敗齊軍,戰場其實就在齊魯之間的山地丘陵展開的。(下圖紅色箭頭所指處)

    當然了,齊國也可以繞過山地丘陵,從旁邊的平原迂迴包抄魯國。齊桓公之後,齊國也確實用包抄的辦法迂迴攻擊過魯國。但是魯國的命好!它抱晉國、吳國的大腿,齊國無論是直突山地丘陵還是繞道魯西南平原,都會受到第三國家的打擊。於是魯國和齊國也就這麼相持了幾百年。

    魯國和齊國之間有山地阻隔,然而魯國與楚國之間沒有這個優勢。當楚國徹底搞定了淮北地區後,入侵魯國簡直是一馬平川。

  • 3 # 燕子羽品歷史

    戰國中期後,逐漸形成了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小國或大一點的中等國家逐漸淪為板上魚肉,任強國宰割。但是因為國際關係很複雜,遷一發易動全身,還要等待好的時機。趙武靈王三次攻打中山國,才徹底吞併 ,就是一例。

    齊閔王先滅宋,極有可能下一個目標就是魯國,雖說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但是隨後五國伐齊,齊國損失慘重,後雖因田單火牛陣才得以復國,但元氣大傷。齊襄王在位時修身養息,基本很少介入其他六國紛爭。隨後的齊王建更是成為秦國的盟國,不搭理五國。

    齊閔王的身死國破給了其他國家吞併魯國以機會。尤其是南方的楚國,遷都陳以後,原來的統治中心湖北已經被秦佔領,統治中心已經轉移到中原江淮地帶。為了攫取更多領土和人口,趁齊國元氣未復之際,楚考烈王發兵滅了魯國。

  • 4 # 有魔氣歷史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這篇《望嶽》中的齊魯,意指現今山東半島,又稱齊魯大地。“齊魯”一名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兩國,後來齊魯兩地文化也逐步融合為一體,成為一個統一的“齊魯”文化圈。

    然而作為同屬一域的兩個國家,身處爭霸亂世之中,為什麼滅亡魯國的卻是楚國而非數次稱霸的老鄰居齊國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不同階段聊起。

    春秋初期的魯國並不弱

    春秋初年,列國延續了西周時期以戰車評判諸侯國實力的標準,齊、魯皆屬於千乘之國。當時魯國在紀國的牽線下,於魯隱公二年解決了同鄰國莒國之間的矛盾,三國在莒國舉行了會盟,史稱“魯莒會盟”。就在魯莒會盟後的第二年,春秋早期霸主鄭莊公與齊國齊僖公會盟,並由鄭莊公引薦齊僖公朝見了周天子,齊僖公在這次朝見中提出了尊王主張。齊、魯兩國在春秋早期分別展開聯盟邦交,雙方實力相差並不大,齊國自然也不可能吞併魯國。

    魯國的軍隊實力,在春秋早期發生的曹劌論戰(長勺之戰,對手還是齊桓公時期的鮑叔牙)的故事中得到了體現。但更為特別的地方在於,魯國還是當時周朝天命觀體系的中心之一。作為周公旦的後嗣,魯國是周朝姬姓諸侯中地位最高的國家,並且能夠享有周天子御賜的天子儀仗,受準天子待遇,直接祭祀周公。當時魯國的曲阜是周禮法典的重要聖地,文化地位不容小覷。

    齊桓公稱霸和尊王攘夷

    自鄭莊公之後,東周列國爭霸愈發激烈,齊桓公在管仲的幫助下進行國政改革,國力迅速崛起。然而此時的齊桓公延續的是由齊僖公定下的國策,他稱霸的口號是“尊王攘夷”,此時周公封地的魯國,作為周禮象徵之一,自然不在齊國的征伐範圍之內。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山戎才是齊國攘夷的重點。

    齊桓公稱霸期間,先後舉行了16次諸侯會盟,其中魯國參加的有11次之多,可見此時的魯國是齊國霸權的堅定擁護者。正因如此,春秋時期齊國勢力最大之時,不論從法理上還是外交上,都不能對魯國下手。

    優秀的邦交能力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劇烈變動的年代,被學界部分學者闡述為“周秦之變”。作為變革之中的魯國,向來以守舊迂腐著稱於世,但在邦交層面卻表現出極強的靈活性。早在春秋初期的魯莒會盟中,魯國國君便能親自屈身千萬存在邊界糾紛的莒國參加會盟。而在齊桓公去世之後,此後幾任齊國國君都想吞併魯國的時候,晉國崛起了。晉國自從晉文公之後,在中原維持霸主地位百餘年,中間僅被楚莊王(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那位)北上問鼎中原,打斷過一次。晉國崛起之後,魯國繼續延續事大原則,尋求霸主晉國的庇護。從春秋中期到後期,一旦齊國入侵魯國、晉國就入侵齊國。不同於齊桓公在東方一隅稱霸的格局,晉國的霸主地位是全方位的,故而此後魯國就依靠著晉國的庇護,維持到了春秋末年。

    春秋後期,晉國內部六卿勢力相互傾軋,國力大損。而齊國在齊景公之後,田氏崛起且掌握了齊國大部分軍政權力,又一次伺機伐魯。正當此時,孔子的弟子子貢代表母國出使列國,透過一番連環計策嶄露頭角,維護了魯國周全。子貢首先來到齊軍大營見到齊相田恆(又稱陳恆)說服其放棄伐魯,轉而透過伐吳,削弱齊國內部反田勢力。繼而子貢又來到吳國遊說吳王夫差,說服其親率精兵北伐齊國,並願意讓越國一同北上,以解吳國後顧之憂。當夫差同意之後,子貢辭別吳王來到越國之後,然而在說服越王勾踐出兵助吳北伐之後,卻又返回吳國勸諫夫差將勾踐留下,以做日後牽制吳國之用。由於預料到吳軍大勝之後將會稱霸中原,於是又前往晉國提醒晉定公早做安排。最終齊軍戰敗求和,吳王夫差主張齊魯兩國盟好,以魯國牽制齊國。最終魯國未發一兵一卒,危局消弭。

    卓越的地緣優勢

    戰國初年,魯國周圍有齊、越、魏等強國,但卻並不能算作是四戰之地。魯中南丘陵山地將齊、魯兩國分隔開來,導致齊國如若入侵魯國,最好的路線就是從泰山之東的萊蕪山口進發,長勺之戰時的齊國鮑叔牙軍隊就是走的這條路線,結果大敗而歸。這就導致齊國雖然是距離魯國最近的強國,卻也是戰場條件最差的諸侯國。

    自魏文候招賢納士,推動李悝變法,支援吳起兵制改革建立魏武卒之後,開啟了魏國百年霸業。此時的齊國經過了田氏代齊,前期政局不穩、後期則直面魏國威脅,無力挑起與魯國的爭端。直至戰國中期,齊威王、齊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再度增強,而魏國經歷了馬陵、桂陵之戰後,元氣大傷。然而此時的戰國格局演變為了秦、齊、楚三強並列,蠶食韓魏的形勢了。魯國並不在齊國的首要戰略打擊範圍之內,相對廣袤的魏韓和富庶的宋國成為齊國更為看重的目標。正是此時,發生了“五國相王”事件,其中中山國稱王導致齊國極大不滿,此時中原合縱連橫頻繁,也因此限制了齊國對魯國的想法。

    秦國強大加速魯國滅亡

    戰國中後期,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迅速強大起來,這引發了兩個嚴重後果。一方面,是為了對抗伺機東出函谷的虎狼秦國,中原諸侯在公孫衍的策動下,發起了“五國相王”的合縱策略。五國相王嚴重打擊了周王室的禮法權威,也促使魯國喪失了奉周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則是,秦國強大之後,不斷對韓魏和楚國發起蠶食策略,先後透過丹陽之戰、藍田之戰等將楚國從地理第二階梯(即東亞大陸海拔三級階梯)排擠出去,並南下巴蜀取得了長江上游的優勢。最終楚國被迫戰略逃避,東進吞併了越國之後又揮師北上,不斷染指淮泗一帶。

    楚國的東進不僅給魯國造成了極大的戰略壓力,同樣威脅到齊國的邊境安全。戰國後期齊國曾先後攻佔燕國和宋國,卻均未能長久守衛。齊湣王伐宋之後,更遭到伺機復仇的燕國攜五國聯軍滅齊,導致齊國元氣大傷。此後齊國甚至需要在南方與楚交界之處修築長城,更不會主動入侵作為天然屏障的魯國了。然而魯國面對齊國的防禦地形,對於南側的楚國來說並不存在,最終被急切尋求恢復實力的楚國消滅,也是勢在必行之事了。

    綜上所述,魯國之所以沒被毗鄰的齊國覆滅,卻在戰國後期被秦國的手下敗將楚國滅亡,是有道理的。魯國自春秋初期之後,和其他強國之間的軍事實力的差距越來越遠。原本存在的政治優勢、地緣外交優勢和地理優勢,隨著戰國後期列國爭霸的日趨激烈,均逐漸喪失了。最終被楚國滅亡也僅僅是因為此時魯國周邊以楚最強,不然也會被其他強國吞併。

  • 5 # 月亮之上有愛

    齊國,春秋首霸,春秋四強國,戰國七雄,“徐州相王”,秦齊並稱“東西二帝”,厚厚的一摞榮譽證書,稱雄東方。

    魯國,當然也很厲害,比如……好吧,魯國文化軟實力很強,“周禮盡在魯矣”,出了個孔聖人。

    齊魯大地

    如果我們把周朝分封在山東地區的諸侯集中到一個“班級”,齊魯“雙子星”的職務應當是這樣的:

    齊國,男,屌絲出身,家財萬貫,武力強大,捨我其誰,“班長”;

    魯國,女,血統高貴,書香門第,學習優異,眾望所歸,“學習委員”。

    齊國對貌美如花的魯國,有過小心思,動了幾次手,無功而返,甚至被魯國請來的外援強人晉國、吳國湊的鼻青臉腫,只能任臥榻旁的魯國睡美人一般的恬靜午睡。當歷史的時鐘指向世道淪喪、滅國不斷的戰國,秒針指向公元前256年,社會上的流氓“楚國”闖入教室,抱得美人歸,可此時的齊國陷入神遊天外的狀態,早已不理人間之事!

    血統高貴的魯國

    姜太公草創齊國,立足未穩之際,萊人來襲,雖勝卻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立國艱難。其後,武庚謀反,東夷騷亂,周王室命齊國 “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權勢滔天,卻遠不及出身名門的魯國。

    太公垂釣

    魯國,姬姓“宗邦”,諸侯“望國”,周公旦的封地,周成王後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政治優勢無可動搖,號召力之強,遠不是有功外臣所封諸侯可比。

    周公輔政

    背靠大樹好乘涼,強大的周王室就是魯國的依仗。歷史的齊哀公,因為齊國死敵紀候的讒言,被周夷王烹殺。以此推論,外人的齊國自然不敢動魯國一根毫毛,那可是周王室“血濃於水”的親戚。

    帶刺玫瑰的魯國

    魯國文化氛圍好,禮樂興盛,並不意味著武力不強。魯國 “封土不過百里”,後吞併極、項、須句、根牟等方國,掠奪曹、邾、莒、宋土地,發展成佔地百里的千乘之國。

    魯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難與晉、楚、齊、秦爭雄,自保倒是綽綽有餘。一頭武裝到牙齒的“羊”,足以蹦碎齊國的一口好牙。

    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勢力一落千降,威望不再,魯國的護身護也隨之失效。艱苦創業、強國發家的齊國,在新任國君小白的領導下,終於可以大展神威,而倒黴的第一個物件就是魯國。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發兵征討魯國,戰於長勺。魯莊公聽取曹劌之策,後發制人,臨陣疲敵,齊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魯國大勝。

    自證實力的魯國,讓齊國不敢小覷,齊魯息兵言和。

    大哥庇護的魯國

    魯國,弱國,生存之道,在於外交站位。春秋時期,晉楚“兩極爭霸”格局態勢明顯,書香門第的魯國自然瞧不上南方蠻夷的楚國,堅定不移地站在同為姬姓的晉國陣容,魯國國防安全自此無憂。

    齊桓公故去,齊國春秋霸業一去不返,但後繼者無不以“復霸”為己任。作為齊國的近鄰,同處山東之地,共享漁鹽之利,晉國的鬼腿子,魯國自然是齊國的眼中釘。齊頃公、齊靈公在位期間,屢屢騷擾魯國,侵佔城池,魯國力不能敵,忙向晉國求救,結果齊國被晉國一敗再敗,只能屈意附庸晉國。

    公元前589年,齊頃公率齊軍在鞍之戰中被晉軍打敗。

    公元前555年,齊靈公遭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圍毆,大敗。

    心灰意冷的齊國

    “田齊代姜”一個戰國大幕開啟的標準性事件。田齊太公、齊廢公田剡、齊桓公田午當政的齊國無心對外爭霸,忙於國內權力交接過渡,對外希望得到諸侯認同、周天子認可,魯國因此受益,免遭齊禍之苦。

    五國伐齊

    後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代爭雄中原,無暇顧及魯國,敗魏,伐燕,滅宋,戰秦,連戰連捷的齊國自信膨脹,目光盯在九州,選擇性遺忘了盤中之餐的“魯”菜,結果五國伐齊,齊閔王身死,齊國僅剩即墨、莒二城,雖田單復國,但國本元氣已傷,爭雄之心喪失,心灰意冷的齊國關門自娛自樂,自此消失在戰國爭霸的舞臺上,甚至是楚國滅魯都沒正眼看一下。

  • 6 # 天人嘯劍

    齊國和魯國從春秋的時候,就已經不和了。經常發生小規模戰爭,但是都互有勝負。其實齊國一直想滅亡魯國,但當時齊國與魯國的國力相差不大,都是千乘之國。同時也有其餘各自的盟國,誰都奈何不了誰。較大規模的戰爭有干時之戰,魯莊公趁齊國內亂,想擁立齊僖公之子公子糾登位,結果失敗,於是派兵伐齊,結果打敗。另一次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齊桓公全面入侵,卻被魯國擊敗。

    此後,齊國當了霸主,魯國認慫,於是齊魯和解,再後來齊桓公死後齊國就不行了,霸權換人了,而晉國又崛起,晉國和魯國結盟,如果齊國打魯國,晉國就會出兵幫忙。到了春秋末期由於齊國內部田氏權臣專注於謀朝散位,所以沒有打魯國的主意。

    到了戰國初,魏國最強,其餘各國奮力直追,好不容易齊湣王強大起來,滅了宋國,卻遭到其餘五國來打,差點滅國。此後魯國式微,最終是被楚國滅了。齊國已經不是對付魯國的小打小鬧,而是要對付楚國這種龐然大物。為此,齊國還要起城牆,擋住楚國的步伐呢!

  • 7 # 路遙lgy

    魯國和齊國緊密相連,齊國是周王朝為了表彰姜子牙的功績而分封的。魯國是分封給周公旦的地方。姜子牙是位周王朝打下了江山,周公旦是所有王朝禮制的創造者,所謂“周公之禮”,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魯國是周王朝禮制正統的國家,當時所有的諸侯國,都是周王朝分封的,這些規矩的制定者是周公旦。所以,齊國如果消滅魯國,那一定會被認為謀逆反叛周朝,會被認為是僭越禮制。

    後來,楚國消滅了魯國,並不是楚國真的比齊國強大多少。而是因為,當時秦國已經將周王朝消滅,楚國為了捍衛周王朝的權威,捍衛周朝分封的禮制,出兵救援周王朝。

    楚國被秦國接連打敗了兩次,楚華人打仗有一個宗訓制度,就是打仗失敗了,就要馬上再打一次。或許是彰顯楚人的勇敢,也或許是為了找回面子。楚國轉而消滅了魯國。

    其實,楚國消滅魯國,並不是所謂的面子。而是,周王朝被秦國攻打時,楚國也是躍躍欲試。想以勤王之名去救周朝,結果被打敗了。楚國西部大部土地被秦國奪走,楚國不得不東遷。就是因為東遷以後,魯國就在眼皮下了,楚國為了自己有更好的戰略展開,於是消滅了魯國。

  • 8 # 史諦紛

    齊魯一家,淵源很深,既是兄弟之邦又是姻親之好。兩國第一代開國君主姜太公和周公旦是一對老搭檔,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周武王之妻)又是周公旦的嫂子,關係不一般。

    齊國雖然沒有直接滅掉魯國,但一直不斷蠶食魯國。春秋時代不流行滅國,等到戰國時期禮壞樂崩可以吞併了,齊國卻惹來五國聯軍,被打的一蹶不振,此後一直安分守己,不願惹事,把魯國當成了緩衝地帶,受禮制等原因的約束,到最後齊國也沒吞併魯國。

    魯國是姬姓諸侯國,以禮儀立國,政治影響力很強,齊國打魯國師出無名,打了影響不好,還容易拉仇恨,齊國就是因為吞併了宋國引來了五國聯軍。但楚國根本不鳥禮制,也不怕影響不好,直接就給吞併了,誰都沒辦法,楚國當年可是敢跟周王朝對打的主。

    楚國滅魯國其實也是運氣好。當時魯國的頭號防禦物件是齊國,魯國軍事設施幾乎都是面向北方,主力也都駐紮在北部。楚國從南面突襲了魯國,打了魯國一個措手不及,楚國佔了魯國國都,魯國精銳降的降跑的跑,魯國就那麼沒了。

  • 9 # 芸含智庫

    春秋時代中期,其實就和二戰之後的國際社會差不多。有超級大國(晉、楚),有一流強國(齊、秦),有中等國家(鄭國、宋國、魯國),還有無數個小國。

    那時候的國與國之間關係也和現在類似。當大國有軍事行動時,必然會遭到其它大國的干涉。

    因此,當時的大國、強國並不是想滅誰,就一定能滅掉誰。關鍵還得看外交博弈,看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滅掉像魯國這樣的中等國家,更要看大國之間的博弈,並不是大國想滅就能滅的。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經過了百年混戰。七個國家力量雄厚,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後被稱為戰國七雄。而在春秋時代的鄭國、宋國和魯國,實力不濟,淪落為小國,變成了大國的盤中餐。當時的楚國和齊國都有能力滅魯!但是齊國沒有滅,最後讓楚國滅了。

    緊鄰魯國的齊國為什麼沒把魯國給滅了,反倒是楚國把魯國給滅了?

    第一、魯國的軍事實力

    春秋初期,魯國的實力不弱。當時齊、魯都是千乘大國,各自結盟,相互之間勾結關聯。

    甚至齊桓公繼位後,魯國還干涉齊國的國君繼承人問題,派兵入侵齊國。齊、魯之間戰爭互有勝負。在這個時期,齊國沒有滅掉魯國的能力。著名的曹劌論戰就是這一時期的齊魯戰爭。

    第二、魯國的地位

    魯國的地位非常高,周平王東遷之後,魯國就成了周禮儲存最完整的諸侯國,各國都需要跑到魯國來學習周禮。如果用宗教觀念來解釋,魯國的地位就彷彿是一個宗教聖地。既然是宗教聖地,大家都還抱著信仰的時候,自然是沒人敢滅它的。魯國有點像天主教世界的梵蒂岡。

    進入戰國之後,大家不再把周天子當回事,但是在戰國初期,諸侯們的野心還沒有膨脹到取而代之的地步,齊威王就曾經還朝覲過周天子,雖然朝覲之後頗為失望。後來齊湣王和秦昭王試過稱帝,但是很快都自行撤銷了帝號。就像天主教衰落後,大家雖然不把梵蒂岡當回事,但是不會有人想著去滅它。

    不過魯國的實力比梵蒂岡強太多了。戰國初期,魯國也進行過改革,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功擊敗過齊國。吳起一開始就在魯國當過將軍。另外其他諸侯國是不願意看著齊國滅魯的,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使得誰想滅魯,都會遭到其他諸侯國反對。最典型的就是齊國滅宋,引來了五國伐齊,齊國大敗,從此一蹶不振。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經過一系列改革後,雖然齊、魯之間的國力有了差距,但齊桓公的稱霸口號是“尊王攘夷”,他需要魯國給自己充門面。於是齊國也就沒理去打象徵周天子的魯國了。

    後來,齊、魯兩國和解,魯國承認了齊國的諸侯霸主地位,齊國則變成了魯國名義上的保護國。至於當時的楚國,離魯國還遠著呢,八竿子都打不著。

    第三、外交能力強

    管仲死後,齊桓公晚節不保,齊國發生了內亂,最終丟了霸權。

    這時,魯國立馬轉換門庭,與晉國尋求幫助。因為魯國和晉國並不接壤,不用擔心晉國會吞併它。

    後來齊國的齊孝公、齊傾公、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在位時,都對魯國有想法,可奈何齊國侵魯,晉國就侵齊。最終,魯國就靠著晉國的庇護,撐到了春秋後期。

    齊景公之後,田氏崛起,掌握了齊國軍政大權的田氏準備伐魯。可是魯國也不傻,接連派出使者向吳國、越國、晉國求救。結果吳國派出救兵救魯,並打敗了齊國。隨後吳王夫差乘勢北上,與晉國會盟爭老大。齊國不敢惹吳國,因此,魯國因此又躲過了一劫。

    再隨後的幾十年,齊國田氏因為要專注於謀朝篡位,無暇吞併魯國。於是,魯國因此又撐了幾十年。

    到了戰國時代的中期,楚國的勢力第一次發展到了淮北,開始與齊、魯接壤。

    楚國是什麼樣的國家,不用多說了。不管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是巨無霸般的存在。當楚國與齊國接壤後,齊國由於害怕,開始修長城,這便是歷史上的齊長城,就是專門用來防楚國的。

    除了修長城之外,齊國還積極扶持魯國。因為這個時候,齊、魯已經不是對手了,它們都需要防備楚國的領土侵蝕。而魯國本身就是齊國擋住楚國北上的屏障!如果齊國滅掉了魯國,等於增加了它自己的防禦壓力。

    因此,這個時候齊國吞併魯國,就變成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當然了,楚國想滅魯國,也要先問一下齊國答不答應。

    於是,魯國夾在齊、楚之間,靠著大國外交博弈,又挺了幾十年之久。

    幾十年後,秦國強勢崛起,這讓當時的齊國很動心。它也想搞擴張,透過吞併小國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力量。

    公元前286 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看到這個絕佳的時機,便聯合楚國和魏國攻打宋國。宋軍抵抗不住,四處逃散,宋康王在逃跑過程中被齊軍抓獲,並被處死。於是齊楚魏三國便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齊國就遭到了以燕國為盟主的魏、韓、秦、趙的五國聯軍對它的聯合打擊。齊國因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跌出了一流強國之列。

    差不多是同時間,秦國發動了對楚國的強勢打擊。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強勢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楚頃王被迫東遷至陳地,把楚國的重心從湖北移到了離齊、魯兩國很近的河南地區。

    楚頃王十九年(公元前 261年),楚國決定伐魯,想透過吞併小國恢復實力。而當時的齊國已經風光不再,無力干涉楚國對魯國的兼併戰爭。

    五年後,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從西周就立國的魯國,便滅在了楚華人的手上。

    因此總的來說,齊國沒有滅魯,主要是因為它的實力還不夠強。並且魯國的外交水平很高。

    另外,山東省的地形,也是齊國一直無法滅掉魯國的原因之一。

    山東省的東南部,有一塊麵積比較大的山地丘陵地貌。魯國恰好在山地丘陵的南側,齊國在北側。

    當年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的便利,齊軍想要滅魯,翻山越嶺是少不了的。齊桓公時期的長勺之戰,曹劌大敗齊軍,戰場其實就在齊魯之間的山地丘陵展開的。

    當然了,齊國也可以繞過山地丘陵,從旁邊的平原迂迴包抄魯國。齊桓公之後,齊國也確實用包抄的辦法迂迴攻擊過魯國。但是魯國會找靠山,它抱晉國、吳國的大腿,齊國無論是直突山地丘陵還是繞道魯西南平原,都會受到第三國家的打擊。於是魯國和齊國也就這麼相持了幾百年。

    魯國和齊國之間有山地阻隔,然而魯國與楚國之間沒有這個優勢。當楚國徹底搞定了淮北地區後,入侵魯國簡直是一馬平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接種疫苗是抵禦流感的最有效的措施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