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老牌強國,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中都有它的身影,不過在戰國中後期,齊國遭受了一次奇恥大辱,那就是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聯軍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當時的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這次軍事行動可以說把齊國直接從天堂拉入了地獄,齊國再也蹦噠不起來了。那麼,怎麼評價拖垮齊國的燕國大將樂毅?

    樂毅這個人具有獨特的軍事眼光與謀略。他剛開始在魏國謀職,看到燕昭王求賢后,才跳槽到燕國,而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在燕國,他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他看到了齊國是外強中乾,內部矛盾多,於是他周遊趙國、魏國、楚國,讓這三個國家與燕國同盟,還讓趙國拉秦國入夥,伐齊聯盟就此成立。所以說,樂毅這個人很有頭腦,他知道燕國不是齊國的對手,但他會藉助外部力量,而其他國家在利益面前也會加入他的聯盟,畢竟誰也不會跟利益過不去。

    但樂毅是有軍事能力而無政治能力,樂毅雖說掃蕩了齊國,是居功至偉,勞苦功高,可是他忘記了搞好政治,當他在前方打仗時,齊國的田單就在後面搞小動作,利用樂毅與燕惠王的隔閡弄了一個反間計使得燕惠王與樂毅反目,樂毅也被迫逃亡趙國。所以說,樂毅戰功越大,君主對他的猜忌越大,而樂毅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並沒有採取措施來消除君主的猜忌,這是他的失敗之處。

  • 2 # 有趣的歷史牛

    樂毅子姓,樂氏,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樂毅最著名的一戰就是聯五國而伐齊,最後以率領燕軍打下齊國七十餘城,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但是,先來看下樂毅的對手,齊國的近況,齊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諸侯強國,在齊閔王“英明”的領導下,已經和周邊的國家都幾乎打了個遍,最重要的是他罷免了韓珉啟用了燕國間諜蘇代為相,在蘇代的建議下,得罪了魏國,打了秦國,判了趙國,全力進攻宋國,由於戰爭連年不斷,齊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幾乎耗盡,再加上齊閔王對內治理專橫跋扈,窮兵黷武,從而內外樹敵,不久就發生五國聯合攻齊。

    五國攻齊,最大的功臣並不是樂毅,而是蘇代!

    我們再看看這場戰役是怎麼打的。

    兩軍相持與濟水(今山東省濟南西北),齊國大將觸子深知齊軍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如聯軍,於是採取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防禦政策,就在那裡一天天的耗著,想借著本土作戰的優勢,慢慢拖垮聯軍,這時候,聯軍最大的朋友齊閔王跳了出來,他強令觸子立刻出擊,以禦敵人於國內之外,這個還讓人可以理解,關鍵是他還發出另外一個命令。齊閔王派人面見觸子,說到:你如果不出戰,我就殺你族人,挖你祖墳!

    觸子也很無奈啊,不出戰,家族破滅,祖墳被夷,出戰又是以卵擊石。

    最終,在齊閔王的一再逼迫下,觸子命令齊軍出擊,兩軍在濟水之西展開大戰。  高潮來了,兩軍剛一接觸,觸子便鳴鑼收兵,之後跑了,不知所蹤。結果,濟西一戰齊軍主力損失殆盡,短時間內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而唯一可能有效的抵抗又託齊閔王的福順利度過。

    接下來齊國就真的成了燕軍的天下,樂毅兵分五路,半年之內直下齊國70餘城,僅即墨、莒城兩城未下。

    至此,樂毅在沒有打過有名的戰役。即使在最後的秦趙大戰的時候,樂毅依然沒被啟用,一直到老。

    從樂毅的生平來看,我們很難得出他是一代名將,更難看出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當樂毅打下齊國,將齊國值錢的東西都搬到了燕國,更重要的是將齊國祭祀祖先用的也搬回了燕國,使燕齊再無和好的可能。

    然後,開始在齊國實行仁政,收買民心,美名要徹底瓦解齊國,但反過來想,你一個領兵大將軍實施仁政,收買民心,不得不讓燕王懷疑你的用心啊,。

    其實,樂毅一生用三姓家奴來形容也不為過,與同時期的名將相比,樂毅不僅顯得很平庸,人品也不怎麼樣,有點三姓家奴的味道。

  • 3 # 閒時讀史

    樂毅,中山華人,是魏將樂羊的後裔。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1年間。由於樂毅德才兼備且擅長用兵,趙人推舉他在趙國做官,趙武靈王被圍困餓死時,他離開趙國到了魏國。他聽說燕昭王(公元前312-前279)為了對齊國報仇雪恥,以謙恭的態度、隆重的禮物招納賢士:凡是欲破齊的人,知道齊國的險阻要塞、君臣間的關係,善於用兵的,都一律歡迎。樂毅作為魏國的使者來到燕國,被燕昭王任命為亞卿。

    樂毅輔佐燕昭王改革,提出“天下共圖齊”的思路。他一直致力於聯合當時的秦、趙、魏等幾大國家,離間這些國家與齊國的關係,最後齊國終於被孤立了起來。公元前284年,燕國報仇的日子來了。樂毅被任命為上將,楚、韓、趙、魏等國也各派一軍支援,五國伐齊。齊國的國力雖然蒸蒸日上,戰鬥力卻日趨下降,像一棵空心大樹,很快就被聯軍攻破70多座城池,甚至齊國都城臨淄也被佔領。放眼望去,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大城了。

    樂毅認為齊國主力已破,於是解散聯軍,由燕軍獨自前去圍城,攻佔齊國。但,有一句話說:使人民團結的唯一必備條件就是要有個強大的敵人。此時此刻,齊華人民已經反省了,於是眾志成城,平民老百姓也抄著鍋碗瓢盆一起抵抗燕軍。結果,僅剩下的兩座城池反而很難攻下。就這樣過了三年,燕華人都有點兒受不了了,更有嫉妒樂毅軍功的人趁機給燕昭王打小報告:“樂毅攻打齊國,一個呼吸之間就攻下了70多座城,現在剩下兩座反而三年打不下來,這是什麼道理?他想仗著軍威脫離燕國,自己去南面稱王啊。況且,齊國美女多是眾所周知的事,他估計也不惦記自己留在燕國的媳婦兒了。大王您要小心啊。”

    燕昭王聽了也不說話,而是辦了個宴會,在酒席上抓著進讒言的人說:“齊華人流氓,趁亂打我們。我即位後之所以勵精圖治,就是為了報仇。破齊有功的人,我還打算跟他分享燕國呢,更別說樂毅親自破了齊國。齊國就是他的,不是我燕國的。如果他能當齊國國君,和我燕國結好,這是我燕國的福氣,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你還跑來胡說八道,該殺!”說完就命人把他帶下去領刑了。完了以後,又賜給樂毅妻子王后的衣服,兒子公子的衣服,車馬房子更是不少,甚至派人前去支援樂毅為齊王。樂毅聽了嚇一大跳,不管國君是真心誠意,還是要試探自己,樂毅只能趕緊辭謝,併發誓自己一輩子都是燕國的臣子。

    燕王的態度不僅收服了樂毅的心,也讓自己在諸侯中建立了名聲。可惜沒多久,燕昭王去世了,他的兒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樂毅,恰巧此時齊國也出現了愛國志士田單,打聽到新燕王忌憚樂毅,田單連忙派人使反間計,同樣是說樂毅留著齊國兩座城不拿下,是為了威脅燕國,自立為王。燕惠王完全不如燕昭王大氣,聽說樂毅要自立為齊王,趕緊派人取代了樂毅的上將職位,並召他回國。樂毅知道自己被猜忌,哪裡還敢回去,放下兵權就逃到趙國去了。

    不同的處理態度,使燕軍戰敗,齊國復國,並收復了燕國所佔國土,一切又回到原來的局面。今天看來,只能一聲嘆息,也許天意如此,齊不當亡!

  • 4 # 一咻秀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而樂毅最主要功績就是五國伐齊。伐齊能夠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是五國伐齊而不是燕國一國伐齊。樂毅統帥秦、韓、趙、魏、燕五國軍隊擊敗齊軍主力後,才開始了秋風掃落葉般的攻佔齊國七十城;如果沒有五國之師擊敗齊國六十萬大軍,那麼樂毅是不能半年內攻佔齊國七十城的。

    樂毅是名將樂羊的後代,天生喜兵又善於治國。樂毅在魏國不受重用,因此聽聞燕昭王築黃金抬招賢納士後,自比商鞅前往燕國變法強燕。樂毅在燕國主持變法,同時在遼東訓練了一支二十萬人的精兵,透過二十多年的變法,燕國強大了,樂毅合縱其他四國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之所以能統帥五國之師伐齊,那是把利益分配好了的。三晉瓜分他們與齊國相連的土地城池,還有宋國;秦國則佔有宋國都城陶邑;楚國佔有齊楚邊界的四百里;燕國佔有齊國主體。三晉及秦軍只幫助燕軍擊潰齊軍主力,楚軍負責偷襲齊軍背後並生擒齊閔王,燕軍獨立佔有齊國主體!正是因為權力與義務成正比,所以這次合縱成功了!

    樂毅伐齊成功後,燕昭王駕崩,新燕王不喜歡樂毅,於是樂毅逃到趙國為趙國效力!樂毅先效忠燕國,後效忠趙國,這也可能是後世不承認其名將地位的原因之一。

  • 5 # 邯鄲令

    諸葛亮未出道就自比管仲、樂毅,認為自己有管仲之相才,樂毅之將才。管仲相齊,使齊恆公最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將燕,使燕國弱旅差點滅掉強齊。但是,管仲、樂毅都沒有輔助自己的君主統一天下,諸葛亮出則為將、入則為相,鞠躬盡瘁,奮鬥終生,也沒有統一三國。看來被諸葛亮無比膜拜的樂毅,想必也沒有那麼厲害。

    樂毅一生主要活動於戰國後期,戰國四大名將有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大名將,也都活躍於戰國後期。並且,廉頗、李牧都與樂毅碰過面,因為樂毅後半生是在趙國度過的。秦將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打了一輩子的仗,也只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而樂毅則在短期內,就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按說,樂毅的戰力,要比白起厲害啊。樂毅統領的燕軍,可是七國中最弱小的軍隊,竟然打敗了與秦軍並稱的齊軍。這可是以弱勝強的戰績啊,足稱名將,應該列入四大名將啊。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裡面,沒有他的名號呢?

    長平之戰時,在趙國封為望諸君的樂毅,還大力推薦了趙國的後起之秀趙括,結果趙國慘敗。但是,與趙括一戰毀千古名聲不同的是,樂毅在濟水是一戰成名。

    濟水一戰,齊愍王親率齊軍主力迎戰。當時的齊軍,連年征戰,將帥殆戰,士卒疲敝。而樂毅統領的是燕國全部的主力,這可是一支復仇之軍。燕國曾經發生過內亂,齊軍趁火打劫,將燕國打得一蹶不振。樂毅統帥的軍隊,還有趙、楚、韓、魏四國的大軍。趙軍戰鬥力,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有了很大提升,是唯一可以與秦軍一戰的軍隊。當時的趙惠文王,甚至把趙國的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讓他指揮趙國的軍隊。楚軍向來驍勇善戰,只是楚國缺少名將,但是歸到樂毅手下指揮,能夠發揮出很大的戰力潛能。威震天下的魏軍武卒,雖然被孫臏、白起消耗殆盡,但魏軍戰力依然不可小覷。實力最弱的要屬韓軍,但是五國聯軍,有他沒他,還真的不一樣,至少聲勢壯大。齊愍王強盛之時,曾重挫過楚國,打垮過魏國和趙國。楚、魏、趙這三國參戰,都帶有復仇的目的。可謂是,同仇敵愾。因此,五國聯軍與齊軍相比,實力懸殊,立竿見影。這根本不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但是強強聯合,共同碾壓齊軍。這場戰役,無論換哪個將領指揮,恐怕也會打勝仗。

    濟水一戰,齊軍主力消亡殆盡。樂毅名聲大振。他遣退了趙、楚、韓、魏的軍隊,獨自率領得勝之軍——燕軍,繼續與齊國的二三線軍隊作戰。樂毅奮力拼殺了五年,終於打下了七十多座城池。但是,齊國還有兩座城池莒城、即墨,還沒有拿下。其實,仗打到這個份上,燕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樂毅知道燕軍幾斤幾兩,於是,他決定圍而不攻,打算馴化已經佔領的城池,打算長久地佔領齊國。但是,齊國自姜尚立國,到齊愍王時,已經近八百年。單靠樂毅短期內的馴化征服,是不可能的。他每攻佔一城,都受到了激烈的反抗。曾經不可一世的燕軍,被田單帶領的二三流軍隊打得落荒而逃。田單率領軍隊,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打敗了燕軍主力,收復了七十多座城池。可見,燕軍的真實戰鬥力,真的不敢恭維。即便是樂毅沒有被騎劫替代,他的敗亡,也是遲早的事。因為弱小的燕國,根本無法消化當時的齊國。齊國在齊愍王時,連秦國都打敗了,可想而知齊國強大的底蘊。樂毅帶領的燕軍,是七國軍隊中最弱小的,數目有限,又要分兵把守七十餘座城池,他最後能調動的有效軍隊,實在有限。齊國實際上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的,打敗紙老虎燕軍,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齊國根本不是敗給了燕國,而是敗給了五國。如果不是齊愍王用人耳拙,上了蘇秦的當,又違背了齊軍主帥觸子正確的作戰方針,恐怕五國聯軍,在齊軍面前也佔不到便宜。可惜的是,樂毅運氣太好了,遇到了驕橫的齊愍王。樂毅應該感謝齊愍王,因為齊愍王的愚蠢成就了他。運氣比較好的樂毅,當然無法評為戰國四大名將。

  • 6 # 尋根拜祖

    樂毅在五國攻齊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遠大於政治才能。當他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同時,他不懂得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迷信軍事實力可以決定一切。結果不恰當的掠奪行為,導致齊國百姓的激烈抵抗,軍事行動嚴重受挫。在內政上,又不懂得君臣相處之道,導致被小人陷害,結果功敗垂成。

    五國攻齊的背景

    五國攻齊的罪人就是齊緡王,這傢伙仗著老爸齊宣王積攢下的家底,四處秀肌肉,把周邊國家挨個打了個遍,還不顧諸國反對,直接吞併了宋國。

    伴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齊緡王傲嬌得以為自己是天神,約秦昭襄王互稱東西二帝。人心一膨脹就要遭天譴,齊緡王的四處樹敵,即引來各國的聯合反對,又導致內政的混亂。齊國吞宋,成了五國攻齊的絕佳藉口。

    燕國就是攻齊的最積極倡導著,他們與齊國有血海深仇,當年因為之子事件,差點被齊滅國。燕國得了縱橫家蘇秦後,讓聯合伐齊的夢想有了落腳點。蘇秦以他出色的政治才能,遊走各國,併成功迷惑齊緡王,五國攻齊的那一天終於來臨。

    本質上來說,戰國七雄之間利益紛爭複雜,各國之間需要有一個相對的平衡點,而齊緡王的無知自大,導致了平衡的打破,各國在利益趨勢下,必然會產生合縱攻齊的舉動。

    軍事強人樂毅不懂“服齊之道”

    燕、趙、韓、魏、楚五國,將攻齊的軍事指揮權全部交由樂毅。樂毅也沒辜負各國的希望的期望,他一戰擊潰齊緡王,在其他各國退出戰爭後,樂毅單獨率領燕軍,長驅直入,攻入齊國腹地,又連戰連捷。

    燕軍攻入齊地後,全軍忘乎所以,將戰爭演變成對齊國的殺戮與掠奪。樂毅每攻下一城,一車接著一車的齊國珍寶,甚至齊王室祭祀禮器,絡繹不絕運往燕國。燕昭王大喜過望,成了樂毅堅定的支持者。

    樂毅的暴行遭到了齊華人的強烈抵抗!本來齊緡王的失敗,源自於國民對他的失望,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樂毅攻入齊地,不是糾正齊緡王的政策失誤,反而實行了比齊緡王還要暴虐的政策。由此,齊華人同仇敵愾,組織起自發的民間武裝,抵抗燕軍。

    樂毅攻齊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後剩下臨淄和莒地兩個地方,遲遲不能攻克。當樂毅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時,有點遲了,齊華人雖面臨絕境,但已經不可戰勝,況且楚國已經暗中出手幫助齊國。

    君臣嫌隙導致功敗垂成

    樂毅攻齊,一打就是五年,把燕昭王“打駕崩了”,戰爭還沒結束。新上臺的是燕惠王,他早就對樂毅不感冒,又傳來說不清的流言:樂毅就不想結束戰爭,故意拖延,要不早就滅了齊國了,原因就是樂毅在等恰當的時機,準備自己做齊王。

    其實這個謠言是齊國宗室田單釋放的,就是一個不高明的離間計。離間計不高明卻管用,燕惠王信了!他派人臨場換將,讓樂毅回京覆命。

    樂毅不傻,他知道燕惠王對自己產生了疑心,估計回國說不清,弄不好挨刀。於是他扔下軍隊,逃往趙國求生。

    果然,新接手燕軍的將領,中了田單的算計,一場火牛陣,燕軍大敗,齊軍一鼓作氣,將燕華人全部趕出齊境,齊國成功復國!

    綜上所述,樂毅是傑出的軍事家,但算不上政治家,不懂得戰國時代政治環境對軍事的決定性作用,更不懂得戰爭背後的人心向背,和政治手段對軍事的影響。

    可以做個結論,即便樂毅不被流言所傷,接下來他恐怕會面臨楚國等國家的反攻,沒有哪個國家,會願意看到燕國吞併齊國的結果,所以樂毅失敗的命運逃不掉!

  • 7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一場被忽視的五國伐齊,戰國七雄真正的戰略轉折點,很多人認為長平之戰是戰國七雄的轉折點,從此秦國再無敵手,雖然趙國和秦國軍事實力相當,但所處地理位置,其綜合國力並不能使趙國成為秦國勢均力敵的國家,五國伐齊,成為戰國七雄歷史轉折點,此戰秦國在綜合國力再無敵手,其它各國只有被挨宰的命運,只不過時間長短罷了,五國伐齊以前,齊國能夠獨立戰勝除秦國以外任何國家,對秦國也產生極大震懾,就是說齊國和秦國平起平坐,成為東西兩個強國,當時齊國滅掉第八大國宋國,宋國非常富饒,齊國滅掉宋國後,齊國國力馬上超過秦國,五國伐齊並一戰將齊國打的只剩兩座城池,從此齊國....一.再無稱霸能力,就在樂毅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燕國完全有能力滅掉齊國,一代君主燕昭王不幸去世,即位者燕惠王逼走樂毅,燕國當時有能力六個月攻下齊70餘城,只差兩城未被攻克,當時樂毅的志向,是以王道治理天下,如果以武力強行取得成功.則失去仁義大道,雖勝猶敗。五國伐齊講述了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最後失敗的故事。20年後的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開戰,趙國請求齊國救援,齊國拒絕,因為齊國記恨。樂毅當時就應該當機立斷,立即攻下齊國最後兩座城池,結果錯失良機,被臨陣換將,戰爭講什麼仁慈,先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然後再打著仁義的旗幟以爭取民心。只可惜樂毅被臨陣換將,否則歷史將改寫,還不一定是誰統一天下。

  • 8 # 鄧海春

    戰國(前475—前221)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在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前476)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後,春秋五霸紛紛登場,周朝境內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其中,首霸齊桓公的勵精圖治,重用管仲,奠定了齊國一直強盛的基礎。周定王十六年(前453),以韓、趙、魏三家分晉,推翻智氏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此時的戰國, 各諸侯國為了圖強求存,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隨著西方秦國商鞅的變法圖強,虎狼之師秦國逐漸稱霸西邊。而東邊有一個老牌諸侯國——齊國,佔據有利地位,開設稷下學宮招覽天下賢士。

    然而,在齊湣王的發展下,齊國被五國聯盟攻下七十三座城池,只剩下了墨、莒兩地,眼看齊國就要有滅國的危險,幸虧有了田單的火牛陣,齊國才得以保住,但復國後的齊國,再也沒有了和秦國抗衡的實力,至此,戰國都在秦國的手中。

    其實齊、秦兩國一直都在暗中較勁,雖說表面上有連橫、遠交近攻的策略,但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早就開始給齊國下套。這時候戰國南方有個楚國,地大物博,但是其在楚威王之後,遭遇秦國的多次打擊,已難成氣候;北方的趙國,雖說在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下,舉國上下一片改革的新氣象,但終究因其年頭太短,目前秦國還沒把它放在心上。

    於是乎,秦昭襄王便利用齊湣王虛榮的心理,邀其共同稱帝,平分天下,一個稱東帝,一個稱西帝。自以為是的齊王還真信自己有兩把刷子,沒掂量清楚自己和秦國的差別,大搖大擺地進了秦國的圈套。

    之後為了立威,其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可以平分天下的實力,於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兵滅了宋國。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周圍的國家早就看不過意,都紛紛假以宋國之名攻打齊國。因此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秦國聯合韓、趙、魏、燕共同攻打齊國。

    在這場戰役中,燕國大將樂毅表現十分優異,甚至憑此役名垂青史。

    《史記》中記載: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

    即齊湣王十分驕傲自大,百姓不能承受他的暴政,於是燕昭王就問樂毅討伐齊國的事,樂毅回答道:齊國本來就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如今基業尚穩,土地廣闊,人口眾多,不能輕易地攻打它,尤其是單獨攻打。大王如果一定想要攻打它,不如連同趙、楚、魏幾國一起。於是燕昭王派遣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此時的齊國可以說名聲掃地,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

    後來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任命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也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在濟水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陣,率領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烈的進攻。齊王一敗塗地,率領殘軍逃回了齊國都城臨淄。此時,樂毅遣還了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準備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消滅齊國。然而謀士劇辛認為,單單靠燕軍不能夠滅掉齊國,他反對樂毅自作主張長驅直入。樂毅卻認為自此戰役齊軍精銳幾乎殆盡,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因此堅持只率領燕軍乘勝追擊。

    此後樂毅率領燕軍一舉攻下七十三座城池。不得不說樂毅在這方面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大將的素質,有遠見,有想法,同時率領五國聯軍,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親率燕軍的舉動。這種種都體現了樂毅是個不可多得的帥才。

  • 9 # 夏有涼風61

    樂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最大的成就就是扶弱燕,聯合率五國之軍在“濟水岸”大敗強大的齊國軍隊,又率燕軍攏共拿下齊國七十餘城。

    要知道當時的“齊國”野心不小,曾滅宋,侵楚、趙、魏、韓,甚至想吞併二週做天子,可謂強大。正是齊國的野心,讓樂毅促成了楚、趙、魏、韓、秦的五國聯合。樂毅對時局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當“燕昭王”提出伐齊雪恥的時機,樂毅就提出了聯合他國伐齊的戰略主張,並得到了“燕昭王”的支援。

    樂毅在率五國聯軍“濟水”大敗“齊軍”後,命秦韓軍隊返回,魏國軍隊攻宋,趙收復河間。

    樂毅親率燕軍向齊地長驅直入,曾有人勸他,沒有聯軍幫助,燕軍深入很危險。但樂毅說,齊國百姓是非常怨恨齊國的君主,如果乘勝追擊齊國潰軍,齊國百姓必然反叛,百姓動亂,齊國可圖。如不抓住時機,等齊王悔過前非,體恤百姓,那時就難辦了,於是樂毅率軍深入齊國,果不出樂毅所料,齊國大亂,失去常度,齊王出逃,樂毅攻下齊都“臨淄”把齊國八百年攢的財寶都運往了燕國。

    由上可見,樂毅是很會利用形勢,把握形勢為自己造勢,先是聯合被“齊國”欺負的楚魏韓趙四國,在以利益說服秦國,造就了燕國的強勢。然後以,窺得齊國百姓對齊國主的怨恨,必會反叛動亂的民意,支開他國軍隊,只領燕軍長驅直入齊地,使得燕國成了攻齊最大的受益國。

    燕昭王死後,與“樂毅”有矛盾的“燕惠王”上了位,加上齊國的離間,燕惠王便派人替代樂毅的職位,召樂毅回國。

    然後樂毅就怕回到燕國沒有好下場,於是就逃往了趙國,那樂毅為啥要逃了,這個樂毅在給燕惠王的信裡有,大概意思就是他不想做“伍子胥”,伍子胥幫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吳王闔閭死後,吳王夫差上位後就逼死了伍子胥,意思就是“燕昭王”就是闔閭,你燕惠王就是夫差,前車之鑑,不得不逃啊!之後“燕惠王”待樂毅的家人都挺好。

    可見樂毅是個深諳歷史,對厲與害洞察秋毫的軍事家。

  • 10 # 歷史百家爭鳴

    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老牌強國,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中都有它的身影,不過在戰國中後期,齊國遭受了一次奇恥大辱,那就是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聯軍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當時的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這次軍事行動可以說把齊國直接從天堂拉入了地獄,齊國再也蹦噠不起來了。那麼,怎麼評價拖垮齊國的燕國大將樂毅?

    樂毅這個人具有獨特的軍事眼光與謀略。他剛開始在魏國謀職,看到燕昭王求賢后,才跳槽到燕國,而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在燕國,他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他看到了齊國是外強中乾,內部矛盾多,於是他周遊趙國、魏國、楚國,讓這三個國家與燕國同盟,還讓趙國拉秦國入夥,伐齊聯盟就此成立。所以說,樂毅這個人很有頭腦,他知道燕國不是齊國的對手,但他會藉助外部力量,而其他國家在利益面前也會加入他的聯盟,畢竟誰也不會跟利益過不去。

    但樂毅是有軍事能力而無政治能力,樂毅雖說掃蕩了齊國,是居功至偉,勞苦功高,可是他忘記了搞好政治,當他在前方打仗時,齊國的田單就在後面搞小動作,利用樂毅與燕惠王的隔閡弄了一個反間計使得燕惠王與樂毅反目,樂毅也被迫逃亡趙國。所以說,樂毅戰功越大,君主對他的猜忌越大,而樂毅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並沒有採取措施來消除君主的猜忌,這是他的失敗之處。

  • 11 # 有趣的歷史牛

    樂毅子姓,樂氏,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樂毅最著名的一戰就是聯五國而伐齊,最後以率領燕軍打下齊國七十餘城,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但是,先來看下樂毅的對手,齊國的近況,齊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諸侯強國,在齊閔王“英明”的領導下,已經和周邊的國家都幾乎打了個遍,最重要的是他罷免了韓珉啟用了燕國間諜蘇代為相,在蘇代的建議下,得罪了魏國,打了秦國,判了趙國,全力進攻宋國,由於戰爭連年不斷,齊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幾乎耗盡,再加上齊閔王對內治理專橫跋扈,窮兵黷武,從而內外樹敵,不久就發生五國聯合攻齊。

    五國攻齊,最大的功臣並不是樂毅,而是蘇代!

    我們再看看這場戰役是怎麼打的。

    兩軍相持與濟水(今山東省濟南西北),齊國大將觸子深知齊軍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如聯軍,於是採取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防禦政策,就在那裡一天天的耗著,想借著本土作戰的優勢,慢慢拖垮聯軍,這時候,聯軍最大的朋友齊閔王跳了出來,他強令觸子立刻出擊,以禦敵人於國內之外,這個還讓人可以理解,關鍵是他還發出另外一個命令。齊閔王派人面見觸子,說到:你如果不出戰,我就殺你族人,挖你祖墳!

    觸子也很無奈啊,不出戰,家族破滅,祖墳被夷,出戰又是以卵擊石。

    最終,在齊閔王的一再逼迫下,觸子命令齊軍出擊,兩軍在濟水之西展開大戰。  高潮來了,兩軍剛一接觸,觸子便鳴鑼收兵,之後跑了,不知所蹤。結果,濟西一戰齊軍主力損失殆盡,短時間內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而唯一可能有效的抵抗又託齊閔王的福順利度過。

    接下來齊國就真的成了燕軍的天下,樂毅兵分五路,半年之內直下齊國70餘城,僅即墨、莒城兩城未下。

    至此,樂毅在沒有打過有名的戰役。即使在最後的秦趙大戰的時候,樂毅依然沒被啟用,一直到老。

    從樂毅的生平來看,我們很難得出他是一代名將,更難看出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當樂毅打下齊國,將齊國值錢的東西都搬到了燕國,更重要的是將齊國祭祀祖先用的也搬回了燕國,使燕齊再無和好的可能。

    然後,開始在齊國實行仁政,收買民心,美名要徹底瓦解齊國,但反過來想,你一個領兵大將軍實施仁政,收買民心,不得不讓燕王懷疑你的用心啊,。

    其實,樂毅一生用三姓家奴來形容也不為過,與同時期的名將相比,樂毅不僅顯得很平庸,人品也不怎麼樣,有點三姓家奴的味道。

  • 12 # 閒時讀史

    樂毅,中山華人,是魏將樂羊的後裔。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1年間。由於樂毅德才兼備且擅長用兵,趙人推舉他在趙國做官,趙武靈王被圍困餓死時,他離開趙國到了魏國。他聽說燕昭王(公元前312-前279)為了對齊國報仇雪恥,以謙恭的態度、隆重的禮物招納賢士:凡是欲破齊的人,知道齊國的險阻要塞、君臣間的關係,善於用兵的,都一律歡迎。樂毅作為魏國的使者來到燕國,被燕昭王任命為亞卿。

    樂毅輔佐燕昭王改革,提出“天下共圖齊”的思路。他一直致力於聯合當時的秦、趙、魏等幾大國家,離間這些國家與齊國的關係,最後齊國終於被孤立了起來。公元前284年,燕國報仇的日子來了。樂毅被任命為上將,楚、韓、趙、魏等國也各派一軍支援,五國伐齊。齊國的國力雖然蒸蒸日上,戰鬥力卻日趨下降,像一棵空心大樹,很快就被聯軍攻破70多座城池,甚至齊國都城臨淄也被佔領。放眼望去,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大城了。

    樂毅認為齊國主力已破,於是解散聯軍,由燕軍獨自前去圍城,攻佔齊國。但,有一句話說:使人民團結的唯一必備條件就是要有個強大的敵人。此時此刻,齊華人民已經反省了,於是眾志成城,平民老百姓也抄著鍋碗瓢盆一起抵抗燕軍。結果,僅剩下的兩座城池反而很難攻下。就這樣過了三年,燕華人都有點兒受不了了,更有嫉妒樂毅軍功的人趁機給燕昭王打小報告:“樂毅攻打齊國,一個呼吸之間就攻下了70多座城,現在剩下兩座反而三年打不下來,這是什麼道理?他想仗著軍威脫離燕國,自己去南面稱王啊。況且,齊國美女多是眾所周知的事,他估計也不惦記自己留在燕國的媳婦兒了。大王您要小心啊。”

    燕昭王聽了也不說話,而是辦了個宴會,在酒席上抓著進讒言的人說:“齊華人流氓,趁亂打我們。我即位後之所以勵精圖治,就是為了報仇。破齊有功的人,我還打算跟他分享燕國呢,更別說樂毅親自破了齊國。齊國就是他的,不是我燕國的。如果他能當齊國國君,和我燕國結好,這是我燕國的福氣,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你還跑來胡說八道,該殺!”說完就命人把他帶下去領刑了。完了以後,又賜給樂毅妻子王后的衣服,兒子公子的衣服,車馬房子更是不少,甚至派人前去支援樂毅為齊王。樂毅聽了嚇一大跳,不管國君是真心誠意,還是要試探自己,樂毅只能趕緊辭謝,併發誓自己一輩子都是燕國的臣子。

    燕王的態度不僅收服了樂毅的心,也讓自己在諸侯中建立了名聲。可惜沒多久,燕昭王去世了,他的兒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樂毅,恰巧此時齊國也出現了愛國志士田單,打聽到新燕王忌憚樂毅,田單連忙派人使反間計,同樣是說樂毅留著齊國兩座城不拿下,是為了威脅燕國,自立為王。燕惠王完全不如燕昭王大氣,聽說樂毅要自立為齊王,趕緊派人取代了樂毅的上將職位,並召他回國。樂毅知道自己被猜忌,哪裡還敢回去,放下兵權就逃到趙國去了。

    不同的處理態度,使燕軍戰敗,齊國復國,並收復了燕國所佔國土,一切又回到原來的局面。今天看來,只能一聲嘆息,也許天意如此,齊不當亡!

  • 13 # 一咻秀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而樂毅最主要功績就是五國伐齊。伐齊能夠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是五國伐齊而不是燕國一國伐齊。樂毅統帥秦、韓、趙、魏、燕五國軍隊擊敗齊軍主力後,才開始了秋風掃落葉般的攻佔齊國七十城;如果沒有五國之師擊敗齊國六十萬大軍,那麼樂毅是不能半年內攻佔齊國七十城的。

    樂毅是名將樂羊的後代,天生喜兵又善於治國。樂毅在魏國不受重用,因此聽聞燕昭王築黃金抬招賢納士後,自比商鞅前往燕國變法強燕。樂毅在燕國主持變法,同時在遼東訓練了一支二十萬人的精兵,透過二十多年的變法,燕國強大了,樂毅合縱其他四國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之所以能統帥五國之師伐齊,那是把利益分配好了的。三晉瓜分他們與齊國相連的土地城池,還有宋國;秦國則佔有宋國都城陶邑;楚國佔有齊楚邊界的四百里;燕國佔有齊國主體。三晉及秦軍只幫助燕軍擊潰齊軍主力,楚軍負責偷襲齊軍背後並生擒齊閔王,燕軍獨立佔有齊國主體!正是因為權力與義務成正比,所以這次合縱成功了!

    樂毅伐齊成功後,燕昭王駕崩,新燕王不喜歡樂毅,於是樂毅逃到趙國為趙國效力!樂毅先效忠燕國,後效忠趙國,這也可能是後世不承認其名將地位的原因之一。

  • 14 # 邯鄲令

    諸葛亮未出道就自比管仲、樂毅,認為自己有管仲之相才,樂毅之將才。管仲相齊,使齊恆公最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將燕,使燕國弱旅差點滅掉強齊。但是,管仲、樂毅都沒有輔助自己的君主統一天下,諸葛亮出則為將、入則為相,鞠躬盡瘁,奮鬥終生,也沒有統一三國。看來被諸葛亮無比膜拜的樂毅,想必也沒有那麼厲害。

    樂毅一生主要活動於戰國後期,戰國四大名將有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大名將,也都活躍於戰國後期。並且,廉頗、李牧都與樂毅碰過面,因為樂毅後半生是在趙國度過的。秦將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打了一輩子的仗,也只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而樂毅則在短期內,就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按說,樂毅的戰力,要比白起厲害啊。樂毅統領的燕軍,可是七國中最弱小的軍隊,竟然打敗了與秦軍並稱的齊軍。這可是以弱勝強的戰績啊,足稱名將,應該列入四大名將啊。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裡面,沒有他的名號呢?

    長平之戰時,在趙國封為望諸君的樂毅,還大力推薦了趙國的後起之秀趙括,結果趙國慘敗。但是,與趙括一戰毀千古名聲不同的是,樂毅在濟水是一戰成名。

    濟水一戰,齊愍王親率齊軍主力迎戰。當時的齊軍,連年征戰,將帥殆戰,士卒疲敝。而樂毅統領的是燕國全部的主力,這可是一支復仇之軍。燕國曾經發生過內亂,齊軍趁火打劫,將燕國打得一蹶不振。樂毅統帥的軍隊,還有趙、楚、韓、魏四國的大軍。趙軍戰鬥力,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有了很大提升,是唯一可以與秦軍一戰的軍隊。當時的趙惠文王,甚至把趙國的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讓他指揮趙國的軍隊。楚軍向來驍勇善戰,只是楚國缺少名將,但是歸到樂毅手下指揮,能夠發揮出很大的戰力潛能。威震天下的魏軍武卒,雖然被孫臏、白起消耗殆盡,但魏軍戰力依然不可小覷。實力最弱的要屬韓軍,但是五國聯軍,有他沒他,還真的不一樣,至少聲勢壯大。齊愍王強盛之時,曾重挫過楚國,打垮過魏國和趙國。楚、魏、趙這三國參戰,都帶有復仇的目的。可謂是,同仇敵愾。因此,五國聯軍與齊軍相比,實力懸殊,立竿見影。這根本不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但是強強聯合,共同碾壓齊軍。這場戰役,無論換哪個將領指揮,恐怕也會打勝仗。

    濟水一戰,齊軍主力消亡殆盡。樂毅名聲大振。他遣退了趙、楚、韓、魏的軍隊,獨自率領得勝之軍——燕軍,繼續與齊國的二三線軍隊作戰。樂毅奮力拼殺了五年,終於打下了七十多座城池。但是,齊國還有兩座城池莒城、即墨,還沒有拿下。其實,仗打到這個份上,燕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樂毅知道燕軍幾斤幾兩,於是,他決定圍而不攻,打算馴化已經佔領的城池,打算長久地佔領齊國。但是,齊國自姜尚立國,到齊愍王時,已經近八百年。單靠樂毅短期內的馴化征服,是不可能的。他每攻佔一城,都受到了激烈的反抗。曾經不可一世的燕軍,被田單帶領的二三流軍隊打得落荒而逃。田單率領軍隊,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打敗了燕軍主力,收復了七十多座城池。可見,燕軍的真實戰鬥力,真的不敢恭維。即便是樂毅沒有被騎劫替代,他的敗亡,也是遲早的事。因為弱小的燕國,根本無法消化當時的齊國。齊國在齊愍王時,連秦國都打敗了,可想而知齊國強大的底蘊。樂毅帶領的燕軍,是七國軍隊中最弱小的,數目有限,又要分兵把守七十餘座城池,他最後能調動的有效軍隊,實在有限。齊國實際上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的,打敗紙老虎燕軍,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齊國根本不是敗給了燕國,而是敗給了五國。如果不是齊愍王用人耳拙,上了蘇秦的當,又違背了齊軍主帥觸子正確的作戰方針,恐怕五國聯軍,在齊軍面前也佔不到便宜。可惜的是,樂毅運氣太好了,遇到了驕橫的齊愍王。樂毅應該感謝齊愍王,因為齊愍王的愚蠢成就了他。運氣比較好的樂毅,當然無法評為戰國四大名將。

  • 15 # 尋根拜祖

    樂毅在五國攻齊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遠大於政治才能。當他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同時,他不懂得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迷信軍事實力可以決定一切。結果不恰當的掠奪行為,導致齊國百姓的激烈抵抗,軍事行動嚴重受挫。在內政上,又不懂得君臣相處之道,導致被小人陷害,結果功敗垂成。

    五國攻齊的背景

    五國攻齊的罪人就是齊緡王,這傢伙仗著老爸齊宣王積攢下的家底,四處秀肌肉,把周邊國家挨個打了個遍,還不顧諸國反對,直接吞併了宋國。

    伴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齊緡王傲嬌得以為自己是天神,約秦昭襄王互稱東西二帝。人心一膨脹就要遭天譴,齊緡王的四處樹敵,即引來各國的聯合反對,又導致內政的混亂。齊國吞宋,成了五國攻齊的絕佳藉口。

    燕國就是攻齊的最積極倡導著,他們與齊國有血海深仇,當年因為之子事件,差點被齊滅國。燕國得了縱橫家蘇秦後,讓聯合伐齊的夢想有了落腳點。蘇秦以他出色的政治才能,遊走各國,併成功迷惑齊緡王,五國攻齊的那一天終於來臨。

    本質上來說,戰國七雄之間利益紛爭複雜,各國之間需要有一個相對的平衡點,而齊緡王的無知自大,導致了平衡的打破,各國在利益趨勢下,必然會產生合縱攻齊的舉動。

    軍事強人樂毅不懂“服齊之道”

    燕、趙、韓、魏、楚五國,將攻齊的軍事指揮權全部交由樂毅。樂毅也沒辜負各國的希望的期望,他一戰擊潰齊緡王,在其他各國退出戰爭後,樂毅單獨率領燕軍,長驅直入,攻入齊國腹地,又連戰連捷。

    燕軍攻入齊地後,全軍忘乎所以,將戰爭演變成對齊國的殺戮與掠奪。樂毅每攻下一城,一車接著一車的齊國珍寶,甚至齊王室祭祀禮器,絡繹不絕運往燕國。燕昭王大喜過望,成了樂毅堅定的支持者。

    樂毅的暴行遭到了齊華人的強烈抵抗!本來齊緡王的失敗,源自於國民對他的失望,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樂毅攻入齊地,不是糾正齊緡王的政策失誤,反而實行了比齊緡王還要暴虐的政策。由此,齊華人同仇敵愾,組織起自發的民間武裝,抵抗燕軍。

    樂毅攻齊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後剩下臨淄和莒地兩個地方,遲遲不能攻克。當樂毅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時,有點遲了,齊華人雖面臨絕境,但已經不可戰勝,況且楚國已經暗中出手幫助齊國。

    君臣嫌隙導致功敗垂成

    樂毅攻齊,一打就是五年,把燕昭王“打駕崩了”,戰爭還沒結束。新上臺的是燕惠王,他早就對樂毅不感冒,又傳來說不清的流言:樂毅就不想結束戰爭,故意拖延,要不早就滅了齊國了,原因就是樂毅在等恰當的時機,準備自己做齊王。

    其實這個謠言是齊國宗室田單釋放的,就是一個不高明的離間計。離間計不高明卻管用,燕惠王信了!他派人臨場換將,讓樂毅回京覆命。

    樂毅不傻,他知道燕惠王對自己產生了疑心,估計回國說不清,弄不好挨刀。於是他扔下軍隊,逃往趙國求生。

    果然,新接手燕軍的將領,中了田單的算計,一場火牛陣,燕軍大敗,齊軍一鼓作氣,將燕華人全部趕出齊境,齊國成功復國!

    綜上所述,樂毅是傑出的軍事家,但算不上政治家,不懂得戰國時代政治環境對軍事的決定性作用,更不懂得戰爭背後的人心向背,和政治手段對軍事的影響。

    可以做個結論,即便樂毅不被流言所傷,接下來他恐怕會面臨楚國等國家的反攻,沒有哪個國家,會願意看到燕國吞併齊國的結果,所以樂毅失敗的命運逃不掉!

  • 16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一場被忽視的五國伐齊,戰國七雄真正的戰略轉折點,很多人認為長平之戰是戰國七雄的轉折點,從此秦國再無敵手,雖然趙國和秦國軍事實力相當,但所處地理位置,其綜合國力並不能使趙國成為秦國勢均力敵的國家,五國伐齊,成為戰國七雄歷史轉折點,此戰秦國在綜合國力再無敵手,其它各國只有被挨宰的命運,只不過時間長短罷了,五國伐齊以前,齊國能夠獨立戰勝除秦國以外任何國家,對秦國也產生極大震懾,就是說齊國和秦國平起平坐,成為東西兩個強國,當時齊國滅掉第八大國宋國,宋國非常富饒,齊國滅掉宋國後,齊國國力馬上超過秦國,五國伐齊並一戰將齊國打的只剩兩座城池,從此齊國....一.再無稱霸能力,就在樂毅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燕國完全有能力滅掉齊國,一代君主燕昭王不幸去世,即位者燕惠王逼走樂毅,燕國當時有能力六個月攻下齊70餘城,只差兩城未被攻克,當時樂毅的志向,是以王道治理天下,如果以武力強行取得成功.則失去仁義大道,雖勝猶敗。五國伐齊講述了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最後失敗的故事。20年後的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開戰,趙國請求齊國救援,齊國拒絕,因為齊國記恨。樂毅當時就應該當機立斷,立即攻下齊國最後兩座城池,結果錯失良機,被臨陣換將,戰爭講什麼仁慈,先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然後再打著仁義的旗幟以爭取民心。只可惜樂毅被臨陣換將,否則歷史將改寫,還不一定是誰統一天下。

  • 17 # 鄧海春

    戰國(前475—前221)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在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前476)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後,春秋五霸紛紛登場,周朝境內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其中,首霸齊桓公的勵精圖治,重用管仲,奠定了齊國一直強盛的基礎。周定王十六年(前453),以韓、趙、魏三家分晉,推翻智氏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此時的戰國, 各諸侯國為了圖強求存,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隨著西方秦國商鞅的變法圖強,虎狼之師秦國逐漸稱霸西邊。而東邊有一個老牌諸侯國——齊國,佔據有利地位,開設稷下學宮招覽天下賢士。

    然而,在齊湣王的發展下,齊國被五國聯盟攻下七十三座城池,只剩下了墨、莒兩地,眼看齊國就要有滅國的危險,幸虧有了田單的火牛陣,齊國才得以保住,但復國後的齊國,再也沒有了和秦國抗衡的實力,至此,戰國都在秦國的手中。

    其實齊、秦兩國一直都在暗中較勁,雖說表面上有連橫、遠交近攻的策略,但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早就開始給齊國下套。這時候戰國南方有個楚國,地大物博,但是其在楚威王之後,遭遇秦國的多次打擊,已難成氣候;北方的趙國,雖說在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下,舉國上下一片改革的新氣象,但終究因其年頭太短,目前秦國還沒把它放在心上。

    於是乎,秦昭襄王便利用齊湣王虛榮的心理,邀其共同稱帝,平分天下,一個稱東帝,一個稱西帝。自以為是的齊王還真信自己有兩把刷子,沒掂量清楚自己和秦國的差別,大搖大擺地進了秦國的圈套。

    之後為了立威,其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可以平分天下的實力,於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兵滅了宋國。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周圍的國家早就看不過意,都紛紛假以宋國之名攻打齊國。因此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秦國聯合韓、趙、魏、燕共同攻打齊國。

    在這場戰役中,燕國大將樂毅表現十分優異,甚至憑此役名垂青史。

    《史記》中記載: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

    即齊湣王十分驕傲自大,百姓不能承受他的暴政,於是燕昭王就問樂毅討伐齊國的事,樂毅回答道:齊國本來就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如今基業尚穩,土地廣闊,人口眾多,不能輕易地攻打它,尤其是單獨攻打。大王如果一定想要攻打它,不如連同趙、楚、魏幾國一起。於是燕昭王派遣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此時的齊國可以說名聲掃地,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

    後來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任命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也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在濟水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陣,率領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烈的進攻。齊王一敗塗地,率領殘軍逃回了齊國都城臨淄。此時,樂毅遣還了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準備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消滅齊國。然而謀士劇辛認為,單單靠燕軍不能夠滅掉齊國,他反對樂毅自作主張長驅直入。樂毅卻認為自此戰役齊軍精銳幾乎殆盡,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因此堅持只率領燕軍乘勝追擊。

    此後樂毅率領燕軍一舉攻下七十三座城池。不得不說樂毅在這方面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大將的素質,有遠見,有想法,同時率領五國聯軍,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親率燕軍的舉動。這種種都體現了樂毅是個不可多得的帥才。

  • 18 # 夏有涼風61

    樂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最大的成就就是扶弱燕,聯合率五國之軍在“濟水岸”大敗強大的齊國軍隊,又率燕軍攏共拿下齊國七十餘城。

    要知道當時的“齊國”野心不小,曾滅宋,侵楚、趙、魏、韓,甚至想吞併二週做天子,可謂強大。正是齊國的野心,讓樂毅促成了楚、趙、魏、韓、秦的五國聯合。樂毅對時局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當“燕昭王”提出伐齊雪恥的時機,樂毅就提出了聯合他國伐齊的戰略主張,並得到了“燕昭王”的支援。

    樂毅在率五國聯軍“濟水”大敗“齊軍”後,命秦韓軍隊返回,魏國軍隊攻宋,趙收復河間。

    樂毅親率燕軍向齊地長驅直入,曾有人勸他,沒有聯軍幫助,燕軍深入很危險。但樂毅說,齊國百姓是非常怨恨齊國的君主,如果乘勝追擊齊國潰軍,齊國百姓必然反叛,百姓動亂,齊國可圖。如不抓住時機,等齊王悔過前非,體恤百姓,那時就難辦了,於是樂毅率軍深入齊國,果不出樂毅所料,齊國大亂,失去常度,齊王出逃,樂毅攻下齊都“臨淄”把齊國八百年攢的財寶都運往了燕國。

    由上可見,樂毅是很會利用形勢,把握形勢為自己造勢,先是聯合被“齊國”欺負的楚魏韓趙四國,在以利益說服秦國,造就了燕國的強勢。然後以,窺得齊國百姓對齊國主的怨恨,必會反叛動亂的民意,支開他國軍隊,只領燕軍長驅直入齊地,使得燕國成了攻齊最大的受益國。

    燕昭王死後,與“樂毅”有矛盾的“燕惠王”上了位,加上齊國的離間,燕惠王便派人替代樂毅的職位,召樂毅回國。

    然後樂毅就怕回到燕國沒有好下場,於是就逃往了趙國,那樂毅為啥要逃了,這個樂毅在給燕惠王的信裡有,大概意思就是他不想做“伍子胥”,伍子胥幫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吳王闔閭死後,吳王夫差上位後就逼死了伍子胥,意思就是“燕昭王”就是闔閭,你燕惠王就是夫差,前車之鑑,不得不逃啊!之後“燕惠王”待樂毅的家人都挺好。

    可見樂毅是個深諳歷史,對厲與害洞察秋毫的軍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毛孔粗大,毛囊堵塞,有小粉刺,該怎麼護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