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昭昭說歷史

    這場可能超越了時空的跨地域戰役,根據雙方當時的軍事力量,就好比坦克加大炮對陣小米加步槍,但是猜不到羅馬人會不會打游擊戰,也不能預料羅馬人能不能手撕……咳咳,但是!根據祖龍的暴虐程度,這場戰役,必勝!

  • 2 # 笑笑茶客

    秦軍勝。首先從自然人的角度來看。出土的兵馬俑是按照當時人的真實身高製作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秦軍戰士身材高大魁梧,表情平和嚴肅,也就是說無論從形象和氣質都體現出秦軍良好的素養,這樣的軍人無論武力值還是心理素質都是很優秀的。

    從秦軍在歷史上的表現,虎狼之師,不是浪得虛名,不用再贅述吧。

    其次,看作戰思想。秦朝之前的春秋時期,《孫子兵法》等一系列兵書都早已面世。這些兵書對於戰爭的認識對現代戰爭發揮著積極的指導意義。這是世界其他文明無法比擬的。

    再次,看軍隊編制。從出土的兵馬俑來看,秦軍的編制非常的合理,無論從指揮層次還是從武器配置,精密機巧即使令當代的兵器專家都歎為觀止,企是其他文明可以項背!

    最後,再看武器裝備。從陝西甘肅出土秦國的文物看,秦國很早就掌握了冶鐵技術,冶鐵的質量非常高,這在冷兵器時代武器的殺傷力則會成倍的增加。

    況且,經過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軍事實踐,秦軍無論從戰法上,還是從裝備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企是羅馬的騎兵所能比得了的。

  • 3 # 小曾曾看劇

    結論先行:秦軍必勝!

    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去回答。因為兩者年代有疊合,但大部分時間不在同一頻道。且聽我一一道來。

    1、秦國(前770年—前207年)

    2、古羅馬 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

    一、秦軍對抗的是同時期的羅馬軍隊嗎?若同等時期,那麼毫無疑問,羅馬軍隊屍橫遍野,秦軍銳士完勝。

    二、若是巔峰秦軍對抗巔峰羅馬帝國的軍隊,畢竟差5 600年,簡直降維打擊,秦軍瞬沒!

    秦軍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的時候,在古老的歐洲也正好有一個偉大的國家開始崛起,它就是古羅馬共和國,古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橫行歐洲的國家,這段時間也是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我們拿最強大的秦軍和古羅馬最強大的時期來做一番比較的話,大家覺得誰更強大呢?

    秦始皇的秦軍並不是最強大的軍隊,我反而認為秦昭襄王時期白起統領的秦軍是最強大的軍隊,但是這個時候的古羅馬還只是共和國,很難作出比較,因為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被北非的軍事家漢尼拔打得找不著北呢?

    如果用凱撒大帝的羅馬軍團來跟我們的秦軍來比較又覺得對我們不公平,畢竟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兩百年後的事情了。

    我們就拿古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公元前218年左右來比較吧,這年跟我們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年代相近,比較公平點。

    秦軍

    兵源:奴隸,平民,職業軍人,貴族,只要能在戰場奮勇殺敵即可。

    建制:步兵的編制分為六級,即: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

    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已屬中級軍官。

    騎兵的編制: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裡面再分偵察的秦兵叫斥侯,作站有專門的騎兵隊伍。

    樓船兵編制: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每舫即相當於步兵的一個屯。

    兵車: 沒有詳細記載,大概是六乘一行,分三行,十八乘為一隊,長平之戰記載有單獨的車隊兩萬人,大概有五千輛。

    軍銜: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1公士 2上造 3簪嫋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長 11右庶長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駟車 18大庶長 19關內候 20徹候

    裝備:步兵主要用青銅劍,90釐米左右,騎兵用弓背弩,戰車和類似矛的武器。

    戰法:先用騎兵騷擾敵人,劫其糧道,然後出動步兵戰車,兩軍對峙的時候先用射程遠的大弩攻擊敵人的陣型,然後用步兵衝擊敵人,兩翼有弓弩手護衛,後面有後軍保護,統帥居中指揮。堪稱完美的戰術。

    古羅馬軍團

    兵源:主要以公民為主,羅馬人又再細分為少年兵,青年兵,壯年兵,老年兵。

    建制:主要以五千人作為一個單獨的作戰兵團,下面再分大隊,小隊,百人隊,基本是以百人為基礎單位。然後用百人隊再組成小的方陣,寬20人,縱深6到7人,

    騎兵的編制:古羅馬的騎兵很少,基本是偵察騎兵,也就是秦軍的斥侯。

    樓船兵編制:古羅馬發源於地中海希臘文明,海軍應該很發達,

    兵車:沒有,這是華人特別的作戰方式。

    兵器:古羅馬兵團的主要作戰武器是羅馬短劍長60到80釐米,寬大概5釐米多,很重。護盾是高1米3寬60釐米的長圓形,木製蒙皮用金屬條加固。兩支兩米多長的標槍,還有弓箭。

    軍銜:古羅馬的軍銜開始就是百夫長,兩小隊一箇中隊長,三個中隊一個是大隊長。十個大隊一個軍團長

    戰法:作戰時,先來一個標槍齊射,打亂對方的隊形,然後衝上去和對方近戰。

    透過對基本資料的比較來看,秦軍的構成和作戰方法比古羅馬軍團複雜一些,但是基本的要素兩支軍隊都是相同的,都是用百人作為骨幹隊伍,因為秦軍實行耕戰制度和軍隊連坐法,所以又精確到五人這個作戰單位,這也表示即使只有五人組成的一個小隊,秦軍還是有很強的作戰能力的,這一點是亞洲跟歐洲的明顯區別了。古羅馬軍團主要的兵源是公民,作戰的意志非常頑強,缺點是隨著公民的消耗,這支軍隊的素質也會下降很快,而秦軍的軍銜已經細化到了第1級的公士,也型別現在的排長,也就是說只要這些最基礎的職業軍人保持住了,軍隊的戰鬥力就不會下降太快,而且動員奴隸和農民的時候也很容易形成戰鬥力,這也是戰國時期戰事太頻繁的緣故,古羅馬最輝煌的時候有大約十個軍團,也就是五十萬人,秦軍滅楚就用了六十萬士兵,還不包括可以動員的十五歲以上的青年,在長平之戰中秦昭王動用了至少一百萬的軍隊,所以從戰役的永續性來看,古羅馬軍團不是秦軍的對手,下面我們單純從戰役指揮方面來看兩支軍隊的指揮水平,看看誰更佔優。

    我們來看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第二次布匿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發正在義大利,戰役的時間是公元前218–203年之間,這個時候的羅馬軍團已經形成了作戰的成熟模式,他的軍隊方陣主要由橫隊、方隊、和圓隊組成。橫隊通常由10個大隊排成一列,部署在設防陣地或戰壕的後面。方隊按普通三橫隊組成,其中3個大隊朝正面,7個大隊分別朝著其餘3個方向:3個大隊朝後,另外4個大隊分別以兩個大隊面對左右兩個外側。方隊和圓隊運用來對付騎兵。秦軍的佈置是前面是戰車,戰車上有一個矛兵,一個弓箭手,一個馬車手,一個指揮官,後面跟75名士兵,如果碰到對方大規模騎兵攻擊的話就以戰車為支架蒙上皮革,連成一片,士兵躲在裡面躲避弓箭,兩翼用弓弩手保護,這麼看起來古羅馬喜歡用輕步兵來保護兩翼,喜歡作正面的進攻,而秦軍的戰術是攻防兼備的,更加完善,也許是因為希臘城邦多山地的原因,所以古羅馬多喜歡依靠山地來作戰,騎兵部隊非常不發達。

    古羅馬軍團進行進攻作戰時,先以輕步兵進行小規模襲擊或投擲長矛進行騷擾,雙方的主力橫隊開始互相接近。待相距20碼的距離時,第一橫隊的前面兩列士兵便將標槍投出,與此同時,軍團往往已經採取半方陣式的疏開隊形。軍團的主力幾乎總是在主力橫隊開始跟敵人進行白刃戰前發起衝鋒。這時,第一橫隊的8或10列士兵就迅猛地衝向敵人,但只有前面的兩列士兵能夠用上劍,後面各列士兵則將手中的標槍從混戰中的己方士兵的頭頂上擲過去。幾分鐘後,雙方的第二列士兵便上前替換正在交戰中計程車兵。這樣週而復始的交換著打下去,直至戰鬥結束。與此同時,輕步兵要負責給後面各列士兵補充標槍。這些輕步兵除了要掩護軍團的後備和側翼外,還要負責找回所有可能要到的並能使用的標槍。若第一橫隊的進攻未能取勝或者被敵人壓住,那麼第二橫隊計程車兵就穿過第一橫隊計程車兵的6英尺間隔向前推進,第一橫隊中精疲力盡計程車兵則退下來休息並重新編隊,最後便作為後備隊的第三橫隊使用。因此,在整個戰鬥中,橫隊中的各列士兵以及兩個或三個主力橫隊之間都在連續不斷地進行調動。要進行這樣的調動和調換,軍隊必須要有高度的紀律性和嚴密的組織。

    通常情況下,若側翼受自己騎兵或輔助步兵的保護,那麼軍團喜歡以橫隊對付敵人的騎兵。他們只要將重標槍、盾和短劍結合使用,就足以抵擋強大的騎兵衝擊了。三個主力橫隊的次序是第一排是青年兵,第二排壯年兵,第三排老年兵。所以古羅馬軍團的特點是前重後輕的,兩翼弱的佈局,秦軍的佈陣也類似,最前面的是沒有軍功的奴隸和農民,這批人戰鬥意志很強,但沒有什麼經驗,後面是有軍功的職業軍人,區別是前面這批人只是沒有軍功而已,沒有詳細的分青年人老年人,所以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如果兩軍打陣地戰的話,秦軍的大弩在古羅馬堅強的盾牌面前佔不到多大的便宜,很快就會面對古羅馬的短兵相接,當古羅馬的方陣衝到秦軍面前,戰車能起的作用也不會太大,最多圍繞古羅馬的方陣四周狂奔而已,並不能真正有效的殺傷敵人,這樣最多能打個平手,但是當我們的戰馬跑累之後,古羅馬利用重矛盾和短劍反擊之後,我們的秦軍估計不免要崩潰了,因為秦軍的單兵護甲是很薄弱的,弓弩也不能對有高的盾牌的古羅馬軍隊有效殺傷,唯一有效的戰術是用戰車圍困住羅馬的方陣,然後用投石車打爛他的盾牌,最後用弓弩手射殺方陣計程車兵,但這樣操作非常難,因為投石車不能精確射擊,這麼看起來古羅馬的正面攻擊是完美的,秦軍如果跟古羅馬打陣地戰會吃大虧的,結論是正面作戰,古羅馬軍團會勝。

    優秀的軍事統帥總是善於利用自己軍隊的優點去打擊對方的弱點,趙國的武將李牧就利用缺月陣打敗了強大的匈奴,因為匈奴人也善於正面衝擊對手,而第二次布匿戰爭是公元前218–203,這個時候的秦軍擁有王翦,李信,楊端和,蒙武,蒙恬這麼多傑出的軍事將領,肯定能找到破解古羅馬軍團的辦法的,況且有白起這種誘敵深人的戰例擺在面前呢!我們來看看古羅馬是怎麼被北非名將漢尼拔大敗的,他當時只帶領38,000步兵,8,000騎兵,及37只戰象,就橫掃了義大利,他用了新月陣形,就是把最弱的部隊佈置在中間,兩翼佈置強大的步兵和騎兵,形成半滿月的形狀,等羅馬兵團衝過來之後,中間最弱的部隊抵擋不住往後退卻,這樣強大兩翼包抄過來,對古羅馬軍團形成了包圍,用強大的騎兵射殺古羅馬最老弱的後營,把古羅馬的陣型打亂,也順勢切斷了後面的援軍,這樣古羅馬計程車兵被分割開來,這樣古羅馬最強的標槍因為補給不足威力發揮不出來,短劍太短又不能靠近靈活的騎兵,導致古羅馬軍團潰敗,基本上全軍覆滅。只有四萬不到計程車兵,加上八千精騎兵已經足以打敗古羅馬軍團,更何況秦軍有五千輛戰車,五千精騎兵,五十萬步兵呢?如果秦軍用一部分戰車擺成車陣抵擋住古羅馬軍團的正面衝擊,用騎兵和戰車去切斷他的後營,效果應該比漢尼拔更好吧!另外別忘記了秦軍的“特種兵”鐵鷹銳士;站場衝鋒陷陣最勇猛的戰士。對戰局結果可以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

    所以結論是秦軍勝。

    總結:歐洲出動十萬兵團作戰已經算達到極致了,可是還屢敗在只有四萬步兵,八千騎兵,三十七頭戰象的漢尼拔手下,如果面對秦軍的百萬大軍,估計結果只能更慘烈了,如果秦始皇當年知道還有一個歐洲,估計他會揮師西征統一世界也未可知呀!

  • 4 # 資政學生

    公元前221年,當東方的秦始皇依靠強大的虎狼之師秦軍,“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統一天下建立秦朝之時,西方的軍事強國羅馬經過三次布匿戰爭擊敗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那這兩個東西方的霸主到底孰強孰弱呢?

    軍事制度

    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從奴隸制社會過渡但封建社會,國家實力大大提升。並建立起軍功爵制的激勵機制,整個國家崇尚武力,渴望透過軍功改變命運,對於戰爭有一種近乎瘋狂的狂熱。而羅馬軍隊崇尚榮譽,從軍中退役後,可以在所征服的地區獲得大量的土地。可以說羅馬軍和秦軍都是崇尚軍功,作戰勇猛的強大軍隊,如果硬要分出高低的話我認為秦軍的作戰目的是改變命運,而羅馬是獲得榮譽和經濟利益,可以說在激勵方面,秦軍強於羅馬。

    武器裝備

    秦軍使用的銅製的兵器,古羅馬軍隊使用的鐵製的兵器。與青銅兵器相比,鐵製兵器顯然更為強大。不過,以當時的鍊鐵技術的水平,生產出的鐵質兵器在面對秦軍銅質兵器時並沒多少優勢,甚至可能還沒有秦軍所使用的合金銅質兵器強大。

    秦軍的武器裝備相對多樣在戰場配合使用擁有強大的殺傷力。最重要的是秦軍擁有一種恐怖的武器秦弩,以及強大的箭陣。有效射程達150米左右。箭如飛蝗,鋪天蓋地。

    古羅馬的裝備主要由

    短劍:劍身長50——56釐米,稍微有點細腰。寬6——8釐米。短劍的有效殺傷距離較近,要求戰士們“短兵相見”。這對個人技藝要求更高,

    重標槍:長約1.5到2米左右,重約1.5到2.5公斤;一半是金屬桿,一半是木頭杆。細長的槍頭外形再加上槍頭部分刻意的配重,使其容易投擲,穿透力強;並且保證未命中目標時落地後槍頭立刻折斷,不會被敵人反擲回來。最大投射距離約18米。 輕投槍:是重投槍的輕便型,省去了槍頭的配重,以換取更長的射程(最大射程約30米)。一般輕步兵攜帶6——10只輕標槍。羅馬的裝備相對單一,且攻擊距離相對較短,這使它在面對以箭陣聞名天下的秦軍時十分不利。

    作戰方式

    秦軍作戰先以箭陣先手,箭如飛蝗,鋪天蓋地。數量眾多的戰車,鐵騎結陣衝鋒,步兵隨後跟進,與敵接戰,近身肉搏,在軍功爵制的激勵下拼死殺敵。

    而羅馬在交戰時,就氣勢而言相對秦軍相對較弱先由輕步兵首先投標槍騷擾、削弱對方,然後透過方陣之間的間隙迅速撤離。輕步兵標槍的槍頭很軟,一旦扔出去就會變形,再扔回來也沒有殺傷力。

    羅馬青年兵首先向敵人發起衝鋒,衝鋒前所有羅馬人都會投擲重標槍(Pilum),標槍經過特製,目的在於扔出後能死死紮在對方的盾牌上。用盾牌擋住標槍後,因為標槍拔不出來,只好棄盾作戰。一個重步兵攜帶兩支重標槍。

    投擲重標槍

    緊接著就是肉搏,羅馬軍隊首先會用盾牌作為依託衝擊敵方,因為對方扔下了盾牌,羅馬軍隊在這個階段有很大優勢。在進行盾牌衝撞後,緊接著就是用羅馬短劍進行戰鬥。

    盾牌衝擊

    一旦青年軍後撤,第二排的壯年軍會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戰鬥。不過壯年軍因為經驗豐富,往往可以成功反擊敵人。如果壯年軍都失敗的話,那隻能讓後備兵上了。一般羅馬人很少讓後備兵直接參加戰鬥,往往是作為預備隊以防戰場變化對己方不利,或者出現十分有利的戰機需要抽調兵力。

    其實,秦軍與羅馬軍團各有所長。秦軍數量龐大,適合大兵團曠野作戰,動則幾十萬大軍。發動發動戰爭的目的多是為了滅國,而羅馬如果羅馬在曠野中與秦軍決戰只會一觸即潰。羅馬軍團的建軍思想多是為了在日耳曼的森林中征服蠻族,因此在大兵團曠野作戰中自然不如秦軍,但要是在森林中,或者在秦軍大兵團無法展開的情況下與秦軍交戰,羅馬軍團會有很大勝算。

    秦軍與羅馬軍團都是他們那個時代了不起的軍隊,都為自己的國家帶來了無上榮耀。也為我們這些後人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就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 5 # 愛國永遠

    現在人們都在研究中西方文化衝突中哪一方更優更強?既使不是站在華人的立場上講講公平公道我要i說古羅馬和我大秦軍作戰必敗無疑!為何?大秦軍戰鬥力強出對方好幾個層次先不論戰略戰術就單論士兵的素質我方己經勝出了:古羅馬軍團士兵都是職業軍人,在作戰中有很多講究,而我大秦士兵大多出自農門只有一個勇氣可憑藉!他們戰時無鎧甲只有一往直前,而且還有詳細的獎勵制度!這樣計程車肯定所向無敵!如是千年罕見的軍事天才亞歷山大大帝來戰尚未可知!區區古羅馬軍團不行肯定會全軍覆沒!

  • 6 # 香茗史館

    作為歷史上東西方最為強大的兩大帝國,關於秦國和羅馬軍隊誰的戰鬥力更強,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熱議的一個話題。今天,我們不妨排除客觀因素,即長途行軍、後勤補給、國力強弱等,全方位的對兩支軍隊進行一次對比,看看如果在戰場上相遇,誰能夠最終取勝。

    兵員素質:羅馬稍占上風

    在冷兵器時期,兵員素質是決定軍隊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秦軍和羅馬軍隊的兵員素質誰更強呢?秦國軍隊:秦軍在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後,開始具有了一支常規部隊,這支軍隊乃是秦軍的中堅力量,也是整個秦軍戰鬥力的保證。不過,這支職業化的軍隊數量並不是很多,因此秦國通常會在戰爭爆發之後,採取徵兵制來進行兵力擴充,且全國15歲至60歲的男子皆在徵兵範圍,不過這些士兵平日裡只是農民,每年僅接受有限的軍事訓練,他們的戰鬥力比較一般。

    羅馬軍隊:羅馬採用的是義務兵制,兵力來源則是17歲至60歲的羅馬公民。故此,羅馬軍隊擁有一支戰鬥力極為可觀的常規部隊,就連東方徵召的部隊和增援的新兵也都是每日都要操練的常備軍。由於長期在外征戰的原因,這支軍隊戰爭經驗極為豐富,因此戰鬥力通常比較有保證。

    同時,由於東西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羅馬士兵的身體素質通常要強於秦國士兵。因此,如果雙方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羅馬士兵的兵員素質是要稍強於秦軍的。不過,唯一的問題是戰爭規模,如果戰爭規模迫使雙方全力征兵,那麼羅馬則不是秦國的對手。

    武器裝備:秦軍略佔上風

    武器裝備同樣是影響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那麼秦軍和羅馬軍隊誰的武器裝備更強呢?

    秦軍裝備:秦軍的裝備質量,在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之後,得以被人們所熟知。雖然戰國時期已經有鐵器出現,但由於秦國青銅工藝高度發達的原因,秦軍仍然普遍裝備著青銅兵器,鐵器則不足萬分之一。不過,秦軍的武器裝備卻很豐富,有長達80公分的青銅劍,也有戰戈、矛、戟等長兵器,還有工藝極為先進的弓弩等遠端兵器。同時,秦國步兵雖然很少配備盾牌、頭盔這類防具,但士兵卻均穿有戰國時期已經普及的皮甲。

    羅馬裝備:羅馬士兵的主要武器是長度為50公分至70公分的羅馬短劍,且基本為鐵製品。同時,羅馬軍隊也裝備有一定的弓箭,用來進行遠端殺傷。此外,士兵還普遍配備有標槍,透過遠端投擲而實現中距離殺傷。鎧甲方面,羅馬士兵裝備了較為全面的鎧甲,有青銅甲、鎖子甲、護脛甲、頭盔等,此外羅馬軍隊普遍配備有寬80公分、長120公分的方盾。

    從武器裝備來看,秦軍裝備較為全面,羅馬則在士兵防護方面比較出色。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秦軍的裝備基本由國家統一製造,這確保了秦國裝備的標準化,而羅馬士兵的裝備則大多為士兵自備,略顯雜亂無章。故而,我認為武器裝備方面秦軍略佔上風。

    戰爭方略:秦軍優勢較大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兵種搭配、陣型排布、戰鬥方式同樣極大的影響著軍隊的戰鬥力,那麼誰的戰爭方略更勝一籌呢?

    秦軍方面:從秦國種類多樣的兵器中,不難看出秦軍兵種分類極為明確,且排兵佈陣極為有序,搭配也較為合理,這個根據出土的兵馬俑就可以看出來,可以確保單獨方針戰鬥力的最大化。同時,從春秋到戰國,再到秦朝時期,車兵、步兵、起兵分編已成定製,且各兵種之間的協同配合作戰。因秦軍普遍配裝弓弩,通常會在接戰前採取大規模的輪番涉及,力求實現最大殺傷。而在短兵相接時,秦軍則依靠長矛進行刺殺攔截,從而保持陣型,後排的步兵則會用戟進行刺殺,用戈鉤倒拖拽敵人,再以青銅劍進行近距離搏殺。同時,秦朝特有的戰車部隊會衝擊對方陣型或進行騷擾,而且秦軍的佈陣可以保證側翼和背後均有士兵監視,從而保證不會遭遇突襲。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大家普遍認為秦國米有水軍,其實並不準確,《史記·張儀列傳》中對秦國巴、蜀水軍有“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的記載,可見秦國並非沒有水軍。最為重要的是,秦國曆經春秋、戰國長期戰爭事件,兵法謀略方面極為出色。

    △兵馬俑完全反應了秦軍的陣型

    羅馬方面:羅馬軍隊雖然也講究一定的戰陣排布,但顯然沒有秦軍那麼繁瑣,其通常採用三線陣列,正面是十列劍盾士,後面是弓弩隊,再後面是遠端攻擊部隊。羅馬軍隊依靠大盾嚴密防護身體,先弓弩射擊,接近後標槍投射,接戰後盾擋劍刺。至於戰術謀略方面,由於羅馬軍隊的對手戰術相對較為簡單,大多為集團衝鋒式作戰,因此戰術謀略方面還較為原始,這也是直到現在西方國家還在研究中國古代兵法的原因。

    △羅馬軍陣相對較為簡單

    不論是兵種搭配,還是戰陣佈置,亦或是戰術謀略,羅馬軍隊均無法與秦軍相提並論,秦軍在這一點上優勢較為明顯。

    戰鬥意志:雙方基本持平

    所謂戰鬥意志,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計程車氣,其不僅影響著軍隊的戰鬥力,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持續性也具有極大的影響。

    秦軍方面: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普遍實行軍功授爵制,士兵在戰場上殺敵越多,從而獲得的爵位越高,不僅獎勵更加豐厚,且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會越好,而且是家族式的收益。在這種激勵之下,秦軍的戰鬥意志極為恐怖,秦國士兵打仗時只會想著用敵人的腦袋來換軍功,士兵們往往將敵人的腦袋掛在腰間而瘋狂衝殺,當可謂恐怖至極,這也是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的原因。此外,秦軍還制定有嚴格的懲罰機制,例如如果士兵不能奮勇殺敵或違反軍法,士兵及其家屬都要接受懲罰。又如“什伍連坐”,秦軍“五人為伍,伍長一人;十人為什,什長一人;百人為卒,卒史一人”,大家相互之間進行監督,一人逃散、多人連坐,這使得秦軍一旦上了戰場,只能拼命作戰,別無他路。

    羅馬方面:為了保證軍隊戰鬥力,羅馬也有相應的獎勵機制,他們通常會在戰後以戰功的多寡而賞賜給士兵相應的努力、財物、勳章和土地。這種賞賜之下,羅馬士兵的戰鬥力便也有了基本保障。另外,羅馬軍中還實行“十一抽殺”制。一個士兵逃跑,會被處以死刑,由戰友輪番施虐,下場悽慘。如果很多人逃跑,則全體進行抽籤,每十籤中有一個死籤,誰也不確定抽不到自己,所以羅馬士兵基本能奮戰至最後。

    豐厚的賞賜,嚴酷的懲罰,足以確保軍隊足夠的戰鬥意志,面對任何情況均能保持極強的戰鬥力。

    綜合以上四點因素,我認為在不考慮客觀因素,且兵力大致相當的情況下,秦軍與羅馬軍隊交戰,應該會略佔上風,但優勢不會太大。不過,如果爆發滅國戰,秦國憑藉恐怖的動員能力,應該足以戰勝羅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草魚開口了,該如何做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