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亂世小乞丐

    1尋根溯源

    華姓來源有三:1、出自子姓。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古今姓氏書辨證》、《廣韻》及《辭源》所載,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華父,為宋太宰,殺其君殤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賂齊、秦、魯、鄭四國,不能討,使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古未有生而賜族者,唯督以一時之妄,自立姓氏,後世因之。一說督父正考父食採於華(故城在今河南新鄭北),其後以邑為氏。

    2、出自姒姓。據《姓氏考略》所載,夏 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

    3、出自他族。清滿洲八旗姓 愛新覺羅氏之後有改華姓者;清嶺夷十二地夷人頭目,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溝夷人為華姓;錫伯族華西哈爾氏,漢姓為華;今滿、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2得姓始祖

    華督,一作華父督,有說其字為華父,春秋時宋華人,宋戴公之孫。前七一零年,時任太宰的華督殺死大夫孔父嘉,奪其妻據為己有,然後一不作,二不休殺死宋殤公,並迎立公子馮為 宋莊公,自任為相。後華督自立為華姓,後世子孫遂稱華姓,並尊華督為其得姓始祖。

    3繁衍播遷

    古宋國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講華姓源起於此應無疑義。自華督得姓而起,華姓在宋國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 春秋時期見諸史冊之華姓近二十人,《左傳·正義》曰:“ 世本雲,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這一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將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御事曾任宋之司寇,從眾多華姓來分析,可以說此際乃華姓發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華姓家族由於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產生內訌,華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後逃亡楚國,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姓已播遷於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都今河南 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前二八六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姓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漢初,華寄、華毋害追隨劉邦征戰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華姓重新增光添彩。兩漢時,華姓可以說遍佈山東大地,並在山東平原一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姓大族。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姓避居今湖南 漵浦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姓相融合,後來昌盛為華姓武陵郡望。三國兩晉時期,華姓發展達到高峰,其中以 平原郡的華歆家族為傑出代表,其 人丁興旺,世代名家輩出,可謂光照史冊。 永嘉之亂中,華姓避亂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歷南北朝至隋唐,華姓在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並有一支華姓入遷福建。宋元兩代,華姓遍及黃河、長江、珠江中下游。明初,山西華姓作為 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歷明清兩代,華姓廣佈於臺灣以及西南、西北、東北各地。如今,華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陝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華姓約佔全國漢族華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4郡望堂號

    華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平原郡,漢代設定,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東 平原縣西南);

    2、武陵郡,漢代設定,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

    3、沛國,西漢為沛郡,東漢為沛國,治所在相縣(故城在今安徽 濉溪縣西北)。

     堂號:“武陵”、“華嶽”、“平原”、“敦厚”等。“本仁堂”:據《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序》載:華氏“原姓宋,實 微子(商·紂王同父異母兄長)之裔,食採於華(今 河南省商丘以東至 江蘇省銅山以西地區),西周時,宣王姬靜遂因地賜華姓。華、宋二姓,萬世難婚。”這段文字說明華氏源流和華、宋不通婚的原因。此外,華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存裕堂”、“詒谷堂”、“享敘堂”、“培元堂”、“壽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訓堂”、“慶餘堂”、“敦本堂”、“禮耕堂”、“佑啟堂”“青紫堂”等。

    5宗族特徵

    華姓名人眾多,群星閃爍,自得姓以來,世代顯達,兩晉以前北方名人眾多,南北朝以後南方華姓顯貴,《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錄有華姓名人八十七位,數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來講,絲毫不見遜色。2、華姓在宋人編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從一個偏面反映了華姓在宋代時的顯達。

    6名人精粹

    華元:華督曾孫,春秋時宋國大夫。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執政四十年。雖曾戰敗遭諷,但致力彌兵,志意可嘉,也不失為一份創造。

      華毋害:西漢將領。以越將從高祖起於留,定三秦,擊臧荼,有功,封為終陵侯,諡齊。華佗: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灸各科,曾用 麻沸散使病人麻醉,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 全身麻醉,又首創 五禽戲,後為曹操所殺。

      華歆:平原高唐(今山東 禹城西南)人,三國時魏國大臣。曾依孫策,後附曹操為 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時為軍師,轉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為司徒。明帝時,任太尉,進封博平侯。

      華嶠:華歆孫,華表子,西晉史學家。官至侍中。因不滿《東觀漢記》,乃撰《後漢書》九十七卷,記東漢一代史事,文質事核,有司馬遷、班固之風,如今已散佚。

       華恆:華表孫,東晉大臣。娶晉武帝女,拜附馬都尉,後任尚書、 潁川令。西晉亡,南渡。領 國子祭酒,封苑陵縣侯,官至 左光祿大夫、開府,身後無餘財。

      華溫琪: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五代梁唐間將領。少從黃巢起義,巢敗後,仕後梁,官至齊、晉二州節度使。入後唐後,官至鎮國軍節度使,後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稱勝。

      華鎮: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官吏。神宗進士,官至 朝奉大夫,知漳州軍事。平生好讀書,工詩文。有《揚子 法言訓解》、《云溪居士集》等。

       華雲龍:安徽定遠人,明初將領。從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戰,立功無數。洪武三年,論功封淮安侯。

       華蘅芳:江蘇無錫人,清末數學家。致力於翻譯工作,譯出算學、地質學等書十七種,包括《代數術》、《三角數理》、《微積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軒算稿》。

      華喦: 福建上杭人,清代畫家。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為 揚州畫派代表之一。詩亦古質、兼 工書,時稱三絕。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

      華羅庚:著名數學家。

       華國鋒: 山西交城人,生於1921年,政治家。原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原名蘇鑄,華國鋒為化名,取“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之意)

  • 2 # 情月

    華(huà)姓,漢族姓氏。

    在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47%。

    華姓源自子姓、姒姓、姬姓。得姓始祖是華父督,一作宋督,字華父,名督。春秋時宋華人,宋戴公之孫。

    華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陝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華姓約佔全國漢族華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華姓起源有多種說法:

    源流一: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併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紂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於西嶽華山,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所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統都是顓頊的後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孔子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毋。”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曆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小白、宋桓公御、衛文公毀、許男爵、曹昭公班、陳世子款等諸侯國會盟於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鄭世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源流四: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咸陽華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蒙古族、滿族謨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爾氏,亦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扎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後裔,以部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察哈爾(今黑龍江、俄羅斯勃力)。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為達斡爾族著姓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嚴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源流六: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鎮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蒙古汗國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臺入華,定居於台州(今浙江臨海_,後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臺監察御史。後在元文宗時期建奎章閣,擢為典籤,拜中臺監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江蘇六合、鎮江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後代。

    華姓另據史籍《雲南左衛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為雲南左衛副千戶。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後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源流七: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阿賚氏:AlaiHala,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樺皮”,世居翁郭羅城(今黑龍江阿城金國上京故城),後多冠漢姓為華氏、阿氏等。

    ⑵.滿族瑚錫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稱祜什哈禮、瑚克沙哈里,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依蘭(今黑龍江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赫哲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源流八:

    源於錫伯族,出自清朝時期錫伯族華西哈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文獻《雙城市滿族錫伯族志》中記載,錫伯族華西哈里氏,亦稱瑚錫哈里氏,後有黑龍江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龍江寧安)。

    錫伯族、滿族華西哈里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

  • 3 # 傳人旋風

    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七。

    中華百家姓之一

    尋根溯源

    第一個淵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封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併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  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紂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於西嶽華山,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所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統都是顓頊的後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西嶽,指的是陝西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本書考證,直到戰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作“陰晉”,屬於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國晚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華陰”,其境內之山始稱“華山”。因此,清朝陳廷煒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說法“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肯定是“為名以撰”,實不可取!不過,在夏桀執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闕、羊腸,修政不仁。”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孔子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毋。”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曆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小白、宋桓公御、衛文公毀、許男爵、曹昭公班、陳世子款等諸侯國會盟於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鄭世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兇的魏國。很快,公子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秦軍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陝西西安長安區),一舉克之並佔領。之後,公子華率秦軍駐紮在蒲陽,而張儀卻返回秦國。回來後,張儀向秦惠王說,“請大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我能說服魏國脫離合縱之勢。”秦惠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之後,張儀跑到魏國對魏惠王說:“你看,秦國對你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這不,秦王令我將蒲陽歸還與您,還將他的兒子做人質。魏國可不能無禮於秦國啊。”魏惠王十分高興,將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一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王拜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咸陽華氏。

    第五個淵源

    出自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⑴.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蒙古族、滿族謨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⑵.蒙古族扎拉爾氏,亦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扎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後裔,以部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察哈爾(今黑龍江、俄羅斯勃力)。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為達斡爾族著姓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嚴氏、季氏等。⑶.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 4 # 歆靜CHINA

    華姓源自子姓、姒姓、姬姓,贏姓,還有少數民族改姓。

    得姓始祖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封邑名為氏。華父督,一作宋督,字華父,名督。春秋時宋華人,宋戴公之孫。前七一零年,時任太宰的華督殺死大夫孔父嘉,奪其妻據為己有,然後一不作,二不休殺死宋殤公,並迎立公子馮為宋莊公,自任為相。後華督自立為華姓,後世子孫遂稱華姓,並尊華督為其得姓始祖。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併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紂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之後有源於姒姓,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西嶽,指的是陝西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還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孔子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毋。”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鄭世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還有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咸陽華氏。

    另外還有出自蒙古族,回族,滿族,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 5 # 老白有聲

    華(huà)姓,在中華姓氏裡排名196位,人口占比0.047%,起源主要有八個。

    第一個起源,源於子姓。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裡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併為宋卿」。宋戴公的所以督,字華父,這支華氏以字得姓,而且是春秋時期宋國的顯赫家族,子孫都是宋國的公卿。但為什麼說是源自子姓呢?宋國是周武王給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的封地,讓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華氏自然源於子姓。華氏的發源地就是宋國,後來才繁衍至各處的,所以這支也稱為“華氏正宗”;

    第二個起源,源於姒姓,子姓和姒姓都是共同的祖先都是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帝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帝的孫子夏禹後代建立。華氏再往上追溯,始祖是黃帝,因為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出現在夏朝第四任天子仲康時期。史籍記載「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這應該是最早的一支。但不管是源於子姓還是源於姒姓,都是同宗同源。

    第三個起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也是以祖先名字為姓,這一支是為新鄭華氏。而且眾所周知,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

    第四個起源,源於贏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公子華的後世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這一支是咸陽華氏;

    第五個起源,源於蒙古族,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的木華犁氏、蒙古族扎拉爾氏、蒙古族華努特;

    第六個起源,源於回族,也是以先祖名字改為姓氏。回族華氏有兩個出處:

    1.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臺入華,定居台州(今浙江臨海)。後穆巴拉沙官拜中臺監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後裔以先祖名為姓氏。江蘇六合、鎮江等地回族的達氏、華氏、泰氏,都是其後裔;

    2.明朝初期,西域回回亦速歸附朱元璋,被封為雲南左衛副千戶。亦速的孫子速來蠻以速為姓氏,到了第八代孫速華之後,後代都以華為姓氏;

    第七個起源,源於滿族。滿族的阿賚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以阿和華為姓氏。滿族的瑚錫哈哩氏(黑龍江省依蘭縣和吉林省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以地為姓氏;

    第八個起源,源於錫伯族,錫伯族的華西哈里部,以部為姓氏。

    想知道自己的華氏源於哪一支,如果家裡有家譜流傳可以查閱一下,就知道自己祖上出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標準皇帝如唐太宗,請問你們是如何看待明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