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君王死社稷,有骨氣,不投降,不求和,
6
回覆列表
  • 1 # 黑白文史mcn

    我認為明朝最牛的皇帝就是朱元璋,一代開國皇帝,卻也是一位成功的創業者,和一位頗有爭議的守業者。終其一生,從農家子弟到開國皇帝的蛻變,又有什麼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地方,下面就此小述對此人的看法。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1]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2],[3]漢族。原名重八,[4]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首先,他是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創業需要的堅韌、果斷品質在其幼年的艱苦生活中得到磨練。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讓他開始學會獨立照顧自己。入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重八隻得離鄉為遊方僧。在雲遊的這幾年,他見慣了黎民百姓的疾苦,也看慣了世上的爾虞我詐,讓年輕的他既有對善良百姓的憐憫之心,又有對交往之人的嚴重猜忌之心,但就創業來說,讓他歷練出了識人任人的本領,結交了一群敢闖敢幹的豪傑,有了創業的人脈基礎。

    這就告訴我們:創業成功之首要條件,要有自身果斷、堅強的性格和知人善任的本領,即內因。

    創業要求天時地利人和,在當時元朝末年,社會混亂,民不聊生,時勢造英雄,年輕的朱元璋正是看中這一點,果斷離開皇覺寺,投奔紅巾軍,並在這時改名朱元璋,璋為一種利器,字國瑞,可見此人志向之遠大,王者之氣初現。此為創業成功之社會條件。這就要求身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要學會看準創業時機與機會。

    接下來就是創業的物質基礎了,在紅巾軍中出色的表現贏得了郭子興的賞識,賞賜義女作為他的妻子,讓他在身份上有了初步的蛻變,在征戰過程中,招募了一隻屬於自己的軍隊,並嚴加訓練,讓初步起程的朱元璋有了自己的“私有財產”隨著郭子興的去世,靠自己的才能逐步接管了其旗下軍隊,小明王的不公正待遇也無法阻擋朱元璋擴張的野心。這段史例就生動表明了朱元璋創業之循循有序,與掌控權利之果斷。也告訴我們白手起家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才能讓自己創造物質基礎。也讓廣大創業這明白,物質基礎是創業之最大的根本。

    有了人脈,時事,物質基礎,讓朱元璋在以後的幾年裡大展宏圖,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布衣皇帝。

    創業成功後的朱元璋,開始大費周章的守業,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猜疑之心。

    第一,便是清洗功臣。

    因為怕自己的兒子生性懦弱,掌控不了強大的文武大臣團隊。他不是著手培養自己的兒子,而是開始大肆屠殺功臣。這就是他封建思想的束縛下的失敗之處,最終也給後來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製造了機會。此為對管理團隊的管理失敗,因害怕不好管理而毀壞團隊。這就告訴我們:管理首先要從內因管起。

    第二,設立特務機構,失去人心,讓官員們每天誠惶誠恐;設立嚴刑酷法,誅十族等,大肆屠殺文人志士,給文化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趁著胡惟庸案,廢丞相職位,加強集權,給後來的內閣制埋下伏筆,也給後來的宦官專權創造了機會最終斷送了明王朝。此為機制方面的改革弊端。這也啟發我們:監察制度要適當,當過多的監察出現時,沒有了信任的上下級之間,是不能讓整體得到很好的運轉的。

    當然,也有一些正面作用,嚴懲貪官汙吏,經濟法等方面有一些建樹,使得元王朝頹敗後開始出現經濟復甦的景象。但還是受小農階級的影響更多的是為了充實國庫。

    綜上所述,朱元璋成功應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創造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但卻沒能呵護好這個時代。他是一成功的創業者,但我們卻不能說他是一個成功的守業者

    更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 2 # 歷史飛凡觀

    既然說以唐太宗為標準,那麼我們首先要看看唐太宗幹了些什麼事情,唐太宗首先是成功的以非皇帝繼承人的身份發動“玄武門之變”上位,然後在位二十三年政通人和史稱“貞觀之治”,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設立安西四鎮開發西域並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等等,可謂是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的一代帝王。

    那麼明朝十六帝如果都以唐太宗李世民為範本以百分制來評每位帝王能得多少分呢?

    明太祖朱元璋學是個積極要求上進的人,而且其本人領導能力極其出色,所以他才有可能從一名身無分文的乞丐白手起家登上皇帝的寶座,他本人自豪的說過:“吾本淮右一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朱元璋起點比李世民低,成就不次於李世民,可得110分。

    建文帝朱允炆到手的皇位都能丟了,不及格,40分。

    明成祖朱棣的起點與李世民類似,武功方面沒有滅掉蒙古要略低一線,文治方面“永樂盛世“不遜色於貞觀之治,可以給到98分。

    明仁宗朱高熾只在位一年,不過總算是“仁宣之治”帶了他的名字,80分。

    明宣宗朱瞻基文武雙全,其書畫造詣直追宋徽宗趙佶應該比李世民略高,“仁宣之治”也不錯,可惜在位時間短了點,給90分。

    明英宗朱祁鎮前面十年不及格,後面找補一下給70分。

    明景帝朱祁鈺和他哥差不多,給70分。

    明憲宗朱見深基本上是在混日子,給個及格60分。

    明孝宗朱祐樘兢兢業業,給80分。

    明武宗朱厚燳性格太過跳脫,其實如果他穩重一點本來是大有機會中興大明的,給75分。

    明世宗朱厚熜怠政,明朝實亡於嘉靖之手,偏偏在位時間還長,不過總算朝政抓在手上,帝王心術沒問題,給60分。

    明穆宗朱載垕沒什麼特長,基本是內閣說了算,無為而治,給60分。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間長,毫無建樹,還讓女真慢慢崛起,雖然打贏了三大徵,但是也消耗空了國庫,空負張居正的新法,史書皆稱“明亡於萬曆”,雖然根子要從嘉靖算,但是萬曆是明朝最後的機會了,給不及格50分。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時間太短,才一個月,“明末三大案”兩個與他有關,但是也沒造成什麼後果(主要是來不及),給60分。

    明熹宗朱由校其實比史書上說的要強一些,魏忠賢始終在其掌控之中,就是稍微喜歡幹木匠活了點,給65分。

    明思宗朱由檢沒能力還愛折騰,換個人上來,明朝至不濟也能夠與東晉、南宋一樣半壁江山劃江而治,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是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王敗寇而已,崇禎自己不走可以讓太子去南京監國啊,白白浪費了朱棣設立兩京的初衷,若是朱慈烺在南京監國並登基也不至於後期南明諸王紛爭大傷元氣,讓清朝撿了便宜。所以崇禎最多隻能打50分,這還是看在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份上。

  • 3 # 奇趣講史

    引言: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統一封建政權。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明朝東北包括奴兒干都司,北至長城,西北至亦力把裡,西南包括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東南包括小琉球。明朝時期,反擊蒙古、安撫西北,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明朝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等盛世。期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和僱傭經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是中國歷史的黃金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0月21日 --- 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在位期間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諸多辣腕功過難斷,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極權及高壓統治的典型。

    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華。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可以打90分,他創下了大明江山,但錯在殺大臣。

    明惠宗——朱允炆

    (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改革法制

    朱允炆改進了明太祖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經頒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為全帝國的法律準則。他有時用“誥”的形式來給法典做補充,有時又用“榜文”的形式來發布典型的案例。榜文第一次出現在《大誥》中;這種《大誥》在1385年和1387年之間曾經編纂、修訂和擴充。它們出現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這些誥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錄中。朱允炆認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過於苛嚴,特別是那些在誥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懲罰條款更是如此。據說,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從他的法典中取消73條這樣的條款。在他即位以後,他禁止以誥文為根據來進行審理和判案,同時停止張貼榜文,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蓋了他事實上對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這些變革後來被永樂帝一掃而光;他恢復了太祖的所有嚴厲的誥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史書評價贊曰: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又除軍衛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後,紀年複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更越聖朝,得經論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朱允炆可以打70分,他在為大明江山來講,還算是可以的,但是他的削藩政策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最後連性命都保不了。

    明成祖——朱棣

    (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明史·成祖本紀》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可以打95分,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透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明仁宗——朱高熾

    (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

    可以打75分,歷史盛讚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

    明宣宗——朱瞻基

    (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可以打80分,在明代,朱瞻基是繼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瞻基的父親是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僅一年,但因為成祖常年累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多年以來朝中政務都是由朱高熾代理,所以他有很多實踐自己施政方針的機會,對“仁宣之治”的貢獻是很明顯的,至少改變了永樂一來,朝廷內外壓抑、緊張的政治空氣,還了臣民一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尤其在朝內,朝臣們從永樂的高壓下解放出來,敢言善諫,明仁宗把這個好的傳統留給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設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這個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軍費雖然節約了不少,但交阯卻再次獨立了)等等。

    明英宗——朱祁鎮

    (1427-1464),漢族,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

    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無奈之下,釋放英宗。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可以打50分,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不能算是個明君。

    明代宗——朱祁鈺

    (1428年—1457年),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年號景泰(1449—1457年)。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後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鈺在位七年間,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機作亂,這是他的缺點。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享年三十。

    可以打60分,當明王朝面臨危難之際,朱祁鈺重用於謙等大臣,反對南遷,高舉抗敵的旗幟,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抗擊並打敗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鞏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禍,功不可沒。同時,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穩定,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績。已經當了八年皇帝,身份得到了全國的承認。

    然而朱祁鈺戀棧權位,不但不思迎回已經被架空為太上皇的明英宗,還把他軟禁於南宮,八年之間不得出入。同時執意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企圖讓自己的後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結果病篤之時,小人趁勢而發,倉促間,不能全賢名於一生,足可嘆息。

    明憲宗——朱見深

    (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憲宗(1464至1487年在位),後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復甦。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終年41歲。

    《明史》贊曰:“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可以打60分,但憲宗不是一個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

  • 4 # 老大73708

    ”洪建永洪宣,天景成弘正,嘉隆萬泰天,崇弘隆紹永”。這是明朝皇帝排位的順口溜。要在這裡面找出類似唐朝李世民式的明君,恐怕只能在”洪建永洪宣”裡找,其餘各位,有作為的些許,添亂的不少,拜佛誦經的、做木匠活的、抽大煙的、玩蛐蛐的、成天玩樂的,”無賴兒郎”(魯迅語)太多,給後代留下太壞印象,活得太不像話了。

    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成祖的”永樂盛世”、明宣宗的”仁宣之治”,至宣德年間,國力達到極盛;確類似於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的”貞觀之治”、”貞觀遣風"、"開元之治”的模樣;有得一比。只是具體內容,社會形態有些差異罷了。

    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底層百姓,經過千辛萬苦、南征北戰,終成大業,非常人也。因此治國方略也是手段非常,獨裁、殺戳、兇殘是其一大特色,一統的江山,發展的經濟,帶著濃濃的血腥味,不足為道。

    到是明成祖朱棣既繼承了其父的衣缽,又有其不同的作為,實為明朝的一大明君。他透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其手段之殘酷不亞於朱元璋,殊方孝孺十族的作法未免太過。但值得彪炳的事也不少。第一,在其統治期間直至宣宗時,武功昌盛,實現多民族統一,奠定今日中華之版圖,天下大治,農業、手工業、商業發達,市場繁華,國力達極盛。第二,開始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此時艦隊規摸空前龐大,浩浩蕩蕩開向南洋、西洋,揚大明朝國威,將朝貢制推向巔峰,其影響力穿透歷史直到如今。第三,建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平定蒙古、經營東北,穩定北部邊防,開後世邊防衛國之模式,功莫大焉!同時建造故宮,歷經清朝續建,給後代留下一大世界翹楚的宏偉宮廷建築,體現著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四,編撰巜永樂大典》可謂惠及子孫文化大餐的宏圖偉業。其書22877卷,11095冊,字數達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國之魁寶,可惜歷經戰亂,遺失不少,至今仍在滿世界尋找。

    明朝可歌可泣的事還有兩件。一是戚繼光抗倭十年,《明史》言:戚家軍”號令嚴,賞罰信,士無不敢不用命”。到1566年,浙江、福建沿海地區的倭寇被掃蕩然無存,大勝。二是抗倭援朝海戰的勝利,1597年,老將鄧子龍與朝將李舜臣聯手,與日軍閥豐臣秀吉的海戰,使日船舶五百艘歸於覆滅。這是中朝友誼史上光輝的一頁。

    明朝放在世界格局中,就當時對比明顯不如唐朝。其優秀的領導人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比之唐太宗李世民、武周女皇武則天等,就稍遜一籌了。

  • 5 # 黑白文史mcn

    我認為明朝最牛的皇帝就是朱元璋,一代開國皇帝,卻也是一位成功的創業者,和一位頗有爭議的守業者。終其一生,從農家子弟到開國皇帝的蛻變,又有什麼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地方,下面就此小述對此人的看法。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1]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2],[3]漢族。原名重八,[4]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首先,他是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創業需要的堅韌、果斷品質在其幼年的艱苦生活中得到磨練。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讓他開始學會獨立照顧自己。入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重八隻得離鄉為遊方僧。在雲遊的這幾年,他見慣了黎民百姓的疾苦,也看慣了世上的爾虞我詐,讓年輕的他既有對善良百姓的憐憫之心,又有對交往之人的嚴重猜忌之心,但就創業來說,讓他歷練出了識人任人的本領,結交了一群敢闖敢幹的豪傑,有了創業的人脈基礎。

    這就告訴我們:創業成功之首要條件,要有自身果斷、堅強的性格和知人善任的本領,即內因。

    創業要求天時地利人和,在當時元朝末年,社會混亂,民不聊生,時勢造英雄,年輕的朱元璋正是看中這一點,果斷離開皇覺寺,投奔紅巾軍,並在這時改名朱元璋,璋為一種利器,字國瑞,可見此人志向之遠大,王者之氣初現。此為創業成功之社會條件。這就要求身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要學會看準創業時機與機會。

    接下來就是創業的物質基礎了,在紅巾軍中出色的表現贏得了郭子興的賞識,賞賜義女作為他的妻子,讓他在身份上有了初步的蛻變,在征戰過程中,招募了一隻屬於自己的軍隊,並嚴加訓練,讓初步起程的朱元璋有了自己的“私有財產”隨著郭子興的去世,靠自己的才能逐步接管了其旗下軍隊,小明王的不公正待遇也無法阻擋朱元璋擴張的野心。這段史例就生動表明了朱元璋創業之循循有序,與掌控權利之果斷。也告訴我們白手起家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才能讓自己創造物質基礎。也讓廣大創業這明白,物質基礎是創業之最大的根本。

    有了人脈,時事,物質基礎,讓朱元璋在以後的幾年裡大展宏圖,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布衣皇帝。

    創業成功後的朱元璋,開始大費周章的守業,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猜疑之心。

    第一,便是清洗功臣。

    因為怕自己的兒子生性懦弱,掌控不了強大的文武大臣團隊。他不是著手培養自己的兒子,而是開始大肆屠殺功臣。這就是他封建思想的束縛下的失敗之處,最終也給後來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製造了機會。此為對管理團隊的管理失敗,因害怕不好管理而毀壞團隊。這就告訴我們:管理首先要從內因管起。

    第二,設立特務機構,失去人心,讓官員們每天誠惶誠恐;設立嚴刑酷法,誅十族等,大肆屠殺文人志士,給文化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趁著胡惟庸案,廢丞相職位,加強集權,給後來的內閣制埋下伏筆,也給後來的宦官專權創造了機會最終斷送了明王朝。此為機制方面的改革弊端。這也啟發我們:監察制度要適當,當過多的監察出現時,沒有了信任的上下級之間,是不能讓整體得到很好的運轉的。

    當然,也有一些正面作用,嚴懲貪官汙吏,經濟法等方面有一些建樹,使得元王朝頹敗後開始出現經濟復甦的景象。但還是受小農階級的影響更多的是為了充實國庫。

    綜上所述,朱元璋成功應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創造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但卻沒能呵護好這個時代。他是一成功的創業者,但我們卻不能說他是一個成功的守業者

    更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 6 # 歷史飛凡觀

    既然說以唐太宗為標準,那麼我們首先要看看唐太宗幹了些什麼事情,唐太宗首先是成功的以非皇帝繼承人的身份發動“玄武門之變”上位,然後在位二十三年政通人和史稱“貞觀之治”,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設立安西四鎮開發西域並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等等,可謂是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的一代帝王。

    那麼明朝十六帝如果都以唐太宗李世民為範本以百分制來評每位帝王能得多少分呢?

    明太祖朱元璋學是個積極要求上進的人,而且其本人領導能力極其出色,所以他才有可能從一名身無分文的乞丐白手起家登上皇帝的寶座,他本人自豪的說過:“吾本淮右一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朱元璋起點比李世民低,成就不次於李世民,可得110分。

    建文帝朱允炆到手的皇位都能丟了,不及格,40分。

    明成祖朱棣的起點與李世民類似,武功方面沒有滅掉蒙古要略低一線,文治方面“永樂盛世“不遜色於貞觀之治,可以給到98分。

    明仁宗朱高熾只在位一年,不過總算是“仁宣之治”帶了他的名字,80分。

    明宣宗朱瞻基文武雙全,其書畫造詣直追宋徽宗趙佶應該比李世民略高,“仁宣之治”也不錯,可惜在位時間短了點,給90分。

    明英宗朱祁鎮前面十年不及格,後面找補一下給70分。

    明景帝朱祁鈺和他哥差不多,給70分。

    明憲宗朱見深基本上是在混日子,給個及格60分。

    明孝宗朱祐樘兢兢業業,給80分。

    明武宗朱厚燳性格太過跳脫,其實如果他穩重一點本來是大有機會中興大明的,給75分。

    明世宗朱厚熜怠政,明朝實亡於嘉靖之手,偏偏在位時間還長,不過總算朝政抓在手上,帝王心術沒問題,給60分。

    明穆宗朱載垕沒什麼特長,基本是內閣說了算,無為而治,給60分。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間長,毫無建樹,還讓女真慢慢崛起,雖然打贏了三大徵,但是也消耗空了國庫,空負張居正的新法,史書皆稱“明亡於萬曆”,雖然根子要從嘉靖算,但是萬曆是明朝最後的機會了,給不及格50分。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時間太短,才一個月,“明末三大案”兩個與他有關,但是也沒造成什麼後果(主要是來不及),給60分。

    明熹宗朱由校其實比史書上說的要強一些,魏忠賢始終在其掌控之中,就是稍微喜歡幹木匠活了點,給65分。

    明思宗朱由檢沒能力還愛折騰,換個人上來,明朝至不濟也能夠與東晉、南宋一樣半壁江山劃江而治,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是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王敗寇而已,崇禎自己不走可以讓太子去南京監國啊,白白浪費了朱棣設立兩京的初衷,若是朱慈烺在南京監國並登基也不至於後期南明諸王紛爭大傷元氣,讓清朝撿了便宜。所以崇禎最多隻能打50分,這還是看在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份上。

  • 7 # 奇趣講史

    引言: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統一封建政權。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明朝東北包括奴兒干都司,北至長城,西北至亦力把裡,西南包括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東南包括小琉球。明朝時期,反擊蒙古、安撫西北,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明朝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等盛世。期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和僱傭經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是中國歷史的黃金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0月21日 --- 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在位期間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諸多辣腕功過難斷,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極權及高壓統治的典型。

    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華。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可以打90分,他創下了大明江山,但錯在殺大臣。

    明惠宗——朱允炆

    (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改革法制

    朱允炆改進了明太祖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經頒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為全帝國的法律準則。他有時用“誥”的形式來給法典做補充,有時又用“榜文”的形式來發布典型的案例。榜文第一次出現在《大誥》中;這種《大誥》在1385年和1387年之間曾經編纂、修訂和擴充。它們出現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這些誥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錄中。朱允炆認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過於苛嚴,特別是那些在誥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懲罰條款更是如此。據說,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從他的法典中取消73條這樣的條款。在他即位以後,他禁止以誥文為根據來進行審理和判案,同時停止張貼榜文,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蓋了他事實上對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這些變革後來被永樂帝一掃而光;他恢復了太祖的所有嚴厲的誥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史書評價贊曰: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又除軍衛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後,紀年複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更越聖朝,得經論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朱允炆可以打70分,他在為大明江山來講,還算是可以的,但是他的削藩政策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最後連性命都保不了。

    明成祖——朱棣

    (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明史·成祖本紀》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可以打95分,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透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明仁宗——朱高熾

    (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

    可以打75分,歷史盛讚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

    明宣宗——朱瞻基

    (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可以打80分,在明代,朱瞻基是繼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瞻基的父親是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僅一年,但因為成祖常年累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多年以來朝中政務都是由朱高熾代理,所以他有很多實踐自己施政方針的機會,對“仁宣之治”的貢獻是很明顯的,至少改變了永樂一來,朝廷內外壓抑、緊張的政治空氣,還了臣民一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尤其在朝內,朝臣們從永樂的高壓下解放出來,敢言善諫,明仁宗把這個好的傳統留給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設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這個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軍費雖然節約了不少,但交阯卻再次獨立了)等等。

    明英宗——朱祁鎮

    (1427-1464),漢族,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

    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無奈之下,釋放英宗。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可以打50分,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不能算是個明君。

    明代宗——朱祁鈺

    (1428年—1457年),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年號景泰(1449—1457年)。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後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鈺在位七年間,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機作亂,這是他的缺點。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享年三十。

    可以打60分,當明王朝面臨危難之際,朱祁鈺重用於謙等大臣,反對南遷,高舉抗敵的旗幟,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抗擊並打敗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鞏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禍,功不可沒。同時,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穩定,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績。已經當了八年皇帝,身份得到了全國的承認。

    然而朱祁鈺戀棧權位,不但不思迎回已經被架空為太上皇的明英宗,還把他軟禁於南宮,八年之間不得出入。同時執意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企圖讓自己的後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結果病篤之時,小人趁勢而發,倉促間,不能全賢名於一生,足可嘆息。

    明憲宗——朱見深

    (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憲宗(1464至1487年在位),後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復甦。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終年41歲。

    《明史》贊曰:“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可以打60分,但憲宗不是一個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

  • 8 # 老大73708

    ”洪建永洪宣,天景成弘正,嘉隆萬泰天,崇弘隆紹永”。這是明朝皇帝排位的順口溜。要在這裡面找出類似唐朝李世民式的明君,恐怕只能在”洪建永洪宣”裡找,其餘各位,有作為的些許,添亂的不少,拜佛誦經的、做木匠活的、抽大煙的、玩蛐蛐的、成天玩樂的,”無賴兒郎”(魯迅語)太多,給後代留下太壞印象,活得太不像話了。

    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成祖的”永樂盛世”、明宣宗的”仁宣之治”,至宣德年間,國力達到極盛;確類似於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的”貞觀之治”、”貞觀遣風"、"開元之治”的模樣;有得一比。只是具體內容,社會形態有些差異罷了。

    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底層百姓,經過千辛萬苦、南征北戰,終成大業,非常人也。因此治國方略也是手段非常,獨裁、殺戳、兇殘是其一大特色,一統的江山,發展的經濟,帶著濃濃的血腥味,不足為道。

    到是明成祖朱棣既繼承了其父的衣缽,又有其不同的作為,實為明朝的一大明君。他透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其手段之殘酷不亞於朱元璋,殊方孝孺十族的作法未免太過。但值得彪炳的事也不少。第一,在其統治期間直至宣宗時,武功昌盛,實現多民族統一,奠定今日中華之版圖,天下大治,農業、手工業、商業發達,市場繁華,國力達極盛。第二,開始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此時艦隊規摸空前龐大,浩浩蕩蕩開向南洋、西洋,揚大明朝國威,將朝貢制推向巔峰,其影響力穿透歷史直到如今。第三,建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平定蒙古、經營東北,穩定北部邊防,開後世邊防衛國之模式,功莫大焉!同時建造故宮,歷經清朝續建,給後代留下一大世界翹楚的宏偉宮廷建築,體現著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四,編撰巜永樂大典》可謂惠及子孫文化大餐的宏圖偉業。其書22877卷,11095冊,字數達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國之魁寶,可惜歷經戰亂,遺失不少,至今仍在滿世界尋找。

    明朝可歌可泣的事還有兩件。一是戚繼光抗倭十年,《明史》言:戚家軍”號令嚴,賞罰信,士無不敢不用命”。到1566年,浙江、福建沿海地區的倭寇被掃蕩然無存,大勝。二是抗倭援朝海戰的勝利,1597年,老將鄧子龍與朝將李舜臣聯手,與日軍閥豐臣秀吉的海戰,使日船舶五百艘歸於覆滅。這是中朝友誼史上光輝的一頁。

    明朝放在世界格局中,就當時對比明顯不如唐朝。其優秀的領導人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比之唐太宗李世民、武周女皇武則天等,就稍遜一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相電錶遷址需用付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