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生命的哲學定義:生命是生物的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發展性質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長、繁殖、代謝、應激、進化、運動、行為表現出來的生存發展意識,是人類透過認識實踐活動從生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

    生物是具有生命、生存意識、生存效能的自然物體。生命和生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生命、生存發展性能、生存發展意識是生物具有的本質、屬性、規定和規律,是生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

      生物是非生物長期運動變化產生的結果。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性質和能力,當一個非生物經過長期複雜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逐步形成了自主的生存發展性質和能力,形成了自主的生存發展意識的時候,一個具有生命的生物就產生了。

      生命、自主生存效能、自主生存意識是特殊形式的自然規律和自然意識。意識是自然事物具有的存在、運動、變化的效能、趨勢和規律。生物是自然規律、自然意識和物組成的統一體,是包含存在、運動、變化效能、趨勢、規律,包含生存意識的自然事物。

      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代謝、應激、運動、行為是生命、生存發展性能、生存意識的表現形式。我們透過觀察一個自然物體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就可以判斷出這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自主的生存發展性質和能力,是否具有自主的生存發展意識,是生物還是非生物。

      生命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生命是生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是人透過認識實踐活動從一般生物和個別生物中發現、界定和抽取出來的,包含兩個對立組成部分的抽象事物。

      生命首先是人透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各種生物中的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共性規定。生命其次是人透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個別生物中的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個性規定。

      經驗告訴我們,雖然不同的生物個體都具有共同的自主生存性質和生存意識,但是不同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自主生存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不同生物個體所具有的生命都具有特殊性。

      世界上既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兩片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雪花,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生命。

      生命是生物共同具有的生存發展性質和分別具有的生存發展能力綜合組成的事物,是普遍性規定和特殊性規定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生命既是依存在生物中作為生物組成部分或元素存在的抽象事物,也是有自身多種規定組成的獨立整體,是有別於生物及其它事物、相對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

      時間、空間、價值是一切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和內容,也是生命具有的一般規定和內容。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一定時空之中的事物,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效能,都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價值的事物。任何生命都是處在一定時空之中的生命,都是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一定價值、一定意義的生命。

      個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有差別的,一個人只要努力奮鬥、頑強拼搏就能充分發揮和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生命是一個事物,是一個對立統一體或矛盾體。生命是生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是世界大家庭裡的一個成員,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特殊性規定和普遍性規定、時間和空間、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或矛盾體。

      人們對生命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不同學科給生命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是這些定義都是有缺陷、有錯誤的定義。

      恩格斯關於生命的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這個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自然界不斷地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

      恩格斯的生命定義不符合生命是生物的生存效能或生存意識的客觀實際,把生命錯誤地表述為蛋白體的存在方式,表述為蛋白體(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運動,沒有認識到生命同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繁殖、應激、行為的差別,沒有認識到新陳代謝同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應激、行為都不是生物的生存效能、生存意識,而僅僅是生命、生存意識、生存效能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現代生物學給生命下的定義: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生長髮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複合現象。

      現代生物學的這個生命定義把生命表述為生物的複合現象,表述為生物的生長、代謝、變異、應激等行為,抹殺了生命和生物現象、生物行為的差別,混淆了生命和生物現象、生物行為的概念,同恩格斯的生命定義具有相同的缺陷和錯誤,不符合生命的客觀實際,違背了認識的邏輯規律。

      分子生物學給生命下的定義: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

      分子生物學的這個生命定義把生命表述為分子體系,表述為具有繁殖、應激反應能力的分子體系。這個定義根本不是生命的定義,而是關於生物的定義、關於分子體系的定義,把生命和生物完全混為一體,真是好難得的糊塗。

    [編輯本段]

    恩格斯關於生命的定義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給生命下了一個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這個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自然界不斷地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

      恩格斯的這個定義是在批判杜林的生命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杜林曾把生命定義為細胞的新陳代謝活動。恩格斯認為,高階的生物確是由簡單的型別“細胞”組成的,但有低於細胞的生物,它們和高階的生物相聯絡,只是因為它們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蛋白質,從而它們執行著蛋白質的職能——生和死。

      恩格斯的生命定義是和他關於物質的運動形式的思想是統一的。恩格斯認為自然界存在五種運動形式:即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和社會運動。這五種運動形式從歷史的角度看,反映了自然界演化發展的順序,每一種後面的運動形式都是由前面的運動形式演化來的。不同的運動形式有不同的物質承擔者,有不同的運動規律,高階的運動形式包含低階的運動形式。生命運動是一種高階的運動,它是由化學運動發展而來的,它的物質承擔者及其運動規律都不同於化學運動,但生命運動包含化學運動。恩格斯當時非常強調自然界的連續性。如果把生命定義為細胞結構之上的活動,就難以解釋生命的起源問題。恩格斯特別重視從無機界到有機界的辯證發展過程,所以恩格斯選擇了蛋白體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

      恩格斯所理解的蛋白體和現在所說的蛋白質是不同的。他說:“在這裡,蛋白體是按照現代化學的意義來理解的,現代化學把構造上類似普通蛋白或者也稱為蛋白質的一切東西都包含在蛋白體這一概念之內,這個名稱是不恰當的,因為普通蛋白在一切和它相近的物質中,是最沒有生命的,起著最被動的作用,它和蛋類一起僅僅是胚胎髮育的養料,但是在蛋白體的化學構造還一點也不清楚的時候,這個名稱總比一切其它名稱好些,因為它比較一般。可見,恩格斯所指的蛋白體是廣義的,它甚至不是現化意義上的一種高分子,而是一個物質系統。恩格斯在不同場合用這個詞,他有時甚至把細胞 也叫“蛋白質小塊”。比如他說:“一切有機體,除了最低階的以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都由很小的,只有經過高度放大才能看到的,內部具有細胞核的蛋白質小塊構成的。 總之,恩格斯把生命和蛋白體等價。生命是“蛋白質所固有的,生來具備的,沒有這種過程,蛋白質就不能存在。 20世紀前半葉,隨著生物化學的研究進展,人們對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有了越來越清楚地瞭解,蛋白質形態複雜,功能各異,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作用異常重要。所有這些使得很多人更加堅信生命的分子基礎就是蛋白質。

      恩格斯說的“蛋白體”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質。也就是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由此從根本上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創說。恩格斯的生命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即具有新陳代謝功能的蛋白體。100年來,這個定義一直指導人們認識生命的思想武器。

      恩格斯並且大膽地提出,既然生命是物質運動的高階形式,那麼只要條件合適,生命之花當然也可以在別的星球上開放。現代天文學家肯定了這種說法。

    [編輯本段]

    生命的現代生物學定義

      生命的生物學定義: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生長髮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複合現象。

      物理學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學說從物理角度為探索生命本質給予新的啟示:生命是一個耗散結構,任何生命都要與外界環境不斷地交換物質和能量,否則生命就會導致死亡。生物微觀層次上的一些變化,比如遺傳基因的合成、糖的代謝等,都與耗散結構理論相吻合並可用此理論進行解釋。

      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與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後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編輯本段]

    生命的分子生物學定義

      生命的分子生物學定義: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

      下面我們透過列舉生物的一些變化和特徵來認識生命。

      一、化學成分的同一性

      從元素成分來看,在已經發現的一百一十餘種化學元素中,各類生物體所必需的元素差不多都是特定的一二十種,其中C、H、O、N、P、S、Ca、Mg、K佔了絕對多數。

      從分子成分來看,生物體的重要特徵在於,它們基本都含有被稱作生物分子的蛋白質、核酸、脂質、糖、維生素等有機物,這些有機分子在各種生物中有著相同的結構模式和功能。如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和RNA,生命體內其催化作用酶都是各種蛋白質,各種生物都利用高能化合物(ATP、NADH...)等,都說明生物界在化學成分上存在高度同一性。

      二、嚴整有序的結構

      生物體的各種化學成分在體內不是隨機堆砌在一起的,而是嚴整有序的。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病毒、類病毒、朊病毒等是否屬於生命範疇至今存在爭論,但它們都需要在細胞結構內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動)。細胞內的各結構單元都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大分子,無論多複雜,還不是生命,只有當大分子組成一定的結構,或形成細胞這樣一個有序的系統,才能表現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將細胞打成勻漿,生命也就完結了。

      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有序結構。細胞之上還有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層次。每一個層次中的各個結構單元,如人體九大系統中的各器官,都有它們各自特定的結構和功能,它們的協調活動構成了複雜的生命系統。

      三、新陳代謝

      生物體是開放系統,生物體和周圍環境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流動。一些物質被生物體吸收後,在其中發生一系列變化,成為最終產物而被排出體外,這被稱作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嚴整有序的過程,是一系列酶促化學反應所組成的反應網路。如果代謝過程的有序性被破壞,如某些環節被阻斷,全部代謝過程就可能被打亂,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甚至可以導致生命終結。

      四、應激性

      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發生反應。包括感受刺激和反應兩個過程。反應的結果是使生物“趨利避害”。在一滴草履蟲懸液中滴一小滴醋酸,草履蟲就紛紛遊開;一塊腐肉可以招來蒼蠅;植物莖尖向光生長,這都是應激性。

      應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但動物的應激性表現及較明顯,更富有多樣性。動物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是應激性高度發展的產物。

      五、穩態

      100多年前,貝爾納(C. Bernard)發現,儘管外界環境波動很大,哺乳動物總有某些機制使其內環境維持不變,後來坎農(W. B. Cannon)把這一概念加以發展名為穩態。後來發現,不僅僅哺乳動物,所有的生物體,細胞,群落以至生態系統,在沒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響下,也都是穩定的,他們各有自己特定的機制來保證自身動態的穩定。

      六、生長髮育

      生物都能透過代謝而生長髮育。一粒種子可以成為大樹,一隻蝌蚪可以成為青蛙。雖然環境條件可以影響生物的生長髮育,但每種生物的生長髮育都是按照一定尺寸範圍、一定的模式和穩定的程式進行的。

      七、遺傳變異和進化

      任何一個生物個體都不能長期存在,他們透過生殖產生子代使生命得以延續。子代與親代之間在形態構造、生理機能上的相似便是遺傳的結果。而親子之間的差異現象由變異導致。而生物從約38億年前至今,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演變過程便是進化的結果。

      八、適應

      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環境,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總是適合於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的生存和延續。例如,魚腮的結構適合魚在水中呼吸,陸地脊椎動物的肺結構則適應陸地呼吸作用。適應是生命特有的現象。

      任何一種生物對所處環境的適應總是相對的。同種個體由於遺傳和表型上的差異,對環境的適應也總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只要存在這種差別,哪怕是很輕微的,自然選擇就會發生作用,推動群體向更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

    [編輯本段]

    生命的基本功能

      ①自我調節

      它是生命的一個本質屬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間,都在不斷地調節自己內部的各種機能的狀況,調整自身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高等生物的自我調節是多層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細胞的、整體的調節。即使是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調節,而且它也是透過多種途徑實現的。例如,細菌有能力合成許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可是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則隨自身內部狀態與環境的不同而不同。細菌內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過多地產生,也不感到缺乏,而是靠自身的調節機制完成的。某一分子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個酶的結構基因兼有調節的功能,即第一個酶既有酶的功能,又起著阻遏蛋白的作用。在遺傳學和生物化學中,這種功能被稱為自我調節系統。這種調節系統最初是在沙門氏桿菌組氨酸生物合成中發現的,隨後在噬菌體、黴菌、哺乳動物中也同樣發現其存在。實際上,反饋抑制和誘導系統與阻遏系統的調節也可視為生物自我調節的方式。因為在反饋抑制中,生物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個酶透過與代謝的終產物相結合而發生可逆性失活,使許多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得到調節。在誘導系統和阻遏系統中,甚至酶本身的產生都受到調節。其間的差別在於:在誘導系統中,只有當底物存在時,才產生出為該底物所需要的酶,其方式是底物與阻遏物相結合並使阻遏物失活,從而開啟結構基因,以誘導基因活性;在阻遏系統中,終產物抑制著酶的產生,其方式則是阻遏物與終產物相結合而被活化,然後與操縱基因相結合,從而關閉結構基因,以阻遏酶的產生。生物的許多調節系統都比較複雜,它們往往同時具有正向與反向的調節作用。機體的調節機制是自我完成的過程,而調節程式或指令是遺傳下來的、本身固有的,因而這類自我調節系統為生命所獨有。

      ②自我複製

      它是生命系統不同於化學系統的特徵。狹義地說,自我複製是指DNA分子的解旋、兩鏈分開,各自合成互補鏈,從而形成兩個新的然而又相同的分子。廣義地說,包括細胞分裂、繁殖在內。就根據而言,分裂、繁殖也是在分子複製基礎上進行的;就結果來說,所形成的是兩個相同的個體。由於生物繁殖有周期性,同時也由於疾病、雜交等原因會造成某些生物失去繁殖力,所以繁殖難以作為生命的基本屬性。但自我複製則不同,只要不是處於解體狀態下的生命,總存在自我複製。因此,它是貫串生命過程始終的屬性。在離體實驗中,細胞的裂解產物在一定條件下仍然維持 DNA的合成,某些單鏈 DNA在人為的條件下也可以轉變為雙鏈形式。然而,非生命系統自身卻不能實現 DNA複製,儘管在人工條件下給予各種必要的核苷酸和解旋酶、聚合酶、連線酶等,DNA也能複製,但其造成的過程是短暫的。自我複製這種功能是生命系統固有的特點。

      對體內外環境的選擇性反應是生命系統的又一重要特徵。反應是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物質都具有的屬性。不同的是,發生於非生命物質中的物理的、化學的反應,都不是自我完成的過程。只有生物有機體才獨立地發生反應,而且這種獨立的反應是有選擇性的,它受著有機體自身的控制,並隨體內外環境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固然也存在擴散與滲透作用,但是細胞膜吸收什麼,排除什麼,卻有高度的選擇性。一個明顯的例項是,在細胞膜的主動運輸中,物質逆濃度梯度而運轉。又如,大腸桿菌既可利用葡萄糖,也可利用乳糖作為碳源。當環境中既有葡萄糖又有乳糖時,大腸桿菌的代謝反應首先利用的是葡萄糖而不是乳糖,這時只有組成酶系在起作用,而誘導酶系則是無關的。生物的選擇性反應也是幾個系統協調活動的結果。簡單原核生物的反應是如此,高等生物的選擇性反應更是如此。因為,高等生物體記憶體在各種不同的酶系,這些酶不僅以其高效率的催化為無機催化劑所不可比擬,而且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同時,生物體內酶的活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調節和控制,酶與酶之間、酶和別的蛋白質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酶的活性,而且一個酶的產物對另一個酶的活性也有正的或負的影響。在外部行為上,生物的選擇性反應表現得更為明顯。例如,飽食狀態下的動物對食物不發生反應;新奇的動因最初能引起動物的注意,但久而久之,其反應就變得很弱,等等。事實上任何生物對環境的反應都是有所反應,有所不反應,或者同一動因有時以這種反應形式,有時又以另一反應形式出現。

      自我調節、自我複製和獨立的選擇性反應是生命區別於非生命的特徵。生命系統的這些特徵,就其基礎而言,無疑是物理化學過程,服從物理化學規律。可是,這些物理化學變化的結果,卻轉化為生命的東西,成為生命所特有的屬性。雖然這三個基本屬性的某一個,或某個屬性的某些側面,在無機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這三個屬性才有可能聯絡並相互結合在一個系統中。

    [編輯本段]

    生命的各種起源觀念

      特創論 認為生命是由超物質力量如神或上帝等所創造,或者是一種超越物質的先驗所決定的。這是在人類認識自然能力很低的情況下產生出來的觀念,後來又被社會化了的意識形態有間或無意地利用,致使崇尚精神絕對至上的人堅信特創論。

      無生源論 上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能力較低,但已能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根據現象作出了生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結論,代表思想有中國古代的“肉腐生蛆,魚枯生蠧”和亞里士多德的“有些魚由淤泥及砂礫發育而成”等。

      生源論 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認識到蛆是由蒼蠅產卵而來,巴斯德之後,人們認為生命由親代和孢子產生,即生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產生。但是生源論沒有回答最初的生命是怎樣形成的。

      化學進化論 主張從物質的運動變化規律來研究生命的起源。認為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物可以轉變為有機物,有機物可以發展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體系直到最後出現原始的生命體。1924年蘇聯學者A.N.奧帕林首先提出了這種看法;1929年英國學者J.B.S.霍爾丹也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他們都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長期演化而來的;這一過程被稱為化學進化,以別於生物體出現以後的生物進化。1936年出版的奧帕林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書,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論述生命起源問題的專著。他認為原始地球上無遊離氧的還原性大氣在短波紫外線等能源作用下能生成簡單有機物(生物小分子),簡單有機物可生成複雜有機物(生物大分子)並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多分子體系的團聚體,後者經過長期的演變和“自然選擇”,終於出現了原始生命即原生體。化學進化論的實驗證據越來越多己為絕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

    [編輯本段]

    生命科學家

      1美國科學家貝納塞拉夫、斯內爾因創立移植免疫學和免疫遺傳學、法國科學家多塞因研究抗原抗體在輸血及組織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美國科學家斯佩裡因研究大腦半球的功能、瑞典科學家維厄瑟爾、美國科學家休伯爾因研究大腦視神經皮層的功能結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 瑞典科學家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英國科學家範恩因對前列腺的化學與生物學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美國科學家麥克林托克因研究玉米的傳座因子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拉馬克(最早提出進化倫的人)

      達爾文(這個應該不用說了)

      鄒承魯(中國1965年成功合成牛胰島素的功臣,曾有機會獲諾貝爾獎)

      施萊登、施旺(細胞學說的建立者)

      麥金農(03年因對細胞膜通道蛋白研究而獲諾貝爾化學獎)

      孟德爾(遺傳學之父)

      摩爾根(染色體遺傳理化的奠基人)

      沃森、克里克、威爾金斯(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袁隆平

      童第周

  • 2 # 侗鄉心靈

    生命是上天賜予每一個人最公平的權力;也是父母給我們每一個人最均衡的愛。不管你家庭怎麼樣,家境如何?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愛生命,感恩父母;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屬於自己奇蹟的價值!

  • 3 # 老趙23403

    上帝造人的本意是賦予人一種使命,即創造和奉獻,而人出於本能之需,追求的是幸福。我們現在生活是幸福的,但是不要忘記這與祖先的創造和奉獻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今天在享受幸福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創造和奉獻。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 4 # 鐵甲金戈死未忘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每個人都必須珍惜它。我們不僅要珍愛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是寶貴的,論碰到什麼樣的困難,任何人都不能放棄自己的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來之不易的。生命一旦失去了,就永遠回不來了。生命是頑強的,也是脆弱的。讓我們感恩生命吧,有了生命,我們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如果失去了生命,無論用多少金錢都換不回它。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尊重。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要用自己樂觀的態度去對待生命。浪費生命是最可恥的行為。只有學會活在當下,人們才能享受生命。要把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珍惜。趁現在去感悟生命還為時未晚。生命是渺小的,但同時也是偉大的。生命的奇蹟是要靠人去創造的。我們的生命不僅屬於我們自己,也屬於愛我們的人。只有我們擁有生命,一切才有希望。生命是值得歌頌和讚美的。珍惜生命,自強不息也是一種美德。總之,生命是無價之寶,請大家務必珍惜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鍵盤黑軸、紅軸、青軸、茶軸,都有什麼區別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