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的戰場環境裡早已經不是步兵衝鋒、坦克打前戰的年代,而是反坦克武器和重火力壓制以及精準打擊的年代,那麼今天的戰場環境下,坦克和步兵間的協同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7
回覆列表
  • 1 # 飛趣

    回答是肯定的

    步坦協同在當今是十分必要的,作為一種戰術形式,步坦協同將步兵與裝甲車輛的作戰效能達到最大化,機動靈活。

    美華人是出了名的不重視戰術配合,遇到一點點的難題不是投降就是呼叫空中打擊,使得美軍作戰成本極高,美國軍方也曾試圖引進中國步坦協同戰術和步兵作戰的戰術,但基本沒什麼效果,畢竟美國大爺兵是不屑於追著坦克跑的。

    由於近20年來美軍作戰基本屬於城市沙漠背景下的反恐戰爭,更加強調的是特種作戰能力。美國軍方也發現了這一問題,開始逐漸強調大規模戰役作戰,因為美國陸軍基本喪失了戰役作戰能力,急需改變,所以美國陸軍目前正加快其戰役作戰能力,大力發展炮兵裝甲運兵車,坦克等,逐步恢復其陸軍大規模作戰能力。

  • 2 # 魂舞大漠

    步兵如果沒有坦克的伴隨,對堅固的既設陣地發起攻擊的話,二戰大量的戰爭實踐表明,傷亡巨大。因此,我們常能在影視鏡頭中,步坦協同發起衝鋒的一幕幕。反之,如果沒有步兵的有效掩護,比如步兵攜帶的反坦克火箭筒等,幾乎無堅不摧的坦克,也會遭到火力點的爆轟,因此步坦協同成為一種作戰樣式,從那時一直持續到今天,被步兵奉為戰術教科書,沒有改變。

    若問在資訊化條件下,戰場變得越發透明的今天,步坦協同似的線式戰術還有沒有生命力,要根據戰場實際的情況來判斷。比如衝灘奪島,要完成地域實際控制,步坦協同仍作為一種作戰樣式而存在,不可更改,只不過火力投送手段更多了,空中的轟炸機、戰術轟炸機,“一樹之高”的武裝直升機,地面的遠端火炮等,在立體火力打擊下,作戰變得效率更高而已。各種火力講究均衡,缺一不可,可保證全地域內作戰要素齊全,以克敵制勝。

    戰術總在繼承中不斷進步和創新,新銳兵器是推動和拉動戰術革新的關鍵,在沒有新的顛覆性的技術裝備沒有出現以前,世上仍少不了步坦協同的身影。

    當然戰後裝備幾十年發展,出現了不少新銳作戰樣式,比如跨海域超地平線攻擊,使用空中投送,可把步兵和裝甲空降至縱深區域內,以強大的機動力和火力,實現快速斬關奪隘,從而達到驅離控制的作戰目的,出現了各種新銳裝甲戰鬥車輛,如裝甲化的火炮,輕型坦克等,火力變得更加威猛,畢竟有了它們,步兵才會變得更強大。

  • 3 # 皇家橡樹1972

    步坦協同訓練/作戰非常重要,因為在戰場上他們之間的密切到了“魚水關係”,現代戰爭中坦克沒有步兵護衛存活時間也許不會超過十分鐘,就會被敵方的各種反坦克武器打成零件狀態,甚至一個單兵火箭筒繞到坦克後面的發動機艙...就能將坦克摧毀!而步兵沒有坦克的支援進攻/防禦都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坦克裝甲防護的目的不只是掩護坦克乘員,也是掩護一個班級作戰小隊,它就是一個移動的進攻/防禦堡壘!圖片上以色列“梅卡瓦Ⅳ坦克”很好的演示了坦克的移動堡壘作用,正好給一個步兵班提供了移動作戰當中的掩護,而這個步兵班也給坦克提供了400米內的安全保障和目標指示,畢竟12雙眼睛看到的要比坦克的觀察裝置視野開闊了圖片上是坦克駕駛員的觀察窗,只有半張A4紙大小,視角嚴重受限,雖然車長/炮長也有光學觀瞄器材,但這也不足以較全面的觀察到坦克外面的敵情,如果坦克單獨作戰這種視野受限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二戰以後由於有了應付坦克戰的經驗,單兵反坦克武器日新月異,從50米~2000米的距離說不定會從什麼方向上就有一枚來襲的反坦克火箭彈或者反坦克導彈,而坦克雖然防禦能力交強,但它並不是全車身都是厚甲防護,側面和車尾的裝甲很薄,會被反坦克武器輕易的穿透,將坦克摧毀!這樣的戰例非常多,比如:“車臣戰爭”中俄軍的一個T80坦克團就是步兵戰車沒有跟隨,獨自行動結果在格羅茲尼火車站附近被車臣武裝全殲!這個戰例表明,坦克在作戰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步兵護衛協同作戰才行,步兵手裡的機槍和步槍可以構成50~600米的射擊距離,坦克進攻路線上的任何地段和區域都是步兵武器的打擊範圍,並且步兵觀察也不受視野限制,發現敵反坦克手就可以直接將他擊斃,如果是碉堡之類的硬目標則通知坦克將它摧毀。這張圖片里居然有5具40火箭筒,大大的提高了步兵的進攻能力,同時也給坦克提供了觀察視野和安全保障,而坦克的厚甲和主炮、輕重機槍也給步兵提供了掩護和遠距離攻擊。

    所以,步坦協同訓練/作戰在目前的戰爭當中仍舊是陸軍訓練的重要科目和主要作戰手段,他們之間在戰場上是不能分離,相當於一隻手,張開則無力握緊就是拳頭。

  • 4 # 戎天憾即

    無論戰爭形態如何變化,硬殺傷、近距離攻防和實際佔領是不會沒有的,這是戰爭的直接和最後形式。步兵和坦克功能作用不同,兩者融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就如同人的手腳,只有協調一致地使用,才能使人更好地生存。當然,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進步,步兵和坦克的作用也會發生變化,指揮和協同的方法手段、效率效果也會發展提高,他們之間的協同方式方法也會隨之改變。

  • 5 # 國平軍史

    即便在運輸和武裝直升機大行其道,陸軍插上翅膀飛行的當下,坦克在陸軍中老大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既能憑藉坦克發動猛烈進攻,又能仰仗坦克防禦守住陣地。

    坦克,自誕生之日起,就成了陸戰攻防非常給力的武器,由於全身披甲,裝備有坦克炮和輕重機槍,防禦能力是陸戰裝備中最強大的,也是進攻方衝陣的最佳裝備。

    正是由於坦克攻防兼備,作戰威力強大,反坦克武器也隨著坦克的發展而發展,給坦克帶來了非常大的威脅,比如反坦克地雷、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等。

    特別是武裝直升機一般能攜帶8-16枚反坦克導彈,具備機動靈活的空中反坦克能力,對地面坦克的威脅最大,區域性戰爭已經得出了結論。

    此外,在城鎮激烈的巷戰中,沒有步兵戰車和步兵有效掩護的坦克,往往成了對方士兵的有效打擊物件,用反坦克導彈、反坦克火箭彈、反坦克破甲彈等對付,導致坦克的戰損非常高。

    這方面是有真實案例的,車臣內戰中,俄軍的T-80坦克,在格羅茲尼火車站附近,由於沒有得到步兵的掩護,竟然被叛軍打掉了一個坦克團,損失非常慘重,可謂戰地血的教訓。

    有步戰車或步兵跟隨坦克進攻,敵方步兵就難以繞到坦克側翼或後面,近距離用反坦克火箭實施攻擊,有步兵掩護的坦克,戰場戰損率就會大幅降低。

    同時步兵隨著坦克進攻,就得到了坦克的支撐和保障,減少了步兵的傷亡,因此,坦克和步兵,兩者之間在戰時是相輔相成的,發揮了各自最大的作用,又相互支援並配合了各自作戰,取得了戰場上各自作戰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步兵和坦克協同配合作戰,為各國軍隊所重視,即便隨著武裝直升機、軍用無人機等不斷被投入戰場,步坦協同訓練和作戰,依然是陸軍的重點,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了,也不會有所改變,除非坦克被淘汰了。

  • 6 # 純野生的坦克

    什麼是步坦協同

    我發現好像許多人對“步坦協同”都有點搞不清楚,在很多人的眼中步坦協同是這個樣子的▼

    或者是這個樣子的▼

    又或是這樣子的▼

    ......

    各位小夥伴啊!現在都9102年了,那些軍人再傻也不會把7、80年前的步坦協同拿到現在來用吧!二戰時期那種步兵靠兩隻腳跟在坦克屁股後面的步坦協同已經早就被“扔在垃圾堆裡,再跺跺平了”!!!

    ▲當然有這樣的認識也不能全怪大家,主要是怪那些無良的大眾媒體給了大家錯誤的認識

    現代步兵和坦克怎麼協同作戰

    我就以美國陸軍排級步坦協同戰術為例說明一下現代陸軍的步坦協同是這麼個“協同”法。

    我們先來看看地圖

    ▲作戰區域地圖

    美軍一個排級作戰單位向一個小鎮攻擊前進,該作戰單位由一個坦克分隊——兩輛M1主戰坦克、一個機械化步兵分隊——兩輛M2步兵戰車、一個自行迫擊炮分隊——一輛82毫米自行迫擊炮和一個指揮/聯絡小組——三輛悍馬指揮/通訊車組成。

    小鎮的地形如下:有一條雙向四車道的道路由東至西穿過小鎮;北面有一個小高地,上面種滿啦玉米可以很好的隱蔽步兵,但是高地東面的坡度很陡峭車輛沒法從東面開上去;南面是一片農田步兵和車輛都無法隱蔽;東面有一條河流和一條東西走向的四車道道路,另外在道路的東側有一個水塔,是全鎮的制高點;沿南北方向有一大片灌木叢把小鎮分割為東西兩邊,小鎮的房屋和建築均在灌木叢以東。

    作戰部署

    作戰區域說明清楚了,那麼開始步坦協同部署——先來看圖例:

    ▲圖例

    ▲作戰部署

    首先,自行迫擊炮部署在後方隱蔽處,隨時根據需要對進攻部隊實施曲射火力支援,指揮組在後方1公里的視野開闊處,隨時掌握戰場形勢並保持與上下級的聯絡。

    第一步:1號坦克沿公路進攻,主要任務是用火力控制整個公路,掃清正面的敵人;2號坦克從農田向東側進攻,掩護1號坦克並用火力控制北面的小高地與水塔;1號和2號步戰車沿小高地的邊緣前進,2號步戰車用火力控制整個南部2000米範圍,掩護2號坦克的右翼,步兵從2號步戰車下車後立即爬上小高地,掃清小高地上的敵人;1號步戰車在當前位置停車,用火力控制南面灌木叢,步兵從1號步戰車下車後立即在坦克和1號步戰車的支援下佔領南面的灌木叢。

    第二步:待步兵佔領小高地和南側灌木叢後,2號坦克立即行駛到南面灌木叢前方對北側灌木叢與水塔進行火力壓制;1號坦克與1號步戰車立即行駛到公路與小高地的交匯處壓制北面灌木叢以及東面的敵人,配合小高地上的步兵佔領水塔;2號步戰車向南面迂迴,配合步兵佔領南面的房屋。

    自行迫擊炮位置不變,對進攻部隊實施曲射火力支援直至進攻部隊佔領整個小鎮。

    步坦協同的要點

    步兵、步兵戰車、坦克是現代步坦協同的主要,但是三者自身的火力、裝甲、機動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現代步坦協同中各自都有自身明確的任務:

    坦克——擁有最強大的火力和裝甲,所以用於正面進攻,以吸引敵人的火力和消滅敵人的堅固火力點。

    步兵戰車——有一定的火力和裝甲防護且機動性較好,所以用於機動支援,掩護坦克和步兵,並在必要時快速填補防線上的漏洞。

    步兵——火力、防護、機動能力都最弱,但是步兵小巧靈活,可以去到坦克和車輛無法去到的地方(像房屋內部、高塔等),而且視野開闊隱蔽能力強,主要在坦克和步戰車的配合下完成佔領目標地的任務,還可以充當坦克、步戰車以及火炮的“眼睛”。

    要點:現代的步坦協同不是像電影上那樣步兵跟著坦克屁股後面瞎J8衝!!!!

  • 7 # 孔乙己亂彈

    坦克Panzer·Tank從一戰時期出現、經歷二戰的戰火檢驗、為步兵快速作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坦克、裝甲車成為現代陸軍的左臂右膀、陸軍戰爭如虎添翼。

    以坦克、裝甲車為中心的戰法“快速反擊”、“閃電戰”、“步坦協同”、機械化步兵師、成為了一支現代化陸軍的基本戰法之一

    坦克panzer.tank+步兵Ⅰnfantry在戰場無可阻擋。

    步坦協同、一體化作戰的戰略戰術是美國陸軍的基本作模式。根據美國《美國陸軍史》例舉的2016年“美國陸軍機械化步兵師”編制:陸軍機械化步兵師兵力18000人、1個裝甲旅、2個機步旅、5個坦克、5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戰鬥航空旅。

    雖然、現在各型別反坦克武器給坦克造成威脅越來越大、但是、坦克在戰場的攻擊地位沒有改變、坦克仍然是現代地面作戰步兵強大的掩護盾牌、火力支援、開路先鋒。(美陸軍機械化步兵師營地、整裝待發)(步坦協同作戰單元、基本構成)步坦協同、快速反擊、攻擊的戰法仍然是地面作戰的基礎、坦克、裝甲車作為步兵的堅強後盾和開路先鋒的作用沒有改變。

  • 8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無論陸戰的的形式怎麼變化,但都繞不過去一個坎,那就是攻佔對方的據點,也許未來不會出現二戰那樣大規模裝甲叢集衝鋒,但是坦克叢集突擊戰不還是像二戰德國閃電戰那樣?裝甲部隊的快速穿插,然後步兵跟上,一旦遇到對方的重型裝甲目標呼叫斯圖卡繼續空中火力的精確打擊。那和現在呼叫空軍或者陸航的直升機進行空中火力支援有什麼區別?現在的很多戰術都是源於二戰,只不過武器系統更新一遍,在前者的基礎上升級而已。

    所以裝甲部隊的戰術穿插、步坦協同、空地一體化、後方重火力支援作戰不還是陸軍進攻的主調調,而使用各類反坦克武器以及用重火力壓制空中精確打擊那是防守一方的戰法,所以在強調防守時的戰法引申出的應該是強化進攻時的戰術,而步坦協同就是進攻時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認為自己防守很厲害就認為對方的進攻方法落伍的想法是不對的。吶,注意最上邊跟在96後邊的那輛步戰車,這不就是步坦協同嘛

    不過以上條件僅侷限於大國之間,因為能用得上以上戰法的基本上屬於神仙打架,如果不是的話那就一邊倒的碾壓局,如果是打個游擊隊和地區小武裝這種碾壓局的話的確沒必要用,不過在阿富汗由於游擊隊的路邊炸彈也讓美軍有心理陰影,在路邊走著就有可能遭受伏擊和路邊炸彈,搞得美軍都不像一開始那樣直接脫離坦克開著悍馬在路邊溜達了,雖然這樣的兜風比較耍酷,但是容易死的快,以至於後來不跟在M-1坦克後面心理都不安心,但去巡邏總不能開個坦克去吧,有錢也不是這麼燒的啊,所以最後美軍搞出了20多噸重的防地雷反伏擊車。

  • 9 # 紅色手電筒

    這種步坦協同,不但要繼續幹,而且還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現在的戰爭形態已經和二戰時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現在的步坦協同已經不只是在傳統的開闊地型,而且要練習在城市的街道中,如何進行步坦協同了。傳統的步兵和坦克協同還是在開闊地上,主要是坦克靠近對方陣地時,步兵下車清理對方的反坦克火箭筒,坦克是停留在後方几百米的地方提供火力支援。為了準備城市作戰,坦克已經是改裝出來專用的城市作戰型,增加推土鏟一類的工程裝置,以便於在城市作戰。在城市作戰中,裝甲車輛能夠為人員提供一定的防護能力,這一點是其他武器無法做到,不只是坦克,包括裝甲車都需要和進入城市的步兵相互配合,要想做到配合默契就只有加強訓練,沒有別的好辦法。

    而象英軍和美軍的主戰坦克不安裝反應裝甲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戰中,步兵和坦克距離很近,反應裝甲對於協同的步兵殺傷力太強。為了加強步兵和坦克之間的聯絡,現在的坦克很多都增加了車載電話,專門就是方便坦克和外表的步兵溝通聯絡。這種場面在城市戰中可能會出現的更多,步兵戰車不一定能夠隨時隨地都在,步兵在坦克上搭車恐怕會很常見。而這種搭順風車的方式,也是需要訓練的。什麼人坐什麼位置都是有講究的。

  • 10 # 科羅廖夫

    有效啊,很多人以為步兵跟隨坦克進攻已經沒有必要的,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舉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例子。說起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總是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有些人說的“1979年對越作戰,我軍坦克用揹包帶捆綁步兵,導致損失慘重?”,還說“當時我軍都用揹包帶把步兵捆綁在坦克上,執行高速穿插任務,結果遭遇越軍伏擊,士兵解不開揹包帶,都成了活靶子”。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坦克搭載步兵是找死,然後就此指責解放軍裝備和戰術落後,這個段子很多大V都傳過,包括某矮姓大V的脫口秀節目《X說》。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其實是以訛傳訛,誤導了好些善良純真的圍觀群眾。首先,使用坦克搭乘步兵,步兵趴坦克作戰,是一種非常正常的作戰方式。從一百年前坦克誕生的那一天起,坦克就一直在搭載步兵作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到北非中東戰場、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以至最近的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戰爭。步兵都經常使用坦克搭乘作為高速機動的工具,這沒什麼好丟人的。

    步兵搭乘坦克有很多好處,一是節省了士兵的體力,還解決了摩托化運兵車輛不足的問題。二是步兵與坦克可以同進同退,協同作戰,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進攻速度。三是還可以讓步兵充當坦克的眼睛,起到放哨的作用,彌補坦克視野較差的缺陷,讓坦克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在二戰以後,蘇聯軍隊率先實現了陸軍的基本機械化,廣泛裝備了BTR輪式裝甲車和BMP履帶式步兵戰車,發展出了步兵搭乘步兵戰車隨同坦克高速進攻作戰的新戰術,機械化步兵才徹底不用趴坦克了。不過,在實際的戰場上,由於蘇式步兵內部空間過於狹小,蘇聯步兵還是比較喜歡搭乘坦克。蘇軍甚至幽默地將趴坦克作戰的步兵稱之為“紅色坦克騎兵”。

    就是大量裝備裝甲戰車的美軍步兵,也經常趴坦克。美軍對步兵趴坦克還有著嚴密複雜的正式條令規定。按照美軍的作戰條令,如果一個步兵排需要伴隨坦克快速前進,而手頭還有沒有機械化戰車,那麼就可以搭載坦克作戰。那麼,解放軍趴個坦克怎麼不行了?

    (這是2003年4月,在伊拉克戰爭的巴格達戰役期間,美國M1A1型坦克搭載著步兵進入市區的情景。坦克前側的步兵排長(或班長)正在同坦克車長交流,而攜M203型榴彈發射器和機槍的步兵坐在坦克兩側和後部)

    那麼,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我軍在1979年對越作戰中,步兵用揹包帶捆綁在坦克上,經常有解不開揹包帶造成重大傷亡損失的傳說,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解開這個謎底。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前,我軍做出過以坦克部隊的快速縱隊進行一次穿插東溪作戰的決心,意圖奪佔越南東溪,打通四號公路。此戰計劃出動三個坦克營和三個步兵營,包括43軍坦克團1營和2營,42軍坦克團2營,以及步兵376團的1營、2營、3營。

    參戰坦克團均為純坦克部隊,缺少步兵作戰車輛。在1979年的時候,我軍還沒有步兵戰車,63式裝甲輸送車也極少。南方標準的步兵部隊大多數是兩條腿機動,連騾馬化都沒實現。所以這3個步兵營根本無法跟隨坦克部隊的穿插速度,所以必須使用坦克來搭載步兵。

    在戰前,我軍還組織了坦克營和步兵營的多次合練,進行了坦克直接搭載步兵作戰的適應性訓練。由於這三個坦克營只有90輛坦克,而參戰的三個步兵營大約有1000名官兵,所以每輛坦克需要搭載10名以上步兵,最多的一輛坦克上需要搭載26名士兵。而且坦克上還要攜帶步兵營和步兵連屬的重武器。所以需要提前準備一套坦克搭載步兵的完整穩妥方案。

    (搭乘坦克的蘇軍)

    經過多次的訓練磨合,我軍最後總結一個辦法,就是為搭乘坦克的每個步兵發一根帶掛鉤的保險繩,上了坦克以後,就把保險繩系在腰上,另一端用掛鉤掛在坦克兩側的扶手上。同時還製作了一套簡易的夾具和捆綁裝置,把步兵營的迫擊炮、重機槍和82無坐力炮等重武器都捆綁固定在坦克上。

    這些臨時措施,解決了成建制步兵搭乘坦克的問題。這就是以訛傳訛的“把我軍士兵捆在坦克上”的“揹包帶”傳說的由來。其實那並不是“揹包帶”。

    在整個戰爭期間,我軍坦克搭載步兵作戰,遭遇越軍伏擊的較大損失只有一次。那次是43軍坦克2營搭載著一個步兵營進攻至一個狹窄地段,被越軍用樹木、石塊設定的路障阻斷,突然遭遇道路兩側埋伏的越軍40火箭筒、輕重機槍的交叉火力射擊。

    很多步兵來不及下車戰鬥,而且機槍和輕炮等重武器都捆綁在坦克上,一時無法使用,崎嶇地形也導致坦克不能觀察周圍情況和發揚火力。一開始我軍就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況,才導致短時間傷亡80餘人。

    不過,隨後我軍步兵就立即下車展開戰鬥,以一部兵力和火力壓制和摧毀敵反坦克火器和埋伏的步兵,同時組織力量立即排障。經過一番激戰,消滅敵人火力點8個,打開了坦克的通路,隨後繼續向前進攻。

    東溪穿插作戰進行的非常迅速,越南人顯然沒有料到中國軍隊會這麼快來到他們的村莊,所以當43軍的坦克部隊駛過東溪街道的時候,村莊裡還升起著炊煙,省城高平至東溪的公共汽車也照常執行,還有向他們招手致意的越南村民。東溪穿插戰鬥的成功,使得我軍切斷了高平以西的鐵路,完成了迂迴任務,為前線我軍主力圍殲越軍造成了非常有利的態勢。

    單以任務執行和完成程度而言,東溪穿插戰是整個越戰當中難得的精彩戰例。這次戰役的組織是非常成功的。我軍在越軍看似沒有縫隙的防線上找到了突破口,大膽投入兵力,在戰線一側達成突破,給正面越軍計程車氣相當大的打擊。這一戰,使越軍企圖在山區粉碎我軍進攻的計劃徹底破滅。

    在對越作戰中,我軍坦克部隊獲得了大量山地叢林作戰經驗,同時也暴露出步坦協同不利、戰場維護脫節、工程車輛配套不足等情況。不過,步兵使用保險繩掛鉤搭乘坦克是一種效果較好的戰術,是我軍在缺乏機械化步兵作戰車輛條件下的好戰術,卻被某些人嗤之以鼻。網際網路時代,不假思索的固化標籤太多了,很多網友要麼輕易的質疑或感動,要麼一根筋的固執。很容易造成的認知誤導,這讓很多人喜歡拿特例當普遍真理。

    我軍由於坦克搭載步兵遭遇伏擊而造成的損失,只有上面這一個孤立戰例,並不是對越反擊戰中步坦協同作戰的普遍現象。所以,傳說中我軍步兵用揹包帶捆在坦克上,遭遇越軍時,揹包帶解不下來造成了重大傷亡,其實是一個由來已久的以訛傳訛的謠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為無不為”的詮釋,能否給一個與主流不一樣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