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沐林律師

    當然了。意思就是你什麼事都不做,而實際上你已經什麼事都做到了。人一輩子,拼命做事——吃食——做事——吃食,最後死了,而你,不做事也不吃食,也死了。

    作為一個聰明的管理者,放手讓每個被管理物件去做他們該做的事情,管理者無為,社會卻沒有什麼沒有做好的。

  • 2 # 北辰的短篇小說

    個人覺得不為無不為的意思就是想做的時候能做的完美出色,不想做的時候有實力拒絕,不會被逼著去做。所謂的道,就是瀟灑肆意,從容有度

  • 3 # o先知道o

    "無為無不為",從字義上看,這句話本身就脫離了主流思想意識,有其"獨到"的世界觀。

    按正常思維理解這句話簡要的大意是,什麼也不做,但什麼都可做倒。再詳細一點,做進一步"精確"的字象解釋是,以不做為的形式、方法為前提,謀求、達到無所不為的終極"目的"。

    多數人將老子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理解得很"消極"。他們認為老子這句話的思想就是:

    不求進步的唯舊因循自守;

    看破紅塵的冷漠悲觀厭世;

    胸無點志的無求混世退縮;

    遊手好閒的消極沉倫墮落。

    這樣就給無所追求,無所世事的懶惰之人,提供了"混世唯閒"的理論依據。這些負面解讀從字的表面上看,似乎有其合理性,但顯然這是"未達境界"的"誤解"。

    想要真正全面"悟懂"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內在本意,須要達到老子在撰寫《道德經》時達到的"玄妙"境界狀態。老子是以"出世"的"心性狀態",去"入世"闡釋自然哲理的,他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份,就要與大自然自然而然容合,無條件投入到宇宙自然中去,宇宙自然的本真就是"道","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又無所不能。

    "道"是什麼?

    是自然具象元素;

    是宏觀抽象概念;

    是宇宙本質包容;

    是自然演變過程;

    是宇宙原真本體;

    是法則規律程式設計;

    是宇宙奧秘真相。

    "道"用自己的"靈魂"包容充盈自己的"本體",從本質上論"道"即是宇宙自然的硬體本體,又是宇宙自然本體的軟體程式,其先天編定了宇宙自然本體的演變、演化、演進法則和規律。更深入的肯定一下"道",其本真就是"微觀"上講的無法撼動的"宏觀"自然的"定律"。是宇宙自然的昨天、今天和未來,是事物、現象的"始""終"與"過程"宇宙"時間一點化"同時存在的客觀體現。

    人做為宇宙自然"道"的組成部份,要主動不刻意的依"道"的"自然而然"規律做事,順"天道"容於自然之中,而不能以自己"區域性微觀世界"的"自私"思想形態及實際硬性機械做為,去刻意強行衝擊、改變宇宙"宏觀世界"整體程式設計的法則、規律。人可以依"道"的"自然而然"本性,順"道"之法理、原則和正確趨勢規律,合理利用自然"取利自然,利人利己。"如世間萬物隨機自然自生自長,人可以依靠萬物生髮成長"道"理,給予它們適當扶助,哺育它們成長。人可起到輔助作用,保障提協它們良好生長,但卻不能為了取利,刻意拔苗助長,粗暴干涉它們的自然成長規律。

    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其實是其達到容"道″、體"道"的標準境界時,其身心體會感知"道"對他的時刻無私呈現。人一但貼近、容入"道"的境界狀態後,就會在隨時隨地的無意中,體會感知到"道"的每時每刻的無處不在,和相對"無所不能"的"應世展現"。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本真"神化狀態",一般平常人是無法體會感知得到的。所以,幾千年來,人們一直誤解了老子這句話的"原始話意"。其實是老子在向我們講述,其在"開悟""得道"的"無慾"狀態下,感知"得道"者在實際生活中,在"道"的"左右影響支配掌控″下,自己的"無慾不妄為的守正所做所為",總是相對得到神奇"有為體現"的特別感受。其實這是一種真實樸素的"神化境界",是客觀存在的切身真實體驗。達到這一境界,對於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來說,這幾乎沒有難度。如果,老子達不到"開悟神化",一眼洞穿宇宙本質的境界,是不可能寫出闡釋宇宙自然哲學思想的偉大鉅作《道德經》的,只有在"本真身心"真正容匯於宇宙自然之中,真實切身體會"道"的境界下,這項造福後人的偉大寫作才能得以實現完成。

    那麼,要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無為無不為。"的得"道"境界,究竟有沒有具體實際的"修真"方式方法。這裡有可信肯定的答案: 有!其方式方法偉大思想家老子早已經告訴你了,就是"無為"!只是我們後人沒有認真的去領會先哲聖人的"教導"真意,把精力全都用到研究解讀字面淺顯的表象涵意上去了,且大多得出的都是歪曲和謬誤的取意,並沒有把心力放到聖人對我們的真實良苦教導誘化深層次涵意上去。先知道有足夠"理由"認為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真實出發點,就是在點化我們,以"無為"的先導狀態,做為大家"修真體道"的實際具體可行方法,從而達到融於宇宙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力量,最終"開悟得道",覺知由"無為"狀態行為,帶入帶來的相對"無所不為,無所不能"的"神化真境"呈現狀態。

    這裡說的"無為"修真方法,不是我們大家簡單理解的什麼也不做,更不是什麼"消極的避世隱居修行",而是一種不刻意的追求自然而然的"忘我無慾,克己奉公,依理擇為而不妄行"的"入世"修行做為,"無為"也應該是實際修為和心境狀態同步修煉的"空靈"過程。

    究竟"無為"是不是老子暗示開導給我們的"修真近道"方法, 現在讓我們來檢索“無為”二字在《道德經》哪些章節中分別以什麼形式出現的,以及共出現了多少次。依次他們分別是: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 第三章:為無為, 則無不治。 ; 第十章: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 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 第四十三章: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 統計共出現了11次。

    如果不看《道德經》中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三章和第四十八章中的"無為"兩字,其它"無為兩字都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習慣來解讀,"無"就是"沒有","為"就是"作為",“無為”的字表意思就是“不作為”。這樣理解也無可非議,是乎很合理應該沒什麼問題。

    但當我看到第三十七章中的"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之後,才恍然大悟,感知聖人老子在默然之中教化我們修"無為"真法呢!這句話的大意我的粗淺理解是: "無與有"之間之所以選擇"無為",是因我"感知"到了"無為"的"有用益處"。(這種)不明說的暗示教導,(就是)"無為"(原本)的有益之處,(願)天下(所有人)都能感受或達到("無為"境界或標準)。這明顯就是告訴我們,是他感知到了"無為"真境的益妙好處,同文他也在暗示教導我們要修"無為"之道,這句話的"暗示"資訊非常明顯。

    再看第四十八章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這句話的大意應該理解為:學知識是"加法",修真為道就是"減法",減到不能再減就可以達到“無為”。那麼,為學如何加?為道如何減?先講“為學日益”,然後再講“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簡單的說,就如同毛澤東主席提倡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是勤學長知日積月累。 “為道日損”。通俗的講就是逐步去除心中的妄為意念並漸漸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以這樣的方式方法來達到"無為"狀態。"無為"實則"有為"。這句話其實就是修"無為"的方法論,就是"修真求道入無為"很具體的方法。

    怎樣才能入"無為"真境,其實《道德經》全書在講"道"論"德"。"道"是什麼?"道"就是宇宙自然之"本","德"是"道"之"用"。想要修真體"道"得"無為"真境、狀態。究竟什麼是"德"的真意本質,其實,就在德字的組成結構之中,人人,十面,四方,一心齊聚為"德"。"德"就是"放棄妄念妄行,無我奉獻,萬眾向善,團結一心,天下為公。大家看夜空浩瀚的星海,包括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太陽系再到宏大的銀河系在內的所有宇宙物質,都是"道"的悖大呈現,是"道"之"德"的憐愛奉獻,是"德"之"善用"的最好體現,"德"在人之"用"上,最樸素的方式方式就是"積德行善",以不刻意"妄為"的真實"無我奉公"精神境界,"淡化自我私慾",積極參與熱心服務社會。依無硬性刻意"無為"狀態,將自己融入宇宙自然之"道"中,從而真正達到"無為無不為"真境。這就是修"無為"真道的最樸實簡捷"玄機妙法。

    以上是本人對"無為無不為"與主流不一樣的淺顯感悟理解,依此粗文呈獻給大家,以便共同探討。

  • 4 # 顏小二述哲文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1、自然層面上的“無為”:大自然不偏私,反而能成就萬物,任其自然生長

    如果從自然層面上來分析“無為”的話,我們能深刻體會老子的“大智慧”。大自然的特性,就是沒有人刻意去作為,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因為沒有人的刻意作為,所以大自然是沒有偏向,沒有“私慾”的。

    太陽東昇西落,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出太陽的時候出太陽,萬物按照自己生長規律生長,大自然並沒有去刻意做什麼,反而就是因為這個“不刻意”之順其自然,萬物才得以“生老病死”,繁衍不息,這就是“大自然”之“無為”魅力。或者這樣說,正是因為“大自然”對萬物之不加干涉,才成就了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

    2、人生層面上的“無為”:切勿因一己私利去過度有為,無為可無不為,強為則失

    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能夠做到“無為”,不去因為自身的慾望去胡作非為,那麼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成。

    這句話的邏輯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強求,源於自身的私慾,但是強求往往並非都能獲得好結果,甚至會因為強求而失去更多,所以“強求”所對應的結果往往是“大失”。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身多餘的“私慾”,不屬於自己的不去強求,這時,我們所為的,都是我們應該做而且可以做的,我們壓根就沒有去強求什麼東西,即我們因不貪求,不會因求而不得煩惱,於是,我們往往是被滿足的。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的眼光根本就沒有盯著略顯多餘之物慾等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上,自己對那些多餘之物慾沒有需求,既然沒有需求,得不到那些名利的結果,對自己來說,就不是所謂“失”了。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無為無不為”理解為是一種“知足”的心態。

    所以,老子之“無為而無不為”從人生層面來看,實則是告訴人們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己的私慾,與自己“和解”。

    3、“無為而無不為”一方面表明了自然“不偏私”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懂得知足”的處世智慧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總結:

    首先“無為而無不為”表現了大自然之“不偏私”的特性,因為“不偏私”,所以“無為”;亦是因為“無為”,不去幹涉萬物,反而讓萬物得以自然生長,繁衍不息。

    其次,“無為而無不為”亦是一種懂得“知足”的處世智慧,因為懂得知足,所以才不會因為貪慾而去“有為”,於是人是“無為”的,人不會因為名利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於是,因為懂得知足,懂得適度,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時,人往往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注意,此處“無為”並非指什麼都不錯,而是針對“過度妄為”提出的。

  • 5 # 潛龍初學者

    簡單說就是告誡我們,不要任性而為、亂作為。

    老子說的本意是遵大道而為是為“無為”,普通人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這兩種都算主流。前一種稱之為上士,後一種稱之為下士。

    大多數人都是中間人,什麼是天道?說好說找卻很難。那麼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無為而無不為就是告誡我們在社會中,無論做什麼事你都遵循現有的法律規章制度即可,不要老想搞點擦邊球,不要總是想鑽法律制度空子!

    如此即是大道光明,沒有黑暗!

  • 6 # 讀人

    “無為而無不為”——透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且想要的是正向的!

    去年雙十一我一下子囤了很多書,其中有一本就是《道德經》(王弼註解版),但我囤的書中唯獨《道德經》沒有去看,其他全部看完了。因為我覺得除非很有空才去看這類事,所以一直拖著。到了今年雙十一,我本來想買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來看的,但拿到快遞卻是一本《道德經》,我很鬱悶,懷疑是不是送錯了,看了訂單確實是我買的,是當時下單眼花點錯還是淘寶系統出現bug?我也不管啦,於是我不看註解地過了一遍這本書。

    “無為而無不為”,我的初步理解是這樣的:

    在《道德經》全書的81章5162字之中,“不爭”出現過8次,“無為”出現過12次,其實它表達的一種思維就是——透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且想要的是正向的!

    為了方便大家瞭解我講的邏輯,在解釋之前,我先來講解一下我學習一個人或者看一本書時,主要透過四個層次來思考:

    對於《道德經》,這本書的資訊就是5162個字詞,;知識點方面沒人講也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不少人講的是思維層面;但大部分講的是道,然後就離不開三觀層次了。對於“不爭”、“無為”等道的層面各有各的說法,因為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每個人的三觀不一樣,得出的結論很多就不一樣。主要能指導我們去實踐就好,沒必爭個對錯。

    所以對於三觀、道層面我就不去講了,改變三觀是很難的,很多也沒必要。所以我來講解思維層面,因為這是知識抽象化,具有普遍適用性。

    我們回到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意思都是“透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且這個想要的是正向的!”怎麼解釋呢?

    我從四個方面舉例子來說明!

    1、透過利他來利己

    我們人是自私的,《自私的基因》講過,人的基因天生就帶有自私的。但要想利己,就先不要想著去爭取自己的利,而是去利他,透過利他來利己。

    馬雲曾經講過一句話就很有這種思維:“銷售人員不要盯著客戶口袋裡的5塊錢,應該是幫客戶把口袋裡的5塊錢變成50塊錢,然後再從中拿出5塊錢。如果客戶就有5塊錢,你把錢拿了,他可能就完了,然後你再去找新的客戶,那就是騙錢。幫助客戶成功是銷售人員的使命!”

    我們與人交往也如此,所謂的人脈積累,要想這些人脈對自己產生“有利”,那就先要思考你能對這些人帶來什麼有利的事,你要先去多做利他的事,這樣你才能透過這些人脈來利己。如果永遠只是盯著自己的小利益,是沒人喜歡跟你玩的。

    有人做過各種模擬以及理論分析,利他是人類能發展下去必遵循的原則。

    其實這樣讓妻子壓力很大,失去了自由,反而爭吵會變多,最終可能就是因為丈夫這種行為讓妻子忍無可忍而出軌、離婚。

    而有的丈夫則是透過放棄控制來達到控制,信任自己的妻子,給以自由,然後對妻子很體貼,經常製造一些驚喜,讓妻子越來越覺得你是最好的男人,生活越來越和諧,她反而越來越離不開你,達到“控制”了她。

    3、堅持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堅持

    堅持有三種境界:

    不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能堅持——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需要堅持——做個樂之者

    堅持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堅持,不需要毅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我們做事情達到“樂之者”,做自己喜歡的事,那是感知不到自己是在堅持,不能用“堅持”這個詞。

    很多人很努力,搞得很苦逼很有毅力那樣,那是因為你沒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一輩子都找不到讓自己處在“樂之者”的事上。所謂毅力堅持是不想學習的人發明的詞,最高境界是沒有堅持的說法。

    4、要想別人行動先假設別人不會行動

    先來看一下這張傳單:

    我相信很多商家也是這種水平,這張傳單是在五月二十號在一個校園發的。

    像“又好吃又便宜的水果有沒有?”這句完全是廢話,當然有啦,我還知道你接下來會自賣自誇,一張傳單對路人來說就有幾秒鐘的時間,這種廢話放進去幹嘛。對於問在哪採購的,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重點,還有很多文案其實是可有可無的。

    我在想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寫呢?就是因為他們假設路人會看,所以想把自己關心的問題放進去,但對陌生路人接過這張傳單的狀態和你不一樣的。你先假設他們不看,然後考慮如何寫才能吸引對方!

    比如5.20號發的傳單可以借勢這個特殊日子,傳單第一部是先吸引學生;比如自己主打新鮮,當時開始轉熱,那幹嘛不借勢天氣這個點來說水果容易腐爛,來突出自己的產品好。

    再來說說他的定位:

    這個定位怎麼樣?水果需要新鮮沒毛病呀,我們平時買的蔬菜水果都在挑新鮮的,有誰在買水果時說不要新鮮呀。但當時我立刻想到:

    ●主打低價是不是更好?畢竟大部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費都是有父母給的,物美價廉的水果誰不喜歡。可以透過促銷低價來吸引顧客。

    ●主打便捷是不是更好?大學的校園很大,出去買一趟水果要跑一大圈,現在可以免費配送。

    ●主打綠色是不是更好?我們的健康意識是越來越高,沒有農藥殘留的水果不僅健康,美容效果也更好。

    ......

    那麼再來看看,定位主打“新鮮”是不是最好呢?

    其實,這還取決於你公司所擁有的資源。比如,你在渠道上具有優勢,可以批發到非常便宜的水果,那可以用低價來打入市場;你在管理和配送方面有經驗,可以打便捷,比其他商家配送要快......

    只有先假設客戶不會關注自己,不會購買產品,不會拿傳單等,才更有可能想到辦法讓他們關注自己,購買產品,拿傳單。

    老子講的不爭,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講的道理都是透過與大自然的事物來類比,然而類比很多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性。如拿水來說明“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至柔無形,利物不爭。”

    但只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性,那就有適用範圍,所以我提升為思維層面去思考!

    故“無為而無不為”的思維是:透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且想要的是正向的!

    比如在戰爭中想要和平,那就先放棄和平,以戰爭來結束戰爭,最終達到和平,而這個和平就是正向的,代表多數人利益的。

    總結一下,我主要從四個方面去思考“無為”與“不爭”——透過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一是透過利他來利己;二是透過放棄控制來達到控制;三是堅持的最高境界是不堅持;四是要想別人行動先假設別人不會行動。

  • 7 # 寂語堂齋

    一看到這樣的語句問題,誰都知道這是老子《道德經》所述的內容,並且要求給一個與主流不一樣的解釋,什麼是主流解釋呢?我想應該是隻有什麼都不做,然後就什麼都能做,或者從老子的境界出發,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人得了道就能無為而無不為了。

    但我覺得單獨去解釋無為而無不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句話是從老子哲學思想裡分化出來的一點,如果能夠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那麼對這句話的解釋就與主流不一樣了。

    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我認為老子哲學的出發點或者是根源就是這個道,那麼這個道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使老子如此痴迷,不僅用它解釋一切萬物,還能產生老子的哲學思想,可謂這個道無所不能。我們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有物混成說明這個道是一種物質,先天地生?什麼玩意能比地球即天地出生的還早?我思來想去就想到了太極理論。混沌初盤,盤古開天地,清輕者為天,重濁者為地,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天為陽地為陰。只有太極比天地出生的要早,地球就是由太極演化而來的。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是說這個太極無處不在,無處不行使能生養萬物的能力。我們再看《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原文: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這是什麼意思?恍恍惚惚,迷迷糊糊的看到的一種景象,這個景象裡即有影象又有物質,這個玩意就是道。這是在致虛極,守靜篤時看到的一種景象,是一個人自身太極的體現。就象老子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種天人合一就是太極的相合,自身太極,天地太極以及天地以外的太極合而為一了。

    這樣我們就找到了老子所說的道,這個道對外在事物的表現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發現這個道一發動就是從事物的反面開始,那為什麼要從事物的反面開始發動呢?因為太極即能生養萬物,也能破壞萬物,這個道無所不能,違背了這個道則道破壞之,順應這個太極則太極能生養之。現實社會的人們都不能懂得這個道,也不能把握這個道和駕馭這個道,也就不能順應這個道。所以這個道一發動就是來破壞現存事物的,就稱之為反者道之動。

    老子的哲學特別注重陰面,所以我就把老子的《道德經》稱之為陰經。

    老子根據這種哲學思想,就推匯出一切事物的執行都是從其反面開始,用反面來掩蓋真實的一面。比如老子說的,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成其私。總是把假的做給別人看。

    還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總是把別人外在的表現看做是假的。

    這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最大不足之處,總是把外在表現出來的東西看做是假的,自己表現出來的是假的,別人表現出來的也是假的,一切事物的外表都是假的。

    這個不足之處的根源就出在反者道之動上,若按太極即是道,那麼不僅反者道之動,正者也是道之動。

    故此,老子用假的不爭來掩蓋真實的無所不爭,用假的無為來掩蓋真實的無所不為,或者稱之為用假的無為來掩蓋真正的胡作非為。所以稱為老子天下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細胞是怕冷,還是怕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