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梁說歷史2019
-
2 # 黑白文史mcn
2000多年來,由於記載阿房宮的史料太少,阿房宮究竟有多大沒有定論,下面我就來看看阿房宮《史記》所載阿房宮是分期興建的,一期工程是先建造前殿阿房“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然而,工程施工並不順利,秦始皇的突然病死,繼之因二世的殘暴統治而引發的農民起義,使一期工程沒有完成,二期工程自然成了泡影。近年來阿房宮考古發掘已證實了這一結局,即秦阿房宮沒建成,甚至連前殿都沒建成,所謂的阿房宮前殿遺址其實就是沒有建成的阿房宮遺址。歷史上的阿房宮雖然不像文獻、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中描述的那樣規模宏大,但從其前殿遺址範圍看,其規模比司馬遷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規模要大一些。
阿房宮為秦代所建的巨大宮苑,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的阿房村。千百年來,民間有關阿房宮的傳說比比皆是。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大小殿堂700餘所,各殿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也未把宮室住遍。
成書於魏晉時期一位無名氏筆下的《三輔黃圖》將阿房宮規模繼續放大,其載“始皇廣其到了晚唐,杜牧更創作出《阿房宮賦》這一名篇,將阿房宮的規模與華麗推向頂峰:“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這些極力形容阿房宮建築宏麗等優美詩句已將阿房宮這座宮殿描繪成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的一組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在上述文獻中,能比較客觀地描述阿房宮建築規模的應該是《史記》。 《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m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m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這是《史記》裡描述阿房宮興建規模總體規劃與佈局的惟一一段文字。它告訴人們這座朝宮的設計規模十分宏大,必須分期完成。一期工程是先建造前殿阿房,它是未來整座朝宮的主體建築,是主殿,是皇帝與朝臣議政的地方。單是這座前殿阿房宮,其規模就足以驚人:“東西寬五百步”,約合今700米,“南北長五十丈”,約合今115米,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殿上可以容納1萬人就坐,殿下可以立5丈高的旗幟。
所以認為阿房宮大的原因有:
一、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高度高出秦代地面12米以上,面積達54萬平方米。在這大片的夯土臺基之上,南面沒有夯築土牆,只有由南向北運土的坡道。而東、北、西三面均已夯築了土牆,牆頂部還鋪了瓦。鑑於秦代的宮殿建築均建築在一個夯土臺基之上,為了弄清楚東、北、西三面圍牆內有沒有秦代宮殿建築,考古隊員在這54萬平方米的夯土臺基上,將探眼打到每平方米五個之多,並且是梅花布點,除了農民的房子和水泥地以外,將剩餘的20萬平方米全部鑽探完畢,還是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建築材料――瓦當,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中的殿址、壁柱、明柱、柱礎石、廊道、窖穴及排水設施等遺蹟、遺存。
其二、前殿遺址南部夯土臺基地面上遺留有當年民工修築臺基時踩踏出的路面,或稱為運土坡道。從運土坡道分佈來看,當年民工是將夯築用土由南面運到北面,再由北向南逐步夯築臺基。由於工程未能完工,運土坡道仍在使用,南部邊緣也就沒有夯築土牆。
三、考古隊還將夯土臺基上的七組土樣進行了植矽石分析,分析報告顯示,夯土臺基在建成後的很長時間裡,地面上都被1米多高的野草覆蓋著。這也表明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沒有投入使用。九年(1076)宋敏求所撰《長安志》中“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的記載相吻合,佐證了阿房宮前殿遺址就是阿房宮遺址。
兩個階段的阿房宮考古發掘得出結論:一是當年建設中的阿房宮工程僅完成了宮區地基的夯築和東、北、西三面圍牆,阿房宮並沒有建成,甚至連前殿都沒有建成,所謂的阿房宮前殿遺址也就是沒有建成的阿房宮遺址;二是真實的阿房宮雖然不像文獻、文學作品以及民間傳說中描述的那樣規模宏大,但從阿房宮(前殿)遺址的範圍看,其規模比司馬遷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規模要大一些,整個遺址的佔地面積達54萬平方米,比佔地69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只小1/5左右,比天安門廣場還大,其工程規模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阿房宮是最大的宮殿群之一,至於是不是最大,由於年代久遠,所以也不好論證。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
3 # 叄牛不讀書
如果說近代以來,華人心中對圓明園遭受的摧殘抱有無限憾意。那麼阿房宮,則可能是華人二千年來心中永遠的痛。即便阿房宮的確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宮殿,也絕不會長華人的志氣,反而引發一聲聲悲嘆。
但既然題主命題,不敢不答。
二千多年前的阿房宮是否真的存在過?她的規模是否如同史書記載那般龐大?項羽一把怒火燒了咸陽宮的同時,阿房宮是否也遭受同樣命運?
關於阿房宮的傳說和疑問實在太多,今天我們就從回答題主的問題開始。
阿房宮並非起始就叫作“阿房宮”阿房宮開始興建,但在奠基儀式上秦始皇還沒有為這龐大的建築宮殿想好名字,本來待全部宮殿建築完工後,再取一貼切宮名,用以配得上始皇帝的威名。
但阿房宮命運多舛,不待完全竣工,尚在缺胳膊斷腿的階段,據說就被項羽搗毀。
後世之所以叫這未完工的宮殿群為“阿房宮”,實為此宮殿群的建築式樣“四阿旁廣”。這個無需爭辯,蓋有《史記》為證,「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當然有人說即便是《史記》其實也多有不考。但總的比較起來,《史記》可信的程度要高一些。
阿房宮興建的原因秦始皇三十五年,喜新厭故的始皇帝開始琢磨建造新殿。他要為建造宮殿起個由頭,於是召見群臣。總是那些天下太平,居民樂業,繁衍不息,皇城內外的屋宇漸感狹促,等等原由。(皇城外的狹促實乃始皇帝大規模移民的結果。皇城內的狹促更是始皇帝納入六國佳麗,吳姬趙女充滿後宮的結果,與居民樂業,繁衍生息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秦始皇既然發出調頭,底下群臣當然贊同。於是就在渭南上林苑開始營造新宮。
而秦始皇對這一新宮殿的營造更是親力親為,所有宮殿圖樣,必須親自御覽,每一處斟酌完善,才頒發執行。宗旨當然是要規模龐大,做到前無古人。
阿房宮要建多大都知道阿房宮自始至終都未完工,就一個原因,實在太大。單說阿房宮前殿規模,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分作兩層,據說上層可坐萬人,下層四面建有迴廊,環繞四周,即便是當時最高大的車馬,均可驅馳。殿下再造甬道,甬道上面重簷覆蓋,直接通往南山,從山巔豎起華表,作為闕門。
這些工程完工,也只是宮殿建造的第一步而已。
前殿已經是這樣規模,繼而開始建築後宮,五步一閣,十步一樓。如果照圖計算,共計七百多所,直到始皇帝死後也只建造一半都不到。
這所有宮殿的建造,整個關中物力人力已經無法承擔。徵發荊蜀七十萬人,在當地採辦,再運輸到關中。
只可惜,這麼龐大的人間工程,後人卻無法見證。只因工匠民夫,多辛勞致死,那些僥倖沒死的,繼續徵發驪山,或由蒙恬督帥建造直道。
而居住在阿房宮的主人,自打入駐,就詭詭秘秘,不讓人知曉他人究竟在何處,據說如此便可得到真人的垂青,繼而長命百歲。更可惜的是萬千後宮佳麗,最後卻被二世胡亥騙至驪山始皇陵墓,下一道詔令:“先帝后宮,未曾產子,應該殉 葬,不必出境!”於是原本偌大阿房後宮的鶯鶯燕燕,全部死於秦始皇陵。
所以,正真入住過阿房宮的人,十之八九,死於非命。造阿房宮的人,十之七八,死於疲命。實在算不上是個福地。最終被一把火燒掉,也是天命所歸。
-
4 # 路之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龍首原西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宮的目的和選址的根據,是由秦始皇確定原則的。
一、首先我們來看下阿房宮到底多大?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
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
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儲存著面積約6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用現在度量換算下:佔地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20個故宮那麼大。逛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的佔地面積已經很大了,阿房宮竟然是它的20倍,根據這個描述,大家足以想象它的大小。秦朝滅亡的時候只建成了前殿建築群,在秦朝滅亡之後,阿房宮的建設就停止了。
所以,阿房宮從未真正建成過,充其量只是個“半成品”。但即使只建成了一部分,阿房宮留給後世可考的面積也有800畝之多,大約有90個足球場的面積。
二、那麼阿房宮有多宏偉?阿房宮建築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前殿建築群和“上天台”建築群
前殿建築群剛介紹過了,現在重點說說上天台建築群。
上天台是秦阿房宮殿祭祀天神的建築物。古代先民認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賜和保佑。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國家物阜民豐,四海昇平,定期率領朝臣登壇祈禱天神。
重現的上天台,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8米×16.8米,高19.8米。
磁石門是秦阿房宮的北闕門。遺址在三橋鎮武警部隊工程學院內,約建於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因“累磁石為之”,故稱磁石門。作用類似現代的安全檢查門。重現的磁石門是根據有關史料和苑區地緣特徵營造,高13.2米(從地平線到屋脊),東西長20.4米,南北跨度12.7米。
祭地壇秦阿房宮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場所,專供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國家;“稷”為穀神。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重現的祭地壇,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米×16米,高11米。
上林苑為古宮苑名。秦都咸陽時置,周圍二百多里,包括長安、戶縣、周至等地。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營建朝宮於此。阿房,即其前殿。漢初苑內荒蕪,武帝時復為宮苑,內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數十處。
司馬相如作《上林賦》,言其極為宏偉、壯麗。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寫道:
“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足見阿房宮之宏大!
如果留存至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嗎?阿房宮僅前殿就有0.55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分二的故宮總面積!(故宮總面積為0.72平方公里)199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對阿房宮進行了調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認為阿房宮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奇蹟”。
建國之後,再現阿房宮昔日盛景是所有考古學家及建築學家的心願。經過各方專家的認真論證和精心設計,總投資1.3億多元的遺址重建工程終於重現了其昔日的輝煌:大宮門、前殿、蘭池宮、六國宮室、長廊、臥橋、磁石門、上天台、祭地壇、河流等12處景觀如今已經相繼建成。苑區蘭池水佔地百餘畝,水清波翠,樓閣倒映,龍舟漫遊。新建的阿房宮前殿,高32.85米,長107米,寬67.7米,十分巍峨壯觀。其高度與原殿不相上下,但東西長107米,僅是原殿東西長的1/6。
所以秦阿房宮不僅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如果留存至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
總結:阿房宮始終是人們幻想中的宮殿,不管當初修建時規劃地多麼豪華,它始終是沒有建成過,想象中的豪華也從未出現過,至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宮殿,也只能透過書中的描寫來想象。不過,專家們根據遺留的資料復原了部分阿房宮的建築,可以供好奇的人們參考。 -
5 # 野史也是史
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阿房宮的規模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但實際上阿房宮僅修完前殿的地基和圍牆,秦始皇便駕崩了。
關於阿房宮的規模究竟有多大,由於缺乏詳細史料記載,所以目前並未定論。從司馬遷《史記》記載中可知,秦阿房宮應該是一個分期修建的龐大宮殿群。
前殿的修建是阿房宮規劃中的一期工程,史載規模是“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這個前殿修成後“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足可見其規模。
一、文學作品中的阿房宮規模文學作品中的阿房宮規模僅次於民間傳說,可謂是史無前例。最著名的就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將阿房宮的規模推向了歷史的巔峰。
文章開篇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突顯了阿房宮的霸氣。接著是“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描繪了阿房宮宮殿的規模是綿延三百里。
如此宏大的建築群,自然規模是無與倫比的。但這僅僅是文學作品中的誇張手法,顯然要比正史中的記載誇大一些,其實更為誇張的是來自於民間的傳說。
相傳,秦阿房宮共有宮殿七百多間,每個宮殿中的氣候都是相同的。更為誇張的是,秦始皇每天住一個宮殿,至死也未住完。可見宮殿規模是舉世無雙的。
二、文獻史料中阿房宮規模當然了,上述只是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文獻中阿房宮又有多大呢?從歷代的史料記載來看,司馬遷《史記》中對阿房宮的記載比較客觀,接近實際情況。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覺得咸陽宮有些侷促,想要效仿周武王建都鎬,在上林苑修建新的宮殿。於是,大臣規劃出了前殿的規模。
僅前殿的規模就是“東西寬五百步”,相當於現在的700米,“南北長五十丈”,相當於現在的115米,面積近8萬平方米。殿上可坐一萬人,殿下高五丈。
阿房宮前殿是整個宮殿群的主體工程,是秦始皇日後議政之地。史料中還記載,在前殿及附屬宮殿修建完後,還要從殿前架天橋直達終南山,山上建宮闕。
殿後則要修建複道,渡過渭水直連咸陽宮。司馬遷將其形容為“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大意是阿房宮像閣道星從北斗星橫渡銀河直達營室星一樣。
這樣的規模是舉世無雙的,讓人驚歎的,然而這僅僅只是圖紙上的規劃而已。其實司馬遷的記載還算保守,《漢書》中的描述更為誇張,都用數百里形容。
司馬遷道出了阿房宮的預期規模,實際上前殿還未修完就已結束。這種結局在近些年的考古發掘中也被證實,而實際發掘的遺址要比司馬遷記載的大一些。
三、考古發掘中的阿房宮規模十五年前,秦阿房宮考古人員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發掘,最終給出的結論是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只夯築了地基和三面圍牆。發掘時的具體資料如下:
阿房宮前殿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高出秦代地面12米,面積達54萬平方米。臺基的南面沒有夯築土牆,只有運土坡道,其它三面有圍牆。
考古人員對整個夯土臺基進行了打眼探測,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中的瓦當、殿址、壁柱、廊道等遺蹟或遺存。由南向北運土坡道是當年民工踩踏留下的。
考古人員還對夯土臺基上的土樣進行了植矽石分析,結果顯示夯土臺基在建成後,地面上被一米多高的野草所覆蓋。這足以表明阿房宮前殿沒有修建完成。
考古人員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阿房宮前殿遺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房宮,沒有發現別的宮殿遺址。這個遺址與宋代文獻中的“阿城”(阿房宮)記載吻合。
實際中的阿房宮僅完成了前殿地基的夯築和三面圍牆,整個阿房宮並未建成。從阿房宮前殿遺的大小來看,其規模要比司馬遷描述的前殿的規模要大一些。
整個前殿遺址的面積達54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80%,這僅是阿房宮前殿的面積。而整個阿房宮宮殿群的面積可想而知,如果能建成,自然是世界最大。
-
6 # 味哎兒
考古只考出夯土臺高6來多,沒有建築遺痕。
項羽火燒的應是阿房宮臺下的六國宮殿仿製形。
若阿房宮建成其氣勢應是阿房宮高聳於其它六國宮殿之上,轄治著六國宮殿。
常語願說秦磚漢瓦,說的是精良耐久。
事實上是漢磚燕瓦,不僅精良美飾,且體量巨大。並現有實物傳世。
只不過漢朝花紋大磚是用於墓壁砌牆,陽宅沒留下用這樣磚的痕跡。其磚厚中空有20多釐米,長有70多釐米,寬40多釐米,印痕菊花紋多些,另各式圖樣也不少。
春秋時期七國的燕,其瓦檔巨大,長近一米,檔頭圓30多釐米,用其建宮殿可想象宮殿體量多巨大。
秦始皇要建壓住六國氣勢的阿房宮,其宏大程度也可往無限大上想的,因要傳萬世的。
秦時代崇大,連佩飾青銅劍都90釐米長,建壓過燕宮殿的殿,該多大可任意想設了。
漢劉邦是親眼見過咸陽宮實物的,所以其建的未央宮,現有巨柱礎存於世的,僅本人網上掛不上圖片,要看的可自搜查一下,全清楚了。
宮殿及陵墓是由專職世族代代延傳的,到清朝時其世家名樣式雷的雷家。宮殿不是誰都可建的,因只有簡圖的整體框架圖,細節全記在腦圖中。即具體細節全憑掌線把頭的記憶,沒圖紙的。因而幾千年宮形都傳延有制有續,這也是燒上任王宮,再建自朝代王宮的行性原由之一,僅清朝沿用了明朝王宮。
任何時代,任何國度,古今中外,戰爭主要是搶精工良匠的工人,由敵方轉成自用的。高階豪華怎樣全憑工匠能力程度,不與其它有半點關係,僅良工一項決定的。
因此建完帝陵坑殺工匠是瞎說。
明宮殿體量小,是人口眾多原料少造成的,因清人修宮偷明帝陵的料。
宋朝前中原還是虎狼常出沒田間的,原始森林還有眾多存在的。
新中國初期1963年國家組織過打狼隊,滅狼的,1970年黃河灘裡還有狐呢。
幾人一圍的樑柱木材盡了,只有50.60釐米粗的樑柱樹木,宮不得不小體量了。
好材木少,磚.瓷.琉璃也燒不出巨大形的了,包括宮用地磚的金磚在內也小型化了。
可想象,現黃土塬在宋朝前是森林一片的景象,所以現洛陽古道的汜水關,在周朝曾關過虎,而得虎牢關之名的。現黃土塬超20釐米粗的樹都沒有了。
土木是中國式建築的基材,木小宮與房必小。這同歐洲石器情節重仍沿用石基材的建築完全不同。
回覆列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雄心壯志,大展宏圖。作為“基建狂魔”的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還有今天的主角“阿房宮”。秦始皇要把“阿房宮”打造成“天下第一宮”,可惜由於他的逝世,該建築未能完工,最終爛尾了!
今天考古專家透過阿房宮的遺址的考古研究,發現如果阿房宮建成,那絕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假如它儲存至今,一定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宮殿!
一、阿房宮的簡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九年後即公元前212年,因為都城人口數量劇增,國力增長,秦始皇考慮重新建造一個全新的宮殿“天下第一宮阿房宮”。可惜僅僅兩年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東巡的途中,秦二世即位後,繼續修建阿房宮,直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阿房宮依然沒有建好,但它的附屬建築“阿城”卻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
據《漢書·東方朔傳》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可見“阿城”在西漢中期還依然完整。二、阿房宮的建築佈局:阿房宮主要包含兩大建築群:一是前殿建築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築群。
專家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考古發現前殿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臺基,經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寬420米,最高處高約7—9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築臺基,據此推測僅阿房宮前殿就相當於三分二個故宮。
199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阿房宮進行了調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
透過一系列考古發掘,推測整個阿房宮總佔地面積約1500萬平方米,而北京故宮的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阿房宮相當於20個故宮那麼大,而故宮是目前世界上儲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宮殿遺址!
三、透過現代技術手段復原“阿房宮”透過前期考古專家的考古研究發現,結合現代3D技術計算機復原技術,我們在計算機上覆原了阿房宮,可以一睹它的風采。
如果“阿房宮”最終建成了,而且歷經滄桑保留至今,那絕對是世界的奇蹟,人類文明的驕傲!
可是正是由於秦始皇修建了這樣浩大的工程,嚴重消耗了秦朝的國力,導致底層百姓的強烈反抗,最終導致秦朝經歷二世迅速滅亡。
杜牧影響深遠的《阿房宮賦》在最後指出:“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以史為鑑,今天我們通過歷史的學習,要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階層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大上不切實際的東西,嚴重脫離人們群眾,最終必將被人們趕下歷史的舞臺,只要那些心中始終裝著人民,時刻為人民著想的政府,才會被人民所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