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蠢的凡人哈哈哈

    我是熱愛歷史的80後,多多關注喲。

    我們先說李淵。李淵起兵於太原,本身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背後有一票勢力支援。而且據說李淵有胡人血統,更是勾結突厥人,是極其無節操無下限的帝王。而且隋朝也立國不久,缺乏民心基礎,所以他能夠很快擊敗隋朝,進而一統天下。

    再說劉邦,當時秦朝統一時間還很短,六國遺民都還沒忘記祖國,想要推翻暴秦。所以各地紛紛起兵,組成聯軍一起掀翻了秦朝。秦滅之後,最大的對手是項羽,項羽實在稱不上好對手,昏招迭出,敗得一塌糊塗,也就成全了劉邦。

    最後說曹操。漢朝綿延幾百年,三國時期還是有很多人心向漢室的,這是其一。三國亂世初期,袁紹最強,等到曹操擊敗了袁紹雄據北方,孫權劉備也漸漸成了氣候。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節點,是曹操統一三國最好的機會。可惜一戰之下,曹操一敗塗地,也讓劉備站穩腳跟,與孫權結盟,共抗曹操。除此之外,曹操還要北拒匈奴,還要應對西涼集團,對手實在太多了。

    總的來說,因為時勢,也因為曹操節操還在。

  • 2 # 文蹤旅跡

    西漢和唐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高峰。西漢的開創者是好謀善聽的劉邦,大唐的開拓者是夾在兩個虎子之間的李淵。

    漢高祖劉邦出身貧寒,四十多歲時還是秦國最小的官職——亭長。然而,從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到劉邦稱帝的公元前202年,劉邦用了七年時間便一統天下。

    和劉邦不同,唐高祖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在隋煬帝時期位及太原留守。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並在數月後攻陷隋朝首都大興城,控制了關中。武德七年(624年),唐朝基本掃清了各路勢力,一統天下,也正好過了七年。

    劉邦和李淵雖然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征戰殺伐,但都用了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而曹操為何窮盡一生,只落個三分天下呢?

    歷史往往以成敗論英雄。而要把有作為、建大功的帝王擺在一起,分出個絕對意義上的高下,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比如,劉邦、曹操、李淵都是擁有盛名的人物。

    劉邦、李淵都成功建立起延續數百年的強盛政權,而曹操從中平六年(189年)陳留起兵,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他身披戰袍、馳騁疆場三十多年,滅呂布、戰劉表、定匈奴,最終只是統一了北方。

    難道是曹操的能力比劉邦、李淵遜色了嗎?到底是什麼導致智謀雙全的曹操不能取得更有影響力的戰功呢?

    機遇是一個人成就大業必不可少的因素。命運給曹操閃開過亮堂的大門。東漢末年,亂象環生,這時候,因為擁有漢天子的名義,曹操策馬出征,開局勢頭良好。然而,在關鍵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銳氣受挫,統一天下的腳步變得遲滯而無力。

    而歷史給劉邦和李淵卻創造了神話般的機遇。

    劉邦草根出身,創業初期就擁有蕭何、曹參、樊噲、周勃這樣的能臣猛將。在投奔義軍領袖景駒的半路上,又恰好遇到了張良。劉、張一見,猶如老友,二人相互激賞,張亮甘為劉邦所用。劉邦到達咸陽後,依靠著強大、和諧的指揮團隊,在楚漢爭霸中取得勝利。

    李淵貴族出身,創業初期就已然身居高位,並且手握兵權。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個個能打仗、敢打仗。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父子齊心打天下,時值隋煬帝南巡,關中一片空虛,李淵很是輕鬆地取得了首都長安的控制權,天下局勢一邊倒,李淵建立新政。

    猶如趙高禍秦一樣,東漢政權遇到最麻煩的人物就是董卓。在隴西大搞專權之後,董卓在亂世風雨中不斷攪局而且屢試不爽,在勢力強大之後,他最後進京專權,倒行逆施。這時候的曹操在號泣而歌中,組建義軍,尋機誅滅董卓。

    董卓被呂布幹掉之後,曹操遊走兗州,然而其父被陶謙部下所殺。之後,曹操出兵徐州,萬萬沒想到的是,剛出兵不久,心腹陳宮引狼入室,自己的州郡被呂布所霸佔。

    十年的時間對於歷史而言不過彈指一揮間,而對一個人而言,卻是十分珍貴。十餘年時間裡,曹操在各路謀士將領的幫助下,三敗呂布、平定兗州、控制徐州,終於平定北方。

    他準備領兵南下。

    長坂坡大敗劉備之後,曹操遭遇了滑鐵盧事件。赤壁之戰時“士卒飢疫,死者大半”,黃蓋的火計又害得曹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關鍵節點往往決定人生博弈的成功與否。曹操兵敗赤壁,十幾年征戰換來的好局面功虧一簣。他給對手留下了發展機遇,孫權、劉備常常出了一口氣,勢力進一步鞏固。

    同時,我們覺得不是曹操無能,而是對手太強大。歷史從來沒有像漢末三國一樣,豪傑並起,群雄爭鋒,正是“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那時候,各方力量都是人才濟濟,猛將如雲,加上各有勢力範圍。曹操遇到的對手,既有驍勇善戰的呂布,還有出身望族的袁紹、袁術,也有國險民富的孫權,更有雄才大略的劉備。

    在各方面力量的對比中,很長一段時間裡,曹操並不具備比較優勢。“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 從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的這段話裡,曹操的困境可見一斑。

    昔日劉邦遇到了剛愎自用的項羽,高下已見分曉。在隋末亂局中,瓦崗寨內鬥不斷、不攻自破;隋煬帝已經是強弩之末、無力迴天,雖然其它力量挑戰過李淵,但都是螳臂當車,不堪一擊。

    當時的機遇和環境讓曹操僅能三分天下,空留一生遺憾。

  • 3 # 江湖小曉生

    先下個結論,劉邦和李淵所處的時代,只有他們能夠成就帝王之業。而曹操所處的時代,有四個人都可以成就帝王霸業。

    劉邦所處的亂世,除了項羽,無人可以跟劉邦相抗衡。

    劉邦是運氣比較好的,項羽剛出場的時候,跟劉邦是戰友關係。所以在劉邦最弱小的時候,並沒有跟畢生最大的對手交鋒。反而在滅秦的道路上,劉邦一直受到項羽的保護,逐漸壯大起來。可以說劉邦能夠強大,是項羽一手造成的。

    等到劉邦壯大起來以後,他所面對的對手,其實也就只有項羽一個。其他那些小諸侯,都是見風使舵的傢伙,壓根就不值一提。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劉邦和項羽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

    劉邦本人在戰場上確實不如項羽勇猛,但是他會用人,身邊的謀士有張良、陳平、酈食其等等,武將有韓信、樊噲、周勃、曹參等等,後勤還有蕭何來打理。他壓根就只需要做一個總排程就可以了,這些人才能夠為他解決一切困難。

    而項羽這邊有什麼呢?謀士有一位范增,被他給趕走了。武將有龍且、英布,結果龍且被殺,英布叛逃。項羽儼然成了一位孤家寡人,所以他拿什麼跟劉邦比呢?劉邦一統天下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滅秦,項羽幫他做了,第二個部分滅項羽,項羽處處比不上他,自然很快能夠一統江山。

    李淵之所以一統江山,是因為他有個戰無不勝的好兒子。

    李淵算是比較幸福的開國皇帝了,憑藉自己的貴族身份,壓根就不需要揭竿起義,就能夠獲得很多人的擁護,剛起家便有山西這麼大一塊地盤,所以是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源。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他兒子李世民。李世民簡直就是亂世之中所向無敵的存在。他基本上沒有打過敗仗,而且善於籠絡人心,不斷有人才加入他的陣營。按照史書上來看,整個大唐江山,全都是李世民和他的手下一手打下來的。

    所以後來你不讓人家當皇帝,人家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了。那個時候大隋朝的天下四分五裂,到處都是小軍閥,除了李家以外,其他諸侯的規模都太小。有些諸侯只佔據了一兩座城池就敢自立為王,所以李世民掃蕩這些小諸侯顯得十分容易。

    等到遇到王世充、劉黑闥、竇建德這些諸侯的時候,李世民也是費了一番功夫的。之前說是把李世民換下來,結果大唐的軍隊就吃了敗仗,讓王世充等人壯大了一陣子。後來李淵重新啟用李世民,這才扭轉了局面,徹底消滅了這些諸侯。

    所以說李淵打天下的時候,他只需要坐在龍椅上就行了,什麼都不用幹。這是他兒子李世民時期編纂歷史時所寫的,嘿嘿。

    曹操爭奪天下的時候,有三個可怕的對手。

    曹操的前半身還是比較順利的,三十歲起家,四十歲就統一了大北方。不過他所遇到的對手實在是太強大了。首先最強大的就是袁紹,這位仁兄佔據河北四州,帶甲百萬,是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諸侯,曹操的力量只有他的四分之一。曹操在這種情況之下,居然敢正面跟袁紹對抗,我覺得是以卵擊石。

    不過曹操是幸運的,他最終居然擊敗了袁紹,進而花了十年時間,才逐漸將袁家的力量徹底消除乾淨。等到曹操清理乾淨大北方的時候,其實已經五十多歲了。

    曹操還有兩位他永遠都戰勝不了的對手,那就是劉備和孫權。因為劉備和孫權跟曹操一樣,都是亂世梟雄。他們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領導班子,有各自的優勢,而且跟曹操一樣雄心勃勃。

    這三個人換到任何一個其他的亂世,都有能力一統天下,可是老天爺偏偏覺得東漢末年要精彩一些,所以將這三個人放在了同一個時代。結果就是誰也滅不了誰,大家就在那兒耗著等死。這三個人到死都沒看到任何一方一統天下,可見他們的水平是不相伯仲的。

    總結:曹操的綜合水平要比劉邦和李淵高。

    曹操這個人雖然被大家稱之為亂世梟雄,但是這不是什麼貶義詞,只能說他生活在那個年代,不得不成為這樣的人罷了。

    跟劉邦和李淵比起來,其實曹操的個人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文治武功樣樣都拿得出手,他所統治的曹魏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連匈奴都不敢犯境。他的文化水平也很高,詩詞到現在都有人在傳頌。他的軍事力量就更加雄厚了,戰將百員,帶甲百萬,這可不是吹噓出來的。

    但是他的命沒有劉邦和李淵好,他遇到的對手都是非常強悍的,每一個都可以成就帝王之業,所以他能維持三人當中最強者的地位,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 4 # 歷史科代表

    先說劉邦,運氣很好。他對的對手只有項羽一個,秦末起義,幾乎是項羽滅掉了秦國的主力,而至使劉邦默默的壯大起來。楚漢爭霸時,劉邦這邊謀士有張良,陳平,還有蕭何幫他掌管內務,相反,項羽這邊只能一個范增,還被項羽氣走了,年輕的項羽可比不過老謀深算的劉邦,至使楚漢爭霸劉邦獲勝。

    再看李淵,本來就是隴西的貴族,勢力比較大,又得到其他貴族的支援。他的兒子們都挺有能幹,特別是是李世民,他的手下猛將很多,竇建德王世充之流根本不是對手,李密宇文化及之輩都是充數的,這樣一來李淵拿下長安已經沒有懸念了。

    反觀曹操,剛開始的時候,勢力就小,還不及袁紹,袁術兄弟的四分之一,還要面對呂布這樣強大的武將,廢了好大的力氣才統一了北方,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哪個朝代也沒有三國這樣多,亂世出英雄嗎,也出了劉備,孫權這樣有野心的人。劉備有五虎上將,還有諸葛亮這樣的謀臣,江東這邊孫權有江東貴族集團的支援,地形也是易守難攻。孫,劉聯合起來曹操更難以取勝,赤壁之戰,曹操損失嚴重,更不可能短期的統一。

  • 5 # 花開花落緩行客

    歷史上,劉邦和李淵只用幾年時間就一統天下,而三國的曹操征戰幾十年卻只能三國鼎立,難以統一天下,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歷史背景的不同,曹操面對的是實力強大的對手,導致短時間內天下難以統一。

    遙想當年三國,一時多少豪傑。

    三國時期雖然時間不長,在歷史長河中也沒有佔據重要位置,但是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魏國,武有于禁,張遼,張合,徐晃,夏侯淵等;文有荀彧,程煜,郭嘉,毛玠,荀攸,司馬懿等。

    蜀漢,武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文有法正,龐統,諸葛等。

    東吳,武有周瑜,呂蒙,黃蓋,太史慈,淩統等;文有張昭,魯肅,諸葛瑾,陸遜等。

    三國前期,蜀漢,東吳都是人才濟濟,面對這樣的對手,所以曹操難以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

    三國時期,蜀漢劉備,東吳孫權都是一時英主。

    蜀漢的劉備,前期雖然依附各方勢力,漂泊不定,但是百折不撓,心懷天下,知人善任,收攬英雄,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功業。

    東吳孫權,繼承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的江東基業,英明果斷,面對號稱百萬大軍的曹公,敢於一戰,赤壁一戰打破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

    曹操面對劉備,孫權這樣的對手可以說是千載難逢,每一個都很優秀,每一個如果獨立存在都可以一統天下,但是他們處於同一時期,所以只能各自三分天下,所以曹操幾十年仍然難以統一天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6 # 鄭州第二大閒人

    為何劉邦和李淵用了幾年時間就可以統一天下,但是曹操用了幾十年還沒統一呢,(統一三國的是晉朝)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事情發生的背景

    1:秦朝滅亡的原因:

    內憂:二世昏庸暴亂,趙高奸臣當道,章邯壯志難酬。

    外患:諸侯呼之欲出,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率軍進攻。 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秦朝走向了滅亡。

    是誰滅掉的秦國呢?

    直接滅亡秦朝的是項羽,是項羽大破秦軍,項羽鉅鹿一戰他大破秦軍主力,又殺秦兵20萬,讓秦王朝再無翻身之機,自己也一躍成為反秦盟主,不過劉邦的運氣好,沒有遇到秦軍強有力的對抗,他是第一個攻佔秦都城咸陽的。他和劉邦當時是盟友,相約“先入咸陽者為王”。二人之間在滅秦上是一個軍事協作機制。

    秦朝滅亡後,就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

    2:楚漢之爭

    漢軍東出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後,準備東出與項羽爭天下。他出關到陝,慰問那裡的父老。三月,劉邦率軍從臨晉渡河,魏王豹將兵從。很快攻下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卬,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到洛陽,降河南王申陽。這時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擋在劉邦馬前訴說義帝的死亡經過。漢王聞後,大哭一場,遂為義帝發喪,舉哀三日。然後向各諸侯王釋出項羽大逆無道的罪狀,並以此為藉口號召各諸侯王率兵與自己一起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從而正式拉開了四年楚漢戰爭的序幕。

    彭城之戰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籍深陷於齊國,無力抽身的機會,率領諸侯聯軍56萬一舉攻佔西楚都彭城。短暫的勝利是劉邦失去理智,天天與諸侯們喝酒慶祝。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回襲彭城,聯軍無備,一時被殺十萬,溺水淹死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以漢為首的反楚聯盟瓦解。

    公元前205年冬,項羽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范增,不用其謀,迫使范增怒而歸鄉。[劉邦又派紀信裝扮成自己去楚軍詐降,乘機逃出滎陽。項籍加緊圍攻滎陽,並奪取成皋。 楚漢戰爭 為了減輕楚軍對滎陽的壓力,劉邦率軍經武關、宛(今南陽)、葉(今葉縣南),想引誘項籍南下。為配合漢軍行動,此時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滎陽。

    3:鴻溝為界

    劉邦一面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助彭越進攻睢陽縣、外黃縣(今民權縣)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復成皋(今滎陽汜水鎮西北),斬殺了項羽大將曹咎。

    項籍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迴,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籍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籍引兵東歸。

    垓下之戰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垓下一戰重創楚軍。

    4:君臨天下

    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

    然後在分析唐朝的李淵如何統一天下

    6:隋朝土崩瓦解,遂殺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於晉陽。建立大將軍府,帶領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斬宋老生;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順利攻取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年號義寧,自領大丞相,加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年),隋煬帝遇弒後,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年號武德。 稱帝后,命秦王李世民統兵作戰,先後擊敗隴西的李軌和薛舉父子、擊退幷州的劉武周和宋金剛、擒獲河北夏王竇建德,迫降洛陽鄭王王世充,平定各地農民起義及地方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後,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傳位,自稱太上皇

    李淵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接著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用了近10年時間,先後鎮壓了農民起義軍,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直趨關中。在釋出的檄文裡他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誓師後,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守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鷹牙郎將宋老生、渡黃河,對守河東的隋將屈突通圍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進。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激戰方酣,均無暇西顧。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

    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攻入長安。 十一月十三日,李淵宣佈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關中局勢。

    義寧二年(618年),徙封李世民為趙

    國公,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五月,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7:三國的統一

    三國初期,三方猛將如雲、謀臣如雨,達到平衡。但後期,蜀漢老一輩的人才退下,並沒有新一輩接班。東吳比之蜀漢稍微好點,但也不及從前。形成魏國一家獨大。 後期各國政治拉開了差距。魏國雖然司馬氏專權,但相對,吳、蜀的主幼國疑佔很大優勢。(孫權之子孫皓不是好鳥,荒淫無恥,殘暴無道……。劉禪就不用說了吧?後期姜維都被黃皓逼得不敢回成都。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軍事方面,蜀漢自從劉備徵東吳,被陸遜打敗全軍覆沒之後,蜀國的軍力就從未強大過,全靠諸葛一人苦苦支撐。神話般的五次主動北伐(傳說中的六出祁山,其實只有兩出),多是以少戰多! 東吳的軍力?一直也只是守成而已,從來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經濟、政治、軍事、人才等各方面來看,三國初期鼎立,到後期魏國一家獨大,戰勝是必然,但是最後是魏國統一三國了嗎?

    三國時分裂出三個大國家,魏、蜀、吳。

    在當時,魏國疆域廣大,實力較強,而據守江南的吳國也有爭天下的實力,蜀國則有臥龍諸葛亮輔助。當時魏國統治者曹丕的父親曹操有一位對他很信任的謀士——司馬懿。司馬懿看似忠心耿耿實則野心勃勃。

    在魏國第三代皇帝曹睿死後,魏國政權就由司馬懿和曹爽掌握。司馬懿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忠厚老實,就故意稱病不上朝,讓曹爽放鬆警惕。當時魏國以為鄧艾所滅,司馬懿趁曹爽出城巡遊時,用計占城,曹爽被殺,於是魏國大權有司馬懿掌控。 司馬懿病死後,大權就由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與司馬師掌控,吳國被滅。司馬師後來被箭射中眼睛而不治身亡。在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兒子)開始掌權,後來逐漸推翻了曹魏的統治,自立為皇帝,國號晉。這就是三國之後的晉朝,也就是說三國最後盡歸司馬家族

    所以三國的統一是晉朝,而不是曹氏家族。

  • 7 # 如史如畫

    曹阿瞞,奸雄一個,這個人放不開手腳去做事,表面上,海納百川,能聽別人納諫。他手下的謀士比較多,意見也多,但曹操悟性不是很高,缺少了辨別能力,總是找不到那個最好的建議。這是曹操不能統一的大原因。

    還有就是一些實質性的原因,由於曹操的誤判,赤壁之戰,漢中之戰連連失利,遲遲打不下來。

    反觀劉邦,李淵。能放開手腳,讓手下單幹。劉邦善於千里挑一,找到最正確的意見,定下最合適的大戰略,比如彭城之戰張良給他定下的封函谷關以東土地於韓信,彭越,英布。於是天下軍心基本歸漢,紛紛與項羽作對。而李淵知道二兒子統帥能力很強,於是讓他單幹,把兵權交給他,皆連掃平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力量。李淵和劉邦的這種做法使他們打起天下來,事半功倍。

    還有就是一些大背景,漢朝之前是秦朝,秦朝法治天下,以軍事力量強滅六國,不得人心,易被推翻。隋朝跟秦朝一樣都是短命王朝,不一樣的是楊堅和楊廣的一些政策動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而且楊廣的幾項大工程和三徵高麗耗盡了國家物力,民心大失,所以唐滅之輕鬆。

    而曹操面對的是四百年固若金湯的漢朝,四百年間發生過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強盛過,也腐敗過,而漢朝的威嚴早已遠播海外。我們稱為漢人,足以說明這個朝代對人民的影響力。曹操要動它,你說能不難嗎?最後還是三家火拼,被士族階級統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底撈赴港上市,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