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時聊人文歷史

    簡要回答。

    從地緣上看,金朝是一個地區性王朝,南邊面對南宋,西邊要面對蒙古以及西夏的軍事威脅,尤其是後期蒙古對金朝造成重大威脅。地緣上金朝領土為狹長區域,跨度很大且生產生活方式迥異。中都地區一旦被攻陷,則南北首尾不能相顧,所以金朝必須重兵保障中都地區的安全,無法集中兵力南下進攻南宋。

    從人口上看,金朝早期和宋朝建立“海上之盟”滅掉遼國,之後迅速滅掉北宋佔領中原,擴張過於迅速。而金朝的統治民族人口稀少,必須建立猛安謀剋制度進行軍事化集中管理,這樣就難以消化更多的土地,必須先進行委任統治再過渡到直接統治。比如佔領中原之後曾建立偽齊進行傀儡統治,而一個傀儡政權是沒有戰鬥力的。

    從統治階層來看,金朝的將領多為皇族,皇族手握重兵,導致皇權、軍權之間沒有約束(這一點與宋相反)。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十分殘酷。比如將金朝遷都北京地區的海陵王完顏亮,在南征之時被皇族奪位,在前線成了孤家寡人,最後被刺殺。完顏亮的死最終導致金朝放棄南侵。

    從文化上看,金朝漢化、貴族化過於迅速,導致戰鬥力迅速衰減。

    南宋初年,宋朝湧現出一批出身於中原淪陷區的將領,比如岳飛父子,他們抵抗意志十分堅定,渴望收復失地。作戰採用步兵手持大斧砍擊馬腿的敢死隊方式,大破金兵柺子馬。而南宋後期採用了錯誤的“聯蒙滅金”的戰略,自撤藩籬,自己消滅了金朝這個擋箭牌,讓自身暴露在蒙古正面。南宋愛國將領雖然激烈抗爭,但因為雲南已經成為蒙古領地,南宋陷入三面包圍中而抵抗失敗。

    蒙古是在金朝、南宋互相消耗雙雙衰落時崛起的力量。蒙古滅宋之時已經屬於蒙古征服戰爭的中後期。蒙古實際上控制了東亞和中亞,正在進攻東歐。體量巨大,是宋朝的數倍,且建立四大汗國完成了整合,實力和金朝不在一個量級上。

    蒙古蒙哥汗在攻打宋朝之時身死,同樣導致蒙古內部爭權奪利,但是繼任者是忽必烈。從地緣上看,忽必烈立足於中原建立元朝,要想與不服從於元朝的漠北蒙古貴族勢力抗衡,就必須拿下南宋,否則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蒙古攻宋時引進了波斯地區的攻城技術——回回炮,這是一種配重牽引的投石機,要比中原人力牽引攻城裝置更先進,射程更遠摧毀力更大。宋軍不知道如何防禦。回回炮就是蒙古時代的核武器,宋軍的城防在回回炮面前土崩瓦解。

    士氣。蒙古攻無不克,士氣旺盛。而北宋經過金朝打擊而滅亡,南宋又一退再退,宋朝士氣十分低落。

    組織,南宋初年的岳家軍實際上是一支優先服從岳飛命令的私募軍隊。這犯了宋朝“強幹弱枝”政策的大忌。也導致了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在這種不信任政策下,南宋其實不可能維持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岳家軍就是最後的榮光,不可能再有然後了。

    ——如果有然後,郾城大捷之後岳飛就可以收復開封,光復北宋。南宋根本不會出現,金朝也仍舊退守北方,歷史將是另一種寫法。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

  • 2 # 多臻貴

    在筆者覺得,金國根本就沒有徹底征服南宋的想法,金國靖康之役滅亡北宋,不僅沒有佔據富饒的汴梁,反倒是擁立偽政權,每年收取一定量的貢賦,就心滿意足的回到苦寒的上京(哈爾濱),任由南宋與偽政權相互廝殺。

    唯一大規模對南宋用兵是在海陵王完顏亮時期,完顏亮是篡權奪位,所以採用遷都燕京以躲避金國貴族的脅迫,再用南征轉移內部矛盾建立威信,如果金國內部不亂,完顏亮的這次南征真的會對南宋造成致命的打擊。

    南宋抵擋蒙古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是蒙古席捲歐亞最難征服的區域,這已經是南宋的榮耀,已經是耗盡南宋所有的軍力,蒙古英主頻出,而南宋文人治國積弱已久,已經很難的!

  • 3 # 古古閣100

    金朝時,大部分時候,南宋和金實力相當,你吃不掉我,我吃不下你,所以成了對峙局面。而後來,蒙古很強悍,而南宋卻病入膏肓,實力對比懸殊,所以摧枯拉朽。

    大唐興盛,生龍活虎。元朝粗獷,睥睨天下。

      相對於二者,宋朝的整體氣質是憂傷的,攜帶著一種軟弱、無奈和哀泣的格調。這種氣質穿透著整個宋王朝,北宋如此,南宋尤然。

      南宋立國後,一直被動挨打,先被金帝國欺凌,後被蒙古鐵蹄踐踏,直至滅亡。南宋王朝,就像一個先天肌體不壯的孩子,卻要與一幫強盜做鄰居。它始終生活在北方那些強胡的陰影之中,無法與之抗衡,想抱殘守缺苟且偷生都不能,只好不斷地躲啊躲啊。

    因為政治軟弱,偏安一隅,所以很容易被歷史小看。在後人的印象中,總以為南宋就是墮落的,是從來沒有傲立過世界、從來沒有像個真正的男人一樣吼叫過的。其實,南宋也有過不斷的抗爭,而且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火藥、羅盤、瓷器、刺繡,這些東西,在當時,是樣樣領先於世界的。南宋在物質上,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寒磣。

      那麼,在外交和國防上,南宋為什麼卻這麼弱呢?問題出在其比較特殊的軍事制度和政治制度上。

      宋王朝的創始人趙匡胤是行伍出身,他知道,在唐朝,節度使實力太強,政治、軍事、財務所有權利集於一身,叛亂起來就很有底氣。在軍隊裡,如果將領與士兵關係太好了,像他一樣,黃袍加身也就不是一件難事。所以,為了避免自己身上的故事重演,趙匡胤先是杯酒釋兵權,將與自己南征北戰的武將全部解除兵權,派到各地當地方首長,解除他們對自己皇位的威脅。同時,他新創了不少制度,無論是中央、地方還是軍隊,設立的機構互相牽制,有名的無實,有實的無名,目的只有一個,防止權臣出現,不讓大臣有大權,即使有,也不能太久。

      宋朝打仗時,最高統帥一般都是臨時委派,而且基本上是用文官。作戰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用文官統領,部隊的戰鬥力首先就要打個五折了。而實際參戰的將領,雖然是職業軍人,但大部分時候,他們對手下計程車兵也是不瞭解的,要打仗了,臨時派他們去領兵。戰爭結束,將領們交出兵權,派往他處,而士兵們就回營地。這就形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狀態。這樣的制度,確實解決了將與兵聯合起來威脅皇權的問題,但是,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很大,就是部隊戰鬥力很差,統帥很熊,士氣不足,有時候簡直就像一群烏合之眾。

      而且,在宋朝,因為尚文輕武,當兵的人地位很低,士兵很多被當勞役使用。地方上誰犯了法,也往往被刺配充軍。“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句口頭禪就是從宋朝開始流傳下來的。這樣的軍隊素質,怎麼能敵慓悍的強胡。因此,碰到打仗時,宋軍往往一觸即潰。南宋立國後,多次組織北伐,但都是遭重挫後無功而返,有時甚至上十萬的軍隊一戰就全軍覆滅。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對手太強,另一方面與宋朝的軍事制度存在先天缺陷有很大關係。

      南宋的歷史給我們一個印證:一個國家,強大了才能安寧,落後就要捱打。而要使國家強大,一個良好的制度是多麼重要。

    第一個葬在宋六陵的皇族是北宋哲宗皇后孟相。

    孟相是個值得一書的女性,賢淑而溫婉,是孟子的後代,她很有大局觀念和犧牲精神。但因為她不擅長勾心鬥角,加上哲宗的見異思遷,在後宮爭寵過程中,孟相敗陣,被逐出皇宮,住到了平民家裡。禍兮福之所倚,金兵攻陷汴京的時候,趙宋皇族被一鍋端,孟相因為沒有住在皇宮,倖免於難。同她一樣,成為幸運的漏網之魚的,還有趙構,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當時稱為康王。

    在趙構稱帝建立南宋的過程中,孟相功勞最大,是她首先出面,書文播告天下,由趙構繼承宋朝大統。1129年,金兵大舉入侵江南,孟相又顧及高宗安危,讓高宗往東逃,從杭州到紹興(當時叫越州),出寧波至溫州,而自己卻走旱路,往江西方向逃,吸引金兵一路追殺,使高宗脫險。所以,高宗對孟相十分敬重,視如親母。1130年,趙構再返紹興,並將這裡作為行宮。趙構派人打聽到了孟相下落,接回紹興。

    春天來時,爛漫的櫻花給宋六陵帶來勃勃生機

    高宗對孟相很孝道,她的日常起居,小到所用的帳帷,高宗都要親自察看。手下人送來時鮮水果,高宗都要先獻給孟太后,然後自己才吃。孟相重病時,高宗日夜侍疾,衣不解帶。

    1131年四月,孟相駕崩,享年59歲。她立下了遺詔說:現在是戰亂時期,不在太注重禮數,就實行薄葬吧,先臨時在附近找個地方,簡單安葬一下就行,也不需要金玉寶貝陪葬,等軍事寧息了,再遷回祖陵。

      高宗於是派人為孟後尋找墓地。離紹興不遠的寶山,是泰寧寺的地盤,這裡風水很好,形勢天設,吉氣豐盈,被高宗相中。於是,孟相就在此下葬,成為攢殯之始,這裡遂稱為“攢宮”。

      “攢”是聚集的意思,所謂攢宮,就是攢集梓宮,把皇家的棺柩暫殯一處。宋朝的祖陵在河南鞏義,北宋九帝除了徽宗和欽宗死於漠北外,其餘七帝都葬在那裡。南宋建立後,大家從心裡上還是覺得,自己真正的家是在北方,現在居住在南方,只是暫時的,所以皇帝、皇后的棺柩先簡單地葬在一個地方,待收復中原後,再一齊遷葬祖陵。

    《萬曆會稽縣誌》上的南宋陵園圖

    1132年,金兵北去,趙構又回到杭州。

    1142年,宋金議和,金人將宋徽宗、鄭皇后、高宗皇后邢氏的棺木遣返,也葬在寶山,徽宗陵墓謂之永祐陵。1187年,高宗駕崩,成為第一個葬在寶山的南宋皇帝,是為永思陵。之後百餘年間,南宋又有五個皇帝也相繼葬到這裡,分別為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紹陵。到此,這裡成為了江南獨有的大規模皇家墓葬群。因為埋葬了南宋六位皇帝,後人遂稱之為宋六陵。

    據記載,先後在宋六陵下葬的南宋皇族和大臣,共有一百多位。從建陵之始,這裡禁山達三千七百多畝,全陵遍植松樹,歷經百餘年,長得鬱鬱蔥蔥,風一吹,松濤陣陣。

    宋六陵佔地約2.25平方公里,這樣的規模,如果是葬某一個大家族,我們能說很大,但作為皇家陵寢,只能說很小。而且,這麼一片面積裡,安葬了一百多座陵墓,堪稱擁擠。

     陵園即使變成茶園,依然有著皇家的氣派,這裡的茶葉也是皇家貢品,這裡故謂之御茶村。

     所以,寧宗下葬的時候,寶山已經非常侷促了。理宗派吏部侍郎楊華去現場踏看,為寧宗選墓地。楊華在泰寧寺住了一晚,覺得泰寧寺的位置十分美好,回去後向理宗報告:這裡東傍青龍山,南接紫雲山,西依五虎嶺,北靠霧連山,構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獨特山水景觀,雄壯峻秀,是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選此處為皇陵,可保萬載興隆。理宗欣然同意,於是下詔要泰寧寺搬遷,強行拆廟為寧宗建陵。

      後來,楊璉真珈盜墓時,泰寧寺的僧人出力最勤,可能是有報復洩憤因素在裡面。不過,出家人如此兇暴,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自秦始皇營建驪山陵開始,中國的皇帝都崇墳厚葬,累世相沿。唐朝以後的皇陵,都建有上宮、下宮和地宮。上宮就是獻殿,供人朝拜獻祭之用。下宮就是寢宮,是供墓主靈魂居住、遊樂、休息的場所,也是宮女日常供奉起居飲食的地方。地宮則是墓葬所在。宋六陵雖是臨時性陵墓,但也沿襲這一構制。

    關於宋六陵的建築規模和具體構造,只有南宋周必大所著的《思陵錄》記載了高宗永思陵的構建情況,其它各陵的模樣,史書中都是隻鱗片爪,但可以推斷,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由於南宋朝廷的偏安,慢慢地,已完全無能力收復失地,孟相當初想歸葬北方祖陵的願望,遂成為徹底的夢想,臨時的攢宮變成了永久性陵園。

      1276年,蒙古大軍攻破臨安,南宋大勢已去。

      因為趙家子孫不努力,宋六陵一片好風水,不久就被外族踐踏得一塌糊塗。1285年,宋六陵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被盜掘一空。

      幹這缺德事的,是一個叫楊璉真珈的西域僧人。此人在南宋滅亡後,做了江南釋教總攝。江南釋教總攝相當於現在的江南佛教協會會長。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當時的佛協會長,因為在元朝時,僧人地位很高,所以楊璉真珈才敢如此猖狂。

      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吐蕃(西藏)後,就接受了吐蕃的喇嘛教,將其奉為國教,並冊封當時的喇嘛法王巴思八為國師,對其頂禮膜拜。忽必烈與巴思八關係非同一般,朝廷聚會時,忽必烈會為巴思八特置一座,位重於宰相。

      八思巴受到如此禮遇,就大肆吹捧忽必烈,歌頌他為宇宙之王,說他等同於智慧佛文殊菩薩。八思巴的吹捧和宣揚,有助於忽必烈的統治,特別是有助於他控制西藏和南方漢人,很討忽必烈歡心。因此,忽必烈對僧侶也就十分厚愛和寬容,記他們享有很高的政治和經濟特權,不僅賜給他們很多土地,還為他們免稅。所以當時的僧人十分富有,寺廟都成為了經濟繁榮的中心。

      

    元政府把帝國的子民分為十級:

    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最受尊敬的儒家,連娼妓都不如,只比乞丐好點。而僧侶卻僅次於蒙古的官吏,力量很大,對地位低下的漢人,他們可以隨便施暴。元朝統治者狂迷喇嘛教時,竟下令:漢人誰敢毆打喇嘛,就砍手;誰敢謾罵喇嘛,就割舌。

      楊璉真珈是巴思八的弟子,也得寵於忽必烈,他本是個隨軍的僧人,因建有軍功,1278年任職江南佛教總攝。仗著有元朝統治者撐腰,楊璉真珈駐紮在杭州時,至少把南宋250萬人編為寺院的農奴。他當紅時,所過之處,隨從如雲,山呼海嘯,欺男霸女,惡行累累。

      與楊璉真珈過往很密的,還有一名當時的大人物——桑哥。

      桑哥是藏族人,很聰明,才華橫溢,通曉漢語、藏語和蒙古語,本是巴思八手下的人,後來多次為元世祖辦事,因為很有理財能力和治政能力,忽必烈就把他留在朝中,委以重任,官至宰相。

      桑哥很有才能,但也很貪很兇殘。揹著元世祖貪了很多錢財,為了自己的利益罵人打人殺人也是常事,貪多不義必自斃。隨著在元世祖面前舉報的人越來越多,元世祖對桑哥也漸漸失去了信任。

      案發後,元世祖責問桑哥:“你那麼多珍珠,我向你要兩三顆,你都不給。漢人織的高階毛衣,我只有兩件,你居然有三件。你說你有沒有罪?”說得桑哥很羞愧。1291年,詔誅桑哥。

      楊璉真珈挖掘宋六陵,以偷盜財寶,就是在桑哥的授意下進行的。有桑哥撐腰,楊璉真珈才有恃無恐。

      後來桑哥倒臺了,楊璉真珈也差點被判死刑。因有元世祖保護,楊璉真珈只被革職還鄉。從元世祖對楊璉真珈的態度來看,楊璉真珈偷盜宋六陵,元世祖應該是同意過的,要不然,楊璉真珈的命沒這麼容易保住。

      楊蓮真珈盜墓的時間,一直是個迷團,有多種說法,很多學者認為,最為可靠的時間是1285年。這個時間是因為宋末元初一個叫周密的人確認的。他寫了一本史料筆記《癸辛雜識》,成為後人研究南宋歷史最寶貴的原生態資料。此書中,多次記錄了宋六陵被盜的情況。周密就住在杭州,生活的時代跟宋六陵被盜相差不遠,所以他的記錄最為可信。

      楊蓮真珈在盜宋六陵之前,已經在杭州盜過墓了。他盜的是杭州天長寺的魏王墓。當時,天長寺的僧人福聞,為了向楊璉真伽獻媚,將天長寺獻給楊璉真珈,併為他出了盜墓的主意。他們私掘王冢,獲得很多金玉。嚐到甜頭後,於是得隴望蜀,想到了偷挖宋六陵。

      幫助楊璉真伽的還有三個惡僧,一個是演福寺的允澤,另兩個是泰寧寺的宗愷、宗允。當時,宋六陵本來有一百多號守陵人,宗愷、宗允等僧人因盜伐宋六陵的樹木,與這些守陵人吵過架。允澤遂唆使泰寧寺僧宗愷、宗允,假稱當地的楊侍郎、汪安撫侵佔寺院地產,到楊璉真伽處告狀,要求給予保護。楊璉真伽便以處理糾紛為藉口,在1285年八月,帶著一幫元兵、親信和工匠,蜂擁到宋六陵,開始盜掘。

    宋六陵出土的瓷器

    守陵使羅銑見此,上前阻撓。允澤把羅銑狠打了一頓,並以刀相逼,將他驅逐出陵。羅銑勢單力薄,被打得血流滿面,大哭而去。楊璉真伽他們於是封鎖陵區,瘋狂盜陵。宋六陵是淺葬,只有2米多深,比北宋皇陵平均30米深的尺寸,淺了很多。所以楊璉真伽盜墓時,不用費什麼勁,刨掉薄薄的土層,就露出了石室和棺材。

    他們首先挖掘了寧宗、理宗、度宗及楊後四陵,墓中珍寶席捲而空,骸骨扔得四處皆是。其中理宗墓陪葬品最多,當開啟棺蓋時,一道白光衝向天空,理宗屍體面色如生,全身用金絲罩包裹,珠寶滿棺。這批暴徒將全部隨葬珍寶搶掠一空。聽說理宗口內的夜明珠最為珍貴,就又把他的屍體拖出地宮,倒懸樹上,凡三日夜,瀝取水銀和含珠。

      楊璉真伽還喪心病狂地把理宗的頭顱砍下來,颳去腐肉,作為酒器。西域僧人有個習俗,認為用人的頭骨做器皿,可以祈福去災。

      楊璉真伽偷盜後,停留了一段時候,看看沒什麼反應,就更加放肆。同年十一月,他們再次來到宋六陵,盜掘了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四帝陵,加上皇后和王公大臣的陵墓,總計一百零一座。攢宮之地,屍骨狼籍,珍寶盡失,陵園毀於一旦。

      據說,這些陵墓雖是薄葬,但珍寶不少,特別是理宗墓,最為豐富。唯有徽宗陵,幾乎沒什麼陪葬品,開啟棺蓋,裡面僅有一段朽木而已。看來,當年宋金議和,歸還所謂的徽宗靈柩,只是形式而已,並沒有什麼誠意。而高宗也不開棺檢驗,純粹也是形式一下,安撫人心而已。

    宋六陵墓道遺蹟

      明目張膽地進行盜掘,總得有塊遮羞布吧。楊璉真伽想到了一招,把宋六陵裡那些帝王將相的骨頭收集起來,雜以牛馬枯骨,統一埋到南宋故宮中,再築一座白塔,名曰鎮南塔,表示要鎮住江南士氣。當時,南宋故宮已被改為寺院,楊璉真伽這樣做,就為自己的惡行找到了正當理由:掘墓是為了破壞南宋風水,摧垮江南意志,鞏固元朝統治。這座塔在元末農民起義時,於1359年被搗毀。

      楊璉真伽等人從宋六陵到底盜走多少珍寶,已無法弄清。只知道後來楊璉真伽伏法時,他個人的資鈔有十一萬錠之巨,金玉珠寶更是無數,不過,這一切對他而言,都像南柯一夢,全部被籍沒官府。

      那些為虎作倀的惡僧,也大抵沒什麼好下場。允澤因為恃憑楊璉真伽,豪奪鄉里,後來被鄉人殺於道旁。宗愷因與楊璉真伽分髒不均而反目,被楊璉真伽活活杖死。宗允得了很多不義之財,豪霸一方,時人怨之刺骨,不知其終,估計也被唾沫淹死了。

      楊璉真伽盜陵,弄得皇家屍骨暴露,引起越人義憤填膺。當地一個私孰先生叫唐珏,他典當家產,私備酒宴,邀請朋友林景熙等人,密謀在夜晚,潛入陵區,收埋屍骨。據傳,他們為了掩人耳目,還特意在山野間撿來其他白骨,散在陵園內,替換帝陵真骨。因理宗顱骨特巨,易之怕事洩,未敢調換。收拾好皇家屍骨後,分箱移葬蘭亭天章寺前,並植冬青樹為標識。

      唐林義舉,只是野史相傳,真偽難定。但不管如何,這樣的傳說寄託著人們對死者的尊重和對暴力的反抗精神,讓人感到,再黑暗的環境裡,也有正義的光芒存在。後人為紀念唐林義舉,還在陵區建了雙義祠。

      在元朝統治期間,朝廷對宋六陵不作顧問,盜墓之事經常發生。自楊璉真珈盜墓後,數年時間,宋六陵就完全淪為了一片廢墟,斷瓦殘垣,風雨飄搖,令人目不忍睹。

    宋六陵周邊山上密生的竹林

      

    明朝建立後,朱元章聽說了宋六陵的遭遇,唏噓不已。也許也是出於一種安撫性的政治需求吧,朱元章下令修復宋六陵,並且派人找回了理宗的頭骨,連同唐林二人收拾的遺骨,一同再葬回了宋六陵,並樹碑建殿,植松為記,供人祭奠。為了使陵區實現長效管理,還把整個陵區交給了宋朝皇族後裔——紹興華舍趙氏家族來管理。趙氏接管六陵產業後,免交租稅,每年都以歲租進行祭奠,春秋各一次。祭奠時,參加者都要求是公正廉明、德高望重者,那些品行卑鄙為鄉人所不齒的人,都沒有資格參與。這種祭奠儀式,直至解放前,華舍趙氏後裔還在堅持。

    雖然在明初,宋六陵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陵園還是無法挽回地走向荒蕪。到明代中後期,又是一片殘敗。當時的文學家袁宏道寫了一篇《遊宋六陵記》,說這裡已是春行如秋,晝行如夜,老松橫道,杜鵑滴血,敗宇其間,令人感慨萬千。

      在宋六陵南側,現今還存在祭陵神道舊址,據記載,抗日戰爭前,神道兩旁還古柏森森,氣氛莊嚴。紹興淪陷後,日軍在宋六陵屯兵,周邊古木遭到了毀滅性砍伐。

    建國初,宋六陵區域被墾荒種地,新闢茶園,建造房舍,使宋六陵又帶上了新的滄桑,連昭示陵寢位置的蒼松,也所剩無幾。

    南宋王朝早已遠去,宋六陵已是滄海桑田。那些曾擁有的得意與輝煌,那些曾經歷的悲情與苦難,都在蒼茫的風雨中,悄然淡去。如今,這裡曠茫的茶原在盡情吐綠,若是在春天,更是生機勃發。而宋六陵的歷史文化價值已被認同,一個令人期待的旅遊開發規劃正在富盛進行。

    我們已無須為這片土地悲憫了,歷經千年,再躁動的靈魂也該都安息很久了。但落後就要捱打,這歷史照出的教訓,倒是值得後來者深思的。

  • 4 # 歷史百家爭鳴

    就我個人的觀點看來南,宋也並沒有抵擋住了崛起的金朝,而只是金朝內部發生了變化,再加上金國統治者的訴求也發生了變化,所以南宋才能堅持到蒙古大軍的到來。

    南宋之所以能夠撐到蒙古大軍的到來,主要還是由整體的局勢和金,蒙古的訴求來確定的。

    我們知道金朝是當時北方的女真人建立的,曾經隸屬於契丹王朝,當時的契丹王朝和北宋已經和平共處了近百年。

    由於契丹對於女真人的壓榨,女真人不得不起來反抗,而女真人的戰鬥力也非常的強,而契丹人已經腐化墮落,所以女真人在面對契丹人的時候簡直是摧枯拉朽,很快的就滅掉了比自己大十幾倍的契丹。

    在滅掉契丹以後女真人把目光看向了更加富庶的北宋王朝。

    在與北宋聯合滅遼的過程中,女真人看到了北宋王朝的虛弱和富裕,因此女真在滅契丹不久以後他就把矛頭指向了北宋王朝,而北宋也是無法抵擋,徽欽二帝被擄到北方的金國,趙構在不斷的鬥爭的過程中,才慢慢建立起南宋王朝。

    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金朝內部也發生了變化。金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滅亡南宋,而只是掠奪財富,加上南宋有很多名將抵抗, 金王朝進攻南宋的成本變得非常的高,而南宋王朝也承諾會有歲貢,因此,金王朝也學習契丹與南宋和平共處。

    蒙古的崛起和金國的崛起有些類似,蒙古也是忍受不了金的壓榨,起來反抗。而蒙古的戰鬥方法在當時沒有很好的破解方法,因此蒙古人在征戰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個非常大的王朝,除了在中原地區的元朝之外,還有四大漢國,基本上涵蓋了整個亞洲和部分歐洲。

    蒙古對於南宋來說的明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滅國戰爭,當時中原地區已經歸屬了忽必烈統治的元朝,因此對於偏移一隅的南宋,元朝勢在必得,因此才有了兩次滅宋戰爭,第一次是蒙哥突然去世,忽必烈去爭奪大汗之位,南宋僥倖逃過一劫。

    等到忽必烈站穩了腳跟再次前來的時候,難受就沒有那麼好運氣了,在忽必烈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宋的岳飛為什麼當時不考慮一下吞併金國實現中華民族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