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視紀
-
2 # 新觀察心感悟
坦克殲擊車是裝有反坦克加農炮或反坦克導彈的裝甲戰鬥車輛,首批誕生於二戰時的納稅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軍為了粉碎納稅德國的叢集坦克,裝備了上萬門反坦克炮。而且蘇軍坦克效能與德軍不相上下且數量眾多。德軍為了反制蘇軍,就將一些大口徑反坦克炮安裝在坦克底盤上,並加裝厚甲,誕生了被譽為“坦克殺手”的坦克殲擊車。
坦克殲擊車外形與坦克很相似,但不像坦克那樣注重對步兵的支援,主要強調反坦克威力。火炮口徑與坦克相近,裝甲厚度和重量比坦克大,炮塔多為固定式,比較笨重。
德國先後研製了裴迪南;追擊者;獵豹;獵虎等坦克殲擊車。
二戰時緊隨德國之後,蘇聯;美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家也相繼研製出了自己的坦克殲擊車。
-
3 # 使用者83873019633
所謂坦克殲擊車是改造坦克底盤,以增加戰鬥室,加裝反坦克火炮,提高作戰效能即為最初坦克殲擊車。
德國坦克殲擊車的誕生主要原因是為了作戰應急而產生的。納粹德國因戰爭需要,為了彌補戰場上坦克不足的狀況,把一部分繳獲的老舊坦克加以改造,裝上反坦克火炮,就成了當時聞名的坦克殲擊車。
最早的坦克殲擊車的誕生,是因為當時的反坦克火炮比較笨重落後,主要由騾馬或人力拖曳,機動性差,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戰場形勢。從而出現了適應戰場形勢的坦克殲擊車。
二十世紀初,機械化程度還很落後,發展軍備成本太高,一戰之後,一段時間軍備的發展處於停滯階段。到了二戰時期,武器裝備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坦克裝甲厚度不斷增加,反坦克火炮就需要更大的口徑,才能擊毀增加了裝甲厚度的坦克,火炮口徑增加,重量也隨之增加,造成機動困難。為了適應戰場形勢,就需要提高反坦克火炮機動性,納粹德國就把繳獲的一些老舊的坦克改造成坦克殲擊車,即可以節約成本,也節省了研發新式裝備的時間。所以坦克殲擊車一出現就受到了各國的青睞。雖然納粹德國猖狂一時,橫掃歐洲,佔領大半蘇聯。然而非正義的戰爭,一開始就註定了它失敗的命運。再先進的武器,也不可能戰勝正義之師。和平是人類共同願景。
-
4 # 戰塲YOK1942419
這個問題網友說得很詳細,自問不會比他們說得更好,就不再細說了,發明這種武器,當然是用來對付敵方坦克群,當時蘇軍的坦克效能不比德軍差多少,又有很多反坦克炮,什難應付,發明殲擊車增加靈活性,打坦克戰不會太吃虧,但蘇軍的人海戰術太利害,德軍始終招架不住。
-
5 # 戰略論
坦克殲擊車的誕生和發展通俗的來講就是為了最大化的利用過時的裝備以重新適應新的戰場環境,發揮餘熱。而二戰德國在坦克數量上一直遠遠少於蘇軍,坦克的產量也不足,為了滿足前線部隊(尤其是步兵師)急迫的反坦克需求,這種基本用於防禦以反坦克為主的坦克殲擊車便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大家可以發現坦克殲擊車基本用的都是過時的坦克底盤,裝載同新型底盤一樣甚至更大口徑的火炮,而代價就是取消了炮塔(底盤承重能力有限)。所以坦克殲擊車就是為了儘可能的利用已經過時了但仍有完整生產線的舊型坦克底盤,彌補新型坦克的產量不足。比如德國在以四號坦克為主力時,舊時的三號坦克底盤便幾乎全部用於三號突擊炮的生產了,該型突擊炮擁有同四號坦克一樣的火力和防護力,只不過在進攻作戰中有所欠缺(沒有炮塔的緣故)。
而在1944年後期德軍的裝甲部隊主力基本由新型的豹式坦克組成,之前的主力四號坦克慢慢停產,而對於龐大的四號坦克生產線便只能改為生產四號坦克殲擊車了,使之能繼續發揮作用。
其實對於坦克殲擊車和坦克來說,前者只能用於防禦作戰,用於進攻限制很大,損失也很大(阿登戰役中非常明顯),而坦克則攻防兼備,如果讓部隊選擇肯定選擇坦克,而不是功能單一的坦克殲擊車。可是當時有限的坦克只能集中使用向蘇軍的攻擊矛頭髮起反突擊,它們只能用於戰略預備隊。在前線的德軍步兵師只能選擇坦克殲擊車或者反坦克炮,那肯定是選擇擁有一定機動能力和裝甲防護的坦克殲擊車了。
尤其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德軍徹底轉入了戰略防禦,蘇軍可以在德軍任意一點投入龐大的坦克洪流進行突破,加之德軍戰線漫長,兵力不足,根本不可能在如此長的防線上配置大量的反坦克炮單位,最終只能選擇發展坦克殲擊車單位,在一定距離上機動作戰,加強於蘇軍主要突擊方向上的德軍反坦克火力。
當然也也有少數的新型坦克底盤也被設計出更大威力的坦克殲擊車,這些主要是為了對付蘇軍的重型坦克用的,屬於戰略意義的反坦克單位。
所以對於坦克殲擊車的認識,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它的“應急”的作用,步兵部隊的反坦克武器太過落後(反坦克炮過於笨重,很容易被摧毀,難以對付成群的坦克;反坦克手雷的效力更加低下),而坦克數量有不足以同時用於進攻和防禦,於是這種不影響新型坦克產量的對舊有坦克底盤進行改裝的坦克殲擊車便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而到了戰後,步兵反坦克武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無後坐力炮等單位不僅簡單靈活,而且威力巨大。專門留出過時的坦克底盤的生產線去發展坦克殲擊車已經得不償失,所以這一在二戰中迅猛發展的武器在戰後很快的時間內便消失了。
-
6 # 瘋狗的輕武
當你發現1號坦克這種用機槍或者20mm炮的廢材要淘汰的時候,你是選擇全部丟回爐重造還是拆了炮塔,然後安裝一根47mm炮來客串反坦克?
肯定是後者啊,然後就變成了一號殲擊車...
發展過程太長了,但大體是兩條線 一個是三禿子和四殲之類的,到後面還有費迪南這種變態——統一稱之為Jagdpanzer,jagd你可以理解為獵殺,Panzer是坦克,那麼組合起來差不多就是殲擊坦克,皮實耐操,火力兇猛,歸裝甲師管。
還有一批是老舊的破坦克拆了旋轉炮塔,然後扛一門炮,比如黃鼠狼、犀牛之類的。叫做Panzerjäger,和Jagdpanzer差不多是調換了個位置,意思是坦克獵手,歸步兵管。裝甲?不存在的。
-
7 # 兵器世界
坦克殲擊車的誕生就是戰局惡化,德國缺少坦克可用,面對盟軍莊稼洪流不得不補充裝甲力量,為了提高戰車生產速度在坦克上做了妥協,去掉了複雜的炮塔和旋轉機構,保留坦克的火力和裝甲優勢,適用於陣地伏擊戰的坦克就是坦克殲擊車。
德國和蘇聯的坦克殲擊車彼此借鑑,因此外形非常相似,都是早期突擊炮的衍生型,曼施坦因元帥為了給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型裝備,提出將步兵炮安裝在坦克底盤上並加厚底盤裝甲,這種伴隨步兵作戰的戰車去掉了炮塔集中重量加厚裝甲,
這正好符合德國陸軍對坦克殲擊車的要求,只是支援步兵作戰的步兵炮炮管太短,坦克殲擊車為了穿透坦克厚重的裝甲選用了大倍徑的長身管火炮,以此增加穿甲彈出膛速度提高穿透力。為了實現裝甲兵器通用性並方便生產,突擊炮和反坦克殲擊車都沿用了坦克的底盤,大多數也都沿用了坦克戰鬥佈局,但是也有例外。
德國推出獵豹坦克殲擊車後為了進一步提高殲擊車防禦力,嘗試將戰鬥艙放在動力艙和彈藥艙的後邊,也就是火炮後置的戰鬥佈局,成員也可以安全的在車體後部上下車,這種設計被稱為獵豹2型;蘇聯一路模仿德中國產品也生產過類似的產品就是鼎鼎大名的SU101反坦克殲擊車,有時候也被稱為自行火炮。
火炮後置的好處很多,比如炮管可以做的更修長增加穿透力;成員在車身後部上下車提高生還率;炮管不突出到車體前方便移動大大提高機動能力;重量分佈更加合適降低了故障率。這種設計最早出現在德國的斐迪南坦克殲擊車上,因此也被稱為“斐迪南式”。
和德國蘇聯圍著坦克轉的設計思路大不一樣的是美國,美國的M36傑斐遜和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都具有坦克的外形,但是性質上有了巨大改變,它們比坦克更加註重機動能力和火力,M18地獄貓全重僅有18噸、火力也是76mm,機動性和火力都超過謝爾曼;而用坦克改進而來的M38火力達到了90mm實力強悍。
殲擊車的設計思路也是五花八門,設計師們後來意識到殲擊車不用像坦克那樣衝鋒陷陣,甚至開到城市中打巷戰,只要在固定陣地上狙擊目標就可以了,因此簡化了的殲擊車爆炸式出現,尤其是一直打防禦戰的德華人創新的最多。總的來說就是降低機動性和防禦力來提高火力,著名的埃米爾就是這種設計思路的產物。
埃米爾戰鬥全重有36噸,使用128mm高射炮改進而來的反坦克炮,火力堪稱殲擊車之罪,比獵虎坦克殲擊車還要厲害。但是它的機動性很差幾乎不能有效轉移陣地,炮塔不能轉動也沒有頂部裝甲防護,在攻擊力面前毫無招架之力因此幾乎沒什麼影響力。英國也發明了奇怪的反坦克殲擊車,這就去弓箭手系列。
弓箭手也是陣地作戰使用的,它的戰術思想就是打了就跑,因此採用了倒座觀音的佈局模式,駕駛員背對著火炮的炮膛,炮手的視線和駕駛員相反,一個負責開車快速向坦克逼近的方向逃跑,一個負責在撤退中距離目標,可以說弓箭手是最適合陣地作戰的坦克殲擊車了。弓箭手和埃米爾甚至都不被看作是殲擊車,而被稱為自行火炮。
地獄貓算是最成功的坦克殲擊車了
-
8 # 強武堂
德國的自行反坦克炮大約有三條不同的技術發展路線,當然其理念是共同的:用坦克底盤搭載比原有坦克炮更強大的火炮,來擊毀敵方的坦克。但因採用炮塔設計能夠搭載的火炮後坐力是受到坦克車體等因素限制,有上限的。所以自行反坦克炮想要更強大火炮應該採用與坦克不同的戰鬥室設計。
最初的自行反坦克炮是Panzerjäger,翻譯過來就是“坦克獵人”,是採用一號坦克底盤搭載斯柯達生產的47毫米反坦克炮。為了容納這款高初速火炮,一號的小炮塔被換成了後部開放的大尺寸火炮設計平臺。類似的設計方式一直延續到“犀角”自行反坦克炮時代,這種方式基本等與自行火炮的設計方式。
隨後,德國方面又用三號底盤搞了著名的三號突擊炮,採用極大降低車高,使其不超過普通士兵身高,火炮採用固定式安裝,射界僅有30度左右。1936年戴姆勒-賓士就收到過相關設計的要求。這種設計本質上並不是自行反坦克炮,而是步兵的“自行攻城炮”,但低矮的外形卻很適合執行伏擊等任務,“獵豹”等已經是用類似的方式製造的真正反坦克炮了。
最後,就是設計一個固定的炮塔式戰鬥室,能這麼玩的基本都是龐然大物,著名的是“費迪南”和後面的“獵虎”。可以靠著超強的火力和近乎無敵的防護橫行無忌...但是超級的自重也會使這些車輛成為本方的噩夢。
-
9 # 磧月587
德軍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反坦克的屬性重疊,但是發展原因各有不同,因此加入突擊炮部隊的建立發展一併介紹。
突擊炮部隊建立和坦克殲擊車的研發
自行突擊炮的開發背景:
傳統步炮協同→步兵推進過快→炮兵推進落後→步兵缺乏支援火力→戰線推進受阻
因此,以裝甲部隊為基礎建立的閃擊戰需要一支步兵的機動炮兵,曼施坦因和其他德軍將領都有著構想建立一支支援前線步兵的自行火炮部隊的意願。關鍵字:機動性,直射支援火力
1937年,德軍完成了三號突擊炮原型車的測試,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正式列裝。
1939年閃擊波蘭過程,步兵時常因為缺乏攻堅火力而受阻,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加強步兵直射火力。因此,在法國戰役發起前,德軍迅速建立了幾支突擊炮部隊,即裝備三號突擊炮(短管)的第640,659,660,665突擊炮連,隨即投入戰爭,並且好評不斷,這就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德軍步兵同樣缺少可以跟隨步兵戰鬥甚至超越步兵戰鬥的反坦克車輛,因此在1940年中至1941年上半年,利用一號坦克底盤,臨時應急生產了200多輛搭載捷克47mm反坦克炮的一號B型坦克殲擊車,從此打開了“敞篷”坦殲的新世界大門。不過這小東西差評太多,本身也是應急裝備,沒有能夠持續生產。
突擊炮的發展和坦克殲擊車的崛起
蘇德戰爭期間,德軍的突擊炮部隊得到了迅速發展,並且新組建了坦克殲擊車部隊,但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步兵反工事需求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雖然保持著高昂攻勢,但步兵缺乏機動炮火的現實絲毫沒有改觀,相反隨著戰線急劇擴大而每況愈下,突擊炮數量太少,因此產能需要繼續擴大,不過事實上德軍裝甲車輛產能從來沒有滿足過前線需求。。。。。。
二、巨大的反裝甲需求
西歐所有國家的坦克加起來都沒蘇聯多,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德軍低估了蘇軍實力。
巴巴羅薩行動前夜,蘇德坦克數量對比為:
德國:約3700輛
蘇聯:超過20000輛
雖然德軍每個步兵師都有60-80門反坦克炮,但是多數為pak35/36系列的37mm炮(俗稱敲門磚),極少量pak-38 50mm炮,對於蘇軍新式T-34/76,KV-1,KV-2毫無卵用(雖然當時德軍裝甲部隊也很犯愁就是了),這期間,反對付T-34和KV坦克要靠防空兵(88炮)和空軍。步兵師急迫的反坦克問題促進了能夠殲滅蘇軍坦克的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的研製。
1942年中旬,三號突擊炮開始生產改裝長身管75mm反坦克炮的三號F和G型,以及配合長身管作戰的裝備105mm榴彈炮的42型。三突擁有了正面抗衡T-34和KV系列和碾壓步兵的火力搭配,從此翻身農奴把歌唱。
三號底盤停產後,德軍開始以四號坦克底盤為基礎繼續生產裝備長身管75mm炮的突擊炮。
1942年6月開始,以法制“洛林”輸送車,H39坦克,II號坦克,38(t)等落後裝甲車輛底盤為基礎,透過簡單粗暴地加裝蘇制F-22(M1936)火炮和德制pak-40火炮,生產了一種“敞篷”坦克殲擊車:大名鼎鼎的“黃鼠狼”。並配屬給步兵師和裝甲師加強反裝甲力量。裝備長88的犀牛坦克殲擊車應該算是德國敞篷坦克殲擊車的巔峰。
三、成本和產能問題
前線官兵日益增長的反裝甲需求和後方落後的產能成了德軍後勤裝備部門最頭疼的問題。列舉幾種德軍裝甲車輛的成本:
價格
虎式:黑豹:四號:三號:三號突擊炮大約為6:4.5:1:1:1
工時約為
6:3:1.5:1.5:1
那麼,在數量和質量面前,先解決數量問題吧(雖然從來沒解決過)。到後來四號坦克生產線被炸,以三號和四號為底盤的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生產更是如火如荼。
四、舊裝備退役和試驗裝備問題
隨著蘇德戰爭的進行,德軍部隊中裝備的I號,II號,35(t),38(t),法制坦克等落後裝備已經無法滿足前線需要,一些新裝備在競標過程中雖然落馬,但自信的廠家已生產了一些坦克底盤,拆掉太可惜,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以下舉例說明:
埃米爾坦克殲擊車(試驗品) 2輛
追獵者 (38(t)底盤改裝) 2584輛
斐迪南/象式(虎P底盤改裝) 90輛
黃鼠狼I/II/III型(大雜燴) 2674輛
德軍坦克殲擊車末路
二戰進入1944年後,德軍幾乎已經註定失敗了,東線蘇德戰場蘇軍開始轉入反攻階段(1944年十次突擊),西線,義大利勉強是卡住了,但是盟軍即將從法國登陸是傻子都知道的既定事實,同時,由於英美盟軍對德戰略轟炸,導致德軍生產潛力在總動員後依然被迅速榨乾,坦克產能有限,在維持現有產能的基礎上,挖掘剩餘潛能。各種坦克殲擊車產量雖然有所提高,但是質量都不同程度下降,甚至生產出了獵虎這樣的奇葩,還真是不擔心機動能力(畢竟前線在飛速向德國推進)。
1944—1945年,面對敗勢,德軍傾盡所能,研製了各種各樣的坦克殲擊車,例如四號坦克殲擊車,追獵者,獵豹,獵虎,這幾款“新”裝備總數大約5000輛。
僅1944年,不算英美外援,蘇聯生產了超過28000輛各式裝甲車輛。。。。。。
題外話
整個戰爭期間,德軍生產了近2萬輛各式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
除了德國發展了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蘇聯和英美等國家也發展了自己的反坦克車輛。
蘇軍以SU系列和ISU系列為主,除了SU-85和SU-100反坦克的成分多一些外,其餘例如產量最大的SU-76以間接射擊支援步兵作戰為主,稱作自行火炮更為貼切。
而美國研製了M10(狼獾),M18(地獄貓),M36(傑克遜)三款主力坦克殲擊車,掛著坦克殲擊車的名,卻不幹坦克殲擊車的事,美國在西線戰場的地面反坦克作戰基本靠謝爾曼和反坦克炮,M18這貨經常被當做自行火炮消耗身管壽命。
英國也分別以瓦倫丁和謝爾曼為基礎開發了“射手”和“阿基里斯”兩款坦克殲擊車,裝備火力強大的17磅炮,一定上緩解了面對英國坦克面對德軍黑豹和虎式的壓力。
小結
德軍開發坦克殲擊車的需求是被動的,是一種適應戰場需求的應急產物,而突擊炮的開發雖然有貼近戰術需求的思考,但是其發展歷程依然落後於戰場需求,特別是戰爭形勢的突變,導致這兩種戰時產物得以“發展壯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類似德軍無炮塔坦克殲擊車/突擊炮的設計迅速邊緣化(蘇軍更早使用這種設計),雖然總攔不住有幾個奇葩(例如瑞典?),不過當代已經絕跡了,坦殲,還是有炮塔的好。
-
10 # 嫻妹談兵
巴巴羅薩行動時期,遭遇蘇聯T-34的德軍裝甲兵們發現手裡的三號和四號坦克根本打不動T-34。當時德軍裝備的各型坦克的底盤承載能力都有限,為了裝上更大口徑的火炮,不得比將很多一號,二號坦克的炮塔掀掉,裝上47mm乃至75mm的反坦克炮以對抗T-34。
另一方面,坦克殲擊車也是需要防護的,如果底盤稍微好一點,有些裝甲也是極好的。
由此,德國的坦克殲擊車分為兩個大類:
敞篷坦克殲擊車。比如搭載75mmL48反坦克炮的黃鼠狼坦克殲擊車,搭載88mmL71反坦克炮的犀牛坦克殲擊車。搭載105mmL48反坦克炮的大麥克斯,甚至還有搭載128mm反坦克炮的埃米爾。2.非敞篷坦克殲擊車。
這其中,非敞篷坦克殲擊車又可以分為:
專門設計的非敞篷坦克殲擊車。比如追獵者。突擊炮,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號突擊炮,搭載的坦克炮有105mm StuH榴彈炮或者75mmL48坦克炮,三號突擊炮也承擔著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由其他坦克底盤改良而來的坦克殲擊車,這種坦克殲擊車設計的目的是想小車拉大炮。比如PanzerIV四號坦克底盤改裝的四號坦克殲擊車,搭載的是PanzerV黑豹坦克的75mmL71坦克炮。黑豹坦克底盤改裝的獵豹坦克殲擊車搭載的是PanzerVIB虎王坦克的88mmL71坦克炮。而虎王坦克底盤改裝的獵虎則是搭載的128mm坦克炮。
要麼就是超輕型底盤放棄裝甲裸奔裝大炮,要麼就是輕型底盤靠放棄炮塔減少重量裝大炮。
前者屬於典型的廢物利用,所以二戰德國的敞篷坦克殲擊車產量不大。而後者有一定的產量,不過非敞篷坦克殲擊車中產量最大的是三號突擊炮。而追獵者等其他型號產量較小。
而所有德國坦克殲擊車中設計最成功的是三號突擊炮和獵豹坦克殲擊車。那一票敞篷車嘛,說實話不咋樣,防護差也就算了,機動性也很差。跟美國的M18地獄貓這種標準輕裝坦克殲擊車相比就是坨屎。
三號突擊炮可以說是二戰德國裝甲兵的三大脊樑之一(另外2個是四號坦克和黑豹坦克)。產量相對有限的三號突擊炮在東線獲得了擊毀2萬輛坦克的戰果。對於絕大多數德軍機械化步兵來說,黑豹坦克可以說是稀有裝備,真正伴隨他們作戰的是三號突擊炮。
回覆列表
坦克殲擊車是裝有反坦克加農炮的裝甲戰鬥車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國發明,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他通常採用的是由坦克底盤或貨在坦克底盤中增加戰鬥室而來改裝來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摧毀敵方坦克,也可以用來摧毀敵方堡壘和掩護步兵突擊。
由於蘇德兩國叫著捲入戰爭坦克殲擊車的研製和發展,立足於實戰,利用現有的坦克地盤,同時裝備大威力的火炮和擁有良好的裝甲防護,再取消炮塔的基礎上,簡化生產流程以增加其坦克產量。在戰爭初期通常是採用“小車抗大炮”的思想,而在戰爭的中後期基本則處於“大車扛大炮”的情況。而這其中最出名而又最典型的坦克殲擊車就是德國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和“獵虎”反坦克殲擊車。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戰場後,各國都引起了極大的恐慌,他們便紛紛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種反坦克武器。在此後不久,法國就找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突擊炮。
到後來,隨著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國的反坦克炮也相繼問世,因為最早的坦克裝甲厚度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坦克的裝甲厚度已經普遍提高,並且採用了傾斜裝甲,這時的反坦克炮的口徑也從37毫米增加到了76至122毫米,也使得反坦克炮所需要搭載的坦克底盤也越來越大。從一開始,搭載在1號坦克上面的1型突擊炮和從法國繳獲回來的索瑪坦克的黃鼠狼坦克殲擊車演變成後來搭載虎p坦克底盤上的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和搭載在虎王坦克底盤上的獵虎坦克殲擊車。
1931年,德軍中如古德里安海德里希等具有遠見卓識的納粹陸軍將領意識到,建立一支裝甲部隊的重要性。於是,德軍統帥部要求向要求當時的德國的德軍軍火生產商主要的公司提供一種能夠快速機動的輕型坦克周圍德軍以後反坦克殲擊車的發展埋下了伏筆。所以,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了眾多的反坦克殲擊車。例如1型突擊炮,黃鼠狼坦克殲擊車,追獵者,3號突擊炮,犀牛反坦克殲擊車,獵豹反坦克殲擊車,費迪南反坦克殲擊車和獵虎反坦克殲擊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