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孩子教育成為每個家庭的重中之中,怕給孩子太大壓力,又怕耽誤了孩子成長。我們自從上小學後已經換了好幾個私塾,3年級末,最終選擇了放棄私塾,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大家如何選擇?
9
回覆列表
  • 1 # 老李頭和他的杯具

    孩子能不能讀好書,主要在於孩子自己。

    你自己也是讀書長大,你要知道,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的。孩子能不能在學業上面有所成就,能不能讀的進去,主要在於他對學習的興趣,父母只能起輔助作用。

    打個比方,我身邊真實的例子:

    同樣兩個孩子,小學時候A永遠都是名列前茅,B永遠都是吊車尾,但是B有很多朋友,因為愛玩嘛。A學習好,他也很自信,學習成績優異給他帶來的自信感讓他越挫越勇,更加喜歡學習。

    上初中後,A感到壓力。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了,B雖然成績不好,但還是上了初中,還是一樣。

    不同的是A這麼多年的榮譽,在父母眼裡,如果沒有到年級前3名,那就是失敗的。雖說前100名總分幾乎差不了15分,考重點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每次回家得到的就是責備,為什麼只考這些分數,而家裡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生意敗落讓家庭在經濟上突然很拮据,父母也鬧離婚。這便讓A心灰意冷,他覺得,不論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目標,不管自己多麼拼,到父親眼裡只是,你為什麼才考這麼點分?考這麼點分也好意思出去玩?A心灰意冷,他決定放棄自己,因為他考60名和600名得到的認可是一樣的。而600名他睡覺也可以做到。後面的結果大家應該能想到。

    而B就不同了,他考多少名家裡人都會鼓勵他,當然也少不了“竹筍炒肉”,但是家庭和睦,年齡的增長,父母的教導讓他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雖然偏科,可是在努力之下,成績也算不錯。最後朋友也不少,在社會上也吃得開。

    所以父母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只是一個輔助,最大的作用是引導,和創造一個孩子學習的環境,還有和睦的家庭氛圍,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知道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

  • 2 # 金魚兒377

    謝謝邀請。首先我要回答的是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成長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學習任務和快樂童年兩全其美。只要看孩子的天賦。有很多孩子天生的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父母不怎麼去嚴格管教。一樣成才。大部分是農民工的孩子。打工族顧不上.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長。請不起家教,沒錢上私塾,他們中大部分還是一樣上大學成材。城裡人有錢人,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培養不出來,大學生的也大有人在。總之教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願天下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

  • 3 # 情感感悟集

    個人覺得抓緊學習和快樂的童年並不衝突,會玩的孩子才會學,每個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你不讓他玩夠,他就是在書桌旁也會心不在焉,與其磨磨蹭蹭強迫他學習,到不如讓他玩個痛快,玩好再學。學會調動孩子積極性,讓他主動去學習,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比如當孩子正在玩玩具,這個時候你燒好飯了,就不能急於喊孩子停下來吃飯,而是讓他把一個遊戲玩到結束為止,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老去打擾他,要讓他集中注意力,老去問他渴不渴餓不餓啊,或者在旁邊告訴他該怎麼樣做,你可以在旁邊觀察,如果他需要你幫忙,你再過去引導他怎麼走,但是不能直接告訴他怎麼做,讓他自己去摸索。

    二,培養孩子的毅力。一個孩子如果性格有毅力,以後就是學習不好,長大了也可以做其他事情,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但是不管做什麼有毅力和恆心堅持下去,終會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成績。

    三,培養孩子樂觀的情緒。只有樂觀的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失敗了還可以從頭再來,面對挫折和失敗要不氣氖不放棄,如果一次考試不好就心灰意冷,那怎麼面對以後人生的風風雨雨,有多少家長可以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還是要培養孩子開朗樂觀的性格,總有一天他會自己走上社會,而性格的形成往往在小時候就要注重。

    四,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光是孩子,就是大人對什麼事情感興趣,就會做的特別積極,所以孩子只要對學習有興趣,那麼學習就不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孩子每一次成績的進步,家長要有精神的誇獎,同時如果孩子退步了,家長更不加打擊批評,要多鼓勵,多為孩子加油!靜待一朵花開,如果他不能開出一朵花,他可能是一粒種子,在你的耐心呵護下,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五,要讓孩子學會計劃,規劃好每天的時間。學習的時間就全身精力的去學習,玩的時候就盡情去玩,把每個時間段都分隔好,這樣孩子才有動力學習,玩的時候就是休息,就像大人一樣,一直工作也會累,也需要娛樂。

    五,培養孩子的鑽研精神。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比如碰見一個問題,要看它有多少種解決辦法,有沒有新的方法,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用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去解決。玩的時候也是這樣。

    六,培養孩子的學習的獨立性。作業是孩子自己的,要讓他自己做,他不做就要承擔後果,不要讓他覺得學習是為家長學的。儘量讓他自己獨立完成學習,需要你幫忙的時候再過去,不要直接告訴他結果,或者直接告訴他錯在哪裡,要引導指點,讓他自己去想。

    七,讓孩子學會思考。不僅學習要思考,會思考的人才更有趣,也更懂得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孩子如果會思考就會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次分數沒有考好?是沒有學會還是自己粗心大意,思考就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知道思考補救。

    八,要讓孩子學會總結。比如學習的過程總會遇上不會的問題,把它專門歸納到一個本子上,經常做錯的題要有錯題集,找出經常錯的原因是哪個公式不熟悉,還是根本沒有明白。其實要歸納的東西很多,要分門別類總結好。

    總之,我覺得玩並不耽誤學習,但是家長學會引導,培養孩子以上幾個能力,只有把學習也當玩一樣的人,才能學的更投入也更主動。不會玩的孩子你把他拴在書桌旁邊又有什麼意思,他的心根本不在上面。只有他想學了,才能學好,不要強迫他去學,要讓他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大人要以身師範。願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快樂童年,並且同時在知識的海洋裡吸取養分,長成一個有用之才。

  • 4 # 用人的語言說話

    從一開始,我們似乎就認為開心玩和學習就是對立的,這種觀點很有問題。誰說學習就必須和開心玩對立,能提出這種問題的人或父母,只能說明他們本身就不怎麼愛學習。我孩子2歲多開始,我就給他講基本的物理化學現象,他很感興趣(當然是用孩子聽的懂的需要),現在五歲,對於一些自然現象和機械原理解釋的挺準確,這就是影響。每天晚自己強烈要求看書,不然還和你講理,說你沒有完成他想要的計劃。而對於加減法,認字等學校課程,也是自己完成,我們幾乎不用太過操心。目前,我最大的愛好是給兒子買書,但當發現他不看電視的時,我到有點急了,因為我覺得每個小孩的童年都必須有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作為記憶。兒子喜歡腳踏車,我就給他買,並給他配備儀表,燈具,喇叭等等工具。兒子玩好了,也覺得學習很好玩,詩文很優美。我認為父母首先不要潛意識的認為學習就是累,當你熱愛學習,並想辦法引導孩子發覺學習的好玩之處時,學習反倒會讓孩子玩的更盡興,更具有技術含量。例如車輪轉動產生的離心力,身體飢渴時相關的機能異常等等。父母需要改變,需要更多的吸取知識,如果自己都不是學習型父母(不單單指每天看書學習的人,也指對問題有思考,盡力想辦法解決的人,這一點每個父母都可以做到),那麼怎麼奢求孩子愛學習,學習自然也會成為一種負擔。

  • 5 # 一學堂王老師

    緊抓學習和快樂童年衝突嗎?為什麼不能引導孩子主動喜歡學習呢?家長的教育觀很重要!你看重的是成績,那就侷限在那裡了。可能忽視孩子的閃光點以及興趣愛好。家庭教育的焦慮感體現到對於自己教育觀念的不自信和盲從,傳遞給孩子的也是學習很苦的觀念。我是王老師,致力於小學數學的精品問答!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投入無可厚非,體現家長對於日益競爭激烈的現實中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但也要關注孩子身心成長和消化不良問題。每個孩子的個性,成長環境,感興趣的課程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更加依靠家庭教育的引導。不要把自己該盡得責任推給輔導班。父母更大的責任是引導和推動孩子學習,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快樂學習

    很多低年級孩子報這個,報那個班,堅持下來的才是孩子喜歡且終身受益的,而不是多多益善,那隻會培養孩子的半途而廢。任何知識都是有體系的,也就是有基礎,有提高,有進階。比如小學數學,低年級家長更應關注孩子數學的興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些重點不在意補習數量,而在於日常數學的體驗和拓展,在於親子之間親密互動,在於符合孩子認知階段的輔導方法。家長始終是最瞭解孩子的,也是孩子自信的主要來源,低年級多陪伴鼓勵吧!

    低年級認知困難得不到解決,高年級會感到越來越吃力,自信心備受打擊,這就是惡性迴圈。我們關注的是困難點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案。家長們可以反思下,語文英語有沒有堅持課外閱讀的,閱讀的習慣終身受益!每個城市都有圖書館,週末可以多帶孩子去暢遊在知識的海洋。

    再看數學,課外數學能算得上一個課外興趣嗎?這就是不正常的,也是我開始創作趣味數學專欄系列的初衷,以趣味形式,讓孩子透過拓展認知,趣味遊戲,綜合能力來全面啟智!

    孩子是否願意學,是否學得懂,是否得到外界的認可,這決定良性迴圈和學習的效率。

    學習更多好玩有趣的數學學習方法

  • 6 # 龍之心7

    個人認為,現代社會文明帶動著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改革開放使科技教育建設得到迅速提升,人們開始重視文化教育。這是好事,我們看到如今各級各類學子鋪天蓋地,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的繁榮。 說到兒童時期的培養問題,個人覺得,孩子在學齡前是在長身體階段,應該給孩子們玩兒的時間,現在的孩子天生就聰明,根本就用不到什麼“起跑線”,就應該讓他們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成長。而一些人以賺錢為目的開辦各類補習班(特色班),很多家長盲目跟風,怕自己孩子落後,不但孩子有壓力,更是苦了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們,為了孫子,某種程度上自己也成了孫子。 可憐一下孩子吧!

  • 7 # 做對下一件事就對了

    我是劉老師,也是一名一年級小朋友的家長。上週學校剛要求填了《學生家庭成長檔案》。其中父母期望一欄,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我毫不猶豫地填下了“品學兼優” 四個字,等填完表再次返回來看的時候,我又在品學兼優前面加了四個字。所以我對孩子的期望就成了“健康快樂,品學兼優”。沒錯,我首先應該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一個心裡充滿愛的,Sunny的孩子遇到困難會想辦法解決,或求助父母,朋友。也會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逆商也不會太差,遇到挫折不會一言不合就墜樓。

    其次再說學習,緊抓學習和快樂童年並不衝突,它們之間僅僅差一位靠譜的家長。如果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那肯定會越學越吃力。反之,如果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自然會越學越輕鬆。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不可否認,學習中得到的自信和滿足,老師的認可和讚許,同學們的尊重和羨慕,也是快樂童年的一部分。

    作為家長,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去引導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 8 # 歲月靜好suiyuejingha

    其實兩個都可以兼顧,只是我們對學習有了錯誤的理解,學習並不是超前學習新的知識,死記硬背,我們可以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又可以不耽誤學習。幼兒時期的學習是為了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喜歡學習,激發孩子學習的慾望。但是現在孩子的學習成了家長們炫耀比較的資本和籌碼!誰家的孩子識字多了,會算數了等等,孩子們沒有炫耀,家長們覺得臉上很有光。如:我們完全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親子閱讀不一定時間很長,只需十幾分鍾,但是要長期堅持。一般情況下家長們可以整晚陪孩子閱讀,但是做不到每天都讀!孩子的習慣肯定不是一天養成的,而是長期堅持!在完成每天的任務後完全可以放鬆盡情的玩耍,在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後又怎麼會發愁學習不好呢!

  • 9 # 啟蒙的智慧

    抓學習還是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這話聽起來好像已經把學習與快樂的童年對立起來了,學習了,就沒有快樂了,快樂了就不能學習了.其實,把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的觀點本身就是錯誤了,在個思想下面,不可能有正確的育兒方法.

    由於有很多的家長是沒有接受過好的啟蒙教育的,或者根本就沒有接受過啟蒙教育,等到他們開始接受教育的時候,有很多的關鍵期已過,快樂學習的機會也就錯過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學齡前,孩子識字是把字妝畫來記憶的,他不管筆畫有多難,孩子一點也不累.

    可是成年人就不一樣了,筆劃靠邏輯思維來記,經常記錯不說,還有時亂安裝,東家放西家了,特別是年紀大了再掃盲的人,學習起來真叫痛苦,所以沒有良好啟蒙的人,認為學習是苦的,不快樂,是可以理解的.要讓孩子的學習也快樂起來,請抓緊時間,用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 10 # 邦邦媽教子筆記

    在教育中,我們經常會提到的一句話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樣子去成長。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不要被家長學校的單一標準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以最適合他的方式和方向去長大。

    道理誰都懂,但作為父母,我們一次又一次在各種恐懼前妥協。我們一方面懷念自己逝去的童年快樂的探索體驗,一方面又對自己的孩子做出諸多限制,因為我們的孩子從小要面臨各種排名、分數、篩選,而我們對童年應有的樣子完全拿不定主意。

    可現實是,學校透過增加練習和作業來達到教育要求,我們也總是希望傳授給孩子的是自己嚼爛再吐出來的實用知識,比如劃考試重點、替孩子準備面試時自我介紹等等,但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基於已知事實的世界中,相反,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中。作為父母、教師及決策者,我們要接受的挑戰是,如何構建一個可以幫助孩子應對不確定的和可變的環境。

    這是一個全球範圍的教育難題,但具體來說,我們中國的教育思維和西方國家就存在明顯的差異。我透過一個例子,來告訴你教育思維的差異有多大。

    許多在美國生活學習的朋友都會有報名駕校的經歷,如果你同時體驗過服務美華人的駕校和服務華人的駕校,就能明白我說的差異是什麼了。

    美國老師會主張在你生活居住的環境下,讓你熟悉的路線上練習開車。駕駛老師會盡最大努力將她的駕駛體驗同她的生活關聯起來。除了駕駛的基本技術,你還會學習應對將來開車時的一些潛在的危險,比如小心某個街角總會有孩子騎腳踏車,如何應對想要超過你的後車,或者家門口的道路出現擁堵時怎麼辦。

    而在中國老師的駕駛課上,老師則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老師會提前摸清楚考試的所有路線,哪裡停車、哪裡轉彎。然後讓學生在一個精心設計的模擬車道上練習開車。針對考試科目不停的練習,而考試不涉及的內容就不會去浪費時間。

    我想這兩種教育思維的對比已經非常明顯了,或許中國駕校的拿證率更有保障,而美國的駕校方式,更有可能讓你愛上開車。

    在教育中往往我們注重可量化的結果勝過看不見的成效,比如考試分數、獎狀。並且會以此作為父母炫耀孩子的資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區別翡翠的種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