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十三叔看歷史
在1997年之前可以說中亞五國的首都都位於邊境線附近,但是在1997年之後,只能說中亞五國中的四國的首都位於邊境線附近,至於為什麼?第一是歷史的原因,第二個是地理的原因,並且歷史的因素與地理的因素是相互結合和影響的。先說一個例外:1991年哈薩克獨立後,它的首都是阿拉木圖,該城位於哈薩克的東南部邊境,南邊就是吉爾吉斯斯坦,1997年,哈薩克把首都從這裡遷到了該國中北部的阿斯塔納。
首都對一個國傢俱有重要的意義,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只有一個首都,一般是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是也有的國家不止一個首都,南非就有三個首都,包括行政首都、立法首都(南非國會所在地)和司法首都(南非最高司法機構所在地)。在全球很多國家,首都往往也是個該國最大的城市,但是在很多國家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並不在同一個城市,比如美國,美國的首都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經濟中心卻是紐約。
先看中亞(中亞五國)的地理特點(地形地貌和氣候等):在氣候上:中亞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氣候乾旱,此地屬於典型的的溫帶沙漠、草原的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晝夜溫差較大。在地形地貌上:應當說極為複雜,在中亞的東部特別是東南部是海拔較高的山地和高山,在這些高山上則覆蓋著總面積在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幾千條冰川,但是在冰川下面卻往往是荒漠。但是中亞在面積更為廣闊的中部以及西部地勢比較地平,特別是裡海沿岸地區。因為太乾旱,這裡分佈著卡拉庫姆沙漠(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克孜勒庫姆沙漠(面積約29萬平方公里)的數個廣大的沙漠。但是中亞地理最顯著的一個特徵還是面積廣佈的溫帶大草原:這是歐亞大草原的一部分,但是這裡的氣候特別乾燥,所以就算在草原上也是難以種植農作物,中亞地區的大部分居民以放牧為生。而中亞五國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每個國家的地貌特徵也不太一樣,比如位於中亞東南部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就是以山地和高山的地形為主,稍後每個國家都會詳細介紹。
這樣地形和氣候特徵導致了中亞地區的河流主要是內流河,內流河一般由內陸山區降雨(一般主要是夏季降水)或高山融雪(或者冰山融化)產生的、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內陸湖泊或在內陸消失的河流。中亞比較著名的就是阿姆河和錫爾河,他們共同注入了鹹海。而在中亞最適宜農業生產和大規模人口居住以及建立城市的地方就是山谷盆地、沙漠中的綠洲以及內流河和引水自內流河的運河的農業地帶了,這些面積不大的地方可以說是中亞地區最富生機和活力的地方了,而1997年之前中亞五國的首都基本都是分佈在於這樣的地方。中亞五國的總面積約為400萬平方公里,其中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佔了絕對的最大頭面積約為272萬平方公里,所以人家哈薩克在1997年從容遷都了,地方大啊。由於氣候和地形的原因,中亞五國的耕地佔其本國領土的比較都不大:哈薩克面積約為272萬平方公里,耕地約為22萬平方公里;烏茲別克面積約為44萬平方公里,耕地約為4.8萬平方公里;土庫曼面積約為49萬平方公里,耕地約為2.26萬平方公里;吉爾吉斯斯坦面積約為19.9萬平方公里,耕地約為1.3萬平方公里;塔吉克面積約為14萬平凡公里,耕地約為1萬平方公里。而耕地是發展種植業的最基礎和必要的條件。
第一,分析歷史原因:在歷史上數千年的時間裡,中亞都是遊牧民族和部落的天地,在冷兵器時代,草原的騎兵可謂威風赫赫,但是隨著火器的發展和軍事技術的進步,到了公元17世紀,遊牧民族在中亞的優勢被終結了。公元18世紀,中亞大部分地區成為了其南邊波斯(伊朗)的勢力範圍,但是隨著俄國對中亞的地區的擴張,到到19世紀末,中亞的大部分地區為俄國所統治。
在歷史上幾千年的時間裡,中亞地區是歐亞民族特別遊牧民族交融和爭鋒的一個地方,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歷史上中亞地區基本沒有形成一個由當地民族建立的穩固的統一國家,更多的時候是汗國林立。此時的中亞居民多是處於部落或者部落聯盟階段,民族意識淡漠,各汗國的建立更多的是基於政治、經濟、地理(農耕綠洲區與遊牧區)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等基礎上形成的部落以及部落集團。但是千年的演進中,中亞的歷史程序卻形成了兩個“基本盤”,第一,來自歐亞各民族特別是遊牧部落融合上的“突厥化”,第二宗教上的“伊斯蘭化”。
1717年,彼得大帝派遣幾千人的遠征軍進攻中亞的希瓦汗國,結果這支俄國遠征軍幾乎全軍覆沒,對此俄國偃旗息鼓了好一陣子。在19世紀上半期,俄國開始全面征服中亞的哈薩克汗國,19世紀下半期,俄國憑藉火器和雄厚的軍事先是控制了廣闊的哈薩克草原,開始了全面征服中亞的過程,到19世紀末期,俄國基本完成了對中亞的征服。此時俄國主要透過兩個總督區(土耳其斯坦總督區和草原總督區)和兩個附庸汗國(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對中亞進行統治,另外俄國還直接佔有了中亞北部的一部地區。此時俄國統治的中亞是個什麼情況?那就是民族雜居情況普遍,民族意識淡薄,從整個人口結構中,阿爾泰系突厥語族佔多數,基本都是穆斯林,俄國對中亞的統治也比較鬆散。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後,中亞進入了前蘇聯治理時期。1922年,俄羅斯聯邦、烏克蘭、南高加索聯邦、白俄羅斯組成了聯邦式的聯盟,後蘇聯(蘇聯於1991年解體)發展為15個加盟共和國,1936年哈薩克成為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1924年烏茲別克成為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1924年土庫曼成為了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29年塔吉克成為了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36吉爾吉斯斯坦成為了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18年在原土耳其斯坦總督區的基礎上建立了突厥斯坦蘇維埃自治共和國(1918年-1924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草原總督區改名為吉爾吉斯自治共和國,1925年改稱哈薩克自治共和國;1920年,希瓦汗國被消滅,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花剌子模蘇維埃共和國;1920年在布哈拉汗國的基礎上建立了布哈拉蘇維埃共和國。為了防止中亞各民族和部落聯合出現“大突厥斯坦”的威脅,前蘇聯開始了對中亞“分而治之”的策略,1924年前蘇聯開始對中亞的民族識別和劃界,中亞歷史上所形成的傳統汗國的邊界被打亂,經過一些列眼花繚亂的邊界調整,到1936年形成了五個全新的中亞共和國,他們都加入了前蘇聯,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的現有的邊界就是那時劃定的結果。
為了貫徹“分而治之”的策略,劃界的結果就是四個中亞國家(除了土庫曼,他的首都阿什哈巴德位於與伊朗交界的邊境地區)他們的最重要的經濟和農耕地帶(基本為首府所在地)基本都是相互的“邊境上”,例如當時加盟共和國哈薩克的首府阿拉木圖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首府比什凱克就在相互的“邊境”上,因為當時都屬於前蘇聯,所以當時並不能稱之為邊境。這樣的劃界結果似乎更能激發這五個全新的加盟共和國的民族獨立熱情。前蘇聯建立後,中亞開始了城市化和工業程序,這幾個中亞加盟共和國的首府地區更是在本共和國內得到了優先發展,更加重了這一局面。前蘇聯的面積2240萬平方公里,超級無敵面積大國,但是前蘇聯國土的面積大部分處於高緯度的寒冷的地區,並不是適合農業。於是前著力發展中亞特別是阿姆河和錫爾河中下游的綠洲農業區,並且從這些河流上引流,建立了一些運河,例如在阿姆河流域,1954年開工修建計劃全長1400公里的卡拉庫姆運河,在這些運河上又形成了運河農業帶,1980年,蘇聯40%的稻穀,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產自中亞地區。
第二,地理以及歷史人為因素:1、吉爾吉斯坦:位於中亞東南部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地形特徵就是多高山和丘陵,全境海拔大都500米以上,低地只佔其全國面積的約15%,耕地面積也是較少,約為1.3萬平方公里。流經其國內主要的河流是納倫河和楚河,農業區和人口聚集區主要分佈於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地帶。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其國內最大城市比什凱克(同時也是該國楚河州的首府)位於北部與哈薩克的邊境地帶,這裡是古代中亞地區的重鎮,1825年這裡建立堡壘,1862年俄華人佔領這裡後建立了軍事要塞。比什凱克就位於楚河谷地,這裡土地肥沃,楚河谷地平原堪稱該國最大的平原地區,這裡也是吉爾吉斯斯坦人口聚集區,是該國的經濟與政治中心地帶。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在這裡發展了大量的重工業,現在比什凱克的人口約佔該國總人口的約五分之一。
2、塔吉克:位於中亞的東南部,這裡的地形也是也海拔較高的山地為主,山區佔了其總面積的90%以上,有“高山國”之稱,可耕地面積大約只有約為1萬平方公里。其首都杜尚別位於該國與烏茲別克的邊境地帶,杜尚別市位於杜尚別河的山間河谷地帶,周圍群山高聳,這裡土地肥沃,植物茂盛,氣候良好。1918年之前這裡還只是幾個小村,1924年前蘇聯重新劃分中亞,建立了塔吉克蘇維埃自治共和國,前蘇聯相中了這裡,意圖把這裡發展為新成立的塔吉克蘇維埃自治共和國的首府,這裡被髮展了起來,1925年成為了市,1929年塔吉克成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後,這裡成為了塔吉克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首府,前蘇聯時代這裡也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程序。塔吉克的主體民族是塔吉克族,其祖先為為公元前10世紀前後來自歐亞草原的一些使用伊朗語的部落,他們與當地人以及其他遊牧部族不斷融合形成了塔吉克人,塔吉克語為伊朗語的一種方言。在中亞五國中,塔吉克是唯一主體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國家。
3、烏茲別克:烏茲別克在地形是以低地和平原為主,低地和平原大約佔了該國總面積的約80%,但是這些低地和平原的大部分卻屬於總面積約29萬平方公里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澤拉夫尚河流經該國東南部,錫爾河流經該國東部狹窄的地區,這造就了該國肥沃的谷地。該國的可耕地約5萬平方公里,在中亞的可耕地面積中僅次於哈薩克。烏國的人口主要分佈於該國東部和東南部,人口約3300餘萬,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中亞面積最大的哈薩克人口才1800餘萬。該國首都塔什干就位於該國東部的狹長地帶,與哈薩克接壤的邊境地帶。塔什干位於錫爾河右岸支流奇爾奇克河谷地的綠洲中心,是古代中亞的歷史名城和重鎮,公元前2世紀這裡就建有城池,1867年成為了俄國土耳其斯坦總督區的行政中心,現在它也是中亞人口最多和最大的城市(人口約250萬),烏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4、土庫曼:該國在地形是以低地為主,但是絕大部分卻被卡拉庫姆沙漠覆蓋。1954年開始開工的引水自阿姆河的卡拉庫姆大運河橫貫該國南部,在這條大運河的滋養下,兩岸的荒漠變成了良田,灌溉面積約30萬公頃,不僅灌溉,這條運河還可以通航。運河兩岸也成為了該國主要的種植帶和重要的人口定居區。該國首都阿什哈巴德位於北部卡拉庫姆沙漠與南部科佩特山交界處,位於該國與伊朗的邊境地帶,屬於交通要衝地帶。1881年阿什哈巴德成為了俄國裡海軍區的行政中心,就發展了起來,併成為了當時俄國與伊朗貿易的一個邊境重鎮,1924年成為了前蘇聯土庫曼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首府。該地在1962年之前比較缺水和乾旱,在1962年卡拉庫姆大運河通該市後,缺水成為了歷史。
5、哈薩克:哈薩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在地形上豐富多樣,中部和西部平原、低地和丘陵廣佈,也有沙漠區,東部則多高山和山地,但是最為顯著的還是貫穿其中的大草原。其國內最大的城市位於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的邊境地帶的阿拉木圖在1991年到1997年是該國的首都,它位於伊犁河谷附近地帶,大、小阿爾馬廷卡河岸的人工灌溉綠洲中,這裡土地肥沃,人口眾多。1997年該國把首都遷到了其全國地理中心偏北的阿斯塔納(2019年3月20日正式更名為努爾蘇丹),並宣佈這裡為該國的“永久性首都”。阿斯塔納位於伊希姆河畔,也是哈國的工農業主要的中心。為啥哈薩克把原先位於邊境地帶的首都遷到了其全國地理中心的地帶,而其他中亞四國卻沒有動靜呢?主要是哈薩克面積大,地形多樣,對於其他這四個國家(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來講,這四個國家面積不能說太小,現有首都地區其實就是合適的地方,其他地方不是高山就是荒漠啥的,不好找地方遷。
-
3 # 泛泛之交何足掛齒
開啟中亞地圖,你會發現一個巧合:中亞五國的首都,包括哈薩克舊都阿拉木圖,都位於各國的邊境線上。
哈薩克舊都阿拉木圖,位於哈薩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邊境線上,往南約20公里就是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距離與哈薩克的邊境也就10公里。
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位於烏茲別克與哈薩克的邊境線上,塔什干城郊幾乎就挨著邊境線。
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距離土庫曼與伊朗的邊界,約有10公里。
塔吉克首都杜尚別,距離烏茲別克三十多公里,算是比較遠的了。
這已經不能用巧合來形容了,五國之所以把國都各自的邊境上,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的選擇(包括哈薩克在蘇聯時代以阿拉木圖為首都)。
中亞幾個國家首都在邊境線上,和他們的地理環境是有關係的。土庫曼面積49萬平方公里,但80%的面積被沙漠覆蓋,在沙漠裡定都?土庫曼人肯定不願意。土庫曼的裡海沿岸地勢平坦,也沒有沙漠,但地理位置比較偏遠,首都只能放在中部。現在的首都阿什哈巴德,位於與伊朗交界的科佩特山脈以北,卡拉庫姆沙漠以南,卡拉庫姆運河從城中穿過,比較宜居。而且,沙俄時代,阿什哈巴德是外裡海鐵路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久而久之,阿什哈巴德就成了土庫曼最大城市,人口1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多。所以,阿什哈巴德成為土庫曼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烏茲別克的情況和土庫曼差不多。烏茲別克的地勢西低東高,西部沙漠較多。當然,最西部沒有沙漠,可烏茲別克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首都太偏西不合適。烏茲別克地影象一隻恐龍,面積近45萬平方公里。但是,烏國的“核心區域”,主要集中在這隻“恐龍”的“尾部”,包括塔什干和費爾幹納盆地。肥沃的費爾幹納盆地,大部分屬於烏茲別克。所以,為了守住“恐龍尾部”,烏茲別克自然要“天子守國門”。而如果把首都放在交通相對不便的費爾幹納盆地,也不利於烏茲別克對西部的控制。塔什干正好處在兩者的連線部,定為首都比較合適。
吉爾吉斯斯坦可稱得上是個高山國家。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的吉爾吉斯斯坦,僅海拔三、四千米的地區,就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境多高山,只有西北部和西南部有少量平原。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就位於西北部的平原,吉爾吉斯斯坦選擇首都的範圍並不大。
吉爾吉斯斯坦南邊的鄰居塔吉克,是個比吉爾吉斯斯坦更名副其實的高山國。塔吉克面積14.3萬平方公里,3000米以上高原佔全境一半,可耕地面積也就一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費爾幹納盆地西部,以及西南部的平原地帶。要論條件,費爾幹納盆地應該更好有一些,有河有湖(凱拉庫姆水庫),土地肥沃。不過,這裡夾在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如果定都在這裡,進出不太方便。首都杜尚別位於西南地區,僅從安全形度考慮,這裡也比費爾幹納盆地更適合定都。
最後就是情況有點複雜的哈薩克了。
哈薩克的地勢同樣西低東高,中部是廣闊的平原。但是,哈薩克的舊都卻是位於東南部山區的阿拉木圖,這是為何?簡而言之:哈薩克的“前身”哈薩克汗國,在1847年被沙俄滅亡。1867年,沙俄成立了土耳其斯坦總督區,首府塔什干。這個總督區轄區主要在今中亞南部,包括哈薩克南部。1864年10月,沙俄強行割佔清朝西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阿拉木圖。
為了更好的控制中亞,沙俄決定修建一條從塔什干經阿拉木圖再經巴爾瑙爾的鐵路,最終與西伯利亞鐵路連線起來。這條鐵路全稱是“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亞鐵路(簡稱土西鐵路)”,阿拉木圖是這條鐵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1929年,蘇聯的哈薩克加盟國成立時,阿拉木圖很自然地就成為哈薩克加盟國的首都(首府)。雖然阿拉木圖位於哈薩克加盟國東南部,對於蘇聯控制中亞東南部卻有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
蘇聯結束後,哈薩克為了控制中北部,決定把首都從東南部的阿拉木圖,遷至北部的阿斯塔納(今名努爾蘇丹)。
回覆列表
用現代眼光看地緣政治,發現“歷史問題”,“中亞五國的首都都靠近邊界線”就是典型代表,問題很犀利,回答也不容易。
且從五國曆史經緯、民族形成、俄蘇歷程與當下安全觀幾個方面尋找答案。
土庫曼:首都系沙俄時期裡海沿岸重鎮,交通便利,易於俄國-波斯貿易作為地區,屢遭波斯、馬其頓、韃靼、阿拉伯人入侵征服。土庫曼人遠祖可追溯到5世紀定居里海沿岸的突厥部落及9—10世紀遷來的烏古斯人。15世紀形成土庫曼民族,他們一致尊奉該部族第一位首領烏古斯汗為其祖先。16—17世紀,該地隸屬於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19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部分領土併入俄國。1885年,土庫曼地區成為沙俄中亞征服的最後“獵物”。1895年,俄英以條約劃定俄屬土庫曼與波斯、阿富汗的邊界。
首都阿什哈巴德系1881年沙俄組建后里海軍區時,在此設行政中心。由於地處交通要衝,加上外裡海鐵路經此,吸引移民定居,成為沙俄與波斯的貿易重鎮。
哈薩克:前首都為蘇聯時期靠近中國新疆的重鎮,前沿安全意義重大哈族起源於鹹海附近的薩基人(又稱“塞人”)氏族部落,他們與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錫爾河中游的康居人(又譯“坎格爾人”)共同構成了哈薩克的先祖。
公元6世紀起千年時間,先有匈奴人的西突厥汗國進入該地,先後有6—8世紀的突厥汗國,9—12世紀的奧古茲族國、哈拉汗國,11—13世紀契丹人和蒙古韃靼人侵入,當地大部先後在金帳汗國、白帳汗國和阿部爾海爾汗國統治下。15世紀,該地區的突厥部落和被突厥同化的蒙古部落脫離烏茲別克人控制,共同結成單一民族——哈薩克,突厥語原意為“掙脫、逃避”,後轉義為“自由”。當地人於15世紀末建立起哈薩克汗國,後來形成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三個“玉茲”(部落聯盟和管理方式結合的制度),即大帳、中帳、小帳。18世紀30—40年代,小帳和中帳併入俄羅斯帝國。19世紀中葉以後,哈薩克全境處於俄羅斯的統治之下。
原首都阿拉木圖:位於東南部邊境。19世紀50-60年代,它是沙俄軍隊在天山腳下建立的城堡和行政中心。1920年,成為西伯利亞鐵路主要的中途站。1929年成為哈薩克首府。
1997年12月,納扎爾巴耶夫將首都由東南部的阿拉木圖遷至中部阿斯塔納:平衡地區民族關係(北部為俄羅斯與哈薩克人混居,南部為哈薩克族聚居,遷都更好地鉗制俄族),形成新的精英團隊,擺脫伊斯蘭極端勢力,推動經濟大發展。
烏茲別克:首都系古絲綢之路的必經地,中亞貿易和行政中心早在公元前後,幾個突厥語部落開始向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帶遷移。公元6世紀後期,隨著中亞加入突厥汗國,內向移民速度加快。此後數世紀裡,定居的波斯、突厥語系居民與遊牧的突厥人交流融合,漸漸形成烏茲別克部族和與之對應的語言文化。15世紀,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群體烏茲別克族形成,同時成為中亞的主要民族。
外族征服史與土庫曼基本一致。14—15世紀,當地又被帖木兒帝國兼併。16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建立希瓦、布哈拉、浩罕三個並存的汗國,他們保持著完整的伊斯蘭教封建關係。1865—1876年,俄國完成對三個汗國的征服。蘇聯時代,烏茲別克成為蘇聯在中亞的工農業中心,具有相對完整的冶金、機械製造、天然氣化工等產業,塔什干成為蘇聯第四大城市。
首都塔什干: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前2世紀就建有城池,6世紀以商業、手工業著稱,成為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11世紀首見史書記載。19世紀60年代為中亞貿易中心、行政中心。1930年起成為烏茲別克首府。
塔吉克:年輕的首都,只有蘇聯色彩和1991年獨立後的印記前6世紀起,該地先後被波斯、馬其頓、塞琉、貴霜等帝國或王朝征服。公元7世紀末,阿拉伯人帶來伊斯蘭教。9—10世紀薩曼王朝時期是塔吉克民族形成的重要階段,它以塔吉克語為國語,首都布哈拉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3世紀該地被蒙古韃靼人征服,14-15世紀屬帖木爾後裔統治的國家,16世紀起加入布哈拉汗國。1868年,北部一部分併入俄國。1918年底全境建立蘇維埃政權。1924年10月塔吉克以自治共和國歸屬烏茲別克。1929年成為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
首都杜尚別:中亞五國中最年輕的城市,系1917年十月革命後由3個荒僻的小村建立起來的一個新興城市。杜尚別意為星期一,因每星期一的集市而得名。1929年成為塔吉克首府。
吉爾吉斯:吉爾吉斯人作為民族,他們是由生活在天山一帶的部落居民,與從蒙古、葉尼塞河上游南遷遊牧部落同化融合,在公元15—16世紀形成。公元6—13世紀,當地多現歸屬突厥人的汗國。在7世紀,中國唐朝在中亞設安西都護府。公元8世紀起,伊斯蘭教由南至北傳入該地,奧什一直是當地的伊斯蘭教中心。吉爾吉斯的古代歷史,其實就是被匈奴、突厥、回鶻、蒙古等相繼征服和統治的經歷。
18世紀初,吉爾吉斯人已全部集中在天山地區。世紀中葉,清帝軍隊平定準噶爾,當地吉爾吉斯人臣服於清朝。1821年,浩罕征服吉爾吉斯各部落。1864年,該地被沙俄吞併,至1884年俄國與清朝簽約,吉爾吉斯完全進入沙俄版圖。1918年起,吉爾吉斯先後屬蘇俄——蘇聯旗下的突厥自治共和國、自治州、自治共和國,1936年升格為加盟共和國。
首都比什凱克:中亞古鎮,是古代絲綢之路其中一條經過天山山脈,貫通西域和中亞草原的要道所經的驛站,沙俄時期為軍事要塞。1950年代起,重工業投向“伏龍芝”(時名),蘇聯解體後不復。
結論:古代該區域基本沒有國家概念,中心城市設在有利於交通和居民的聚居地。沙俄、蘇聯時代,對外擴張為軍事與外交的主線,中亞地區是其19世紀的重點拓展區,面對虛弱的奧斯曼、波斯、大清與中亞本土汗國,沙俄“無所畏懼”,大膽將行政、軍事和貿易中心設在邊境前沿,以便一步到位,直接面對貿易伙伴抑或敵人。這與內斂國家的做派完全不同。中亞五國獨立後,大多延續首都臨近邊境的傳統,不遷都,不互相威脅,和睦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