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賈德生3

    奧斯曼帝國是由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軍事封建帝國(1290一1922)。因創始者奧斯曼一世(Osman丨1259一1326)得名。信奉伊斯蘭教。原屬魯姆蘇丹王國的部落。十三世紀末,魯姆蘇丹王國瓦解後,宣佈獨立。統治者自稱蘇丹,不斷擴張,1453年滅東羅馬帝國,先後佔領巴爾幹半島、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十六世紀蘇丹蘇里曼一世在位時,疆土橫跨歐、亞、非三洲,為全成盛時期。

    因土耳其軍事封建的壓迫和奴役,激化了內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1571年在海上為西班牙、威尼斯聯合艦隊戰敗。十七世紀起,奧、俄日益強大,帝國勢力轉衰。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又與俄國不斷作戰,1774年大敗。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運動開始發展,帝國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紛紛爭取獨立。加以地處交通要衝,成為英、俄、法、奧列強爭奪的物件,克里米亞戰爭與俄土戰爭後,國勢更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失敗,又遭列強宰割,國內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帝國趨於崩潰。1920年在安卡拉成立以基馬爾為首的政府。1922年奧斯曼帝國被推翻。

  • 2 # JoooelChen

    11世紀中葉,巴格達出現了一個以突厥人作為蘇丹統治的王朝——塞爾柱王朝,他們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統治了從中亞到埃及的大面積伊斯蘭世界,可以說就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C位了,這群草原來的遊牧民族不但沒有受到當地阿拉伯人的怨恨,反而被認為是真主的庇佑,並獲得了真正的“加齊”(聖戰者)。

    在這群遊牧民族領導的伊斯蘭影響下,阿拉伯人恢復了早期的聖戰熱情,被聖戰熱情點燃的伊斯蘭教戰士們四處劫掠基督教所屬的安納托利亞,拜占庭皇帝覺得是時候必須採取一下行動了。

    1071年3月,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御駕親征,一開始他自信滿滿拒絕了塞爾柱人的求和,被迫無奈之下塞爾柱人在安納托利亞與拜占庭帝國開戰,結果是出人意料的,東羅馬帝國居然被打了個滿地找牙,就連皇帝本人都被俘獲,被迫親吻躊躇滿志的蘇丹面前的泥土。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東羅馬帝國迅速衰落,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裡幾乎把帝國亞洲部分疆土全部丟失,到了13世紀20年代西歐人已經將安納托利亞稱為了土耳其。

    1243年蒙古人打敗了塞爾柱人統治的王朝,使的隨後的土耳其地區四分五裂成若干小國,這群人中間有一支民族叫做“土庫曼人”,今天我們叫他們土耳其人,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起源,1280年以後他們迅速崛起,原本只是一群目不識丁的野蠻人,但由於鄰近拜占庭得以研究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文明,當然他們是在馬背上學習的,他們很快的吸收了拜占庭的技術、禮儀和戰術,並在1302年首次擊敗拜占庭人,影響力空前高漲吸引了許多伊斯蘭教徒加入他們。

    1453年,年僅20多歲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他是一個精力充沛且野心勃勃的年輕人。當時有一個從希臘地區來的鑄炮師來到奧斯曼帝國,他自信滿滿說可以造出當今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但是需要提供他高官厚祿,拜占庭皇帝沒有足夠的金錢支付他,他投奔了奧斯曼蘇丹,蘇丹承諾給他資源和他想要的一切,一年時間奧斯曼帝國就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射石炮,據說這門炮光是運到君士坦丁堡對岸的加拉塔就累死了無數的牛馬。憑藉著數十倍的兵力和更先進的火炮,君士坦丁堡根本沒能得到西歐的救援,持續千年的東羅馬帝國轟然倒塌。這個時候歐洲人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此時歐洲門戶大開隨時面臨伊斯蘭世界的威脅,教皇呼籲整個歐洲諸侯國應該聯合起來對抗日益強大的伊斯蘭世界。

    隨後16世紀迎來的大航海時代讓蘇丹意識到,馬背上的民族也必須依靠海軍的力量才能立足於歐洲,因為地中海就是最大的戰場,蘇丹曾自稱為兩海(黑海和地中海)之王。但地中海太大了,對手在航海的歷史經驗遠遠不是奧斯曼帝國能比的。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土耳其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土耳其艦隊,這是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從根本上打擊了奧斯曼帝國向西歐擴張的決心。

    1683年5月,奧斯曼帝國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領的奧斯曼軍隊在維也納城下撞個頭破血流,使土耳其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並與西歐各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卡洛維茨條約》,自此奧斯曼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

    土耳其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君主,然而這些改革卻被一些頑固的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裡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不滿並十分反對變動傳統。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他的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才堪堪壓制了叛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由於站錯隊加入了同盟國,隨即被英國吞併埃及和蘇丹。在1830-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了。

  • 3 # 滑板鞋立交橋

    奧斯曼帝國,崛起於西亞,是蒙古帝國崩潰後的後來者,經過幾代君王的努力,消滅東羅馬帝國,將勢力延伸至南歐,中歐至多瑙河流域。至此完全壟斷東西商旅的途徑,建立起橫跨歐亞非大陸的大帝國。

  • 4 # 七七六十一

         “信仰鋒銳利劍,利劍傳播信仰”——要知道奧斯曼的建立者可是古代土耳其人即突厥人,而奧斯曼又是信奉伊斯蘭的宗教國家,遊牧民族的剽悍加上宗教份子的狂熱,在當今世界都讓人頭疼不已,何況是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其他國家的噩夢!​

    13世紀末停留在小亞細亞的這支突厥人首領奧斯曼一世宣佈獨立,自稱“蘇丹”(即君主),故名奧斯曼國家,這個新國家繼承和弘揚了加齊精神,積極對外擴張,而加齊”,即伊斯蘭的弘教戰士或稱聖戰鬥士!

    奧斯曼帝國是個二元分立的社會結構,只有兩個階層軍人階層和普通民眾,前者是帝國的統治階層,而後者負責供養前者,讓成為軍人成為每一個奧斯曼人的無上榮耀。帝國透過蒂瑪制度和近衛軍制度三大制度,培養出一批批訓練有素、悍不畏死的帝國精銳,“尚戰死而恥病終”連一代傳奇君主蘇萊曼大帝都是在御駕親征奧匈帝國時溘逝軍中。同時透過古蘭制度為帝國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僚,是帝國前期得以高效而良好的運轉。

    而且在奧斯曼崛起的過程中,透過蘇丹登基後可以殺光他的兄弟及其男性後裔這種殘酷的優勝劣汰、勝者為王的法則使得奧斯曼帝國從其締造者奧斯曼直至傳奇君主——偉大的蘇萊曼​​

    這前十位蘇丹都被史家公認為英君聖主。

    除此之外,奧斯曼帝國在前期的崛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和借鑑周圍的文明的優秀成果和創新。在經濟方面,轉游牧為農耕並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商業方面,吸引和鼓勵外國商人,同時保護本國商人的利益,注重城市發展和對貿易路線的保護;在政治制度方面,改變部落社會體制,建立行省制度和蒂瑪爾體制,實行寬鬆的宗教制度和米勒特製度,建立法律體系……

    1453年,奧斯曼攻佔拜占庭帝都君士坦丁堡,踩在千年帝國拜占庭的屍體上,年輕的奧斯曼帝國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崛起……

  • 5 # 龍豹雞

    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建立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話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非常輝煌,是最後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國。雖然奧斯曼帝國的歷史並不算太悠久,但它是怎麼建立的,它最初的歷史如何,卻並不特別清晰。

    因為奧斯曼帝國誕生在13世紀後半葉,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亂世,同時,它誕生在安納托利亞,也就是小亞細亞,地處亞歐之間,那是一個迎來送往的十字路口。在13世紀的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幹,突厥語民族、東羅馬、歐洲十字軍、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波斯人、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都在這裡神出鬼沒的。而且,蒙古人的刀鋒距離也不遠,雖然小亞細亞和巴爾幹都不在蒙古西征主力的沿途,但蒙古西征對這裡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誕生的奧斯曼帝國,其早期歷史很不清晰。一直到奧斯曼帝國在14世紀發展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列強,奧斯曼的歷史才清晰而明確起來。

    圍繞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可以分別從以下兩個角度簡要說明,即奧斯曼帝國建立的時空背景,奧斯曼帝國建立和發展的過程。

    (1)奧斯曼帝國建立的時空背景

    奧斯曼人是在13世紀後期在安納托利亞半島西北部的比提尼亞開始創業的。比提尼亞就在君士坦丁堡對岸不遠處,距離尼西亞也很近,而尼西亞是東羅馬帝國在亞洲的重鎮,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東羅馬帝國就逃到了尼西亞,拉斯卡利斯王朝在尼西亞忍耐了57年,一直到1261年收復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人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已經無從確知了。只知道他們是一群遷入小亞細亞的突厥化白種人。他們肯定不是突厥人,因為突厥人是黃種人。有說法認為他們是一種突厥蠻,即烏古斯人的一支,有說法認為他們是東羅馬科穆寧皇室後裔,有說法認為他們是突厥化的亞美尼亞人,甚至還有說他們是穆罕默德的聖裔。雖然見仁見智,但都沒有什麼過硬的證據。我比較傾向於奧斯曼人最初是突厥化的亞美尼亞人。需要指出的是,奧斯曼人,雖然是突厥語民族,但與突厥和突厥蠻不同:奧斯曼人不是一群由共同血緣關係聯結起來的部落,而是一支由編戶齊民所組成的隊伍;奧斯曼人的老大,不是部落酋長,而是一個軍閥;奧斯曼計程車兵,不是由全體部落男人無條件服兵役的,而是軍閥從領地內外招募而來的戰士。

    奧斯曼人之所以會出現在安納托利亞,是自11世紀以來席捲西亞的突厥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必然產物。而突厥化浪潮之所以能席捲安納托利亞,是自7世紀以來,安納托利亞持續衰落的必然結局。

    11世紀的杜卡斯王朝時期的安納托利亞,早已與羅馬鼎盛時期的安納托利亞不可同日而語了。在6世紀查士丁尼王朝、7世紀希拉剋略王朝早期的時候,安納托利亞繁榮昌盛,羅馬-希臘人的城市和鄉村星羅棋佈,傳教士、商旅使節、遷客騷人往來不絕,遙遠東方的華人甚至在《舊唐書》中讚美之為“列城四百,邑居連屬”。但是,到了7世紀初,東羅馬內亂頻仍,同時與趁虛而入的波斯之間爆發持續近30年的大戰,兩敗俱傷,安納托利亞遭到重創。更加悲催的是,對波斯的戰爭剛剛結束,在7世紀30年代,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裡突然崛起了一個叫阿拉伯的新興國家,它滅了波斯,廢了羅馬,東羅馬很快就丟了600多年的領土敘利亞和埃及,而安納托利亞也被阿拉伯人頻繁光顧,就連君士坦丁堡都被包圍三次,雖然每次都靠著城牆、艦隊、希臘火、聖母面紗解圍,但每次都是死裡逃生。為了對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希拉剋略皇帝進行了改革,將安納托利亞劃分為多個軍區,賦予軍區將軍全權,後世皇帝又不斷完善,充分調動了安納托利亞軍民的積極性,形勢一度有所緩和。這種制度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節度使將軍黨政軍財一把抓,與只有行政權的地方府郡州縣長官完全不同。這種治理體系頂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勢,挽救了東羅馬,甚至還收回了不少失地,特別是在10世紀馬其頓王朝時期,從巴西爾一世到巴西爾二世的幾代賢王,勵精圖治,東羅馬帝國甚至一度還復興了。但軍區制是把雙刃劍,打敗阿拉伯的同時,帶來了持續的內亂,擁兵自重、居功自傲的將軍們飛揚跋扈,槍指揮黨,不斷改朝換代,導致東羅馬原本大一統的局面日趨糜爛,而安納托利亞的經濟也衰退了,變成了一個耕戰二元的落後經濟體,小農平時種地,戰時扛槍,就像是滿洲八旗,再想發展經濟是沒門了。隨著工商業的衰敗,城市被廢棄,鄉村毀被摧毀,耕地被荒廢,羅馬-希臘人或者背井離鄉,遠走歐洲,或者躲進深山的軍事要塞苟活,總之安納托利亞繁華不再了。9世紀後,阿拉伯帝國已經分崩離析了,東羅馬的境況依然不樂觀,阿拉伯各諸侯無人管束,肆意入侵,燒殺搶掠,沒完沒了,安納托利亞的局面其實更加惡化了。

    伴隨著安納托利亞局面永無休止的惡化,突厥語民族進來了。在10世紀,來自中亞的一股烏古斯突厥蠻,從錫爾河下游的草原出發,向南或向西遷徙。過程中,一部分烏古斯人信了回教,其中就包括塞爾柱人。塞爾柱人來到了伊朗東北的呼羅珊,開始逐漸做大,在東面打敗了強大的伽色尼王朝,在西面開進到巴格達,消滅了波斯人的布韋希王朝,在1055年控制了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戛伊姆,此後六代哈里發都是塞爾柱人的傀儡。塞爾柱首領阿勒普·阿爾斯蘭獲得了“蘇丹”的稱號,他駐軍在伊朗西部的哈馬丹,不久揮師挺進安納托利亞,與東羅馬帝國發生激烈衝突,此時的東羅馬實力不弱,但卻不敵突厥語民族。在1071年,蘇丹在曼齊克特之戰中打敗了東羅馬大軍,俘虜羅曼努斯四世·第歐根尼斯皇帝。以此為濫觴,突厥蠻大舉侵入安納托利亞,一發不可收拾。

    但塞爾柱帝國的局面也不長久,它實行分封制,1092年二代蘇丹馬立克沙死在東征異教徒突厥蠻的路上以後,各地塞爾柱王子就分崩離析了,呼羅珊的王子艾哈邁德·桑賈爾奪得宗主權,塞爾柱的中心再次回到東方,在西方的各塞爾柱割據政權紛紛單飛。塞爾柱旁枝,阿勒普·阿爾斯蘭的堂弟蘇萊曼沙在安納托利亞建立了羅姆蘇丹國。11世紀末期,東羅馬科穆寧王朝又一次復興了,國力遠超羅姆蘇丹國,於是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皇帝準備收拾羅姆蘇丹國,他甚至招來了第一次十字軍打塞爾柱,但也無濟於事,並不能傷及塞爾柱人的根本。到了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皇帝時期,東羅馬實力強大,各路僱傭兵雲集麾下,羅姆蘇丹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甚至親自來京歸順,但卻無法做到東羅馬要求的尺度,於是羅馬對羅姆發動了戰爭,可是,密列奧賽法隆一戰的失敗,徹底粉碎了東羅馬光復安納托利亞的夢想,突厥化浪潮再不可逆轉。12世紀,從波斯到東羅馬,都是塞爾柱帝國分裂後的各個突厥化小朝廷在統治,這一波突厥化浪潮十分洶湧澎湃。不久,13世紀,蒙古人西征,各地驚慌失措的突厥語民族又一次向西瘋狂逃命,又帶來了一波突厥化浪潮。

    在這幾個世紀的突厥化浪潮中,有很多白種人突厥化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羅馬-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斯拉夫人,法蘭克人都有,而且為數眾多。大批突厥語民族在安納托利亞定居下來,過著定居生活,而羅馬-希臘人不停的向後退縮,突厥語民族人數逐漸超過羅馬-希臘人。在羅姆蘇丹國時期,突厥語民族在羅馬土地上建立了新的文明。這是一種高度的文明,不是遊牧民文明或部落文明,各地突厥語民族都是編戶齊民,而非部落民,這是一個新的羅馬,而不是新的突厥。

    1243年,在蒙古西征的過程中,駐高加索的蒙古偏師對羅姆蘇丹國發動了一場戰爭,羅姆蘇丹國慘敗,從此歸順蒙古。在蒙古的擺弄下,羅姆蘇丹國逐漸分崩離析,各處的將軍紛紛割據,大者王,小者侯,建立了了一個又一個酋長國,都是說突厥語的。其中,最大的幾個酋長國有卡拉曼、格米延、艾丁、門特瑟、薩拉克汗、卡拉西、錫諾普等。奧斯曼人的祖先,就是這樣一群割據將軍中的一個,不過早年並不起眼。

    (2)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和發展

    奧斯曼帝國最初的領導叫埃爾圖格魯爾,他的稱號是加齊,他有一塊領地,招募了若干突厥語戰士,拉起一支隊伍。當1261年,東羅馬的米海爾八世·帕列奧列格皇帝從十字軍手中收復君士坦丁堡以後,東羅馬主力就離開尼西亞,從此,東羅馬的重心就在歐洲了,對小亞細亞西北沿海那一片的統治也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埃爾圖格魯爾的勢力在周邊一片兒發展起來。13世紀80年代,埃爾圖格魯爾的兒子繼位,他就叫做奧斯曼,奧斯曼帝國的名字就從這裡來的。奧斯曼的兒子是奧爾汗,奧爾汗的兒子是穆拉德一世,期間國力不斷攀升,穆拉德一世可能就不再自稱加齊了,改叫蘇丹,加齊類似於諸侯,蘇丹類似於天子。原因是,穆拉德一世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實力已經鶴立雞群了,包括東羅馬在內的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幹的所有國家加起來也打不過奧斯曼帝國了,東羅馬已經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此時不稱帝更待何時。再往後依次是巴耶塞特一世、(蘇萊曼、穆薩)、穆罕默德一世、穆拉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期間雖然有過重大挫折,但國力上升的趨勢沒有中斷。到了1453年,新繼位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在這不到200年的發展歷程中,奧斯曼帝國相對於東羅馬的優勢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表面上看是奧斯曼人在不斷包圍君士坦丁堡,但這是後半場的局面,在前半場,東羅馬的實力還不容小覷的時候,誰包圍誰還真不好說。換個角度看,被包圍的君士坦丁堡死死的拖住了奧斯曼人,東羅馬在愛琴海群島和希臘又從外線反包圍了奧斯曼人,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奧斯曼的敵人不僅僅是東羅馬帝國,到了後期,東羅馬帝國甚至不是主要敵人,還有巴爾幹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還有以匈牙利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更厲害的是安納托利亞的各酋長國,比如卡拉曼、格米延、艾丁,最最厲害的是中亞來的帖木兒帝國。這200年中,兵連禍結,奧斯曼帝國無日不戰,甚至常常兩面受敵,不得不兩線作戰,剛剛打趴下歐洲,就要趕緊渡海回到亞洲接著打。奧斯曼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加齊領地發展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最終脫穎而出,非惟天時,亦人謀也。

    所謂天時,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距離東羅馬太近了,這裡有足夠多的機會。所謂人謀,是奧斯曼人把握機會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確實歎為觀止。所以,在東羅馬末代的帕列奧列格王朝的幾次內戰中,奧斯曼人積極捲入其中,漁翁得利。早在14世紀初,奧斯曼的時代,奧斯曼人就捲入了安德羅尼庫斯二世和安德羅尼庫斯三世的祖孫之戰,趁機佔領了布林薩和尼西亞等大城市,還在戰後第一次打敗了安德羅尼庫斯三世親領的羅馬大軍。到了14世紀中期,奧爾汗又參與了約翰六世和約翰五世的翁婿之戰,實現了對東羅馬之間國力對比的逆轉,並且第一次進入了歐洲,這是質變。到了14世紀後半葉,穆拉德一世頻繁利用約翰五世與其兒子、孫子之間的矛盾,對東羅馬鯨吞蠶食,而且雙方的地位也逆轉了,穆拉德一世稱蘇丹,是宗主,東羅馬淪為附庸,奧斯曼帝國遷都歐洲阿德里安堡(哈德良堡)。此後,東羅馬雖然沒有什麼可供利用的內亂了,但奧斯曼帝國的國力已經一飛沖天,即使東羅馬帝國無懈可擊,也不是奧斯曼帝國的對手了,穆拉德一世的主要進攻目標是歐洲和安納托利亞各酋長國。穆拉德一世用了近三十年時間打垮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多次蹂躪希臘,征服了各酋長國。14世紀90年代,巴耶塞特一世在科索沃、尼科堡等戰中打垮了歐洲軍隊,並開始了第一次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曼努埃爾二世皇帝在歐洲四處求救,留守的約翰七世已準備好與城共存亡。

    這時,真主顯靈了,來自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打了過來,勒令奧斯曼人老實點。巴耶塞特一世不以為然,於是就開打,結果1402年安卡拉一戰,奧斯曼帝國被秒殺,巴耶塞特一世被生擒。奧斯曼帝國陷入大空位之中,巴耶塞特一世的幾個兒子互掐起來,蘇萊曼、穆薩、穆罕默德互相爭權,還有一個自稱是巴耶塞特兒子的穆斯塔法也捲入其中。這本是東羅馬帝國、各酋長國和歐洲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但他們卻沒有能力抓住這個機會。曼努埃爾二世雖然也在幾個真假蘇丹之間縱橫捭闔,蘇萊曼甚至把包括塞薩洛尼基在內的眾多土地歸還給東羅馬,但東羅馬終究不行了,它還是打不過每一個奧斯曼軍閥,穆薩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的,第二次攻佔塞薩洛尼基。各酋長國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僅滿足於復國或者恢復獨立,無力進取,歐洲更是指望不上。最終穆罕默德打敗了所有的兄弟,於1413年重新統一了奧斯曼帝國,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至此,奧斯曼帝國的力量不可阻擋。

    穆罕默德一世的兒子,穆拉德二世,隨後又用了三十年時間,重新踐行了曾祖父穆拉德一世的路線,再次打垮了歐洲各國,打垮了小亞細亞各酋長國,並對君士坦丁堡實現了全面戰略包圍態勢。他死於1451年,兩年後,1453年,他的兒子穆罕默德二世就打下了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然後,穆罕默德二世又用了幾年滅掉了巴爾幹半島、黑海沿岸的東羅馬各殘餘力量,並開始遠征歐洲。之後的二百年內,幾代蘇丹勵精圖治,佔領了中南歐、埃及、北非、敘利亞、阿拉伯等廣大地區,西打神聖羅馬帝國,東打波斯薩法維王朝,北打沙皇俄國,南打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威震四海,天下無敵,奧斯曼帝國如日中天。

    奧斯曼帝國不是一個以武立國、窮兵黷武的野蠻國家,從它誕生之日起,它就是一個有著先進文明的國家。奧斯曼帝國不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它實行米利特製度,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得以自由發展,特別是對猶太教非常的寬容,東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直至今日仍然存在,而沒有隨著東羅馬一起滅亡,可見奧斯曼帝國文化之包容。羅馬-希臘文化、波斯文化乃至西方文化都在帝國之內得到蓬勃發展。這是一個很偉大的國家。

    至於奧斯曼帝國是如何衰亡的,這個題目就更加複雜了。在舊時代向新時代過渡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多民族的文明古國都無一例外的衰落了,它們的衰落,又共性,也有個性,真的很難回答。

    我只從一個角度來說吧,就是沒有跟上工業革命的步伐。奧斯曼帝國的戰鬥力一直不弱,到了最後還能與西方列強硬剛。但是,在工業革命的時代,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發生了質變,依靠先進的科技和組織管理方式,英法都迸發出超強的實力,它們的財富、科技、人力、物力均遠遠領先於世界。英國和法國的強大力量,可以支援它們在世界各地與不同敵人同時開戰。這樣的力量,是緩慢前行的奧斯曼帝國無法抵禦的。奧斯曼帝國擁有廣袤的膏腴之地,英法列強都想要,它們覬覦敘利亞,覬覦埃及,覬覦北非,覬覦巴爾幹,所以必須肢解奧斯曼帝國。於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在英法的主導下,在俄羅斯和奧地利的參與下,奧斯曼帝國逐漸被一層一層的剝開,該丟的地方都丟光了,甚至差點連安納托利亞也被瓜分。於是,希臘獨立了,埃及獨立了,北非和敘利亞成了法國的殖民地,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島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巴爾幹各國成為奧地利、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奧斯曼帝國危在旦夕。

    當此亡國滅種之際,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推翻了奧斯曼帝國,建立了現代土耳其,透過一系列民族解放和獨立戰爭,土耳其打敗了西方侵略者和希臘侵略者,恢復了很多國土,確保了現如今的版圖,並開始了現代化改革,走世俗道路。在20世紀上半葉,眾多東方國家都還在黑暗中苦苦找尋出路,在列強的壓迫下過著水生火熱的生活,但土耳其率先找到了出路,透過打敗列強實現了民族獨立與自由,透過現代化改革實現了國家的起死回生,一紙《洛桑條約》逼退如狼似虎的西方列強,為眾多國家提供了可以借鑑的模式,一時風靡全球。慢慢的,土耳其逐漸變成了現在這幅樣子。

    下圖是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的幾個重要領導人。分別是攻陷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末代蘇丹默罕默德六世,現代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爾克,還有埃爾多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為什麼在腳上,其它地方會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