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風一樣自由007
-
2 # 海佑講史
過中秋節的習俗,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國君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俗,講究一個日月同輝、天地同壽。秋天祭月,一般都選在中秋節前後幾天,這是中秋節最早的原型。
但是吃月餅這個習俗,是一直到唐宋時期才慢慢形成的。在唐以前的中國,老百姓還是以黍、米、粟為主食,很少吃餅子,餅子大多是胡人的吃食,所以當時又給餅子叫胡餅。
▲ 唐朝時期胡人陶俑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繁盛,胡人的很多飲食習慣、服裝、食材都傳入中國,胡餅漸漸被華夏人所接納。胡人烤的餅,大多幹焦硬朗,吃起來考驗牙口。傳入中國以後,我們華人馬上對其進行了改良,比如加入各種餡料,撒上芝麻,減少分量等等,讓餅子好吃了不少。
相傳在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有經商的吐魯番人獻餅祝捷。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這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中秋節吃餅的記錄,但當時還沒有“月餅”這種叫法。
▲ 當時的胡餅幾乎就是現代烤饢的模樣
北宋時期,蘇東坡有著名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跟餅第一次產生了聯絡,這或許就是“月餅”這個稱謂的來歷,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到了南宋時期,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
真正讓中秋節吃月餅這一行為成為風俗的,還是明朝時期。
元朝末年,統治者荒淫殘暴,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義軍準備起義,但元朝官兵搜尋得非常嚴格,訊息傳遞困難。
這時劉伯溫想了一個辦法,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在餅子裡,這些餅子躲過了元朝官兵的搜查,被分發到了各路義軍手中。八月十五那天,各路義軍群起,形成燎原之勢,元朝官兵被打垮,起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 朱元璋起義軍
朱元璋八月十五起義的這個故事,一直傳到了晚清時期,當時辛亥革命,本來也是定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八月十五殺韃子”,後來因為各種事情的干擾,拖延了幾天,一直到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才舉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每年八月十五都會吃月餅,並給群臣賜月餅,這種習慣慢慢擴散到民間,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這個風俗就這樣形成了。在當時大明朝廷,中秋節也都會給官員發月餅過節。
▲ 現代月餅
從此以後,月餅的製作越來越考究,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較為相近了。
中秋節吃月餅,就像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冬至吃餃子一樣,是我們的傳統習俗。月餅是圓的,象徵團團圓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聚會,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
3 # 溫酒煮水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說月餅起初就是為了獎賞群臣。
但此時 “中秋節”還沒有固定的日子,月餅也還沒進入尋常百姓家,朝廷也僅僅給予部分有功的大臣分發月餅。
月餅進入百姓家直到宋朝時期,才將八月十五作為中秋節的固定日期,月餅也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蘇軾在《留別廉守》中寫下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就是對月餅的記載,可見這個時候月餅是一種常見的食物。
明清時期,月餅就已經成為了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食物,也出現了專門製作月餅的店鋪,很多大戶人家會在中秋時節向百姓分發月餅瓜果。
在民間,中秋互相贈送月餅也是常見的事,明代著作《西湖遊覽志餘》中就記載了這麼一段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那麼古代官員是否在中秋節獲得月餅呢?從上文我們知道,月餅起初就是慰勞將士大臣們的食物,此外,唐朝也有帝王賞賜月餅給新科進士的記載。那麼每逢中秋時節帝王向大臣們賞賜月餅應該是很常見的,這一點可以根據帝王在中秋節宴請大臣們可以證實。
據史料記載,乾隆爺就在中秋時期大擺宴席三天:“乾隆五十年,中秋設宴乾清宮,筵宴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諸藩使節,邀三千餘人”。
但是宴請肯定不會覆蓋到所有官員,一般只有四品以上的大臣們才可以享用,地方官吏肯定是沒辦法享用到宴會上的的月餅。
地方政府是否會為官員們分發月餅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有,也不會像現在一樣覆蓋這樣廣。而且月餅本身僅僅是一個吃食,並不是多麼昂貴的物品,即便朝廷沒有分發,對古代的官吏來說自己買也是完全可以負擔得起的。
-
4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很快中秋節就要到了,現在中秋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也是華人非常看重的團圓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源於周朝的“祭月”制度,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朝。那麼,古代王朝會不會在中秋節給官員發放月餅呢?
月餅最早出現是在唐朝,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軍糧。有一次,李靖征討突厥在八月十五大勝而歸,有吐魯番的商人託李靖向唐高祖李淵獻上月餅,李淵拿著月餅對天上的圓月唸了一句“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就把月餅分給部下一起吃,從此就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慣。
當時的月餅還不叫月餅,而是叫胡餅,為什麼會改為月餅呢?是因為有一次唐玄宗和楊貴妃在一次中秋賞月時,兩人一起吃胡餅,楊貴妃覺得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於是唐玄宗命令將胡餅改成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字就誕生了。
到後來,中秋節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是宋朝的文人還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不管哪個朝代都非常重視這個團圓節,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被繼承了下來。但是朝廷是沒有發放月餅給官員作為中秋節福利的習慣的,相互贈送月餅僅限於民間和私人之間,用以聯絡感情和禮尚往來的,官方層面上沒有發放月餅的習俗。
古代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繼承至周朝的“祭月”習俗。還有一種食物就是螃蟹,有句話說的就是“秋風起蟹腳癢”。還有玩兔兒爺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活動,我們都知道古代人對鬼神是非常敬重的,民間卻把要祭祀的“太陰君”稱為“玉兔兒爺”,這也表現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除此之外,還有中秋燃燈、觀潮、飲桂花酒等種種習俗,現在雖然很少見到了,但是這都是古代人在中秋節會去做的慶祝佳節的活動。
-
5 # 文史百千曉
中秋節正式定性為節日是在唐朝,月餅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但是唐代出現的月餅只是雛形。可以這樣說,月餅文化起源於唐、發展於宋、成熟於明。
我們瞭解了月餅的起源,那麼題主的問題中的 “古代” 當然就只是 唐、宋、元、明、清五朝。月餅起源於唐朝,當時的月餅什麼形狀都有,有圓的也有方的,這個時期中秋吃月餅也並不十分流行,所以朝廷應該是不會給官員發放月餅作為福利的。
宋朝月餅文化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北宋著名文豪蘇東坡更是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這足以說明月餅在宋朝已經是成為了多數人的中秋飲食習俗,特別是宮廷和上層社會。所以宋朝時期朝廷很大可能會發月餅福利。
而元朝時期因為是少數民族政權,蒙古文化和漢文化差距巨大,雖然元朝廷實行“行漢法”,但是歸根結底民族風情不同,中秋節和月餅文化很難在元朝廷裡流行。所以元朝廷也基本不會發放月餅福利給官員。
元朝後期朱元璋因月餅起義而成就大業。後來朱元璋更是下令大批次製作月餅作為時令糕點來賞賜群臣。此後,月餅的製作越發精緻,品種多樣,更是成為全民中秋的饋贈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因此月餅文化也成熟於明朝。
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和元朝不同的是清朝滿族統治者基本被漢化,漢人文化漢人習俗也在清庭流行開來。至於發放中秋月餅福利,相信康雍乾三帝也會有節日福利發放的,而不僅僅於中秋。
-
6 # 茉茉12300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佳節,歡飲達旦,希望人間不要有那麼多悲歡離合,都能長久幸福的過中秋,這是宋代詩人蘇軾中秋佳節即興創作的一首宋詞。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這裡的胡餅就是現在的月餅。
-
7 # 九月的征途
中國農曆以七、八、九三月為孟、仲、季三秋,八月十五因在三秋正中,故名中秋。
(由此可見,“中秋”之名與曆法的形成有關。農曆不是陰曆,至漢武帝時的“太初曆”而至相對成熟,故而“中秋”一名應當至少不晚於這個時期。這個問題我還未詳細考據,或許不正確,這裡就不引申了,但百度百科上說中秋源於唐初,本人是不贊同的。)
小麥引入中國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不過早先是整粒放鍋裡煮的,口感不好,很難下嚥,也不好消化,所以種植面積不廣,遠遠及不上小米。直到秦漢,才有了磨碎的麵粉出現,麵食的多種吃法逐步開發了出來,“餅”便是其中之一。
唐朝時“餅”已經是主要軍糧。到了兩宋,吃法就非常多了。
唐宋時期,所有面粉做的食物,都叫作“餅”,這和我們現在有些不一樣。比如麵條叫“水餅”,饅頭叫“蒸餅”,因避仁宋仁宗趙禎的諱,其後又改成了“炊餅”,便是武大郎賣的那個東西。
唐朝時,已經出現了類似月餅的食物,但未有其名。北宋時,出現了“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也傳到了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
據考證,那時的“餅”是菱花餅一類的餅形食物,後來才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
月餅真正成為中秋節廣泛流行的食物,是在明朝,然後一直延續到現在。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提及:“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可見月餅於當時流行於民間。這一時期月餅的做法已經有很多種了,有烙的,有蒸的,有油炸的。
特別說一下,和朱元璋有關的那個所謂“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只是民間傳說,歷史上根本沒這回事。
月餅作為一種美食,皇帝賞賜大臣是很正常的,但就像是恩典一樣,不會每個官員都給。好在這玩藝兒也不是什麼奢侈品,當官的自己也買得起。
在江南地區,中秋節也是女兒節。月為太陰,故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之說。中秋拜月是女兒家的一項古老傳統,比月餅還要早。
-
8 # 宇智波之名
其實在很早以前,月餅就已經被當成點心賞賜給大臣們了。接下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月餅由來吧。
其實月餅最初的開始是祭月。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其真實起源無考。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月餅在古時也稱“小餅”和“月團”,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元政府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訊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在宮廷中,月餅也成為常見食品,如《明實錄·神宗實錄》裡就記載了皇帝十次賜給大臣月餅。所以說很早以前就有發月餅的這個福利了。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而到了現在,月餅也成了中秋佳節送禮的佳品,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
9 # 錢多多讀文史
中秋節吃月餅這個事,據說就與朝廷官員相關。
相專唐高祖時期,大將軍李靖在八月十五日大勝突厥,為示慶祝,李淵就和眾將士一起,一邊吃西域商人進獻的胡餅,一邊指著天上的月亮說:我要用這個餅勾引月亮裡的蟾蜍寶Bora一起玩——應將胡餅邀蟾蜍。自此,中秋吃月餅漸成風俗。
在唐朝,月餅就曾作為賞賜之物。《洛中見聞》中有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到明清時候,作為中秋節令食品的月餅就很普及了。一到中秋,千家萬戶都吃,不僅自家吃,還要送親友:
“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那麼,在古代,中秋節朝廷會不會給官員發放月餅作為福利呢?我想這個可能有,因為在不少文獻記載中,過臘八,過年節,朝廷都會給相應品級的官員賞賜應景禮品。比如清朝的的年羹堯,就曾得到月餅賞賜。
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十五日,年羹堯收到御賜中秋餅果八簍五種,並附皇帝親筆抄寫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手札。年羹堯還寫摺子感謝:惟私心仰祝,從此人長好,萬里共嬋娟,如是足矣。——此時兩人正在蜜月期。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佈的謝恩折,清朝得到朝廷月餅賞賜的除了年羹堯外。雍正十年,田文鏡也得到過,乾隆四十四年,軍機大臣阿桂、光緒三十二年,署理江寧提學使陳伯陶也得過賞賜。
但月餅是不是古代朝廷給官員的定製福利,我並不確定,不過從清朝得到賞賜月餅的官員來看,那些都是在皇帝心目中有眘舉足輕重地位的官員才有。
-
10 # 東海原創
最初的月餅是作為士兵軍餉的
並非像現在這樣作為一種禮品
可能經過長時間的演變
月餅在外型上,口感上以及寓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慢慢的,它作為了一種富有情感的食品
回覆列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年中秋節又要到了,在全家團圓的幸福時刻,最重要的專案是賞月和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這個來歷就久遠了,在《周禮》中就已經有記錄。但月餅的歷史卻很年輕,至少被稱為“月餅”時的歷史,並不久遠。在此之前,月餅被稱為“胡餅”, “太師餅”(江浙人紀念聞仲),“圓餅”,“小餅”和“月團”等。
月餅究竟有什麼由來?人們卻知之甚少,普遍的印象是朱元璋八月十五起義,後來才有吃月餅的習俗。其實,朱元璋這個月餅的故事,只是由來的其中之一。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關於月餅最靠譜的三個來歷,看看你知道幾個!
第一個,大唐第一相的發明
617年,隋朝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造反的唐軍吸納了大量投誠的新軍,導致軍糧不夠用了。
這個時候,後來的大唐第一位宰相裴寂,在面對一輪渾圓的明月時,突然來了靈感,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
因為月餅體積小,便於攜帶,可以用雜糧混合在一起使用,節省很多糧食,味道還不錯哦。
後來,唐朝皇帝李淵就將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第二個,楊貴妃給予的命名
在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歷經千辛萬苦,死裡逃生,最終回到了大漢,成為絲綢之路第一人。
張騫帶回來了很多東西,其中有一樣就是用芝麻、核桃和麵混合做成的圓餅,被稱為胡餅。
到了盛世唐玄宗時期,有一年中秋節,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吃胡餅。唐玄宗說,這個餅叫“胡餅”太難聽了。
楊貴妃表示贊同,還說,今晚月亮這麼圓,那麼就叫月餅吧。於是,月餅就此粉墨登場了。
第三個,朱元璋借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朱元璋等義士想要推翻元朝統治,於是就約定在8月15這一天起義。
為了聯絡義軍,就把起義的時間和地點寫在紙條上,放在圓餅中,讓人帶給各地的起義軍,利於資訊的安全傳遞。
後來,朱元璋起義成功,推翻了元朝之後,想起月圓之夜的小圓餅,就將其命名為月餅。
後記
值得一提的是,《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另外,在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中,已有“月餅”一詞。由此可見,月餅在唐宋時期就有了。
但關於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明代《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由此可見,朱元璋給月餅命名可能是假的,但將秘密藏在月餅之中的事情,可能是真的,所以朱元璋和月餅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算靠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社會,一種習俗的流傳,可能開始只是小範圍,後來才逐漸蔓延到全國。就比如現在理解的裹小腳,明朝即便有,可能也只是極少數地區,直到乾隆後期,才大江南北盛行開來。
慢慢的月餅也做得越來越精緻,種類也是逐漸增多,也成了中秋節人們一定要吃的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