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郭蟈剪輯

    曹操這是一個大家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他不但在中國,在整個中華文化圈也是數得著的歷史名人。當然這要歸功於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但就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也讓一些人對我們的曹丞相有了許多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還原一個歷史上真正的曹阿瞞。

    我以前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對曹阿瞞也是有誤解的,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曹操就是一代奸雄。後來在讀了他的《龜雖壽》後,我才發現《三國演義》誤導了我,一個奸雄如何寫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詩句。

    曹操是中國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為以後晉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在經濟上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屯田制度的建立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戶。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制度不但提高了生產,同時也減輕了一般老百姓的負擔,因此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文學上曹操一直都注意對文化典藏的收集和保護。其個人文學造詣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的曹操詩歌特色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同時他在書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西晉文學家張華在《博物志》中稱:“漢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農張芝、芝弟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

    真實的曹操並不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從歷史的成就來了解一真實的曹操。

    附: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2 # 子非嘉澍

    曹操被人誤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而其中很多情節都是作者的杜撰,與史實不符。而《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影響深遠,因此造成了後世的誤解。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三國志》中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到了公元174年,青年才俊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這時候的曹操其實還真是一位清官,一心為了大漢江山嫉惡如仇。當時洛陽是東漢的都城,自然有很多皇親國戚,在這裡當官確實不好當。可曹操不畏權貴,一到任就嚴肅法紀,還造了五色大棒十來根懸於衙門左右,只要有人犯了法令就用此棒殺之。說來也巧,就要那不信邪的主,當時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從此之後,洛陽沒人敢犯禁令,可這也為曹操樹立不少敵人,得罪了權貴,被調任頓丘令。

    公元178年,時值二十三歲的曹操有個堂妹夫叫宋奇,這個宋奇當時還是濦(yin)強侯,可得罪了宦官,被宦官設計誅殺,曹操也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離開洛陽,回到了家鄉譙縣。然而過了2年公元180年,漢靈帝又想起了我們的曹老大,被任命為議郎。在這之前呢,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本來想誅殺奸臣宦官,結果事情暴露反被宦官所害。曹操剛上任就上奏漢靈帝,告訴他竇武等人實乃忠臣,被奸逆小人所害,致使朝廷上下奸臣當道,而忠義之人卻被殘害的情形,言辭懇切,可漢靈帝沒有采納。之後多次上書進言,可根本沒有什麼效果,曹操知道東漢朝廷已經腐敗到骨髓,無法匡正了。

    公元184年,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爆發,曹操當時被任為騎都尉,與皇甫嵩一起討伐潁川黃巾軍並大破之。後被任命為濟南相,在任內時,大力懲治依附權貴的貪官,貪官聞訊紛紛逃竄。可這個時候東漢政治已經非常黑暗,甚至還出現了買官的制度,朝廷想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可曹操已經對東漢朝廷心灰意冷,不願迎合權貴,就託病回家鄉隱居了。

    這時候已經天下大亂,到處都是反朝廷的勢力。冀州刺史王芬等人打算廢黜漢靈帝立東漢皇族合肥侯,王芬邀請曹操加入,曹操卻斷然拒絕。後來,董卓進京挾天子想號令諸侯,曹操冒死刺殺董卓失敗,才有了後來的各諸侯聯合討伐董卓,東漢王朝逐漸被諸侯瓜分,到最後的三國鼎立出現。

    可以看出曹老大也想報效國家,可東漢已經病入膏肓,實乃命數也!雖然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我們試想一下,當時幾大諸侯誰不是這樣想的呢。古來成大事者,必有所取也必有所舍。時值動盪之秋,為求自保,也無可厚非。就像我們現在所說“你不能改變社會,就只能去適應它”。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誤導了世人,讓曹老大揹負了一世罵名。

  • 3 # 仁者厚德載物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因為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世人對曹操的所作所為還是比較瞭解的,不存在什麼看錯曹操的問題。

    曹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詩,有統一北方發展生產等功績,因為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建魏,曹操被曹丕追尊為魏武帝。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勢利小人拼命吹捧曹操,極力掩蓋曹操殺人如麻濫殺無辜的暴行,詆譭汙衊被曹操冤殺的孔融華佗等傑出人物,把曹操美化為救國救民的大英雄。

    曹操雖然才華蓋世,是中國歷史上鳳毛麟角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的頂尖人才,但曹操又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奸詐狡猾殺人如麻的奸雄。

    曹操是草菅人命的劊子手,他多次屠城,比如在徐州屠城,一次就屠殺幾十萬無辜老百姓,男女老少一個不留,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比如曹操在打敗烏桓以後,把已經投降計程車兵與老百姓二十多萬人全部屠殺。

    曹操是挾天子令諸侯的奸雄,在漢獻帝面前飛揚跋扈為所欲為,董承是漢獻帝愛妃董貴人的父親,董承力排眾議提出召曹操來輔佐漢獻帝,結果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昌以後,曹操馬上把漢獻帝身邊的衛士全部換成自己的爪牙,忠於漢獻帝的趙彥等大臣全部被曹操殺害。

    漢獻帝忍無可忍當面怒斥曹操,曹操汗流浹背狼狽退出,從此再也不敢單獨去見漢獻帝。

    漢獻帝剛剛來到許昌就發現自己陷入了曹操集團的虎口,於是下衣帶詔密令董承劉備等除掉曹操,結果被曹操先下手為強,把董承種輯王子服吳子蘭等忠臣滿門抄斬。

    曹操還殺害了懷孕五個月的董貴妃,漢獻帝在曹操面前苦苦求情也無濟於事。

    曹操後來又殺害了漢獻帝的伏皇后與她生的兩個皇子,伏皇后披頭散髮痛哭流涕向漢獻帝求情,漢獻帝卻哀嘆自身難保。

    為了反抗曹操的暴政,耿紀韋晃金禕等大臣在京城放火準備趁亂殺掉曹操,最終全部被曹操滿門抄斬。連那些參加救火營救曹操的幾百個朝廷官員全部被曹操屠殺。

    曹操還殺害了孔融崔琰楊修荀彧婁圭許攸陳宮等很多傑出人物,連華佗這樣一生救死扶傷沒有害過一個人的神醫都被曹操殺害,導致華佗很多的超越當世的醫學成就付之一炬。

    曹操甚至一次就殺害邊讓桓邵袁忠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導致陳宮張邈等好友忍無可忍與曹操分道揚鑣。

    17歲的少年英才周不疑是曹操兒子曹衝的好友,曹操想把女兒嫁給周不疑,被周不疑拒絕了,曹操就派人殺害了周不疑。

    由於曹操是勝利者,曹操還有很多濫殺無辜屠殺忠臣的暴行被史書掩蓋了,比如很多忠於漢朝的大臣被曹操殺害以後連姓名都沒有記載。

  • 4 # 毒奶醬油

    主要還是三國演義的原因,三國演義是典型的擁劉反曹,各種抹黑曹操。而大多數人接觸的都是三國演義而不是正史,所以久而久之,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曹操與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就有了很大的偏差

  • 5 # 往事如風68730596

    曹操在我認為是特定歷史時期出現的重要人物,歷史的變遷需要大人物去改變,作為北方勢力的領袖人物是很重要的,他的出現是有歷史進步意義的,代表著新型事物發展的先進觀,今人只能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曹操這個大人物,從其的文章“觀滄海”就可看出其人的文學造益和寬闊胸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臥龍、風雛有其一輔助曹操,歷史的車輪會轉得更快,中國的歷史會有更精彩的部分供後人去品鑑!

  • 6 # 北大記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漢朝末年,群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雄居北方。天下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曹操憑藉文韜武略,以少勝多滅了袁紹統一了北方。為春秋添了一次風流!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多嬌,一時多少豪傑!漢朝大廈將傾迴天無力,曹操作為一方諸侯,成就了霸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曹操所做所為對於漢朝遺孤來說是逆賊,人人得而誅之。但是相對於五千年封建王朝,玩猴將相寧有種乎。曹操也不方為一方諸侯。五千年曆史長河,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將功成萬骨枯,民族統一多少血淚多少風流,統一安定北方曹操確實功不可沒!

  • 7 # 高廣銀

    曹操,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向來以白臉示人的人物,近些年隨著《三國》等作品的上映,其形象也逐漸改變。國外的研究學者非常喜歡曹操,尤其日本人,認為曹操膽識過人,功勳卓絕,是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人物。與中國說三國必說諸葛亮不同,曹操在日本是網紅,曹操墓的發掘,引來日本NHK電視臺第一時間報道, 為什麼曹操這麼受歡迎呢?

    曹魏真實能力如何

    曹操是東漢末年,北方秩序的穩定者,魏王時期勢力所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以及蒙古等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從人口情況看,魏國當時66萬戶,人口在440萬人,吳國52萬戶,人口在230萬人,而《三國演義》極力渲染的蜀國,共28萬戶,人口大約94萬人。蜀國這94萬人中,士兵10萬人,官吏4萬餘人。反觀吳國官吏只有3萬人,士兵有23萬,可見蜀國當時管理水平之低下。為什麼歷史要吹蜀漢,貶低曹魏呢?

    最早關於三國的書,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能夠客觀的記錄歷史事實,甚至對魏是褒揚的,因為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他在西晉統治下,這個從魏國禪讓而來的國家,需要對魏國尊重。陳壽雖然祖籍蜀國,但是本地對蜀漢統治並沒有好的印象,尤其他的老師譙周,更是對蜀漢十分反感。

    很多文人貶損譙周,比如溫庭筠的《過五丈原》:“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意思是說,走到諸葛亮死的地方五丈原,感慨譙周這一類反骨,都能成為國之老臣。當時譙周是蜀漢最有學問之人,是整個蜀漢的大儒,地位非常顯赫,但是他卻說“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思是說,劉備有備字,劉禪有禪字,如果把這兩個字和一起就是劉備準備禪讓,禪讓給誰,暗示禪讓給當時的魏國,可見他對蜀漢治國的不滿。

    對於後期姜維的北伐,以及鄧艾攻蜀等,都是極力發對的。當時蜀漢採取軍國主義統治,國家一切都為了北伐服務,民生情況可以說非常差。

    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小軍閥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家勢力比較大的軍閥。雖然都是軍閥,上文已經介紹其治理水平的差異非常大。魏國是中央集權,推行軍屯制,軍隊隸屬於中央。吳國呢,豪族聯盟的形式,表面上是孫權在統轄,實際上很多事物需要與各貴族商量,孫權只是這個聯盟的盟主。

    蜀漢最慘,因為早期類似於僱傭軍,沒有根據地,後來得了荊州與益州,始終不能獲得當地貴族支援,尤其擺了劉璋一手,僱傭劉備來幫忙,結果劉備取而代之,這更讓貴族集團不滿,所以三國之中,蜀漢的統治極其不穩定的。這也是像譙周一樣的大儒,非常不喜歡蜀漢的原因。

    在《三國演義》裡,我們看到蜀華人才濟濟,所有的人才都跑到劉備這邊。實際曹操吸引了更多的優秀人才,曹魏佔領了當時北方絕大部分領土,人才也更加容易尋找到。我們看蜀國的五虎上將,劉備、關羽、張飛基本上是創業一代,他們三顧茅廬的時候都已經四十多歲了,而當時諸葛亮二十幾歲,當這些老將老去的時候,出現了極大的人才斷檔。在《三國志・蜀書》中描述,蜀漢群臣內鬥非常嚴重,尤其諸葛亮死後,整個政局陷入一片混亂。

    曹操的治理能力

    先說曹操如何恢復社會秩序的。東漢末年由於災荒,很多死去的屍體沒有及時掩埋,導致瘟疫橫行,大量的饑民也是黃巾起義的主因。公元192年,30萬黃巾起義軍進攻兗州。黃巾起義很多時候很難界定是起義軍還是流民,有很多人都是拖家帶口,這批黃巾軍如果加上隨行人員共計100多萬人。東漢為了防止地方軍事力量強大,地方只有維護治安的武裝力量,在冷兵器時代,數量多就意味著軍事力量強,兗州面對如此龐大的起義軍是束手無策的。

    朝廷讓曹操臨危受命當兗州牧,曹操沒有一味的軍事對抗,他明白這批饑民只是希望得到溫飽問題,於是採用安撫為主,軍事為輔的手段,最終降服了這100多萬人。這也是他之後創業的資本,這批被他整合的流民,採用屯田制在兗州安置。後來曹操到處征伐兵源就來自這批流民,被歷史稱為“青州兵”,這批青州兵有6萬人之多,在三國是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

    曹操屯田制,在後來遼寧、湖北、河南等地大面積採用。屯田制看上簡單,具體操作卻十分複雜,一方面要找到合適的荒地分配給流民,另一方面還要提供耕牛等生產工具。屯田相當於曹操是最大的地主,按照合適比例分配利益,其中涉及到徵兵、徵稅等。這些複雜問題的解決需要高質量的人才來執行,這也是曹操愛惜人才的原因。曹操依靠屯田制保證後勤的補給,而同時期的袁紹主要依靠搶劫來維持軍隊,屯田制為曹操後期的軍事擴張奠定了制度基礎。

    攜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主要是黃巾起義,國家軍事權力下放,讓地方各自組織軍隊對抗農民起義。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八旗軍隊收拾不了太平天國的時候,才有曾國藩自建湘軍,李鴻章自建淮軍。

    黃巾起義叛亂平息之後,董卓廢立皇帝激起了各諸侯討伐,當董卓挾持漢獻帝到關中之後,依靠天險固守關中,各諸侯看形勢開始各自互相討伐,擴大自己的底盤。這些諸侯都沒有任何野心,只想擴大地盤之後,安穩的固守一方,把家業傳給子孫。當時野心最大的是袁紹與袁術,一心稱帝。此時維護中央權威的只有曹操,漢獻帝逃出長安的時候,沒有一個軍閥願意收留他,甚至吃飯都成問題,如果沒有曹操漢獻帝死在哪兒都不知道。只有曹操願意收留他,把漢獻帝安置到許昌,給東漢政權留下的種子。

    這個時期只有依靠軍事才能清除這些軍閥,曹操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先後平定了呂布、袁術、袁紹軍閥勢力,遠征烏桓,基本上穩定了北方。當然在征伐過程中,曹操不是沒有汙點,比如攻打徐州城,城裡十幾萬百姓被屠殺。

    赤壁之後的曹操

    赤壁之戰的失敗對曹操影響非常大,在平定烏桓之後,曹操當年就迅速南下,可以說沒有任何休整。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劉表病逝,給曹操難得機會,也是因為荊州的取得毫不費力,給了曹操極大的信心,不到一個月曹操便集結40萬大軍抵達赤壁,不過據歷史考證,曹操能集結的軍隊約20萬左右,赤壁參與戰鬥軍力在5萬人左右,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以少勝多。

    可是如果我們從經濟角度看,曹操的優勢並沒有那麼大,北方由於受到連連戰亂,經濟受到重挫,拿最富庶的關中舉例,從200萬人口銳減到50萬。而此時的南方由於大批難民過來避難,人口獲得大幅增長,同時由於北方先進種植技術帶到南方,讓南方經濟也獲得大幅提升,特別是孫吳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非常快,也是從三國時期開始,整個國家的經濟開始由北方轉向南方。

    北方由於要對抗遊牧民族,所以政權中心必須在北方,我們看到後世為了緩和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中心的隔離,開始修建運河,讓南方的稅收能夠方便的轉移到北方。曹操在幾次向南進攻都沒有獲得成功以後,此時曹操也在反思:北方軍事實力相對於南方已經失去絕對優勢。

    此後曹操轉向穩定經濟與政治秩序。經濟方面懲辦豪強,任用王修、司馬芝等官吏,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沒收豪強土地,“重豪強兼併之法”讓經濟得以恢復。政治方面,從漢朝丞相到加封魏王,讓自己的政治權力得到大力提升。為了穩定自己的政治勢力,聯合世家大族,比如荀彧,荀彧不但吸引了鍾繇、陳群、郭嘉的投靠,而且在後來戰爭中都起到關鍵作用。

    赤壁之戰之後,曹操有外向擴張轉向內在修養,軍事上穩定北方,透過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軍閥混戰的局面,促使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為之後南北統一打下基礎。

  • 8 # 柯基煮酒

    但是宋以後,孟德就完全成為反面典型了,權臣,屠城,縱慾,再理學衛道士的嚴重簡直是可惡之至。所以風評越來越低。

    孟德就是孟德,你見或不見,評或不評他都是那樣。

  • 9 # 玩玉共賞

    世人怎麼看錯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劉氏漢室為正統的話語體系。

    是羅貫中在陳壽寫的(三國志)和裴松之對(三國志)註解基礎上,吸收民間野史和話本綜合寫成,並且同時也夾雜作者主觀臆解的成份。

    這部小說把曹操塑造成一個"白臉奸臣"。書上這麼說,戲裡這麼演,老百姓也這麼說,於是曹操在大眾的形象中是一個凶神惡煞壞人!

    那麼,拋開(三國演義)這部藝術作品,從正史的記載中我們能發現真實的曹操究竟是是個什麼人呢?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是最客觀公正的一部史書。

    它裡面如此記載的:曹操唯才是舉,雄才大略,文武雙全,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

    並且真實的這樣描寫:曹操對時局的把握非常精準。董卓作亂後,劫掠京師,另立君王,獨攬朝政大權,殘暴野蠻,引起各路諸侯豪強的不滿和反對!

    曹操認為"卓必覆敗",於是逃走加入袁紹的"反董卓聯盟”。然而聯盟內部離心離德不能團結組成有效力量,無法對董卓進行抗衡!

    曹操於是喚出"投死報國,以義滅身”的號召!以一個`義"字站在時代的最高點,尊崇漢室,四處討伐平亂!

    除了對時局精準的洞察力外,從(三國志)中,還可以看到曹操在應對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運籌帷幄卓越的指揮才能,以及勇於不斷革新的政治魄力!以"屯田制"獎勵耕作,對人民休生養息,減免賦稅,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抑制豪強,加強對有功人員的獎賞…這一系列的措施,最終實現了中國北方的統一,為飽經戰亂的人民創造了一個安定生活的局面,顯示出了曹操的治國才能和偉大貢獻!

    西晉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稱讚曹操"建元功於九有,故舉世之推"

    唐太宗也在"吊魏大祖文)中贊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  棟樑之任當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德代"。評價甚高!

    那麼即使(三國演義)把曹操塑造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王霸主體形象,負面大於正面。我們也能從該書中找到曹操可圈可點之處,也不完全是一個純粹"白臉奸臣"!

    曹操重視培養和選拔大量人才;採取“屯田制”獎勵農耕發展生產恢復社會經濟;統一中國北方創造一個安定局面。

    (三國演義)寫的這些還是主要為突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專權所做的行為,實則於國計民生有大功!

    曹操是一個複雜的人。既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又有打擊報復、兇暴殘忍;既有大英雄氣概,又有兒女情長;

    既有閻王脾氣,又有菩薩心腸…

    且看如下:

    陳琳原來袁紹幕僚,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為袁紹檄文豫州)。文中把曹操罵得狗血噴頭,還拉上他的祖父和父親一頓臭罵。把曹操驚得出了一頭冷汗,以致頭痛病竟然好起來!

    後陳琳被抓,曹操大罵他,你寫檄文罵我也罷,為什麼要罵我祖父輩?陳琳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聽完哈哈大笑,饒了陳琳,並任命他為自已的秘書。這狗血劇情讓人覺得曹操真的很逗比!

    文姬歸漢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真實故事,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兒。

    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官拜中郎將,是當時文壇領袖。青年時期的曹操曾經作為蔡邕的學生。

    師妹蔡文姬天生麗質,聰慧過人,博學多才,尤善詩賦,還在音樂方面有深厚的造詣。

    後東漢未年,天下大亂,蔡邕因董卓被殺牽連而死,蔡文姬流落南匈奴。

    曹操統一北方後,得知蔡文姬流落匈奴,念及師尊蔡邕沒有兒子,僅一女兒又如此漂零,心中不忍!派使者攜黃金千兩和玉壁一雙,把蔡文姬續回,併為她的生活做了安排,給她介紹了一個好人家。曹操在世時常對蔡文姬給予經濟上的幫助。

    可見曹操也是一個念故重情的人!

    "分香賣履”是曹操生命將終臨界點對妻妾們的牽掛!

    曹操臨終對他的女人們說了兩句活:一句是"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一句是"諸舍無可為,可作祖履賣”。

    貴為王侯的女人們,分到的不是金銀財寶,還要曹操為她們的生計作臨終指示,讓人嗟嘆不已!

    因為曹操一生"雅性節儉”,故身無餘銀,說明曹操是很清廉的!

    "分香賣履”也表現出一個一生叱吒風雲、縱橫馳騁的大英雄也有普通人一樣的暖化人心的依依不捨、兒女之情的真實一面!令人感動涕零l

    讀歷史,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須持客觀公正態度。

    曹操身處亂世,為了達到政治上的目的,當然也做了一些濫殺無辜的事情,比如

    為報父仇的"徐州之屠”;殺害伏皇后和董貴人…

    東漢未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都搶殺劫掠人民。就連劉備這個滿口仁義道德的人都下令搶殺劫掠成都城。

    曹操的軍紀是很嚴明的,劫殺人民還是有紀律壓制的。但我們不能因為他比同時代的人幹得少而寬恕,也不必要肆意誇大這些行為的殘酷性!進而影響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

    毛澤東對曹操是非常肯定的,涗曹操是一個在"政治、軍事、經濟、詩辭"等方面"了不起”的人。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呤誦曹操的(觀滄海)一辭後,對工作人員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改革了許多惡政,抑制豪強,實行屯田制發展生產,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了社會經濟…

    涗曹操是白臉奸臣,這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這也是那些反動士族,他們寫東西就是為了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大家都來說說,該摘掉曹操"白臉奸臣”的面具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里奧的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