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蹤旅跡

    如果用“英雄氣短”來比喻孫策,那麼孫權就可以概括為“功成名就”。

    作為孫堅的長子,孫策從小就表現出睿智、仁義、忠厚的一面。公元191年,孫堅被劉表的部下黃祖用技巧殺害之後,孫策就擔負起了孫堅未有完成的事業。在三年守孝結束後,孫策重出江湖。他拜訪揚州名士張紘,討教平定江東之策。張紘先以有孝在身推脫,而孫策用心真誠,最後感動了張紘。他給孫策提出了南渡作戰的建議,並願意輔佐孫策建功立業。

    公元194年,孫策從袁術手裡討要回來父親孫堅的舊部。他一面征戰,一面擴大隊伍。在後來的渡江創業中,孫策治軍嚴明、決策得當,擁有很高威信。不久,在周瑜的支援下,孫策趕跑了盤踞在吳郡的劉繇,隊伍日益壯大。兩年後,他不斷擴大江東勢力,活捉王朗。在和袁術決裂後,孫策襲取廬江,幹掉了黃祖,控制了豫章。

    當孫策在江東一帶名聲大震的訊息傳到曹操耳朵裡時,曹操為了牽制孫策,採用構建兒女親家關係的方式來掣肘孫策。

    孫策“英雄氣短”,後來死於非命。他是一個依靠才能支撐理想的人物,他戰功不凡,為弟弟孫權做了堅實的鋪墊。

    如果說孫策是一個巨人的話,那麼,他的弟弟孫權就站立在巨人的肩上。孫策死亡之後,孫權接過了手中的權力和他沒有完成的宏願。

    208年,孫權與劉備聯手在赤壁打敗了曹操。219年,孫權拿下了劉備掌控的荊州,勢力範圍日益擴大。222年,魏文帝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建立吳國。229年,孫權稱帝。

    孫權善謀善戰、廣泛納賢、治軍嚴明,具有遠大理想,是一個“很能幹的人。”

  • 2 # 咬鐵

    孫策死時交代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以說張昭是個很有頭腦的人,後來張昭評價孫氏,孫策善攻,孫權善治

  • 3 # 西江一浪

    孫策和孫權兄弟,一個是戰術人才,一個是戰略人才。

    孫策在帶兵打仗方面比較強,用玉璽換袁術3000兵馬,幾年時間平定江東,被稱為″小霸王",足見其軍事才能。且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同老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人戮力同心;和周瑜為布衣之交。可見孫策是一個很好的將才。

    孫權強於權謀,有治國之能,遜於軍事。孫策去世後,他結交豪傑,禮賢下士,勤政愛民。很快消除江東人民對孫家的仇恨,江東的人才都雲集到他的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並且打贏赤壁之戰,使三國鼎立孫吳雄踞江東。曹操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更為世人熟知。

    但其遜於軍事,逍遙津一戰帶領10萬人,被張遼800人打得大敗,足見其軍事才能低略。

  • 4 # 武壇泰斗段譽

    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武力值江東肯定前三名!

    孫權其實對孫策而言更適合做將領,統治東吳數十年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

  • 5 # 魔方歷史觀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而孫策和孫權便是屬於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對於他們二人的才能與功績,下面便簡單敘述一下。

    首先,先說孫策,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在孫策17歲時,他的父親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所殺,之後孫策因為自身勢單力薄,便去投奔了袁術,想向袁術討回之前其父孫堅的舊部來建功立業和為父報仇,但袁術沒有即刻歸還,而是讓孫策先自行發展,等發展好了再把他父親的舊部還給他,並對孫策許諾以官爵,但袁術此人反覆無常,孫策立功之後,並沒有得到許諾的官爵,所以對袁術很失望,於是,孫策決定,依靠自己,創業江東,後來,他帶領著自己的人馬一路勢如破竹,而且因為孫策名聲在外,所以很多人前去投奔,再加上孫策軍令嚴明,處事得當,所以,很得百姓的擁護,這為他之後一統江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孫策此人性情豁達,威名遠揚,軍紀嚴明,不擄掠民間財物,極受百姓擁護。一統江東之後,卻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而當時的江東地域基本上都已經被孫策控制,這些地域為孫吳立國奠定了基礎,而且孫策也為弟弟孫權留下了追隨他的武將和文臣,這些人也是後來孫吳政權的中堅力量。

    再說說孫權,孫權,字仲謀,孫策的弟弟,三國時代孫吳政權的建立者。

    孫權此人,相比於他哥哥孫策,對外征戰上少有建樹,但用人方面上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從任用周瑜到魯肅,再到提拔呂蒙和陸遜,都恰到好處,而且他也聽從了哥哥孫策臨終前所囑咐的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形成了以張昭、周瑜為核心的自己的政治團隊。

    孫權在位時曾大力發展海上事業,開闢了江左直通東北地區的海道,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而且,後來的東晉及南朝的政權也透過這條海道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北韓半島諸國建立了交往。

    而孫策與孫權,才能和功績究竟如何評判,我想還是孫策臨終前說與孫權的話可以作為評判,便是孫策告訴孫權::“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 6 # 史筆似塵鉤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先說一下我個人喜好,我十分喜歡孫策,而對孫權不怎麼感冒。

    評價一個人的才能肯定得從方方面面考慮,既然選取的是三華人物,那就簡單的幾個方面闡述一下。

    一則,文才方面,半斤八兩,孫策並不好在哪裡,孫權也強不了多少。

    二則,軍事方面,這一點可以說孫策是完勝孫權的,孫策克定江東,披荊斬棘。孫權有個綽號叫孫十萬,不知道的可以查一查,魏國許多將領因他而名震天下,吳國許多將領因他而犧牲。

    三則,心胸方面,個人感覺孫策強於孫權。

    四則,權術,孫權完勝孫策,從接手江東到溘然長逝,幾十年間,孫權是把權術玩的最完美的人,什麼周瑜陸遜皆不是他的對手。

    五則,治理國家方面,孫權完勝孫策,這點不多贅述,一目瞭然。

    六則,識人任人方面,孫權勝於孫策,尤其是在對待文人上,天差地別的態度。

    論功績一點,孫策雖然有克定江東的功勞,但和孫權的穩定立國相差甚遠,不做詳談。

  • 7 # 漢史鉤沉

    將門虎子是所有英雄人傑期盼的結果,可是虎父犬子也案例也不在少數,所以“生兒子”也是門藝術。“江東之虎”孫堅就是“最會生”兒子的人,他如彗星般崛起,讓董卓、袁紹、劉表等大諸侯顫抖,但也在箭雨矢石中迅速隕落。可以說,倘若不是兒子孫策、孫權爭氣,孫堅也不過是前三國時期一個悲情英雄。一代梟雄曹操分別用“猘兒難與爭鋒”,“生子當如孫仲謀”,評價孫策、孫權,那麼他們誰才是曹操最欣賞的人呢?

    猘兒,謂難與爭鋒。曹操對孫策的評價很有意思,他把孫策比成“猘”。而“猘”本意是指瘋狗、野狗,在讚歎孫策銳意進取之餘,曹操的話語中有著濃濃的忌憚,很害怕孫策來“咬”自己一口。可以說,曹操、孫堅、劉備是同輩人,但曹操絲毫沒有把孫策當後輩來看待,他們把孫策當成了真正的對手。

    相傳,孫策曾經求見袁術時,聽說劉備來了,起身就走。袁術不解,孫策回答:英雄間是會互相忌憚的,那年他十四歲。而劉備也很有默契,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孫策離開後,自己才進屋室。可見孫策這個人氣場很強,就是有“英雄氣”,是那種看一眼就覺得很不平凡的人。

    公元193年,孫策在18歲的青春年華,踏上了群雄逐鹿的大亂局。不同於許多志大才疏的年輕人,孫策的起事有縝密的籌劃,而周瑜、張紘就是孫策最重要的智囊。周瑜是孫策至交,兩人推心置腹,親密無間。張紘則是於孫策起兵時,主動投奔,並進獻平定江東之策的人。

    孫策就是憑藉有限的孫堅舊部,投奔舅舅吳景,為袁術多次立下大功,袁術才同意借兵給孫策的。不過寥寥數千人的孫策軍,先後平劉繇、敗王朗、誅嚴白虎,佔據了江東大半土地。“小霸王”之名聲名鵲起,引人矚目。

    真正讓孫策名揚天下的是廬江之戰,袁術兵敗身死後,廬江太守劉勳收攏了大量袁術部眾。此時的劉勳兵精糧足,成為了孫策以外的江東第二大勢力。在孫策進攻江夏之際,劉勳突襲孫策領地。孫策不慌不忙,命令孫賁正面迎敵的同時,自己協同周瑜突襲敵後,一舉俘獲劉勳部眾三萬多人。並於之後打敗江夏水師,黃祖之子黃射倉皇逃竄。

    自此,孫策徹底名揚天下,18歲起兵,短短五年雄踞江東六郡八十三縣。更關鍵的是,袁術的滅亡以及江夏水師的戰敗,使此時的孫策再無強敵。孫策本人作為最年輕、最快速,崛起的新生諸侯,展現出的銳意進取讓人恐懼。

    特別是此時的曹操,面對強敵袁紹,本就處於下風。後背迅速崛起的孫策,給了他莫大的壓力。先不說曹操鬥不鬥地過孫策,此刻的他,絕對不能兩線開戰,因此發出了“猘兒難與爭鋒”的感嘆。

    曹操為了維護與孫策的關係,費盡心機。先是許配宗室之女給孫策弟弟孫匡,又讓“黃鬚兒”曹彰迎娶孫氏之女,利用姻親關係緩解江東壓力。一些小的歷史事件,往往會引發大變局,孫策突然遇刺身亡,成就了曹操官渡之戰的傳奇。

    綜合起來講,孫策是曹操視為對手的人,感嘆中夾雜著敬佩、忌憚、認可,甚至還有一點點對青春的渴望。孫權則不同,“生子當如孫仲謀”更像是晚年曹操一種,對後輩的認可、讚許、期許,但沒有什麼忌憚成分。

    孫策到孫權的變化歸根於兩點:其一,孫策銳意進取,孫權則是守成之君。戰亂的歲月,守成的最終結果終將敗亡,只是時間早點晚點的區別。而孫策的進攻性就強多了,“猘兒”形容他像瘋狗一樣兇猛。無論何人和他做對手,先不談打不打得過,打不打的起就是個問題。其二,時過境遷,孫策時期江東安定,而曹操北有袁紹,四面皆敵,處於不利地位。但孫權時期,穩固國政、平定山越耗時過長。對統一了北方的曹操,沒有太大威脅,就如同甕中之鱉,什麼時候抓到的區別而已。

    而且孫權本人雖然過於沉穩了一些,且軍事才能一般,但治國理政、舉賢任能相當出眾。此時的曹操已經年過半百,功成名就的他,考慮的是繼承人問題。而孫堅早早亡故,孫權治國如此出色,怎能不讓曹操心生羨慕?

    濡須口劍戟林立,狂風吹拂在江面之上蕩起道道波瀾。戰旗發出颯颯聲響,一艘東吳戰船緩緩地駛進了曹營,孫權悠然的立於船頭,還對曹營眾將報以微笑。隨著戰船的靠近,曹營將士嚴陣以待,弓弩上弦,準備攻擊。曹操親口下令,不得放箭。

    孫權不疾不徐地來了,又坦然自若的走了,一場無形的交鋒,消彌於無形之中。曹操不禁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此等感嘆,何嘗不是華髮叢生的曹操,對於後世子孫的期許。

    可以說孫策、孫權作為後輩,先後折服了一代梟雄曹操。區別只是,孫策更令曹操視若大敵,而孫權則令他心生羨慕。原本如彗星一般一閃而過的孫堅,以“最會生”兒子,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資料: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江表傳》

  • 8 # 大鍋故國神遊

    這個問題,其實我想透過孫策臨終託孤時,他對孫權的評價和寄予的期望,恰好可以做一個簡明而又不失深意的回答。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孫策)謂(孫權)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這裡孫策說的很明白,他自己有勇武,在漢末的亂世之中,帶領軍隊衝鋒陷陣,爭奪天下,這是他的長處,這一點孫權是不如他的。

    關於這段,胡三省有過精闢的解釋“言分爭之世,兵力所加,天下大勢為之輕重也”。

    又如孫策所言,孫權的才能則是“舉賢任能,各盡其心”,這八個字其實有深刻的時代內涵和意義,並不是簡單的指選人用人這個層面,這一點我會在後文進行分析。

    孫氏兄弟各有所長,又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

    一、孫策的才能和功績

    如孫策所言,孫策的才能主要表現在“勇武”上。孫策被時人稱作“江東小霸王”,在這裡“霸王”是指項羽,《史記》中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孫策被稱為小霸王,可謂是時人對他的高度讚賞。

    孫策帶領淮泗人為主體的軍隊渡江,短短五年,幾乎百戰百勝掃平江東。先後擊敗漢廷任命的揚州牧劉繇、接著大破王朗、誅滅嚴白虎。又襲取廬江,最終消滅了東漢政權和其他割據勢力在江東的軍事存在,《傅子》記載“(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完成了一統江東的事業,為東吳帝業打下了基礎。孫策的敵人無郡太守許貢曾說“孫策驍雄”,然而孫策的才能當然不僅僅限於驍勇這個層面,傅玄在《傅子》裡認為孫策不僅“勇蓋天下”,而且還具備“明果獨斷”的優點。孫策確實在很多決策上表現出了敏銳的眼光,做出了果斷又正確的選擇。

    前面我們提到的多是孫策在軍事上的功績,然而傅玄把“明果獨斷”這個評語放在“勇蓋天下”之前。其實是非常有見地的,相比起孫策軍事上的成績,他在政治上的敏銳和遠見,是更值得大書特書的。

    我們都知道,孫策過江在時人看來,就是袁術部將入侵江東。袁紹的幫兇形象,也是後來一直困擾孫策的一個政治難題。

    孫策採納張紘的建議,以齊桓公和晉文公匡扶周室的霸業為榜樣,將自己開拓江東的事業定位在匡扶漢室,兼併荊州、揚州,誅滅群賊。這一定位成功地把自己在江東的軍事行動,和父親孫堅討伐董卓的事情聯絡起來了。建安元年(196年)袁術稱帝,孫策“責而絕之”。並隨後遣使許昌漢廷貢獻方物,又在建安三年再次遣張紘詣許昌。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下,孫策成功切割了和篡逆袁術的關係,並重建和許昌漢廷的聯絡,極大地改善了孫氏集團的政治形象。

    二、孫權的才能和功績

    孫策在臨終前,沒有選擇和自己風格相似的孫翊作為接班人,而是將江東託付於孫權。是因為他看中孫權“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這句話在當時有著特殊的意義。孫策以軍事手段征服江東,對於不服從自己的江東大族,採取的是屠殺的辦法。這就是所謂的“誅其名豪,威行鄰國”,然而這種粗暴的手段,必然引起江東豪強的激烈反抗。孫策死前,寄望於孫權改變只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繼續與江東豪強為敵。希望他留意賢能,能夠推行文治,以求得江東大族的諒解,和他們融為一體,得以長久穩定地在江東進行統治。

    孫權沒有辜負孫策寄以的厚望。孫權統事後,對江東大族基本採取的是籠絡的手段,逐步消除江東大族的顧慮,取得他們的支援。東吳帝國的建國過程,田餘慶先生稱之為“江東化”的過程,而孫權就是江東化的實際執行者和掌舵人。在孫權當政期間,不僅流寓江東的北來士人陸續出仕,充實到孫氏統治集團。孫氏集團也最終獲得江東士人的承認,江東化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終告完成。

    孫權接手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江東,但是他憑藉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舉賢任能,迅速安定了局面。他戰勝外敵,陸遜曾經總結孫權有三大武功,“破操烏林,敗備西陵,擒羽荊州”。三國曆史中的三大戰役的勝利,孫權就獨居其二;他對內討平山越,開發江南,一步步調整力量,改善和江東大族的關係,最終締造了東吳帝國,這也是他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傑出的成就。

    千年以來,東吳大帝孫權的文治武功,被後世反覆歌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總結

    孫策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明果獨斷”和“勇蓋天下”,功績則是開創了江東的基業。

    孫權的才能主要表現在“舉賢任能”,知人善用,將父兄的事業發揚光大,一步步締造了東吳帝國。

    出身於江東的陸機曾經在《辯亡論》裡說,“桓王(孫策)基之以武,太祖(孫權)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我想這是對孫氏兄弟二人的才能和功績,一個華麗而又中肯的評價。

  • 9 # 李杜文

    孫策臨死前說過一句話,我覺得拿來評價兩兄弟的才能和功績,非常貼切。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

    孫策是誰,當時人覺得他特別像楚霸王項羽,所以稱他是小霸王。

    孫策自己說自己的特點是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也就是攻城略地打天下。那麼孫策真的是這樣的嗎,我沒來看史料。

    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

    孫策領兵作戰,可以說在江東一帶,所向披靡,攻無不克,而且老百姓都願意歸附他。這樣的英雄事蹟,像不像項羽?

    再看他的性格與風度,《三國志》也有記載。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孫策人長得高大帥氣,性格闊達,最厲害的是善於用人,手下都願意為他出生入死。在善於用人這方面,孫策其實比項羽都要出色。

    孫權

    孫權是孫策的二弟。當初孫策臨終之前,大家都認為他要選擇最像自己的三弟孫翊為接班人,但是他毅然選擇了孫權,為什麼?

    原因就是孫權的優點: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也就是說,孫策已經善於用人了,孫權在這方面,比他哥哥還要厲害。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我們來看孫權對待人才,對待手下的態度。

    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呂蒙病重,孫權就把他接入宮中休養治療。為了不打擾呂蒙休息,孫權就讓人在牆上打了個小孔,偷偷觀察呂蒙的病況,要是看到呂蒙的病情有所好轉,孫權就跟著開心,否則晚上都睡不好。

    這種對於手下的關愛,劉備做不到,曹操也做不到,手下誰不願意效死力?

    兩人的功績

    兩人的能力都非常出眾,要說功績,簡而言之,孫策打下了江東基業,孫權守住了江東基業,兩兄弟前仆後繼,使得吳國的國祚多於魏國和蜀國,這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 10 # Ad哥哥

    孫氏兩代,皆是英雄。孫堅有江東猛虎之稱,討董卓斬華雄,震動關東。虎父之下焉有犬子?孫策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打下江東之地。孫權任賢用能,治政有方,保住父兄基業。

    以上就是他們的才能跟功績。然後縱觀孫氏政權,雖然歷經三代,且人主俱有英雄氣概,卻始終只能割據江東一地,這是為何呢?

    在聊孫策與孫權長處優點的時候,我們不妨再來看看這對龍兄虎弟又有哪些缺點呢?

    席捲江東的小霸王

    孫策是江東基業的開拓者,可他的創業之路並不容易,威名赫赫的父親並沒有給他留下什麼。

    孫堅殞命之後,孫策帶著寡母家小,四處漂泊,寄人籬下。但不堪的境遇從沒消磨掉他的昂揚鬥志,跟心中遠大的志向。

    於是毅然脫離了袁術,開始自己的打拼之路。三國志中記載:術表奔為折衝校尉,行殄寇校尉,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這就是孫策創業之初的資本,這樣的實力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中實在是不值一曬。

    然而孫策僅靠這些,便能轉戰南北,一步步拉大了自己的隊伍,更盡得江東之地。他憑的是什麼?正是他舉三軍之眾決兩陣之間的能力,以及爭衡天下圖王霸之業的魄力。

    孫策甫一起兵,便橫渡長江,轉戰各地,連戰皆捷,更招募兵勇五六千人。二戰劉繇,激鬥太史慈,將其收為麾下,敵軍望風而逃。三攻嚴白虎,直渡浙江,佔領會稽、丹楊、豫章、廬陵、吳郡。四攻劉勳,奇襲廬江,至此盡得江東之地。從當初幾乎一無所有,搖身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每讀孫策傳,猶如在讀一首英雄的詩篇。勇猛無倫,血氣方剛,數戰數捷,他的英雄形象簡直躍然於紙上。無怪在演義中有小霸王之稱,他的確有跟項羽一比高下的能力。

    孫策憑藉他的作戰勇猛,霸王之姿,幾年之間拿下江東,立下了孫氏基業,為日後東吳政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穩保江東的孫仲謀

    創業難,守業何嘗不難?孫策英年早逝,孫權臨危受命時,也才剛剛十八而已。身挑千斤重擔,系江東安危於一身。孫權雖然年輕,但他卻當起了這個家,更當好了這個家。

    從吳侯到吳王,再到東吳大帝,在位五十二年,力保江東基業不失,更讓曹操由衷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他在位期間,江東政權先後兩次面臨覆巢之危,最終卻都能化險為夷。孫權靠什麼?靠他的舉賢任能之德,知人善用之明。繼位之初,便以師禮厚待老臣張昭,任用周瑜程普為將軍。又大開招賢館,廣招人才,聘請名士,如魯肅諸葛瑾陸遜等一般文武都衷心來效。因此穩定了江東士族之心,使江東局勢得以穩定。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孫權任命周瑜為三軍大都督,鏖戰赤壁,一舉破曹。劉備盡起蜀軍,殺氣騰騰而來。孫權大膽啟用陸遜掛帥,火燒夷陵,使劉備倉惶而去。兩次轉危為安。自然要歸功於作戰將帥的本事,但更重要的是孫權的知人善用之功。也因此,雖然他資歷不及曹操劉備,但始終能護住家族基業不遭吞併,屹立在三分亂世之中。

    到孫權稱帝之後,重視屯農田修水利,大力發展內政經濟。又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使吳軍勢力達到了夷州。

    江東基業得已創立,是因為孫策。而江東基業得已發展延續,則仰仗孫權。孫策是一個開疆擴土之主,孫權則是個治國守業之主。側重不同,作用不同,但都為東吳政權的發展跟鞏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人無完人,孫策孫權的缺點

    上文我們說了他們的才能跟功績,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孫氏兄弟的缺點。這些缺點也是江東始終只能偏安一隅的重要原因。

    一 孫策輕而無備

    孫策的勇猛像一把雙刃劍,既是他成就大業的利器,更是他致命的死穴。郭嘉評價孫策時,便一針見血的直中其要害:

    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是在孫策趁袁曹大戰之際,欲起兵攻襲許昌時說出了這番話。結果也真如郭嘉所料,孫策尚未過江,便因落單死於刺客之手。孫策身為人主,卻持勇而輕率,這是導致他死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孫策能及時改掉這些缺點,又怎會輕易死於三兩個刺客的手中。如真進入了中原,憑他作戰的本事,必能將江東政權帶上一個新的高峰。

    可惜他沒能重視,也沒能改正,才落得個大事未遂競先死乎的下場。著實令後人扼腕嘆息。

    二 孫權不善戰事

    孫權的缺點跟孫策不同,他是一個謹慎小心的人。但他沒有孫策擅長行軍打仗的本事,相反這還是他的軟肋。也因此才慢慢打消了進取擴張之心。

    合肥之戰的經過跟結果眾所周知,孫權率十萬之眾卻被張遼八百人打的丟盔卸甲而逃。這一戰不僅成全了張遼的威名,更成了孫權一輩子的陰影。孫權也想學父兄輩,靠征戰打出一片新的疆土。但合肥卻成了他一輩子都無法越過的鴻溝。

    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他意識到自己的短板,帶兵打仗是真的不行。因此逐漸沒了鬥志,只守江東,不圖中原。

    從南伐北,雖然不易。但孫權若有孫策之勇,未嘗不能取勝。可惜孫策雖勇,卻無命北上。

    Ad說

    孫氏兄弟各有長處,於是有了江東基業,並且能發展能生存。但他們也各有短處,於是只能偏安江東,雖然足夠自保,卻無法克成爭雄中原的宏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孫氏兄弟終究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致名留青史後世。為人如此,已然足夠,可慰平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歷史上名臣魏徵敢說真話,而且結局還可以,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