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房產老男孩
-
2 # 腦洞歷史觀
魏徵跟李世民的君臣是千古典範,一個敢勸,一個能聽。如果魏徵碰不到李世民,魏徵就不能成為魏徵,李世民碰不到魏徵,估計也難成為李世民。
而這其中,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魏徵是個直臥,直男,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史書裡就記載了: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
唐太宗李世民剛登基那會兒,對建設新型帝國主義社會完全沒有經驗,於是,數次把魏徵叫臥室裡,請教各種姿式的優劣。而魏徵經驗豐富,懂得各種模式,性子又很直,一直沒有彎過。
可是,在數年前,腦洞老師看到蔡康永的一本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才恍然大悟,魏徵直個屁啊,他明明是彎的!
親們知道,蔡康永是很會說話的一個人,你跟他聊天,無論聊什麼難堪的話題,但說起來,總是那麼輕鬆愜意,從來不會有爭吵的時候。
這兩人,至少在說話藝術上,有一點相像。
比如蔡康永說:把說話好,是最划算的事。
蔡大師對口活的重要性給出了再沒有更高的評價。
魏徵就是這樣乾的,這位仁兄,打仗不會,管理也一般,經濟更是外行。但人家就是口活好啊。
一開始,魏徵還是一個小道士,顏值不高,學歷為零,武力比豆腐還渣。
看看唐初那些牛人:房玄齡、杜如晦、李密、徐世勣,李靖等等,哪個不是特長生啊,咋一看,哪有魏徵發揮的機會啊。可他就是口活好。
那年,魏徵剛跟著瓦崗寨老大李密投靠唐朝,因為沒啥門道,工作一直沒安排,魏徵一看,自己攬工程啊,他自我推薦到黎陽找到瓦崗寨老二徐世勣,吃了頓擼串就把徐世勣給說跪了。
玄武門鬧騰之後,魏徵跳槽到秦王府,又把原太子宮的人給說服了。
這就是天生的統戰人才嘛。
到了後面,唐太宗說,我有二把刀,一把給最愛的房玄齡,一把給最親的魏徵。
拿著刀,魏徵對“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這句話,簡直不能同意再多了。
我們再舉一個栗子,蔡康永說: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懂得認輸的人很懂說話。
丫的魏徵就是這麼幹的啊。別被印象中的魏徵騙了,以為魏徵就是喜歡跟人抬槓,跟人說話一定要贏。
其實,情商高的人從來不抬槓,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先認錯的那位。
查了一下,溫彥博回來報告,說查不到。不過……
看,官場殺人刀就藏在這個但是後面。
“魏徵既然是我大唐員工,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沒有避嫌,所以被人誹謗,所以也是要批評的。”
我被誹謗,也是我的錯?
魏徵大大方方承認了,我確實錯了,我確實不注意言行。但是,我這是為國言行不當啊。
因為咱們當大臣的,天天想的就是怎麼跟皇帝協調,要是隻管自己的步調,那就沒辦法跟皇帝同步了啊。
哼,你牛,你檢舉我,你挑我刺,我先認下這個錯,然後從另一個角度打敗你。
碰到指責,不如先承認錯誤,再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為自己辯解,這樣,比直接的反駁往往更有效果。
李世民剛才得意洋洋,現在一聽,馬上點頭:我錯了,老魏你說得對。
我們再舉第三個栗子。
蔡康永說:不想交淺言深的話,應該避開地雷。
這不正是魏徵乾的事情嗎?親們通常以為魏徵什麼時候都敢諫,但其實,老魏也不碰雷區的。
到了晚年,李世民有點事情想拜託一下魏徵:幫我照看一下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生了好幾個兒子,都挺能折騰的,比如太子李承乾,經常幹一些出格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魏徵同志經常批判老闆,但從來不批判老闆的兒子。而且魏徵也不想管太子的事情。
嫡位之爭,歷來就是五萬伏電壓的雷區,讓老魏幹,老魏沒什麼傻。況且,老魏門兒清,他跟李世民就是老闆跟打工仔的關係。說交情深,那都是工作上的。論私交,其實淺得很。老魏才不會笨到去管老闆家的家事。要請人管,你找你的玄武門班底去。
後面,有些大牛人管了,比如長孫無忌,比如褚遂良。
長孫無忌最後是用繩子把自己勒死的。褚遂良先是被貶到長沙,後又被貶到桂州,最後貶到了愛州,那個地方……反正已經到越南了。
還有很多口活高技能,魏徵也玩得很轉,比如這一條:
批評之前,永遠先讚美一下,而且永遠不要用第三者來打比方。
到了唐太宗的晚年,這位仁兄就開始有點放縱了。什麼奢侈的事情也幹起來了。這咋勸呢?
要不,乾脆橫下一條心,說李二啊,最近我觀察你跟商紂王差不多呢?你跟你UNCLE楊廣一樣呢。
那結局只有二個字:徵,卒。
人家魏徵才沒那麼直呢,人家是彎著說的。他說老闆啊,我記得以前,您幹得特別好,特別能聽進去勸,什麼奢華的東西也不太搞。最近就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這明明就是幼稚園老闆忽悠小朋友的話嘛。
其實,在自尊面前,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孩子,你不能踩著對方的自尊,還讓人家認同你。有時候,我們需要像幼兒園老師一樣,把批評當成讚美來說。
說直話,說難聽的話,說尖酸的話,這不是本事,這只是失態,按林語堂的話說,這只是破相。
但有時候,李二確實有點不省心,想讚美也找不到亮點,那咋辦。
那就拐個彎說吧。
貞觀十年,李世民修了一座高樓,領著魏徵到樓上,說了一句話:“徵,你看到了嗎?”
魏徵不理他。
李世民又問:“你再看,明明可以看到昭陵的。”
昭陵埋著李世民的老婆長孫皇后。
“哦,你說昭陵啊,那我早看到了,我還以為是獻陵呢。”
獻陵埋的是李世民的老爸李淵。
你老爸死了,你不去想,你老婆死了,你天天跑到樓上看?
這是魏徵不多的干涉李世民的家事。
下了樓,李世民就讓把樓給拆了。
(你看,魏徵說完之後,總要加一句:陛下怎麼看呢?這就是藝術啊,親們可以試一下!)
那麼,魏徵這麼彎,為什麼還被稱為直臣呢?
一開始的誤會是來自這裡。
玄武門結束之後,李世民找到魏徵,準備開個批判大會,讓魏徵交待一下自己怎麼站隊的。
通常情況有二種,一種是死了不服,老子就是反你,咋地了,明朝的方孝儒就是這麼答的,結果被團滅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服個軟,認個錯,表示自己眼瞎。求領導給個機會。
魏徵走了第三條路,他說:太子要是按我說的去做,今天就不會仆街了。
咦,這跟第一條不是一樣的嘛?
當然不同,第一,他承認了錯誤,他確實給太子出過主意。
第二,他沒有指責李世民,說李世民謀殺兄長。
第三,他還批判了李世民的對手李建成,因為李建成不會用人嘛。言下之意,還是你李二會用人啊。
第四,他丫做自我檢討,還把自己誇了一通。
這一句話的水平,真絕了。
而且,明明這麼彎,李世民還說他直:王器其直,無恨意。
魏徵這麼會混,那他就沒犯過錯?
事實證明,他還是犯過錯的。他搞了一本材料,記錄了他是怎麼勸告李世民的,其實就是一本《魏徵的說話之道》,然後拿給寫皇帝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
這就不對啦,皇帝的小辮子,你抓抓就算了,還要登記在冊,讓皇帝的錯誤來表現你的說話之道。
李世民知道這件事時,魏徵已經翹辮子,但李二還是發了脾氣,把魏徵地下安居房的招牌墓碑給砸了。
看來,說話是一生的修為啊。
親們,像魏徵這樣的人,都彎著說話了。現在的大佬們,也一個個練起了口活,畢竟,這是一個不會說段子的創業者不是一個好老闆的時代。馬雲們都這麼努力學段子,親們也得努力啊,不要能力有了,也夠努力了,卻最後輸在一句話上。
畢竟幹得好,不如說得好。說得好,就是一種幹得好!
-
3 # 史無止境
唐朝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流金歲月,那時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先進,萬國來朝,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是炎黃子孫引以為驕傲的盛世。
說起貞觀之治,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魏徵。在很大程度上,是魏徵殫精竭慮,幫助唐太宗李世民打造了這段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歲月。
對歷史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是受後人景仰的。我以前去禮泉拜謁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後來,聽說作為唐太宗的陪葬,魏徵的墓就在昭陵西南不遠處的鳳凰山上,便自駕前往魏徵墓拜謁憑弔了一番。
駛過一段盤山路,來到了一個只有三五農戶的小村落,魏徵墓就在附近的山坡上。經當地村民指點,沿著一條草野間的小徑朝山坡上走去,很快來到魏徵墓前。
這是一座別緻的墓冢。在坡頂一處平地上,有一座門樓式的建築,門樓上方刻寫著魏徵陵墓四個字,下面是一塊長條形的墓碑,墓碑底座是一個石龜。可是墓碑上看不出有碑文。據史載,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並刻在石碑上。現在石碑通體磨光,已無書寫鐫刻痕跡。
在封建社會,皇帝掌握著臣民生殺予奪的權力,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個大臣死後,皇帝親自為之書寫碑文,這是十分罕見的。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對魏徵的器重程度。
站在荒山野嶺的魏徵陵墓前,遙想1300多年前,作為大唐王朝的一代名臣駕鶴西去,在此下葬,享受皇帝李世民的特殊禮遇,備極哀榮,那該是一個多麼盛大的場面啊!
風雲際會,李世民與魏徵相遇,並走到一起,君臣聯手,共同打造了貞觀之治,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礎,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在治國理政中,君臣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一段佳話。
是金子,總會熠熠生輝的。魏徵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受到李世民的器重,成為其倚重的股肱之臣,是和他本人博學多才,出類拔萃分不開的。
魏徵是河北鉅鹿人,他早年不幸,幼喪雙親。但是他胸懷大志,刻苦讀書,學貫古今,堪稱才華橫溢。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天下。魏徵因有文才,被武陽郡丞元寶藏任命掌管文書。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寨起義的李密,讓魏徵寫信給李密。李密看了此信,感到文采斐然,甚驚異。後聽說是魏徵所寫,便把他招至麾下,成為其智囊。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來到京師長安後,起初沒什麼事做,他便毛遂自薦,前往山東安撫李密舊部李勣,說服李勣歸降李唐。其後,另一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打敗李勣,並將魏徵抓獲。竇建德知道魏徵有才,用魏徵為起居舍人。不久,李世民打敗竇建德,魏徵重歸李唐,被太子李建成任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知恩圖報,魏徵盡心盡力輔佐太子李建成。他見秦王李世民戰功卓著,而太子李建成表現平平,為了穩固太子之位,便建議李建成對秦王李世民早定對策。但是李建成優柔寡斷,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不久,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李世民聽人說魏徵曾屢次勸李建成加害自己,便派人把魏徵找來,板著臉質問他:“你為什麼要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離間?”
左右的人聽李世民這樣問,都以為魏徵凶多吉少。可魏徵卻面不改色,坦然說道:“如果太子按我說的去做,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
李世民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他聽了,暗暗稱奇,認為魏徵是個有主意的人,且為人正直,敢於直言,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任命他為詹事主簿。不久,李世民登上帝位,又提拔魏徵為諫議大夫。
魏徵見李世民不計前嫌,對自己如此禮遇,認為找到了知己之主,從此盡心竭力地輔佐李世民。
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和一代名臣從此走到了一起。一個是雄才大略,求賢若渴,從諫如流的有為之君;一個是滿腹經綸,性格耿直,敢於犯顏直諫的股肱之臣,如同江河歸大海,發生了化學反應。其後,君臣聯手開啟了貞觀之治這部大戲,給後人留下了精彩的一幕幕。
李世民即位後,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徵召到臥室裡,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有治理國家的才幹,敢於直言,太宗與他談論,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貞觀三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
魏徵知道,李世民抱負遠大,很想做一番大事業。在他看來,要想做一番大事業,君主必須集思廣益,廣開言路。要廣開言路,就得有一個寬鬆的環境。
有一次,唐太宗升朝議事,他端坐在龍座上,神態威嚴,兩邊侍者謹小慎微,大氣不敢出。李世民感到奇怪,問大臣:“眾愛卿,你們中的許多人都能言善辯,為什麼上朝議事總是慌慌張張,甚至顛三倒四呢?”
魏徵深知箇中緣由,便上前一步,率直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次上朝又總是神態嚴肅,氣勢逼人,加上朝廷氣氛森嚴,所以為臣的才那麼慌張。皇上以後臨朝,宜稍減龍威,對大臣和顏悅色。這樣,大臣們就能精神放鬆,感覺自然了。”
李世民覺得魏徵的話有道理,在以後上朝時,態度便隨和了許多,不再像以往那麼氣象森嚴。大臣們也隨之放鬆了許多,敢於大膽直言,形成了君臣和諧相處的局面。魏徵熟悉歷史,深諳歷代治亂興衰的原因,知曉君主偏聽偏信的後果。在與唐太宗接觸時,他有意讓太宗明白其中道理。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這正是魏徵想要說的話,隨即答道:“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很對!”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魏徵說道:“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覺得魏徵說的有道理,唐太宗點頭稱是。
在封建時代,皇帝自命為“真龍天子”,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如有誰撫之,就要被殺,故批評皇帝叫“犯龍鱗”,很危險。魏徵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不畏“犯龍鱗”,勇於諫諍。
貞觀初年,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汙被人告發,按大唐法律,受到了追還贓款,削除職務的處分。可這人是唐太宗的老部下,同皇上頗有交情。關鍵時刻,他求見唐太宗,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道:“臣追隨陛下,出生入死,今天不慎做了糊塗事,懇請陛下看在幾十年相隨的份上,饒罪臣一回!”
唐太宗剛開始拒絕了他,可晚上回到寢宮,想起白天的事,覺得龐相壽跟隨自己這麼多年不容易,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派人給龐相壽傳話:“你是我的老部下,貪汙大概是因為窮,現在我送你100匹絹,繼續做你的刺史,以後不要貪汙就是了。”
可魏徵知道此事後,立即上書反對,說:“陛下,治天下要以公平為規矩,仁義為準繩。這樣才能讓人心悅誠服。否則,就會綱紀混亂,令不行而禁不止。您過去為秦王時,部下很多,如果他們都因此而貪汙枉法,皇上您怎麼辦呢? 請陛下考慮一下後果吧!”那個時代,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不可更改的。魏徵的諫諍很讓太宗下不了臺。不過,唐太宗到底是一位明智的君主,魏徵的奏疏使他猛醒,因此撤消了自己的處理決定,維持原判。
人是感情動物,作為一個明君,李世民有時也免不了對魏徵不顧天子面子,當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徵又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把唐太宗弄得很尷尬。退朝之後,太宗怒氣衝衝地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徵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去內室換了朝見的禮服,向唐太宗下拜道喜。唐太宗很驚奇,問是怎麼回事?長孫皇后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唐太宗聽了恍然大悟,頓時怒氣全消。此後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徵倍加敬重。魏徵也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
由於魏徵敢於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人都有貪圖享受的天性,有怠惰的時候,君主也不例外。貞觀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生活比較儉樸。可是,經過十幾年的治理,大唐王朝經濟發展,百姓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開始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有些勞民傷財了。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寫了《諫太宗十思疏》,規勸唐太宗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唐太宗看了這篇奏疏猛然警醒,將其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說它“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忘倦,每達宵分”。他還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誡太子。並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奏疏之所以能夠打動唐太宗,是因為文章切中要害,而且充滿感情。魏徵對唐太宗是頗有感情的,這不但因為唐太宗具有棄怨用才的寬廣胸懷與氣度,更重要的是他從太宗的身上看到了修仁政、濟蒼生、達到天下大治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為國家大展宏圖的前景。當47歲的魏徵開始輔佐比他小18歲的唐太宗時,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因此“思竭其用,知無不言”,而太宗對魏徵的諫言也“未嘗不欣然納受”。對唐太宗來說,魏徵既是一位犯顏直諫的良臣,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嚴師。因此,這種亦臣亦師的身份使魏徵的奏疏既理正詞嚴,又情真意摯,加上奏疏文采斐然,透過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對比,使作者所要闡發的道理深入淺出,令人難忘。
魏徵知無不言,盡心竭力地輔佐唐太宗,對治理天下做出了卓越貢獻,得到了唐太宗的充分認可。貞觀十二年,唐太宗大宴五品以上官員時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奔波於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後,盡心對我,進獻忠告,敢於直言,糾正我過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於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魏徵熟悉歷史,深諳歷代治亂興衰的原因,且有文采,唐太宗讓他主管修史。魏徵對《周史》《隋史》等書稿多有刪補,力求達到簡明正確。《隋史》的序、論,都是魏徵所做,併為梁、陳、齊各史撰寫總論,被當時稱為良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下詔厚葬魏徵,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
一旦失去,方顯珍貴。魏徵死後,唐太宗痛惜不已,他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這是唐太宗發出的肺腑之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魏徵的價值。
往事越千年。站在魏徵的墓冢前,我在想,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中央集權君主威權統治傳統的國家,在這期間,統治集團的精英人物積累了許多治國理政的經驗,相應的開創了許多盛世。貞觀時期的唐朝,雄居世界的東方,文治武功,萬國來朝,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世事輪迴,中國經歷了近代百多年的沉淪後,而今再次雄起,在向世界巔峰邁進。我們常常說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麼以歷史上的哪個時期作為參照呢?我以為唐代的貞觀時期便是一個很好的模本。在那時,國家強大,經濟繁榮,文化先進,政治清明,華人引以為驕傲。到現在,海外有許多唐人街,華人都以唐人著稱。
世界是多元化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除了西方國家自由民主制度外,東方國家走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政體。事實證明,中央集權的威權統治模式適合中國的國情,照樣可以開創國泰民安的盛世。古代有貞觀之治,而今有改革開放,它們同樣把中國帶入了人類社會的佳境。
歷史是有延續性的。與時俱進,借古鑑今,在中國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給後人帶來有益的啟示。
-
4 # 往事如夢已成空
第一:李世民採取政變方式稱帝,必然有很多餘黨反對派,魏徵當時就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為了籠絡人心重用前朝舊臣。
第二:魏徵才華橫溢是治國棟樑,大唐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需要人才參與國家建設。
第三:李世民是難得明君,為了國泰民安不計前嫌重要賢臣異士,不像別的帝王濫殺群臣。
第四:君王難免有缺點過錯,雖然幾次遷怒於魏徵但都沒殺他,還是因為治國安邦賢臣難得。
魏徵去逝李世民為失去賢臣而流淚。
第五:賢臣遇上明君,歷史上的確難得。
所以才有“貞觀之治”的繁榮昌盛。
回覆列表
在古代,諫官是要冒很大政治風險的,輕則一頓臭罵免職,重則腦袋不保!決定諫官命運的就是皇帝的個人素質,皇帝如果是個昏君,或者喜怒無常的皇帝諫官進言就死得快,如果皇帝是個明君,心胸寬廣的話,那麼無論採納諫官諫言與否都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比如,明朝就有個諫官叫王樸的人,就是因為經常懟朱元璋,想想朱元璋是什麼人,幫著打天下的將領殺起來絲毫不手軟,就更別說文官了。
有一次,王樸把朱元璋給懟毛了,朱元璋本來也沒殺他的意思,結果,王樸始終不願意低頭,心中只有一個概念,大不了一死。做臣子的不讓步,讓皇帝讓步,朱元璋可沒那麼仁慈,既然我龍顏盡失,那麼殺了就殺了吧!
魏徵是幸運的,他雖然先後跟著李密,竇建德,李建成等主子,但是他都能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比如,魏徵曾經就建議李建成把李世民支開,或者把李世民幹掉。李世民就問他,為何干這種挑撥離間的陰事兒,魏徵理直氣壯的說,如果太子聽我的話,那還有今天的事兒呢?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聽了他的話,沒準就把他咔擦了。
魏徵直諫李世民的次數很多,李世民也不是次次都能容忍他,而沒有抱怨,只不過經常被魏徵懟得沒脾氣而已。以至於李世民在長孫皇后面前抱怨遲早殺了這個匹夫。
當然,最後,最後魏徵還是活得好好的,當然能夠遇到這樣一對活寶君臣確實是大唐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