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城說房
-
2 # 東娃兒163626969
第一,地價太高。南京周邊,土地成交樓面價2萬以下的很少很少吧。
第二,建造成本升高。這裡有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近幾年材料漲了很多,16年南京C35砼200多一方,現在呢,500多一方。人工單價漲了,17年,在施工現場,一木工工長調侃我們現場工程師,說你一個月掙不到一萬,怎麼養活老婆孩子,他們木工,一個月沒得一萬是肯定不得乾的。
第三,稅收。拿地,房屋建造過程,房屋買賣,地稅,增值稅,交易稅,各種規費,非常多。
第四,限價。拿地成本+建造成本+稅收,已經很高了,再來一個限價,沒有利潤空間,怎麼會有好質量,賠本的事誰幹。
第五,開發商資本週轉要求高,進而要求加快建設進度。開發商都是貸款開發,地產那幾個龍頭企業的負債率都非常高,有甚者超過100%。要搶預售節點還銀行錢,要搶交付減少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高週轉的形式下,能允許你慢工出細活嗎,都是談進度,資本家要的是時間節點,所以過程快了,自然質量下降了。
以前,是為了房子造房子。
現在,是為了錢造房子。
初衷變了。
-
3 # 我們有房
高房價之下,為什麼扶不起房屋質量,這個問題非常好,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弄清楚幾個問題所在。
高房價的高主要高在哪裡?1、麵粉漲價了,麵包自然要漲價。
房子不就是鋼筋混凝土嗎?憑什麼賣那麼貴?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其實在房子這個大面包裡,鋼筋混凝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原材料,房地產開發的成本來自土地。
而土地目前就是佔比最大的麵粉,各省政策不一樣,但是近幾年地王頻出,很多專案土地都在35%以上,甚至有很多地王專案土地佔比接近50%,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佔比了。
除了土地、建安成本,房地產因為是高度資金密集型行業,所以對於開發過程中的融資成本非常高,特別是今年對房產全面收縮金融政策後,很多開發商18%的年化還融不到資金。
另外,高額稅收也是房地產企業很大的一項支出,特別是一些利潤型專案。是一種土增稅和利潤掛鉤的遞增稅率,利潤階梯越高,這個時候開發商要交稅的梯度也就越高,最高的一檔是可以達到驚人的60%的。
所以, 房價賣高了,開發商並沒有獲得多少實際好處,所以他們未必願意賣高價。行情不行的時候,營銷費成倍的增加,也是一大塊。所以,因為高房價,鋼筋混凝土貌似背了很大的鍋。
扶不起的房子質量,有個原因不容忽視近兩年大家發現業主交房V權的事情越來越多了,按道理國內房地產發展到現在也有30多年了,不管了技術還是設計或使用功能性,應該是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精尖才對,可為什麼在我們大眾的感覺中,覺得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很多大牌開發商也是各種情況頻發,紛紛被投訴和V權呢?
1、我們身邊買房的人越來越多了。
買房變得特別普遍,所以分母的基數大了,分子出現的機率也就多了,另外現在發達的網路媒體,很容易讓事件快速傳播。
2、個人近兩年的房屋質量確實整體有所下滑。
是開發商不想造好房子嗎?當然不是。
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限價政策影響。
由於2016年的一波全國房價高速上漲,政府馬上出臺了對應政策,那就是限價,在政策之處包括現在還有很多省市,這個限價僅僅只是限制房子的售價。
由於前兩年行情大好,很多開發商迅速佈局到處拿地,很多熱門城市的地塊,均出現10-30多家開發商,幾十輪競價的情況,所以全國各地在2016-18年可謂地王頻出。但是對於這個房子的銷售價格,政府又提前進行限制了備案價,不允許低於備案價,不允許高於備案價1元。
企業生存追求的是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開發商放棄了高階改善型的定位,更多的把專案定位剛需型,對於小區的被套和公共設施空間也紛紛降標,所以各地出現V權潮也屬正常了。
所以今年中央提出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把穩低價放在第一也是有道理的,從源頭控制高房價。
今年上半年蘇州、佛山等地頻繁出地王,地王樓面價高於邊上在賣樓盤售價,中央馬上點名警告。
有些省份對於7拍地環節也進行調整,不是以前的價高者得,達到限價後報自持比例,拼報配建設施等,而是達到土地最高限價後改抽籤,預防和控制了土拍源頭的高價產生。
二是開發商近幾年席捲全行業的“快週轉”運營模式。
房地產每年都有一個隆重的排行榜,行業TOP級排名,可不要小看這個排名,這個排名的企業絕對的江湖地位。進入前100強,50強,10強那都是不同的級別,這個關係到企業在各地政府拿地的時的歡迎程度,和拿地資源價格的整合能力,銀行金融機構的話語權,房地產企業這兩項是絕對的大頭,所以把控了這個就是企業最大的創利。
另外排名靠前,證明企業規模化發展更強,在合作商、供貨商那裡也就有更大的號召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總之,排名越靠前越容易以低價拿地、低息融資、低價優質供貨商。
快週轉聽起來有百利而無一害,其實,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在過於快週轉和規模化的同時,專業人才不足,不顧建築施工物理要求的趕工期等等,都是完成房屋質量降低的因素之一。
現在整個行業也在反思,都學快週轉是不是學得過頭了,產品品質服務永遠是企業的安全生命線。
總之,面對近兩年出現較多的房子質量問題,應該說監管部門和房企都在調整,都在修整,相信這個情況會慢慢變好。
關注【蘭子格 | 買房參謀】,資深房企高管,專業解答買房難題,分享避坑秘籍,助大家買房更輕鬆。
-
4 # 朱買房
房價越來越高,房子質量越來越差?
最近有一個專案,真可謂是站在風口浪尖,被不少自媒體口誅筆伐,那就是武漢光谷綠地國際理想城。
這個專案可真是奇葩,衛生間的門和馬桶“打架”、油煙機發出怪聲、水龍頭不牢固晃悠、電線外露、瓷磚空鼓、地板不平...
有女業主在看到自己花了那麼多錢買的房子,沒有想到交房竟然是這樣,直接在新房崩潰大哭。
更可氣的是,綠地規定要簽字確認之後再驗房,即使發現種種問題也只能認栽。
而且專案當時要求強制全款支付2000元/㎡的裝修費用...
作為承建了武漢第一高樓的綠地,膽真肥,敢在武漢這樣肆無忌憚。
唉...天下苦房子質量差矣,在房地產野蠻生長的這幾年裡,有許多業主都是和武漢綠地理想城業主一樣,在售樓部裡看到的是曲徑通幽、綠化精美、外立面高階感滿滿的沙盤,還有裝修豪華、質量過硬的樣板間,而真實交付到自己手中的竟然是粗製濫造、貨不對版的房子。
不禁讓人發問:時至今日,房地產開發已經如此成熟,為什麼房子質量還這麼差?
原因1:限價嚴格,開發商沒有利潤空間
在這3年,限價限得最嚴的莫過於強二線城市,而在限價之下也產生不少產品質量超差的建築垃圾。
特別是2016年、2017年樓市高潮期的地王,高地價又碰上低備案價,與其吊死在地塊上,不如透過精裝修博一博。
其中由於限價嚴格,產品質量最差的當屬武漢,在2019年年初,武漢甚至出過79個“涉穩”專案,全都是產品質量差而爆發維權,而且不僅僅是精裝修差,毛坯質量也很差。
甚至有的專案還會在地基基礎、主體結構、防水、保溫工程等涉及主體結構質量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上敷衍。
在限價之下,扣除地價、建安成本、營銷成本,開發商基本不賺什麼錢,所以很多開發商會選擇捆綁精裝修來賺利潤,於是出現了很多精裝修貨不對板,降標減配、以次充優。
例如所謂的3000元/㎡的裝修,地板和櫃子竟然全部都是密度板,甚至還有漏水、煙道串氣、牆體開裂等問題。
限價的初衷是控制城市房價上漲,按照房管局備案的指導價來賣,屬於干預市場行為,而一切事物都逃不過市場規律的餘波和桎梏。
從紙面上管住限價,卻管不住嚴格限價之下的產品質量。
那些高價拿地的房企,要麼是因為在樓市高潮期拿地,沒有預料到後期有如此嚴格的限價;要麼是在賭政府在如此高地價的前提下,會放鬆限價。
而且越是地價高的專案,被嚴格限價卡死,越沒有利潤空間去做出優秀的產品,最後只能迫於財務壓力、市場環境壓力做出產品質量妥協。
雖然在測算成本、利潤、定價的那一刻,他們就已預感業主會圍攻打雜售樓部、會賭上品牌的聲譽,卻又不得不做。
高週轉玩得嗨,快速拿地快速賣房,一遇到限價,全瞎掉。
過去專案總操盤的思維,要麼是先賣好的,塑造品牌效應,打出知名度;要麼是先推便宜的,薄利多銷,先快速回款一波,低開高走,而在限價之下,基本不存在透過專案操盤來獲得利潤空間。
限價之下,不管開發商怎麼做,都是瞎折騰,都是不賺錢。
原因2:開發商高週轉,壓縮專案開發週期
除了限價這個客觀原因之外,還有便是因為房企已經在高週轉的賽道上一路狂奔,車速太快,剎不住車。
為了高週轉,幹專案工期,快進快出,快速啟動專案快速回款,加快資金週轉。
房地產的高週轉始於萬科“5986”,後來華夏幸福將其發揚光大,最後被恆大碧桂園融創發揮到極致,其中碧桂園“4568”模式最為瘋狂:即4個月賣樓,5個月回款,6個月現金流為正,8個月再投資。
總體工期方面:專案摘牌到開工超過40天即撤職、開工工期大於7個月,專案總撤職。摘牌即開工,獎專案總20萬,每推遲1天,獎勵遞減1萬,20天開工,獎勵為0。
開盤的銷售實施“789”法:新入市專案,開盤一週內去化不低於70%,買地後,首期開工須銷售80%的存貨,新入市專案,開盤當月去化率要達到90%。
在開發商看來,高週轉一方面可以節約資金成本,提高資金週轉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藉此增加城市覆蓋面、增加城市專案點,擴大規模,讓自己在銷售排行榜更靠前,做大影響力。
特別是有些區域對預售條件管理不嚴格,樓棟建設還不滿3分之一就可以預售,更加劇房企高速擴張的步伐。
房企對規模的渴望,已經深入骨髓。
一心只想做大銷售額,佔領更多市場,一旦中間出問題,就得賣專案,壓縮成本,小開發商容易三角債拖死。
所以,墨跡啥呢,咱們得趕緊賺錢呢,所以又接著高週轉,惡性迴圈。
以前我們在意專案的產品力,以前會是全城品質最高的專案,依靠口口相傳,成為全年銷冠盤,一大家子,七大姑八大姨全都買在同一個專案。
而現在的一個專案銷售得快,要麼是有限價倒掛的紅利,萬人搖號一下子搶光,要麼是廣告營銷打得響,專案一出名吸引了無數購房者前往。
以往大家最看重的產品力正在被逐步擊碎,現在大家稱讚一位大開發商不是因為它的產品做得有多好,而是說它的銷售額高。
買房很大程度上變成了“買榜”,這也刺激了開發商加快高週轉的步伐,所有頭部房企都有著來自骨子裡對規模的渴望。
在奉行“規模為王”中國房企圈子中,今天的房地產TOP100,除了少數幾個保守派,其他基本都是高週轉的優秀踐行者,不管是拿地、建房還是銷售,都逃不過一個“快”字。
如果哪個專案的節奏慢了,專案總甚至會被罰款甚至是下課。
有資料表明,目前中國排名前五十強的規模房企,已經佔據了房地產市場55%的市場份額,而且依然在逐年升高。
高週轉的開發商,價值觀是“要麼交業績,要麼交屍體”,這樣的高度壓縮的週期,能誕生好產品,也是沒誰了。
在2018年“去槓桿”、2019年開發商被限制融資之下,房企的資金鍊尤其緊張,甚至會被抽貸。
房企想要壓縮資金成本,只能是堅持高週轉,然後儘快回款還上舊債,不要戀戰。
在高週轉之下,房企的資金鍊尤其緊張,工程團隊只能配合著壓縮專案工期,趕進度。
可能混凝土未乾就敢往上再蓋一層,找平層未乾就敢上防水層,導致交付的專案空鼓、脫層、腐爛甚至是滲漏。
除了房企高週轉壓縮工期的影響,還有房企規模化擴張,但團隊並不具備成熟的大開發商業務水平。
例如鄭州萬科並不同於深圳萬科,從深圳過去主要是高層,而設計、策劃、工程都主要依靠從鄭州本地房企挖的。遠了沒有人願意去,根本很難做到專案團隊平移。
所以很多新進城市專案,也就沒有了萬科嫡系團隊的水平,只能算得上“庶出”。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吐槽會吐槽新進的房企都是“偽萬科”、“偽融創”、“偽龍湖”,光有大品牌的名頭,沒有大品牌的實力和品質。
原因3:當地營商環境和政府管控
當然,除了限價和高週轉這些短期原因,一個城市的產品質量不好還有當地營商環境和政府管控的影響。
如果政府對產品質量管控比較松,對一些質量差的專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久而久之就會慣壞開發商繼續瞎糊弄。
產品質量自然就得不到提升,開發商也是沆瀣一氣,一看大家都做得差,那麼我也就做得差。
說到這一點,我覺得最值得被拿出來當做產品標杆的是廈門。
廈門是全國少有的能出20多塊房價低於樓面價的城市,但廈門就是能讓開發商賠本賺吆喝,還堅持要保持良好的交付品質,關鍵還是在於政府管控和營商環境
泰禾、Sunny城、建發、禹洲、海投這些閩系開發商一直以來交付的產品品質都不差。
廈門本就供地少,你作為外來開發商好不容易拿了一塊地。
而廈門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擺在這裡,你要是做得不好就會砸自家招牌,市場的平均水平就像一杆秤,你至少得超越平均水平或者是和平均水平齊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外來開發商不敢在廈門瞎糊弄。
還有便是政府對產品質量的管控,質量差的一律不透過驗收,然後要求開發商整改。
對於產品質量不好的開發商以後限制拿地,有一定的制約措施,才能保持產品水平線上。
政府對專案管控不嚴格,對開發商管控不嚴格,就容易發生專案質量問題,陷入惡性迴圈。
結
寫到最後,我想起了一部電影的名言:謊言的代價是什麼?真正的危險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謊言,會再無法分辨真相。
放在房地產上,可能是我們看了太多爛產品,也為了房產升值願意去買爛產品,以至於房價越來越高,買到的房子質量卻越來越差,慣壞了開發商不去造好產品。
這真是中國房地產的悲哀。
-
5 # 冰山下的火種Anson
大多數人買房子是為了抵抗通貨膨脹,增值保值的。買房子的時候只關心,好不好租出去,好不好升值後出手,而不是讓自己的一家老小住進去,關於房屋質量,不太關心是普遍現象。
-
6 # 建築工程現場施工技術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最近有一個專案,真可謂是站在風口浪尖,被不少自媒體口誅筆伐,那就是武漢光谷綠地國際理想城。
這個專案可真是奇葩,衛生間的門和馬桶“打架”、油煙機發出怪聲、水龍頭不牢固晃悠、電線外露、瓷磚空鼓、地板不平...
有女業主在看到自己花了那麼多錢買的房子,沒有想到交房竟然是這樣,直接在新房崩潰大哭。
更可氣的是,綠地規定要簽字確認之後再驗房,即使發現種種問題也只能認栽。
而且專案當時要求強制全款支付2000元/㎡的裝修費用...
作為承建了武漢第一高樓的綠地,膽真肥,敢在武漢這樣肆無忌憚。
唉...天下苦房子質量差矣,在房地產野蠻生長的這幾年裡,有許多業主都是和武漢綠地理想城業主一樣,在售樓部裡看到的是曲徑通幽、綠化精美、外立面高階感滿滿的沙盤,還有裝修豪華、質量過硬的樣板間,而真實交付到自己手中的竟然是粗製濫造、貨不對版的房子。
-
7 # 飛過海的建築業諮詢師
這幾年房價狂漲,那麼開發商,見錢眼開,質量是直線下降。趕工期,減少資金的時間成本。捨本逐末。所以有開發商內部人士講,這兩年的房子不能賣,質量是非常差。我有親身經歷。
-
8 # 㻑ML
1、成本:
房價是高了,成本其實也一直在漲,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人員成本等,前兩年地王頻出就印證了這一點。
所以房價高了,利潤不一定高,質量往往還是開發商主動獲取利潤的一個黑暗區域;
2、工期:
這種問題往往出現在大企業,因為品牌開發商尤其是上市公司,往往要求現金流,要求儘快佔領市場,需要快速拿地快速辦手續快速施工快速消化,所以對工期要求很嚴格,蘿蔔快了不洗泥,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質量產生了客觀的影響;
3、個別開發公司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對材料和施工降低了要求,從而產生了質量問題;
4、承建商和開發公司高管的黑色利益鏈,對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
-
9 # 萍萍安安一生
房價的高低和房屋施工質量好壞並無絕對關聯關係,其實兩者的關係大家有個誤區。影響房價的因素很多,但房地產的開發成本的組成是固定的,如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和融資成本等,雖然這些成本受各種因素不斷增加,但影響房屋質量的建安成本相對來說並沒有增加。
影響房屋質量的是建安成本的投入、開發與管理能力,這幾年受政策調整、環境治理、工人工資大幅上漲等大環境影響,建安成本相應增加很多,但這些增加對房屋質量本身關係不大,甚至有時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國家為環保壓力限制原材料的生產,一定程度上對施工過程中的材料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加上房價升高而參建企業的利潤點沒有增加,所以和房價高低無直接聯絡。建安成本主要受人工成本、材料價格影響,如此高的房價下,買房人傾盡所有買的房子自然要求完美一些,每當房屋交付的時候,剛需的人群提的問題是最多的,改善型住房的會少一些。
房屋使用過程中體現出的施工質量缺陷可以簡單分為三類:一是影響使用功能的,二是影響觀感質量的,三是影響結構安全的。第一類的問題主要是設計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受目前行情下快速開發的影響,設計能力和設計標準化跟不上,出現客戶敏感點的失誤現象。第二類主要是設計和施工的共同產物,業主如此高的房價下買的房子,肯定是追求完美的,設計沒把錢花在客戶關注點,沒花在刀刃上,或者施工過程中涉及觀感質量的重點部位把控不嚴,一些單位自身管控能力達不到,還停留在僅對主體施工質量把控上,對最終交付的觀感質量認識的高度不夠;第三類問題主要是施工過程中的問題,參建單位本身的自身管控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決定房屋的施工質量,普通的商品房開發並無什麼高新科技操作,重要的還是認認真真的去做,做好策劃和過程控制。
還有就是目前的精裝房,批次精裝本身對環境保護、政府、參建單位和業主都絕對利大於弊的事,但操作過程中還是希望設計和開發單位能有用心做產品的心態,而不是僅僅在企業快速週轉開發的角度上只是賣出商品,多用點心。
人們對房屋質量的期望高是正常的,但還是要理性看待,因為不管房價再高,花在房子上的錢是相對沒變的。
-
10 # 再給我點勇氣
現在房屋質量總體還是可以,除極個別地產或施工方嚴重偷工減料基本問題不大的,現在都是終身責任制,政府管控也比較嚴,很少有單位會特別過分的,都在可控範圍內
回覆列表
這個事情不是普遍性質,只能說有這種情況發生,在現階段政府財政收入還是房產作為主要支柱,政府作為房產的第一級別,拍賣,開發商是第二級別,建築公司 施工單位,監理公司,每一個階段環節都是緊密,高房價的背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麵粉貴了你說麵包貴嘛,大部分開發商還是不敢亂搞的質量的,驗收不合格違規,這不是小事情,開發商是賺錢,風險利益同在的我感覺!歡迎大家交流,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