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大刀隊在抗戰裡效果一般吧。

    大刀隊成名的喜峰口戰役,對戰的對手是混成第14旅團,具體此戰日方戰死多少暫時沒查到資料。但是在1932年7月到1934年2月混成第14旅團共戰死、病死、戰傷死145名,戰傷368名。

    除喜峰口戰鬥外,混成第14旅團在喇嘛洞附近與東北軍戰鬥戰死25人,戰傷死2人,失蹤1人(後確認戰死),戰傷37人,凍傷46人,還有一次是羊山戰鬥,所屬的一個騎馬步兵小隊幾乎被義勇軍全殲,31人裡戰死23人,負傷3人。

    混成第14旅團在此期間其他還有一些小戰鬥,傷亡數字不詳,而且喜峰口也不全是大刀隊的戰功,總體來說大刀隊戰果並不是很大,不過此戰也算是打出了氣勢,比較鼓舞人心,《大刀進行曲》應運而生,對於全民抗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吧。

  • 2 # 陶短房

    大刀貼身肉搏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由於武器差距大,從鴉片戰爭起中國就不斷有人提出“揚長避短”、用刀矛近戰肉搏對抗洋人的堅船利炮,林則徐提出海戰時設法跳上敵船肉搏,魏源則提出把外華人引入內陸肉搏,中法戰爭時馮子材拜訪邊境土著領袖莫大,對方提出“要和法華人抓人攤”(肉搏)、“我們槍炮不行就要發揮馬刀的威力”。此後辛丑八國聯軍之役有很多人這樣提議,抗戰因為喜峰口“大刀隊神話”被廣泛傳播,大刀之名被推上頂峰。

    然而實際上“肉搏近身制敵”說在近代對外戰爭中屢屢碰壁:林則徐、魏源設計的戰術在實戰中全然無用,而“洋人不善肉搏”、“洋人不敢白刃衝擊”,甚至“洋人膝蓋關節僵硬陸地行走不便”等謬論卻因此流傳,以至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八里橋之戰,以騎戰和肉搏著稱的僧格林沁突然遭到英軍步兵的橫陣白刃衝鋒和法國小股騎兵的馬刀包抄進攻,居然措手不及(洋人不是不善於白刃格鬥的麼),而當時參加了此役的一些法軍老兵在回憶錄中一方面肯定中國蒙古騎兵和步兵“打仗很勇敢”,另一方面毫不客氣指出他們“戰術素質較差”,甚至說他們使用冷兵器的熟練度還不如使用火槍。鎮南關之戰馮子材雖然聽取了莫大的意見誘敵深入並打敗了法軍,但取勝的關鍵恰恰不是肉搏,而是守軍使用步槍齊射,至於庚子之役就更不用說了,數萬義和團連只有幾十條槍的一座教堂都久攻不下,當時清方戰鬥表現最好的聶士成部,恰也是清軍槍炮裝備最好最整齊的參戰部隊。

    喜峰口長城抗戰時西北軍因缺乏壓制火力而不得不出動敢死隊夜襲,大刀隊的出動屬於不得已,且戰場條件特殊(夜襲,對方準備不足且多為不善於近戰的炮兵),己方準備充分(衝擊開始時已短兵相接),突擊隊系經過挑選,參與者多諳熟刀法,即便如此據當事人和敵方戰報對比分析,我方戰報極大誇大了戰果,而掩蓋了事實上的慘重傷亡,即便這個成名之戰中方損失也遠大於敵方。

    而在抗戰更多時候,大刀隊或大刀裝備只是為填補武器不足而不得已為之,裝備大刀的也多半是壯丁或新兵,在這種情況下其劣勢被進一步放大。

    如果說在火炮改進和步槍射程、射速、準確性提高前,“近戰肉搏”還不失為一種戰術選擇(雖然也不是什麼高明的選擇),那麼到了連射和壓制火力成為戰場之王的抗戰時期,這種戰術作為“中國不會亡”抗戰精神的象徵宣傳尚可,真的打仗這麼做是得不償失的,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

    更殘酷的是,由於兵源素質、訓練和營養等方面的差距,事實上裝備弱勢一方不但槍炮弱勢,連白刃格鬥也弱勢,前面提到八里橋之戰時的清軍主力僧格林沁部拼白刃打不過英法士兵,抗戰中中國土法上馬的大刀隊近身肉搏,同樣常常不是數量相當日本兵拼刺的對手。

    許多記載都表明,抗戰時期刺刀是最有效的白刃格鬥武器,但刺刀要求的材料、工藝很高,中國許多兵工廠能生產步槍(雖然質量參差不齊),卻生產不出合格的刺刀,因此許多士兵有槍無刺刀,只好配一把大刀,總比子彈打光了掄槍托子強——順便說,許多日本老兵回憶都指出,中國軍民手中的冷兵器最可怕的是紅纓槍(“長劍”),而不是名聲很響亮的大刀片。

  • 3 # 秦右史

    只要勇敢衝鋒,同心協力,就能勝利,這是冷兵器時代延續下來作戰模式的路徑依賴。當然,你有大炮我有大刀,也是從清代中期之後面對西方船堅炮利、隊形整齊而沒有辦法的一種宣傳與動員。

    具體到民國時期,此類觀點的形成應該是抗日神劇看多了,拿著大刀的華人沒有獨特的武功,也是有血有肉具體的人。

    大部分洋人的職業軍隊訓練有素,協作有序,即使是貼身肉搏也不輸給華人,大刀隊在實際作戰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在近代戰場上,隨著機槍大炮的廣泛應用,大刀砍殺貼身肉搏這種領兵器時代的戰爭方式逐漸被淘汰。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八里橋戰場,滿清的僧格林沁的騎兵就完敗於英法聯軍的槍炮之下,從此宣告冷兵器大規模的退出了現代化戰爭的舞臺。再說,日軍的單兵格鬥能力普遍要高於中國軍隊。所以要說,在抗戰時期大刀砍殺貼身肉搏成了對敵良策,基本不現實。

    但是在戰爭最為激烈的時候,刺刀見紅,敵我雙方短兵相接,或者徒手格鬥,不失為一種戰術手段,是增強我方意志,壯大我方士氣的有效手段。 一是在打伏擊或者阻擊的時候,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力量,面臨敵軍空中瘋狂轟炸,為了減小傷亡,我方必須混進敵人中,展開肉搏,這樣就可以把敵我雙方混在一起,敵人的空軍就不敢隨便前來轟炸。

    二是夜戰的時候,悄悄摸進敵人,趁敵人疏忽,用大刀砍殺,傅作義的百靈廟大捷就是這個案例,利用風雪天氣,長途奔襲,悄悄接近敵人,敵人正在熟睡,此時大刀砍殺於無形之中。 三是地形複雜,敵我雙方不便於槍械的發揮,或者極端天氣條件下,槍械失靈,這時就得用大刀了。

    四是在大規模戰爭的掃尾階段,衝鋒號響起,漫山遍野的我軍衝向敵人時,為了震懾敵人,壯大我軍士氣,紛紛上刺刀,與敵人搏鬥,這樣戰爭就結束的很快。 五是就像很多影視劇裡面那樣,大刀砍殺是一種襲擊日軍的手段,但是又不是普遍的情況,戰爭最終還是要靠大規模的進攻戰才能解決問題。

    向為抗擊外來侵略而犧牲、奮鬥的前輩英烈們致敬,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

    特約嘉賓:一枚蜻蜓。

  • 4 # 龍城強哥Jason

    看了下面幾個武術外行的回答,俺不得不出馬說兩句了。

    首先,不能用抗戰中大刀片殺死多少敵人來看大刀在戰爭中的作用。

    道理很簡單,抗日戰爭是熱兵器時代的戰爭,絕大多數敵人肯定是被熱兵器消滅掉的,所以不能用“大刀其實殺敵很少”來否定大刀在肉搏戰中的作用。

    其次,大刀對刺刀誰更有優勢?

    練過武的都知道,實戰對搏的時候,你能使用的戰術動作都是下意識的,都是練熟了的,練到了身上的技術。日軍做刺殺訓練,都是刺刀對刺刀,咋然在戰場上碰到大刀片子砍過來,原來對刺刀的技術不一定用得上了,而中國軍隊大刀隊練的刀術是專門對付刺刀的刀法。西北軍更是請了武術名家,提煉了專門對付刺刀、適合部隊短期訓練即上戰場的“破鋒八刀”,“鋒”字不言而喻是專指刺刀而言的。

    我軍的大刀對日軍的刺刀,等於是熟手對生手,優劣之分不言而喻。

    武術外行所言的,長兵器一定勝過短兵器則純屬外行之論!何況,當年我軍的制式軍刀也接近一米的,與日軍刺刀槍長度並不懸殊。

    第三,後來軍隊為什麼漸漸棄軍刀不用?

    當過兵的都知道,行軍打仗,戰士負載越輕越好,裝備越簡單越好,加上肉搏戰在熱兵器時代只是一個補充的戰術手段,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肯定是配刺刀棄大刀片的。

    第四,日軍軍官在肉搏戰時沒有棄佩刀而選擇撿起一杆刺刀槍,說明刺刀槍不是像某些外行說的,因為長度而有天然優勢的。

    第五,當年的中國軍隊確實是因為刺刀數不足而配大刀片做替代的,但和大刀片戰鬥力不及刺刀不成必然的邏輯推論關係。有條件配刺刀肯定配刺刀,理由請見第三條,但不能反證大刀片的戰鬥力不行。

    第六,我軍善用大刀片的好手,如許世友、賀炳炎等都是一輩子使大刀,沒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換用刺刀,足證大刀片的戰鬥力並不弱。

  • 5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說道這裡有人要反駁老梁,說這大刀片子缺點一大堆,進而推斷抗日前輩大刀片子砍出來的事都是假的糊弄人的。

    老梁摳著鼻屎糊你一臉,大刀片子缺點一大堆這不假,但你要這麼前因後果的瞎推斷,整個就是一混蛋。

    那麼老梁就和大傢伙聊聊這大刀片子的事。

    這最有名的大刀其實就是宋哲元的二十九軍,這支部隊他隸屬於西北軍,就那個腦袋挺大,脖子挺粗的馮玉祥的部隊。

    當年馮玉祥建立西北軍的時候,由於部隊擴充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快到了有人沒槍的地步。

    咋辦?馮玉祥這大腦瓜轉的也快,從工廠裡訂購了一批大刀片子,就發了下去,做到了人手一刀。

    這還不算完,還聘請江湖上的武林高手來給大頭兵們傳授刀法。你還別說,在這教練場上還真的有模有樣,別的部隊練槍,他的部隊練刀。

    最後,這槍發下來了,可這刀也不能白練啊!所以這大刀片子本來是應急的玩意,居然就成了西北軍的制式裝備,成為了西北軍的重要的武器。

    這也就被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帶到了抗日的戰場上。這麼說吧,西北軍其實在馮玉祥的手上已經散掉了,那些個骨頭軟的,擠到了蔣光頭的部隊裡,冒充嫡系,慢慢的被蔣光頭消化掉了。剩下一波骨頭比較硬,依然以西北軍自居,認馮玉祥這個老上司,但不認可他的指揮。

    這二十九軍的腦殼上就頂著西北軍的字號,想當然的不受主流待見。所以他們想抗日,但手裡的傢伙事卻得不到有效的補充。

    但沒有傢伙事就不抗日了?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告訴咱大華夏的子民,這他孃的就不是個理由,保家衛國是每個大華夏子民的義務和責任。當兵聽命令是不假,但當兵保衛國家,保衛民族,保衛這個民族的子民他更真。

    沒有傢伙事,咱還有大刀片子不是。用這大刀片子來彌補裝備上的不足。

    所以總的來說,這大刀片子來抗日還真是被逼出來的。說幹就幹,一幫子二十九軍的高階將領會議上研究完畢,副軍長佟麟閣將軍,親自跑到北平,請來了李堯臣老先生擔當武術教官。

    啥三顧茅廬,根本沒有的事,一聽說是抗日,李堯臣老爺子連鋪蓋卷都沒拿,跟著佟麟閣將軍來到了二十九軍的駐地。

    李堯臣老爺子瞅著西北軍的大刀片,琢磨著將咱老祖宗的六合刀法和西北軍的大刀片子,以及小鬼子那的確好使喚的三八大蓋,就創造出了“無極刀法”

    幾個月後,這無極刀法就開始在二十九軍普及開來,那個時候,您要是能瞅見了,整個二十九軍到處是掄圓了的大刀片子。

    喜峰口

    那麼能讓這大刀片子,一戰成名的就是這喜峰口之戰。喜峰口這地方是河北遵化東北五十公里的長城上的一個關口。

    小鬼子乘著當時駐守的中國士兵士氣低迷的時候,佔了這地。第二天二十九軍的主力三十七師趕到後和矮地瓜小鬼子展開的一場殊死搏鬥。

    但無奈裝備不如人家,傷亡很大,沒得辦法二十九軍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這大刀片子,想要用己之長克敵之短,給小鬼子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挑腦袋大身體壯膽子大的刀術不錯的五百個大頭兵,組建了大刀隊。這五百個人手裡只有大刀片子和手榴彈,乘著夜色就摸到了小鬼子的營房裡。

    這麼說吧!這小鬼子一路也沒有碰到個像模像樣的對手,這不一堆王八羔子都脫光了衣服睡大覺,連個守門的都不上心。

    好吧大刀片子掄圓往下剁,小鬼子守門的就解決掉了,衝進營房,先是一頓手榴彈招呼,小鬼子光著屁股就跑了出來,院子裡咱大刀隊大刀片子伺候,小鬼子可就做了刀下鬼了。

    其他地方的小鬼子,跟這就來增援,這兩幫人可就攪和在一起了。小鬼子的大炮和飛機就成了擺設,短兵相接勇者勝,這大刀片子砍的小鬼子一個個成了沒有腦袋的滾地葫蘆。

    就這麼上個廁所的功夫就拿下了陣地,糧草燒了,火炮裝甲車,這玩意咱也開不了,全炸了,彈藥收拾好,兄弟部隊還要用。

    這一傢伙下去,把個小鬼子震的下巴都掉地上了,這可是在裝備處於劣勢,人數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拿下的。大傢伙記得那有名的《大刀進行曲》就是在這次戰鬥之後產生的。

    當年,咱大刀隊對上小鬼子,把那大刀往陣地上一插,紅布條子在微風中啪啪的飄,小鬼子瞅了都膽戰心驚,沒得辦法,能從大刀下活下來的小鬼子不說,但活不下來的,個個都是被剁了腦袋死的。

    小鬼子也迷信,認為剁了腦袋的死法,死了之後就瞅不見他們的天照大神,愣是不敢衝鋒,你說這破刀片子厲害不厲害。小鬼子給這刀起了個名,叫“青龍刀”,繳獲一柄,咋也得拍個照留個念,生怕這下一場就被剁了腦袋。

    以上是從事實說明大刀片子確實有用,下邊咱從技術層面上聊聊這大刀片子。

    技術層面

    就說這無極刀法,按照李堯臣老先生的說法,刀本是刀,可劈,刀亦是劍可刺。出刀的時候,刀身下垂刀口是朝著自己的,小鬼子拿著三八大蓋這麼一刺,你也別多想,提刀往上撩,這三八大蓋可就被磕飛了,手中的刀也就提起來超過了腦瓜頂,本來小鬼子個頭就矮,您也別多想,往下這麼一掄,剛剛好就砍在了小鬼子的小脖子,噗的一聲,這腦袋瓜可就和小鬼子的小身子分了家。咱提著刀再往前衝,再來一遍,直到小鬼子被砍完,或者自己倒下為止。

    咱說的輕巧,但要實際應用,哪可得有莫大的勇氣,大傢伙可以想象一下,小鬼子哈著個腰,挺著一把比自己都高的三八大蓋亮晃晃的刺刀向你杵,這個過程不能有一點慌亂,不然小鬼子的刺刀就先一步扎到你的胸口上了,這是一命搏一命的打法,以守為攻。

    說道這裡,老梁插一句,這小鬼子被大刀隊打的沒辦法了,就弄出個鐵圍脖套在脖子上防止被砍,這一傢伙搞了弄巧成拙,小鬼子身法更加的不靈活,比不裝備鐵圍脖死的更多。

    還有一點,有人老是從啥刀的質量來說事,說咱這大刀隊乾的事是假的,那麼老梁就從這大刀的質量給大傢伙說道說道。

    咱先別說這刺刀,就說咱的大刀對上了小鬼子所謂的武士刀。這武士刀可是小鬼子精良打造啊。可他有倆個缺點——輕,薄。你提到手裡,很少有超過二斤半的。反過頭來,瞅瞅咱這大刀片子,因為不是制式裝備,斤兩都不一致,但最輕的也有七斤半,據說有人還見過十六斤的大刀片子(老梁知道這事,琢磨這是不是鍘刀,不管是不是,他也是刀不是)

    就這重量硬碰硬的和武士刀撞上了,動能所產生的那股子勁可就傳給了小鬼子的手腕上,撐不住這武士刀可就飛了,撐得住咱再來第二次。

    說道這裡,老梁要說一點,別被哪些個神劇給騙了,大刀片子和武士刀砍了小半天,小鬼子的刀還能穩穩的賺在手裡,瞎扯淡。

    再有一點武士刀用的是高碳鋼,這東西鋒利是鋒利,但也脆,被咱這大刀片子砍斷那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這武士刀對上了大刀片子基本上是不敢硬碰硬。

    當然咱這大刀片子撞上武士刀嘣個口子,卷個刃啥的很正常,但並不妨礙咱繼續砍。而且戰後咱搞個摩擦,不一會這大刀片子就鋒利如初了。

    當然拿著大刀和敵人對幹,有一些前輩根本就沒有機會掄圓了砍在敵人的腦瓜上,只能把機會留給後面衝上來的戰友。

    說道這裡,老梁要感慨一下,咱用大刀片子對敵,其實也是一種悲哀,有好東西誰不願意用啊,但是沒有啊,我們只能拿落後的東西,用智慧來彌補差距,用勇氣和鮮血來堵上那裝備帶了的屈辱。

    大華夏的子民不會再讓這種事發生,向那些個用胸口頂著小鬼子的槍炮,揮舞著大刀的前輩敬禮。

  • 6 # 史論縱橫

    純屬扯淡,如果有刺刀,誰TM的還背笨重的大刀!

    唱了半個多世紀的《大刀進行曲》,可謂是熱血沸騰: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

    讓人們對手拿大刀的中國軍人有深刻的印象,彷彿大刀成為了抗日救國最先進的武器。

    其實,火槍剛剛誕生並且流行的時候,因為火槍射速慢,在上子彈的時候有可能被敵人衝過來,怎麼應對這種情況呢?為火槍手提供了刀劍一類的兵器用於近戰。

    普法戰爭爆發,發明了刺刀,大大提升了各國陸軍士兵的戰鬥力,短小的刺刀安裝到槍上之後,不但減輕了士兵的負重,還讓士兵打起仗來更得心應手,可以說,刺刀本身就是用來替代大刀這樣冷兵器的。

    所謂“一寸短一寸險,一寸長一寸強”,這句話就不用解釋了吧!二戰時期安裝上刺刀的步槍,甚至比人都高,二本三八大蓋加上刺刀長1.78米,敢問出了青龍偃月刀,哪裡還有這麼長的大刀。

    據說連過武術的人,拿起大刀砍鬼子跟玩一樣,這個縱橫就不太瞭解了,我大學體育課學得是太極劍,學了一學期也沒有入門,據說刀比劍還難,這個就不清楚了。

    如果真的深入學習,學得要領的話,估計也很厲害,但是練刀法絕對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刺刀可以說,掌握幾個戰術要領就完事了,拼刺刀,實際上幾下子就完事了,不會出現三國演義中,大戰三百回事的情景。

    在抗戰中,因為中國和日本都處於缺彈少藥的情況,在子彈不充足的情況下,近距離冷兵器作戰就成為大機率事件,據說我軍在最困難的時候,人均四發子彈不到,不衝上去跟他肉搏,等著被崩啊!

    林老總曾經說過,“敢於刺刀見紅的部隊才是過硬的部隊”,不會拼刺刀是不行的。

    但是一把大刀普遍在四斤左右,對於一個士兵來說,負重還是過高的,而且這並不表明大刀就比刺刀好用。

    (影視劇中的大刀)

    抗戰時期讓大刀最出名的戰役,應該就是長城抗戰中的喜峰口戰役,二十九軍重創日軍,據說在喜峰口一戰中,二十九軍大刀隊一戰殲敵五千餘人,日本士兵害怕大刀隊,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到一個自制的鐵護圈,以防腦袋被砍掉。

    這把知道抗戰神劇都是怎麼來的了吧!

    著名作曲家麥新,熱血澎湃創作了《大刀進行曲》,迅速風靡全國。

    當時上海學生唱著《大刀進行曲》走向街頭募捐,要為前線戰士製作大刀,看來學子拳拳愛國之心沒有用對地方。

    真實的歷史情況下,大刀隊的核心並非大刀,而是手槍,大刀隊的正式名稱是手槍隊。

    二十九軍脫胎於西北軍,馮玉祥早在1916年的時候就組建了手槍隊,因為每人背一把大刀,所以被俗稱為大刀隊。

    當時大刀隊的主要武器是以盒子炮為主,每人配備一把手槍,並且配備一定數量的子彈,手槍射擊距離遠,不適合遠距離交戰,因此中國創造性的組建了手槍隊,其主要的作戰思想就是出奇制勝,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使用手槍在實戰中的國家。

    手槍隊的主要作戰職責也並非是應用於正面戰場,而是偷襲!這才叫出奇制勝,手槍隊對士兵的身體素質要求特別高,並且平時注重鍛鍊,是西北軍的王牌軍隊。

    之所以會讓一把大刀如此現眼,完全是因為西北軍經費不足,手槍子彈不充足,在手槍子彈打完後就只能是肉搏了。

    當然,這種“手槍+大刀”的配置的確被西北軍玩出了花樣,喜峰口戰役二十九軍表現最好的時候,其實也是突襲。

    大刀肯定是比空手上戰場要好很多,但是其根本還是部隊裝備的缺乏。

    當年那些募集資金的愛國學生肯定不知道,大刀隊缺的其實不是大刀,而是手槍子彈!

  • 7 # 歷史公元
    大刀隊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大刀敢死隊”。

    大刀隊當然在抗日戰場上非常有效,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戰果,但是這都是當時抗日時期的無奈選擇,大刀隊甚至可以被稱為“敢死隊”。

    大刀隊的來歷。

    大刀,本來只是西北軍裝備不足之下的造物,配備特製大刀和牛皮製刀套,並且專門對大刀術進行了訓練,組織了各級“大刀隊”。

    北洋軍閥統治期間,大刀敢死隊為西北軍的“開疆拓土”,曾打敗奉系軍閥李景林,佔領了天津。

    從此之後,西北軍對於大刀術的訓練越來越重視,終於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大刀隊的初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因為我軍裝備等方面的劣勢,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喜峰口戰役的危急關頭西北軍損失慘重,為了挽回局面,挑選了500名擅長大刀術的官兵對日軍發動夜襲。500名大刀隊勇士只攜帶大刀與手榴彈,英勇無畏的對日軍展開偷襲,取得了輝煌戰果。

    從此之後,大刀隊在白刃戰中地位越來越重要,幾乎成為了日軍的剋星,並且在喜峰口戰役中多次使用大刀隊發動夜襲,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打出了我軍的威風。

    《大刀進行曲》一直到現在都是抗日歌曲中的經典,這首歌就是1937年作曲家麥新專門為大刀隊所作,在最初發布的時候就專門標註“獻給29軍大刀隊”。

  • 8 # 兵說

    抗戰時期,大刀貼身與日軍肉搏是中國軍隊迫不得已的辦法。如果我軍槍支、火炮等一系列輕重武器和日軍不相上下,怎麼會把用大刀肉搏當成一種對敵良策呢?

    熱兵器時代,如果一支軍隊裝備大刀,只是為了彌補裝備的不足。在輕武器方面,抗戰時期日軍使用的步槍是三八大蓋,他們一個幾十人的小隊就有兩挺機槍和兩具擲彈筒,而中國軍隊一百多人的隊伍才一挺機槍,混的最慘的部隊甚至兩個人分不到一支步槍,所以這時候裝備一些冷兵器很有必要。當然在這種劣勢下,如果跟日軍正面硬碰硬我軍定然損失慘重。

    在軍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裝備了大量毛瑟手槍,這樣一來彌補了中國戰場近戰火力的不足。而西北軍就比較厲害了,直接將毛瑟手槍和大刀組合發放給士兵,組成大刀隊,值得一提的是,毛瑟手槍比普通手槍威力大,有效射程可達100多米,所以大刀隊講究的是出奇制勝,適合近距離襲擊敵人,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在喜峰口戰役中,西北軍與日軍正面交戰,損失慘重,最後西北軍29軍組織大刀隊夜襲,終於獲得了大勝。

    遠距離作戰中,日軍完全是碾壓中國軍隊的。就拿步槍來說,三八大蓋射程遠,訓練有素的日本兵甚至可以打中700米的叢集目標,300米內的目標幾乎一擊必中,而中國軍隊呢?使用漢陽造、中正式能打中兩百米內的目標就很不錯了。有了大刀隊勝利的經驗,所以中國軍隊普遍提倡與日軍近距離交戰,甚至不惜與日軍展開白刃戰,但是日軍訓練有素,在打白刃戰時也比中國軍隊強,再加上刺刀比大刀好用得多,日軍在與中國軍隊肉搏時也是佔盡優勢。

    總之,用大刀與日軍貼身肉搏不是良策而是下策,一支軍隊如果普遍裝備大刀也是其作戰能力低下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防治羊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