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居北斗
-
2 # 歷史老師尚子良
太搞笑了,這個問題下的兩個回答竟然一模一樣!不過回答的倒是還算專業,只是可惜,最根本的原因沒有說,所以,我在這裡只挖根,像“重文輕武政策”之類的表面原因就不講了,大家可以看看一模一樣那兩位的答案。
首先,宋朝富而不強、打一仗敗一仗的根本原因在於宋朝施行的稅收制度。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稅收的主要來源。中唐之前,徵稅方式主要是人丁稅,就是按人頭收稅,不管貧富、有地沒地都得交稅。所以政府為了穩定稅收,實行均田制,就是把政府的土地授給無地百姓,此後還得抑制土地兼併,保護小農經濟保證稅收來源,否則失去土地的農民過多,稅收就成了問題,農民沒錢,殺了也沒用。中唐之後,稅收的主要來源開始由人丁稅轉向資產稅,宋承唐制,徵的主要也是資產稅。
資產稅有什麼問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土地的流轉並不影響政府的稅收。這是宋朝富的原因,也是不強的原因。政府向土地徵稅,則不管土地是誰的,政府都有收入,也就不再抑制土地兼併。於是,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宋朝工商業發達,農民轉而從事手工業商業。宋朝施行“匠戶”制度,“軍貼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就是說的這個制度,一部分成年男子編入軍籍,沒事的時候不用在軍隊待著,政府還會給一定數額的錢,但一旦打仗,就得無條件參軍,所以很多人進入軍籍都是為了掙“工資”,說白了就是僱傭軍。試想一下,軍隊是由人民組成的,如果是有地的農民,土地不能移動帶走,衛國就成了保家,疆場自然賣命;而如果是由僱傭軍和小商販組成,動起真格的會不會比誰跑得都快?
其次,宋朝並沒有真正從合議中吃虧,還賺了不少錢,所以沒有動力打仗。宋遼《澶淵之盟》、宋夏合議中都有規定,雙方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就是官方通商的場所。宋朝的工商和遼夏相比何等發達?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向遼進貢10萬兩白銀,可據史料記載,透過榷場貿易,宋每年掙遼白銀一百多萬兩,這麼划算的買賣,誰還有動力打仗啊?
稅收制度和貿易發達,是宋朝養兵百萬,每年軍費三四千萬兩白銀卻不強大的根本原因!
-
3 # 2分鐘PS
說起宋朝經濟用一副清明上河圖就可看出來到底有多發達。
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中國經濟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會促生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由於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
根據測算,按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公元960年後(趙匡胤建立宋朝),華人均GDP為450美元,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黑暗中的歐洲,僅為422美元。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經濟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由於內戰,到1950年,華人均GDP僅為439美元,還趕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1952年達537美元,但仍低於宋末的600美元,而歐洲卻達4963美元了。
中國一直是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所以農業水平的高低也是經濟發展的標杆,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製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藥”。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係,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宋金並立時期,南方的水利事業大大超過北方。史載:“南渡後,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宋史·食貨志》) 除了修復久被堙廢的水利之外,還修建了不少新的工程。
南宋的圩田面積又有擴大。如太平州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圩田面積佔全縣農田的十分之八九。宣城縣有圩田179所。另外,塗田、沙田、梯田等也大量開墾,農田面積不斷增加。
戰爭就是大的綜合經濟實力,所以還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以打仗的。
-
4 # 文藝青年Right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朝代,這些朝代有強有弱、有富有貧,例如,秦帝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唐朝長安,成為全國最開放、最穩定的城市;清朝,閉關鎖國,開創了走下坡路的局勢。但是,我們在電視上見到,宋朝從頭到尾都是被別人追著打的,讓人感覺非常窩囊,兩位皇帝不僅被敵人擄了過去,而且將中國著名的將領岳飛殺死,領土面積也不斷減少,迫使從富裕繁榮的北方的北宋,遷到荒涼野蠻的南方的南宋,可以說宋朝是非常恥辱的。大家都知道,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有非常強大的經濟基礎,而且來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又有一百多萬兵力,那麼宋朝為什麼那麼弱呢?
一,宋朝的由來與其制度。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武將出身,當年從一個軍隊將軍皇袍加身,一舉登上了至高無上的位置,所以為了避免手下的軍隊重蹈覆轍,以及避免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於是,趙匡胤透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將兵權集中到了中央,這樣既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又能更好的控制軍隊、鞏固皇帝的權利。但,這樣做有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將軍不能更好的控制軍隊,大家都知道,在戰場上,瞬息萬變、稍縱即逝,遺務了戰機,對於整個軍隊來說是個多麼重要的事情,可偏偏宋朝就不給你這個權利,所以,這是致使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宋朝重文輕武的文化。宋朝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國家,文化程度也較開放,造就了宋朝文化百花齊放的氛圍,但也展開了重文輕武的局面。宋朝的政策規定“優待文士”“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開創了宋朝文化鼎盛的時代,而且宋徽宗這是一個文人,非常愛好畫畫、寫字。都說時代築英雄,但是出現了豪放派、婉約派等,以及第一位女詞人的文化多元化時代。而當時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文官手裡,武官和文官的指揮思想是不相同的,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就因上書反對廢皇后被貶到邊塞當官《漁家傲·秋思》就是在此時創作的。當時大部分軍隊都在京都,邊關吃緊,這給了少數民族發展的機會,而它們本來就驍勇善戰。宋朝的軍事體制是非常弱的,到了南宋時期,三足鼎立,大勢已去,滅亡也是時間問題。
所以說,軍隊是維護國家穩定保障領土完整的基礎,雖然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但是也要維護軍隊的地位和體系。
-
5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首先說宋朝經濟強大這個是很對的,毋庸置疑,不然也不可能一次次求和賠款都能拿出錢來。
那麼按道理來講,有這麼強的經濟實力在這,這麼有錢,那麼隨隨便便不就可以拿出錢來強軍建軍,打造一支甚至多支鐵血之師來。
就比如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大帝劉徹,憑藉著之前囤積的大量財富,多次北擊匈奴,甚至直接打到匈奴老家“封狼居胥”!生生把匈奴打跑了打怕了!
但是,論財富我可以講宋朝絕對的不弱於漢朝,但是為甚就是“好鋼不用刀刃上”,被自己周圍這幫“兄弟之邦”給打的是節節敗退,不得不俯首求和。
那麼原因到底如何?老梁分析有兩方面:
主觀來看內部北宋其實是以武立國,趙匡胤當初是一武將,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不知怎的當上了皇帝!隨後就有了大宋。
所以趙匡胤就特別害怕類似於自己這類事情的發生,對武將就產生了很深的芥蒂!
所以說大宋從立朝的那一刻起,基本據對“武將”宣判了死刑。以文治國就成了趙匡胤的標誌,而隨後也就成了整個大宋朝的標誌。
趙匡胤接著就是“杯酒釋兵權”,收集武將權利並且將之發配。而對內也是開始了改革,提倡文風,排斥武將,甚至還專門把寇準給當成個牌子打出來,曰:半部論語治天下!
寇準三度宰相,位高權重,但是其治理天下卻只憑借半部的論語?這話一出就基本上會吸引很多的年輕人效仿學習。
再看後來,這宋朝可以說是把武將的路給堵得死死的,文臣和太監監軍作戰,甚至可以說文臣和太監的權利還要大於執掌軍權的三軍統帥!
並且這帶兵作戰的將領也是來來回回換個不停,導致了“將不認兵,兵不識將”的局面,可見武將地位的低下!
客觀看外在這北宋不發展武力,不開拓疆土。文人治世,就主要看業績,也就是經濟發發展狀況,誰搞經濟搞建設搞得不錯,那麼你就能夠得到提拔!所以這就造就了文人昌盛,經濟富足的局面!
但是錢是有了,都到哪裡去了呢?中國古代的官員可以說恨是“聰明”,貪汙腐敗,巧立名目,各種各樣的稅收、撥款貪汙、搞建設、剝削老百姓等等,屢見不鮮!
所以錢都去哪了?文人官員的兜裡,而他們也恰恰是不願意拿錢出來的!
文臣治世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是儒家),不喜戰爭,能求和就求和,賠點錢咱可以再掙,傷了和氣不至於。
所以宋朝是越來越弱,一是沒有打仗的歷練,而是沒人重視軍事這方面,三是“沒錢”給他們。
客觀上來講西夏、金、遼,他們強不強?是很強!但是宋朝其實是不弱的,但是不願意打,這就沒有辦法了,喪失了進取之心,再有錢也不可能走向成功走向強大的。
-
6 # 太急院士
封建王朝三百年一個輪迴成了避不開的宿命,唐王朝興於武人,亡與武人。中間的五代十國發生了太多慘劇,而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成了宋王朝揮之不去的陰霾。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相當於一個軍士沒有了一副盔甲,這就造成了宋脆弱的外在事實。
為了吸取唐的教訓,大力提拔文人打壓武人。越往後越嚴重。打仗的指揮權由不通兵事的文官掌管,前線有軍情要時時彙報,要不就是僭越,就是打了勝仗也要受到處罰。軍情瞬息萬變,靠請示打仗要是能贏那才是怪事。
儒家進一步完善了三綱五常,老百姓的思想進一步得到禁錮,通俗的說是養羊政策。好處是有,只要有一點活路,老百姓都會老老實實的接受剝削。到朱熹提出滅人慾存天理後,整個儒家體系就像蜘蛛網一樣存在社會各個層面,在這個體系裡就是看到了社會的弊端,沒人能夠去改變,誰衝的快後面必定有人拖你的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就是有志之士想改變軍隊戰力低下都無從著手。
世事難料,宋從始至終內部是大體穩定的,可是面對異族就無能為力了。封建王朝的宿命是無法避免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封建王朝永恆的主題。
-
7 # 燕趙節度使
這不是廢話嗎?會打仗還會被欺凌嗎?
宋朝在趙匡胤時期,戰鬥力還不錯,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只剩下北漢依靠遼國苟延殘喘。
但自從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解除了內部武人造反的威脅,但同時嚴重削弱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在對外戰爭中一敗再敗,成為千古笑柄。
而換上了趙光義後,這蠢貨開始了一系列瞎指揮。
宋兵兩次北伐幽雲十六州都被打的慘敗,趙光義自己都被射傷,坐驢車狼狽逃回。
當年柴榮、趙匡胤嘔心瀝血訓練出來的幾十萬精兵強將幾乎全軍覆沒。
更可笑的是,遼興宗和太后南征,一口氣從保定打到黃河邊的澶州,如入無人之境,宋兵無人能當,無人敢擋,可見宋兵的戰鬥力。
如果沒有黃河天險,遼軍恐怕早打到汴梁城下了吧。
要不是寇準的鼓勵和堅決抵抗的信念,宋真宗恐怕早就前度南京或成都了。
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對於宋朝來說是不平等條約,因為每年要給遼國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澶淵之盟後,宋、遼在百年裡沒發生過戰爭。其間只發生了兩次重要交涉。
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
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宋朝君臣恬不知恥,居然認為自己可以買來和平,這些送給遼國的財物最終都會轉嫁到人民頭上,反正就是加重剝削唄。
遼國是個大國,宋朝打不過也勉強說得過去。可西夏才多打點啊,北宋也被人家打得屁滾尿流,也沒辦法也送起了歲幣。
只不過換取了西夏表面上的臣服罷了,人家依然關起門來做天子。
看看宋朝跟西夏打仗時的軍事主官,全市文人:范仲淹、夏悚,一介書生怎麼領兵打仗,反觀西夏都是從小在馬背上長大、衝殺在軍陣中的悍將,這仗怎麼打?
一個小小的西夏就把北宋打的灰頭灰臉的。
慶曆四年雙方正式簽訂合約:李元昊取消帝號,還稱夏國主;宋朝每年賜給西夏白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兩萬斤,並且逢年過節再給西夏白銀二萬二千兩、絹二萬三千匹、茶一萬斤。
方臘起義前曾說:“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二虜得此,益輕中國,歲歲侵擾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廢,宰相以為安邊之長策也。”
不光是小小的西夏,就連小小的越南都能打的北宋抱頭鼠竄。
1075年11月,李常傑和宗亶帶領二十萬大軍,水路並進,悍然發動了對北宋廣西大規模進攻。
越軍連續攻破欽州、廉州、邕州,殺傷北宋軍民數十萬。
1078年,李朝皇帝李乾德上表呈貢:“奉昭遣人送方物,乞賜還廣源、機榔等州縣。”1079年,越南歸還掠奪計程車民,宋朝才將順州賜予越南。1081年宋朝放棄順州,內遷者有20000戶。
*
宋朝一向重文輕武,對武將極為防範、輕視。
武將的遭遇
狄青在對西夏的作戰中屢立戰功,但在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團猜忌狄青,貶為陳州通判,最後抑鬱而終。
會打仗的人都被趙官家迫害死了。
清朝王爺愛新覺羅·昭槤說: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乃歐陽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材之道?狄公終以憂憤而卒。
試問,當時的武將和後世的武將看到狄青的結局,誰還會為老趙家賣命?不當帶路黨就算對得起以前發的薪水了。
-
8 # 歪史
關於宋朝,是一個既美麗又憂傷的朝代。
美麗的是這是一個文人士大夫的心中天堂樂園。
憂傷的是這是一個文人士大夫心中的屈辱時代。
再後來人看來,這個有點矛盾。同樣是士大夫文人,甚至是同一批人,在不同的場合就有不同的感慨。產生這個的原因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究其原因原來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觀察點,得到的結論就不一樣。最後自然而然的得到兩種,甚至多種截然相反的結論。當然,兩種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宋朝是一個富得流油的朝代,另一個就是軟的流膿的時代。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究竟該怎麼看這個朝代呢?即使古之賢明也都譭譽交加,喜憂參半。富得流油幾乎沒人否認,因為這個時代確實是很富有,證據就是宋錢的巨大遺存量,遠超距離現在最近的清錢反而相形遜色,而與之同期的遼金西夏的錢幣都難得一見。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宋朝的富名不虛傳。
但是,另一邊,宋朝一樣是一個軟的流膿的時代,由於東邊是海洋,佑託海洋的庇護,而南方西方北方全方位的被鄰邊部族胖揍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整個宋朝一直都是這樣,或許也是生不逢時,趕上了民族大爆炸的時代,尤其靖康之恥簡直是漢人千年夢魘!
這個就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磨滅不去的符號,宋朝軟弱不堪,軟的流膿。
雖然整個宋朝都在力圖恢復河山,包括中原、燕雲、隴右等地。
但是,想歸想,三百年來想法不斷,不少皇帝大臣都付諸實踐過,最後要麼無功而返,要麼以慘敗收場,更有甚者,最後偷雞不成蝕把米。
諸多景象加起來就構成了宋人的後世形象,既然有結果必然有起因。
後世諸人幾乎都歸咎於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上,因為文官統兵這一政策確實的抑制了唐朝開元天寶以來的武人擁兵自重的宿疾,也造成了兵將互不相知的窘境,結果就是將領不知道自己統帥的軍隊的優劣點,沒辦法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而這個事情的周邊民族沒有這個掣肘,將領指揮起來得心應手,來去自如。
這樣以來,重文輕武就成了宋朝軟弱的替罪羊。可是有沒有背後原因呢?
安史之亂以後,唐庭失去對藩鎮的控制權,一個個藩鎮成了獨立的小朝廷,這一些藩鎮不受中央控制,要想維持獨立,必須要有足夠的財賦來支撐他們的運作,由於戰亂造成人口流亡,有的地方本來耕地不足,加上戰亂的破壞,使的靠農業稅來支撐藩鎮財賦已經不可能。
於是藩鎮只好逐漸將財政的收入放到商業稅上,一直都受到限制的商業開始蓬勃發展,藩鎮節度使為了稅收,各種綠燈,尤其東南沿海一帶,隨著航海技術的突破也興起了海上絲綢之路,運送的是陶瓷。
經歷五代十國以後,建立在戰亂廢墟之上的宋朝繼承了這一模式,並且因為東南中原的統一,商業更加發達,在境內通行無阻,商業經濟更上一層樓,紙幣的興起就是例子。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土地被弱化了,地主也相對弱化,商人積累了鉅額的財富,譬如賣炊餅的武大郎就能養活無所事事的潘金蓮。
在朝廷中,掌握政權的文人呢,平時滿口聖賢的他們是否需要戰爭?答案顯而易見,不需要,因為他們待遇很好,不需要冒死前去邊關打仗,一旦打仗,又是他們必須去前線,打贏還好說,打輸那就慘了。
另外一旦有戰爭,那麼武人肯定會竄起,一旦武人竄起,文人的政治特權就受到擠壓,沒有人願意自己蛋糕被別人分走,而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戰功碩碩的狄青受大文豪歐陽修的排擠的證據就是:“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耶!”直白而蒼勁有力。
在宋朝,怕武人造反的是文人,而不是皇帝。奈何科舉制度的健全造成文人控制了一起,皇帝都無法改變。
最後,帝國的主宰,皇帝,因為先前得國不正,逐漸重文輕武,武人一再受到壓迫,文人控制一切,想出人頭地只有科舉一途,靠軍功那是不可能的了。那麼結果就是武人沒有人才,水滸傳裡面從軍的都是罪犯。
這一切,皇帝自認知道,所以極少輕啟戰端,打贏好說哈,打輸就成了罪人。不打的話反倒有歌舞昇平,源源不斷的稅收,只要開打這一切都會沒了。
-
9 # 陸棄
不能說全部是不會打仗的錯,愛好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宋朝的會打仗的猛將依然不在少數,且大多駐守邊關,更令人動容的是宋朝很多軍官乃至文官都具有很高的氣節,登樓面京而自盡著不在少數。
當時的宋朝有著其他勢力所不能相比的軍事、經濟實力,但卻依然何受盡了鄰國的屈辱,這是很難理解的事情。光說周邊國家戰力過強,宋兵軟弱並不能很好解釋。
我覺得主要問題是兩個方面,第一是宋朝周圍的強悍勢力確實太多,北有遼、金,西有西夏,南則還有個的大理,如若宋朝能像漢打匈奴那樣一對一我想結局可能又不一樣,而且宋朝處於這幾個的中心,他們幾個互不干擾還好,唯獨宋朝處處是苦。
第二則是宋朝以文制武的根本方針不利於大宋戰事,皇帝不信任武將,邊關武將都沒有真正的自治權,很多戰事上還得聽太監、文官這些不懂軍事的人的命令,這些都是宋雖然經濟強盛卻依然受盡屈辱的原因。
回覆列表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軍事政變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時常發生。趙匡胤本人也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因此,他立國後吸取晚唐、五代十國軍閥割據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大將兵權,以文臣御武事,集中大量財力、物力供養大批軍隊。另外,由於北宋建都開封,無險可守,使得在京師保留了非常多的兵力,而且宋朝應對自然災害的辦法中,有一個就是從流民中招募青壯勞動力進入軍隊,從而減少流民的中堅力量,降低流民造反的風險,這也就造成了宋朝軍隊人數眾多但戰鬥力低下。
宋朝軍事弱小的原因之一:更戍法。更戍法是宋朝特有的軍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要經常換地方,如此一來雖然能防範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但也形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徹底消除了唐末五代十國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但這樣一來也造成將領尤其是主將並不熟悉所率領各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進而導致軍隊戰鬥力羸弱。
宋朝軍事弱小的原因之二:崇文抑武。為了抑制武將過於強大,趙匡胤建國之初就明確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因為矯枉過正,導致宋朝形成了個人科舉的成功勝過軍功的社會思想,北宋時期洛陽人尹洙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有宋三百年朝廷朝朝暮暮都在想著恢復幽薊,可當時的文人卻認為“恢復幽薊”的軍功還不如"狀元登第"。正是因為這種社會風氣,導致當時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傳統將門都棄武從文,從而導致宋人尚武精神的衰弱。
一代名臣韓琦為了立威,抓住北宋名將狄青的部下焦用一個小錯誤就殺頭, 狄青求情,說焦用是好兒郎。於是韓琦口中說出 了千古名句——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狄青的心中驚懼不安,站在那裡動都不敢動。而且韓琦令人當面殺了焦用。一代名將為自己部將犯的根本不嚴重的小錯誤求情,最終的結果是被文臣嚇的瑟瑟發抖,可見當時武將地位的低下程度。
宋朝軍事弱小的原因之三:北方無險可守,全國無馬場。燕雲十六州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賣給契丹人後,宋朝北方無險可守,使得宋朝對遼國一直處於先天不足的劣勢。而西部地區又一直被党項人佔據,特別是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的一次党項族叛亂,在延續了三代人的時間後,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1038年西夏建國稱帝,宋朝正式宣佈喪失了西北至關重要的河西、河套地區。這一次宋朝不僅失去西北塞防要地,更完全失去了養馬場。
至於說宋朝不會打戰,每朝每代都有傑出的將領,也有昏庸無能的將軍。宋朝在軍事實力弱小的情況下享國兩百多年,甚至再南宋末期,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帝國對抗了四十多年,而蒙古滅金用23年,滅西夏用21年。所以說宋朝不會打戰其實是個偽命題,宋朝的政治軍事制度決定了他在軍事上做不到別的朝代那樣席捲一切的大勝,更何況宋朝這兩百多年的對手(遼、金、西夏、蒙元)除了遼國外都是強大的新興勢力,而遼國也是正處於壯年。從這方面看,我們也可以認為宋朝的軍事實力還是不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