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春秋觀史

    趙匡胤究竟有沒有立太子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直到趙匡胤病重駕崩,趙匡胤都沒有立太子。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應該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趙匡胤死的時候,其最大的兒子已經26歲了,二兒子也已經十八歲了。如果說趙匡胤生前沒有考慮過立太子,那麼,在其病重的時候也應該立下遺詔,可是直到趙匡胤駕崩,也沒有見到任何遺詔。

    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記載,趙匡胤在其去世的前一年,身體已經開始不行了。有一次在開封近郊狩獵的時候還發生了墜馬事件。根據歷史記載,趙匡胤是習武出身,而且是太祖長拳的開創者,可以說是一代武學宗師了,身體應該很強壯的。可是卻墜馬了,由此可見,這時49歲的趙匡胤身體已經不行了。

    九月,壬申,帝狩近郊,逐兔,馬蹶,墜地,因引佩刀刺馬,殺之,既而悔之曰:“吾為天下主,輕事畋獵,又何罪馬哉!”自是遂不復獵。

    在趙匡胤駕崩的這一年十月,趙匡胤更是到父母的安陵跪拜痛哭,並且說自己死後應當葬在這裡。由此可見,趙匡胤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清二楚,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胤要是準備立繼承人,肯定已經開始考慮或者是立下遺詔了。可是最終趙匡胤也沒有親口確定自己的繼承人或者立下遺詔。

    丙子,車駕發京師;丁卯,次鄭州。庚辰,帝謁安陵,奠獻號慟,左右皆泣。既而登闕臺,西北向發鳴鏑,指其所曰:“我後當葬此。”

    接著,幾個月後,趙匡胤病重,十幾天後就駕崩,如果以前沒有選擇繼承人,這時應該選了吧,可是依然沒有。

    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是夕,帝召晉王入對,夜分乃退。癸丑,帝崩於萬歲殿。

    可見,趙匡胤至始至終是沒有確立繼承人的。

    趙光義究竟是否合法繼承皇位

    關於趙光義是不是合法的繼承皇位這一爭議主要來自於燭影斧聲的記載。因此人們才會對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究竟有什麼爭論呢?

    1、關於燭影斧聲的記載

    在史書《宋史紀事本末》中記載: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野史《續湘山野錄》: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後人就是根據這兩個記載懷疑趙光義殺了哥哥趙匡胤,並因此和反對弒君說的人爭論不休。可是從兩者的記載來看,並沒有明確的說趙光義殺了趙匡胤。第一個記載中趙匡胤是招趙光義來宮中。可能是有後事交代這個有可能。

    可是據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趙光義是在趙匡胤駕崩後進的皇宮。而且是皇后在趙匡胤駕崩後讓王繼恩前去招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進宮時,王繼恩違背了皇后的命令,將趙光義給叫來了。

    這兩者究竟哪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已經分不清了。不過《宋史紀事本末》是明朝人撰寫的,《涑水紀聞》是宋朝司馬光寫的,怎麼分辨,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了。至於第二個野史的記載,很讓人懷疑,根據史書《續資治通鑑》的記載,當時的趙匡胤已經是病重了,還能起床喝酒?

    2、金匱之盟

    關於金匾之盟的記載雖說史書中有多處記載,可是這個盟約的公開卻是在趙光義繼位六年以後被趙普給公開的,這是被人們公認的。但是在官方的紀錄中這個盟約並沒有被記錄和承認。因此,這個盟約究竟存在不存在成為了後人爭論的焦點。這也成為趙光義究竟繼位合法不合法的爭論之一。

    在趙光義繼承皇位究竟合法不合法這一點上是存在爭議的。並不能肯定的說其合法或者是不合法。

    趙光義究竟殺沒殺趙匡胤

    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的趙光義是被封為晉王的,而且還是開封府府尹。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山南西路節度使趙德昭,一個是貴州防禦使趙德芳,就這節度使也是虛職,並不是實職。根據任職情況和當時幾個朝代的慣例,一般都是京都的府尹繼承的皇位來說,趙光義是合法繼承的。但也不排除趙匡胤猝死,來不及立下遺詔的情況。

    但不管怎麼說,根據所有的情況來分析,趙光義殺害趙匡胤的情況是不存在的。一是趙匡胤已經病重,趙光義沒必要多此一舉。再一個趙光義掌控著京都的實權,即使有遺詔對於趙光義來說,如果想當皇帝,一紙詔書根本阻攔不住。

  • 2 # Alice雙雙

    說道歷史上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首先會讓人想到兩個成語——“金匱之盟”、“燭影斧聲”

     → “金匱之盟”,俗作金櫃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到目前為止,學術界普遍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對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有較大爭議,多數學者支援三傳論。

    →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 歷來皇家傳位之事都是非常重大的,為什麼宋太祖沒有早早立好太子以避免日後的爭位之事呢?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傳位制度一般都是子承父業,然後再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偶爾也會出現弟承兄業的,不過特別少。唐朝自安史之亂起,就藩鎮林立,到了末年,軍閥混戰,中央政府完全失去了權威,皇帝基本等於一個長安市長。和平時期的禮樂規章完全失效了,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麼皇帝受命於天,都比不過誰更有實力。而若是將來老皇帝死後,繼位的太子年幼,那更是給手下那些人留下了造反的理由。

    到了五代十國時候便形成了一個習俗——不冊封太子,隱立繼承人。五代時期最大的問題是,皇權一點都不穩固,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只是得勢大軍閥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冊封了太子,等於立了一個自己的對手,會嚴重地削弱自己對軍隊和朝臣的控制力。趙匡胤的皇位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得來的,我們現代人帶著上帝之眼看宋朝,自然知道是連續幾百年的大朝,但當時的趙匡胤和其他的將領看來,宋朝可能也只是延續著五代十國的一個小王朝罷了,所以他完全有可能延續著五代的這一舊俗。

    此外,趙匡胤沒立太子還有其自身的幾點原因:第一,他正值壯年;第二,他當時並未統一中原,思慮戰事較多;第三,較長子德昭,他更喜歡三子德芳,即後來的八賢王趙德芳;第四,他國內最想忙的一件事是遷都洛陽,因為開封水患很嚴重,並且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造成浪費很多兵力,這是宋朝最大的弊端;第五,因為遷都,造成的眾多大臣的反對,他也在著手肅清反對派。

    所以終上所述,趙匡胤沒有及時立太子。

     → 太子位的空缺給了趙光義可乘之機,“金匱之盟”的真實性令人懷疑,“燭影斧聲”流傳至今,王繼恩假傳懿旨,一切都讓趙光義的上位顯得疑點重重。

    且不說趙光義得位的過程,但從他繼位後的一切行動也可分析一二。太祖趙匡胤離世兩天後趙光義登基做了皇帝,這就是後來的宋太宗,改年號為“太平興國”。按理說新定的年號應該在次年使用,可趙光義迫不及待的心情呼之欲出,難免讓人懷疑其中的蹊蹺。為穩固自己來之不易的帝位,趙光義對涉及皇權更替的人物大肆拉攏,希望可以得到承認和支援,趙匡胤的舊部一律加官進爵,甚至能夠廕庇子孫。宋朝的那些開國元勳,像趙普等人就被調出京城,便於能夠不費勁地控制,掌握國計民生的朝廷重臣職位,統一被晉王府的親信幕僚取代。趙光義的繼位疑雲太多,即使後來他公開一份金匱之盟,也沒有任何說服力,反倒被人指出漏洞,起到自食惡果的作用。

  • 3 # 林小白讀歷史

    我是林小白,我來回答。

    一、趙匡胤的繼承人毋庸置疑應該是他的兒子

    我們拋開後人眾多的馬後炮,毫無疑問,趙匡胤不可能將皇位交給趙光義。有人會說,主少國疑,趙光義是最好的人選,甚至推出所謂“金匱之盟”的說法,但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也18歲了,其實完全可以能夠做皇帝,趙光義監國也可以啊,兄弟感情好皇位就給你做了嗎?實在是太天真了。不得不說趙匡胤可能並沒有料想到自己以“燭影斧聲”這種極其突然方式去世,所以生前趙德昭是檢校太傅,趙德芳則是檢校太保,但都是虛職,而趙光義已經是開封府尹家兼中書令,還被封了晉王,要是憑倫理和遺詔來說趙光義是絕無可能即位的。

    二、趙匡胤死亡疑點眾多且明顯

    趙光義在北宋開寶九年的一天夜裡進入宋太祖趙匡胤的皇宮,宮裡的人遠遠就看到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還聽到有斧頭掉落到地上的聲音。第二天一早,就傳出趙匡胤去世的訊息,這就是“燭影斧聲”的由來。

    你如果說有大臣、有兒子在場的情況下禪位給趙光義,那還有可能,但密室密謀最後告訴大家自己的兒子沒機會,把皇位給你們叔叔了?這一點有一個現成的參考例子:孫策和孫權,孫策是在自己活著,宗族在場兒子和弟弟孫權都在的情況下告訴大家,自己的兒子帶領不了大家統領江東,把權位給了孫權。而且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的種種佈置未卜先知,疑點太明顯了。

    三、趙光義繼位嚴重缺乏合法性

    趙匡胤死了,可是他還有兩個合法繼承人: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但皇叔趙光義搶在親愛的兩位侄子之前來到宮中,在太監總管王繼恩的幫助下,迅速登上皇位。

    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不是我們後人瞎琢磨的,當時上至宮廷,下至百姓,誰不明白趙光義是竊取了皇位,老百姓對於宗法的理解是很深的,趙光義面臨著嚴峻的皇位合法性危機,這時趙光義為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找出了依據。

    趙光義就讓人編造了一個故事:母親杜太后當年臨終前,曾留下懿旨,命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再將皇位傳於弟弟趙廷美,美曰其名“金匱之盟”,是為了趙宋政權不重蹈後周教訓,然而這些全是些沒營養的話。

    總而言之:趙光義繼位沒有合法性,但因為趙光義的訊息及時(第一時間得到趙匡胤死亡訊息和及時掌握政權)和實力強大(位高權重並有軍隊支援),他把本屬於兩個侄子的皇位搶走了,所謂金匱之盟的說法不過是繼位後掩人耳目罷了,就和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也會在乎後世評價,所以讓人予以美化,燭影斧聲的真相外人不得而知,但趙光義有這個動機和時機,他的訊息和事前安排也過於及時了。

  • 4 # 剛日讀史

    要弄清楚趙匡胤究竟是不是他弟弟趙光義殺的,到底有沒有“燭影斧聲”這回事,那得看趙光義有沒有上位的基礎,是不是趙匡胤一死,就輪到趙光義當皇帝。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趙光義就沒有動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就要從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杜太后說起,從那個神奇的“金匱之盟”說起。

    換句話說,如果存在這樣一個“金匱之盟”,趙光義就有殺兄上位的動機和可能性。所以弄清楚有沒有“金匱之盟”是關鍵。

    (燭影斧聲)

    “金匱之盟”與太祖之死的“燭影斧聲”同為宋初兩大疑案。對這兩件事的真假,史學界爭論了上千年。

    據《宋史》記載:“(開寶九年)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某個夜晚,病中的趙匡胤召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宮託付後事,有人遠遠的望見得燭光下趙光義離席站了起來,好像在躲什麼,然後又聽見趙匡胤用斧子戳地,同時大聲說:"好為之"。四更天的時候,趙匡胤就駕崩了。

    (趙匡胤與趙光義)

    宋太祖趙匡胤生母杜太后病重時,將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召到自己榻邊,口授一份遺囑,讓趙普記錄。

    遺囑主要是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光義。趙匡胤答應了母親的要求,這份遺囑寫好後收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如果存在"金匱之盟",那趙光義殺趙匡胤就有理由和因果關係,如果沒有,那趙匡胤的死與趙光義就沒有必然的利益關係,所以"金匱之盟"是“燭影斧聲”存在的前提。

    (杜太后)

    據《宋史·后妃傳》記載: 顯德二年二月,杜太后召太祖與趙普受命。太后問太祖: “汝知所以得天下之原因乎?”太祖答曰: “臣之所以能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德也。”太后曰: “不然,此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如若周朝有年長之君,天下豈為汝所得? 汝百年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是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 “敢不如教誨! ”。太后怕太祖以後反悔,於是對趙普說: “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

    趙普根據太后的意思,寫成誓書,並在紙尾寫“臣普書”,裝於金匱之中。

    其他的宋代文獻記載和《宋史》雖略有不同,但大致意思是一樣的。

    (趙匡胤)

    據《建隆遺事》載:某日,太祖率皇弟、皇子、皇侄和公主等宴於杜太后處,酒酣時說: “臣百年後傳位於晉王,令晉王百年後傳位於秦王,”太后笑道: “吾久有此意而不欲言,吾欲萬世之下聞一婦人生三天子,不謂天生孝子成吾之志。”令趙光義、廷美拜謝太祖。太祖又道: “吾不知秦王百年後將付何人?”廷美表示願意傳位德昭。於是呼趙普寫誓書,普以不擅文辭而推辭並推薦大學士陶谷執筆。《太祖實錄》和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金匱之盟”之所以千年來不斷遭到質疑,無非是存在以下幾個疑問:

    (趙匡胤與趙普) 

    盟約訂立是秘密的還是公開的?趙光義、廷美、德昭、德芳等文武大臣是否知情?盟約內容所規定是太祖只傳位於趙光義,還是要求傳位給兩位皇弟後再傳回太祖之子趙德昭?趙普在“金匱之盟”中起了什麼作用?“金匱之盟”是不是偽造的?  

    建隆二年七月,趙匡胤封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尹、同平章事、晉王。請注意:自五代以來,開封府尹就代表了皇儲,北宋歷代皇儲都擔任過開封尹,包拯等人擔任的是“權知開封府”,他們是沒有資格擔任開封尹的。

    趙光義將來是太祖的接班人,這在當時應該不是秘密。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即位後太平興國三年發生了宋遼高梁河之戰。戰後趙德昭勸太宗封賞有功將士。

    太宗道: “待汝好自為之,賞未晚矣。”趙光義的意思很明顯:等到你作了皇帝,再封賞他們也不遲。也就是說,趙光義心中,未必沒有將皇位按照"金匱之盟",再傳於趙德昭的想法。

    太平興國六年三月,趙德芳突然暴亡,很多人認為,趙德芳之死,趙光義脫不了干係。正是"金匱之盟"上有將來趙光義要傳位給侄子趙德芳的規定,才導致趙光義逼死了皇侄。

    趙德芳死後,趙廷美覺得二哥也不會放過自己,所以“驕恣將有陰謀竊發”,準備造哥哥的反,事敗後被趙光義遷住房州監視軟禁至死。

    這時趙光義完全剷除了傳位於子的障礙。

    (趙光義掃平傳位威脅)

    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佑和次子趙元僖應該說都是品格高尚的人,他們不但不領情,反而替趙廷美呼冤,要求為叔叔平反,最終一個神秘發瘋一箇中毒而亡,最後得到皇位的是三皇子趙恆,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光義實現了皇位傳於自己這一支的目的。

    (宰相趙普)

    宋太祖駕崩後兩個月,趙光義突然改年號為“太平興國”。一般先皇去世那一年,不會更改年號,這麼迫不及待擺脫太祖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趙光義心裡有鬼。

    趙光義即位後逼死趙德昭、趙德芳和弟弟趙廷美三人後,又解除了趙匡胤的親信李繼勳、楊信的職務,這兩人也很快神秘死去。

    朝中支援太祖子孫的勢力被剷除,不能不讓人懷疑趙光義的動機。

    (暗思剷除太祖系繼承人)

    趙光義在哥哥有兒子在世的情況下,兄終弟繼,當時的大臣們並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早在宋太祖死去之前,朝中大臣們應該知道了“金匱之盟”這麼一回事。

      

    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擔任宰相多年,可他卻曾因為反對金匱之盟而被罷相。

    據《建隆遺事》記載:太祖召普入宮起草誓書,普以平素不善文辭加以推辭,並推薦了翰林學士陶谷執筆。趙普反對兄終弟極,因為趙普是個傳統儒家,他一貫主張嫡長子繼承製,所以趙普很快被罷相。趙光義繼位不久,還對侍臣說: “如若趙普還在中書當政,朕也不得此位。”  

    (趙光義與趙普密謀廢除金匱之盟)

    趙光義繼位後,趙普也許後悔了,轉而向趙光義靠攏。

    趙光義為了平息輿論,也需要這位老宰相,所以他對趙普說: “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舊十九年非矣。”

    於是讓趙普重新擔任宰相。趙普為了表忠心,對趙光義說: “先帝已誤,陛下豈容再誤耶?”

    趙普這番話,提醒了趙光義,所以後來他堅定了傳子的決心。於是有了廢棄盟約,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之事。

    “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是歷史之謎,根據在下的推測, “金匱之盟”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趙光義才會生怕夜長夢多,迫不及待的對哥哥下手,這才有了“燭影斧聲”,兄弟相殘的悲劇發生。

      

    參考文獻:

     顧宏義、 王禹偁《建隆遺事》考

    《宋史 · 宗室傳》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5 # 陳參

    我來試試回答這個問題,第一趙匡胤的繼承人肯定而且只能是趙光義。但是這並不是發自趙匡胤內心的本意,趙匡胤的本意是想傳位給長子趙德昭的,所以至死也沒有立太子。後來的金匱之盟斧聲燭影各種史料傳聞讓人摸不著頭腦,下面從各方面來論述下本人對這些爭議話題的看法和依據。第一所謂的金匱之盟真實事情是不存在的,後來不論《宋史》如何記載確有其事,但是這只是趙光義和趙普之間的一次交易而已,至於史書的記載,那是趙光義登基繼位以後記載的史書,可信度和真實度又有多少呢?趙匡胤至死沒有立太子,而且公元973年趙普已經被趙匡胤免去宰相之職,貶到洛陽去外家休息了,當然趙匡胤給趙普保留了宰相的虛名和待遇。為什麼趙匡胤要把忠心耿耿元老級別的趙普趕出朝廷呢?因為趙普上書趙匡胤,建議控制削弱趙光義的權力,當時趙光義是開封府尹就是首都開封的市長,趙光義和大哥趙匡胤不同,趙匡胤是馬上開國皇帝,天下是南征北戰帶頭打出來的,而趙光義是文臣風範只管後勤和處理政事,大宋立國之後趙匡胤任用趙普為宰相主持政務,趙光義任開封府尹,名義上趙光義屬於趙普管轄,但是趙光義利用皇弟身份廣結官員,組織一個巨大的隱形關係網。雖說沒和趙普對著幹,但是趙光義卻把權力之手伸進趙普的管轄範圍,讓宰相趙普感覺極不舒服,三思之後,自信的趙普覺得憑自己和趙匡胤共打天下的關係,才決定進諫彈劾趙光義,而且趙普認為趙匡胤會相信他,把趙光義壓下去,同時把趙匡胤大兒子趙德昭扶持上位。然爾趙普失算了,在弟弟和宰相之間,趙匡胤選擇了相信弟弟趙光義,把趙普趕了出去!其實這也正常,雖說趙普是開國元勳但是趙匡胤還是防範他的,至於弟弟趙光義,趙匡胤覺得自己有能力把控,家人總比外人可靠。趙匡胤沒想到自己會突然死亡!趙匡胤去世前的當晚,和弟弟趙光義一起喝酒說事,沒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只看到趙匡胤拿玉斧揮舞,口呼好做好做,之後趙光義退出。半夜時宋皇后發現趙匡胤病危,急忙派太監王繼恩去喊長子趙德昭前來,結果太監王繼恩喊來的卻是趙光義,趙光義的腳步未進門時,宋皇后還問了句:德昭來耶?結果看到進門的是趙光義!宋皇后馬上服軟了: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趙光義拜倒靈前,說了句冠冕堂皇的話:共保富貴,勿憂也!

    之所以說趙光義這句話冠冕堂皇,是因為他後來不但沒做到一點,而且把事做的絕了!宋皇后去世,趙光義不以皇后之禮下葬更沒有讓宋皇后靈牌進入太廟。至於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更是無端死去。

    趙光義上位後,由於得位不正,急於要證明自己繼位是合理合法的,於是才把閒居在家的趙普召進朝廷再任宰相。而趙普重回相位也是為了報復政敵盧多遜,所以才配合趙光義宣稱:趙光義繼位是合理合法的,因為有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的懿旨,讓趙匡胤百年以後必須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以後再傳位給三弟趙廷美,趙廷美以後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這個遺囑被放在一個金盒裡,就是金匱之盟。這個說法是趙光義上位後,由趙普回朝宣佈的。所以這個金匱之盟肯定是子虛烏有的事,可能杜太后臨死前有這個想法,也可能當著趙匡胤兄弟面前說了這樣的話,但是不可能有真的筆記,因為如果真有金匱之盟,趙普沒回朝時趙光義就會拿出來證明自己了!正因為沒有,所以才必須請回趙普,唯有話從趙普口中說出才夠份量,朝野才能相信!趙普再任宰相後,沒辜負趙光義信任,一箭雙鵰除去了趙光義的心病趙廷美和自己的政敵盧多遜,讓皇位穩在了趙光義家裡。雖然趙光義皇帝坐穩了,但是朝廷大臣和將軍不是傻子,都同情趙匡胤和趙德昭,在趙光義登上皇位帶軍平北漢後,再北上對遼國開戰圍攻幽州,趙光義在高梁河慘遭失敗隻身逃跑後,宋軍不知趙光義生死,於是眾將擁立趙德昭暫時為頭主持局面,在找到趙光義後,趙德昭馬上把軍權還給了趙光義。即使如此趙德昭也沒能擺脫趙光義的懷疑和猜忌,之後沒多久趙德昭就自殺了!關於趙光義謀殺趙匡胤的說法,竊以為不值得相信,首先國家剛立可謂外憂內患,趙光義只能幫著大哥平天下創家業,不可能敢做出犯上的事,但是繼大位的想法肯定是有的,而且一直在做準備,結交官員太監,隨時掌握各種資訊,所以在趙匡胤突然死亡後,太監王繼恩喊來的是趙光義而不是趙德昭!趙光義雖然坐上了皇位,但一輩子都在想向天下和後世證明:自己繼位是合法的,自己能繼位是憑能力絕不比趙匡胤差!你看他繼位沒多久就帶兵平北漢,並且北漢投降後沒有休整軍隊,馬上繼續北上攻遼國。為啥?趙匡胤沒有打下北漢,他打下來了!如果再能打敗遼國收回燕雲十六州,那他的功績比趙匡胤還大!可惜他還是差趙匡胤很多,趙匡胤派曹彬平南唐潘美平南漢,都沒有親自帶隊,只是交給了他們戰略目標就成功了。而趙光義也照貓畫虎,在高梁河失敗以後的數次對外戰爭,趙光義都畫下陣圖送到前線指令宋將怎樣打,這也導致了後來數次對外戰爭的失敗。這個作法趙光義還傳給了子孫,北宋後來的好幾個皇帝都幹類似的事,這是趙光義和北宋的可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各個版本《倚天屠龍記》的逍芙戀?哪一個版本的改編更為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