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逐山海

    錯不在此,為了保持國家穩定和內部發展,自然需要一些經濟手段和政治懷柔。

    宋朝的問題在於多方面因素的匯聚:

    1.宋朝重文輕武,這種國策造成宋人普遍不願意當兵,再也沒有了漢唐尚武的風範,士子們不再向往邊塞立功,再沒漢朝班超投筆從戎的熱血,也沒有了唐朝“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其次,削弱軍隊。別的朝代都是希望強軍,宋朝國策卻是弱軍,唯恐軍隊強大後,將領們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把戲及唐朝藩鎮的跋扈。於是駐軍上強幹弱枝,勁兵薈萃中央,邊疆不敢多駐精兵;練兵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仗時陣圖遙控,文官監軍;兵種上,招饑民入伍,將軍隊變成慈善機構,養兵百萬,卻委靡不振。最後,軍隊經商。宋朝人擅長賺錢的本事也向軍隊轉移,不好好操練,忙著賺錢,貪腐成風,喪失戰力。到後來,宋兵的竟然要臉上刺字,以防逃跑,軍隊計程車氣可想而知。

    2.權力分散,以及權力失衡,為了預防大臣專權,將權力一再分散,一個崗位設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將相權一分為三,由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政、軍、財三大權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統攝;機構設定疊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牽制,避免專權;將官稱和實職分離,分割各級長官事權,削其權力;“官”常是拿俸祿而無所事事的空名,“職”(如大學士、學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較高階文臣的清高銜頭,也非實職;只有擔任的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實際差遣的工作才是實際職務。

    3.中央獨裁,經過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削弱了軍隊,搞亂了官場,將朝政大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雖然諸如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文化藝術修養奇高,在腐化墮落上也沒有其它朝代嚴重;但是,他們在軍事、外交上卻極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軍事傻瓜宋太宗親率大軍徵遼,被射兩箭,結果乘驢車狼狽逃竄,並最終因此傷折壽而亡;後有糊塗透頂的軍界奇葩宋欽宗寵信江湖神棍郭京,大開城門讓他領七千七百神兵殺敵,結果都城陷落,被敵人俘虜押解北上而終。

  • 2 # 商丘文產旅記

    任何事情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北宋向金納貢求得一定時期的和平,同時繁榮了邊貿市場,這是當時的客觀條件決定的。從軍事角度來說,宋弱金強,一味求戰,北宋絕對不佔優勢。當時的金也不是一開始就要滅亡宋朝的,金的統治者也沒有那麼遠的目光,僅是多佔些便宜而已。北宋長期實行文人政治,當朝者的血性漸遠,不敢向金示強,一有和平的曙光就成了必選項。自然而然,長期的妥協助長了金人的胃口,導致北宋的滅亡。

    北宋的以貢換和平只能是權宜之計,決非長期國策。後來清康熙、乾隆對準噶爾部先懷柔後征討,終換來北方的和平。

  • 3 # 龍馬人文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也不能單從貿易角度去理解,很難簡單說是對是錯。試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在宋金兩方的博弈中,不存在單純的共贏關係。宋向金納歲幣,兩者保持和平,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在兩方競爭的關係中,就要看對哪方更有利,因為只考慮兩者,對不那麼有利的一方而言,對對方更有利的舉措就是不適當的。這就是所謂零和,一件事發生,必然會引起雙方勢力的相對消長,對一方有利,必然就對另一方不利,反之亦然。

    二、合議對哪方更有利呢?筆者認為是金朝,紹興年間雙方其實都已經筋疲力盡,無意再戰。宋朝常年維持四十萬野戰軍,財政難以支撐。但金人由於人口基數小,常年戰爭下,也已經撐不住了。當時如果南宋咬咬牙,堅持打下去,靠著戰鬥力逐漸起來的軍隊,在北方的人心基礎,以及明顯的數量優勢,是很有可能把金人拖垮的。拖垮金人後,再恢復北方,雖然開始可能付出巨大代價,但獲得的長期利益要大的多。從這點講,紹興和議是南宋一大失策,對金人更有利。

    三、如果不是宋金兩方博弈,考慮其它勢力呢。大理影響不大;吐蕃信仰佛教後勢力再沒下過青藏高原;西夏在北宋時期數次宋夏戰爭的打擊下已經受到重創,很難對宋金戰爭構成影響,必定採取事大政策;蒙古離崛起還早。還是近似兩方博弈,南宋還是失策。

    四、多方博弈的情況下對金人呢?按照第二點和第三點,金人因合議而站穩了腳跟,鞏固了統治,對他們有利。但是從長遠來講,由於長期和平,金人的軍事貴族也失去了戰鬥力,使得後期蒙古得以順利崛起。所以,也有弊,當然這是事後諸葛亮。

    五、對於社會發展以及百姓生計而言,終是有利的。雙方大部分時間裡維持和平,社會安定。至於如果宋金繼續打下去蒙古的崛起是否能避免,蒙古人的征服戰爭造成的破壞能否避免,就難以逆料了。

  • 4 # 92麗哥

    歷史很多事情並非單純可以用對或者錯來論定。漢族政權的宋向少數民族政權的金納貢,當時很多士大夫無法接受,不就是漢族人長久統治國家,一直以來所形成的優越感在作怪嗎?看不起其他少數民族,泱泱王朝,竟向蠻夷納貢。但是,實際上,換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也好啊,繼續打下去,戰爭不用軍費的?不用死人的?

  • 5 # 只春秋

    首先我想說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尊嚴和氣節的事。

    沒錯,誠如你所說,納出去的錢,可以透過貿易在賺回來。

    可是丟掉的大國尊嚴和民族氣節又怎麼回來???

    我們都知道越王勾踐的故事,以前都覺得很勵志,可是細想之下,卻是那麼的諷刺!

    朱元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為了防止有不會再有這樣的事,他來了一招“杯酒釋兵權,”確實是消除了被手下竄位的隱患,可是帶來的副作用卻更致命,直接導致了宋朝的滅亡。

    而且更諷刺的是:他的親弟弟,奪取了皇位,他連自己嫡系子孫的皇位都沒保住!

    他們納稅稱臣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北伐嗎?

    是為了打回去雪恥嗎?

    都不是,是為了他們上等人的享樂,是為了活在恥辱下,是為了苟且偷生,為了不要尊嚴的活著!

    越王勾踐是為了復國,雖然沒了尊嚴,可是最後找回來了,可是宋朝呢?

    是為了恥辱的苟且偷生。

    而女真畜生之所以接受是因為不想吞併南宋嗎?

    不是,是因為那時後方還沒有穩固,還不能起兵來滅掉這些軟骨蟲,等到女真畜生穩固了後方,就拿著南宋納的錢,打造裝備,在來滅掉南宋,所以還有比這更諷刺的嗎?

    你問我:有沒有錯?

    丟掉領土不可怕,丟掉生命不可怕,可是丟掉尊嚴,丟掉氣節,這個名族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明朝的時候,朱棣奪位成功,他把都城從南京牽到了北京,北京距離邊關非常近,一旦邊關被破,狗番子就會直逼都城,可他還是這樣做了,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老巢在北京,更重要的就是逼迫後代皇帝必須重視邊關,死守邊防,所以是:(天子守國門!)

    明朝的皇帝雖然比不上漢唐,但卻很有氣節,比起宋朝來說一個天一個地,宋朝皇帝被俘後選擇投降做狗,而明朝的皇帝,選擇了寧死不降。

    後來李自成打破北京,崇禎拒絕了遷都江南的建議,而是選擇上吊自殺,所以是:(君王死社稷!)

    也許你們覺得這樣很蠢,但在我看來,這是氣節!

    都說一死皆休,可是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死固然可怕,可是丟掉氣節和尊嚴卻是生不如死。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當代表一個民族的統領者選擇丟掉氣節和尊嚴的時候,丟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臉更是一個民族的尊嚴,所以這不是對錯,這是罪過,是洗不清的汙點!

    最後還是想說一句,不是沒有千里馬,是沒有伯樂!

    (狄青,韓世忠,岳飛,辛棄疾,他們不是千里馬嗎?他們是遇不到伯樂!)

    倘若他們遇到的是秦始皇,是漢武帝,或是曹操李世民,也許就沒有這麼屈辱的歷史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6 # 貓爺歷史觀

    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後,第二年就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建國大金。透過11年的努力奮鬥,徹底消滅了遼朝的統治。

    金滅遼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北宋了,滅遼後的第二年,金餅的鐵蹄就踏破了汴京城的紙醉金迷,北宋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瞬間成了俘虜,因為發生在北宋靖康年間,歷史稱金滅北宋這一事件為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後,雖然後來趙構南逃再建南宋,但從此趙氏王朝又成了金人的二等臣民,納稅稱臣稱子極盡侮辱之能事。南宋的苟安行為,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和平局面,但卻害苦了百姓。

    南宋極盡侮辱的外交,是求得了短暫的和平,但有了和平環境後,南宋中央並沒有痛定思痛臥薪嚐膽,而是苟安江南過起了燈紅酒綠的無恥生活。

    正如陳昇詩中所說,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如此看來,南宋的統治者並沒有把靖康之恥太放在心上。至於在稱臣納稅所創造的和平,維持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用貿易百倍賺回等說法,我覺得純屬無稽之談。

    兩宋在經濟上的確不差錢,到兩宋的老百姓卻因為攤上那麼個慫包政府遭了大罪。至於宋金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想想晚清就知道了。也許剛開始宋朝在貿易上沾了光,但後來的後來還是出的多進的少。

    所以綜上所述,宋向金納稅,雖然苟且得到了短暫的和平,花錢買了平安。但南宋的這種軟弱行為換來的還有金人的更加變本加厲。南宋倒是大方,金人要多少給多少,但卻害苦了百姓,所以此種做法大錯特錯,是歷史恥辱柱上最不光輝的一點。

  • 7 # 棒槌襖襖

    “唐賢重武功,宋儒尚氣節。”孔孟之道傳承到宋代以後,“華夷之辯”的思想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潮。但是不幸的是,中原宋王朝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不得不放下高昂的姿態,花錢買和平,向啖腥飲酪的蠻夷之族貢納歲幣。貢納歲幣到底是馭夷之長策,還是自戕之鴆毒,我們先對當時形勢做一番分析。

    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時候,接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爛攤子。中國內部軍閥割據,王國林立,北方的燕雲十六州也早已落入了契丹人之手,北方門戶洞開,華北平原的領土完全暴露在契丹人的鐵騎之下。此時的遊牧民族已經不同於漢唐時期,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農業經驗,管治了大量的編戶人口,隨時可以兵鋒南指,牧馬中原。

    宋王朝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在公元979年和986年兩次主動出擊,但都一敗塗地。第一次戰役宋太宗趙光義幾乎被遼軍俘虜,第二次戰役他親自衝鋒陷陣,卻身帶箭傷倉皇而退。宋太宗兩次御駕親征徹底惹惱了遼國,公元1004年他們全面入侵宋朝。由於宋朝國都開封位於平原地帶,遼國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部隊直逼城下,宋真宗倉促之間只得批准和議。和議規定:宋遼兩國彼此以兄弟相稱,宋朝每年向遼國贈與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

    公元1038年,佔據甘肅、寧夏的李元昊建立大夏政權,獨立稱帝。宋王朝稱之為反叛,立即停止雙方互市,並派大軍征剿。宋朝連失城寨,屢戰屢敗,而且死傷慘重。戰事遷延到1044年,宋朝人力財力耗費巨大,不得已又採取議和的故技,和西夏議定和約。從此,西夏國主在給宋朝的文書中自稱“男”上書於“父大宋皇帝”,而在其本國內稱帝如故;作為對西夏恭順的回報,宋朝每年賜予西夏銀絹茶葉共二十五萬兩匹。

    之後南宋和金國的百年世仇就不用詳細鋪陳了,兩次宋金和議已經說明了所有問題。南宋在金國的持續欺壓下,也只得“搜檢祖宗故事”,給金國大把撒錢,做一個乖巧溫順的“送財童子”。

    宋朝之所以對周邊政權屢屢採取和議政策,完全是不得已之舉。趙宋王朝雖然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但軍事戰略是其致命的短板。宋朝立國之初就遵循“重文抑武”的既定國策,戰爭經驗豐富的武將不受重用,由文臣書生指揮部隊,行軍作戰處處拘泥於教條僵化的“陣圖”。邊境大軍的糧草物資都要從遙遠的南方千里轉運,加之宋朝政府官僚機構龐大臃腫,職能重疊,政令上傳下達遲緩拖延,經常出現後勤補給供應不上的情況。與之相反,遼、金和西夏剛剛從遊牧部落轉型為半農半牧國家,騎兵戰術精熟,適合在平原地區大範圍展開長驅橫行;部隊指揮簡潔高效,後勤補給方便快捷,所以對宋作戰優勢明顯。致使宋朝320年中,軍事上始終是挫敗和退卻,只能憑藉貢納歲幣換取暫時的和平。

    從宋朝政府的角度來考慮,貢納歲幣也算是避免戰爭的上上之策。據歷史經濟學者考證,北宋時期,每年輸送給遼國和西夏的銀絹茶葉僅僅相當於宋朝兩個縣的年財政收入。這對於繁榮富庶、擁有一千多個縣的宋朝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並且,透過和遼夏的互市貿易,宋朝獲得的盈利也遠超歲幣的支出。然而,經濟上的損失固然微不足道,但是政治上的意義卻非同小可。宋朝理學盛行,文人儒士最看重“夷夏之大防”。現在堂堂天朝上國居然向蠻夷輸送金帛、稱臣納貢,真是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所以,在整個北宋南宋時期,抵抗派與和議派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息過,這也是導致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之,宋朝向遼、金、西夏貢納歲幣,從政治意義上來說雖然有失大國尊嚴,但在當時的形勢下,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爭端的權宜之計,至少保證了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數百年的和平與發展。

  • 8 # 黑白歷史說

    這個問題就不是對與錯的事。而是民族氣節與國家榮譽的問題。

    如果非要按非黑即白的是非觀來評述,那麼宋收復金,整個版圖都是宋朝,經濟繁榮昌盛的同時也不用納歲幣,豈不是更好!這個做法才是最正確的!

    這個問題,錢敗是次要的,尊嚴、疆域才是重要的,宋向金稱臣,交納歲幣,是代表漢族向女真示弱、投降的行為,南宋的軟弱,是不被人民所接受的,是國恥。

    雙方簽訂的議和條件,完全是不平等的。這樣的議和是以宋的卑躬屈膝,喪權辱國來換取的。

    這種恥辱,絕不是一個經濟繁榮能掩蓋的。一、代價

    靖康之恥後,康王趙構南渡,在臨安成立南宋王朝,雖然手下有岳飛、宗澤、韓世忠等諸多抗金名將,但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始終主張議和,並向金稱臣。

    之後宋孝宗即位,為岳飛平反,並組織過多次對金作戰,可惜時過境遷,宋朝浪費了金國內亂的機會,要想收復失地,還我河山,很困難了。南宋再次與金議和,交納歲幣。

    之後,數十年,宋金兩國一直和平相處,雙方貿易額,屢創新高,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宋的經濟實力也不斷變強。

    但是不要忘了,經濟繁榮的代價是宋向金稱臣,割讓一部分土地歸金國。雙方以淮水—大散關一線為界。是宋朝向金稱臣,尊金國皇帝為叔父(後為伯父)。

    經濟的繁榮,付出土地及國格,這樣的經濟繁榮有什麼值得誇讚?

    二、榮譽

    宋金議和,雙方經濟都出現復甦並走向繁榮。

    但南宋的國家地位與人民尊嚴,在金華人眼裡始終都是“弱者”。

    宋的天朝上國地位,早已不復存在。宋始終都是以低姿態仰望金國。金國一咳嗽,南宋顫三顫。畏金如虎,著實可憐。

    始終低人一等的南宋,除了手中有錢,其餘已經一無所有。國家榮譽何在!

    個人尚知“不食嗟來之食”,南宋對金的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實在是還不如一個乞丐。

    三、繁榮

    雖然宋太祖的“文強武弱”國策影響深遠,可是南宋皇帝也太不爭氣。任用奸相,打擊武將,嚴重冗官,軍備懈怠。

    有金、遼、西夏、蒙古等等強敵環飼,不是應該自強不息,勵精圖治嗎?有壓力才有動力啊!

    可是宋皇卻偏安一隅,無動於衷,一心只貪圖享樂,絲毫未將國之重器放在心頭。

    宋朝經濟看似繁榮,但百姓生活並不富足。貧富差距很大。

    百姓疾苦,皇帝安逸,營造的虛假繁榮,何處值得稱道?

    結語

    國家榮譽不容玷汙,國家領土不容分割,這是大國的底線。

    南宋用底線換來一時的虛假繁榮,肯定是不對的。

    南宋的羸弱,根源在皇帝。皇帝不明,權臣不正,導致百姓受苦。

    這與慈禧所奉行“量中華之武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行徑又有何區別。

  • 9 # 微史春秋

    現代人總愛拿錢說事,說的好聽點是拿經濟說事。但是很多恥辱並不是經濟繁榮能掩蓋。

    一、宋代空前的經濟繁榮掩蓋不了民族恥辱

    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這首先是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更何況之前還有靖康之恥。

    南宋的經濟的確很發達,每年給金的歲幣或者僅僅是政府收入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若是不給豈不是更好?不是更能減輕百姓的負擔嗎?

    我們不能短視地只算經濟賬。

    有人說花錢買來了和平,但是真正的和平是打出來的。將和平寄望於一紙合約,是將命運繫於他人之手,自己永遠沒有主動權。

    宋代士大夫安於現狀,因循守舊,已經在經濟繁榮的溫柔鄉中墮落了,喪失了血性,將“還我河山”扔到了九霄雲外。

    二、每年給金的歲幣或許不算多,但是別忘了靖康之恥金人搶走了多少財富

    靖康之恥發生前,北宋和金議和,金人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匹,表緞百萬匹”。

    東京被攻破,宋欽宗被扣押,金人開價“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

    為了給這筆錢,北宋在城內大括金銀,連妓女也不放過,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悲劇。

    這還僅僅是靖康之恥在錢上的反應。

    即使這樣,北宋也拿不出那麼前來。

    我們在談南宋與金議和給歲幣的時候,難道忘記了金人從開封掠奪而去的不可估量的財富了嗎?

    而這也告訴我們,你經濟再繁榮,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一切錢財不過是給他人做嫁衣,這些財富最終都將變成是敵人的。

    訂立城下之盟,花錢消災,可以是權宜之計,但是千萬不能視為是一種保障,得過且過。

    在尋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花小錢帶來大利益作為標準來衡量,但是事關國家利益,民族尊嚴,並不能用這樣的標準。

    活著,並不僅是好好活著。

    活著,有尊嚴的活著,才是令人敬佩的。

  • 1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如果南宋是一個公司,跟另一個更大的公司簽訂了屈辱性條約,但換回了更大的經濟利益,那麼南宋沒錯。但是南宋不是公司,而是一個國家,那麼這就不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南宋真的很難,在夾縫中求生存,簽訂這種條約在統治者看來也是迫不得已,但如果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那從根子上就跑偏了。

    (趙構畫像)

    導致南宋向金納歲幣的紹興和議,第一個條件是殺岳飛。

    後世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宋高宗趙構要鐵了心的殺害岳飛?

    從本質上來說,是不想岳飛打到金國迎回宋欽宗——如果沒打到金國,反而讓金國打了過來,那對於趙構來說就更可怕了,也許父兄的遭遇也會落到他頭上,他不敢冒這個風險。而且他還擔心岳飛大勝還朝後不聽朝廷節制。

    最直接的導火索,則是為了紹興和議。

    1140年,金國大舉南侵,但南宋反抗激烈,金國各路大軍都出師不利,沒有達成預定目標。接著岳飛率領岳家軍取得郾城大捷,打敗了金軍主力,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城。然後岳飛一天之內等來了十二道逼他退兵的金牌,悲憤地說:“十年之力,毀於一旦”。

    (嶽元帥)

    1141年,趙構派使者到金國搖尾乞憐,請求議和,為表誠意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帥的兵權,撤消了對金作戰機構,表示完全不設防。金國提出了一個議和條件:殺岳飛。趙構竟然同意了!

    1142年1月27日,趙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自毀長城,令親者痛,仇者快。

    這次議和史上稱為“紹興和議”,主要有三條:

    1、宋向金稱臣,金國冊封趙構為皇帝;

    2、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

    3、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嶽元帥)

    絹和銀的價格差不多,也就是說宋朝每年要向金國上歲幣50萬兩。而且還割讓了土地,岳飛從前浴血奮戰才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一大半,轉眼就被趙構輕鬆容易的送出去了,最讓人吐血的是,明明戰局是有利於南宋的,全國百姓都在支援朝廷打這場仗,朝廷不打了,跪下求饒了!

    和這些比起來,貿易中賺回來的那點銀子算得了什麼?!

    【結語】

    北宋也曾和遼國簽訂過合約,也就是“澶淵之盟”,那才是真賺錢的。政治地位上雙方平等,宋朝還略高遼國,沒有割讓土地,給的歲幣是30萬,而宋朝能在貿易中賺回約2.5倍。且雙方都遵守盟約,一百多年不起刀兵。

    反觀“紹興和議”,二十年後就被金主完顏亮撕毀了,提兵攻南宋,結果在采石之戰中被南宋文官虞允文打回去了。

    (金國想要覆滅南宋的采石之戰)

    由此可見,國家與國家之間,求和上歲幣是沒用的,哪怕在貿易中賺回了遠超歲幣的錢,經濟貌似繁榮昌盛,如果沒有強盛的軍事力量作為保障,那也保不住,南宋的滅亡證明了這一點。南宋很富,可南宋亡了。一切,還得靠拳頭說話。

    而從國家、民族的榮譽感來說,納歲幣更是件極度羞恥的事情。

    事實上,除了秦檜那種內奸帶路黨,幾乎所有南宋大臣都將其視為奇恥大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辣香鍋是用什麼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