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鹹魚談歷史
-
2 # 陽光灑過的天
西漢初年,劉邦將自己所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逐一消滅,並在原來異姓諸侯王的地盤上分封同姓子弟,共有九個同姓諸侯王。
分封同姓諸侯王是劉邦無奈之舉由於天下初定,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勢力過大,為了抗衡他們,劉邦只能透過分封同姓子弟來幫助自己。同時,劉邦認為秦朝滅亡也是因為沒有宗室子弟的力量,分封同姓子弟可以鞏固皇權。但是異姓王被消滅之後,同姓王的實力急劇膨脹,威脅中央集權。並在景帝三年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三個月就被平定,但是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武帝時期主父偃所建議的推恩令便出現了。
推恩令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權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所記載載:”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意為將諸侯國的土地分給其子弟,這樣王國的領地越來越小,最後小到不會對中央集權造成影響。
(推恩令的實施使得王國越分越小)
在實施推恩令以前,諸侯國都是由長子繼承,其他子弟是沒有繼承的機會的。但是推恩令實行使得其他子弟也有繼承王國一部分領土的權利,比如二子、三子也有機會繼承,這樣王國被不斷的縮小,解決了諸侯國威脅中央的問題。 (漢武帝)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難道諸侯國明明知道這個政策其實等同於削蕃,為什麼沒人反抗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推恩令的實施對除長子以外的其他繼承人有利,他們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王國的領土,但是推恩令使得他們也有機會繼承,因此他們大力的支援中央政府推行的推恩令,有著這些人的支援,諸侯王是敢怒不敢言。第二,經歷過七國之亂之後,中央政府的軍事實力遠超地方諸侯國,此時已經沒有哪個諸侯國敢跳出來挑戰中央。
透過推恩令這一政策,西漢解決了威脅皇權的一個大問題,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一個政策。
-
3 # 絕塵的時光
劉邦建立漢朝後,對劉氏子孫大加封賞,到了漢武帝即位後,諸侯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且生活富有,生活奢華腐化,面對這個嚴峻的政治局勢,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解決。
一、頒佈推恩令。漢武帝採取了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除了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外,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就是"推恩令"。頒佈推恩令後,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逐漸被分成了許多小國家,從此沒有了與中央對抗的能力,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不損寸土就巧妙的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鞏固了中央政權。
二、實行刺史制度。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每州設立一名刺史,代表朝廷監察本州的主演官員和豪強,同時也監督和諸侯國的動向,以防有反叛行為。
推恩令以及刺史制度不僅分化了諸侯國勢力,同時對防止後期諸侯國叛亂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這兩個政策有利於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促進了漢朝經濟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朝走向巔峰。
-
4 # 史海鉤沉
西漢初,西漢被分成了一眾王國,甚至後期部分王國權勢太大,威脅到了皇權,這和漢初劉邦採取的分封制有關。
因西漢建國初期,國內局勢極不穩定,劉邦深覺秦朝中央集權的弊端太大,於是採娶了手下謀士的建議,將西漢各地分封諸王,並給予諸王很大的自治權,以便讓劉氏子孫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在劉漢危亡關頭劉氏諸王能夠拱衛京城,維護劉漢統治,避免像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劇。
在西漢前期,分封制確實體現出了其極大的優越性,使得漢初民生得到了極大的恢復。然而,到了後期,自治王朝越來越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了,他們各自為政 朝廷政令難出長安,特別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各地諸王基本上都是武帝叔叔輩長輩,管束起了極為不易。於是,分封制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了削藩勢在必行。
歷史上,削藩不成被奪權的皇帝著實不,比如唐朝就是因為削藩,反而為藩王所滅,明朝建文帝為削藩丟了皇位。
然而,漢武帝卻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他削藩並沒有採取極為激進的方式,而是採取了謀士推薦的推恩令。何為推恩令?
即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於公元前127年採納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准許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子弟,建立侯國。一個王國分出許多小侯國,直屬領地小了,就無力再與中央對抗了。
雖然,漢武帝的推恩令在初期也受到了各地諸侯的強烈抵制,然而,終究因為削藩方式溫和,並沒有在國內造成大的動盪。隨後不久,漢武帝便成功削藩,穩固了皇權,加強了國家的中央集權管理。
-
5 # 闡史的葫蘆娃
西漢初各地王國勢力強大,已經威脅到皇權。根本原因就是劉邦建立漢朝後,把幾個異性王全給弄死了,然後搞了一個“白馬之盟”,就是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自此開始大肆分封劉姓諸王,在各地建立王國,高度自治。這裡說明一下,這樣乾的皇帝好像只有兩個,劉邦和朱元璋,為什麼他們這樣幹呢?個人認為,窮人咋富的心理作怪。
西漢初各諸侯國分佈圖
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各王國勢力已經非常龐大,直接影響了中央的統治。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這一削不要緊,諸王不幹了,以吳王劉濞為首,七個最為強大的王國迅速結為同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華麗麗的造反了(話說古代藩王造反一般都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漢景帝一看來真的,清君側是吧?我自己先把這個你們說的君側晁錯給殺了,看你們還有什麼理由!七國一看,這哥們挺狠,把晁錯殺了,但是造反不能停啊,停了那不等於繳械等死麼?還是硬著頭皮繼續造反吧,這時的漢景帝就有這足夠的理由來平叛了,因為七國已經出師無名了。所以在漢景帝的英明指揮下,三個月平定了此次叛亂。但是經過這件事,漢景帝發現削藩太難了,當時的環境還是以穩定為主,也就再沒提過削藩!
主父偃畫像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外有匈奴侵邊,內有各王國尾大不掉,中央權威嚴重受到威脅。在這個時候主父偃閃亮登場,獻上一條妙計——推恩令。在之前各王國的國王死了之後都是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的兒子啥也沒有。推恩令簡單說就是改變這種繼承方式,不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國的一切,其他的兒子也可以得到本王國範圍內的一片地盤建立諸侯國。這個主意被稱為有史以來第一陽謀!何為陽謀,就是說各個王國明知道這是中央在分化自己,可是自己還拒絕不了,因為如果拒絕,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兄弟和子孫,因為推恩令一實行,這些人是能得到切實利益的。於是推恩令順利的實行了,各地方王國也很快被劃分成若干塊,星羅密佈,已經對朝廷形成不了什麼威脅。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中央想要處理哪個不聽話的就是一句話的事,實行了推恩令以後的各王國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了!漢武帝不動一兵一卒就做成漢景帝沒有做成的事情!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推恩令雖然分化了各地方王國的勢力,使其不能對中央形成威脅。但是同時也徹底削弱了宗室的實力,劉姓江山危難之時,各諸侯王都是有心無力,幫不上什麼忙啊!
-
6 # 吳百蘭
首先漢武帝海選人才,待人才儲備量足夠時,開始實行他的大戰略削藩。
第一,“推恩令”,把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化整為零,慢慢消化。
第二,學他爸爸漢景帝劉啟的招。
梁王劉武氣死後,竇太后非常傷心,怨漢景帝劉啟氣死了劉武。漢景帝為表悲哀,將劉武的兒子全部封王。
然後把梁地割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這樣,梁地諸侯王就再也造不成反了。
漢景帝這一招叫一箭三雕,一石三鳥。
將梁地瓦解,使其勢力等於零。漢朝以孝為大,皇室更是百姓的榜樣。漢景帝孝呀,笑!為兒子劉徹治理大漢,開闢了一條道路。第三,中央集權,各諸侯國的高階官員,由中央任命,以此削減諸侯王的任命權,來達到削減諸侯王的勢力。
第四,利用對匈戰爭,戰爭時期的政權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制。
-
7 # 月古史話
漢武帝是透過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解決這個問題的,推恩令在當時能推行成功也是有潛在基礎的。接下來,具體來看一下推恩令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推行的,以及是如何推行的。
文景之治,國家實力增強,為推恩令的施行提供了基礎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經過兩位賢明皇帝的治理,西漢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都快速發展,整個社會相對比較穩定,外在威脅透過和親的政策,與北方匈奴尚未有大戰發生。其實這個時期,漢文帝和漢景帝已經想對諸侯國下手了,只不過文帝的時候條件還不成熟。等待漢景帝的時候,其實大環境已經可以去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了,但是景帝所採取的削藩政策太過激烈,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發生,可以說削藩失敗了。
到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進一步發展,諸侯國在七國之亂後實力也受到了影響,這時候進行削藩可以說又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漢武帝吸取了景帝時期的教訓,沒有采用激烈的削藩方式,而是採用了主父偃上書提出的“推恩令”,最終達到了解決諸侯國勢力太過強大的問題。
“推恩令”的推行,直接從諸侯國內部瓦解了諸侯王勢力“推恩令”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巧妙化解諸侯王勢力的方式,在西漢初期,諸侯國的王位一般都是由藩王的嫡子繼承,其他後代子孫是不能獲得的。推恩令就是將這一項內容給改了,王位依然由嫡長子繼承,但是其他子弟可以分割封為列侯,這些列侯就沒有王侯的權利了,他們的領土大小跟縣是一樣的,他們歸郡直接管轄,由中央直接派官員,這樣就變成了中央直屬。
有人可能要說列侯可以不要,或者可以抱團啊。但是,就我們現代都會存在親兄弟明算賬的事情,更不要說在古代了,原來這些庶子什麼都沒有,現在每個人都能封侯了,還有領地,哪有不贊成的道理,哪怕他們知道這是削弱他們家族勢力的方式,但是也不會管那麼多的,當時有暗地不分的,還被自己的兒子,兄弟舉報的,所以這項政策直接就從諸侯國內部把他們勢力瓦解了。
就這樣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逐漸削弱,沒有一個統一的有勢力的人來帶領,一盤散沙,就算綜合勢力強,也很難統一意見了,就這樣漢武帝兵不血刃的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
從上面可以看出,推恩令的產生是在整個國家政治軍事都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推行的,而且這項政策會受到諸侯國內部人員的擁護,所以漢武帝才能如此巧妙化解了諸侯王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
-
8 # 一葉碧雲
周武王滅商以後,為了鞏固統治,對功臣、姬姓親戚及三皇五帝和殷商後裔進行了分封,這就是分封制。分封制表面上讓周延續了接近800年的國祚,事實上自周夷王開始的時候,周天子對諸侯的節制力就在減弱,東周以後,更是日漸衰微,後來只有象徵意義。
商鞅在秦國變法,推行郡縣制,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封完全廢除,全部代之以郡縣。秦朝滅亡後,項羽又恢復分封。劉邦建國,實行“分封”與“郡縣”並舉制度。在劉邦剪除異姓王以後,諸侯王只針對劉姓子孫,非劉姓的功臣只能封列侯。
劉姓諸侯王在劉邦死後坐大,到了漢景帝時,勢力膨脹到造反的程度,晁錯的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這讓漢景帝以及後來的漢武帝都意識到諸侯王已經嚴重威脅中央政府了,必須下決心解決。
漢武帝掌權後,開始兩手準備,一手準備對匈奴開戰,另一手準備解決諸侯王的問題。為了限制諸侯王的坐大,漢武帝廣泛徵求意見,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被漢武帝採納。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推恩令》的核心內容是:各諸侯國將自己封國內的土地,進一步分封給所有的子孫,新分到封地的子孫稱為列侯,這叫“推恩”。
按原來的宗法制,諸侯王死後,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爵位,承襲封地,這是大宗。而其它的次子及庶子是小宗,都得不到分封。現在讓這些小宗都能得到分封,並且名正言順地位列侯爵。那些小宗的子孫們當然高興,而諸侯王及嫡長子則氣歪了鼻子也無可奈何。
推恩令實施以後,諸侯王問題巧妙得到解決。《推恩令》之所以厲害的原因簡析如下:
首先,變諸侯王“集權”為“分權”,把“拳頭”變成一盤“散沙”,削弱了諸侯王的“凝聚力”。原來的諸侯王相當於是自己諸侯國內的國王,每個諸侯王就是一個獨立王國。諸侯王權力很大,可以集中國內的所有人力、物力去做事,這為造反埋下了隱患。
吳王劉濞不僅國大,資源豐富,還可以鑄錢,更是財大氣粗。七國之亂就是他發起的。
《推恩令》實施後,每個大的諸侯王國都被分成若干個小的侯國。這些小的侯國直接聽命於漢朝中央政府的,不再聽命於原來的諸侯王。
這個措施相當於把一個“拳頭”分拆成一盤散沙,而這些散沙之間沒有粘性,都向上垂直接受漢朝中央政府的領導。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原來的諸侯國王徹底失去凝聚力,成為擺設。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載:“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推恩令頒佈後,從各諸侯王國內一下子分裂出來一百多個小諸侯國,有列侯遍地現象。
推恩令更厲害的一點是,列侯有了兒子以後,對兒子還要層層推恩,這樣諸侯的封地就越來越小,候的爵位就越來越低。
比如,原來一個諸侯王往往佔據好幾個州或郡。推恩分封為列侯後,這些列侯往往是縣侯。縣候再推恩分封到子孫後,再次分封的可能就是亭侯、鄉侯。像東漢末年關羽封的漢壽亭侯,三國時諸葛亮封的武鄉侯,其實都是級別很低的侯。
雖然都叫侯,但越分越小,到最後無地可分了,那些小宗的後代們往往就淪為平民。劉秀、劉備都是這樣的。
其次,推恩後的列侯相當於“食邑”,削弱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力”。因“推恩令”而裂變分封誕生的新諸侯國,名號都由中央政府決定。土地是諸侯王的,名號是中央政府賜封的,各受封的諸侯自然要上表對漢武帝感恩戴德。漢武帝這是拿諸侯王的土地做自己的人情!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序》載: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漢武帝為了徹底消除諸侯造反的隱患,推恩分封后,又制訂《附益之法》,剝奪了這些列侯對自己封地的行政管理權力,把封地變成了純粹的“食邑”。
漢武帝《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食邑制度起源上古,盛行於周王朝。
西周實行分封制,對諸侯國內負責管理的大夫、卿等實行食邑制度,就是諸侯把某一塊土地分給某位卿或大夫,作為他吃飯的地方,也就是這個封地所產賦稅除了交一部分給諸侯以外,剩下的都歸這位大夫或卿所有。
卿或大夫對自己的食邑只有租稅獲取權,沒有行政管理權。春秋戰國以後,由於權力下移,有些食邑也有一定的管理許可權。
漢武帝制訂《附益之法》以後,直接剝奪諸侯對封地的行政管理權力,只把它當成諸侯的食邑。
權力上交,諸侯就當個富貴翁了,再也不能利用封地的資源造反了。
其三,各列侯的國內由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強化了對諸侯國的“控制力”。《附益之法》剝奪了各列侯對封地的行政管理權力,其權力由漢朝中央政府派人行使。按照現在的管理制度來說,這是由中央政府垂直管理,是一種先進的扁平化管理結構。這種結構,減少了層級,提升了效率,主父偃功莫大焉!
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各列侯的封地,一方面是強化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漢武帝及以後的漢朝統治者集中資源辦大事,比如征討匈奴。
同時,也強化了對列侯的監督和控制,把列侯置於漢朝中央政府的眼皮底下,列侯如果犯有嚴重錯誤,往往就被抓捕,罪行嚴重的處死,然後封地隨著列侯的身死而國除,重新變為大漢政府直管的郡縣。
曹操就曾經擔任過濟南國的國相。
權力上交加上過程監控,徹底消除了諸侯任何叛亂造反的可能。皇帝與諸侯的矛盾開始逐步轉化為皇帝與權臣、皇帝與外戚、皇帝與宦官之間的矛盾。
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
9 # 澹奕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漢朝藩王勢大威脅長安皇權的問題,都是因為漢武帝時期使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得以解決,然而事實上,漢朝藩王的問題在武帝之父漢景帝一朝就已經解決得七七八八,到了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施行只不過是做了掃尾的工作。可以說,解決漢朝王國尾大不掉的問題,漢武帝是站在了其父漢景帝的肩膀上。
漢太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後,覺得當年周朝因為分封太過以至於反噬自身,秦朝因為廢除分封制以至於危機時無人救援,於是劉邦自以為聰明地採取了折中的辦法——郡國並行。當時漢朝一邊施行分封制,一邊施行郡縣制,一部分直接歸長安朝廷管轄,另外的諸侯部分讓他們各過個的。
在諸侯國自身範圍之內,諸侯王擁有極高的王權,可以自行選拔官吏組建朝廷,甚至發行自己的貨幣,擁有自己的軍隊,賦稅也不用繳納去長安。諸侯王的實力不斷膨脹,而由於已經過了兩三代人,大多數諸侯王與長安的漢朝嫡脈之間的親情關係也已經疏遠更加不牢靠。長安皇室與各地的諸侯國王室之間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深刻,越來越不可調和。
諸侯王力量太強怎麼辦呢?削藩!但實力強悍的諸侯王又怎麼可能坐以待斃呢?於是漢景帝時期暴發了七國之亂,一大群諸侯聯手造漢景帝的反。結果很意外的是,各懷鬼胎的諸侯王聯軍很快就被漢景帝給幹掉了,七國之亂前前後後也沒持續多久。這場皇室與諸侯之間矛盾徹底的暴發,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影響非常深遠。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參與叛亂的七個諸侯國有六個被廢除,原本諸侯國統轄的大量郡縣被大規模裁撤收回,各諸侯國地盤與人口銳減。另外,景帝收回諸侯自己任免官吏、徵收賦稅的權利,原本靠封國稅賦供養的諸侯王開始領取定額俸祿生活,並且不準再過問朝政,諸侯國的大小事務全都由長安派遣的人管理。七國之亂以後,漢朝的郡國已經基本與諸郡縣無異,諸侯王也失去了與長安相抗衡的實力。
不過到了漢武帝繼位初期,還是有些挺大的諸侯國,像是淮南國等,這些諸侯背地裡小動作不斷,明面上也是對漢武帝的皇令陽奉陰違,對皇權還是有所影響的。當年漢景帝用武力解決諸侯問題,但再來一次也沒這個必要,畢竟殺雞焉用牛刀,可這些纖芥之疾若是不好好解決,還是可能在關鍵時候造成嚴重後果,必須要根除。
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推恩之策。原本諸侯國王位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子嗣無法繼承寸土,施行推恩令後,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諸侯其他子嗣都可以在封國之內分封列侯,而這些新分封的侯國不再受諸侯國管轄,而由各地的郡直接約束。如此一來,原本很多很大的諸侯國越分越小,聽命於長安的郡越來越大。
當然,諸侯王都明白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是什麼用意,很明顯這是一把軟刀子,表面上是恩賞,實際上就是要徹底剷除各個諸侯國,但諸侯也沒有辦法,畢竟受封的都是諸侯王的子嗣,他們能得到實惠自然不會去管老爹受到的影響,要是諸侯王不肯,首先唱反調的就是他們的子嗣。推恩令施行之後,諸侯王勢力被大幅度的削弱,再也沒辦法搞事情。
相對於漢景帝用武力,漢武帝的收尾工作由始至終都沒有動用一兵一卒,軟刀子割得諸侯有苦難言,還給漢武帝贏得了廣泛的讚譽,畢竟這場削藩運動用的是賞賜的名義。
-
10 # 錚寶瀟寶都是胖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周朝幾百年的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而實行了數百年的分封制已經深入人心,一時人們還沒有適應,還有就是過度的中央集權,導致了個人專權嚴重。漢初,劉邦吸取的秦亡的教訓,加上為了推翻秦朝統治,一些起義軍將領已經形成了自己在經濟、軍事等龐大的政治勢力,中央政府對此有了一定的依靠。為了制衡異性諸王,漢初,劉邦也分封了自己的劉姓為諸侯王,來排斥諸多的異性王。漢初,國家百廢待興,如果貿然的廢除異性諸王難免招致國家動亂再起。
當國家穩固之後,漢高祖劉邦開始剷除異性王,維護劉家天下,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勢力, 之後其封國則轉入劉氏子孫手中。到了漢景帝時期,各地劉姓諸國與中央政權之間矛盾不斷,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致使七國叛亂。漢景帝啟用周亞夫等名將平定了七國叛亂,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大部分叛亂的國家被中央收回改為郡縣,由此中央皇權得到大大加強,地方諸國的權利大大的削弱。從而為漢武帝徹底解決分封制奠定基礎。
漢武帝繼位後,採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國的憂患。什麼是推恩令?打個比方以齊國為例,比如齊國有十個縣,齊王生了10個兒子,老齊王死後,他的一個兒子繼承齊王爵位,其他九個兒子每人分一個縣當侯爺。當這十個兒子再生了兒子,老侯爺死了之後,再把侯爺分到的現再平分到他的幾個兒子,以此類推,齊王的子孫最後就是個普通的地主而已,從而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 比如劉備,中山靖王之後,因為推恩令,到他這裡,最後只落了一個編草鞋的下場。推恩令為什麼能貫徹,首先是推恩令致使諸侯國內部產生矛盾,那個諸侯國的兒子不想當大王,不想有自己的封地。其次經過七國之亂,中央的勢力遠遠大於各諸侯國,使個諸侯國明知道是套也得鑽,誰叫自己實力不濟。 就這樣漢武帝不用一兵一卒,就解決了諸侯國問題,而且還贏得了仁政的稱讚。
解決諸侯國問題不是一下就能解決的,是經過漢朝幾代君王的努力,最後到漢武帝這裡給終結了。對於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真是個天才。
回覆列表
主要還是因為頒佈“推恩令”,也就是削藩。
以前漢朝雖然諸侯王的子弟眾多,但是隻能有嫡長子一人繼承王位。推恩令就是以推廣皇帝恩澤的名義把土地再分封給諸侯的子弟,那麼看起來是皇帝厚待他們,實際上卻使每個封國的面積都化整為零,漸漸縮小,再也不足與中央朝廷抗衡。
可以說是推恩令很巧妙的解決了王國勢力強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