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四娛樂搞笑

    首先,齊國是公元前221前滅亡 是七雄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秦軍滅燕之後,駐紮在燕國故地,也就是齊國的北面。秦軍佯攻齊國西部,吸引齊軍主力駐紮在西部,而王翦率燕地的秦軍南下直撲齊都臨淄,齊王建不戰而降,田齊就此滅亡。當時齊國的國力在七雄中已經算不上強國,而且多次被趙國擊敗,但齊國離秦國最遠,所以秦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最後滅齊。

      齊國有兩個巔峰時期,第一個姜齊的巔峰是在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憑藉自身的地理和軍事優勢,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稱霸諸侯,不僅使得小國臣服,就連晉楚等大國也避其鋒芒,史稱齊桓公九合諸侯。但齊桓公死後,姜齊在春秋時期內亂百年,強大的國力收到損耗,逐漸退出爭奪中原霸主的序列,長期被晉國與楚國脅迫,步入下坡路。第二個是戰國田齊時期,由齊威王崛起,齊宣王守成,齊閔(可作湣)王達到巔峰的3代人的霸業。當時自魏文侯開國以來長期獨霸中原的魏國在與齊人的作戰中兩次敗北。齊威王與魏惠成王之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使得魏國大敗,實力受到重創,西部又受制於秦的入侵,魏自身再也無力東擴。而擊敗了強大魏國的齊國則自然而然地取代魏國成為中原的強國。新興的秦國還不夠強大,而三晉中的趙、韓相對弱小,楚國正致力於恢復春秋時期楚莊王的霸業,也弱於齊,燕國長期是齊的附庸。當時良好的國內國外環境使得田齊取代魏成為中原霸主。齊威王一生都在執著於恢復春秋時期齊桓公號令諸侯的霸業,並沒有統一的野心,齊國需要的只是各國的遵從。就當時來講,齊威王在位時是整個齊國最有機會統一的時期。

      可惜的是齊威王死後, 齊宣王志在守成而已,浪費大好的國力與形勢,並無開疆之功。齊國的霸業都受到諸侯的覬覦,而齊國國君卻再也沒有出現齊威王式的人物,齊對燕國的戰爭又樹立了新的敵人。齊閔王時期,為了擴大霸業與其他諸侯國發動了滅宋的戰爭,但當時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容齊國出兵:秦國奪取魏國河西,迅速崛起;楚威王厲兵秣馬,對齊國虎視眈眈;趙國取代了魏國成為三晉中的領袖。而且齊國的敵人宋國雖然只有800裡,但其軍力並不弱,宋康王執政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為了守住國土,宋軍與齊軍進行了血戰。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下的齊軍戰鬥力低下。滅宋之戰,齊國雖然得到了富裕的宋地,但齊軍遭到重創,齊國外強中乾的本質暴露出來。

      齊閔王的後期,燕國趁著齊國衰弱之機,為了報羞辱之仇,勾結各國伐齊,燕軍一改過去羸弱之態,大破齊軍。齊閔王南逃,也被楚人所殺,齊國幾乎因此滅亡。後來,燕國政局出現變故,田單趁機復齊之後,雖然還延續了齊國的宗廟,但齊國自身早已經千瘡百孔,實力無法與之前相比。齊王室對東方各國合縱攻齊懷恨在心,逐漸與秦國相交好,而這正好切合了秦國遠交近攻的方略。長平之戰,強大的趙國被秦國擊敗後,弱小的齊國居然想要趁火打劫,多次入侵趙國,不但沒有佔到便宜,脆弱的齊軍被驍勇的趙國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齊國的滅亡與齊國自身有關係,在秦已經發動統一戰爭過後,齊國依然不僅放不下與東方各國的恩怨,不但不出兵,反而支援秦國。秦每滅一國,齊國便遣人祝賀,當趙與楚這兩個硬骨頭被秦人吃掉後,燕國弱小不成氣候,統一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齊國怎麼也沒想到,昔日的盟友滅燕居然把刀刃對準了自己。大齊國這個曾經春秋首霸的姜齊,曾經擊破強魏的田齊,在國破家亡之際,既 沒有趙國那樣頑強抵抗的姿態,也沒有楚國那樣鮮血流乾的決心,在秦軍兵臨城下之下,毅然選擇了屈辱的不戰而降。

      這一篇問答應該問的是樂毅伐齊那一段吧。首先不得不說當時的齊國確實強大。在那個時候,秦國曾經邀請齊國一起稱帝,秦國成為西帝,而齊國被稱為東帝,當然,秦國這一舉動的最終目的咱們尚且放下。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齊國從那一刻起,便成為了天下的眾矢之的,雖然與此同時,秦國也成為了眾矢之的,但是秦國那些年一直在招事兒,惹事兒也對這點什麼些許的罪名也不在意了。

      第二就是齊國當年造下的一筆孽債。當初,燕國內亂,燕王派遣使臣邀請齊國派遣軍隊過來平叛,但是哪裡知道這一次舉動竟然是引狼入室,受邀而來的齊國軍隊並沒有幫助燕國評判,反倒在燕國土地上大肆的劫掠與屠戮燕國百姓。這一系列的舉動就導致了後期燕國不惜一切代價伐齊。這是後話,咱們以後再講。

      當時天下列國,在進入戰國了以後,魏國首先稱霸,魏國透過李梩變法,並且通過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和軍隊的擴建。首先邁入了強國的行列。但是由於其四處招事惹事。所以後來很快就被齊國,秦國,趙國,南韓,楚國幾個國家一起打壓下去了。

      魏國的倒下,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於其國在馬陵和桂陵兩戰勝了齊國。而魏國的衰弱,有空出來大批的生存空間。使得齊國能夠心安理得的接受這一批魏國的饋贈,所以,齊國開始步入了爭霸之路。與此同時,各國也在厲兵秣馬,準備備戰。楚國楚威王,秦國的秦惠文王,趙國的趙武靈王,這一段時間裡,天下諸國的實力都處於上升期。但是經歷過常年的征戰各國的國力都已經很疲乏了,急需透過一些便是還有一些能言會道者,幫助國家贏取利益。這一段時間裡,張儀呀!公孫衍啊,這一些大才就登上了歷史舞臺。當然,這一切都與騎過我關因為無論是聯行還是合縱。齊國都是受益者,或者說是可以把自己置身於這些風暴的之外。因此齊國安心的發展,實力也漸漸比肩甚至超過了透過戰爭掠奪而壯大起來的秦國。天下漸漸的被封為兩強格局,但是大家要清楚,秦國一直處於戰時,秦國的軍隊不怕打仗,但是齊國的發展卻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發展下去的,因此齊國士兵的作戰能力也是遠遠低於其餘諸侯的,這也就造成了齊國國力雖強,但他是兵怕死這一奇怪的特點。

      好,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略過不談接著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那就是蘇秦。

      對於蘇晴這個人歷史書上記載的很混亂,有人說他是貪淫好色著,或者說是貪圖小利的小人,也有人說他是燕國派到齊國的間諜。總之,眾說紛紜,但是他卻做到了一點,那就是讓齊國尤其是齊王過於的揮霍,齊國的國力。並且讓齊國四處樹敵,尤其是攻下宋國那一站,不僅宋國計程車兵給了齊國軍隊以眾創,而且奪下宋國這塊肥肉更是天下由忌憚但改為恐懼。大家都害怕騎過突然將怒火撒到自己頭上。因此大家也就慢慢的被抱成一個團。公孫衍曾經一直推行合縱這個策略。和宋這個策略呢?其原本的初衷就是對付秦國,但是與此同時,這個策略也剛好可以對付齊國,因此,有燕國進行主導組織了一場伐齊聯盟。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以至於讓人懷疑這是一場陰謀。就在此時,天下最為的強大的兩支軍團也一起加入了伐齊聯盟。一隻就是秦國的軍團,一隻是趙國胡服騎射的勇士。再加上殺紅了眼的燕國士兵。齊國焉能不敗?

      可以說,齊國的率先倒下,其原因就是因為齊國一家獨大的最終後果,雖然此時此刻有更為強大的秦國,但是列國卻拿秦國毫無辦法。而此時的列國急於想要攫取更多的利益,為自己儲存自己的國家。所以此時有人提出來伐齊之策,那就顯得太好。

      齊國亡國不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而是五國合縱樂毅伐齊,齊國僅剩二城名存實亡。

      孟子曰: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戰國七雄實力雄厚的國家,秦最強、楚最大、齊最富!秦經商鞅變法國力大增軍隊戰鬥力爆表,楚佔據長江以南地盤最大,齊國東臨大海有漁鹽之利,土地肥沃、風調雨順。

      戰國時期民眾支援度和幸福指數我敢說齊國毫無疑問排行第一,商鞅變法同時期秦國百姓溫飽不能解決,戰爭內亂不斷,在生死線上掙扎。齊國自第一位桓公稱霸工農業發展成為七國之冠,全民奔小康!齊國臨淄百姓到處聲色犬馬...

      軍事和經濟其實背道而馳,秦國軍隊在戰爭和環境中磨練了意志,民風彪悍勇憾喜戰鬥。齊國經濟繁榮,生活水平高階,百姓也不願用性命去打仗。單憑軍隊戰鬥力,齊軍士不如魏武卒,魏武卒不如秦甲士。

      齊國不是被六國攻伐,最初是五國,後來楚國才加入。其次,齊國並未滅國,樂毅聯合其他戰國攻打幾年佔領70多座城,但仍有即墨和莒未攻克,齊襄王出逃,田單在即墨堅守抵抗,最後使用火牛陣大敗燕軍,隨之收復所有被占城池。因此談不上滅國。六國中齊是最後一個滅亡的。

      樂毅伐齊,齊軍如同山崩一般一潰千里...

      戰國初,趙魏韓三家分晉,讓東邊的齊,西邊的秦都得以拓展疆域,最後形成東齊西秦的兩強局面。齊以趙以合縱基地,幾次組成合縱聯軍想要滅親秦。秦以燕,宋為合縱基地圖謀滅齊。在歷史上看,似乎合縱都是三晉作為主導,但背後的主謀的是齊。燕國長期和齊國作對,何嘗不得到秦國的大力支援。扶持宋國,也是秦國壓制齊國的重要措施。

      齊國數次組織合縱進攻秦國都失敗,秦國以燕國出面組成合縱一次就攻破齊國。關鍵原因在於齊國因為合縱的關係,過少攻打別的國家,失去了戰力心。

      齊國是最後一個,但是其他幾國被滅時候,齊國一直不願幫忙,其他幾國被滅之前差點滅了齊國,所以齊國肯定痛恨其他幾個國家,趙國四戰之地,農業肯定被破壞,趙國長平之戰時候,幾十萬軍隊的後勤跟不上,最能幫忙的其實是齊國,但齊國不聞不問,逼的趙軍主動出擊 ,如果有糧食的話,拖也把秦軍拖死,那歷史可能改寫。

  • 2 # 嘻嘻哈哈每一刻

    一直搞不懂,弱小的南韓在一線都能抵抗秦國五十年,趙國打的國不像國了還能讓秦國絞盡腦汁,楚國在丟失了老巢之後還滅掉秦軍二十萬,而強大的齊國在面對秦國時,齊國上下竟然不戰而降。

    齊國可是老牌的諸侯國,在東方一直是老大,就算是在落魄的時候也是老大。為什麼突然之間這麼熊了。這還要從六十年前說起。

    在秦國伐齊的六十年前,齊國可是天下間最為強大的諸侯,甚至開了稱帝的先河。之後又滅掉原本天下間最大最富饒的宋國,吞併了宋國千里膏腴之地,一時間,引來了天下諸侯的羨慕。在戰國時期,誰要是打破平衡,誰就會引來其它國家的聯合討伐。齊國顯然沒有從楚國的悲劇中吸取教訓,這就註定了齊國要重蹈覆轍。

    不久五國就組成聯軍討伐齊國,而齊國顯然沒有準備好,最可怕的是,齊國位於東方的平原,與四鄰都沒有任何關隘。不像秦國可以依託函谷關和秦嶺,趙國可以依託太行,而齊國四周都是平原,從哪裡都可以對齊國下手。既沒有準備好,有沒有天險可以依託,對手又強大。所以,不可一世的齊國瞬間就成了狗熊,不到半年就被打的幾近亡國。

    雖然後來齊國收復了山河,但齊國已經不是哪個齊國了。後來齊國幾乎不再和他國發生爭執,在最紛爭的時代做了最安靜諸侯,而且一做就是三十年。後來索性和兩大仇人握手言和,還和其中的秦國當起了盟友。就算是楚國虎口奪食,吞併了他的碗中餐魯國,齊國也沒有發出有力的聲音。後來不管天下發生什麼大事,齊國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就這麼安靜地做一名旁觀者,好像他可以置身事外。

    後來秦國滅了它百年宿敵三晉,秦國的大軍已經到了它的門口。但齊國依舊像原來一樣,過著安靜富足與世無爭的日子。依舊當秦國是盟友,甚至還為秦國的大軍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根本就不考慮秦國的本質是一頭虎狼,秦國在打楚國之前,楚國和秦國相親相愛了幾百年,在打趙國之前,和趙國結盟了幾十年。

    但秦國滅了三晉準備對楚國下手的時候,楚國尋求齊國的幫助,齊國依舊想置身事外。等到其它五個都被滅了的時候,齊國似乎發現的危機,但他依舊不相信它這位盟友會對自己下手,甚至還準備為遠征的秦軍接風洗塵。但秦軍卻對它下手了,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秦軍太強大,齊國根本不是對手,而且齊國壓根就沒有做準備,倉促之間只能投降了事。齊國上下相信,這位盟友肯定會善待他們,之前的和善也是真的。但後來的發展卻狠狠地打了齊國一記耳光。

  • 3 # 水墨鄂州

    秦統一六國:齊國為何不戰而降?

    滅掉楚國後,秦王嬴政派王賁帶著幾萬兵馬開赴遼東,很輕鬆地就把燕國的殘餘勢力解決掉了,燕王喜被俘,燕國徹底宣告滅亡了。王賁接著又進攻代郡,代王嘉兵敗自殺,趙國的殘餘也最終被消滅盡了。

    王賁回到秦國,秦王嬴政立刻召見他:“我們已經消滅了五國,現在只剩下一個齊國還在苟延殘喘,我們很快就可以完成統一大業了。這次還要再辛苦王將軍一次,帶兵去征討齊國。”

    “大王,這恐怕是消滅六國征戰中最輕鬆的一次了。”

    秦王嬴政笑著說:“將軍為什麼這麼說呢?”

    王賁回答道:“齊國的丞相後勝早已經被中國收買,他一直支援中國攻打其他國家,所以每當我軍滅掉一個國家,齊國就會送來一封賀信。他們認為齊國與秦國是朋友,所以根本不設防,多年來一直也沒有練過兵。這次秦軍入齊,一定會勢如破竹,長驅直入。”

    “哈哈哈,王將軍的想法正與本王不謀而合。”

    正在這時,侍從送上來一封書信:“大王,齊國送賀信來了。”

    秦王嬴政看了看書信,笑著對王賁說:“齊王又寫信祝賀咱們殺了燕王喜和代王嘉,他還不知道自己也已經死到臨頭了。”

    “所以說齊國對我們根本沒有防備。”

    “好,我命你即刻起兵出發。”秦王目光炯炯有神地盯著王賁說。

    “末將遵命。”王賁說完轉身向宮外走去。

    秦王嬴政又叫住了他:“等一等。”

    “大王,還有什麼吩咐嗎?”

    秦王嬴政想了想說:“本王想先給齊王寫一封書信,勸他投降。如果他獻城投降,我們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如果他不識相,還要作垂死掙扎,到時候我們再出兵也不遲。”

    齊王接到書信開啟一看,不禁大驚失色。秦王的書信上是這樣寫的:

    “為了結束多年來各國間相互爭鬥、廝殺的局面,讓百姓過上太平生活,我秦王嬴政決意要統一天下。那些不同意我的主張的國家,我已經派兵征討並把他們都消滅掉了。你齊王一向都贊成我的主張,協助我軍行動,所以我現在希望你把齊國也交給秦國來管理,這樣六國就統一了。你也可以攜全家來秦國享福,過養尊處優的日子。

    識時務者為俊傑也。聽從我的意見,乃是明智之舉,否則秦國將大軍壓境,兵臨城下,其他幾國的命運就是齊國的前車之鑑。”

    齊王看完這封信後,臉色蒼白,踉踉蹌蹌回到後宮。他已經六十多歲了,當了十多年的齊王,因為齊國離秦國最遠,所以一直沒有捱過打。

    齊國也曾經像秦國一樣強大。春秋時期,齊桓公是第一位名副其實的霸主。到了戰國初期齊威王在位時,齊威王任用鄒忌在齊國掀起變法運動,使齊國更加強大起來。在與魏國的桂陵、馬陵之戰中,齊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公元前288年10月,秦國和齊國相約同時稱帝,秦昭襄王稱西帝,齊湣(mǐn)王稱東帝。不久,齊國違背約定,迫使秦國取消帝號。這表明了齊國與秦國是當時東西對峙、勢均力敵的兩大強國。

    然而齊國也正是從這時開始逐步走向衰落的。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與魏國、楚國滅掉宋國並瓜分了宋國的土地。齊湣王還準備繼續向南進攻楚國,楚國只好聯合趙、燕、韓、魏四國一起聯合抗齊。為了報當年齊國伐燕之仇,燕昭王積極參與組織攻打齊國,他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兵進攻齊國。

    齊國戰敗後,齊湣王逃到莒(jǔ)城,不久就被殺死了,由齊襄王繼位。齊國的大部分地區都被樂毅攻佔了,只有齊國將軍田單堅守即墨。田單用火牛陣打敗燕國將領騎劫,五年後,田單收復了臨淄,齊襄王這才重新回到臨淄。

    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由他的兒子建繼位。

    齊國從那時開始就一蹶(jué)不振,國力一天不如一天了。

    秦昭王時,秦國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戰略,竭力拉攏齊國,為的是讓齊國在秦國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不去支援其他國家,只做一個旁觀者。而齊國認為自己離秦國最遠,秦國威脅不到自己,因此,齊國不但不援助其他國家,而且齊國自己對秦國也不作任何防備。

    幾年前,秦國大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時,魏國、楚國都準備援助趙國,只有齊王建按兵不動。當時趙國沒有糧食了,請求齊國援助糧食,被齊國拒絕。齊國大臣周子反對說:“大王,我們不如答應趙國的請求,讓他們打退秦兵。而我們不去援救趙國,卻正合了秦國的心意。況且趙國是確保中國安全的一道屏障,趙國同齊國就像是唇齒,唇亡齒寒。如果今天趙國滅亡了,明天就會輪到我們齊國。所以現在救趙國,應該像救火一樣刻不容緩。另外,救趙國也是正義之舉,抵抗秦軍能使我們名揚天下。如果不這樣做,只愛惜那點糧食,就是錯誤的行為。”

    齊王建聽不進去這些意見,結果使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餓死了成千上萬的人。

    現在齊國突然大難臨頭了,他實在不知怎麼辦才好。

    這時他看到了魏姬,以前魏姬曾勸說他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抗秦,也說過唇亡齒寒的道理,當時自己還斥責她是婦人之見,認為秦國絕不會進攻齊國,現在看來她是對的。

    齊王建六神無主地說:“以前你讓本王聯合各國一起抗秦,我沒有聽你的建議,現在秦王給我寫了一封書信,讓我棄國投降,你看我該怎麼辦呢?”

    魏姬看著信嘆口氣說:“如今後悔也已經晚了。”

    齊王懊悔地說:“難道本王就只有拱手將齊國獻給秦國嗎?沒有別的辦法了?”

    魏姬悲憤地說:“我平日奉勸過大王,要操練兵馬,加強防禦力量,可是大王一直把秦國當成朋友,沒有絲毫的防備。如今齊國軍務荒廢,刀槍入庫,哪還有能力與虎狼一樣兇猛的秦軍對抗?”

    齊王又找來丞相後勝商議對策,他期待地看著後勝:“丞相,秦王寫了一封書信,想讓齊國投降。如果不投降,秦國就要大兵壓境滅掉齊國,你看這如何是好?”

    後勝早就被秦國派出的間諜用重金收買了,他當然是替秦國說話:“大王,秦國兵強馬壯,韓、趙、燕、魏、楚幾個國家都已經先後被秦滅掉了,更何況我們齊國多年不練兵,同秦軍對抗也只有死路一條,看來只能投降秦國了。”

    齊王絕望地說:“就這樣把祖宗的基業拱手相讓嗎?”

    秦王嬴政見齊王建收到書信後並沒有立即投降,便令王賁率領大軍出發。

    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攻打齊國,齊國的軍隊由於多年不操練,早已經沒有絲毫的抵抗能力,秦軍長驅直入,毫不費力就打到了齊國都城臨淄。

    齊王見大勢已去,只好出城投降。

    秦王嬴政接到王賁勝利的戰報後說:“齊王一直以來都很聽話,就不要殺他了,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生活吧。後勝這個奸臣應該殺掉,把我們秦國送給他的黃金全部拿回來。”

    王賁奉命殺了後勝,又把齊王建流放到共邑,禁錮在一片松柏林中,不久後齊王就病餓而死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混戰局面,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

    秦王嬴政望著面前的地圖,他想了很多:從現在開始我就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君主了,秦國的領土、人民都比過去多出了無數倍,我該如何治理好這個國家呢?創業容易守業難,以後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 4 # 圖騰銘文

    首先齊國是最強國家的時期是在齊桓公,管仲變法的事情,但是那是春秋時期,距離秦一統六國太過久遠了。齊國早已經不是最強的了。至少綜合上不是。

    說到齊國,他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國家,外戰無敵,就是於周以外的北方遊牧民族戰鬥是,必勝,然而與內部其他諸侯國競爭的時候,只要打仗基本上輸。

    原因也可以回答你那個問題,為什麼打不過秦國。自從管仲表法以後,基本上齊國成了最有錢的國家,加上他們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下到民眾,上到貴族都十分富裕。有錢的和沒錢的真到拼命的時候,有錢的是不會有赤貧那麼兇狠無謂,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他們更多會選擇付出一部分,或者出賣別人來保全自己。

    而秦國不一樣了,出了名的窮,人窮就顧慮少。加之商鞅變法,給了一條出路,要地位,金錢就只能去戰場上拿敵人首級換取。你說這麼一個如狼似虎的國家和一個滿身是肉的肥羊國家最後誰能勝出呢?必然是秦。

    秦國這樣的體質決定了,必須不停戰鬥,戰鬥,只有這樣所有人才有出路,一旦戰爭結束,巨大的矛盾也就會出來。

  • 5 # 文藝青年Right

    齊國不戰而降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齊國君主軟弱無能。早在戰國時期,從齊國君主齊桓公開始,齊國一直都是獨霸天下,威震全國的國家,接著到齊威王時期,又把齊國的國力提升到新的高度,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軍隊整體實力也不斷強大。而到齊國君主田建時,齊國逐漸走下坡路了。齊王建這個人,非常驕傲自滿,認為自己有著一畝三分地,便號稱自己的國家是天下最富有的國家,缺乏責任和擔當,難成大器。

    二,政治腐敗,國內大部分大臣被秦國用重金收買。當時,秦國實行遠交近鄰的政策,秦國私下不斷派出使者潛入齊國,收買了大部分大臣,而這些大臣們整天圍在齊王建身邊,對他說:秦國和我們建立外交了,我們兩國是朋友,秦國不會進攻我們的。導致齊國表面上和其他五國聯合,其實背地裡和秦國往來,齊國自稱自己是“東帝”,秦國是“西帝”。每當秦國攻打別國時,齊國總是袖手傍觀、隔岸觀火,更沒有派兵幫助其他幾國。

    三,吞併宋國,惹來殺身之禍,差點滅火。公元前284年,齊國吞併宋國後,不僅加劇的與秦、趙的矛盾,而且對韓、魏、楚造成了重大威脅,於是燕國大將樂毅率領六國軍隊攻打齊國,不僅在時西之戰中打敗了齊國軍隊,而且豪取齊國七十二城,差點讓齊國滅亡。齊國復國後,幾十年沒有打仗,將士鬆懈,毫無戰鬥意識。就在六國都展開變法時,齊國政治腐敗,沒有透過變法來改變自己的處境。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齊王田建只能投降了。雖然齊國投降了,但並毫無意義,起碼讓齊國百姓免受戰爭之苦,也是一個君主最基本的原則,也保住了齊國文化,所以強大的秦國面前,投降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6 # 南宮雁門

    這還不是因為君王昏庸嘛!

    齊國,這個前後八百多年,由姜太公認首任國君的封國,在春秋時期最先稱霸於諸侯!雖然中途曾經亡過國,但是又迅速的復國了!復國之後的齊國實力不減!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仍是沃野千里,甲士百萬!

    齊國是和楚國秦國都是一起從春秋走到戰國的!實力可想而知,當時秦國滅楚的時候出動了六十萬軍隊才成功了!雖然齊國不如楚國土地大!但是想要戰勝齊國至少也要有五十萬人馬!

    嬴政應該也是這樣想的!他在滅其他國家的時候就在重金賄賂齊國的宰相,讓他阻止齊國發兵幫助別的國家!當楚國被滅亡後秦國派使臣來齊國面見齊國國君,讓齊國投降於秦國!到時候秦國給齊王五百里低,讓他做一個封君!這種由王貶到侯的事齊王竟然答應了!齊王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昏庸,再加上相國的忽悠!相國是他的舅舅!為可自己權傾朝野,百般陷害忠良,致使朝廷上沒有人敢說話!

    秦國的使臣回去告訴秦王嬴政齊國願意投降後秦王高興壞了!最後也的確給了齊王一個五百里的封地,但是那裡什麼都沒有!最後齊王在裡面被活活餓死了!

    放著好好的一個齊王不當偏要當一個封王!當了一個封王也沒有好下場!所以亡國之君必有其可恨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為明星,明星的真實含義是什麼?現在那些所謂的明星能稱的上是真正的明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