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omi多米
-
2 # 網格交易君
“自我實現”理論是馬斯洛關於人本與人性的核心理論。但是當代大學生對“自我實現”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很多大學生不再反思是否做到了自我實現。針對當代大學生的這種狀況,本文將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如何理解自我實現;分析當代大學生沒有做到自我實現的原因;自我實現者的特質;以及對於一個當代大學生,如何做到自我實現。
一:自我實現理論
在真正介紹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之前必先闡明兩件事情,一是一般人對“自我實現”的誤解;二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一般的人對“自我實現”存在很大的誤解。在瞭解“自我實現”的真正理論之前,我也同大多數一樣,認為只有那些創造者、聖人、巨人才能真正做到“自我實現”,也只有他們才能是“自我實現的人”,比如:林肯、愛因斯坦、貝多芬等;或者是小說家、詩人和隨筆作家們描述的好人、偉人。並且認為:做到“自我實現”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結果,就像一個人生的最高目標一樣,也許你一直是處於追求的過程。要想做到“自我實現的人”則猶如蜀道之難,讓人望而卻步,根本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所能做到的。還有一種誤解就是把“自我實現”理解為“自我表現”,自身的行為表現得到了旁人的認可,或者得到社會的尊重,便以為是達到了自我實現,其實自我實現更側重的是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在需求層次理論中,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價值級差分為三檔:一是“生理需要”,所謂“食、色,性也”,屬機能性需求,飢腸轆轆時想吃,身體發育成熟了有性慾,再加上安全需要,這與一般動物無異,因價值含量甚低,故馬克思稱其為“粗俗性需求”;二是“心理需要”,人不會僅僅為麵包而活,當溫飽不成問題,他在人際中又會滋長“愛與尊重”之需求,此當與動物拉開了距離,誠然,哺乳動物也有“舔犢之情”,寵物在享受主人呵護時更顯得可愛,但比起情侶在楊柳岸執手凝噎、依依惜別的意境,畢竟是兩回事,更不要說,渴望在社會中贏得自尊或為公眾所敬,更非動物所能有;三是“超越性需要”,這就是“自我實現”——馬斯洛說“自我實現”作為某種“需要”,就是指促使他的潛在能力得以實現的趨勢。 這種趨勢可以說成是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比如“音樂家必須演奏音樂,畫家必須繪畫,詩人必須寫詩,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
一般認為,“自我實現”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雖然亞里士多德沒有直接使用“自我實現”這一名詞,但是在他的潛能與現實的範疇中,包含有自我實現的含義。自我實現的英文解釋是self-actualization。《洞察未來》這本書對“自我實現”的解釋是:一個人成長的頂峰期,這時,我們已擺脫由基本需求和匱乏性動機帶來的憂患。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不是終點,而是完成充分發展的一種動力和渴望。同時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程度上發掘自身潛在的天賦能力和趨勢的一個過程。雖然我們都有這個動力,但我們也有對成長的恐懼。 其實,自始自終,馬斯洛也沒有對“自我實現”有一個完整的定義。中國最著名的馬斯洛心理學研究專家,有“中國的馬斯洛”之稱的許金聲先生認為:所謂自我實現,簡單說來就是在對環境積極適應的前提下,個體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揮,個體人生價值的充分實現,並在這個過程中有利於社會。
馬斯洛認為,傳統心理學都是致力於研究人類中那些矇昧的、消極的、病態的和獸性的方面。由於他們在心理學上強調研究殘缺個體,所以只能形成一種“殘缺”心理學。他認為弗洛伊德和弗洛姆只研究神經病人和精神病人這些不正常的人,只重視人的“病態”方面,而無視人的偉大力量和優良品質。馬斯洛反對這樣的心理學,反對這樣的人格理論,他認為很有必要建立一種比較全面的人格理論,來發現人類固有的善良的價值,更好地為人類的發展服務。 這一全新的理論就是自我實現。也正是因此,自我實現理論從一個積極、樂觀的視角來審視人性中的“善”。由於這種理論中蘊涵的樂觀,很多人認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儘管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但在相當程度上受了東方哲學,特別是道家哲學的影響。
自我實現其實是引導人們如何“做人”的理論,旨在內在人格的構建。但是中國的“做人”側重於人際關係學,如此“做人”之結果,不僅僅丟棄了“自由、獨立”,而且也丟棄了真誠。自我實現則側重研究:一個人如何從“個體”成長為“主體”。“個體”側重於一個生物學概念,而“主體”側重於一個文化學、哲學上的概念,它是指具有某種價值記憶體的理想人格存在。要想實現這種成長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自由選擇,二是獨立擔當。自由選擇的動力來自於自我體認,也就是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在社會之中扮演的角色與自我情感價值融合而一,這樣就真正擁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也就真正成為了自我[7]。獨立擔當則是在自由選擇的基礎上實現的,自己不在是機械地趨同於現實生活,也不是捨己地主動適應社會,不再逃避內心的價值取向。努力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不在乎別人說什麼,在乎的是自己心裡在想什麼,這近乎旦丁的“走自己的路”。
二:為什麼當代大學生沒有做到自我實現
要想做到自我實現必先認識自己,或者說是尋找自己。當今的大學生一般都能流利地說出他們應該需要的東西--成功地獲得大學學位、找到一個工作、戀愛、結婚、供養家庭――但很快連他們自己也明白:他們所談論的這一切乃是他人、是父母、教授、上司、老師期待他們做的,而不是他們自己所希望得到的[8]。羅洛·梅在《人尋找自己》一書,空洞的人這一章節中,對此有深刻的闡述。“無聊”、“鬱悶”、“寂寞”成了當代大學生的口頭語,他們迫於就業和前途的壓力,迫於父母的壓力,往往一跨入大學校門就開始關心考研和就業問題。很少有人能夠捫心無愧地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追求,往往是跟著別人的腳步,或者採取逃避的態度,不去想,不去管,大學生活一混而過,到了畢業的時候又後悔莫及。這些人都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更不用說要他們做到自我實現,因為他們無法對自己做一個正確地人生價值定位。我認為當今大學生的這種心理便是一種逃避、一種失去自我的自動適應。
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曾是馬斯洛的導師)曾對這種逃避的心理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人有對自由的需要,一種具有維持自我的獨立而不為他人或社會所融合的自戀性。現代的人擺脫了原始社會關係的束縛獲得瞭解放,但人和其社會成員隔離開來,人孤獨無助,總感到一種不可駕馭的力量在威脅著他。因此總是千方百計的逃避這種自由[9]。這種逃避的心理機制分為三種:集權主義,破壞性和捨己的自動適應(又譯作機械趨同)。其中捨己的自動適應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採取的方法。個體完全按照現存社會模式所要求的那種社會性格來塑造自己,他和周圍其他人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他已溶入了人群之中,和他們完全容為一體,因而不再感到孤獨和威脅,這種心理機制相當於動物的保護色,人們和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但個體付出的代價是:喪失了他的自我。馬斯洛在自我實現理論中對這種心理機制的分析便是“約拿情結”,是根據聖經中的人物約拿提出的一個獨特的概念。他認為,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理解人性所能達到的高度,人們不僅僅懼怕自己身上的最壞的東西,也懼怕最好的東西,逃避自己的內心,不敢面對,或者是不敢面對社會人士對自己的評價[10]。華人自古便有這種傳統觀念,中庸思想便是最好的典範。而如今,這種中庸思想在大學生身上的演變便是:凡事都“混”,“混到畢業再說吧”,沒有自己的主見,說話誇誇其談,但很多情況下都是在貧嘴,沒有自己的見解,但是為了掩蓋自己的虛假的內心,便表現出很有才華、很有口才的模樣。對待學業也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很多人考研也僅僅害怕本科生找工作的困難,而且很少有人對自己的學業沒有很大的興趣,湊合著學吧,“畢業了學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夠用到”,有時對其他專業很感興趣,但是迫於就業、父母的壓力,也沒有勇氣去嘗試。很多人對自己的專業沒有興趣,但是卻考了這個專業的研究生,僅僅是因為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可以選擇的餘地,即使是有,也沒有清楚認識到自己的真正價值定位,不敢去面對。跟著大多數人的腳步,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實現的什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大學生的這種捨己的自動適應的心理狀態。
另外,現代人不能做到自我實現的另一個原因是孤獨感。特別是大學生,他們對自身現實的大部分感覺都是來自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身的現實感已完全取決於他人,因而就擔心如果沒有這種對他人的依賴,就會失去對自身存在的感覺。他們覺得自己會因此而“消散”,就像水在沙漠中流失一樣。許多人像盲人一樣,他們在生活中摸索自己的道路,只能藉助於不斷地觸控他人。他們孤獨、焦慮,是因為不知道該扮演什麼角色,該追求和相信什麼樣的處世原則。這種潛意識的逃避和內心的孤獨使得他們的取向有所變化:他們接受觀念,而不是生產觀念;讓他們自己發表意見,他們會感到束手無策;讓其他人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知識,而他們自己則不願為此而費一點力。弗洛姆曾把這類人稱作“寄生型”或“接受型”。
還有,就是對待感情的問題。在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中,愛的需要是一種精神的需要,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自我實現者的愛情”一部分中,曾這樣描述愛情關係:良好的愛情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所謂需求的認同,或者說將兩個人的基本需要的諸多層次融合為一個單一的層次。其結果就是一個人可以感覺到另一個人的需要,如同是他自己的需要一樣,同時,他也感覺到自己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屬於另外一個人,從而自我得到擴大,同時囊括了兩個人。為了某種心裡目的,這兩個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屬於另外一個單一的單位,一個單一的人,一個單一的自我[12]。馬斯洛研究的基礎是健康的愛情關係。那麼當代大學生的愛情是怎樣的呢?在談戀愛方面,他們比以前更加現實了,儘管他們有強烈的感情上的需要,但由於很清楚自己前途未定,好些人往往只是想嘗試一下自己的魅力,一旦滿足了自尊需要,增加了信心,便激流勇退。所以有不少大學生感嘆:現在的很少有真性情。這種對待感情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當代大學生的內心孤獨與目標盲目,有時又想尋找一種心理依託,藉助這種依託來達到自我實現。
人就是人的自我,他有責任去實現自己的命運;而這反過來即意味著人必須自己為自己做出基本的選擇。選擇自己的自我和自己的存在的反面是什麼呢?――選擇不存在,即選擇自殺。馬斯洛在《選擇自己的自我》一篇文章中說:維護人的自我與付出人的自我都是需要勇氣的[13]。他肯定了人生存在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以及自己需要的勇氣。當世人批判選擇自殺的人是如何如何的不負責任時,心理學家卻能從一個自殺者的內心去理解,去發現對活著的人有用的東西。但是當大學生中間自殺者越來越多時,人們在一味批判的同時,還應該去反思自己的行為,自己的人生價值。當今的大學生越來越來不願意去思考一些事情,不願意去理智地分析,學業重的時候是一直在忙著學習、學習;閒來無聊時,寧願打打遊戲,也不願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定位。不過畢竟是在大學裡面,也要對父母家庭一個交待,很多人就會盲目地根從別人地腳步,儘量地考研究生,考G,考託。但是一旦面對畢業,他們的思想就會在現實的壓力下全部暴露出來,特別是選擇工作的那些人,他們害怕的不僅僅是自己缺乏工作經驗,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害怕自己該如何選擇,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對滿足了父母的願望。如果滿足不了父母的願望,就會自暴自棄。這也是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不能找到一個父母滿意的工作而選擇自殺的原因之一。我們不妨先看一下馬斯洛在大學畢業時遇到的困難與自身的選擇,1934年馬斯洛獲得博士學位,當時美國正處於大蕭條的深淵,學書傑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再加上當時反猶太人的氛圍,這使得他獲得一個職位的可能尤其渺茫。面對這種困境,馬斯洛在威斯康星的導師們甚至勸他合法地改掉亞伯拉罕的名字,換一個不帶有猶太味的名字,對此,他斷然拒絕。在走投無路,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中,馬斯洛進去威斯康星大學醫學院學習,希望獲得雙博士,以增加就業機會。但僅過幾個月,就因為不厭其煩而退學。他和妻子貝莎由於經濟問題的困擾開始不斷地吵嘴,兩人地婚姻開始出現危機。但馬斯洛一直在這種困境中尋求發展的機會。直到1935年夏天,終於在哥倫比亞教師學院爭取到一個博士後的研究職位[14]。馬斯洛的自身經歷也告訴我們在困境中應準確給自己定位,應充滿生存的勇氣。
當代大學生不得不適應當今快節奏的生活,這種捨己的主動適應,增加了他們內心的孤獨,也使他們不能正確地對待感情問題。馬斯洛在布魯克林大學對學生做了很多的心理治療工作,對於求助於他的學生,他並不僅限於調整他們去適應社會道德習俗,而是激發他們內心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包括個人的目標和抱負等等。當代大學生更需要激發自身的目標和抱負,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給自己定位,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自我實現。
三:自我實現者的十五個特質
自我實現者(self-actualized person),一個精神上健康、成熟、正在實現自我完善的個體。他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因而為超越性需要所驅動,成為存在價值的積極追求者。這種型別的人有一些特徵,包括創造力、睿智、情感的自發性、對某種職業的熱忱等。[15]
在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馬斯洛已明確指出,“自我實現的人”是關於心理健康的研究,他所選取的研究物件不僅僅是一些著名人士或歷史任務,還有他身邊的人,以及一些大學生。前面已經講到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是從一個健康、積極、樂觀的角度來研究人性,那麼他所描述的自我實現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他認為自我實現者應具有的十五個特質(來自《自我實現的人》,其中有自己的整理和理解):
1. 對現實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適意的關係
辨別人格中的虛偽、欺騙、不誠實,以及大體正確和有效地識別他人的不尋常的能力;比其他人更正確地看出被隱藏和混淆的現實。
2. 對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相對地不受令人難以抬頭的罪惡感、使人嚴重自卑的羞恥心、以及極為強烈的焦慮的影響;能夠以一個人在接受自然的特性時所持有的那種毫不置疑的態度來接受脆弱、過失和弱點。
3. 自發性;坦率;自然
要實現真我需要內心相當的自由,行為也要率真自然;也較易超脫習俗或慣例的影響,而表現出純真的天性。相反的特性則是處處防衛,不敢自我流露,並且經常懼怕他人的批評。
4. 以問題為中心
強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自身以外的問題上。自我實現者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務,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們身外的問題。
5. 超然獨立的特性;離群獨處的需要
常常可以超然於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靜,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裡會引起騷亂的事情的影響。
6. 自主性;對於文化和環境的獨立性;意志;積極的行動者
較不受環境影響,面臨挫折打擊也能保持比較快樂且寧靜的心情;依賴自己的潛能和資源來成長並發展,不需要他人的好評來支援自己。
7. 欣賞的時時常新
具有奇妙的反覆欣賞的能力;對於同一件事物,能夠一再欣賞而不覺厭煩;從自己擁有的、過去的成就中吸取靈感。
8. 神秘體驗;海洋感情
這一點便是馬斯洛在後來提出的高峰體驗,與馮友蘭的天地境界有相近之處。實在自我實現的基礎上更高一層的達到忘我的精神境界。
9. 社會感情
對人類懷有一種很深的認同、同情和愛的感情。
10. 自我實現者的人際關係
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愛、更完美的認同,以及更多的擺脫自我限制的能力,因此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際關係、
11. 民主的性格結構
為人比較謙虛,可以坦然與迥然相異的人交往和學習,對任何人都存有幾分敬意,就只因為對方是人。
12. 區分手段與目的、善與惡
有強烈的道德觀念與確定的行為原則;是非與善惡觀念比較清楚。
13. 富於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自我實現者的幽默感不同於一般型別。因而,惡意的幽默、體現優越感的幽默、反禁忌性的幽默都不會使他們感到開心。他們在有意義的生活事情上找到幽默的題材。
14. 創造力
與天賦的創造力不同,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似乎與未失童貞的孩子們的天真的、普遍的創造力一脈相承,這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潛力。
15. 對文化的抵抗
雖然在多種方面與文化和睦相處,但在某種深刻的、意味深長的意義上抵制文化適應,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內在地超脫於包圍著他們的文化。
以上便是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者應具有的特質。從這些特質來判斷,幾乎沒有人能夠稱得上是自我實現者,這種自我實現者只是完美個體的畫像,即使馬斯洛自己,也不能享有此榮譽。可是,當人們把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稱作烏托邦式的言論時,當人們置疑自我實現的人太過完美時,馬斯洛也開始自我反思,在他生命的最後,他更加意識到,任何關於人性的理論都應該承認我們自身的不完善性,但也不要限於絕望。馬斯洛看到,即使是最優秀的人,包括他懷著崇敬心情研究了很長時間的自我實現的人,也同樣是不完善的。於是他又提出了:自我實現者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認為自我實現者也有罪惡感、焦慮、憂傷、自責、內心的矛盾和衝突,即使是哲人、聖人也會不時流露出易怒、暴躁、乏味、自私、或沮喪等弱點[16]。馬斯洛還告誡人們放棄對人性的幻想。這樣,馬斯洛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自我實現者,很多的偉人也便是自我實現者。但是,即使這樣,能稱得上是自我實現者的人還是寥寥無幾,因為馬斯洛在研究自我實現者之前便已宣告是關於心裡健康的研究,他所選取的實驗物件都是心裡健康的成功者。
但是馬斯洛在闡述自我實現理論時,認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做到自我實現,而且還可以達到高峰體驗。在《一流菜湯與二流繪畫》這篇文章中,如果一個家庭主婦認真仔細地做出了自己認為最好的菜湯,那麼此時她已經做到了自我實現。當丈夫和孩子喝完湯,她在廚房洗刷時,這時一束Sunny射入,她抬頭望著窗外明媚的Sunny,一種幸福的感覺洋溢在自己的內心。家庭的溫暖,自己內心的一種極度幸福的體驗,這都表明她已經達到了高峰體驗。如果一個畫家草草畫了一副二流的畫,這時相比一流的菜湯,這個畫家就沒有做到自我實現。但是對於如何稱為自我實現者,馬斯洛卻沒有這麼說,他還是認為自我實現者是一種很難達到的目標,現在很多人也認為自我實現者猶如遙遠的地平線,永遠追求,卻不能實現。但是既然後來馬斯洛也認為自我實現者有自身的缺陷,那麼也可以像自我實現一樣,一個人可以此時是自我實現的人,彼時不是自我實現的人。如果某一時刻做到了自我實現,那麼就可以說此時便是自我實現的人。自我實現的人不必說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評價,可以是一個階段,也可以僅僅是某一時刻。這樣不必為自我實現者是完美個體的畫像而找一個合適的藉口,也不必說自我實現者也有歷史、時代給予的缺陷。這也是我在理解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中的疑惑,我覺得馬斯洛自身前後雖然對自我實現者的解釋是深邃的,但是完全沒有必要找藉口來補充自己之前對自我實現者特質的研究。前後的研究並沒有矛盾,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自我實現的時段佔了很大的比例,這個人便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沒有必要去探究他的整個一生到底是不是一個自我實現者。這樣的話,成為自我實現者也就更貼近於生活,不再是追逐不可到達的地平線,而是跨越一個又一個的山峰。
三:自我實現的方式
分析了當代大學生沒有做到自我實現的原因,以及自我實現者的特質之後,將繼續探討當代大學生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實現,以及成為自我實現者的方式。關於這方面,馬斯洛曾在自己的一篇日記中記述瞭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實現,(可參見附錄),在偉人面前,我覺得自己的見解已經沒有寫出來的必要,但是對於當代大學生,我覺得還是要說一些話的,這些話也可能僅僅是對《什麼是自我實現?》這篇馬斯洛日記的理解。
當代大學生,往往不是傾聽自己的聲音,而是傾聽父母的聲音,傾聽權利機構的聲音,傾聽老人的、權威的或者傳統的聲音。他們應該多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從自身的發展去考慮自己的人生定位。即使在平常的小事上,也要清楚自己內心的觀點,不要總是受別人的影響。前幾天 ,去中國美術館看“法國印象派珍品首次在華展出”,在一副令人迷惑的油畫前,幾乎沒人說:“這副畫我怎麼看不懂啊?”卻常聽人說:“畫得真好!”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都不是真正地明白每一副畫的內涵。他們只是覺得自己如果自己說看不懂可能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不高。都在盡力維護著自己的“面子”。因此,我們要多傾聽自我,表達誠實的意見,不要受別人的左右,“一個人的任務是很好地成為他自己。很明顯,對於這一使命,世界上不存在這競爭的對手,一個人的對手只是他自己。”既然不存在競爭的對手,我們就沒有必要為了別人而虛假地表現自己。要從自身分析,給自己定位,這樣才能逐漸進步。
馬斯洛指出:自我實現不僅是一種終極狀態,而且是隨時隨刻、點點滴滴地實現個人潛能地過程[17]。如果一個人較聰明,自我實現便是透過學習變得更有智慧。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校園環境,一方面擴充自己的知識,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另一方面,也要學會做人,學會如何給自己的人生定位,發現自己是誰,是幹什麼的。
不要壓制那些美好而崇高的衝動。現代大學校園裡面普遍有一種對於感情脆弱的忌諱。人們常常恥於做一個心地善良、充滿愛心的人,也就是高尚的人,當說一個人“你好高尚啊!”時,這句話已經變成了一種諷刺。其實,這種美好本性的忌諱在青春期的男孩身上最明顯。就像馬斯洛說的:為了看起來體格健壯、態度沉著、無所畏懼,他們常常會殘酷地拋棄所有可能被稱為女人化的、女人氣地、柔順的特徵[18]。
結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也有自身的缺陷,他認為自我實現是由先天的潛能決定的,這樣就過分地強調了遺傳的作用,把人生物化了。他把“人性善”作為了一個前提。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對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的影響與意義,一個當代大學生也許應該反思一些東西。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問的挺好的,我就按我理解的去回答了,理解錯了的話請諒解,飢腸轆轆,是不是說白了就是餓的不行了,很餓很餓,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你可以提問者可以自己試下,當你好幾天沒吃飯,很的時候,你腦袋裡面想的會是什麼,看見別人吃東西你會不會不自覺的咽口水,想找個飯館狠狠的吃上一頓,所以說,人在很餓的時候,腦袋裡面想的都是吃的,哪有別的空間去實現自我,實現夢想了,人是有生理需求的,只有這些滿足了以後,才有空間去想別的,才能去追求自我,實現自我!才能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一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