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橈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一前195),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的貢獻。

    自古英雄出於草莽閭里之間。

    漢高祖劉邦出於鄉野,但卻不務農事。整日裡遊手好閒,其父對他很是氣憤失望。

    劉邦卻不願與父爭辯,依然我行我素,廣交朋友、且仍流連於鄉間市井,身上自然染上潑皮痞氣。但劉邦為人豁達輕財,這使他在沛縣贏得了一些聲望。

    沛縣令便用劉邦為泗水亭長。亭長本為末流小吏,劉邦身處其位,毫無地位可言,每日裡小心逢迎於官場,練就了察言觀色,揣度人心意的本事。為他後來如何識人用人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秦朝暴政,天下大亂。陳涉,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天下群豪紛紛響應揭竿而起。

    劉邦也不甘平凡,加入了起義大軍的洪流之中。

    初時的劉邦,身邊人才乏匱,所以常吃敗仗。然而,劉邦毫不氣餒,仍保留著一顆永不衰竭的進取之心。

    這種特質,漸漸的吸引了許多能人志士。劉邦因為人豁達,不吝財物,而且善揣別人心意,深知人性之渴望。對立功者必重賞,賞金賜爵,毫不吝惜。使得諸人無不用心效力。

    楚漢爭霸的另一個人物楚霸王項羽,在這方面卻遜色許多了。 這與二人的出身不同,有著必然的聯絡。

    項羽,戰國末期楚國貴族。出身貴族的項羽,錦衣玉食,高高在上,怎知底層民眾疾苦?而貴族的優越感,也使得項羽心高氣傲,聽不得別人的意見,造成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這也終至導致了他的敗亡。

    劉邦能夠知人善任,採納眾言,而且深知自己之不足,揚長避短。

    任用漢初三傑,就是其馭人之術高超之所在。

    在當了皇帝后,一次劉邦在與眾臣飲宴時問大家,為什麼會在劣勢中,能夠贏得天下?

    一時間,朝臣們,爭先對劉邦歌功頌得起來。

    然而,劉邦此時雖為皇帝,但還是頗為理性的。

    他對眾人言道:你們都沒說中要害,運籌幃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帶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正是我重用了三人,我才能有今日的勝利啊!

    雖寥寥數語,反映出劉邦自知且知人善任的才能,也看到劉邦馭人術之高超。

    漢初三傑,雖然才能卓越,但均有不足。

    張良深謀遠慮,思事長遠,是一個傑出的戰略家。但缺殺伐之氣,難以為帥,所以劉邦用其為軍師,謀劃戰略。

    蕭何心思縝密,做事一絲不苟,老誠持重,善於理順後方事物,是一個傑出的守業者,所以劉邦用其守後方,謀劃後勤。

    韓信善於戰術謀劃,殺伐決斷,披堅執銳,善於戰場逐鹿。所以劉邦用其為帥,馳騁沙場,謀劃戰術。

    也正是劉邦準確的用了這三個人,才能在楚漢相爭的劣勢中,反敗為勝。

    高祖劉邦的用人之術,說來容易,做到確是很難。這要求一個領導者須具備幾點素質才可:

    擁有一雙辯識人才的敏銳眼光,是很重要的。

    識才而能用,並且給予相當的信任,下放權力,使別人能夠盡其才能,發揮潛力亦很重要。

    不吝名利,及時給予有功者超常的獎勵,使其心生感激,而會竭力效命!這對事業的幫助是極大的。

    做為領導者,知道自己不足,能夠客觀對待自己的不足,避己之短,馭別人之長,智慧的領導者如此矣。

    劉邦之生平,深通帝王馭義之術,雖然其出身寒微,然而其能夠在社會底層的生活中,總結悟通為王之道,古今能比肩者真是不多啊!

  • 2 # 中孚鑑

    劉邦缺點是很多,但是他的優點也不少,並且他的這些優點都是作為一個領導所必不可缺的,他這些優點是大於他的缺點的。

    首先,劉邦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強,從鴻門宴劉邦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劉邦的應變能力。除了張良和項伯的從中調停,主要的還是劉邦表現,就是因為劉邦的出色表現,才讓劉邦躲過了那次危險。

    還有比如後來韓信向劉邦要假齊王的封號,本來劉邦是破口大罵的,但張良和陳平只提醒一下,就讓他轉變語氣,並且直接給韓信真齊王封號,這也為以後垓下之戰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其次,劉邦善於用人,能用善於治理的蕭何給他治理後方,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因為蕭何的治理,這也是劉邦屢戰屢敗,卻能屢戰敗屢起終成帝業的資本。

    同時劉邦用智謀過人的張良為謀士,也非常尊敬他,也經常採用他的建議,還有劉邦重用用兵過人的韓信,也不惜給韓信高位和權利。

    這些都說明劉邦用人、駕馭人的高明之處。

    最後,劉邦在項羽眼裡,或許是缺點很多,項羽也看不上,但是作為一個頭領,項羽的性格顯然是不如劉邦的。

    項羽剛愎自用,不聽人言,所以才會很多人離開項羽投靠劉邦,比如韓信、陳平、英布。

    因此,劉邦雖然有缺點,但優點還是有的,所以會有很多人追隨他,最後終成帝業,

  • 3 # 狼主1970

    劉邦起於微末,悉民生疾苦,諳人心至道。智計百出,詐欺有術。始肇義兵,昭出身之奇異,示天命之所歸。藏身邙碭,妻尋之雲氣之所,常人豈能識哉,遂有龍飛鳳隨之言。愚其民而約其心,凝萬眾而激自信之舉,可謂欺乎?

    古今評高祖者紛紜,蓋因其說承儒家之風,虛於表象失其本質。欲辨較二者自明也!

    昔項羽楚之貴族,家學淵源,豈無仁義禮智信哉?項羽之仁楚之一地,屠毒天下,視生命如草芥者何以為仁。劉邦招降約殺,撫民而牧天下,天下懷歸,其仁也大!

    起兵伊始,羽立義帝,招天下共舉義旗而討暴秦,天下初定,殺義帝而自立,羽之義行於志意相投之間,棄大義而就小義,何其狹也!劉邦為義帝發喪,昭大義而示天下,天下明其心,而爭附之,不可視之詐偽。

    韓信乍投項羽,其禮數未見有失,言大才者小用,未競禮遇之道。黥布初見高祖,箕坐濯足,布出憤愧而欲死,然見其所用規格與高祖同,其心乃釋,項羽禮成俗套,劉邦禮達心悅,較二者而明虛實。

    項羽智附感性,動之情遂有鴻門之失;劉邦智於理性,分羹立化相挾之險。

    項羽剛愎多疑,范增見棄,足見無信之始,何達信之終也!劉邦之用陳平,群臣百短而不疑,付之以金,問事成而不問金之所去,為互信爾,其可為有信乎。

    是以世之俗見而論高祖,謂之缺點,不學之故也!天下英傑而附高祖,是高祖識賢能之士,士知高祖為聖主也。天下歸心,王業成矣!

  • 4 # 衣賜履讀通鑑

    哪個沒有缺點?再牛逼的人也有缺點。

    今天不說劉邦的具體事兒,說個統計學的東東。我們把所有的開國帝王都擺出來,會發現,每一個缺點都很多,但每一個都有很多人追隨終成帝業。這說明什麼?很多人追隨的帝王,有很多缺點,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事情,呵呵

  • 5 # 史過長河

    首先來先了解劉邦這個人,他出身於草根人家,不喜讀書,不愛勞動,成天遊手好閒,混跡於黑社會,可把他爹氣得吐血。

    劉邦在黑社會混出了名氣,在沛縣有小霸王之稱,他在一次偶然認識了蕭何,蕭何見此人相貌偉岸,身長七尺,成大事之相。蕭何在縣政府上班,尋了個機會給劉邦謀了個亭長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鄉長,劉邦進入官場,結識了一些官場的人,更是黑白通吃。這個蕭何的才能自是不必說了,他早已看出秦朝的沒落,連縣令都很佩服蕭何,曾舉薦他上調升職,都被他拒絕,就看好了劉邦,覺得他是個不凡的人,說明劉邦確有過人之處。

    劉邦在沛縣結交了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等一幫人,哥幾個稱兄道弟,喝酒玩樂,這幫人都是劉邦忠心的追隨者,為劉邦的起事積累了人脈資源,後又遇呂公,呂公是很有眼光的人,也看出了秦朝的沒落,甚至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劉邦和樊噲兩個窮人。

    瞭解了劉邦這個人,就知道這些人為什麼死心的追隨他了,劉邦的領導能力在這時己顯現出了。

  • 6 # 奕天讀歷史

    這就是那句很有名的“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的真諦所在吧。

    劉邦的缺點很多,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跟隨他,幫他成就帝王霸業?因為“人心”呀。

    這裡說的“人心”就是“人心所向”的人心,朱元璋為什麼能夠讓“人心所向”呢?究其原因,就一個大大的字——“利”。

    劉邦有個優點,就是性格開朗,不拘小節,這就讓劉邦比較容易跟人交流,所以,劉邦可以在家鄉當個亭長,進而跟沛縣的官員們混的很熟。劉邦對於沛縣的縣令來說,是有用處的,也就是劉邦對縣令有“利”。當然,劉邦也有了一份工資,多了人脈,“互利”。

    劉邦在被劉太公訓斥不務正業時,經常被拿來跟他的哥哥比較。劉邦也常諧謔的說,等以後看誰的家業大。有一次,劉邦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大隊人馬,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呀。劉邦的這些作為應該是被呂太公知道了,認為劉邦是個可造之材,所以,才把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劉邦對呂太公有“利”,而劉邦有了老婆,“互利”。

    劉邦和呂雉結婚後,呂雉當然要變現了。她為了鼓勵劉邦成就一番事業,就故意請了一個會算命的老父,先給自己和兩個兒子各算了一卦,貴不可言。然後故意引誘劉邦也追上去找老父相面,結果就是,“君相貴不可言”,劉邦的信心來了。劉邦對呂雉來說是將來的過上幸福生活的希望,有“利”,而呂雉也激勵支援劉邦成就事業,“互利”。

    同樣的,劉邦對於那些不肯逃走的徒役來說也是一個希望,而他們也可以幫助劉邦,“互利”。劉邦對於蕭何,同樣是“互利”的關係。反正都要造反,如果蕭何自己做老大,那麼失敗了殺頭的風險就比較大,所以,蕭何讓劉邦做了首領,而劉邦大大咧咧,他認為做首領是好事,也樂意。從此,劉邦的創業平臺搭建完畢。

    有了平臺,當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追隨了。劉邦和韓信也同樣是“互利”,劉邦讓韓信做了“大將軍”才留住了韓信。韓信可以借劉邦的平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劉邦也可以藉助韓信實現自己的帝王霸業。其他的樊噲、夏侯嬰、張良、英布、季布、彭越等等一干人等,都是因為“互利”的原因才追隨了劉邦,而劉邦也重用了他們。

    而當“互利”不在的時候,就會出現“走狗烹,狡兔死,飛鳥盡,良弓藏”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的結局,就是“互利”用盡的結果。

    因此,哪怕你的缺點再多,只要你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透過這個平臺,可以讓各式各樣的人獲得他們想要的“利”,那麼你就會成為領袖,而他們也會追隨你,幫你實現曾經憧憬的未來。

  • 7 # 遙望燕園

    讀過《史記》的讀者都知道,漢高祖劉邦是個渾身都是缺點的主,而且一生不改缺點。

    拿「好色」的缺點來說,劉邦好色可謂到了極點,在把呂雉明媒正娶之前,便跟一個曹姓女子不清不楚,曹姓女子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在革命接近曙光的時候,他又在咸陽宮殿內臨幸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嬪妃,差點壞了大事;在攻陷彭城後,他毫無忌憚地糟蹋項王宮中的女人,結果導致自己差點死在彭城;取得天下後,他仍舊不老實,到女婿家中去,女婿把最漂亮的嬪妃獻給他,他便笑納了……

    雖然劉邦的缺點這麼多,但劉邦還是招攬到蕭何、張良、韓信、酈食其、陳平、周勃等當世賢才的輔佐,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跟我們在公司打工的道理差不多。

    我們出入一家公司的時候,固然會考慮該家公司掌舵人的個人品行,但我們更關心的,則是掌舵人的胸懷、遠見和給予員工的福利,至於掌舵人是否經常出入夜場、包了幾個二奶、有幾個情婦、愛和葡萄酒還是哈爾濱啤酒,我們根本就不會在意,也無需在意。

    如果把劉邦比作一個公司的掌舵人,我們能夠發現,劉邦是罕見的好老闆,簡直可以算是中國好老闆。

    首先從胸懷氣度上,在劉邦所處的那個時代,劉邦的胸懷氣度是數一數二的,沒起事前就是一副幹大事的樣子,起事後的種種舉措,都昭示著其必然成功的結局。

    別的且不講,單說其在咸陽城外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後的舉動和進咸陽城後的約法三章,他的不嗜殺、不爛殺、愛民,無不證明了,他是優秀的天下之主,他的胸懷和氣度,必將收到非比尋常的回報。

    其次在遠見上,劉邦也是遠遠高於其他諸侯王的,在西進的途中,劉邦便再次扛起「沛公」的大旗,有意識地與楚做分割,同時廣納人才,在這一路上,他吸納了很多人才,著名謀士酈食其便是在劉邦西進途中進入劉邦麾下的。

    反觀其他諸侯,雖然也知道要招納人才,但他們也僅僅是做做樣子罷了,他們的核心決策層,還是他們的親朋,而劉邦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招納過來後,都是人盡其才的,這種遠見,一般人絕對比不了。

    最後是在福利上,劉邦是真捨得。

    在劉邦取天下後,劉邦君臣分析項敗劉勝的原因時,王陵等人就認為,劉邦給大家的福利好,劉邦敢於列土封疆,把最珍貴的東西給予屬下,而項羽只在言語和禮節上對臣子給予尊重,但在行動上,則變得很吝嗇。

    王陵等人沒有撒謊,韓信和陳平,都曾在項羽麾下效力,二人也都對項羽做出過類似的評價。在韓信看來,項羽就是個吝嗇鬼,只能擺出一副親民的假象而已;在陳平看來,項羽重用的人,不是項家人,便是項羽妻子們的家人,像陳平這樣有才能但沒法跟項羽攀上親戚的人才,職業天花板太過明顯,根本沒有出頭的可能。

    換做我們,我們也不會跟著一個整天講話很禮貌,但員工福利給得很差的老闆啊。

    一句話,跟著劉邦乾的那些人都不傻,他們知道他們要的是啥,而他們想要的東西,劉邦這裡都有,劉邦也能給,所以他們才會忽略劉邦的那些缺點,死心塌地地跟著劉邦把革命進行到底。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 8 # 使用者6285933439

    筆者認為劉邦確實有諸多的缺點,自私,好色,待人粗魯等等,但是,這個人卻有兩個最大的優點,非常鮮明。

    首先敢於擔責。第一次讓我們見識劉邦的擔當是在"豐西澤",我們來看司馬遷的描述,"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劉邦明白,按秦律,只要少了一個勞工,即時按時到達驪山,也是被殺的命運,何況現在“徒多道亡",所以乾脆遣散其餘勞工,天大的責我一個人擔了。但是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為什麼願從呢?大多勞工此時都是迷茫,無助的心理,但是又都覺得劉邦這個人仗義,有擔當,有主見,追隨他或許還有出路。

    第二次是在沛縣,“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蕭何,曹參"恐事不就",實際上他們擔心的是滅族之禍,而劉邦又一次承擔了責任,稱沛公,成為這支起義隊伍的領袖。這次擔責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呢?"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明明兩次都是劉邦主動的承擔了最大的風險,照理應該成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恐怖分子,但結果出人意料,反而都是吸引了更多的追隨者,隊伍不斷的壯大。這就是因為他敢於擔當天下事的氣魄和胸懷產生的吸引力。

    劉邦的第二個優點是堅韌,楚漢相爭中,劉邦和項羽大小數十戰,幾乎每一次都被項羽打趴下,但是他緩過來一口氣,又元氣滿滿的站起來,這樣的韌性,古今少有。

    老天爺被感動了,給了他最關鍵的一次勝利,垓下之勝。

  • 9 # 這就只是個名字

    作為一個農民他也有自己的侷限性,比如粗魯 好色!但是在那個時代這能算是缺點嗎?下面我們透過分析幾件事來看看他怎麼讓人死心塌地跟隨的,為什麼說死心塌地,當時劉項兩家實力懸殊這些人還投奔他,用死心塌地也不為過。

    樊噲 夏侯嬰 曹參 周勃這幾個人作為劉邦的老鄉或發小為什麼跟隨他?這些人在他發跡的時候就跟隨他說明他有個人魅力,我們都知道劉邦當年說難聽了就是混混,但是混混有混混的優點,比如仗義 豪爽 有擔當,他私放驪山徒就是個例子。一群孩子裡邊肯定有個孩子王,這個孩子王長大很可能當領導,就因為這些年他作為孩子王積累了當老大的經驗,而劉邦就是這個孩子王。

    張良為什麼跟隨他?張良是在投奔景駒的路上遇到的劉邦,書中記載兩人一見傾心,為什麼一見傾心?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這叫什麼?知己跟別人說別人都不懂也不用。我們知道後邊很多謀略都是出自張良之手,說明劉邦信他用他,士何不為知己而死?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就因為蕭何的一番話劉邦就敢拜一個不知從哪冒出來的韓信為大將軍,這種格局誰有?這種信任誰有?這種膽識魄力誰有?如果你是蕭何韓信能不為這種領匯出一把力嗎?

    高陽酒徒酈食其說沛公劉邦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許多遠大的謀略,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隨的人。

    從劉邦的種種事蹟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擔當 有魄力 能識人 能用人的領導(注意是領導)也正是因為他身上的這些人格魅力吸引聚攏了一批各領域的頂尖人才。

  • 10 # 鑑史馬後炮

    劉邦的缺點確實很多,但劉邦的優點確也是當時無人所有的;劉邦的缺點很多,卻無關緊要,劉邦的優點卻事關重大。人無完人,關鍵是看他缺點左右他的一生,還是看他的優點在左右他的一生。劉邦恰恰是他的優點在左右著他的一生,這就是劉邦最終成為楚漢之爭勝利者的關鍵所在。

    在《史記》中司馬遷不光描述了劉邦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不務正業的缺點外,還提到劉邦的為人: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其實司馬遷並沒有刻意貶低劉邦,從通編的《高祖本紀》中,無不體現出劉邦在沛縣起事直至登上帝王之位,一路過來無不是“仁而愛人,喜施”的獨有性格,也正因為這種仁愛,使劉邦處處得到人們支援與擁護。這是劉邦與項羽根本區別所在。

    早期,反秦起義軍中,一些有識之士對劉邦的評價也非常高,認為滅秦大任非劉邦不可。雖然反秦免不了殺戮,但是殺戮並不是滅秦的最好辦法。他們認為,起義軍四起反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秦朝不得人心,不知體恤百姓所致。而安撫百姓,贏得百姓之支援,非有仁義之人不可為。當時楚軍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救趙;一路西進入關中。楚懷王跟大臣們商議到底是派項羽西進,還是派劉邦西進的問題上,他們已經對項羽和劉邦早有定論。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彊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可見,在早期的反秦鬥爭中,當時的人們對於項羽的殘暴和劉邦的寬仁早已在心中有了“一杆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道理也說明了劉邦西進關中為何幾乎兵不血刃就一路高歌猛進的理由。從劉邦奉命西進到秦王子嬰開城投降這個過程來看,劉邦所採取的策略可概括為:勸降為主,攻城為輔;撫民為主,刀兵為輔。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從整編《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對劉邦雖無大肆誇讚之詞,卻在一件件事中體現出劉邦的仁愛之心,也正是這種仁愛與大度,使得劉邦的部下盡心盡力,甚至以命相抵,幫肋劉邦避過了一生中幾次重大的危險。除了眾所周知的“鴻門宴”以外,不得不說“紀信詐為漢王誑楚”。

    劉邦在滎陽被楚軍四面圍困,眼看就要成為楚軍的俘虜時,劉邦有一名叫紀信的部下,長得跟劉邦非常相似,為掩護劉邦突出重圍,乘上劉邦的王駕引誘楚軍,使得身邊只有數十個隨從的劉邦得以順利突圍回到關中。

    這次的危機可以說是劉邦一生中最兇險的一次,足見劉邦部下忠義之士多,在最關鍵的時刻寧願捨身救劉邦。“物以類聚”,如果劉邦僅是個二流子,是絕對不會有那麼多有識之士、忠義之士在亂世之中投靠劉邦的,在楚漢之爭中期,項羽之勢還遠大於劉邦。

    人之將死,本性皆現。晚年的劉邦因為多年征戰由於體衰,舊病復發且非常嚴重。呂后請良醫為其治病,他問醫,醫說:“病可治。”劉邦說:“我以布衣之身提著三尺劍取得天下,這不是天命所至嗎?既然命在上天,那扁鵲再世又有什麼用!”於是謝過良醫,並賜金五十斤作為問醫酬勞。

    此時的劉邦已經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正享受著人間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財富,而他卻把自己的生死看得這麼淡然,比起秦始皇,簡直是無法想像的。都說人是自私的,可作為帝王的劉邦此時的言行,確實值得稱道。

    人無完人,布衣帝王劉邦亦如此。可劉邦身上那仁愛寬大的優點卻左右劉邦的一生;相反,項羽恰恰是身上的暴戾、妒賢嫉能、猜疑在左右他的一生,結果眾叛親離,豈不悲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小白想成為一個電腦高手,該從哪裡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