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武帝連年發動大規模征戰,修建明光宮,建章宮,上林苑,挖鑿昆明池,甚至使用了人頭稅這種方式來補充國庫,投入戰場,為什麼卻沒有亡國呢?
5
回覆列表
  • 1 # 萌萌

    主要原因有三個:

    漢武帝劉徹晚年反思自己的政策得失

    一 他上臺之前,漢帝國剛剛經過文景之治,不僅僅是幫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漢景帝平息了“七國之亂”,幫他完成了中央集權最堅實的一步。簡單來說他有浪的資本。

    二 他碰上兩名不世出的名將——衛青、霍去病。他們的功績我就不多詳敘了。大家都知道。我只是舉兩個例子來對比,同樣是征伐異國,霍去病能克敵服遠,連匈奴人祭祀的金人都搶回來;而漢武帝另一名大將李廣利這種,對戰的記錄就是,即便勝利也是兵士大損,失敗更別說了,損兵十之六七。從戰爭結果來看,漢朝開疆拓土,能從戰爭中獲得紅利。

    三 漢武帝的大興土木、大規模用兵,有人在幫他擦屁股。就是以桑弘羊為代表的一眾官員,變著法的幫他撈錢,所以海內沸騰的同時,漢帝國的經濟架構沒有出現大的問題。而在晚年意識到自己的治國之策出現問題後,他也及時調整自己的政策,下了輪臺罪己詔,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迴歸漢初的政策,與民生息。這就為漢帝國保留了最後一絲元氣。

    這裡我要拉一個人出來作對比,那就是隋煬帝。

    一 他和漢武帝一樣,都有一個擅長搞經濟的老爹,楊堅透過大索貌閱、輸籍定樣,一舉奠定了開皇盛世的基礎,從這一點來說,楊廣的開局和漢武帝是差不多的。

    二 楊堅三次伐高句麗,每次動輒百萬人,第一次大敗,第二次楊玄感造反,第三次全國範圍造反,只好議和。這時候他和漢武帝就體現出差距了?打贏戰爭是有戰爭紅利的,打輸戰爭面對海內的評議,只能一次次出兵扳回面子,以至於民怨沸騰。更重要的原因是,匈奴對漢是攻勢,漢民族有抵抗匈奴的主觀能動性;伐遼東是為了楊廣的武功,不能獲勝,民怨更甚。

    此外,李世民也征伐過遼東,在大敗之後,立刻就縮手,此後一直維持小規模進宮,消耗高麗國力,最後由他的兒子也就是唐高宗一錘定音。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沒打贏,沒有戰爭紅利,強如李世民也扛不住。

    三 面對國內此起彼伏的起義,隋煬帝幾乎沒做任何安撫措施,單純的鎮壓,沒有出臺任何與民生息的措施,而是日日躲在江都徵集美女進宮享受,縱情酒色。

    對比一下,你就明白漢武之所以沒有亡國的原因。

  • 2 # 圖文繪歷史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他做過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漢武帝劉徹即位時,西漢已經休養生息70年,給他大展宏圖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比如政治上中央集權加強了;經濟上物質豐厚了、軍事上國防力量充實了;文化上逸文佚經重見了。

    圖為漢武帝畫像。

    漢武帝在中前期勵精圖治,在政治上確立察舉制度,籠絡人才,實行推恩,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在經濟上統一貨幣,推行國家鹽鐵政策,興修水利,加強政府收入;在軍事上建立八校尉制和募兵制,加強了軍事力量和戰鬥力;在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思想;在文化上,修定禮樂制度,建立太學,頒佈《太初曆》等,促進文化和科學技術進步。

    圖為西漢彩繪木俑。

    但是到了晚年,漢武帝大興土木,這主要體現在痴迷長生不老術,除了派人海上求仙外,還在長安、蓬萊、揚州、泰山等地大興土木,因為有著“仙人好樓居”的傳說,所以不惜錢財大造高樓,有的高30丈,為了能引下仙人求得仙丹,稱為“通天台”;除此外漢武帝還擴建了建章宮,不但規模大大超過了秦始皇的阿房宮,建章宮內還建有大量的仿蓬萊、泰山的假山,稱為“神明臺”。

    圖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和金餅。

    再豐富的家底也經不起常年消耗,由於漢武帝的連連征戰,徭役賦稅使得百姓怨聲載道,特別是公元前99年,全國各地興起了農民起義,河南、湖北、山東、河北、陝西等地都有成規模的反抗浪潮,但是因為勢力不大,一般是幾千上萬人,漢武帝採取招安和血腥鎮壓的方式很快就給平息了。

    圖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銅錢。

    這番農民起義平息了10年之後的公元前89年,年老的漢武帝反省自己的功過,並列出自己犯的錯誤,向世人公示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承認自己犯的錯誤,並逐步調整了漢的國策,此罪已詔緩和了當時社會的矛盾,當紛亂的社會逐漸平和,使西漢的國運又延長了80年。

  • 3 # 楊朱學派

    漢武帝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為什麼沒有亡國?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江充,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漢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大肆斂財,賣官鬻爵,死罪可花錢贖罪。致使吏治腐敗,法制混亂。

    漢文帝時,已經廢除法家夷租連坐等惡法。放開言論,廢除誹謗罪。

    漢武帝時,重立誹謗罪,夷租連坐等惡法。

    還實行算緡法,平準法。盤剝壓榨百姓。

    漢武帝還耗費鉅額的人力、物力、財力,尋仙求長生。

    漢武帝即位之初,政治清明,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

    漢武帝后期,國家千瘡百孔,盜賊肆虐,餓殍遍野,人口減半,相當於今天死了7億人。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大漢遇到漢武帝這樣的熊主,居然沒有亡國,為何?是因為百姓感念漢文帝的功德。漢文帝被儒家譽為漢代堯舜。節儉愛民,關心百姓疾苦。文帝臨終的遺言,更是永載史冊:朕聞萬物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並叮囑喪事簡辦,不要耽擱農事,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劉徹為皇帝,大漢當亡不亡,蒙文帝之餘烈。若即位的漢昭帝也像漢武帝一樣,橫徵暴斂,濫殺無辜,荼毒生靈,倒行逆施。不出三年,大漢必亡。

    漢朝雖然有漢武帝這樣的敗家子和惡魔,但前有漢文帝,後有漢宣帝。大漢王朝才能夠偉大。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一、漢武帝即位時,漢朝經過文帝和景帝兩朝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國力已非漢朝立國之初可比。說白了就是漢武帝的祖父和父親為他積攢了雄厚的家底。眾所周知,戰爭不單是武器裝備和軍隊作戰能力的比拼,更是後勤補給和綜合國力的較量。如果沒有文景之治積攢的家底,即便漢武帝再有雄心壯志也是徒然。

    二、漢朝對武力解決匈奴問題一直是有這個思路的,漢武帝之前只不過因為秦末戰爭創傷而不得已採取了守勢,但是從來沒有徹底放棄過武力解決這個思路,漢武帝即位後更是如此。即位後不久漢武帝就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求盟友,同時革新馬政,積極發展可用於機動作戰和遠距離奔襲的騎兵。並且,還在不斷髮現和培養適合對匈奴作戰的年輕將領以及改良冶金技術和武器裝備。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漢武帝在位日後對匈奴的大規模用兵做準備,其實目的早已經非常明確了。

    三、漢武帝在著手戰爭準備和正式對匈奴開戰之後,國內經濟上並沒有荒廢。漢武帝時期的經濟的確受到了長期戰爭的影響而變差,但在桑弘羊等一批財政專家的努力下並沒有因為長期戰爭而變得極度糟糕,起碼國內經濟雖然拮据,但勉強還是可以支援大規模對外作戰的。加之推行鹽鐵等專案國家專營政策的開源,漢朝的經濟並沒有因為長期戰爭而走向全面崩潰,只不過相對拮据一些而已。

    四、漢武帝對於人才的眼光還是非常獨到的。正因為知人善任,其手下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將領以及桑弘羊、霍光等一大批傑出的行政人才。正式因為有了這些人才,才使得漢武帝對外作戰事半功倍,對內也沒有造成經濟的全面崩盤。

    五、經過漢文帝對諸侯王實力的削弱以及吳楚七國之亂時漢景帝的直接打擊,加之漢武帝大力推行溫和漸進式的推恩削藩,漢朝的後院基本已經打掃乾淨,諸侯王對皇權的威脅已經達到了漢朝歷史上的最低谷。在漢武帝長期對外作戰時,沒有了後顧之憂,更不可能後院起火。

    六、漢武帝的頭腦一直是清醒的,前期如此,一直到晚年一直如此。從那篇著名的《輪臺罪己詔》也能看得出:“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漢武帝對戰爭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其實是有充分預計的,所以也做了很多相應的準備,才使得漢朝沒有被長期戰爭拖垮。同時,漢武帝的戰爭目的也是明確的,畢其功於一役,終有生之年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朝的長期威脅,而且他做到了。相比那些為了搶地盤開戰或者後世那位為了所謂“十全武功”蓄意挑起戰爭的“十全老人”,漢武帝要高尚許多。而且,從漢武帝晚年輪臺罪己來看,漢武帝直到晚年也並不糊塗,更沒有被戰爭的勝利衝昏頭腦。成就了蓋世武功後沒有飄飄然,還能自我反省,這一點在歷代帝王中還是不多見的。也正是他的“自今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及時改變了政策,恢復了漢初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避免了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和崩盤。同時,也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

    綜上幾點原因,所以漢武帝時期雖然經歷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是漢朝卻沒有像後世一些王朝那樣,因長期戰爭而被拖垮,最終滅亡。

  • 5 # 野叟雜談

    漢武帝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神聖的英雄,稱之為漢武大帝。其實呢?假如你生活在他的時代裡,恐怕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了!

    漢武帝畫像

    對外,漢武帝連年征戰,除了對匈奴的戰爭之外,他還發動了對南越的戰爭,對北韓的戰爭,對大宛的戰爭等等。這些戰爭有些肯定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比如對匈奴的反擊。但也有些肯定屬於窮兵黷武的範疇。

    對內,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大開殺戒,打擊地方勢力不遺餘力。比如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都先後以謀反的罪名而自殺,接著漢武帝進行了大規模的株連,數萬人被殺,大家想想當時國家的總人口才多少?滅族在漢武帝時期是家常便飯,大俠郭解在無罪的情況之下都被滅族了,要是真的有罪的話,你就更不用幻想會有輕的刑罰等著你。

    陳寶國飾演的漢武帝

    漢武帝為了強化君權,還把大臣作為自己打擊的物件,漢武帝的丞相之中莊青翟、趙周、李蔡、公孫賀、劉屈氂等人都被殺身亡公孫賀、劉屈氂都是被滅族了的。其他死於非命的大臣就更多了。

    漢武帝為了求仙,到處巡遊,為此花錢無數。他一直痴迷於長生,他為了能求得長生不老藥不惜血本,為此,他經常上當。他發現上當之後,就把騙子殺掉。但是,接下來還會上當。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冀遇其真”,萬一這個是真的呢?

    司馬遷畫像

    說到了司馬遷,就說說漢武帝的專制吧,漢武帝時期不僅有政治的專制,也有文化的專制,軟的一手有表彰六經,硬的一手則是罷黜百家。在漢武帝的時候,你絕對沒有文化自由,沒有思想自由,更沒有言論自由。司馬遷說了句話,結果丟了男人的命根子。就連大儒董仲舒也曾經被漢武帝關在監獄之中。

    到了漢武帝末年,天下真的被漢武帝折騰到了亡國的邊緣,天下戶口減半,國家財政枯竭。但是,漢武帝為什麼沒有遇到亡國之禍呢?首先,我覺著,漢武帝本人對自己的作為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曾經對衛青說過:“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在其預設中,自己的作為都是暫時的非常舉措,都只是臨時措施。金春峰先生曾經說,漢武帝是把國家轉成了戰時體制。漢武帝設想,在未來的某個時機,國家必須要實現轉變,從積極進取的政策向著守成的方向轉變。

    大將軍衛青

    其次,漢武帝晚年,在盡力了巫蠱之禍以後,也對自己的作為進行了深入的反思,非常著名的《輪臺罪己詔》就是在這個時候發出的。漢武帝透過《輪臺罪己詔》確立了自己身後國家政策的基本走向。在漢武帝身後,漢昭帝、漢宣帝兩代人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時間,終於扭轉了國家衰落的局面,實現了昭宣中興。

    再次,漢武帝之所以沒有亡國,也和漢武帝本人的素質有關。不管你是否喜歡他,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漢武帝本人的政治能力是超群的,他有能力駕馭複雜的政治局面,使得國家雖然遇到了危機而沒有崩潰。這一點,漢武帝和秦始皇很像,他們都在生前牢牢地掌握著局面。但漢武帝比秦始皇高明的是,在頭腦清醒的時候對自己的身後事進行了安排,霍光、金日磾等人很好地執行了漢武帝的遺命,把大帝國從危亡的關頭拉了回來。

    《史記》書影

    最後,漢武帝之所以沒有亡國,也是因為反對的力量不夠強大。秦朝之所以在秦始皇身後就迅速崩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始終存在著廣泛的反對力量,等到秦始皇去世後,這些力量合在一起推翻了秦朝。而在漢武帝的時候則不存在著樣的力量。民間的反抗多處於分散零星的狀態,還沒有能夠形成氣候。

    當然,漢武帝沒有遭遇亡國,也有一些幸運的成分在。歷史的發展,總有一些不確定性,偶然性的因素也是我們所不能排除的。

    最後我想用司馬光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回答:“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晩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 6 #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看似是一個政治問題,實際是個經濟問題。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概念,國家治亂滅亡的根源在於百姓而不在於其他。其次我們要破除一個觀念,說到王朝滅亡,不要動不動就什麼大興土木,驕奢淫逸,腐敗無能,民不聊生,反正就這幾個詞,但實際上細分起來,沒人跟你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最後強調一個制度內問題和制度外問題,不管是經濟政策,土地政策,兵役,力役,各朝代都是有制度的,亡國景象不過是突破了制度的約束,體現為一濫字之上而已。

    下面來說本題。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可承認的第五任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在位期間對外北擊匈奴,西收西域,開疆拓土,對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那麼連年的征戰,大興土木和多徵人頭稅為什麼沒有導致漢武帝統治崩盤呢?

    首先漢武帝的對外戰爭獲得了巨大勝利,不僅為他贏得了巨大的威望,也給整個民族樹起了脊樑,光這一點就可以為統治穩定加分。

    當然人是不可能之活在榮耀當中的,還需要切實的經濟支撐。首先,漢武帝發動的一系列戰爭,他的經濟基礎是文景之治留下來的六十年積蓄,史書詳細描述了這些積蓄,那就是裝糧食的倉庫全滿,穀子堆積到倉外,一年陳谷壓著一年,無人食用,錢幣多得串錢的繩子都腐爛掉了,也沒有用過,致使錢幣散亂的一地一地的,馬匹多得成千上萬,這些都成為漢武帝發動戰爭的資本。

    當然,就算有這麼多積攢下來的物資,也不夠用幾十年,漢武帝這時候調整了鹽鐵政策,從富商和貴族手裡奪回鹽鐵經營權,為軍費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並未損害百姓利益。

    漢武帝時期,是修建了不少宮殿,甚至為了南征還修了昆明池用於訓練水兵,但都是制度內的,漢制規定,編戶之民每年要向國家免費服務三十天,稱之為力役,也叫徭役。不管這個力役在今天看來有多不合理,但在當時,百姓還是接受的,秦之所以亡,是因為濫用力役,已經沒了期限限制,而漢代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包括漢武帝在內的皇帝都不敢濫用,而且武帝在位時間久,這些宮殿並非一下建成,也是分時期建造的,漢初那麼窮,修了未央宮也沒亡,漢武帝怎麼就會亡?

    最後跟大家普及人頭稅的常識。漢代人頭稅分為口賦和算賦,以十五歲為界限,七歲至十四歲為口賦,是人頭稅中的小宗,歸少府(皇傢俬庫)所有,十五歲至五十六歲為算賦,是人頭稅中的大宗,歸大司農(國家財政)所有。那麼漢武帝多收的這部分是哪部分呢?漢武帝將口賦中的七歲到十四歲改為三歲到十四歲,拉長了四年,實際上這是一筆很小的收入,而且屬於皇室收入,並且所有的錢全部都支援了戰爭,並沒有用於漢武帝個人,這是一項臨時性政策,武帝死後又恢復了回來。

    當然連年的用兵,而且還是騎兵為主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極大壓力,而且也極度擾民,造成了生產上的困擾,武帝晚年也都察覺到了,所以下了輪臺罪己詔,罷兵息戰,恢復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些都為穩定政局起到了積極作用。

    綜上,就是漢武帝時期雖然連年征戰,大興土木卻沒有引起混亂的原因,亡國就更別想了。

  • 7 # 陶短房

    原因是比較複雜的。

    首先,漢武帝不是開國君主,甚至也不是第二、三代君主,而是第五代(如果算上兩個少帝其實是第七代)君主,在他之前,祖父文帝在位43年,父親景帝在位16年,加上自己在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設伏,挑起漢匈全面開戰前的8年,長達60多年時間裡西漢都奉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理政策,且皇室直屬郡縣數量遠勝過漢初,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人口和可耕地數量都有很大增長,商業也在武帝初年得到充分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執政前期的西漢國力充實,可以一次出動幾十萬匹戰馬,滿足十多萬大軍深入漠北出征的需要,史書記載府庫裡的銅錢,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還沒有用掉,而倉庫裡的餘糧“陳陳相因”(舊糧食還未吃完新糧食已經入庫)。這樣充實的積蓄可以保證漢武帝54年在位中後期(約45年左右)的大興土木和大規模征戰,而且其中有些大規模工程,比如在河西等地的開墾和各地水利工程,對生產還有促進作用。

    其次,在漢武帝前期,西漢民間的氣氛是比較積極和活躍的,當時許多人才在進取功名的渴望驅使下向官府“自炫鬻”,比如張騫就是透過這種辦法脫穎而出的,還有人抱著飛黃騰達的想法捐獻物資(比如卜式獻馬就帶動一大批捐獻物資換取官爵的,雖然卜式本人無意功名),更有不少人富貴險中求,主動報名參加遠征,如李廣利兩次遠征大宛,就有很多自備乾糧武器隨徵的“良家子”。在這種氣氛下,修建軍事工程會被許多人理解為“國家需要”,甚至興修宮殿也會被不少人認為“我大漢帝王當如此”,民間牴觸較少,不容易引發社會動盪——當然,這是前期,後期消耗增大,國力不濟,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第三,漢武帝善於用人,而且勇於補救自己的失誤。他前期重用各種開拓型人才,晚年則轉而提拔持重的霍光、金日磾,淳樸忠厚的車千秋,善於理財的桑弘羊,善於農業的趙過,較為迅速地恢復了民間生機,加上下罪己詔,聽從賈捐之建議放棄遠在海南島、收益低於獲得的朱崖郡,對匈奴等轉取守勢,有效地在財政和國力徹底崩盤前穩住了下滑趨勢。他去世前又“顧託得人”,搭建了一個有力的行政班子,從而確保自己晚年親手開啟的撥亂反正之路能夠經歷昭帝的20年和宣帝的43年,實現中興的奇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一段精彩的總結: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罰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其實我覺得如果不考慮答題不得低於500字的字數限制,司馬溫公這段“臣光曰”已經完美地回答了提問者的提問。

  • 8 # 國病

    所謂大興土木、連年征戰導致亡國的說法不是那麼靠譜。

    所謂大興土木連年征戰導致亡國,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找不到典型例子。

    目前看,秦代和隋代滅亡,大興土木都不是主要原因。秦代滅亡就三個原因,內亂、舊貴族復辟和最重要的楚人的復國主義。從新出土的竹簡上發現秦法並不嚴苛,陳勝吳廣並沒有殺頭之禍,而且處罰很輕。陳勝吳廣之所以起義是因為看到了秦內亂,看到了機會,所以揭竿而起後喊出了"帝王將相寧有種乎"。於是陳勝吳廣的行動立刻得到了舊貴族,尤其是楚人的響應。陳勝吳廣就是楚人,就是因為楚人的復國主義在看到秦內亂後揭竿而起滅了秦。

    楚人為何有家國情懷和復國主義,我一直都說,周制之前的體制不是全面等級制,而是存在血親會議制聯合的模式。而楚國在一定範圍內就保留有這種體制。這種平等的舊制才能使得楚人擁有廣泛的家國情懷。否則不符合邏輯,秦制解放了很多奴隸,給了底層人機會。底層人為何要反秦?楚人裡的苗瑤最後也南遷了,苗瑤與羌人融合的畲族也沒融入漢族。因為不願意啊,人家是平等社會,你是等級社會。地圖上的苗瑤畲族分佈可以看出他們是最後離開的。因為古人應該知道楚人與周秦羌人是一個體系的民族。尤其苗瑤畲族。所以秦滅主要是楚人的復國主義和舊貴族的復辟導致的。

    隋滅把隋煬帝說得那麼不堪,但是無法否認隋朝又是一個制度開創和真正搞建設的時代。隋朝開鑿的大運河是後世的區域繁榮千年的保證。這是雄才大略。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更是打通了底層人的上升通道。那也正是這個制度使得隋朝與關隴貴族門閥鬧掰了,還是那個老問題,動了貴族的利益,遭到了反撲。歷代的改革者下場都不好就是這個原因。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崛起的同時,嚴重打擊了貴族利益。於是商鞅都死了,還被車裂。貴族們是怎樣恨他,可見一斑。科舉制度同樣如此,這麼搞貴族門閥的利益被嚴重剝奪了。所以關隴貴族必然要反對他。後來的唐代也是門閥制度,真正的全面科舉要到宋代才施行。秦制之後有強漢,隋制之後有盛唐。秦和隋其實才是偉大時代,中國的歷史最糟糕的就是顛倒黑白。真正的改革者下場都很慘,而且都沒有好名聲。這可能是中華命運像被詛咒了一般的原因。

    我們從周代開始其實一直都是貴族政治,平民改變歷史是很晚的事。明代之後吧。

    漢武帝時代有貴族門閥的爭鬥,但並沒有到觸及對劉家天下的反對的地步。爭鬥無非是歷朝歷代都有的東宮之爭,無非是帝王平衡朝野勢力,漢武帝引入外戚平衡權力,最終又親手鏟除了外戚。漢代之後帝王之術的重點就是平衡朝野權力結構。貴族權臣無威脅,王朝生存就沒問題。三國時代曹家曹丕施行虛封,於是司馬家做大之後,曹氏基業歸了司馬家。司馬炎總結曹家失權的原因,於是復辟了分封制,結果造成其死後八王之亂和接踵而來的五胡亂華。就是說失國往往都是過分限制和沒有限制貴族利益導致的。

  • 9 # 趣談國史

    漢武帝首先要感謝自己的爺爺(漢文帝)和爸爸(漢景帝)。

    不管是大興土木還是連年征戰,最核心的問題都是錢糧。西漢立國之初,大漢朝是很窮的,高祖不是想找幾頭顏色一樣的牛來拉車都找不到嗎?經過高祖和惠帝(或者乾脆說呂后)兩代的治理,情況略有好轉,但起色仍舊不大。

    真正開始國庫充盈,是在文帝、景帝之後。只因漢文帝採取與民修養生息的仁政,使得漢朝的元氣滿滿雄厚了起來。

    到了景帝,基本還是按照文帝的路子來。而且,陰差陽錯,景帝還搞定了削藩的大業。

    如此一來,漢武帝繼位時,接手的是一片大好河山。國庫錢糧充盈,藩國也不再威脅朝廷。

    在這個基礎上,漢武帝才能騰出手來對付匈奴。並且在連年征戰的同時,還能大興土木,供自己奢靡。

    其次,漢朝受到匈奴的殘虐已久,舉國上下對於匈奴的憤恨極深。因此,漢武帝以傾國之力打匈奴,是深得民心的。

    民心既順,即便百姓吃一些苦,也是可以忍受的。

    但是,漢武帝好大喜功,沒有見好就收,反而連年征戰,給百姓造成的痛苦是很深的。要不是漢武帝英明神武,要不是彼時的大漢朝沒有碰上大的旱災水災(像明末那樣),百姓可能也早就反了。

    漢武帝晚年時,自己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下了罪己詔,開始注重讓百姓休養生息,這才緩解了矛盾,沒有引發大的民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隊長穿越到過去,生活了70年,是不是算是改變電影中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