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筋骨養護專家

    這種是足部的末梢迴圈非常的不好,用上鴯鶓油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經絡,再用上樹脂寶腳貼,把體內血液垃圾排出來,血液淨,萬病除,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去醫院第一就要驗血,所以要讓我們的血液乾淨起來

  • 2 # 山東疼痛醫學

    腳後跟疼多發中老年人,究其原因由於人體重心前移,腳趾的趾腱膜拉伸足跟的跟腱膜。日積月累的拉伸後,跟腱膜與骨膜直接拉出間隙,此間隙不斷的由成骨細胞填充,慢慢的形成了骨刺。

    骨刺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機制,本事不會疼痛。由於骨刺不斷的刺激附近的軟組織,使之產生了無菌性炎症,因此激發了腳後跟的疼痛。次疼痛多數有一定的規律性,晨起時走路疼痛偏重,活動後略減輕。

    腳後跟疼痛的藥物可以分為口服藥:抗骨增生片配雙氯芬酸鈉,後者會刺激胃腸道,應飯後一小時服用。也可以穴位注射治療骨肽注射液、曲安奈德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直接壓疼點給藥,可以消炎止痛,可以直達病兆,見效快!

  • 3 # 白老師談健康

    足跟痛又叫跟痛症,是民間對足跟部疼痛的一種俗稱,具體部位是指足跟部蹠側的疼痛,常見於40~ 60歲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尤其是產後婦女更多。足跟痛與西醫學所說的足部骨質增生或蹠底筋膜炎很相近,但又不全是。

    中醫典籍稱足跟痛為“傷筋”,是“骨痺”中的一種,因此也稱之為“跟痺”。

    現代醫學對足跟痛的發病病因說法各異,有的認為它主要由跟骨骨刺而引起;有的則認為它多是神經卡壓而使跟骨內壓力增高的結果。多數專家相信,此病可能與外傷以及由外傷引起的蹠骨筋膜炎、跟骨關節滑囊炎、跟腱炎、脂肪墊變性等無菌性炎症及病症有關。還有一些患者則與風寒潮溼有關。有些病例則沒有確定的外傷史,也沒有骨刺的形成。

    古典中醫學認為,傷筋證(足跟痛)是由於肝腎精血不足、筋骨失養、復感受風寒溼邪或慢性勞損而出現經絡瘀滯、氣血執行受阻,致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多與勞累過度、足跟部長期反覆摩擦勞損、急性彈跳或長途跋涉損傷、風溼之邪外侵、久病臥床或年老體弱腎氣不足有關。現代中醫學家們在辨證治療中常把傷筋證(足跟痛)分為骨刺與非骨刺兩大類,在骨刺類與非骨刺類中又根據其不同症狀表現而具體分為若干小類,如將骨刺類又分為肝腎虧損、瘀血阻絡、慢性勞損等型別;把非骨刺類稱為寒凝血滯型“蹺脈證”,其中又分為“陰蹺脈”、“陽蹺脈”和“陰、陽蹺脈”等型別。

    一、主要表現

    (1)在一般情況下,患有足跟痛的中老年人曾有過足部的過勞史或受傷史。患者的相應部位有區域性疼痛及明顯壓痛,有的還可有區域性紅腫,晨起時疼痛較重,行走片刻後疼痛減輕,但長時間行走或站立過久後疼痛又會加劇。疼痛的主要部位是足後跟或足底部,疼痛的性質為酸脹痛或針刺樣痛。

    (2)如果已形成跟骨骨刺,則骨刺有一個逐步發展的緩慢過程,因而病人不會突然出現發作性疼痛。只有當骨刺對周圍組織產生刺激時,才可引起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粘連等症狀。病人常在站立或行走時發生疼痛,休息一下後症狀可減輕,有時區域性也可有腫脹和壓痛。疼痛的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但卻與骨刺的方向有關。一般來說,骨刺的方向與跟骨底面如果是平行的,則可能沒有疼痛;若骨刺的方向為斜向下方的,則常有疼痛。此類患者經X光片檢查後多數可以查證。

    (3)非骨刺類的足跟痛在拍片檢查中可無異常發現,但疼痛常可牽扯到內外踝或小腿內外側。

    二、檢查驗證

    (1)根據症狀加以診斷。患者的年齡大多為中老年,且以女性居多。

    (2)可能因長期的運動史或足跟外傷史而引發刺痛或腫脹,或在遇到風寒刺激時足跟部有明顯的疼痛感。

    (3)區域性檢查多數病人不紅不腫,但骨結節前方有壓痛。

    (4)X光片檢查可發現區域性軟組織增厚,或為鳥嘴樣骨刺,這些都具有診斷意義。

    三、服藥治療

    (一)非處方藥選

    中成藥

    (1)活血止痛散(膠囊) 散劑:成人每次1.5克,日服2次;膠囊劑:成人每次4粒,日服3次,均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本品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因瘀血腫痛者尤其有治療效果。肝腎患者及孕婦和6歲以下兒童禁用。

    (2)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濃縮丸:成人每次8丸,日服2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顯著的滋陰補腎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具有增強機體免疫、抗腫瘤和抗衰老的功效,主治各種痺痛、骨蒸潮熱、頭暈耳鳴、遺精盜汗等,對多種型別的傷筋證(足跟痛)具有明顯療效。(二)普通處方藥選

    1.西藥

    (1)吲哚美辛(消炎痛)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2~ 3次,必要時可增至成人每日100~ 150毫克,分3~ 4次服用。飯時或飯後服用。本品具有明顯的消炎、解熱、鎮痛作用。由於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所以一般不宜長期服用。老年、腎功能損害、出血性疾病、癲癇、精神病患者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14歲以下兒童、消化道潰瘍及對阿司匹林過敏者禁用。

    (2)雙氯芬酸鈉(雙氯滅痛,雙氯高滅酸鈉,奧爾芬)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3次,飯後服用。本品是一種新型強效消炎、鎮痛、解熱及抗風溼藥物,可用於各類關節炎、軟組織損傷及其他風溼性疾病的治療。有肝腎功能損害及潰瘍史者慎用,妊娠頭3個月內及有阿司匹林過敏史者忌用。

    (3)鹽酸苄達明(消炎靈,炎痛靜) 成人每次25~ 50毫克,日服3次,飯後服。本品具有鎮痛、抗炎及解熱之功效,可用於軟組織和肌肉損傷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2.中成藥

    (1)骨刺片 成人每次5片(每片0.3克),日服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2~ 3個月為1個療程。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養血活血、軟堅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多為滋補之藥,有類似性激素樣作用,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骨刺,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及抗衰老。主治由骨質增生引起的傷筋證(足跟痛)、頸椎病、肩周炎等各種痺證,如屬於肝腎不足者尤為適用。有外邪者慎服,孕婦慎服。

    (2)骨刺消痛液 成人每次10~ 15毫升,日服2次,善飲酒者酌加。本品具有祛風活血、利溼、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風寒溼痺、溼熱蘊結引起的各種骨質增生、頸項強直、酸沉脹痛、行走艱難等症,對風寒及溼熱型傷筋證(足跟痛)有較理想的療效。體弱者慎用或減量服用,孕婦忌服。

    (3)當歸拈痛丸 成人每次9克,日服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本品具有祛風、利溼、清熱之功效,主治全身瘙癢,骨節疼痛,肩背疼痛、酸沉,脛、足部赤腫、沉重、疼痛及瘡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4)正天丸 成人每次1袋(6克),日服2~ 3次,溫開水送服,15天為1個療程。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疏風、活血和養血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具有鎮痛、鎮靜作用,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積,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迴圈。孕婦忌服。

    (5)健步壯骨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9克),日服2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溼通絡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藥有抗炎、鎮痛和抗疲勞作用,對有肝腎不足、寒溼阻絡、下肢萎弱、步履艱難、陰冷天加重等症狀的傷筋證(足跟痛)患者有療效。

    (6)健步強身丸 成人每次1丸,日服1~ 2次。本品有補腎強骨、宣痺止痛之功效,主治由肝腎陰虛、風溼阻絡引起的筋骨萎弱、足膝無力、行步艱難等,對於有上述證候的傷筋證(足跟痛)患者療效顯著。

    (三)中草藥處方藥選

    【藥方1】小茴香6克,黃柏12克,牛膝、杜仲、補骨脂、骨碎補、熟地黃、鹿銜草各15克。

    【適應證】肝腎陰虛型傷筋證(足跟痛)。本證屬於骨刺類跟痛症,主要證候是足跟疼痛、腫脹,有壓痛,休息時疼痛較輕,站立行走時疼痛加劇,不能耐久站立和遠行,嚴重者足不能著地,經X光片檢查足跟部有骨刺生長。舌紅,苔薄白,脈細數。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孕婦忌服,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2】生甘草、炙甘草、炒白芍、炒赤芍各30克。舌質有瘀者,加川牛膝30克;舌苔白膩有溼者,加木瓜30克;年齡大、身體弱者,加生地、熟地各15克;證情重者,加元胡30克。

    【適應證】瘀血阻絡型傷筋證(足跟痛)。本證屬於骨刺類跟痛症,主要證候是先有一足的足跟酸困疼痛,漸至另一足的足跟疼痛,症情不斷加重,嚴重者不能行走,甚至終日臥床,經X光片檢查足跟部有骨質增生。舌紅或有瘀點,苔白膩。

    【制用法】將藥加水適量,煎熬3次,共取藥液1 000毫升,兌勻後分4次在一晝夜服完,每日1劑。藥用牛膝,孕婦忌服。

    【藥方3】甘草3克,地龍、秦艽、土鱉蟲各6克,川斷、牛膝、赤芍、威靈仙各9克,當歸、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各12克。

    【適應證】足部有骨刺的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如仍不見效,可配合外敷療法。孕婦忌服。

    【藥方4】木香3克,生薑、紅花、淫羊藿各9克,當歸、黑杜仲各12克,黃芪、白芍、牛膝各15克,肉蓯蓉20克,熟地、雞血藤各30克。

    【適應證】有骨刺形成的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孕婦忌服。

    【藥方5】細辛6克(先煎),鹿角霜9克,木瓜30克。

    【適應證】傷筋證(陰蹺脈)(足跟痛)。本證屬於非骨刺類跟痛症,主要證候是右足跟有酸脹痛,牽及內踝作痛,嚴重時影響休息和睡眠,經反覆拍片檢查均無異常發現。苔薄白或有瘀點,脈沉弦緊。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5劑。孕婦忌服,高血壓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6】細辛(先煎)、炙甘草各6克,紅花9克,仙茅15克。

    【適應證】傷筋證(陽蹺脈)(足跟痛)。本證屬於非骨刺類跟痛症,主要證候是左足跟有酸脹痛,涉及外踝及足背作痛,離地則痛,著地則止,房事頻繁則疼痛加劇,房事稀少則疼痛減輕,嚴重時影響休息和睡眠,經反覆拍片檢查均無異常發現。舌右側前部有不少瘀點,脈弦緩。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8劑。高血壓、腎病患者及孕婦慎服。

    【藥方7】細辛(先煎)、甘草各6克,艾葉9克,續斷24克。

    【適應證】寒凝血滯型傷筋證(陰、陽蹺脈)(足跟痛)。本證屬於非骨刺類跟痛症,主要證候是左、右足跟均有酸脹痛,遇陰雨天疼痛加劇,遇熱則減,足跟疼痛涉及內外踝及小腿內外側,經反覆拍片檢查均無異常發現。苔薄白或有瘀點,脈沉弦緊。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8劑,以後每週再服2劑,連服3周。高血壓、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8】萊菔子750克,川烏、狗脊、肉蓯蓉、骨碎補、補骨脂、女貞子、蛇床子、金櫻子、雞血藤、旱蓮草、淫羊藿各1 000克,熟地1 500克。

    【適應證】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將藥共研成細末,製成藥丸,每丸重6克。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9】血竭、制乳香、制沒藥各10克,獨活15克,老鸛草20克,透骨草、尋骨風各30克。

    【適應證】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1~ 2個療程見效。

    【藥方10】首烏、黃精、枸杞子、女貞子、山茱萸各10克,生地20克,鮮荷葉半張。

    【適應證】產後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10劑。可同時配合外用燻洗療法。肝腎功能不全者慎服。

    【藥方11】甘草10克,木瓜、熟地、桑寄生、山萸肉各12克,白芍、山藥各25克。

    【適應證】老年性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服用。

    四、其他治療

    1.照射療法

    用周林頻譜儀照射,成人每次40分鐘,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最好配合其他療法一起治療。

    2.超短波-紅外線綜合療法

    先做超短波治療20分鐘,繼之做遠紅外線治療30分鐘,每日1次。此療法目前在上海華山醫院已成功實施。

    3.遠紅外線-超聲波綜合療法

    先做遠紅外線治療30分鐘,繼之做超聲波治療10分鐘,每日1次。療效顯著。

    4.加墊療法

    (1)在較厚的海綿或氈子、塑膠鞋墊上對應跟骨疼痛的部位剪一個空洞,大小隨疼痛範圍而定。

    (2)在足跟下痛點的相應部位用棉花、舊布等墊高鞋墊0.5~ 1釐米。此法對足跟下滑囊炎有持續擠壓按摩作用,可促使區域性炎症擴散、消失。

    (3)用硫磺適量,碎頭髮50克,將兩者混合均勻,再用雙層紗布包裹,做成鞋墊或襪子穿在腳上。每20天更換1次,連穿2~ 3個月。

    5.研磨療法

    用腳踩圓形球(玻璃、鋼鐵、木製均可,直徑為2~ 3釐米),赤腳使足跟下疼痛點接觸圓球,讓它滾動研磨,每天2次,成人每次10分鐘。

    6.燻洗療法

    (1)用山西陳醋150~ 250毫升,加熱煮沸後關火,用蒸氣蒸燻患處,溫度適宜後再用熱醋浸泡患腳。若在食醋中加入威靈仙30克蒸煮後如法燻洗,效果更佳。

    (2)將乳香、沒藥、白芍、元胡、川牛膝各20克,獨活、透骨草、威靈仙各30克,雞血藤60克,加清水3 000毫升左右,浸泡1小時後過濾取汁,倒入盆內。再加入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一起攪勻後煮沸。使用時先用熱氣燻蒸,待水溫適宜時,將患足浸入盆內浸洗。若水溫下降可再加溫,成人每次燻洗1小時左右,每日燻洗2次。1劑藥可用2天。

    (3)用紅花、細辛各10克,蘇木、桂枝各15克,水煎後用藥液燻洗泡腳,每晚1次,泡完後蓋被休息。

    (4)將夏枯草50克,放入1 000毫升食醋中浸泡1~ 2小時,然後煮沸15分鐘,倒入盆內,先燻患足部,待稍冷後,把腳跟浸入藥液中1~ 2小時,每晚1次。每劑藥可用2天,6~ 8天即愈。

    (5)取川芎、生川烏、生草烏、威靈仙、透骨草各30克,用水煎後倒出藥液,加醋適量,浸泡患足半小時,每日2次。

    (6)用茄子根或黃豆根500克,加水燉煮,取其汁水洗腳,可治足跟痛。

    7.外敷療法

    (1)將仙人掌的兩面毛刺刮掉,剖開後用其一片敷於足跟疼痛的部位,外用紗布或繃帶固定好,12小時後換用另一片。敷2天后休息半天。連用2~ 4周。

    (2)將血竭10克,透骨草15克,川芎、乳香、沒藥各20克,共研成細末後,再按3∶1的比例加米醋和白酒調成膏狀,塗敷於患處,外用紗布包紮。5~ 7天換藥1次。

    (3)將冰片3克,穿山甲6克,薑黃、赤芍、梔子各12克,共研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再用塑膠薄膜包紮固定,夜敷日除,藥幹了後加醋再敷。每劑連敷3夜,1周為1個療程。

    (4)將川芎、透骨草各150克,制沒藥、制乳香各200克,共研為細末,成人每次取適量用醋調成稠糊狀,敷於患處,再以紗布包紮,每3日換藥1次。

    (5)取川烏6克,沒藥、地龍、紅花、桃仁、川芎、乳香、威靈仙、炮穿山甲各10克,雞血藤15克,將藥共研為細末後儲瓶備用。用前以食醋及50°的白酒各半,將藥粉調至合適(手握成形,不流淌)攤在紗布上,藥厚約3毫米,稍壓成餅狀即可。晚上臨睡前,將藥餅敷於患足跟部,再以膠布固定,外用熱水袋熱敷30分鐘。每晚1次,30天為1個療程。本方適宜有骨刺存在的跟痛症患者。

    此外,還可採用傳統的封閉、推拿、針灸以及手術等方法予以治療。

    五、飲食宜忌

    本病的飲食原則是補益腎氣、理氣和血,宜食用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食品,忌食生冷太涼和辛辣香燥食品。

    (1)本病患者最宜食用粳米、粟米、玉米、黑芝麻、山藥、莧菜、菠菜、豇豆、薺菜、韭菜、芡實、葡萄、核桃、櫻桃、栗子、蓮子、枸杞子、松子、幹品紅棗、桑葚、熟藕、桂圓、何首烏、羊骨、狗肉、豬腎、豬蹄、烏骨雞、雞爪、黑木耳、牛骨髓、淡菜、鱸魚、蜂王漿、甲魚、鱔魚等食品。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炸煎烤食品;病情發作期間應少吃或不吃生冷食品,戒菸,但可以少量飲酒。

    六、專家提醒

    (1)不要以為足跟痛是一種小病,此病在白天可嚴重影響患者活動、工作和學習,夜晚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因此應抓緊治療。如果病情較重,應減少每天的行走和站立時間,必要時可扶杖行走。

    (2)在使用中成藥治療此病時,可將六味地黃丸與骨刺丸同時服用。待疼痛消失後,應停服骨刺丸,續服六味地黃丸4~ 8周以上。六味地黃丸系補益之品,宜久服,不僅能鞏固療效,還可扶助正氣,增強體質,對身體的各個關節部位都有利。

    (3)各種非手術療法均告失敗後,要儘快考慮手術治療。

  • 4 # 仁濟仁愛888

    大黃獨活治足跟痛(方藥)大黃,黃柏,威靈仙,獨活,牛膝,透骨草各30克,芒硝5克,陳醋25O毫升。(用法用量)上方前6味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冷水約3000毫升,煎開約半小時後取出藥包,把藥液倒入盆內,加入芒硝,醋攪勻。燻洗時先以熱氣燻蒸,並用毛巾蘸藥交替熱敷痛處,待水溫降至50一60度時。將患足浸入盆內浸洗。若水溫下降可加溫再洗,每次洗約1小時,每日1一2次。(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除溼通絡。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 5 # 劉醫生談骨論筋

    足跟痛

    足跟痛是指足跟部位的跟骨、關節、筋膜、滑囊等組織的慢性炎症,導致跟骨疼痛的一種臨床表現,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腳後跟疼。

    足跟痛其實是腳後跟疼痛的一種總稱,它包括有足底筋膜炎、跟骨刺、足跟部脂肪墊炎症或者萎縮、跟腱炎、滑囊炎等。它的典型症狀就是早晨一下計程車疼痛難忍,活動一會兒後症狀減輕,但是長時間活動後,疼痛又加重。

    雖然導致足跟痛的原因有這麼多,不過它們最終都是透過在區域性產生無菌性炎症,從而引起疼痛和活動障礙。所以對於它們的治療其實是一個樣的。

    哪些藥物比較好?

    1.口服藥物。口服的藥物主要是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以減少區域性無菌性炎症,效果非常好,不過副作用是刺激胃腸道。所以一定要飯後服用。

    2.外用藥物。比較常用的就是扶他林,區域性直接給藥,容易直達病灶,並且藥物濃度也要高,還沒有刺激消化道的副作用。

    3.封閉治療。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打封閉針。效果立竿見影,不過對於跟腱炎還是建議別打,碰到很多因此而出現跟腱斷裂的病人。

    4.口服活血化瘀的中成藥,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5.中藥泡洗。可用川牛膝、透骨草、甘草、丹參、沒藥等。

    其他的治療方法

    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其他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1.休息。產生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就是勞損,所以一定要休息,減少對它的刺激。2.鞋子一定要柔軟寬鬆,可以墊中間高的鞋墊,以放鬆足底筋膜。3.區域性可以烤燈、艾灸、理療、泡腳等方式來促進血液迴圈,利於炎症的消退。4.鍛鍊足底,如夾毛巾等,加強抗疲勞能力。5.減輕體重,減少負重。

    對於足跟痛的治療來說,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心理要牢記。希望這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 6 # 喬棟談健康

    對於運動系統疾病,我是從來不建議急於使用藥物,尤其自行盲目用藥,都是弊大於利,足跟痛疼的原因也很多,不同原因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更別提使用什麼藥物最好!舉幾個例子……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造成足跟疼痛的原因之一,足跟是足底筋膜症狀出現的主要痛點,這種問題的處理較簡單,學著每天踩球就可以,以疼痛感覺舒服的力度,滾壓、按壓足部痛點(未必是有症狀的點),每天一次,單側3~5分鐘。

    跟骨骨刺

    這個是以前足跟疼痛,拍個X線發現有跟骨骨刺,就診斷是這個問題導致的疼痛,實際上這種退變未必是造成疼痛的原因,機率並不高,如果造成症狀,一般都是對症處理,實在不行可考慮手術,在做這之前一定先確診。

    其他原因造成疼痛

    比目魚肌和足底方肌都可以造成腳後跟疼痛,這個要尋找這兩個肌肉的觸發點,消除之後,疼痛可以隨之解除,少數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可在晨起的時候出現腳後跟痛,少數腰椎小關節紊亂會導致走一步腳後跟痛一下。

    結語

    偶有腳後跟疼痛,可觀察一下,自行消失就不必理會,如果長期腳後跟疼痛最好去診斷一下,只有找到原因才可以採取相應手段,哪怕就算吃藥也要知道什麼原因,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要亂服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資農業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