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炎際火為主”,和公孫述稱帝的“十二期”。
8
回覆列表
  • 1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我們國家有這樣的讖語文化,早在商代時期褒姒的出現就有伴隨著讖語,秦代亡秦者胡,然而在周代為了統治秩序而推演了六十四卦,用算卦來指導人民的生活,在和諧的生活中周易足以滿足人民的需要,“朝乾夕惕”“自強不息”這些詞語就是最好的證明,讓人民謙虛謹慎的生活,然而當一切的秩序被捅破之後,原有的指導思想不足以讓人們信服,人們開始更傾向於脫離現實生活而需求解脫,在官方表現為玄學,在民間表現為讖語。

    1、亂世出讖語。亂世造英雄,尤其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們懂得天下的大勢,在適當的時候丟擲一個讖語,收穫的不是一點半點,老百姓信這個,上邊的人半信半疑,這樣頗有“東山不出,奈蒼生何”的意思,憑空為自己造勢,撈取政治資本,最後乃至於攫取政治利益。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各路軍隊蜂擁而起。

    2.大事有讖語。讖語有可能是事情發生之後再造的,實際上歷史上會有很多的讖語,每件事情可能都會有,但是有些讖語是不對的,這樣就被歷史長河吞沒,有些讖語之後不準確再返回來改改,歷史將這些人為的讖語留下,留給我們後人喈喈稱奇。個人意見,歡迎批評交流指正!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一旦國家面臨的危機顯現,社會上就會人心惶惶。時局不穩時,也就是謠言四起之時。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西漢末東漢初之所以讖語會大行其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時局不穩,民心不安,所以謠言四起。2,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故意製造輿論,試圖誘導和掌控民意,企圖達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3隱匿於民間的不出世的有識之士,試圖借讖語向當權者報警。希望當權者對危險引起重視,及時化解危機,還天下一個太平。

    無論什麼時候,當權者都應對社會輿論保持高度關注,對造謠者要嚴懲。對有利益訴求者要及時溝通和協調。對善意的暗示和警示,要仔細檢討。

  • 3 # 夢露居士

    題主你的觀察力很敏銳,西漢末東漢初讖緯確實大行其道,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流行,而這是和當時流行的今文經學的思潮有關係。

    漢武帝即位後,為了適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董仲舒所倡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因此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獲得了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為崇高的法定經典,也成為士子必讀的經典,被稱為“五經”。漢代儒生們以傳習、解釋五經為主業,自此經學宣告誕生。

    漢代經學分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類。今文經學的特點是闡發儒家經典背後的“微言大義”,關注現實政治,講陰陽五行、災異譴告之論。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說皇帝是天的兒子,皇帝的一舉一動上天都在看著。如果皇帝幹得好,上天會降下祥瑞,如果皇帝盡幹壞事,上天會進行警告。上天的警告包括災異,比如地震、洪水、火災等,也包括各種讖語。

    由於董仲舒對於今文經學中災異、符瑞、天人感應的闡發,今文經學發展到西漢後期,出現了讖緯氾濫的趨勢。

    讖緯的“緯”,即是當時發明的一個名詞。漢語裡有“經緯”一次,指的是布上縱橫交錯的線。因此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一類書籍,是以神學和神秘主義來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書籍。儒家“五經”都出現了相對應的緯書,即:詩緯、尚書緯、禮緯、易緯和春秋緯,還有孝經緯、論語緯等等。

    緯書中一般記載很多預言、占驗,因此同讖書不分家,被統稱為“讖緯”。正是在今文經學的影響下,西漢到東漢的這段時間裡讖緯異常流行,也成為各種野心家的工具。

  • 4 # 孝陵衛小校

    當時叫做讖緯。

    讖是指讖語,透過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告人政事,即對一些現象的描述以及民謠。在西漢初,劉邦要起事時就有“劉媼夢與神遇……蛟龍於其上。”、“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赤帝子”、“斬白蛇”等等,這些都是讖語,用來證明劉邦從小異於常人,是“真龍天子”。

    緯是用儒家經典來解釋讖語。緯最初是最為經的一個註解,用來解釋經書,當時稱為“經緯”,經是豎線、緯是橫線,二者結合來解釋儒家學說。

    緯的興起源於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和漢武帝“獨尊儒術”,自此,“緯”開始興盛,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解釋經文的緯書,董仲舒當時就增加了很多陰陽家的東西,最著名的就是“天人感應”學說。經書已經比較固定化,大致只有今古文的差異,而緯書卻可以不斷增加,緯書在新編纂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增加編纂者的思想,成為實現他們利益的工具。主要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

    緯作為一種補充要晚於經,而讖緯同樣的也晚於讖語。《後漢書·張衡傳》載:

    “夏侯勝、睦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著述,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

    可知,圖讖與劉向父子有關,也即與今文經學有關,今文經學家們普遍相信緯書,講微言大義。當時王莽認同今文經學,他為了篡位和劉歆等人炮製了很多讖緯,自己接受漢朝政權不僅是天意,符合儒家“天人感應”的說法,有讖語描述相關的現象,同時在儒家經典的緯書中可以找到支援自己改朝換代的理論,儒學在神化王莽的同時,王莽也神化了儒學,這個雙向的互動加強了讖緯的深入發展。

    同時今文經學也在王莽執政以及新朝建立後大力推廣,高層的運作和學術的推崇將讖語普遍推廣開來,因此西漢末至東漢社會上興起了大量的讖語。劉秀作為太學生自然很瞭解這一些內容,並接受了這一流派的學說,因此不僅是建立東漢的過程中還是建國以後都大力推崇讖緯。

    因此,兩漢之際讖緯會大行其道。

  • 5 # 於左

    圖讖又稱“讖記”、“讖緯”,是一些帶有預言性質、最終得到驗證的言論。

    《說文解字》中,如此解釋“讖”字:驗也。《史記索引》中說:“五行讖緯之說,若今之童謠言。”

    從本質上看,圖讖算是一種古老的占卜術。但在漢武帝時代流行的幾種占卜方法當中,還看不到圖讖,對圖讖的重視始於西漢晚期。

    王莽時代,任命崔發為說符侯,崔發很有才學,又善於逢迎,搞了一些王莽喜歡的東西。

    東漢光武帝劉秀也非常相信圖讖。公元二十五年,彊華獻給劉秀一道《赤伏符》,內容是:“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以此來證明,劉秀上應天命。

    《赤伏符》等讖語在劉秀的帝王之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劉秀登基之後,一直對圖讖懷有虔敬之心,下令重新校訂前代遺留下來的圖讖。

    劉秀格外重視讖書,使讖緯之學成為東漢的顯學,大量儒生進行考證、鑽研。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時,又一句讖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四處傳揚。

    除了預測未來,讖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宣傳、造勢,證明某些人、某些事具有正當性、必然性和可信性。

    讖語一般有這樣幾個特點:來歷不明,內容明白生動,形式上簡短易記,朗朗上口,便於傳播。

    在缺少通訊技術的古代社會,這種口耳相傳的歌謠的宣傳效果和傳播、造勢的效果非常好,也因此,像王莽、劉秀、公孫述這些有心人特別重視讖語,巧加利用,於是西漢末年、東漢初年,讖語大行其道。

  • 6 # 毛劍傑

    讖語是中國政治文化中一種奇特的現象,早在秦代已經開始傳播,至東漢盛行,晉以後雖數次遭到禁止,但是仍然存活,至民國時期尤有餘存。

    讖,《說文》:“驗也”,是古代的方士,儒生編造出來的具有預言性的文字、圖記,是用來欺騙和矇蔽群眾、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也有一些讖語是後世之人附會的,最典型的就是各位皇帝出生時候的各種異象。一些覬覦帝位的野心家,往往利用讖語假託天意預言王朝興衰更替。所以改朝換代,天下大亂的時候,讖語格外流行。

    然而讖語也有兩面性,那些野心家們利用讖語塑造自己天命所歸的形象,蠱惑人心,但是一旦他們成了幸運兒,奪得最高權力之後,對讖語又視其為邪說,禁之,毀之。因為他們怕別的野心家效其故計,謀取他的天下。

    但是也有特例,那就是劉秀。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制失敗,社會大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諸侯紛紛生了謀取天下的野心。各種讖語也應運而生,劉秀尚未起義之前就有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 “劉秀髮兵逮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甚至有人為了應對讖語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劉秀。後來果然劉秀收拾河山,做了東漢的開國之君,這些正好“預言成真”的讖語就被記入史冊。

    劉秀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離帝系較遠,按常規皇帝是不可能輪到他的頭上的,他的天下完全是自己打下來的,當然宗室背景是政治加持,而那幾條讖語也幫他籠絡民心。作為兩千年前的古人,劉秀虔誠地認為讖語就是上天的啟示,他稱帝以後十分重視讖書。據史再,他常常根據圖讖決定國家大事,官吏任免,他甚至把讖緯之學定為官學,在東漢當官,就一定要學這個。所以比起其他朝代,東漢至三國時期的圖讖緯學才會格外流行。

  • 7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讖語,通俗點說,就是預言。讖書就是預言書,圖讖就是圖文版預言書,讖緯就是讖書與緯書,緯是用神秘主義來解釋儒學。圖讖之學在兩漢之交時大行其道,主要是因為兩個帝王都十分迷信圖讖,一個是王莽,另一個是劉秀。不過,圖讖流行的背後,實際上與有更深刻的歷史文化因素。

    下面,我來概略分析一下:

    1、讖語的根源: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天命觀

    古代人對世界的認識存在許多困惑,因而認為在人類之上,還有一個上天或稱為天帝、上帝的存在。上天雖然沉默不語,但是會以種種方式啟示人類,上天的意志就是天命,是人類所無法對抗的。

    《尚書》裡說:“上帝不常,作善者,降之百祥;作不善者,降之百殃。”《詩經》裡說:“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皇矣上帝,臨下有赫。”《論語》裡說:“畏天命。”《左傳》裡說:“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者必有大咎!”

    那麼上天的意志怎麼看出來呢?上天就會給出種種徵兆,有吉有兇,起到警告作用。古人也透過一系列複雜的學問,試圖去理解上天的意志,於是有了占卜、算命、看相、看風水等雜七雜八的學問。讖語也是這些複雜學問中的一種,現在有一個成語叫“一語成讖”,就是不小心說準了。今天我們看史書,覺得很多讖語很神奇,似乎真的能未卜先知,其實基本上屬於一不小心說準了。

    2、歷史上的預言:從秦到西漢

    兩漢之交時,讖語能流行,是因為人們深信不疑。為什麼呢?因為秦到西漢,還真的有不少精準的預言。

    比如秦朝時就有這麼個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指的是胡人,便興兵攻打匈奴,而實際上這裡的“胡”是胡亥。後來一塊隕石掉下來,還刻了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然後出現一個神秘人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可以肯定的是,字肯定不是老天爺刻的,肯定是人刻上去的。至於“今年祖龍死”,也不完全對,秦始皇是第二年才死的。

    陳勝起義時,就利用過眾人迷信的心理,在魚肚子裡搞了個布條,寫上“陳勝王”,還裝野狐講人話。劉邦也一樣,喝醉殺了條蛇,就胡編一個什麼白帝子、赤帝子的瞎話來蒙人,一蒙就靈。

    到了西漢,有些江湖術士也有過一些精準的預言。比如許負預言周亞夫的運途起落以及餓死的結局;比如曾有人給衛青看相,預言他會封侯,當時衛青可是個奴隸啊。這些故事,顯然加深了人們的迷信心理。漢人是很迷信的,包括漢武帝在內,所以後來大興巫蠱之獄,就是當是巫蠱之術都深入到宮廷去了。

    3、王莽對圖讖文化的推波助瀾

    王莽其實跟陳勝一樣,是以圖讖來達到目的,只是要別人信,他自己心裡清楚知道所謂預言書只是偽造品罷了。比如說吧,民間挖了個奇石,上面寫有紅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然後又有兩塊石頭,上面上銅符帛圖,還刻著字“天告帝符,獻者封侯”;居然有“獻者封侯”的名字,我說你造假能不能造得真一點啊。

    最搞笑的是一個叫哀章的傢伙,制了一具銅櫃,銅櫃中置兩卷天書。一卷天書叫“赤帝璽邦傳予黃帝金策書”。赤帝就是劉邦,天書中寫的是劉邦將皇帝位讓給王莽,直言王莽是真命天子。另一卷天書為“天帝行璽金匱圖”,圖上有王莽與他的八個親信的名字,另外還有一個叫王興,一個叫王盛,這是哀章想出來的,就是吹捧王莽的帝業永遠興盛。最後一個人是誰呢?是哀章自己。我說你造假能不能造得專業點啊,這也太露骨吧。

    不過沒關係,王莽當然對兩卷天書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王莽稱帝后,金匱天書羅列的八個親信當然成為開國元勳,偽造者哀章被封為“美新公”。至於杜撰出來的王興、王盛兩人,王莽硬是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個是看城門的,一個是賣燒餅的,兩個稀裡糊塗便富貴從天而降,拜官封爵,一個當了衛將軍,一個當了前將軍。所以歷史裡有很多笑點,要仔細看。

    王莽篡漢後,改朝換代,為了表現此乃是出自天意,他挑選四十二件神秘文物,作了一番巡迴展覽,其中包括那些刻了字的石頭,以及“天帝行璽金匱圖”、“赤帝璽邦傳予黃帝金策書”等。所以我們看到,在王莽篡漢過程中,非常重視這些所謂的預言書,以此彰顯“君權天授”的合法性。這對兩漢之交圖讖之繁榮,可以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4、一生迷信圖讖的光武帝劉秀

    劉秀與圖讖有不解之緣,挺神秘的。劉秀還是個莊稼漢時,就有一句讖語廣為流傳:“劉秀當為天子。”為此,著名的經學家劉歆把自個改了名叫“劉秀”。有一回,劉秀他與姐夫鄧晨一起去拜訪蔡少公,此公精通《河》《洛》之書,懂得些圖讖之學,大家在討論“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時,都認為是國師劉歆。此時,劉秀突然冒了一句話:“怎麼見得就不是我為天子呢?”此言一出,惹來鬨堂大笑。然而,最後劉秀竟然從莊稼漢成為皇帝,這是歷史上很不可思議的巧合。

    倘若一個人遇到這種巧合,那麼肯定對讖語會有一種迷信。後來劉秀崛起,有個名叫強華的儒生,從關中地區帶來一本《赤伏符》,以符命之說來勸劉秀登位,裡面有幾句:“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明顯又是哀章之流跑來混口飯吃了。在儒生用深奧的符命之學的勸說下,劉秀自然願意相信天命,遂登基為帝。

    劉秀當上皇帝后,更加迷信讖緯之學,遇到不決之事,總是求助於讖緯。著名的哲學家桓譚上疏反對:“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陛下宜垂明德,發聖意,屏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義。”劉秀大怒道:“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桓譚差點掉了腦袋,最後被貶而死。

    經過王莽、劉秀兩個皇帝對讖緯之學的肯定、宣揚、推廣,讖緯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就不足為奇。讖緯文化從東漢到三國到兩晉南北朝,都十分有市場。比如漢代有一句著名的讖語,叫“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認為自己合讖,稱帝;後來魏國代漢後,認為魏才是合讖;到了西晉,王浚認為自己合讖,還沒稱帝就被幹掉了。一句讖語,攪動數百年風雲。

  • 8 # 談者無語

    實際上不光是西漢東漢讖緯大行其道,在中國的各個封建朝代,讖緯都是屢禁不止的。舉些例子:

    秦朝:始皇帝死而天下分

    公元前211年,始皇三十六年。此時的秦始皇已經49歲了。這時發生了一件事,天上下了一塊隕石。《史記》說:“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但有人卻要拿隕石說事兒。《史記》裡說:“有一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黔首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也就是說有老百姓出於各種未知的心態,在天降隕石上刻了一行字:“秦始皇死了以後,天下又重新分裂”,這啥意思呢,就是預言秦始皇一死,秦朝也跟著完蛋了唄。

    《史記》上繼續記載:“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秦始皇聽了以後氣的夠嗆,派人追查也查不到是誰幹的,一怒之下把隕石旁邊住著的人都殺了,這還不解恨,又把石頭砸碎了燒成了灰。

    當然,殺人燒石都是掩耳盜鈴之舉,秦始皇死後,秦帝國確實二世而亡了。後世的野心家、造反者、起義軍都愛拿這種說不明道不清的讖緯來給自己壯膽鼓氣,削弱對手的統治基礎,所以讖緯這種反動標語,對封建王朝還是很有殺傷力的。

    大楚興、陳勝王

    陳勝吳廣起義咱們都知道,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知道激勵了多少後世的造反者。但你不知道的是為了反抗秦朝的統治,為了讓跟著一起玩殺頭造反的兄弟們更有底氣,陳勝吳廣還幹了幾件充滿喜感的事情。

    《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上面的這段故事,後來變成了典故叫做“狐鳴魚書”。啥意思就是故意讓人在魚肚子裡面塞上帛書,寫上“陳勝王”仨字,又讓吳廣(哥們你很有天賦)蹲在篝火邊上裝狐狸叫,一邊喊“大楚興,陳勝王”,這樣一搞,大夥兒就信了,覺得咱們跟著的老大果然不是凡人,上天註定他要當王啊。

    可惜陳勝、吳廣也就會點這個,沒有漢高祖劉邦玩得遛,結果就把自己給玩下臺了。劉邦為了給自己造勢,幹了兩件事,一件是號稱“斬白蛇起義”,把自己拔高成赤帝之子,這更高階了,堂堂赤帝天神的兒子降世啊;第二件是給自己加上天子氣,說劉邦經常有空沒空去山裡玩,別人都找不到,就呂雉呂后一找就能找到,別人很奇怪(智商問題),就問呂雉為啥你能找到,呂雉立刻吹逼說我丈夫那頭上有五彩之氣啊,跑到哪兒我一眼看過去就能看出來,太明顯啦!

    王莽篡漢為讖緯增加了官方背書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準備。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託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託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從王莽開了官方搞讖緯的先河之後,讖緯不再流行於民間,從而登上了更大、更高的舞臺,成為了各類野心家用來謀朝篡位的有力武器,又或者是打擊政敵的最佳工具。

    劉秀赤伏符

    東漢皇帝劉秀當然也繼承了陳勝、王莽之流的優秀傳統,變本加厲的將讖緯學說推向新的高潮,其中的劉秀赤伏符就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炎際火為主”當然,史書上說起來,這個預言書,是在劉秀還在鄉下種地的時候,就已經出現,而且弄得沸沸揚揚的(請不要忘記劉秀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太學生,而且他的大哥一直密謀起義造反)。王莽當政的時候,有一個漢室宗親叫做劉歆的就聽說了這個預言書,不但聽說了,而且立即做出了反應,馬上把名字改成了“劉秀”,那時劉秀還在鄉下種地,甚至他有任俠之風的嫡長的大哥劉縯都嘲笑他做不成事業。而後,這份預言書還影響了更多人,包括王莽的一個本家親戚王涉。此時,劉秀才剛剛開始與人創業過程,只是更始帝劉玄帳下的一員戰將而已。王涉和劉歆預謀篡奪皇位,被王莽發現問斬,劉歆臨刑前仍然相信赤伏符,他說,之所以他沒有成功,因為他原名不是劉秀,改名的不算,只有原名是劉秀的才是真命天子。

    若干年後,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即光武帝。劉秀是唯一的將讖緯學說置為官方學說,號召全民加以學習的君主,其舉動遭到了東漢經學家桓譚的批評。

    當時光武帝劉秀正迷信讖記,多以它來決定疑難。所謂讖記,是預言未來事象的文字圖錄。劉秀起兵奪權和鞏固統治,就以它來籠絡人心,作為思想統治工具。 桓譚針對於此,上《抑讖重賞疏》,勸諫光武帝。他說:儒家的傳統,“鹹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孔子難言天道性命,子貢等人不得而聞,後世俗儒豈能通之!“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他指出,讖緯的預言“雖有時合”,然如同占卜一樣只是一種偶然性,不足為信。他希望光武帝聽取意見,“屏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義”。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劉秀沒有聽取桓譚的意見,整個東漢歷史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讖緯學說。學者們將天象、災異和人禍紛紛套搬在讖緯上,這也給了各類野心家用來為自己的造反背書的藉口。

    太平道的創立者張角就利用了讖緯,提出了著名的造反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蒼天”指漢王朝,漢代官員軍隊的衣服以蒼青色為主。“黃天”是指黃巾起義軍。

    東漢的統治,就此吹響了終結的號角。

  • 9 # 談古論金

    當然,首先讖語這個東西有非常廣泛的受眾基礎和說服力(一定意義上可以直接轉化為效果),所以才會大行其道。

    然而,在西漢末東漢初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能夠大行其道和官方的推崇認可和背書有關。

    在這個意義上,王莽就是失敗的劉秀,劉秀就是成功的王莽。

    同樣,劉秀就是成功的公孫述,公孫述就是失敗的劉秀。

    很顯然,這樣將篡漢的神奸巨蠹、割據的一方之雄和有“位面之子”稱號的世祖光武皇帝混為一談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但是,上述所謂的就是,指的是

    劉秀和王莽一樣,是具有相同的推崇讖緯之學與所謂周政的意識形態背景的人物。

    唯一的區別僅僅在於,王莽是身兼行政首腦身份的長江學者,劉秀是一個托賴太學擴招才能入學的長安漂青年,畢業即失業,繼續回鄉建設新農村。

    因而,即使劉秀和王莽表面是政治立場完全對立的敵人,劉秀得天下的原因除了文治武功之外,是因為他同樣遵循和迎合了當時主流的意識形態——與今文經學密切關聯的讖緯神學。

    但是如果要論政治上的成熟度,返鄉知識青年劉秀比集君師於一身理論修養無疑更高的王莽優秀得多——這表現在劉秀從來沒有真正打算實現自己文宣部門主張的政治主張,因為他清楚地全程看到了理想主義者王莽的覆滅,也洞悉覆滅的原因。

    那原因就是王莽真信真做了。

    以往強調東漢豪強勢力的崛起和興盛,往往強調劉秀和他的勳貴集團本身就是大地主和土地兼併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反對王莽的改革措施,但是,實際上成為皇帝之後的劉秀本身的利益和原來的身份並不完全匹配和契合,劉秀之所以選擇了與豪強地主集團妥協,是因為他很清楚周政可以作為標榜和文宣,但不能不折不扣地落實為具體政策,王莽就是前車之鑑。

    讖緯之學的情況和上述意識形態有所差異,劉秀需要透過整風壟斷這個合法性解釋學——他本人信,但當然也是選擇性的信,所有支援王莽和支援其他各方勢力的讖緯都是胡扯,但所有拒絕認同讖緯之學的大臣如桓譚等人也必須懲戒。

    所謂劉秀對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都要以讖緯來“決定嫌疑”,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選擇性的使用。

    總體來看,讖緯本身技術上拙劣幼稚,“連偈俗語,有類俳優”(張衡對讖緯的評價),所以在古文經學不斷髮展壯大此消彼長的情況,讖緯之學作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的痕跡被淡化了,“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司馬光《資治通鑑》)雖然不能說就是完全誇飾溢美,但多少也是一種追懷過去的好時光的“美圖秀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在準備2020考研且英語比較差的人應該如何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