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間價值最大化

    閃電戰在二戰的時候是德國軍事戰略的主要戰法。不與糾纏,快速制服,這個理論的原則就是奇襲、集中、迅速,要在敵人未來得及部署武裝力量之前,集結優勢兵力,以而包圍與合圍的方法取得戰爭的勝利,讓敵人在驚慌失措中接受失敗,但是在後期不能有明顯效果,因要長期作戰,體力不支,不能持久作戰,所以就效果不是很好了。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首先,隆美爾總結過,為什麼在戰爭初期德華人能那樣輕易取得勝利,因為當時英法蘇三國的步兵都缺乏戰防武器,所以遇到大量戰車攻擊的時候,當然束手無策。可是到了戰爭末期,這種優勢已經減弱,步兵擁有現代化的武器,據守著良好的工事,還是有很大的抵抗力的。這可以看做是工業潛能的優勢,德國在開戰時其工業潛能轉化為戰備武器的比例已經很高了,而相反,英法等國的資源還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

    同時以前的德國是集中兵力,單線作戰,這才能迅猛推進,可後來敵人太多,兵力太分散,而且希特勒的指揮下時常有很多戰略目標突兀轉移的矛盾,希特勒經常在把一個工業區或城市圍攻到關鍵的時候,突然鬆懈下來去攻打另一個目標,比如從莫斯科轉移到烏克蘭和克里木。

    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在和盟國持續的戰爭中陷入了生產能力的下風,喪失了主動權,不得不反過來防禦價值上生產價效比更高的戰防炮了。

    第二,蘇德戰場上低劣的天氣和極度貧乏的補給。

    俄華人的一些道路承受不了德國坦克的重壓,他們在撤退時還炸燬了很多橋樑,並在道路兩旁鋪設了地雷。同時坦克部隊缺乏防滑履帶,託鉤,鏈條,發動機的冷卻水防凍劑,以及冬裝這類的補給品。

    古德里安1941年10月28日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利用“快速部隊”佔領謝爾普霍夫東部的奧卡河登陸場。但是,古德里安很無奈,能推進多少距離,完全要看補給的多少,在奧廖爾——圖拉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道路上,他們有時最多也只能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前進。所謂的“快速部隊”已不復存在,職能說希特勒是生活在夢幻世界裡。

    第三,就是盟軍已經牢牢掌握住了制空權的優勢。在空軍的掩護下,敵人可以利用戰略空軍切斷德軍的補給線,又可以在空中發動不知什麼時候會來的消耗戰,同時對地面雷達和指揮哨所發動襲擊,阻撓德軍的作戰指揮。

    德國的裝備,人員,補給在北非都陷入了劣勢,直到末期才有虎式坦克投入了戰場,但為時已晚了,這也可以看出德國多線作戰的有心無力。

    最終可以再用隆美爾的一段話來總結一下——“拜爾萊因,你還不知道……他們迷戀的就是運動戰的形式,可我們今天在西歐早已喪失運動的自由。事實上,只要敵人一腳踏上陸地,他們就會以最快速度,把所有的戰防炮和戰車都送入橋頭陣地之內,而讓我們一頭撞在上面……要想突破這種防線,你一定要在大量炮兵的掩護下,實行遲緩而有組織攻擊,可是由於盟軍具有空中優勢,我們當然辦不到,像戰爭初期那樣使用戰車橫衝直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連東線方面也慢慢地不再使用這樣的作戰方式了。”

  • 3 # 歷史系旅法師

    先弄明白閃電戰的核心是什麼?

    三個字,反動員。

    1939年,波蘭百萬人級別的軍隊被切成幾塊幹掉,波蘭人連幾場像樣的防禦戰都沒開始打就結束了。

    1940年,法國陸軍就人數,裝備,配上英國增援buff,絕對歐洲第一陸軍,可是被閃電戰打蒙之後直接投降了---這個法國在一戰的時候在本國國土上阻擊了德軍4年。

    在敵人沒有挖掘出所有戰爭潛力之前,直接一刀捅死他,這就是閃電戰的勝利。

    對於法國和波蘭這種戰略縱深小的國家和挪威丹麥這種基本0縱深的國家來說,德國用飛機戰略轟炸,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繞過要塞,切割敵軍,步兵逐漸推進,再加上不宣而戰和突然襲擊的buff,焉有不勝之理?

    但是德三這一手對毛子不好使,為什麼?因為這貨一刀捅不死啊!人口多地方大資源多,這毛子的優點幾乎就是德三的軟肋啊,德三侵略西歐其實就是變相為自己增加勞動力和資源,順帶把佔領區當做防衛柏林的戰略縱深。

    德三借鑑於一戰的內部潰敗,決定在不總動員的情況下進攻蘇聯,而對面蘇聯可是有著“戰時經濟”和“英美援助”兩大buff的啊!你萌能想象出來蘇聯的妹紙們不是扛著步槍衝鋒就是在工廠裡造坦克的時候,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慘敗的時候,德國工人們還40小時工作週末回家,一季度度假嘛???

    德三這一刀捅出去放了毛子一堆血,然而毛子見血不慫啊,雖然德國在巴巴羅薩計劃上有諸多不足,可問題是擺在總參謀部精英面前的一個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大戰和一個偏執的元首,誰也不能保證完美贏得蘇德戰爭,畢竟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蘇聯和德國有過這樣的數百萬人級別大軍團大縱深的戰爭經驗。

  • 4 # 王凡75529346

    謝邀。首先要從閃電戰能夠成功的原因說起。在1939年二戰之初,除了德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大都沿襲了一戰時期的戰術思想,以塹壕站為主,深溝高壘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法國耗時二十年的馬奇諾防線。德國的閃電戰,在當時是戰術的非主流。新式的戰術以裝甲部隊為核心,大縱深的迂迴敵方,配合摩托化步兵,航空兵,形成鉗形攻式,實現切斷地方補給,包圍敵人的戰術目的。新式的戰術在戰爭初期起到了相當好的效果,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僅僅抵抗了六個星期就宣佈投降,波蘭一個月就放棄治療了,蘇聯在戰爭的最初六個月,丟失了大部分最有價值領土,德國的兵鋒直指莫斯科。但是,打閃電戰是有條件的。法國和波蘭之所以快速淪陷,很重要的原因是離德國本土太近,且領土面積不大,沒有縱深防禦的空間。德國出其不意,剛開始被新戰術打得暈頭轉向,還沒反應過來就慘遭秒殺。出其不意,補給線短,是閃電戰的必要條件。奈何蘇聯幅員遼闊,補給線越來越長,再加上蘇聯惡劣的天氣,差勁的基礎設定和蘇聯堅壁清野的戰術,導致後勤越來越跟不上,戰士缺衣少糧,機械部隊燃油不足,沒有了物質保障基礎,閃電戰就此失效。

  • 5 # 先瘋隊隊長2

    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間間隔20年,這20年當中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戰術思想和武器裝備還停留在一戰的陣地攻防的範籌內,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花費鉅額財富及時間修建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裝甲叢集的戰術突擊方式下,絲毫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波蘭甚至還在使用騎兵對抗德國裝甲部隊。二戰開始前坦克作為突擊的重要攻擊武器,已普遍裝備部隊,很多國家雖然很重視,但只是把坦克作為步兵攻擊的輔助性武器配備給基層部隊。反過來德國則是把坦克集中在一起,成立裝甲部隊,戰爭時對敵方進行集團式攻擊,迂迴和包圍,攻擊力強,速度快,最大程度的發揮了坦克的優勢,同時配合空中打擊,奪取制空權,掩護地面部隊,各兵種協同作戰。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戰術思想和作戰方式。至於為什麼到後期閃擊戰開始失效,我認為有這麼幾點,第一,戰線拉得太長,後勤補給的速度已經遠遠跟不上坦克和飛機的攻擊速度,油料和武器彈藥的缺乏使坦克和飛機都成了擺設。第二,德華人的嚴謹,德國生產的每輛坦克和飛機都可以說是臺很精密地武器,但也正是這種精密卻制約了坦克和飛機的戰場效能,一旦發生故障或損毀,維修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同時武器生產週期長。相反蘇聯的武器卻規避了這些問題,例如T-34,KV1,坦克很粗糙,但也很抗造,生產速度快,產量龐大,維修簡便。

    第三,適應打法。很多國家在剛開戰時,面對德國的閃電戰,很陌生,沒概念,因而反應慢,不適應打法,但隨著戰爭的進行,慢慢適應打法,因而找到應對的辦法。

  • 6 # 戰略論

    事實上“閃擊戰術”在整個二戰都一直有效,只不過在二戰後期有效的是蘇聯一方,而德國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以後就徹底放棄了“閃擊戰術”,全面轉入戰略防禦了,而且是硬性的戰略防禦,而蘇軍在學習到德軍的進攻精髓後,透過一系列的大縱深突擊大量殲滅了德軍的有生力量,再次證明了這種“閃擊戰術”的強大威力!

    縱觀整個二戰的東線戰場其實非常有意思,德軍和蘇軍的戰略戰術在前後期幾乎可以說是‘’角色互換‘’。在初期德軍的閃電突襲下,蘇軍因為高層的錯誤指揮下的缺乏彈性的死守下損失慘重,大量部隊整建制的被德軍包圍殲滅,其中以基輔會戰達到頂峰,一個方面軍的代價讓蘇軍學會了適時撤退的必要性。反觀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透過強硬的堅守而守住了進攻莫斯科的一些跳板後,反而開始重複蘇軍的“老路”,盲目的執行力所不能及的強硬防禦,讓德軍本就匱乏的兵力損失愈加慘重,甚至在丟掉了整整一個重兵集團軍後仍舊不加以教訓,這種硬性的防禦讓蘇軍的縱深突破可以輕而易舉的圍殲德軍主力,像庫爾蘭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等那樣的戰略兵團被蘇軍包圍便是典型的例子。

    其實“閃電戰術”並不是萬能的,一直有效的,透過彈性防禦等合理的戰術是可以抵擋甚至摧毀其進攻意圖的,從哈爾科夫反擊戰和庫爾斯克會戰都得到了證明。但是德軍初期的巨大勝利得益於斯大林的錯誤的“硬性防禦”命令,而後期蘇軍的大縱深突擊的輝煌戰果又得益於希特勒的“硬性防禦”的錯誤指揮。

  • 7 # 輕舟戀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燬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1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隨後,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閃電戰的兩大缺陷:第一,隨著裝甲機械化兵團的快速突擊和推進,完成主要的穿插合圍殲滅敵人的任務。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自己的補給線過長和兵力的分散。如果在形成合圍之時,包圍圈內有一支同樣強大的裝甲機械化兵團對你進行反突擊作戰,就會不可避免的突破其包圍圈。在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後期,英法聯軍曾經根據法國新任西線盟軍總司令馬克西姆·魏剛的指揮下發動的一次反突擊作戰,雖然結果是失敗的,但是魏剛恰恰抓住了閃電戰的一大缺陷。第二,就是如果對方擁有大的戰略縱深,有足夠的能力來吸收和消化你的閃電戰的進攻動能,根據《戰爭論》的頂點理論,你的頂點會提前到達。這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的中後期,我們能夠看到蘇聯的廣袤領土對德國的閃電戰還是有一個很好的吸收消化的效果的。

  • 8 # 紅色手電筒

    其實這樣說並不準確,德國的閃擊戰是一種戰爭形態,不是一種戰術,德國配合閃擊戰的戰術是使用坦克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對於戰爭目標國進行快速,大縱深突擊,在敵方未能進入戰時體制前就把敵方打垮。

    閃擊戰如果要是象成功,和軍事行動相互配合的外交活動,就是各種戰略欺騙行動必須要跟上,閃擊戰永遠要和欺騙聯絡在一起,戰略欺騙的目的就是要使對方對於是否爆發戰爭產生誤判,在對方不做防備的情況下,遭到突然襲擊。戰略欺騙最成功的就是對於蘇聯的欺騙。

    而到了戰爭的後期,已經沒有戰略欺騙的辦法,只能是實施戰役欺騙,使敵軍在進攻的地點時間上產生誤判,仗已經開打了,軍事的基本原理都是公開的,你懂的道理別人都懂,這方面德華人並不佔優勢,應該說戰役欺騙上邊,德華人遠不如蘇聯人和英華人。

    既然已經失去了突然性,而德軍快速推進的兩個輪子,空軍和坦克部隊的快速推進,到了戰爭的後期都已經是被撒了氣,跑不動了。空軍已經不是戰爭初期那種用著斯圖卡,在減速板上加哨子製造恐怖就把敵方打垮的情況了,經過幾年的戰爭,盟國現在的空軍已經可以和德軍一較長短了,而且還略佔優勢。

    空軍不再得力,而坦克部隊的麻煩更大,德軍坦克部隊習慣於在一開戰就全部投入進攻,在戰爭初期,各國的防禦模式還是一戰的那種線性防線,縱深很小,德軍的坦克部隊很容易就能達成突破,之後就是坦克部隊向敵後進行快速突擊。但是到了戰爭的後期,各國的步兵部隊大量配發各種步兵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炮,步兵的反坦克能力有了質的提高,同時各國已經是找到了一條對付坦克部隊的辦法,就是利用各種手段包括佈設地雷,加大防禦縱深等手段可以極大的遲滯坦克部隊的進攻。

    德軍習慣於一開始就投入全部坦克部隊在新的情況下可是不靈了,由於防禦措施的加強,德軍坦克部隊在突破敵軍步兵防線時就已經是損失嚴重,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而在對方的坦克部隊的有力打擊下,德軍憑藉著優秀的坦克兵,還能夠搞出一個個神話,什麼各種神奇的坦克王牌,老虎的神話什麼的,但是這些神話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就是德軍一路上都在退向德國本土。

  • 9 # 江氏小盜龍

    閃電戰(blitz)已經成為二戰德國軍事戰略戰術的代名詞,德軍依靠閃電戰在二戰初期橫掃對手,那麼閃電戰到底是怎麼獲得成功的呢?

    閃電戰是由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發明的立體作戰模式,需要航空兵與地面部隊的密切配合。

    在具體的作戰運用上,要求打擊的突然性,航空兵在戰役發起階段便要轟炸對方的機場,摧毀對方的戰機以獲得制空權。然後航空兵會攻擊敵方的指揮、通訊、後勤體系,攻擊對方的部隊集結地,造成系統性混亂。

    當航空兵的空中打擊取得成功的同時,以坦克為核心的裝甲部隊及配合的機械化步兵會以最快的速度撕開對方的防線然後向縱深發展,越跑越遠的裝甲部隊會打擊對方的增援部隊,不給對方建立新防線的機會。

    跟在裝甲部隊之後,數量龐大但是速度緩慢的步兵部隊則會順著突破口湧入,消滅那些被包圍或者被打散的敵軍部隊。

    如果總結閃電戰的特點,那就是出其不意、獲得制空權,突然而猛烈地進攻,快速前進,充足及時的後勤補給。如果無法實現如何一點,那麼閃電戰就無法奏效。

    到了二戰後期,德國在進攻中已經很難達到閃電戰所需要的條件了,就拿著名的阿登戰役來看,當時德國已經失去了制空權,後勤補給也無法滿足,雖然在進攻初期對盟軍打成了突然襲擊,而且立即突破了對手的防線,但還是以失敗告終。

    對於發起閃電戰的德軍來說,最怕的就是對手在前方防線之後建立多層縱深防禦,擋住裝甲部隊前進的道路,讓進攻部隊的速度降下來。對於發動戰爭的德國來說,最怕的則是對手並沒有被閃電戰一下子打倒,而是迅速反應過來,然後進行消耗性的持久戰。

    閃電戰對於國土面積小,戰爭動員和持久能力差的國家非常有效,但對於國土面積遼闊,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就不好用了,所以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後便發現閃電戰不再奏效,戰爭的天平就已經開始傾斜了。

  • 10 # ZDC海納百川

    二戰之前,希:特勒德軍依仗當時最先進的坦克、飛機和大炮,橫掃歐洲大陸,未遇對手。在短時間內,德國陸軍就征服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等歐洲國家,同時透過空戰,也把當時的世界最強國大英帝國打成了半殘廢。可以說,一九四一年之前的德國,無論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還是意識形態領域,在世界範圍之內都佔據統治地位。:

    而美國,雖然當時的美國,無論從經濟上,國土面積,科技水平以及政治治制度等,都領先於德國,但是美國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之於世界基本處於隔絕就態。所以,當歐洲大戰狼煙四起之際,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華人民,依就沉浸在藍天碧水、鳥語花香的極樂世界。

    在征服歐洲之後,希特勒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薩計劃”閃電襲擊,以550萬大軍,5000架飛機,3700輛坦克,對蘇聯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在戰爭初期,由於此前蘇聯己與德國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並沒有意識到德國的侵略,加之斯大林對蘇軍內部的大清洗,使蘇軍喪失了大量優秀的指揮員,加之德`軍空前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蘇軍節節敗退,一瀉千里,使德軍直逼莫斯科城下。

    但莫斯科是蘇聯的心臟,如果陷落,在精神和政治上,蘇聯都將徹底被德軍擊敗和征服。所以,蘇軍在斯大林領導下,與德軍展開了生死存亡的莫斯科保衛戰。結果以蘇軍最後大獲全勝而告終,終結了德軍不敗的神話,也徹底結束了希特勒妄圖以閃電戰快速擊敗蘇聯,稱霸世界的野心!

    莫斯科會戰以後,美英等同盟國也認識到,如果沒有蘇聯參予,戰勝德國法西斯,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夢想。所以美英加大了對蘇聯全方位的援助。而蘇聯本身的人口、工業、軍事實力,也註定了希特勒閃電戰的不可永續性。所以後來的一系列會戰,德國法西斯均遭到失敗。最後在蘇軍與盟軍的共同打擊下,德國法西斯不可避兔地走向了毀滅的終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龐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