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戶外探險專家黑俠

    因為秦軍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後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

  • 2 # 史小帝

    如果理解項伯在鴻門宴的反應,以至於放虎歸山?

    出於恩義

    一、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項伯生性重恩義,救命之恩大過天,其實項伯的本意也只是救出張良。但既然張良要死效劉邦,那為了救張良也就只能把事情和盤托出。

    二、殺劉邦是范增的主意,不代表每個人都是這麼想的。畢竟劉邦曾在楚軍陣營之中,也是並肩作戰的盟友,甚至是項羽的結拜大哥。

    出於情義

    三、項羽曾約定先入關者為王,而劉邦擺低姿態,不僅不動一毫靜待項羽,而且隻字不提約定。如果這時卻要殺劉邦實在是說不過去。

    出於信義

    項羽當時聽從了范增的意見,項伯所為雖然是通敵但是也可以說成是一種善意的解決方式。而且劉邦稱項伯為兄長,還當即立下婚約,給足了項伯面子。

    我們也知道,劉邦沒有守諾,沒有兌現兒女親家的約定,也是後話了。

    更加讓項伯堅定幫助劉邦的,是項羽的猶豫。

    最後,在鴻門宴上,最關鍵的時刻,劉邦得以保全。

  • 3 # 勵史趣事

    楚漢相爭作為中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湧現出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起初各路諸侯同反暴秦,攜手共進,卻在秦滅亡後迅速的土崩瓦解,各個勢力迅速戰隊,自立山頭。楚霸王作為當初勢力最大的一支力量,沒有意外的話會很輕易登上皇位,卻在對劉邦的作戰中犯下一次又一次錯誤,最終落得烏江邊自刎的下場。而這個悲劇的開始,就是鴻門宴上放過劉邦。

    歷史故事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各路反秦勢力紛紛響應。這其中就包括楚地的項梁項羽叔侄、和徐州地區的劉邦。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大家都想頂著“正統”的名義起事,於是項梁就找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當了楚王,算是早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吧。公元前207年,小楚懷王命令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大家商議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等於是名義上的大當家了。項羽在正面戰場大破秦軍主力,卻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張良給劉邦分析,項羽兵強馬壯,士氣正盛,不易正面對抗,於是劉邦退出咸陽,駐軍霸上,以此迷惑項羽。而且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

    項羽手下謀士范增聽說了,心中知曉,劉邦能放棄眼前財物,將來必有熊心所圖。便獻計項羽設下“鴻門宴”,安排席間項莊舞劍,藉機行刺劉邦。劉邦明知鴻門宴凶多吉少,但是別無他法,只好硬著頭皮上。鴻門宴當天,范增安排刀斧手遮蔽左右,下決心一定要把劉邦誅殺以除心頭之患。誰知席間劉邦對項羽百般討好,項羽一直下不了“摔杯為號”的決心。范增眼看不妙,又命令項莊上去舞劍,誰知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又賜之生豬腿,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介面一走了之。

    劉邦就此一去不回,項羽也失去了楚漢相爭中最好的時機。一時心慈手軟導致計劃失敗,范增從此與項羽心生嫌隙,最終被劉邦設計離間,范增告老還鄉。從此項羽身邊再無可以與張良蕭何一爭高下的謀士,項羽在楚漢相爭中雖然早期屢屢得手,但是後期計謀不成,迅速落敗。一代霸王項羽,至死也是鐵骨錚錚的英雄人物。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烏江邊自刎而亡。而身體被漢軍一分為五。分得屍首的漢軍將士都被分了諸侯王。所以做事當機立斷非常重要,猶豫不決往往錯失機遇,甚至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 4 # 歐洲軍武通訊

    關於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以往大家的猜測是,大部分觀眾都認為項羽的性格優柔寡斷,於是始終下不了殺劉邦的決心,於是給了劉邦順勢崛起的機會;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項羽已經看到了劉邦的無能自負,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養虎為患;還有一些人說是項羽的伯父項伯已經投靠了劉邦,才會幫助劉邦脫身。

    以上種種說法都是猜測,不足以完全解釋鴻門宴的發展走向。實際上,鴻門宴更像是一次項羽和劉邦的實力展示,如果我們先不說鴻門宴上的場景如何,用另一個視角來考量鴻門宴的歷史發展情況,很容易發現,在鴻門宴上劉邦的表現更像是妥協,是劉邦向項羽實力俠的妥協。

    那麼為什麼劉邦要妥協,無疑還是項羽的軍事實力和項羽手下的大將,在對抗秦帝國的過程中,項羽和劉邦都形成了一定的軍事勢力。最後形成了以項羽為首的軍事實力集團,而且在軍事實力上項羽的實力要遠遠大於劉邦。在後來的戰役中因為項羽殺了秦的投降軍而失掉了關中民心,這就削弱了項羽的軍事實力,給了劉邦崛起的機會。

    劉邦為了活命屈服在項羽的軍事實力下,被迫搬出關中之地,劉邦苟活於項羽的刀下,最重要的是促成這場妥協的關鍵人物是項伯。據史書中記載,項伯是因為擔心自己的恩人—張良(劉邦的手下)的安危,於是在在大戰的前一天晚上,項伯偷偷進入劉邦軍營中,要搭救張良,於是必須和劉邦接觸。和劉邦約商量好明天去給項羽賠罪,項伯回去回去後又勸說項羽放過劉邦,於是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

    以上的這個說法,有歷史說著提出了懷疑。如果項伯夜晚前往劉邦的軍營中肯定會被軍士發現,再者就是項伯是項羽叔父怎麼可以與劉邦為伍?項伯與劉邦商量好後又回去勸說項羽,難道項羽晚上不睡覺麼?所以,項伯與劉邦的商量肯定不是他個人得行為,有可能是代表了項羽的態度。在鴻門宴發生的前一天晚上,劉邦和項羽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所以在鴻門宴只要劉邦表示向項羽臣服,項羽就可以放了劉邦。

    總結:最靠譜的說法就時項伯為了就自己的恩人張良,才讓項羽放了劉邦。

  • 5 # 石門磊哥

    項伯乃項羽叔父,鴻門宴上他確實不主張殺掉或囚禁劉邦,但是他的建議絕對不是導致放虎歸山的關鍵性因素。劉邦能夠順利脫身,完全是因為他的團隊帶的好,其中最牛的兩個神助手就是張良和樊噲。

    劉邦在赴鴻門宴時,帶了張良和樊噲同去,才得以順利脫身。為什麼這麼說呢?張良和項伯是好友關係,在秦朝時,項伯殺了人逃亡,張良施法救了項伯,所以兩人有了過命交情。鴻門宴前一天,項伯到劉邦大營見張良,告訴他項羽聽了別人的意見要攻打沛公軍隊了,你要趕緊逃走。張良不但沒有逃走,而且立馬將這個訊息告訴了劉邦,劉邦聽到訊息後大驚失色,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遠遠比不上項羽的楚軍。劉邦讓張良安排自己和項伯見了一面,向項伯表示了極大的善意,以結為兒女親家示誠,並讓項伯一定要轉告項羽,自己會永遠臣服,不會有稱霸之心。項伯答應了,他也確實履行了,項羽聽到自己的叔父這樣評說劉邦之意,自己的戒心也放鬆了許多。試想一下,如果張良聽到項伯的訊息,為了立馬逃命棄自己的首領於不顧,如果張良沒有安排劉邦和項伯那次對話,估計鴻門宴上的情形會更加詭異多變。

    我們再來說一下樊噲在鴻門宴的表現。樊噲在得知項莊舞劍時,二話不說,提劍就進了大帳,項羽見狀不免驚訝,忙問壯士是誰,張良答道是劉邦的隨屬,項羽於是賞了樊噲酒和肉。樊噲的突然出現,震懾了項莊,成功的阻斷了范增建議用劍突襲劉邦的計劃。後來,劉邦借如廁之由叫上樊噲一起出了大帳,這時樊噲又強烈建議酒宴不能再回去了,今天的場合十分兇險,我們現在立刻趕回大本營。劉邦架不住樊噲勸說,騎馬回到了自己的軍隊。事情到這裡,劉邦這隻虎才終於歸山。

    鴻門宴之後,開啟了劉邦和項羽長達五年的戰爭,最後項羽自刎烏江,劉邦開創大漢天下。

  • 6 # 寂寂無人

    項伯是楚國的貴族,項羽的叔叔,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韓公子張良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避。項梁起事後項伯為左尹。項梁死後隨項羽一起北上進入關中,在鴻門宴上項伯為了保護了劉邦,起而舞劍,用身體保護項莊刺向劉邦的劍,救了劉邦一命。

    故事背景

    劉邦從沛縣起兵反秦,受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擁立,自稱沛公,後投奔楚項梁,楚懷王熊心曾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為王”,劉邦率先破武關,進入關中滅秦,想以“先入定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封秦王子嬰為丞相,在關中稱王。

    鴻門宴

    此舉引發實力強大的項羽不滿,項羽聽說劉邦欲守關自王關中,遂在鴻門釋出命令: 次日犒賞士卒,進攻劉邦。劉邦此時駐軍霸上,對即將來臨的大戰毫不知情,項伯想到了跟隨劉邦的張良。張良曾救過他的命,兩人關係極好。項伯不願棄張良而不顧,連夜趕至霸上,找到張良,告以實情,要張良和他一起離去。張良藉口說,危難時棄人而逃是不義的,遂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劉邦因自知實力不及項羽,於是他約見項伯一起吃飯、喝酒,並結為了親家,然後劉邦誠懇地解釋了這件事的起因,連說:”這真的是個誤會,關中我絲毫不取,所有倉庫物資我已封存好,只等楚王派人前來交接啊!”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忠誠,甘願充當雙方和解的中介人,不僅給劉邦提出了一個自認不錯的主意,而且說服項羽善待劉邦,為劉邦的到來做了很好的鋪墊。

    項莊舞劍

    次日鴻門宴上,范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讓乘機殺掉劉邦,項羽因在事前已被項伯說服,認定劉邦沒有私心,實乃有功之將,所以對范增的暗示默然不應,當范增立即召來項莊即席舞劍,意圖提醒項羽,項伯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意,立即拔劍對舞,用身體遮護劉邦,使項莊一直難於下手,就此救了劉邦一命。

    談談我對項伯的看法

    知恩圖報,義氣為先:首先項伯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張良在早年曾救過項伯一命,項伯對此念念不忘,張良與自己分屬不同的陣營,但聽到項羽要攻打劉邦時,他的第一個想法是他的好朋友張良有危險了,他要把這個情況及時告訴張良,讓他和自己走,他忘記了他自己本身是楚國的將領,他把朋友之誼凌駕於政治關係之上,不惜向政敵之友洩露了自己軍中最高機密,這種險難中不忘朋友,有恩圖報是一種高尚的仁德情懷,這是極為可貴的。

    給項氏家族找一條退路:項伯作為項羽的叔叔,可以說是看著項羽長大的,自己跟隨項羽南征北戰,十分了解項羽的缺點。項伯深知項羽剛愎自用,嗜殺成性,雖然作戰勇猛,卻沒有什麼謀略,往往是西馳東突,疲於奔命,楚漢相爭以來韓信、陳平、英布等人先後背楚歸漢,就連項氏的親屬項襄,也已看清形勢,旱在漢王二年劉邦兵敗彭城後不久,就已投降到劉邦的帳下。漢軍越戰越強,諸侯歸附,而楚軍卻越戰越弱,前景暗淡,如果貿然把劉邦殺掉,將來劉邦坐了天下,項氏就是罪及九族。項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減輕項羽的罪過,以便保全項氏的後代。

    果然,在漢王朝建立後,劉邦為感念項伯當年在鴻門宴時的解救之恩,對項氏的枝屬果然一個不殺,而且還先後封了項伯等四人為侯,就是對項羽本人,也葬以魯公之禮。

  • 7 # 浮沉的歷史

    項伯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的舉動,和謀士范增要殺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派主殺、一派主放,最終的決定權其實都掌握在項羽的手中。范增和項伯兩人在鴻門宴上的舉動都是在項羽授意下所為的,最後劉邦能夠逃出生天,完全是因為項羽決定最終放棄殺死劉邦的計劃。

    但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為了突出戲劇性效果,使得鴻門宴中項羽、范增和項伯三人形象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將項羽置於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毫無作為,范增是恨鐵不成鋼、項伯則是以一個叛徒的形象出現。你們項伯真的是個叛徒嗎?他的所作所為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在鴻門宴之前,由於劉邦的意圖在關中地區自立為王,項羽聞訊後大怒,決定在第二天的時候大舉發兵攻打劉邦,從軍事實力上看項羽有極大的勝算,此時項羽擁兵四十萬,劉邦則只有十萬人馬。但是項羽真的敢打劉邦嗎?我看是不可能的,如果開戰立刻開戰,那麼劉邦的十萬大軍肯定會與項羽死戰到底,四十萬諸侯聯軍也並不全是項羽的部下。打劉邦和等於同其他勢力出現一個大的決裂,搞不好諸侯聯軍因此就回分裂,這種情況對於項羽來說是十分糟糕的。

    在歷史的記載中,明確說明是項伯自作主張前往劉邦軍營,理由是為了救他的老朋友身處劉邦陣營的張良。但是這個記載,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件事情不是這麼簡單。項伯此去不僅直接和劉邦結上了關係,兩人竟然迅速的結成了男女親家,顯然項伯此去並不是真的為了救張良,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邀請劉邦進行談判。在項伯回營後,項羽也是表示同意了進行這次鴻門宴的談判,這顯然是另外的一個證據。

    因此武力不能解決劉邦的問題,那麼就用談判來解決,這就是當夜項羽為什麼派出了自己伯父項伯,前往劉邦的軍營中的原因。

    在第二天鴻門宴上的談判,根據後面的各種事情表面劉邦顯然是已經服軟了。劉邦在之後放棄了關中王是稱號,而是屈居為漢中王,這應該就是鴻門宴的最終談判結果。正是因為劉邦和項羽達成了暫時的和解,劉邦最終才能可以全身而退。

    因此項伯在鴻門宴上的舉動也是可以解釋,完全是根據項羽的指示所為的,而並不是為了真正的保護劉邦。項伯就不是叛徒,也不是是內奸,他的目的就是為了配合項羽進行的談判。

  • 8 # 歷史百川

    鴻門宴,是決定楚漢之戰勝負的一場關鍵宴會。這次宴會,是楚滅漢的天賜良機,項羽可以輕而易舉的剷除劉邦,坐擁天下。然而,因為項羽的婦人之仁,劉邦從鴻門宴上僥倖逃跑。劉邦之所以能夠毫髮無傷的走出鴻門宴與張良、樊噲等人的傾力相助離不開關係,這其中更不離開項羽帳下的一個關鍵人物:項伯。

    項伯,項羽的叔父,項梁起事後跟隨項梁,項梁死後,又繼續跟隨自己的侄兒項羽。他與項羽本是同室宗族的血脈關係,卻在鴻門宴上背叛項羽,使劉邦全身而退。

    楚懷王曾與天下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當時,項羽的實力最為強大,稱王是板上釘釘的事,卻不料被劉邦捷足先登,攻下了咸陽,並派兵據守函谷關。劉邦的手下曹無傷因在漢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忌恨劉邦,就偷偷找到項羽告密: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知道後,忍受不了心中的那份氣惱,決定發兵攻打劉邦。

    據《史記》記載,項伯年輕的時候是個遊俠,見到不平的事出手相助殺了人,在逃避官府的緝拿的時候認識了張良,被張良救了一命。項羽想要攻打劉邦,劉邦與項羽打仗無異於以卵擊石。為了保住昔日老友一命,項伯偷偷潛入劉邦的營帳,會見了張良,希望勸說張良趕緊逃命。

    項伯本意只是救張良一名,但是,張良自從跟隨劉邦以後,就發誓誓死跟隨,如今主公有難,張良並沒有臨陣退縮,而是拉著項伯去見了劉邦,希望透過項伯出手救劉邦一命。

    項伯本來不願意,但是抵擋不住張良的死拉硬扯,還是見了劉邦。兩人交談以後,劉邦才知道項羽聽信小人之言,認為自己想要佔領關中,在關內稱王。雖然這是事實,但現在明眼人都知道劉邦打不過項羽。

    劉邦也不傻,既然項伯這個時候來自己的營帳,那就說明項伯這個人可以利用。於是,劉邦開始和項伯套近乎、拉關係,又花言巧語騙項伯說自己佔領關中是為了給項羽,又怕別人佔領,只好守住函谷關等等。項伯本身就是遊俠,做人做事比較磊落,被劉邦一忽悠,真的信了劉邦,回到項羽營帳就開始為劉邦說好話。

    包括在後來的鴻門宴上,項伯上臺舞劍保護劉邦,全都是因為項伯本是就是一個遊俠,崇尚道義,認為若是殺了劉邦,就失去了道義,與他自己的行為準則不同。

  • 9 # 肖屾小聲讀文史

    在鴻門宴上,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時候,項伯立馬起身,“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正式因為有項伯的挺身而出,劉邦得以成功逃脫鴻門宴。

    其實說到項伯在鴻門宴上的行為,是有章可循的,他不是一時興起。具體來說,可以從兩方面分析:

    其一,項伯對劉邦一方存在信義。在鴻門宴之前,項羽就發誓要擊破沛公。就在這樣一個危機的關頭,項伯出於和張良的“知恩必報”的承諾,於是立馬通知了張良,讓張良趕快提前做準備。張良怎會棄主自奔,於是就把項羽的計劃告訴了劉邦。項伯在見到劉邦之後,更是以“兒女親家”的約定,表示自己會勸說項羽。雖然從項羽陣營的角度來分析,項伯不免有一種“內奸”“叛徒”的行為,但是從他在鴻門宴上對劉邦的行為做法來說,還是保持了對劉邦的信義的。

    另一方面,要分析項伯在鴻門宴上的行為,還需要從項伯在項羽陣營中的地位來說。項伯是項羽的小叔父。項羽從內心是比較重視他的意見和態度的。尤其是在鴻門宴上,他和項羽“ 東向坐”,也體現了一種比較尊貴的身份。其實,在對待劉邦的態度上,項伯一直是主張“善遇之”的,他覺得“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不義”。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來分析一下,如果項羽鐵定了心要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那麼如果僅是項伯一心護著劉邦恐怕也是不夠的。所以說,他的身份以及項羽並不太堅定的主意,也讓劉邦得以順利逃脫鴻門宴。

  • 10 # 文史覓趣

    要理解項伯在鴻門宴上導致放虎歸山的反應,需要我們站在項伯的立場上,來思考為什麼他要一再地維護劉邦。

    首先,項伯去“私見張良”,主要動機是想幫助自己的舊友張良,是出於對張良的感激和義氣,而非向劉邦告密。因為還在秦朝的時候,項伯與張良就有很深的交往。兩人一個是南韓丞相的公子,一個是楚國大將的兒子,對秦有著同樣的敵對情緒。在此期間,項伯因故殺人,是張良救了他。“知恩圖報”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項伯信守這一點,所以在項羽準備“擊破沛公軍”的情況下,張良作為沛公的謀士必然受到牽連,也就是說,張良即將大難臨頭,因此項伯冒險前去相告,希望自己的恩人趁早離開,“毋從俱死也”,這恰恰說明項伯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平心而論,項伯主觀上想救的是朋友張良,至於張良因為忠心於沛公而使沛公得益,這是項伯無法預料到的結果。而且項伯本來沒打算見劉邦,是因為劉邦的邀請,項伯才和劉邦見面的。《史記·項羽本紀》說的是:“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一個“即”字,給人的感覺,好像項伯見劉邦之前,完全沒有推辭,也沒有絲毫顧忌雙方的敵對狀態,似乎答應得很爽快。然而對比《史記·留侯世家》中對同一事件的描寫,就會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的。《史記·留侯世家》說的是:“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此段文字多出一個“固”(堅決地)字,這說明項伯在見劉邦前一直都是推辭的,並不想見他,只是在舊友兼恩人張良的堅決邀請下,才不得已而為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卷九)中對此同樣寫作“固要項伯”。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中的文字可能漏掉了一個“固”字。

    其次,項伯和劉邦交談過後,被劉邦的表演所矇蔽。在當時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劉邦一直是一位“寬大長者”,並且有著“仁而愛人”(《史記·高祖本紀》)的德行。劉邦面對項伯,態度十分謙卑友好,所說的一番辯解之言也顯得真摯誠懇、充滿委屈。劉邦對項伯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這是巧舌如簧的劉邦向項伯放出的效果最好的煙霧彈。在項伯看來,劉邦之所以破壞“約法三章”而提前單獨入關,是因為他想替即將入關的項羽打點好一切,沒有任何不良的個人企圖。就劉邦和項羽當時的實力對比來看,這既合情又合理。對方待自己的上級(當然也是侄兒)敬重有加且如此有誠意,項伯既感動又欣慰。綜合以上這些,項伯憑著自己的判斷力,相信劉邦對於項羽是沒有反叛之心的。

    再次,項伯見過劉邦以後,又回來勸說項羽,實際上已經充當了劉、項此次爭端的中間調解人。“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和“因善遇之”的提議都是項伯的主張,劉邦、項羽二人也先後答應。既然作為調解人,就有義務保證會談時雙方的人身安全,不能讓會談的一方有生命危險,否則雙方大軍必然有一場血戰,也會讓項羽和自己揹負不義的名聲,因而面對范增、項莊在宴會上顯露出的重重殺機,項伯必須出面阻止,以保障劉、項雙方的會談正常進行。

    所以,綜合來看,項伯的行為雖然對項羽後來的發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但這都是我們事後諸葛亮的馬後炮思維,對於項伯這位當事人來說,他所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合情合理的,我們不應該過多指責項伯的做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成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