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浮在陽光之上的砂粒

    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之中,沒有一代皇帝比唐宣宗李忱的故事更具傳奇了,他成為皇帝的契機也可以說是別人送到手裡的,而送給他帝位的原因卻是因為群臣認為其不善言語,天生不慧,容易操控。但是在他做皇帝的十三載裡,國家國勢有所起色,國民日漸富裕,使得本已衰落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甚至後代史家對其評價都極高。

    元和五年,李怡生於唐長安城,作為唐憲宗的第十三個皇子誕生。在唐穆宗在位時,被封為光王,如果論輩分來說,李怡算是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但是年齡上面卻是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是要小一歲。

    李怡在少時就少言寡語,宮中人都認為他不慧。但是傳奇的是在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病勢越來越嚴重的時候,突然有一道光輝照耀著他的身體,這時他立馬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般。唐穆宗看到這情況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斷不是心病。”並賞賜了李怡。此事後,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告知母親鄭氏後,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能讓別的人知道了,你也不要再提起。”

    經歷了這件事和母親的告誡之後,李怡就在外人面前表現的更加的沉默寡言,而唐文宗,唐武宗卻總是在宴會上強迫他說話,以此為樂,並稱其為“光叔”。然而李炎卻是看出端倪,李忱對於常年的羞辱卻是不像正常人那樣惱怒,也不是如真的傻子一樣陪笑,而是面無表情、若有所思。後來李炎細思極恐,便多次暗中安排“意外”想要加害李怡,卻是總是以李怡頑強的生命力活了下來。

    會昌六年,唐武宗李炎病危,當朝宦官馬元哲妄圖執掌朝政,卻不能自己稱帝,就想到了一直被人稱為不慧的李怡,認為李怡的條件完全可以當一個傀儡皇帝,而自己在背後掌權,便擬定假詔書,立李怡為皇太叔,改名李忱,為下一個皇帝繼承人。就這樣,帝位就平白地送到了李忱手上。李炎駕崩後,李忱順利登基。

    當宦官想要操控這個傀儡皇帝時,才發現事情和他的計劃完全不一樣,登基後的李忱一改平日裡的模樣,勤於政事,孜孜求治,用心改善上一代留下來的社會問題,這可讓那些密謀已久的奸臣以及黨羽瞬間傻眼了。李忱裝傻三十餘載,朝堂的一切都看得清楚,即位後便改變了朝堂構架,罷免庸官,選拔人才。

    後代稱李忱的盛世為“大中之治”,並將其與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比,將李忱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 2 # 路遙lgy

    中國歷史上,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就拿唐宣宗李忱來說,裝傻竟然當上了皇帝,著實是不可思議。不過既然是裝傻,那就可以肯定不是真傻。裝傻是聰明人耍的“障眼法”,唐宣宗李忱也不例外。

    李忱的父親李純,曾經將韓愈貶到潮州當刺史的唐憲宗去世後。他的第三個兒子李恆(李忱的三哥)繼位,為唐穆宗。穆宗死後,接著是敬宗,文宗,武宗,這三位是穆宗的兒子。

    在近二十七年裡,李忱在一個哥哥,三個侄兒的眼皮底下,平安無事,說起真是不容易,總結起來就是,夾著尾巴做人,緊閉嘴巴。用現在話說,就是臉皮厚點,你們認為我越窩囊越無能最好。

    一次,文宗和後來的武宗在李忱府上飲酒,兩人喝幾杯酒,非要李忱說話以做笑料,李忱是哥哥穆宗封的“光王”,兩人戲稱他為光叔。顯然這是大不敬,可是李忱始終聽而不聞,不急不躁,任憑兩人戲弄。時間長了,宮裡上下,都認為李忱真的缺心眼。

    李忱裝傻,是為了迷惑別人,保護自己。因為傻子是沒有野心的,不會對別人的利益構成威脅。至於他裝傻成了皇帝,那應該是歪打正著了。

    唐朝後期,藩鎮戰爭不斷,而且朝廷里黨派之爭和宦官專權,使得人心惶惶。到了唐順宗後,愈演愈烈。黨派如牛僧儒,李德裕之爭,勢不兩立。順宗時發生了“王叔文革新事件”,文宗時發生了“甘露之變”,說明宦官專權對朝政的影響。李忱的父親唐憲宗,就是被宦官毒死的。

    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李忱不拉幫結派,不結盟,一味的裝傻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命運有時就是不好琢磨,傻人有傻福。

    公元846年,武宗皇帝去世。誰接班?滿朝大臣都不清楚,連丞相李德裕也不知道。舊《唐書武宗紀》記載“病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篤。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

    很明顯這個遺詔是宦官們所為。武宗病危,宰相為何不能參與後事處理?十多天武宗不能說話,怎麼突然出來了遺詔?武宗有五個兒子,李忱根本挨不上繼承人啊。

    當然,宦官們也考慮,李忱有點傻,便於他們的掌控。可是,李忱一登基,這位傻皇帝就表現的讓所有人出乎意料。

    李忱繼位史稱唐宣宗,立即將宰相李德裕貶潮州司馬,再貶潮州司戶,又到崖州司戶,持續了幾十年的“牛李”黨之爭結束了。李忱積極處理武則天以來,遺留的問題,使得人心大快。

    李忱經常微服私訪到百姓中去,聽取百姓意見。甚至有數千百姓要見他,他也親自接見,並賞絹十五萬匹。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忱的當政親民之舉,使人們傳揚宣宗之政,有“貞觀”之風。

    總之,是金子總會閃光的,而爛泥終是扶不上牆的,唐宣宗李忱裝傻裝成了皇帝,而且還是一位好皇帝,說到底李忱他本來就是這塊料兒。

  • 3 # 漁經獵史小仙女

    “今天,是我裝傻的最後一天,我知道自己即將坐上那把金燦燦的龍椅。我想,是時候讓世人知道我並不傻!”

    李忱,原名李怡,三十七歲稱帝以後才改了名字。(有看港劇的朋友,腦袋裡應該開始浮現一些《宮心計》的畫面了吧?)( ^ω^)

    雖然是皇族的一員,但李忱從出生開始,就沒有人覺得他是聰明人。

    按《舊唐書·卷十八下》所記:

    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

    翌日,柩前即帝位,改今名,時年三十七。

    幼時宮中以為不慧。

    為什麼痴傻了三十幾年的人,最後能夠成為天下之主,甚至被讚譽為“小太宗”呢?

    局勢影響

    唐武宗還沒病逝以前,宦官早已當道。等到武宗突然駕崩,宦官馬元贄馬上就抓住了政權,控制了朝廷。

    馬元贄雖然權力在握,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能以殘缺之身當上皇帝。於是,他開始物色人選,希望有一個傀儡皇帝,讓自己任意操縱。

    左看看,右看看,突然發現了呆頭呆腦的李忱。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樣,馬元贄嘴角上揚,心想:有什麼比讓一個傻子當傀儡皇帝來得更合適的?

    由於馬元贄勢力最大,在知道他居然要一個傻子當皇帝以後,朝臣雖然有不服之人,但都不敢吱聲。於是,李忱就這樣被推上了龍椅,正式成為天下的新主人。

    等到李忱正式處理朝政,馬元贄等人才發現自己上當了!

    只見李忱對待群臣,談吐得體,決策政事果斷有條理,根本不像一個傻子。這時,為了權力爭得你死我活的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麼多年自己才是傻子。

    按《舊唐書·卷十八下》記載:

    及監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僚,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焉。大刀闊斧地改革

    才剛執政,李忱就替大唐解決了各種問題。首先是牛李黨爭,李忱貶謫了李德裕,將宦官的勢力大幅度削減。

    雖然早前忙著裝傻,但是李忱一直都記得在甘露之變中冤死的百官。登基以後,李忱決定為這些無罪之人昭雪。

    按《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紀六十五》所記:

    上以甘露之變,惟李訓、鄭注當死,自餘王涯、賈餗等無罪,詔皆雪其冤。

    除了將內政重新整頓,李忱也忙著收復失去的國土。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吐蕃就一直佔領著河西各州。在李忱即位後約三年,河西地區再次重回大唐的懷抱。(除了涼州)

    重奪河西令李忱雀躍不已,文武百官甚至百姓都為此感到高興。李忱覺得自己沒有愧對天下之主的頭銜,也沒有丟失先皇的顏面。

    按《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記載:

    帝曰:“憲宗嘗念河、湟,業未就而殂落。今當述祖宗之烈,其議上順、憲二廟諡號,誇顯後世。”

    除了以上列舉的比較重要的一些事蹟,李忱還有一些值得讚賞的舉動。他對待群臣,不管官階為何,都從未以倦容示人,並多加禮遇。至於對待宮中僕役,也是平易近人。

    不管是從內政、軍事、經濟還是文化等,李忱都做出了很多貢獻。也因此,李忱獲得了“小太宗”的美譽。因為有他,大唐才能在真正衰亡以前,再次綻放一些光芒。

  • 4 # 靈石蘊

    李忱又名李怡,為大唐第十六位皇帝,廟號宣宗,從公元846年到公元859年,一共在位13年

    在位時,年號大中,因其執政有方,自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國力有一定恢復,百姓安定,所以他執政的這十三年,被史書稱為“大中之治”,其人被稱“小太宗”

    如果不是因為服長生藥中了丹毒駕崩,大唐在他手中再治理幾年,或許大唐可以超越頂峰期的“開元盛世”而開“大中盛世”,自己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可惜了關於李忱,史書其實並未記載他的權腕手段,說的大都為功勳結果

    李忱功勳很多,比如對外收復河湟,平定塞北、安南,重新奠定大唐軍事地位;對內整頓吏治,限制宗室、太監群體等,雖然稱不上官清吏明,但一定程度上大大緩解了當時的內部矛盾,也大大增加了國庫收入

    某種程度上來講,他讓大唐續了四十年命關於權腕手段,史書記載的很有意思

    《唐書》說他裝傻三十多年,被太監馬元贄推上皇位那天,才展現自己的聰慧才智。而馬元贄之所以推出他來,那是因為自己做不了皇帝,推個傻子出來自己方便當太上皇

    思考一下,馬元贄們都能把傻子搞成皇帝,他們就不能把登基第一天的聰明人拉下皇位麼?顯而易見的,完全沒問題

    可史書就那麼記了,新皇登基,百官跪服,一條條政令,完全接納

    或許史書更想表現一種“君權神授,天命所歸”吧

  • 5 # 安定郡小書生

    一個大傻子走上了皇位

    有一種傻叫做大智若愚,這是出自兩千年前《老子》中的詞語。唐宣宗李忱就是大智若愚的典範,表面看似非常木訥,其實內心非常聰慧。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並且其母鄭氏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後因李錡謀反失敗,鄭氏入宮成為郭貴妃的侍女,恰好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按理說,這樣一位皇子是註定與皇位無緣的,並且在憲宗之後、宣宗之前,大唐帝國已經經歷了四任皇帝,分別是兄弟唐穆宗李恆、侄子唐敬宗李湛、侄子唐文宗李昂、侄子唐武宗李炎。皇位已經在侄子輩手中傳了三波了,應該沒有叔叔這一輩的啥事情了。

    可能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見慣了權利之爭的腥風血雨,這位皇子懂得低調生存的人生真理。長慶元年(821年),就在唐穆宗李恆登上皇位之後,就將自己這位相差十五、六歲的弟弟冊封為光王。由於經歷幾任皇帝更替,李忱懂得更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就沉默寡慾,侄子皇帝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也就經常在宴飲集會上以逗這位叔叔說話為樂。

    會昌六年(846年),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人認為李忱比較容易控制,就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並由李怡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就在李忱監國後,馬上一改之前傻傻的面貌,滿臉悲傷地接待大臣,然後有條有理的安排工作,這時所有人才回過味來,原來這麼多年一直在裝孫子啊。

    不久,李炎駕崩,叔叔李忱登上了皇位,這年三十七歲,成為唐宣宗。△大宦官馬元贄帶頭擁立大傻子李忱坐上皇位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這時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名言,宣宗李忱現在就站在風口之上,何況前面已經證明這不是一頭豬,而是一頭扮豬吃老虎的傢伙。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最起碼也有三板斧。宣宗皇帝李忱不但祭出了三板斧,而且順便賞了一顆糖,玩得眾人是一愣一愣的。△三板斧加糖果其實就是胡蘿蔔加大棒

    第一板斧:打擊朋黨,加強皇權集中。

    牛李黨爭從憲宗開始,經歷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同朝為相,在政治上互相傾軋,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宣宗即位後立即將李德裕清除出廟堂,提拔李黨白敏中出任宰相,從而對李德裕進行一貶再貶;宣宗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隨著李宗閔、牛僧孺、李德裕兩黨的黨魁去世,困擾晚唐多年朋黨之爭從此終結。

    第二板斧:抑制宦官,防止勢力過分膨脹。

    宣宗是在大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下才登上皇位的,本以為這麼一個寡言少語的人當上皇帝好控制,可是當這個人真正做到皇帝寶座上時,大宦官馬元贄發現自己失算了;然而宣宗還是將馬元贄提拔為神策軍護軍中尉,對其表面上給與榮耀無比,實質上在宣宗時期,馬元贄除了手中的禁軍之外,與其他大宦官一樣始終沒有形成什麼實際力量。

    第三板斧:限制權貴,打擊不法行為。

    紫、緋官袍為三、四品官袍,宣宗一改之前皇帝隨便賞賜的習慣,雖然侍從經常準備好帶著身邊,但是宣宗始終把持著沒到規定時間不授、沒有政績不授的原則,有時半年未賞出一件;嚴禁身邊之人干預朝政,對身邊之人犯法也是嚴懲不貸。

    一顆糖果:為死於甘露之變的百官昭雪。

    甘露之變,是文宗不甘宦官控制,以觀露為名意圖殺死當時宦官頭目仇士良,結果事情洩露,雙方激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這次事件共株連一千多人。此時宣宗為這些含冤大臣昭雪,由於李訓、鄭注當初心懷鬼胎,致使失敗,也就對此二人沒有平反。

    就在宣宗這三板斧加一顆糖的效果下,朝廷大權馬上就抓在了皇帝自己的手中。在宣宗的治理下,晚唐開始出現中興的氣象,被人們譽為“大中之治”,宣宗本人也被稱為“小太宗”。

  • 6 # 畫素說

    “小太宗”李忱告訴我們有些時候,隱忍雖說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但倘若長年累月的堅持下去,或許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巨大的改變。

    李忱年幼之時便知處境艱難,便開始了裝瘋賣傻之舉,並持續36載,天下之人無不認為他是個“真”傻子,但,令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李忱登基之後,卻成千古明君。

    因為李忱的生母是宮女出身,所以他在宮中的地位很是卑微,更不受父皇喜愛,經常受人欺負。種種原因導致小李忱性情孤僻,甚至宮中的宮女、太監會將其當作傻子對待。

    不過也正是因為李忱如此“差勁”的表現,他的兄弟們更不會將他當成競爭對手,而李忱也因此完美躲避了皇位爭奪中的“血雨腥風”。經歷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皇帝換了五位,自己的兄弟、侄子們一個個死在權力的角鬥之下,唯有李忱一人“平安無事”。

    公元846年之時,武宗病逝,手握重權的宦官馬元贄,經過精心策劃後將李忱送上了皇位,以圖利用痴傻的李忱,來達到自己控制朝政的目的。

    但,誰也想不到,痴傻兒李忱在登基之後,便展現出優秀的治國才能。先對宰相李德裕開刀,結束了持續了幾十年的“牛李黨爭”。隨後便對朝政上的各種弊端進行了改革,唐朝也因此得以由衰轉盛。對外上,大敗吐蕃,重新樹立大唐國威,造就了“大中之治”。

    暫時的隱忍是為了未來的一飛沖天,如果李忱從一開始就展現出過人的才能,一個宮女所生的孩子,沒有任何背景,隨時都有可能死在自己兄弟的刀下,那也就不會有後來的

  • 7 # 小太陽D

    由一個傻子轉變成為千古一帝,這個故事確實有些傳奇了,而且是真實發生的,那麼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我認為可以原因可以由三點進行概述。一是裝傻不是真傻,一直隱忍不發;二則是遇到“貴人”,三是不浪費時光。

    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的瞭解一下為何我會分成這三點進行表述。

    一、裝傻不是真傻,隱忍不發。

    李忱本名為李怡,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他的母親鄭氏原本是鄭海節度使李錡的小妾,後來李錡謀反失敗,鄭氏被收入皇宮成為郭貴妃的侍女,後來唐憲宗將她臨幸,就有了李怡。

    李怡小的時候就不願意說話,後來在十多歲的時候,身患重病,病癒之後更是不愛說話,時間久了,便是和別人說話也說不完全,讓別人認為李怡就是一個二傻子一樣的人物,沒有人將他放在心上。

    李怡的父親李純駕崩之後,哥哥李恆繼位是為唐穆宗(在位4年),哥哥去世後,分別由自己的三個侄子當上了皇帝,分別是唐敬宗李湛(在位2年)、唐文宗李昂(在位14年)和唐武宗李炎(在位6年)。為什麼他能經歷這麼多朝代呢,上面也說了,前幾任皇帝當皇帝的時間都太短了就駕崩了,他其實比李炎也就大了5歲。

    雖然經歷了很多屆君主,但是沒有一任君主高看李怡的,包括自己的哥哥和侄子。

    一直到唐武宗李炎,這個人可能腦筋還活分一些,他突然覺得自己這位皇叔,傻得沒有那麼真,別人怎麼羞辱他都沒什麼反應,是不是裝的啊,如果是裝的,這一裝就三十多年,心機真是太嚇人了,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於是就要殺掉李怡。

    二、得遇“貴人”

    野史上傳聞是李炎身邊的太監馬元贄接到命令李炎的命令,將李怡推進糞坑造成其不小心掉入糞坑的假象,溺亡的。但是當時李炎的身體已經不是很好了,馬元贄覺得李炎一直都不立太子,沒準撐不到立太子的時候,就要死了。

    而自己不殺掉李怡,而是留著他,到時候李炎一死,自己擁立這個傻子為王,那不就是大權在握嗎,就這樣,馬元贄沒有殺掉李怡,而是安排他去了一個寺廟,一直等到李炎去世,馬元贄就擁立李怡為王,之後李怡改名為李忱。

    所以說李炎和馬元贄都可以說是李怡的貴人,沒有這倆人之一,要麼自己就得繼續裝傻,要麼就真被殺了,何談之後成為一代明君呢。

    三、沒有浪費時光,多讀書,學習失敗的教訓

    李怡在裝傻這36年裡,並非真的一無是處什麼都不幹,沒有人的時候他就喜歡看書,特別是古書,比如自己的老祖宗時期的《貞觀政要》,他詳細的瞭解了貞觀之治的要素,從善如流,公私分明等等,並且在之後的實際應用中應用的十分完美。

    並且總結之前一些皇帝治國失敗的原因,然後勤勉之,爭取自己不犯,所以才創造出了歷史上稱為的“大中之治”

    結語

    李忱之所以一直裝瘋賣傻,可能是因為生在帝王家,再加上自己是庶出的身份,所以一開始並不想當皇帝,只是想保住自己的性命,怎麼做才安全呢,自然是當一個別人都看不上的傻子了。但是晚年的李忱還是改不了明君都想得到的事情,也就是長生不老,最終因為食用太醫李元伯所獻上的“長生不老藥”而中毒,最終毒發身亡,享年五十歲。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 8 # 李泉湧

    李忱原名李怡,是唐憲宗第十三子,即位前被封為光王,生母為孝明鄭皇后。鄭氏因為面相好,被相士預測將來能生下天子,所以被久懷異心的浙西觀察使李錡納為侍妾。李錡將鄭氏娶進門後,便一門心思做起了皇帝夢,並因此舉兵造反。然而李錡的反叛事業沒堅持多久,便被朝廷軍隊平定,最終落得個被腰斬的結局。

      鄭氏本是李錡的侍妾,後被沒入宮廷

      李錡伏誅後,鄭氏以罪臣家眷的身份被沒入宮廷,以宮女的身份服侍郭貴妃,沒少遭到後者的凌辱。好在鄭氏姿色甚美且命足夠好,在郭貴妃的身邊侍奉沒幾年,便被唐憲宗看中並臨幸,不久便生下皇子李怡。昔日的丫鬟一躍而成為皇帝的愛妃,並且還誕育皇子,郭貴妃的心中難免妒火中燒,為此經常利用權勢欺凌排擠鄭氏母子。

      由於自幼在郭貴妃及其子女的欺凌、敵視中長大,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安全感的李怡,早早地便養成沉默隱忍的性格,宮裡宮外的人不瞭解實情,還以為他是個傻子。但在實際上,李怡非但不傻,反而是個聰明絕頂之人(“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見《舊唐書·卷十八下》)。

      唐憲宗最終被宦官所殺

      唐憲宗晚年因為經常服用長生藥,由此性情變得暴躁易怒,並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引得宮中人人自危。在這種情況下,內常侍陳弘志等人便將他弒殺,時在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遇弒後,太子李恆即位,是為唐穆宗,生母郭貴妃晉升為太后,並由此頻頻插手政事,干涉後宮事務,行為比之前更為囂張。

      穆宗駕崩後,他的三個兒子李湛(敬宗)、李昂(文宗)、李炎(武宗)相繼即位,而郭太后則晉升為太皇太后,繼續在幕後操縱朝政。從穆宗即位到武宗駕崩,郭氏在太后的位子上坐了26年時間,期間出於嫉妒、防範心理,動輒便敲打鄭氏母子,屢屢給他們“小鞋”穿。而穆宗父子四人受郭氏的影響,對李怡也是懷有深深的敵意。

      郭太后及其子孫經常欺凌、排擠鄭氏母子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怡為求自保,便開始裝啞巴,無論在什麼場合都以一副痴呆、愚笨的形象示人,不僅兄弟姐妹笑話他,就連晚輩們也拿他逗樂。比如,文宗在位時,曾多次在十六宅(唐末諸王聚居的第宅)舉行宴會,席間經常拿李怡取樂,引誘他說傻話,並戲虐地稱呼他為“光叔”。

      諸王見皇帝如此,也紛紛跟著起鬨,尤其是皇弟李瀍(即武宗李炎)最來勁,對李怡最沒有禮貌(“歷大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謔,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引文同上)。但不管遭到怎樣的羞辱,李怡都不發怒,臉上總是一副麻木痴呆的表情,並由此躲過一次次殺身之禍。

      李忱為避禍,裝傻30多年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因長期服用丹藥中毒,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此時,大宦官馬元贄為了掌控朝政,經與同僚們商議後,便將貌似白痴的李怡扶上監國之位,成為實際上的皇帝(此後改名為李忱)。李忱既然大權在握,便不需要再繼續偽裝,因此形象由痴呆愚笨,立時轉變為威嚴果決,令文武百官無不訝異,而擁立他的宦官們也是後悔不迭。

      不久,武宗駕崩,李忱正式登基為帝,是為唐宣宗。李忱登基後,一方面尊立生母鄭氏為太后,並給予她等同於郭太后的地位和威儀,另一方面則打擊報復唐穆宗的子孫,並處處壓抑郭太后的權勢,以報當年被羞辱之仇(從憲宗在位時開始,鄭氏母子被郭貴妃等人欺凌超過30年)。兩年後,郭太后在興慶宮不明不白的死去,坊間盛傳乃是宣宗蓄意為之。

      唐宣宗是晚唐頭號明君,號稱“小太宗”

      宣宗雖然難以擺脫暗害嫡母的嫌疑,但在治國理政方面,卻是位難得的明君。李忱在位13年間,一度中興帝國,開創“大中之治”,由是被後人譽為“小太宗”,堪稱晚唐頭號明君(“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九》)。

      唐宣宗晚年痴迷於金石藥,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開始,便接連服用太醫李元伯獻納的仙丹,由此導致中毒,身體狀況愈發糟糕。三個月後,病入膏肓的唐宣宗駕崩,終年50歲,皇位由太子李漼繼承,是為唐懿宗。由李漼開始,唐朝的政治日益敗壞,國勢一年不如一年,最終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走向崩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見了人就笑說明了有什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