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海
-
2 # 遠處吹來陣風
什麼是閹黨怎麼定義閹黨這個問題先釐清概念,依附於魏忠賢這個太監供其驅使的官僚階層就叫做閹黨。閹黨不等於太監並且幾乎全部都是正常男人,這是基本常識。
構成閹黨的成員分析一下樣本就能知道是一群什麼貨色,閹黨主犯崔呈秀成為閹黨前是一個被彈劾追究的貪汙犯,憑著敏銳的政治嗅覺覺察到政治風向的變化投入魏忠賢的門下,然後不但大肆貪汙的罪行不再追究反而一步高升做到大明國防部長。閹黨骨幹顧秉謙一個比魏忠賢還年長十幾歲的花白鬍須老者,為投入魏忠賢門下,在宴請魏忠賢的家宴中下跪叩頭請求魏忠賢收他兒子做魏的孫子,等於變相請求做魏忠賢的兒子。周應秋投入魏忠賢門下為十狗之首並以此為自豪,大肆賣官鬻爵,每天賣官的收入就日進萬金,人送外號週日萬。京師草場的管理員薛貞翫忽職守致使草場失火,事後在向朝廷的報告中避而不談失火的原因,大談特談出來救火的魏忠賢,高度稱頌魏忠賢指揮若定是國之棟樑,事後成為魏忠賢門下,不僅翫忽職守沒事,反而步步高昇到刑部尚書,外號火逼尚書。
如果一群醉心於升官發財絲毫沒有人格的貨能被現今地攤史學家評價為有能力能辦事,是國家繁榮昌盛的保證,那我也沒轍。
-
3 # 生而為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反問一句,你覺得清廉名譽重要還是國家重要?
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魏忠賢不死,明朝絕不會滅亡那麼快,魏忠賢的死,加快了明朝滅亡的速度。
東林黨是一個清正廉明的黨派,該是世人所效仿的。東林黨的錯誤,只是它出現在了一個他不該出現的時期,他本應該出現在太平盛世,但它卻出現在了亂世!
兩黨各有利弊,如果按時代來說,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更適合明朝末年的時代。
我們常常會聽到文士誤國!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說法呢?很簡單,文士常常以清廉,忠義自居,自身的榮譽往往要大於生死,這也算是東林黨的黨章了。但這隻適合太平盛世!
因為在亂世,太過注重自身的榮譽,往往會適得其反,使得其手腕不夠殘忍,在亂世,手腕不狠,怎麼以治亂世?
要知道東林黨以名譽為第一,為了名譽,可以不顧生死,更別說皇權了!
要知道魏忠賢在時所做的一切,不管為私也好,為功也罷,但魏忠賢的實力加強,說明皇權也就加強了,外加上魏忠賢的手腕夠狠!
明之亡,不是亡在貪汙受賄,而是亡在貧苦老百姓的叛亂當中!
明之亡,不是亡在內憂外患,而是亡在清正廉明,太過注重自身的榮譽!
兩個列子很簡單的就能證明以上兩點。
魏忠賢在的時候,徵收商業稅,從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業稅並未上升)。說魏忠賢貪汙受賄,是不假,但他貪的都是商人的錢,從沒貪過老百姓的錢。(畢竟老百姓沒錢給)
而東林黨在時,卻加徵農業稅,卻不徵收商業稅,更加堅定了農民叛亂的決心,要知道老百姓是最好哄的,只要能吃得飽飯,誰願意叛亂,那可是殺頭的罪名!
有一個故事,大家也都應該聽過,就是崇禎籌備軍餉時,國家沒錢,崇禎一個堂堂的天子卻要張口管王公大臣們借錢,而且還沒借到幾兩銀子!這不能說崇禎無能!只能說崇禎帝絕對是一個重名譽之人,不肯動用皇權打壓大臣,畢竟他反貪,到自己這裡了,他在貪汙大臣的錢,不就成了魏忠賢了嗎?所以他只能借,只是因為他和東林黨一樣,把名譽看的太重。
如果當時換成魏忠賢的話,魏忠賢只要張口,那些王公大臣,不都得乖乖上交!為什麼?不交給個試試,白天你不上交,晚上就讓你見閻王!這就是魏忠賢的政治手腕!權利是幹什麼的?治不了你們這些王公大臣,還叫什麼權利!
崇禎也有權利,也加強皇權,但是崇禎的手腕絕對不夠狠,應該說是對文臣不夠狠,對武將也挺狠的!沒少殺武將!
所以說明亡,亡於魏忠賢死的太早,那是個亂世缺錢的時代,就需要魏忠賢這樣的“人才”(物盡其用才叫人才)
但魏忠賢這樣的人不能留,但那也要等到亂世評定後在殺,而不是在亂世時啟用東林黨這幫只注重聲譽的文人!(滿清入關,沒少投降!陪崇禎走到最後的還是個太監,多可笑。)
最後總結下,在亂世東林黨更誤國!但如果在盛世,“閹黨”更誤國!
-
4 # 白面書生dada
首先糾正一條錯誤的觀點:魏忠賢是漢奸。實際上魏忠賢是一名治國有方,但濫用職權、徇私枉法、待民無術、剝削民眾、殘暴兇狠的官員。
還記著之前有一個問題:你是喜歡清廉的海瑞,還是貪汙的張居正?兩人都是明朝中後期有名的朝廷官員。海瑞清廉愛民,被稱為“海青天”。但我之前說過:論治國,我選張居正。海瑞雖然清廉,但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一根筋,不會變通。國政大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變通。而張居正是明神宗的老師,在張居正執政時期,明朝國內穩定、經濟復甦。但張居正是有名的貪官。張居正貪汙受賄並非為了自己享樂,而是因為水至清則無魚,張居正在在治理國家的路上需要一定的人脈。
東林黨前期就如同海瑞:清廉愛民
閹黨前期就如同張居正:錢是用來辦事,而不是用來享樂。
東林黨後期:一根筋+缺心眼+賣國求榮。起初救國的觀念拋在腦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閹黨的打壓)
閹黨後期:狼狽無能+缺心眼+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倘若明末閹黨和東林黨能團結一致,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家國情懷,明朝至少能苟延殘喘維持100年。
-
5 # 江南俗士1972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為大家捋一下中國古代的權力結構。中國曆代王朝,大致有四個權力集團,一是皇權集團,二是外戚集團,三是文武官僚集團,四是宦官集團。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時期,各個集團的地位、實力和作用各不相同。比如西漢初,主要是皇權集團和文武官僚集團之間的矛盾;到了呂后、文景時代,主要是皇權集團和外戚集團的鬥爭,官僚集團參與其中;到了東漢末年,主要是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鬥爭,皇權集團反而成了配角。又如唐代中晚期,朝廷有皇權集團與宦官集團之爭,朝廷與地方有皇權集團與地方官僚即藩鎮之間的矛盾,而官僚集團內部又有幫派和矛盾,簡直亂成一鍋粥。
明朝的權力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建國開始到土木堡之變,主要是皇權集團與官僚集團中的功勳小集團之間的矛盾;第二階段從土木堡之變開始到明末,主要是皇權集團和文官集團之間的鬥爭。這裡要澄清一個問題,明代的宦官沒有自己獨立的勢力集團,它不像漢唐時期,能左右朝政,甚至廢立皇帝。明代宦官完全依附於皇帝,再權勢滔天的宦官,如劉瑾、魏忠賢,皇帝一句話就能讓他死無葬身之地。明代的宦官本質上是皇權集團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皇權集團的利用工具,其作用就是平衡、遏制文官集團。
捋清了上述關係,我們再來分析明代到底是文官集團還是宦官集團的負面作用更大,其本質就是探究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在於皇帝還是文官?
明初,文官集團還不成氣候,朱元璋最忌諱的是淮西的功臣們,以武將為主。到了朱棣時代,武將們又為他奪取皇位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地位一直高於文官,對皇權的威脅或者制約也遠大於文官集團。土木堡之變,功勳武將們大部分命喪沙場,形成了文官獨大的權力格局(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土木堡之變是文官集團給皇帝下的套),這時候矛盾集中在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到了明末,文官集團已成尾大不掉之勢,皇帝對他們無可奈何。
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文官集團。但是,我們更深究一步,文官集團尾大不掉的局面是誰造成的?除了客觀因素,主要還是歷代皇帝的責任,在制度設計上出了問題,並無力糾正,最終導致了國破家亡的慘劇。至於宦官集團,他們只不過是皇帝放出去咬人的狗,可能有時候咬人過狠,但歸根到底,還是得聽從主人的指揮。如果把亡國的主要責任推卸給他們,那真是圖樣圖森破。
-
6 # 到底用什麼名字能透過
這裡不說具體的例子,但可以知道的是在明朝太監是表面風光,但實際上始終是皇帝手裡的工具,明朝以前基本上都會出現太監能干預皇帝的廢立的,但明朝不然,當一個大太監做的差不多了,皇帝就換一個上來重新開始。
回到正題,現在有些人再為魏忠賢開脫,其實說到底雙方都不是什麼好鳥。明朝可以說把精緻的利己主義發展到了極致,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是這樣,極個別的為了國家著想的還被束之高閣。不要懷疑,想想奇怪,像海瑞這種剛硬的人從皇帝到太監閣臣竟然沒人敢動一下,即使讓他們損失了很多利益,為什麼?都怕擔罵名。
為什麼在朱元璋朱棣這兩個皇帝時期沒那麼多黨爭,因為皇帝負責,而後面的皇帝把黨爭視為維護統治的手段,所以看明朝黨爭那麼激烈卻從來沒有一家獨大的,因為幕後的老闆都是皇帝,所以誰最誤國?皇帝陛下是也。
插句題外話,乾隆皇帝也是一樣,所以他的治下有和珅這樣的鉅貪,也有朱圭劉墉這樣的人存在。
-
7 # 歷史為什麼
答:東林誤國,閹黨害國。但究其源頭,魏忠賢的閹黨客觀上是東林造就的,東林黨的形成打破了明朝的內外朝平衡和明朝特有的一元政權格局,實是明後期黨爭之源、誤國之源。一、東林黨造就了明朝最大的閹黨(東林也是閹黨出身)
1、東林的形成和本質
東林黨形成始於萬曆朝“爭國本”一事。萬曆皇帝無嫡子,想立寵妃鄭氏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按照儒家禮制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原則,庶長子朱常洛則應為太子。於是一些較傾向於標榜道德,崇尚氣節的文臣以祖制和儒法為依據與萬曆皇帝開始了幾十年的“國本之爭”。
東林黨在幾十年與皇帝“打擂臺”中慢慢形成。其以江南士大夫為主力,以同萬曆皇帝和當政閣老作對為行動指南(閣老傾向“和浠泥”)。 “東林黨”的名字起源於其早期主力干將顧憲成,因“爭國本”被貶回鄉創“東林書院”而來。
究其本質:是士人為限制皇權,打破明朝皇權一家獨大,想重現宋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而結成計程車人政治同盟。他們把那些破壞儒家原則,阿附皇帝、閣臣計程車人叫作“邪佞”和“邪黨” ,而東林諸君則自命“正人”、“清流”。
2、閹黨的形成和本質
相較東林而言,魏忠賢的閹黨只興於天啟朝,真正坐大也就三四年時間。萬曆48年,萬曆皇帝崩,他的長子(也就是東林黨力保的朱常洛)繼位為明光宗,可惜光宗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死了,光宗的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明熹宗,也就是天啟皇帝。由於東林黨保駕父子兩代有功,天啟元年和三年,東林黨兩次借京察大典,將原來朝黨上所謂“邪黨”(含楚黨、齊黨、淅黨、宣黨等)全部貶黜外放,自已人則佔據了朝堂幾乎一切要衝位置,按照《明史》上的說法,這個時期是“東林勢盛,眾正盈朝”。
楚黨、齊黨、淅黨、宣黨等非東林派系士人為自保求存,只有依附當時大太監魏忠賢,組織了反東林聯盟,閹黨便初步形成。得到士人助陣魏忠賢權勢日漲,東林黨人發覺不妙,開始實施“倒魏”運動,天啟四年(1624 年)六月,東林大將、左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六、七、八三個月中,東林黨人彈劾魏忠賢的奏疏多達七十餘章,但魏忠賢有天啟皇帝皇威加持,不但不倒,反而對東林黨進行了反攻倒算,東林大佬葉向高罷相,骨幹楊漣、左光斗等入獄,東林反對派看魏忠賢能力鬥東林,於是大量紛紛加入魏忠賢集團,一些中間派和妄進派(含原東林內部不得志人士)也大量加入,閹黨正式形成並坐大。
究其本質:閹黨本質應是以太監為主力的皇家打手,代表皇家與士大夫進行權力博弈,但魏忠賢的閹黨卻成了反東林計程車人聯盟,其前期成員多是在與東林政治鬥爭中失利的非東林黨士人,後期確多為倖進小人,導致成為整體道德水準較低的政治集團。
3、東林其實也是閹黨出身,並造就明朝最大的閹黨
按東林對閹黨的劃分標準,依附或勾結權閹的就是閹黨。那麼東林也曾是閹黨。萬曆皇帝死後,內朝大權就落到原來東宮的親信太監王安手中,這種局面直到天啟帝即位後的一段時間也沒有改變。東林黨中許多幹將都是他的好朋友,東林黨人能夠在天啟朝初期政治上迅速崛起,也是他從中協助。這樣說來東林實質也有閹黨嫌疑。
其實閹黨是明朝一大特色,從明中後期以來由於內外朝的平衡的需要等原因(張居正也同大太監馮保相得甚歡),所謂的閹黨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是明朝最大的閹黨。在東林的“大力幫助”下,魏忠賢的閹黨比王振、劉瑾的勢力集團,要龐大百倍,士大夫大量加入入,最後幾乎包括大多數宰相和大多數政府官員。所以說,東林挑起的明後期計程車林派系之爭,分化了士大夫階層,造就了明朝最大的閹黨,實為明後期黨爭之源。
二、東林黨打破了明朝政治格局,大搞黨爭,是明末的誤國之源1、東林企圖打破明朝獨特的一元政治格局,導致皇帝與士大夫離心離德
明朝政治格局是皇權專制。這個從明太祖朱元彰廢相時就確立了。廢相遂形成絕對君主獨裁的政治格局,所謂的內閣不過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帝實則也是宰相,(元代以前,皇室代表貴族特權之世襲,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進退,而宰相為政府領袖,君權、相權,互為節制)。張居正為首輔時,行使其實不是相權,實為代皇權。所以其自稱是攝政不是輔政。但東林不同,東林的主張,其實是想恢復宋朝那種“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的二元政治格局,想透過儒家的道義來約束君王,並以指責、抵制、限制、批評皇家為榮,造成了皇帝與外臣的處處對立,外臣和皇家離心離德(萬曆皇帝乾脆幾十年不上朝),政治上不能統一,實為明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2、東林不合時宜的改革,加速了明朝政權的解體。
明朝中後期,朝堂上可分為內朝和外朝。內朝以司禮監各位大太監為主,負責幫皇帝處理由外朝呈入的政事。是皇權的真接代理人,實際上代表皇權。外朝以內閣和六部為主(內閣其實更多代表皇權,只是到崇禎朝徹底成了外臣),是為政府,代表士人階級。明室政治之支撐點,是皇權與士人階級的統一和妥協(以皇權為主的一元政治)。
可是東林的出現,企圖打破朱元彰建立的一元政治格局,建立二元政治體系。這種想法不能說不好(可能更先進),但在明末搞出來就不合時宜了。如果在明中前期搞,搞成了說不定是個大大的好事(嘉靖朝“大禮儀”算是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試驗),但在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之時,政治格局宜穩不宜變,一變就更亂了,造成統治階級分裂,惡化了政治局面,加速了明朝政權的解體。
3、黨同伐異,黨爭誤國,實為明朝亡國首因
崇禎皇帝繼位後,出於政治需要(也可能真是年少無知),為東林平反,東林人士在魏忠賢統治時期受盡迫害,一朝翻身就把歌唱,在朝堂之上大搞“非我同道,即是仇敵”的黨爭,導致在崇禎初年,朋黨之爭的激烈甚至超過了萬曆、天啟時期。朋黨之爭由官場擴散到學壇,參加黨爭的由文官官僚普及到一般士子,朝野交錯,熱鬧非凡。明末以黨爭誤國事更是不勝列舉(陳新甲議和女真、李自成請封西北王,以及南遷之事均被東林以大義的名義否決了),東林人士高舉“道義”大旗,對一切非東林黨的人或言論(或不符件儒家道義的言行)無差別攻擊,自已又提不出什麼有效的治國方略,導致明朝的氣數就在這熱鬧的黨爭中漸漸地油盡燈枯,無可藥救。
後人論及,說“明季北都南都之淪沒,皆由東林黨與非東林黨專事內訌,無高瞻遠矚之識,無和衷共濟之量,遂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故明社之亡,列於黨爭者皆有罪焉。”
魏忠賢的閹黨大多是一群小人,無道德、無理想,作惡多端,但時間上只是為害了天啟朝的三四年時間。有理想、有道德的東林黨,形成於萬曆朝,執政於天啟前期,影響了崇禎一朝,可惜東林諸君子只長於黨爭,善於道德綁架、卻短於治國。所以說:閹黨之害,為害於一時。東林誤國,則誤了三代(萬曆、天啟、崇禎三朝)。 -
8 # 火器工坊
歷史上,東林黨真正掌控大權的時間並不多,其實也就是兩三年。整個萬曆時期,東林黨一直在忙於對抗皇權和貴族大地主對江南地區城市中產階級的壓迫。一直到萬曆末期,東林黨才得以手握重權。東林黨上臺之後,做了很多緩解民生的事,比如取消礦稅、遼餉等繁重的雜稅。
其實也不是說東林就是最好,之前的齊楚浙三黨也一樣是有很多優秀的有抱負的人才,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讀書人。你有文化,才知道制度優劣的本質是怎樣的,才知道如何順應時代發展而不是想當然。
再就是官場的腐敗,有政治就有腐敗,在明朝的這個體制下,官員腐敗是必然的,誰也脫不了關係。想海瑞那樣的永遠也融不進這個龐大的官僚體系,因為人都是現實和貪婪的,而現實最終會腐蝕人們的理想和道德。就是大英雄戚繼光,也是一樣收錢送禮的。
最後回到明末的事實政治,其實東林黨和閹黨都沒起好作用,因為東林黨一直都在鬥爭,真正辦事沒辦幾年。就是在崇禎朝,東林黨也沒做到把持朝政,因為溫黨佔據內閣地位後也是在不斷的打擊東林黨,在這個時期裡東林黨基本沒提過什麼建設性建議,大明也就結束了。
至於閹黨,更是一幫無恥之徒的結合,對大明的危害之大,也就不用說了。
-
9 # 真的很博通
東林黨和閹黨實際上都是皇帝所創造出來的,想要看明白這個問題,就要看到當時的明王朝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制度已經逐漸達到極限,表面上看起來宰相被皇帝廢除,但內閣制度已經和皇帝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所以實質上內閣握有提案的權利,而皇帝擁有決定是否執行的權利,皇帝為了有效施政,就要形成屬於他自己的勢力,那麼他就要逐漸要拉攏勢力來為自己效力。
——閹黨魏忠賢
所以皇帝選擇組建東林黨為自己獲得勢力,並透過閹黨來控制臣子勢力。所以明朝真正的問題不是皇帝選誰,因為選誰都是他自己的勢力,只是表現為閹黨和東林黨兩個不同的派系。那麼為什麼在天啟時代重用閹黨仍然能夠獲得對外環境的暫時優勢,而到了崇禎時代則變得一敗塗地,這就是因為崇禎上臺之後大力打壓閹黨,並撤銷廠衛制度,這樣一來皇帝就沒有屬於自己的廠衛勢力,無法獲得更多的情報,同時也就無法對抗臣子,所以他不斷的利用更換臣子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崇禎既要求臣子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他又要求臣子不能擁有任何的想法,這樣對臣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所以崇禎時代無法獲得環境的優勢。
——東林黨顧憲成
歷史的每個時代都有能吏才臣,但為什麼崇禎時代看起來並沒有強大的臣子或優秀的人才呢?這是因為崇禎限制甚至是遏制了他們的發展,最終導致了他們無法展現出自己的能力。臣子對於很多政策半推半就,無法真正執行,每一次的失敗造成潰敗,每一次的潰敗又使環境變得更加惡劣,這就像惡性迴圈一般。
——東林書院舊址
所以從明朝的角度來看,皇帝到底是重用臣子還是重用閹黨,只不過是他選擇如何強大自己勢力的一種方法。在先保王權還是先保王朝的選擇中,皇帝往往先保王權,人們往往認為是臣子或者閹黨出現了問題,而實際上不過是皇帝對於勢力調節的失敗,所以哪個派系護國或者誤國都只是這個派系在歷史當中所展現出來的作用不同,並不能輕易的用忠奸來表示。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有利於朝廷的所有人被認為是愛國,而無利於朝廷的便認為是誤國,但其實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都只是當時皇帝勢力的表現。
-
10 # 小山村的狼哥
根據真實歷史來看,百分之百是東林誤國!沒有第二個答案!
歷史不能假設,只有事實,事實就是木匠皇帝和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組合,在他們短暫的執政期間!至少透過收商稅等手段穩定了朝局,野豬皮也沒有搞過北京城外一日遊的活動!
然而木匠早夭,崇禎上臺,橫掃閹黨,重用東林,於是乎商稅全免,農稅增加!高迎祥張獻忠等等粉墨登場,口號明確“闖王來了不納糧”!,鑑於大明政府的財政狀況連地方招待所(驛站)都辦不下去了,李自成光榮下崗,也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中去了!東林黨大忽悠袁崇煥號稱五年平遼,結果不到三年把皇太極平到了北京城下,被出離憤怒的崇禎千刀萬剮,然而東林精英本著不作死也要作死到底的精神前赴後繼!周彥儒,溫體仁,楊嗣昌,魏德藻,都是個頂個的忠臣良將,不把崇禎坑死絕對不會罷休!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東林黨不但在朝堂上呼風喚雨,在民間更是吧官商勾結髮揮到了極致,他們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只是小ks,更為範永鬥王登庫等八大皇商撐開了強有力的保護傘,讓他們把糧食布匹,鐵器棉花甚至火藥源源不斷給野豬皮輸送過去!可以說,東林黨就是野豬皮的運輸大隊長!
作死了大明,東林黨大部分官猿第一時間投靠了李自成,只可惜李自成要的不是人,是錢!所以經過李自成個把月的敲骨吸髓式的搜刮,僅北京城的官猿就弄出了7000萬兩白銀!而北京城的官猿,絕大部分由東林黨組成!對了,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的時候,陪伴他的僅為閹黨頭子王承恩一人。。。宋代黑社會頭目宋江自殺,都有花榮和吳用兩個人陪。。。
當然,東林黨還是有忠臣的,比如東林黨大知識分子錢謙益,就是個有氣節的人!他決定學習屈原投江殉國!和建奴鬥爭到底!然而到了江邊,脫了鞋試了下,覺得水有點涼,所以決定不跳了!還是投靠野豬皮那溫暖的懷抱吧。。。據說他那個當過妓女的婊子老婆還是小妾都跳下去撲騰了會,是不是就是說,東林黨連婊子都比不上?
回覆列表
東林黨和閹黨同時誤國!
閹黨是皇帝,特別扶持起來對付東林黨。只不過崇禎皇帝那個傻逼不知道怎麼玩而已。不然他也不會可悲的吊死在煤山上。
東林黨和閹黨作為朝廷中兩個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是皇上為了平衡,而特別培植的。兩個必須同時存在才有作用。失去任何一個,讓其中一方做大,必然產生災難性後果,就比方說大明王朝因此而滅亡。
大明王朝是天子與士大夫集團,共治天下政治格局。東林黨作為士大夫集團的代表。而延宕,是皇帝扶植起來的一把利刃。閹黨就是替皇上擋刀的盾牌,替皇上殺人的利刀。
在政治鬥爭中,我認為沒有所謂的好人,壞人,為了一方利益,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犧牲民族利益。這就是大明王朝一走向滅亡的過程。
並不是說抬高閹黨的歷史作用。我想說明的,那是一種政治平衡手段。無關忠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