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雖然俄國和德國有些小矛盾,但是歷史上俄國和德國的關係是非常好的。而英國和俄國關係,恐怕沒那麼好,並且在不久之前的日俄戰爭中英國可是站在日本一邊坑盡俄國,把俄國的主力艦隊弄得全軍覆沒。
12
回覆列表
  • 1 # 快速軍事一點通

    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是德法兩國戰爭的擴大化。1870年德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德國割佔了法國的洛林和阿爾塞斯。法國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德國也積極備戰。於是兩國都開始儘可能的拉攏其他國家以壯大自己的勢力。

    奧匈帝國與德國可以算作同宗同祖,是天然的同盟關係。而後德國則找上了俄國,俄國在感情上是願意與德國結成同盟的,因為俄國始終被歐洲主流國家排斥在歐洲圈裡,英法更是將俄國視做“異族”。所以俄國是願意與德國親近和團結的,並且是有秘密條約的。然而俄國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著不可調和的領土及利益矛盾。俄國想控制巴爾幹半島獲得通往裡海的出海口。奧匈帝國則因為是個聯邦制國家怕俄國控制巴爾幹半島後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因此俄奧之間的矛盾根本難以調和。德國則面臨著是選擇與奧匈帝國同盟還是與俄國同盟的難題。奧匈作為近親是不得已的選擇。

    而法國在得知德俄結盟失敗後才拉攏俄國的。縱觀整個一戰,東線也主要以俄奧兩國的戰鬥為主,因為兩國的矛盾實在無法妥協,於是將俄國推向了協約國一邊。德俄之間並沒有大的矛盾。

  • 2 # 天太2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奧,俄都是君主專制國家。國內封建勢力濃厚,在爭霸世界中,利益也彼此接近。所以在1873年6月,俄皇與奧皇在維也納簽訂了為期5年的協定,協定規定:一但發生戰爭危險和革命騷動。締約國應協商共同行動。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了此項協定,至此,“三皇協定”即“三皇同盟”形成。

    1875年,德國企圖利用“三皇協定”發動對法國的“預防性”戰爭。俄國卻表示,一但德國對法國發動戰爭,俄國特支援法國。由此,“三皇協定”露出瓦解兆頭,到1878年,“三皇協定”再未續簽。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簽定了同盟條約,使法,俄感到了威脅。法國給俄國提供了鉅額貸款,又訂下了軍事協定,這個協定主要就是針對三國同盟的。俄法軍事同盟正式形成。

    以上兩個軍事集團形成時,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但隨著德國成為英國爭霸世界的主要對手。英國也不得不放棄這一政策。開始英國與日本結盟對付俄國,確保自己在東亞的利益。後來又放棄了傳統的仇法政策,調整了與法國的關係。英俄又在亞州爭奪問題上得到了妥協。從此英法俄三國協約和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它們具有同樣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集團。

  • 3 # 小東北每日雜談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為什麼站在英法一邊?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俄國與奧匈帝國關係不共戴天。奧匈帝國對巴爾幹斯拉夫地區的擴張挑戰了俄國泛斯拉夫主義倡導者的心理底線,同時俄國鼓動的泛斯拉夫主義浪潮使得奧匈帝國內部的斯拉夫民族躁動不安,甚至危及了奧匈帝國的統治。

    第二、俾斯麥之後的德國外交決策者,採取了對奧一邊倒政策,迫使俄國與法國相互示好,而德法之間的矛盾又是不可調和的。於是、雖然俄德兩國並無重大沖突,卻均受制於本國的盟國而互相對立。

    第三、1879年俄德爆發經濟戰,導致俄國財政狀況惡化。這時來自法國的鉅額資本源源不斷的投入,給了俄國經濟復甦的機會。1891年法俄締結了外交協定,1893年,法俄軍事協定正式生效。

    第四、在確立了歐洲基本的大國外交格局之後,歐洲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而最初對抗德奧意三國同盟的就是法俄同盟,英國是之後隨著英德矛盾的不可調和,才選擇加入到法俄同盟中的。作為俄國來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接納雖然在過去坑過他的英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4 # Blue_Team

    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法國的存在。其實歷史上,英、俄矛盾比較尖銳,但法、俄關係比較微妙。一戰前,德國以英俄矛盾拉攏俄國,但俄華人與奧匈帝國的矛盾卻無法調和,在奧地利與俄羅斯之間,德華人最終還是站在了德意志兄弟一邊;另一方面,俄國拿了法國的大數額的低息貸款,與法華人又沒什麼地緣矛盾,最終在巴黎的斡旋下,彼得格勒與倫敦走到了一起。

    今天歐洲與俄國的關係,依然有歷史傳統因素,比如“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危機”之後,俄國與歐洲關係緊張,英國一直挑頭反俄,甚至一次又一次的把美華人拉入局;法國則不停的穿梭於幾大國之間,試圖給局勢降溫,也不太願意美華人插手太多。

  • 5 # hording

    用一句話來回答說是德華人決定性的將俄國推向了英法協約一邊。

    在19世紀末列強中的最主要矛盾是英俄矛盾,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一時期的英俄矛盾,叫“世紀大角逐”(The Great Game),指的是英國與沙俄,為了爭奪從中東經中亞到中國的新疆西藏地區的控制而發生了戰略衝突。如果這場大角逐繼續下去的話,那麼很可能就是英俄之間發生暴力衝突,即戰爭。

    漫畫:阿富汗艾米爾謝爾·阿里和他的“朋友”俄國熊與英國獅(1878)

    但隨著德國在中歐的崛起以及俾斯麥的去職,德國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將德國一步一步的推向了英法協約的地方。1890年俾斯麥去職後,德國就廢除了和俄國的同盟,目的是為了不妨礙與英國和土耳其的關係,並且消除德俄同盟和德奧同盟的相牴觸之處。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實行“光輝孤立”,法國被孤立,而俄國也突然發現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狀態。所以法俄開始接近,最終結果是俄國在1894年與法國結盟。

    三皇同盟

    而在1902年,在德國容克地主集團的推動下,德意志帝國議會通過了新關稅法,使俄國穀物從此實際上被擋在了德國門外。這項政策實際上打擊的是傳統上俄國最親德階層的利益,在這以後任何德俄和解的希望都告破滅。德俄矛盾逐漸增加。

    俄國漫畫:日俄戰爭

    而日俄戰爭中俄國的戰敗表明俄國向東擴張的道路暫時已經被關閉,所以俄國轉而向近東巴爾幹地區擴張,俄國堅信從異教或異端統治下解放“斯拉夫兄弟”這一東正教神聖使命,甚而還有以它自命的當然繼承者資格恢復昔日東羅馬帝國的“真基督教”輝煌。當俄國將擴張矛頭轉向近東巴爾幹地區的時候,與將近東巴爾幹地區看作是自己後院的奧匈帝國發生了嚴重的矛盾。而德國又是支援奧匈帝國的。俄奧矛盾、俄德矛盾進一步激化。

    協約國與同盟國

    同樣也因為日俄戰爭,俄國暫時放緩了向東擴張的步伐,這使得英俄之間的矛盾開始緩和,英德矛盾上升為列強中的最主要矛盾。所以,在英法於1904年簽署英法協約的情況下,1907年英俄簽訂了英俄協約,內容主要是劃分英俄兩國勢力範圍。經過英俄協約,英俄得以協調兩國之間的矛盾。三國協約形成,這樣的話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對峙的,軍事政治集團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

    諷刺漫畫:德、俄、英等列強瓜分世界

    根據以上這些事實,我們不難看出在俾斯麥執政時期,俾斯麥為了防止英國面對歐洲列強共同對付德國的情況的出現,所以在英國實行“光輝孤立”的情況下,構建了將歐洲主要強國囊括進來的,壓制法國的俾斯麥體系。其中俄國是俾斯麥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俾斯麥執政時期的德國的重要的盟友。但俾斯麥去職以後,德國的對外政策變得驕橫魯莽,在德奧俄三皇同盟到期後,通知俄國不再續約,這事實上使俄國陷入了孤立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法俄接近,並最終結成法俄同盟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在1902年德國帝國議會透過的新關稅法進一步的使德俄關係惡化。再加上日俄戰爭後,俄國將擴張矛頭指向了近東巴爾幹地區,俄奧矛盾上升,英俄矛盾緩和。在這種情況下1907年英俄協約簽訂,三國協約形成,俄國最終成為了德國的敵人。所以個人認為是德華人決定性的將俄華人推向了英法。

  • 6 # 圖文繪歷史

    早在1873,德國皇帝、奧匈帝國皇帝、沙俄皇帝簽訂了興勃協定,史稱《三皇同盟》,約定如果三國任何一國遇到侵略或危害,其它兩國付出行動。

    一戰爆發前,1910年英國愛德華七世葬禮上的豪華陣容,圖中有英國、西班牙、丹麥、挪威、保加利亞、葡萄牙、德國、希臘、比利時國的國王。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籤暑條約,史稱《德奧同盟》,條約規定任何一方受到沙俄的侵略,另一國必出手相助。此條約的簽訂還能說明德國和沙俄的關係好嗎?他倆的關係好只存在於表面的經濟貿易,德國的工業品和沙俄的農副產品的交易,而他們對海外殖民是有根本衝突的,所以好關係只存在於表面。

    1914年,比利時的腳踏車部隊。

    1882年,德國就和奧匈帝國、義大利結成了軍事同盟—三國同盟,條約內容包括如果遭到他國侵略,必須全力援助,至此德國的《三國同盟》正在形成。

    圖為一戰時,德國鋼盔廠展示德軍裝備鋼盔的演變。

    而德國的對手也在組建軍事同盟,英國和法國有共同的敵人,法國在1893年和沙俄簽訂了《法俄同盟》,當遭到德國或奧匈帝國攻擊時必須用全部兵力援助;在1904年英國和法國也簽訂了《英法協約》,從而開始了兩國對抗德國的合作。

    圖為1915年,正在為飛機祈福的法國部隊。

    後來因為沙俄在財政上依賴法國銀行的貸款,而後又依賴英國,於是在1907年沙俄也同英國簽訂了《英俄條約》,旨在防範德國的入侵,至此英國、法國、沙俄的三國協約形成,共同對抗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的三國同盟。

    圖為正在戰場上慶祝勝利的德軍。

    這兩個軍事陣營都等待著時機還進攻對方,而加緊發動戰爭的德國在軍事上準備的更充分一些,所以在1914年引發了戰爭,後來參戰的還有日本、美國等,戰爭成了世界性的,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 7 # 青年維也納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準確的,因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一戰是德國發動的,俄國被法俄同盟拖進世界大戰,不得已才站在英法一邊。但是如果對一戰的爆發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我們就會發現,一戰的真正發動者是俄國,真正應該問的不是俄國為什麼站在英法一邊,而是英法為什麼站在俄國一邊。而1914年俄國最高決策當局始終感興趣的也正是這一點,也就是“英法到底會不會站在俄國一邊!”

    (列賓1903年畫的俄國國務院會議,這副畫的人有些沒趕上1914年決定歐洲命運,但是有些人是趕上了的)

    1914年夏天歐洲之所以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三個關鍵點,第一自然是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陸軍訓練的殺手行刺了奧匈帝國皇儲。第二個關鍵點是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由此爆發奧匈和塞爾維亞在巴爾幹的區域性戰爭。第三個關鍵點是奧匈和塞爾維亞的巴爾幹戰爭的國際化。

    而巴爾幹的奧匈對塞爾維亞戰爭能夠國際化變成一場世界大戰,又有幾個關鍵點,第一是俄國對塞爾維亞無條件的支援。第二是俄國開始進行的軍事動員,第三是德國在俄國軍事動員威脅之下采取的軍事動員以及伴隨著軍事動員而必然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

    (從普林西普的謀殺到全歐洲青年扛起槍走上一戰的戰場之間其實經過了三十多天,在這三十多天裡俄國幾乎是戰爭最積極的推動者)

    換而言之在巴爾幹的奧匈對塞爾維亞戰爭引爆歐洲大戰的問題上俄國扮演了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奧匈帝國雖然對塞爾維亞宣戰,但是並沒有採取任何對俄國的敵對行為,事實上無論是德國還是奧匈帝國都寄希望於巴爾幹戰爭區域性化。而俄國卻從薩拉熱窩事件一開始就不斷對塞爾維亞進行援助,並且完全不考慮已經被司法調查證明的塞爾維亞在薩拉熱窩事件的罪惡,對塞爾維亞採取無條件的援助。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在6月28日,面對這件引起廣泛震驚而且罪惡尚未調查清楚的行刺事件,俄國的直接反應是在6月30日給塞爾維亞運送了12萬枝步槍和1億2千萬發子彈。這種公開的支援態度讓塞爾維亞政府對奧匈帝國的態度變得強硬了很多。

    而且在1914年的當局者中最積極的盼望發動一場歐洲戰爭的無疑是塞爾維亞,其次就是俄國。進入20世紀俄國無論是農產品出口還是進口工業原料都越來越依賴於伊斯坦布林勾連黑海和地中海的海峽航路的通暢。而德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接近以及奧斯曼帝國海軍的重新發展都讓俄國對海峽的安全越來越感到不安。

    (海峽通行權和海峽的暢通是1900年前後沙皇俄國外交的核心之一,俄國與奧匈帝國的反目就是因為海峽通行權,1914年1月為了這個海峽世界可能提前半年就走進世界大戰)

    (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接近以及奧斯曼帝國從英國訂購的兩艘無畏艦讓沙皇俄國深感不安)

    1913年12月當德國軍事代表團訪問伊斯坦布林的時候,俄國的大臣會議就主張發動一場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這次會議舉行於1914年1月13日,這次會議的當事人除了部長會議主席科科夫佐夫在1月30日辭職而被年老的戈列梅金取代之外,其他人幾乎原封不動的成了1914年對塞爾維亞提供武力擔保,而且實行軍事動員的大臣會議的當事人。

    (1914年1月30日辭職的大臣會議主席科科夫佐夫曾經阻止了一次世界大戰)

    而世界大戰之所以沒有在1914年1月就爆發,原因就在於俄國外交大臣薩姆佐諾夫只能證明一旦戰爭爆發法國會無條件的支援俄國,但無法證明英國會和法國一樣無條件的站在俄國一邊,所以科科夫佐夫拒絕了戰爭計劃。而薩姆佐諾夫也因此被指責為“軟弱”“不敢做決定”,有意思的是在近年關於一戰爆發的英語電影裡薩姆佐諾夫經常被表現為一個多愁善感的軟弱的老好人,其原因剛好是1914年1月他沒能發動一場世界大戰。

    (1914年真正決定歐洲命運的薩姆佐諾夫)

    但是1914年1月30日俄國的沙文主義者成功的迫使科科夫佐夫辭職,取而代之以戈列梅金。戈列梅金是無力發揮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臣會議主席的權利的,他的地位依賴於農業大臣克里沃舍因對他的支援,所以當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再次把歐洲推到戰爭的邊緣的時候,1914你那1月13日沒能發動戰爭的那幾個人,農業大臣克里沃舍因、外交大臣薩姆佐諾夫、陸軍大臣蘇克霍姆利諾夫,終於可以放開雙手大踏步的向戰爭邁進了。

    實際上1914年7月的彼得堡決策核心裡遇到的問題和1914年1月是一樣的,說到底還是1月13日科科夫佐夫問的那三個問題第一是否值得對德國作戰,第二俄國能不能打的過德國,第三英法到底會不會站在俄國一邊。而有趣的是這些人的回答也和1月13日一樣,第一必須打,第二俄國已經準備好了,第三法國會無條件的支援俄國和英國不清楚。但是這一次已經沒有科科夫佐夫坐在部長會議主席的位子上了,戈列梅金什麼也沒有作。沙皇曾經在簽署了總動員令之後又反悔,而且他真的把已經隆隆作響的發動起來的俄國戰爭機器,又延緩了幾十個小時,然後當蘇克霍姆利諾夫第二次從沙皇手中拿到動員令的時候,歐洲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

  • 8 # 浩漢防務論壇

    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海軍的劣勢,一直都沒有獲得海外殖民地的機會,所以和英法並沒有利益上的衝突,而又因為俄國當時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接壤,並且德奧在當時已經結盟,所以,有共同敵人的英法俄三國成為盟友也就並不奇怪了。而且,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時,就已經被英法打的抬不起頭來,假如真的和英法再次作對,估計失去的將不止止是黑海的出海口這麼簡單,深知利害關係的俄國,肯定不會傻到冒著波羅的海被封鎖,遠東地區被日本攻佔的危險去和英法對立的。 有趣的是,英俄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日俄戰爭期間英國禁止殺鵝第二太平洋艦隊透過蘇伊士運河的事情即使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候也是英德關係的隔閡,英俄之所以能結盟完全是法國和沙俄的關係比較好英國才得以和沙俄形成三國聯盟,從第一次越戰中沙俄對英國在地中海的行動之時的情況來看沙俄並不是非常喜歡英國這個盟友,同樣的英國也並不是非常喜歡沙俄在Continental大陸上的軍事實力過強,所以在一戰結束之後,英國就迫使德國和沙俄割讓土地以組建波蘭,這也使得新組建的蘇聯政府在對外政策上非常的厭惡英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蘇聯面對德國隊法國和英國的戰爭明顯擺出了不關我事的樣子,甚至還有隔岸觀火的架勢。雖然兩國的關係並不是非常好,但後來英國仍然堅持著對蘇聯保持軍事援助,這很大的原因上是因為蘇聯是歐洲上最後的支撐沒有了蘇聯英國也最終會落入德國之手。甚至在戰後英國還向蘇聯出售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技術,但隨著鐵幕落下,英蘇的關係最終陷入了兩極化和對峙化。

  • 9 # 劉權林

    我們先來看一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那時的俄國、德國領土都比現在大。這些國家之間都有什麼矛盾呢?

    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奧匈帝國的領土非常大,而且對塞爾維亞有領土野心,這就觸犯到俄國的利益了。因為俄國覺得自己是斯拉夫民族的守護者,斯拉夫國家都是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也讓奧匈帝國擔心,因為奧匈帝國領土上有很多斯拉夫人,如果俄國抱著這樣的心態,俄國早晚也會攻打奧匈帝國。

    下圖紅色的地方都是斯拉夫人的國家。

    所以當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攻打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是斯拉夫人國家,所以俄國就保護塞爾維亞,這是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

    英德矛盾:德國統一後,也想擴張海外殖民地,並且開始大力建設海軍。英國發現,德國建造的軍艦甲板都非常厚,甲板厚就比較重,攜帶的燃料就航行不遠,說明德國建造軍艦不是為了遠航,而是為了對付家門口的英國海軍。於是英國就要消滅德國。

    德國統一過程中,德國把法國給暴打了一頓,所以德法也有矛盾。至於德國和俄國,並沒有什麼大矛盾。義大利就純粹是打醬油的,牆頭草。

    所以不是俄國站在英法一邊,而是俄英法的敵人站在一邊,才導致俄英法站在同一戰線。

  • 10 # 羅西小南多

    想想挺讓人費解的,倒黴催的四個專制帝國即霍亨索倫王朝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俄國怎麼沒湊在一塊?沙俄而是和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結盟了?這是哪跟哪呀?據說俄法結盟時是不允許在俄國播放馬賽曲的,那會被認為反對沙皇專制!而且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還被英法聯軍暴揍!讓我們一起理一理沙俄憑什麼就和英法結盟了?首先考察英俄矛盾,其在遠東即中國的東北有矛盾,英國特意找了個小弟即日本,承諾給它撐腰,讓日本於1904年狠狠的咬了俄國熊一口。但一戰前夕,沙俄的興趣主要在巴爾幹半島這個大火藥桶上,原因就是它孜孜不倦所求的出海口,如果能進入地中海,則西亞、歐洲、北非都在可以摸到的眼前,讓沙俄垂涎三尺!而德國的老弟同文同種的奧地利向東發展吞併匈牙利形成二元君主專制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勢在必得,本來沙俄打奧匈應該不是問題,但其背後的德國彷彿一個巨人壓的沙俄喘不過氣來!敵人的敵人就是可以結盟的盟友,英國就出現在俄國熊的眼中,而英國與德國的矛盾是當時一戰的主要矛盾,簡直不共戴天,於是英國和俄國一拍即合,於1907年結盟。德國另一個不共戴天的敵人是法國,德皇攻陷法國在其皇宮加冕足以讓法國恨的德國咬牙切齒!雖然意識形態不同,但在國家利益面前卻不得不退讓,於是俄法於1904年結盟。沙俄在一戰期間站在英法一邊是國家利益的考量。但沙俄雖然站對隊,但底子太薄,根本不是德國對手,死磕也沒用,農業打掉一半以上,工業打掉80%,人口傷亡1000多萬,羅曼諾夫王朝最終岌岌可危,被俄華人們推翻,和其他三個君主專制帝國真是殊途同歸,令人唏噓不已!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如侵權速刪。謝謝!

  • 11 # 快速軍事一點通

    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是德法兩國戰爭的擴大化。1870年德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德國割佔了法國的洛林和阿爾塞斯。法國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德國也積極備戰。於是兩國都開始儘可能的拉攏其他國家以壯大自己的勢力。

    奧匈帝國與德國可以算作同宗同祖,是天然的同盟關係。而後德國則找上了俄國,俄國在感情上是願意與德國結成同盟的,因為俄國始終被歐洲主流國家排斥在歐洲圈裡,英法更是將俄國視做“異族”。所以俄國是願意與德國親近和團結的,並且是有秘密條約的。然而俄國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著不可調和的領土及利益矛盾。俄國想控制巴爾幹半島獲得通往裡海的出海口。奧匈帝國則因為是個聯邦制國家怕俄國控制巴爾幹半島後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因此俄奧之間的矛盾根本難以調和。德國則面臨著是選擇與奧匈帝國同盟還是與俄國同盟的難題。奧匈作為近親是不得已的選擇。

    而法國在得知德俄結盟失敗後才拉攏俄國的。縱觀整個一戰,東線也主要以俄奧兩國的戰鬥為主,因為兩國的矛盾實在無法妥協,於是將俄國推向了協約國一邊。德俄之間並沒有大的矛盾。

  • 12 # 天太2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奧,俄都是君主專制國家。國內封建勢力濃厚,在爭霸世界中,利益也彼此接近。所以在1873年6月,俄皇與奧皇在維也納簽訂了為期5年的協定,協定規定:一但發生戰爭危險和革命騷動。締約國應協商共同行動。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了此項協定,至此,“三皇協定”即“三皇同盟”形成。

    1875年,德國企圖利用“三皇協定”發動對法國的“預防性”戰爭。俄國卻表示,一但德國對法國發動戰爭,俄國特支援法國。由此,“三皇協定”露出瓦解兆頭,到1878年,“三皇協定”再未續簽。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簽定了同盟條約,使法,俄感到了威脅。法國給俄國提供了鉅額貸款,又訂下了軍事協定,這個協定主要就是針對三國同盟的。俄法軍事同盟正式形成。

    以上兩個軍事集團形成時,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但隨著德國成為英國爭霸世界的主要對手。英國也不得不放棄這一政策。開始英國與日本結盟對付俄國,確保自己在東亞的利益。後來又放棄了傳統的仇法政策,調整了與法國的關係。英俄又在亞州爭奪問題上得到了妥協。從此英法俄三國協約和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它們具有同樣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集團。

  • 13 # 小東北每日雜談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為什麼站在英法一邊?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俄國與奧匈帝國關係不共戴天。奧匈帝國對巴爾幹斯拉夫地區的擴張挑戰了俄國泛斯拉夫主義倡導者的心理底線,同時俄國鼓動的泛斯拉夫主義浪潮使得奧匈帝國內部的斯拉夫民族躁動不安,甚至危及了奧匈帝國的統治。

    第二、俾斯麥之後的德國外交決策者,採取了對奧一邊倒政策,迫使俄國與法國相互示好,而德法之間的矛盾又是不可調和的。於是、雖然俄德兩國並無重大沖突,卻均受制於本國的盟國而互相對立。

    第三、1879年俄德爆發經濟戰,導致俄國財政狀況惡化。這時來自法國的鉅額資本源源不斷的投入,給了俄國經濟復甦的機會。1891年法俄締結了外交協定,1893年,法俄軍事協定正式生效。

    第四、在確立了歐洲基本的大國外交格局之後,歐洲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而最初對抗德奧意三國同盟的就是法俄同盟,英國是之後隨著英德矛盾的不可調和,才選擇加入到法俄同盟中的。作為俄國來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接納雖然在過去坑過他的英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14 # Blue_Team

    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法國的存在。其實歷史上,英、俄矛盾比較尖銳,但法、俄關係比較微妙。一戰前,德國以英俄矛盾拉攏俄國,但俄華人與奧匈帝國的矛盾卻無法調和,在奧地利與俄羅斯之間,德華人最終還是站在了德意志兄弟一邊;另一方面,俄國拿了法國的大數額的低息貸款,與法華人又沒什麼地緣矛盾,最終在巴黎的斡旋下,彼得格勒與倫敦走到了一起。

    今天歐洲與俄國的關係,依然有歷史傳統因素,比如“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危機”之後,俄國與歐洲關係緊張,英國一直挑頭反俄,甚至一次又一次的把美華人拉入局;法國則不停的穿梭於幾大國之間,試圖給局勢降溫,也不太願意美華人插手太多。

  • 15 # hording

    用一句話來回答說是德華人決定性的將俄國推向了英法協約一邊。

    在19世紀末列強中的最主要矛盾是英俄矛盾,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一時期的英俄矛盾,叫“世紀大角逐”(The Great Game),指的是英國與沙俄,為了爭奪從中東經中亞到中國的新疆西藏地區的控制而發生了戰略衝突。如果這場大角逐繼續下去的話,那麼很可能就是英俄之間發生暴力衝突,即戰爭。

    漫畫:阿富汗艾米爾謝爾·阿里和他的“朋友”俄國熊與英國獅(1878)

    但隨著德國在中歐的崛起以及俾斯麥的去職,德國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將德國一步一步的推向了英法協約的地方。1890年俾斯麥去職後,德國就廢除了和俄國的同盟,目的是為了不妨礙與英國和土耳其的關係,並且消除德俄同盟和德奧同盟的相牴觸之處。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實行“光輝孤立”,法國被孤立,而俄國也突然發現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狀態。所以法俄開始接近,最終結果是俄國在1894年與法國結盟。

    三皇同盟

    而在1902年,在德國容克地主集團的推動下,德意志帝國議會通過了新關稅法,使俄國穀物從此實際上被擋在了德國門外。這項政策實際上打擊的是傳統上俄國最親德階層的利益,在這以後任何德俄和解的希望都告破滅。德俄矛盾逐漸增加。

    俄國漫畫:日俄戰爭

    而日俄戰爭中俄國的戰敗表明俄國向東擴張的道路暫時已經被關閉,所以俄國轉而向近東巴爾幹地區擴張,俄國堅信從異教或異端統治下解放“斯拉夫兄弟”這一東正教神聖使命,甚而還有以它自命的當然繼承者資格恢復昔日東羅馬帝國的“真基督教”輝煌。當俄國將擴張矛頭轉向近東巴爾幹地區的時候,與將近東巴爾幹地區看作是自己後院的奧匈帝國發生了嚴重的矛盾。而德國又是支援奧匈帝國的。俄奧矛盾、俄德矛盾進一步激化。

    協約國與同盟國

    同樣也因為日俄戰爭,俄國暫時放緩了向東擴張的步伐,這使得英俄之間的矛盾開始緩和,英德矛盾上升為列強中的最主要矛盾。所以,在英法於1904年簽署英法協約的情況下,1907年英俄簽訂了英俄協約,內容主要是劃分英俄兩國勢力範圍。經過英俄協約,英俄得以協調兩國之間的矛盾。三國協約形成,這樣的話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對峙的,軍事政治集團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

    諷刺漫畫:德、俄、英等列強瓜分世界

    根據以上這些事實,我們不難看出在俾斯麥執政時期,俾斯麥為了防止英國面對歐洲列強共同對付德國的情況的出現,所以在英國實行“光輝孤立”的情況下,構建了將歐洲主要強國囊括進來的,壓制法國的俾斯麥體系。其中俄國是俾斯麥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俾斯麥執政時期的德國的重要的盟友。但俾斯麥去職以後,德國的對外政策變得驕橫魯莽,在德奧俄三皇同盟到期後,通知俄國不再續約,這事實上使俄國陷入了孤立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法俄接近,並最終結成法俄同盟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在1902年德國帝國議會透過的新關稅法進一步的使德俄關係惡化。再加上日俄戰爭後,俄國將擴張矛頭指向了近東巴爾幹地區,俄奧矛盾上升,英俄矛盾緩和。在這種情況下1907年英俄協約簽訂,三國協約形成,俄國最終成為了德國的敵人。所以個人認為是德華人決定性的將俄華人推向了英法。

  • 16 # 圖文繪歷史

    早在1873,德國皇帝、奧匈帝國皇帝、沙俄皇帝簽訂了興勃協定,史稱《三皇同盟》,約定如果三國任何一國遇到侵略或危害,其它兩國付出行動。

    一戰爆發前,1910年英國愛德華七世葬禮上的豪華陣容,圖中有英國、西班牙、丹麥、挪威、保加利亞、葡萄牙、德國、希臘、比利時國的國王。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籤暑條約,史稱《德奧同盟》,條約規定任何一方受到沙俄的侵略,另一國必出手相助。此條約的簽訂還能說明德國和沙俄的關係好嗎?他倆的關係好只存在於表面的經濟貿易,德國的工業品和沙俄的農副產品的交易,而他們對海外殖民是有根本衝突的,所以好關係只存在於表面。

    1914年,比利時的腳踏車部隊。

    1882年,德國就和奧匈帝國、義大利結成了軍事同盟—三國同盟,條約內容包括如果遭到他國侵略,必須全力援助,至此德國的《三國同盟》正在形成。

    圖為一戰時,德國鋼盔廠展示德軍裝備鋼盔的演變。

    而德國的對手也在組建軍事同盟,英國和法國有共同的敵人,法國在1893年和沙俄簽訂了《法俄同盟》,當遭到德國或奧匈帝國攻擊時必須用全部兵力援助;在1904年英國和法國也簽訂了《英法協約》,從而開始了兩國對抗德國的合作。

    圖為1915年,正在為飛機祈福的法國部隊。

    後來因為沙俄在財政上依賴法國銀行的貸款,而後又依賴英國,於是在1907年沙俄也同英國簽訂了《英俄條約》,旨在防範德國的入侵,至此英國、法國、沙俄的三國協約形成,共同對抗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的三國同盟。

    圖為正在戰場上慶祝勝利的德軍。

    這兩個軍事陣營都等待著時機還進攻對方,而加緊發動戰爭的德國在軍事上準備的更充分一些,所以在1914年引發了戰爭,後來參戰的還有日本、美國等,戰爭成了世界性的,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 17 # 青年維也納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準確的,因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一戰是德國發動的,俄國被法俄同盟拖進世界大戰,不得已才站在英法一邊。但是如果對一戰的爆發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我們就會發現,一戰的真正發動者是俄國,真正應該問的不是俄國為什麼站在英法一邊,而是英法為什麼站在俄國一邊。而1914年俄國最高決策當局始終感興趣的也正是這一點,也就是“英法到底會不會站在俄國一邊!”

    (列賓1903年畫的俄國國務院會議,這副畫的人有些沒趕上1914年決定歐洲命運,但是有些人是趕上了的)

    1914年夏天歐洲之所以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三個關鍵點,第一自然是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陸軍訓練的殺手行刺了奧匈帝國皇儲。第二個關鍵點是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由此爆發奧匈和塞爾維亞在巴爾幹的區域性戰爭。第三個關鍵點是奧匈和塞爾維亞的巴爾幹戰爭的國際化。

    而巴爾幹的奧匈對塞爾維亞戰爭能夠國際化變成一場世界大戰,又有幾個關鍵點,第一是俄國對塞爾維亞無條件的支援。第二是俄國開始進行的軍事動員,第三是德國在俄國軍事動員威脅之下采取的軍事動員以及伴隨著軍事動員而必然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

    (從普林西普的謀殺到全歐洲青年扛起槍走上一戰的戰場之間其實經過了三十多天,在這三十多天裡俄國幾乎是戰爭最積極的推動者)

    換而言之在巴爾幹的奧匈對塞爾維亞戰爭引爆歐洲大戰的問題上俄國扮演了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奧匈帝國雖然對塞爾維亞宣戰,但是並沒有採取任何對俄國的敵對行為,事實上無論是德國還是奧匈帝國都寄希望於巴爾幹戰爭區域性化。而俄國卻從薩拉熱窩事件一開始就不斷對塞爾維亞進行援助,並且完全不考慮已經被司法調查證明的塞爾維亞在薩拉熱窩事件的罪惡,對塞爾維亞採取無條件的援助。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在6月28日,面對這件引起廣泛震驚而且罪惡尚未調查清楚的行刺事件,俄國的直接反應是在6月30日給塞爾維亞運送了12萬枝步槍和1億2千萬發子彈。這種公開的支援態度讓塞爾維亞政府對奧匈帝國的態度變得強硬了很多。

    而且在1914年的當局者中最積極的盼望發動一場歐洲戰爭的無疑是塞爾維亞,其次就是俄國。進入20世紀俄國無論是農產品出口還是進口工業原料都越來越依賴於伊斯坦布林勾連黑海和地中海的海峽航路的通暢。而德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接近以及奧斯曼帝國海軍的重新發展都讓俄國對海峽的安全越來越感到不安。

    (海峽通行權和海峽的暢通是1900年前後沙皇俄國外交的核心之一,俄國與奧匈帝國的反目就是因為海峽通行權,1914年1月為了這個海峽世界可能提前半年就走進世界大戰)

    (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接近以及奧斯曼帝國從英國訂購的兩艘無畏艦讓沙皇俄國深感不安)

    1913年12月當德國軍事代表團訪問伊斯坦布林的時候,俄國的大臣會議就主張發動一場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這次會議舉行於1914年1月13日,這次會議的當事人除了部長會議主席科科夫佐夫在1月30日辭職而被年老的戈列梅金取代之外,其他人幾乎原封不動的成了1914年對塞爾維亞提供武力擔保,而且實行軍事動員的大臣會議的當事人。

    (1914年1月30日辭職的大臣會議主席科科夫佐夫曾經阻止了一次世界大戰)

    而世界大戰之所以沒有在1914年1月就爆發,原因就在於俄國外交大臣薩姆佐諾夫只能證明一旦戰爭爆發法國會無條件的支援俄國,但無法證明英國會和法國一樣無條件的站在俄國一邊,所以科科夫佐夫拒絕了戰爭計劃。而薩姆佐諾夫也因此被指責為“軟弱”“不敢做決定”,有意思的是在近年關於一戰爆發的英語電影裡薩姆佐諾夫經常被表現為一個多愁善感的軟弱的老好人,其原因剛好是1914年1月他沒能發動一場世界大戰。

    (1914年真正決定歐洲命運的薩姆佐諾夫)

    但是1914年1月30日俄國的沙文主義者成功的迫使科科夫佐夫辭職,取而代之以戈列梅金。戈列梅金是無力發揮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臣會議主席的權利的,他的地位依賴於農業大臣克里沃舍因對他的支援,所以當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再次把歐洲推到戰爭的邊緣的時候,1914你那1月13日沒能發動戰爭的那幾個人,農業大臣克里沃舍因、外交大臣薩姆佐諾夫、陸軍大臣蘇克霍姆利諾夫,終於可以放開雙手大踏步的向戰爭邁進了。

    實際上1914年7月的彼得堡決策核心裡遇到的問題和1914年1月是一樣的,說到底還是1月13日科科夫佐夫問的那三個問題第一是否值得對德國作戰,第二俄國能不能打的過德國,第三英法到底會不會站在俄國一邊。而有趣的是這些人的回答也和1月13日一樣,第一必須打,第二俄國已經準備好了,第三法國會無條件的支援俄國和英國不清楚。但是這一次已經沒有科科夫佐夫坐在部長會議主席的位子上了,戈列梅金什麼也沒有作。沙皇曾經在簽署了總動員令之後又反悔,而且他真的把已經隆隆作響的發動起來的俄國戰爭機器,又延緩了幾十個小時,然後當蘇克霍姆利諾夫第二次從沙皇手中拿到動員令的時候,歐洲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

  • 18 # 浩漢防務論壇

    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海軍的劣勢,一直都沒有獲得海外殖民地的機會,所以和英法並沒有利益上的衝突,而又因為俄國當時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接壤,並且德奧在當時已經結盟,所以,有共同敵人的英法俄三國成為盟友也就並不奇怪了。而且,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時,就已經被英法打的抬不起頭來,假如真的和英法再次作對,估計失去的將不止止是黑海的出海口這麼簡單,深知利害關係的俄國,肯定不會傻到冒著波羅的海被封鎖,遠東地區被日本攻佔的危險去和英法對立的。 有趣的是,英俄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日俄戰爭期間英國禁止殺鵝第二太平洋艦隊透過蘇伊士運河的事情即使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候也是英德關係的隔閡,英俄之所以能結盟完全是法國和沙俄的關係比較好英國才得以和沙俄形成三國聯盟,從第一次越戰中沙俄對英國在地中海的行動之時的情況來看沙俄並不是非常喜歡英國這個盟友,同樣的英國也並不是非常喜歡沙俄在Continental大陸上的軍事實力過強,所以在一戰結束之後,英國就迫使德國和沙俄割讓土地以組建波蘭,這也使得新組建的蘇聯政府在對外政策上非常的厭惡英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蘇聯面對德國隊法國和英國的戰爭明顯擺出了不關我事的樣子,甚至還有隔岸觀火的架勢。雖然兩國的關係並不是非常好,但後來英國仍然堅持著對蘇聯保持軍事援助,這很大的原因上是因為蘇聯是歐洲上最後的支撐沒有了蘇聯英國也最終會落入德國之手。甚至在戰後英國還向蘇聯出售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技術,但隨著鐵幕落下,英蘇的關係最終陷入了兩極化和對峙化。

  • 19 # 劉權林

    我們先來看一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那時的俄國、德國領土都比現在大。這些國家之間都有什麼矛盾呢?

    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奧匈帝國的領土非常大,而且對塞爾維亞有領土野心,這就觸犯到俄國的利益了。因為俄國覺得自己是斯拉夫民族的守護者,斯拉夫國家都是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也讓奧匈帝國擔心,因為奧匈帝國領土上有很多斯拉夫人,如果俄國抱著這樣的心態,俄國早晚也會攻打奧匈帝國。

    下圖紅色的地方都是斯拉夫人的國家。

    所以當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攻打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是斯拉夫人國家,所以俄國就保護塞爾維亞,這是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

    英德矛盾:德國統一後,也想擴張海外殖民地,並且開始大力建設海軍。英國發現,德國建造的軍艦甲板都非常厚,甲板厚就比較重,攜帶的燃料就航行不遠,說明德國建造軍艦不是為了遠航,而是為了對付家門口的英國海軍。於是英國就要消滅德國。

    德國統一過程中,德國把法國給暴打了一頓,所以德法也有矛盾。至於德國和俄國,並沒有什麼大矛盾。義大利就純粹是打醬油的,牆頭草。

    所以不是俄國站在英法一邊,而是俄英法的敵人站在一邊,才導致俄英法站在同一戰線。

  • 20 # 羅西小南多

    想想挺讓人費解的,倒黴催的四個專制帝國即霍亨索倫王朝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俄國怎麼沒湊在一塊?沙俄而是和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結盟了?這是哪跟哪呀?據說俄法結盟時是不允許在俄國播放馬賽曲的,那會被認為反對沙皇專制!而且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還被英法聯軍暴揍!讓我們一起理一理沙俄憑什麼就和英法結盟了?首先考察英俄矛盾,其在遠東即中國的東北有矛盾,英國特意找了個小弟即日本,承諾給它撐腰,讓日本於1904年狠狠的咬了俄國熊一口。但一戰前夕,沙俄的興趣主要在巴爾幹半島這個大火藥桶上,原因就是它孜孜不倦所求的出海口,如果能進入地中海,則西亞、歐洲、北非都在可以摸到的眼前,讓沙俄垂涎三尺!而德國的老弟同文同種的奧地利向東發展吞併匈牙利形成二元君主專制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勢在必得,本來沙俄打奧匈應該不是問題,但其背後的德國彷彿一個巨人壓的沙俄喘不過氣來!敵人的敵人就是可以結盟的盟友,英國就出現在俄國熊的眼中,而英國與德國的矛盾是當時一戰的主要矛盾,簡直不共戴天,於是英國和俄國一拍即合,於1907年結盟。德國另一個不共戴天的敵人是法國,德皇攻陷法國在其皇宮加冕足以讓法國恨的德國咬牙切齒!雖然意識形態不同,但在國家利益面前卻不得不退讓,於是俄法於1904年結盟。沙俄在一戰期間站在英法一邊是國家利益的考量。但沙俄雖然站對隊,但底子太薄,根本不是德國對手,死磕也沒用,農業打掉一半以上,工業打掉80%,人口傷亡1000多萬,羅曼諾夫王朝最終岌岌可危,被俄華人們推翻,和其他三個君主專制帝國真是殊途同歸,令人唏噓不已!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如侵權速刪。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去除脂肪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