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星河
-
2 # 9紫氣東來
三國時代哪位人物讓你誤解最大?
誤解最大的莫過於三個人,一是諸葛孔明,二是周愉公慬。三是司馬懿。
小時候看連環畫,三國演義,一直認為諸葛亮像神仙一樣幾乎無所不能,周愉,司馬懿這麼優秀的軍事家,在諸葛亮面前如同弱智,諸葛一把琴就嚇退了司馬懿二十萬大軍且兵退三十里,周愉氣得口吐鮮血而發出哀嚎,既生愉何生亮,特別是舞臺上更是演得出神入化,諸葛亮手握羽扇,由京劇表演藝術家,馬禮良,楊寶森等把諸葛演神了,我站在城樓觀山景,但看司馬發來的兵,爾貪得無厭…來…來我備下羊羔美酒搞賞你的三軍…。
看了部份歷史以後,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才懂得諸葛亮沒有這麼偉大,劉備在時諸葛一直搞後勤,打仗基本沒他的事,軍事上先有徐庶,法正,龐統,劉備死後,諸葛集行政,軍政,內務一肩挑,諸葛是臣權大於皇權,應該放開手去大幹一埸才對,由於無所發展,一直追尋早就過了時的隆中對路線不放,一條道走到底,走到黑,走到死。無所起色,無所建樹,人才凋零。
其實周愉風流倜儻,軍事才能卓越,是一個難得的文武全才的青年軍事家,受箭傷後沒得到及時治療,因病而亡,實是可惜。
司馬懿就更不要說,他韜光養晦的本領古今少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放眼三國謀臣幾人能敵,是他一計去了半個蜀國,讓劉關張命赴黃泉,失去了荊州。把諸葛困死在益州範圍之內。
就三國志而言有些記載也只能算百分之七十可靠性,演義只有百分之三十都不到的可信性,
本人只是舉一兩例,其實諸多疑點及不實的很多邊學習邊理解吧!
-
3 # 相知相惜178910574
要說誤解最大的人物首屬曹操。一段時間以來,無論從演義裡或者民間流傳來看,都把曹操描繪成了奸詐、多疑的白臉奸臣形象,更是多數人口誅筆伐的歷史代表人物。
《三國演義》裡,曹操說過的一句話流傳至今,“寧吾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吾”,就是這句話讓人們看清了他的嘴臉,最終也失去棄官追隨他的好友——陳宮。
另外,曹操做的一件齷齪的事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把漢獻帝玩弄於股掌中,利用皇帝名義假傳聖旨,號令天下諸侯。目的是為自己的政治集團利益擴張合法化和名正言順罷了。
的確,歷史上真正的曹操確實比其他人奸詐和多疑。
後來才懂得,身處1800年前的那個割劇時代,曹操才是胸有大志和理想的,事實證明也是有不凡能力的人,可惜沒能完成全國的真正統一。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是一種政治上的智慧。這方面,他比袁紹和袁術聰明得多。而那句流傳至今的“寧吾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只不過是演義杜撰而已。
另外,《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成“智聖”、關羽為“武聖”、劉備的仁義,只不過是羅貫中先生的“褒劉抑曹”思想再作怪,以及後來經過歷代的統治者根據政治需要來加以渲染的結果。
-
4 # 揮弓探賾
篡位漢賊,實乃劉協無能。(曹操雕像)
雅量高致,反誣心胸狹窄。(周瑜雕像)
文武雙全,豈是平庸之輩。(成都武侯祠廖化塑像)
一代良將,硬安腦後反骨。(魏延祠魏延塑像)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因為巜三國演義》的綻染和低棒,東吳謀士魯肅被塑造成昏庸無能、忠厚愚笨的人。但事實上,魯肅並非如此,他是一個極具謀略的人。其才情並不遜色周瑜等名謀,其遠見卓識絕不亞於諸葛亮。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三國中更是出類拔萃,堪稱一絕。
這個有具體事例體現。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統一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隨及把目光瞄準在了中南荊州地區,當時荊州之主劉表病逝,政權不穩。
劉表死後,劉備很快即會成為荊州的新主人。曹操自然不會讓劉備坐享其成,於是向荊州進軍。緊靠荊州的孫權也明白形勢的緊急,關鍵時刻,大政治家魯肅登場了,他向孫權提出火速佔據荊州,聯合劉備抗曹的建議。
於是,孫權便派魯肅以弔喪名義出使荊州,結果他還是晚了一步,途中聽說曹操已拿下荊州。於是,他馬上改走第二步,聯合劉備抗曹。魯肅在途中找到了疲於奔命的劉備,魯肅看到荊州形勢的發展已經超過了他原來的設想,知道曹操取得荊州州以後,必定要進一步發動吞併江南的戰役。
魯肅的孫劉聯盟政策正如符合劉備手下大軍師諸葛亮的戰略部署,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隨後,劉備駐兵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諸葛亮向劉備請命出使東吳,隨魯肅一起來到柴桑,說服了孫權。最後孫劉聯軍在赤壁用火打敗了號稱百萬雄師的曹操,開創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歷史新篇章。
而魯肅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中流䟡跓,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這樣足智多謀的名謀被巜三國演義》黑了,顯然是讓後人誤解最大最深的人。
-
6 # 如是史社
三國時期我誤會了周瑜老多年,後來才知道,羅貫中把周瑜的功績全給了諸葛亮了。
第一次接觸三國,看的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伴隨著遠去的船上,蜀軍大喊道: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哈哈哈……周瑜一口老血噴出,不久就氣死了,氣死了……
一直到上學讀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何等有才華何等傲嬌,他筆下的公瑾是神仙一般的人物,他的氣質風度與第一美女小喬的美貌竟很登對。我才開始找出歷史中真正周瑜的模樣。
周瑜,字公瑾,名門之後,東漢末年名將。長相英魁,通音律。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21歲隨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故去後,又和張昭一同輔佐孫權。公元208年,孫劉聯盟,大敗曹操,定立“三分天下”的基礎。
很多人對周瑜的誤會來自於赤壁之戰。其實更早前,曹操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之後,就要求孫權送人質於他,眾人不決。唯有周瑜主張,主公志在天下,怎可送人質受制於人。果然在6年後,就有了赤壁之戰。
曹操逼近東吳時,眾人主和、主戰,甚至有主降的,爭執不下。孫權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周瑜分析完敵我利弊,孫權劍砍桌角以示決心。接下來的火燒曹營也是周瑜在主持,然後一路追擊曹軍,在督戰與曹仁大戰時,被飛石擊中右肋,傷勢嚴重。最終死在公元210年,準備出征益州的路上,時年才三十六歲。
其實在火燒赤壁之後,周瑜給孫權獻計,軟禁劉備。但孫權認為時機不成熟,沒有采納。其實周瑜在很多關鍵點上的正確判斷,都確保了孫權稱帝。比如更早前還曾建議孫策拒絕袁紹封賞。所以孫權常說:公瑾有王佐之資。
唐德宗曾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東漢末年時期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沒有諸葛亮啥事啊。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借東風、伏華容、收四郡,根本就沒有的事啊。他只是去東吳,促進了孫劉聯合,然後就做了後勤部長。
-
7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小小贏政師友邀!
一是曹操,二是周瑜。(我答題一不重複人盡皆知的人物事件簡介,二不大篇幅抄錄別人的詞彙,三是觀點不人云亦云,即便偏頗也出自個人思考)
曹操是三國一等一的人物,其政治和文學才能無人可及,軍事才能更是超乎其類,“其用兵也彷彿孫吳”(諸葛亮語),不要說關張趙馬之輩,就是進入軍事家行列的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這些掌一國兵權的統帥,也難與之匹敵。
因為真正高明偉大的軍事家可不象影視劇中演的那麼輕鬆瀟灑,腦洞一開,計上心來,得勝回營。需要從募兵、練兵,治軍、整軍(思想工作)、統軍、馭伍部、收卒心等等大量堅苦細緻的工作做起,沒有這些做基礎,再高的謀略都是白搭,充其量只是個優秀的謀士(參謀長),近代一個被當下網民吹上天的號稱孔明的人就是明證。而曹操每敗之後,不但將無所叛,士還能重新收攏,捲土重來,取得最終勝利,說明了什麼?答案就在上世紀的國共決戰中(只能略)。
周瑜是赤壁之戰的真正指揮者,其人性情豪放,氣度恢宏,決不是什麼心胸狹窄、小肚雞腸之輩,只是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否則三國的格局或有變數,也未可知。
曹受古代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抹黑千年之久,加上演義的渲染,白臉奸臣的形象深入人心,好在近代已改觀。周主要是演義為襯托孔明而刻意貶低。時間所限,就此打住。
-
8 # 林武師de文散打
魏延是被誤解最大的。其他人比方曹操,周瑜,魯肅,就不算是誤解,是被貫中大爺誤導,所以古往今來早就有好多人為他們正名平反。比方曹操,後世郭沫若還專門撰文寫劇為他翻案。而且這三人生前都活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也值了。
只有魏延幾乎被一直誤解下來。近年雖也時不時有人為他正名,但好像也沒成多大氣候。
小時候讀三國,既稱快於他在連喊三聲“誰敢殺我”中被馬岱所斬——叛徒、反賊嘛,這該是最好的結局;
又痛恨他冒冒失失闖進軍帳,踏滅主燈,壞了敬愛的諸葛亮為挽救自己性命而擺的禳星大法——沒有他的冒失,諸葛丞相怕就不會死吧?怨姜維不果斷,一劍下去,多好!
還有,智聖英明的諸葛軍師早就看出他腦後有反骨,說明他早就不是個好人嘛。
所以看到有他的情節,都是懷二分鄙視在看。
後來在社會中了,在職場了,有家庭了,才發現人生中誤解和被誤解太多。誤解,是別人痛;被誤解,是自己痛,心痛。才曉得世上事,好多時候並不能用一個黑白/好壞就可以去詮釋和斷定的。
歷史和歷史人物,也可能被讀歪啊。
魏延文武雙全。能力並不在蜀漢五虎將之下。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看見沒?蜀漢初期劉備就看重提拔他,賦予他如此重任,把守蜀漢大門的漢中。如果說先前是劉備慧眼識人,那當軍中眾人質疑時,魏延的回答確實是量吞山河、霸氣十足了。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他這樣說可不是在吹牛皮,都一塊兒打過那麼多回仗了,各人幾斤幾兩彼此都是清楚的。所以大家都信了。
他也不負眾望。此後大大小小百十場征戰他都幾乎參與了,勝多敗少。說是蜀漢良將不為過。
他是壞在了自己的性格上。自負,不知伸屈進退。他是個傑出的軍人,但缺少政治智慧、政治眼光。首先他違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屢請自帶一軍出子午谷奇襲。但他哪能明白丞相的良苦用心?六出祁山不過是以攻代守嘛——以隱居隆中而知天下三分的亮的智慧,豈會不曉得魏蜀之間力量的懸殊?縱算奇襲成功,但幾座城池的取得豈能決定敗亡?其次他也是比較強橫的:
其三他是個大嘴巴。這可是職場大忌呀。他的子午谷奇謀沒被採納,他就經常發牢騷,說頂頭上司壞話:膽小。又嘆自己多才多藝沒有被正確使用——這不是批評上司用人不明嘛?
其四是毫無政治權謀,反而有一根腸子通P眼兒的直爽。對楊儀不滿吧,卻又冒冒失失告訴費禕——都沒搞清楚費哥們兒到底是哪邊的人、會投哪個的票!
所以他最終失敗被殺不說,還被戴上個千年反叛的帽子。
其實呢,他既非反叛,也當然不是壞人。他是個十足武人,不懂政治的。他是有缺點,但不是大奸大惡那種。他是被自負自大 + 嘴大給害了的。
但那個打起仗來有勇有謀,肩負重任時對敵分別“拒之”、“吞之”的猛將軍,還是不乏可敬、可愛之處的。
公道自在人心,歷史會還人正邪/白黑的。
-
9 # 頭上朗月
謝邀;應該是劉禪;其一,當年子龍從百萬軍中殺得七進七出救來的玄德一脈骨血,竟被後人稱為"扶不起來的阿斗";蓋因先父"一代梟雄"的巨大光環效應,還有輔弼蜀漢基業的千秋智者諸葛亮卓絕的感召力;其二,事實上,白帝城託孤後數十春秋的政治軍事鬥爭,何其跌宕起伏,從孔明六出祁山至姜維九伐中原,沒有後主的鼎力支援是不可想象的,這並非懦弱無能,而恰恰說明他的識人的眼光和用人的胸懷;其三,有人指責劉禪在司馬昭問其納降後的感受時,他樂不思蜀,何其昏庸,然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反唇相譏,必致殺身之禍,所以,這 不能不說是一種韜晦之計,也未可知;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10 # 青言論史
一般人認為漢獻帝只是個傀儡,他的形象就是沒有形象。實際上,歷史上的劉協遠非如此。
別的不說,就單說建安初年的“衣帶詔”事件,就足夠說明這個傀儡天子並不傻。當時的曹操,對劉協是非常恭順的,絕對沒有什麼不臣的表現。但是劉協知道自己遲早要受曹操脅迫的,所以召集人手要殺掉曹操,儘管事件敗露,卻能表現出這位天子的靈性。要知道,當時劉協還只有十八歲啊!
其實早在董卓之亂的時候,劉協就已經展露出了極高的天賦。他的哥哥劉辯在遇到董卓時完全就是個木頭人,而九歲的劉協卻敢讓這個一身殺氣的大將軍俯首叩頭,而董卓居然就照做了,足可見這個孩子絕不是等閒之輩。
更不用說在長期的相處之中,曹操的女兒曹節,被劉協的個人魅力所感召,從而一再維護劉協的利益,甚至不惜於自己的兄長曹丕翻臉,以至於對哥哥破口大罵:“天不祚爾!”。連曹操的女兒都能征服的人,又怎麼能是軟蛋?
所以,劉協如果生活在太平世界,也許能做一位相當不錯的守成之君,只可惜老天不給他機會,連中興的機會都沒有給他。但他以山陽公的身份安享天年,也算得以善終。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最讓人誤解的是劉備。
按照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劉備逢人就自稱“劉皇叔”,動不動就哭鼻子,儼然一副窩囊廢、偽君子的模樣。
但根據史書《三國志》之記載,劉備從來沒有自稱“劉皇叔”,也不愛哭鼻子。史書中的劉備,弘毅寬厚,堅韌不拔,重情重義,武勇剛毅,愛民如子,仁義寬厚,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很得人心,是具有秦漢風骨的英雄人物。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